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Al_(2)O_(3)/SiO_(2) mass ratio and CaO content on viscosity and structure of slag for pyrometallurgical processing of spent automotive catalysts
1
作者 Zhe Wang Qi-long Wei +1 位作者 Cheng-bin Shi Zhan-cheng Guo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08-621,共14页
The effect of Al_(2)O_(3)/SiO_(2) mass ratio and CaO content on the viscos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CaO-Al_(2)O_(3)-SiO_(2)-6MgO-1.5ZrO_(2)-1.5CeO_(2) slag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in Al... The effect of Al_(2)O_(3)/SiO_(2) mass ratio and CaO content on the viscos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CaO-Al_(2)O_(3)-SiO_(2)-6MgO-1.5ZrO_(2)-1.5CeO_(2) slag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in Al_(2)O_(3)/SiO_(2) mass ratio,the viscous flow units within the slag gradually change from Si-O-Si to Al-O-Al and Al-O-Si.Furthermore,the substitution of Al_(2)O_(3) for SiO_(2) lea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i-O bonds towards weaker Al-O bonds,which weaken the bond strength of the aluminosilicate networks,thus leading to a decrease in the viscosity of slag.The increase in CaO content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depolymerization of the aluminosilicate networks,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viscosity of the slag.The slag with Al_(2)O_(3)/SiO_(2) of 0.7-1.5 and CaO of 30 wt.%shows promise as the reference slag system for the Fe-collection smelting of spent automotive catalysts due to its good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osilicate slag Al_(2)O_(3)/SiO_(2)mass ratio CaO content viscosity Slag structure
原文传递
流体黏性对盐指型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2
作者 陈铂 徐孝勤 +2 位作者 黄筱云 彭君可 黄剑文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研究盐指型双扩散对流过程中流体黏性对通量的影响,使用中间有移动挡板的试验水箱形成初始为静止状态的糖-盐双层系统,并通过调整糖、盐组分质量分数设计了一系列密度稳定比相同而流体黏性不同的试验工况,进行了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变... 为研究盐指型双扩散对流过程中流体黏性对通量的影响,使用中间有移动挡板的试验水箱形成初始为静止状态的糖-盐双层系统,并通过调整糖、盐组分质量分数设计了一系列密度稳定比相同而流体黏性不同的试验工况,进行了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流体黏性对盐指型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的影响不可忽略,在双扩散对流强度相同的条件下,试验流体黏性越大,盐指型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越小;当试验流体的运动黏滞系数均小于1.15 mm2/s时,糖和盐这两种组分跨界面的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随流体黏性增大而减小的趋势相近,当两种组分的质量分数持续增大时,盐溶液的黏性仍缓慢增大,而糖溶液的黏性迅速变大,此时糖组分的跨界面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仍会随糖溶液黏性的增大而减小,但盐组分的跨界面双扩散对流扩散通量不再变化;Stern数与流体黏性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盐双层系统 双扩散对流 流体黏性 扩散通量 密度稳定比
下载PDF
阻燃纤维/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线的力学性能分析
3
作者 张喜昌 张海霞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为探讨混纺比对纱线性能的影响,测试分析了5种不同混纺比的阻燃腈纶(A)/阻燃黏胶(R)/不锈钢纤维(G)(A90/G10、A70/R20/G10、A45/R45/G10、A20/R70/G10、R90/G10)混纺纱线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混纺纱线的拉伸断裂性能、弹性、蠕变性能... 为探讨混纺比对纱线性能的影响,测试分析了5种不同混纺比的阻燃腈纶(A)/阻燃黏胶(R)/不锈钢纤维(G)(A90/G10、A70/R20/G10、A45/R45/G10、A20/R70/G10、R90/G10)混纺纱线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混纺纱线的拉伸断裂性能、弹性、蠕变性能、耐磨性能、扭转性能和弯曲性能随阻燃腈纶纤维混纺比的增加而提升;A45/R45/G10混纺纱线的疲劳性能较差,A90/G10混纺纱线的疲劳性能较好;在较大压力下,A70/R20/G10和R90/G10混纺纱线的压缩性能较好,在较小压力下,A20/R70/G10混纺纱线的压缩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黏胶纤维 阻燃腈纶纤维 不锈钢纤维 混纺比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污水曝氧工艺技术研究
4
作者 张琦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CAS 2024年第5期6-10,共5页
大庆油田聚驱用聚合物常使用含聚污水进行调配,但含聚污水中存在大量S^(2-)、Fe^(2+)等离子,会对聚合物分子产生严重的降解作用,造成稀释母液时降低溶液黏度,影响驱油效果。为有效清除溶液中还原性离子含量,可采用曝氧工艺对含聚污水进... 大庆油田聚驱用聚合物常使用含聚污水进行调配,但含聚污水中存在大量S^(2-)、Fe^(2+)等离子,会对聚合物分子产生严重的降解作用,造成稀释母液时降低溶液黏度,影响驱油效果。为有效清除溶液中还原性离子含量,可采用曝氧工艺对含聚污水进行处理。通过实验,将曝氧气头换为盘式曝氧器,重新设计工艺流程,可提高曝氧效率,节约能耗。盘式曝氧工艺在气水比5∶1,曝氧时间3~6 h条件下,污水溶氧量达到5 mg/L以上,配制黏度提高7.6%以上,能有效降低含聚采出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含量,聚合物溶液稳定性大幅提升,保证聚驱稀释用水溶氧值满足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聚污水 空压机曝氧 射流曝氧 盘式曝氧 黏度 气水比
下载PDF
Kermel/Viscose FR混纺阻燃织物的开发 被引量:7
5
作者 刘丽英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9-50,共2页
采用Kermel纤维和阻燃粘胶纤维ViscoseFR ,以不同的比例进行混纺 ,试制成了耐热阻燃织物。将各种混纺比织物进行了性能测试比较 。
关键词 Kermel纤维 阻燃粘胶纤维 viscoseFR 混纺织物 耐热阻燃织物 混纺比 性价比
下载PDF
启动压力梯度对稠油油藏开发指标的影响
6
作者 柯文丽 张文艳 +1 位作者 郭伟泽 喻高明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3期390-398,共9页
稠油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加剧了稠油渗流的阻力,为稠油开发造成了一定困难。针对该问题,利用NRSNL非线性渗流模拟软件建立机理模型,研究稠油油藏在不同韵律、渗透率级差和原油黏度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存在与否对剩余油分布、含水率、采出... 稠油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加剧了稠油渗流的阻力,为稠油开发造成了一定困难。针对该问题,利用NRSNL非线性渗流模拟软件建立机理模型,研究稠油油藏在不同韵律、渗透率级差和原油黏度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存在与否对剩余油分布、含水率、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会降低油藏采出程度,油井含水率上升较快,开采20年,采出程度降低1.72%~3.09%,含水上升1.31%~2.78%;相同启动压力梯度条件下,反韵律储层采出程度低于正韵律与复合韵律;原油黏度越大、渗透率级差越大,启动压力梯度对采出程度的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启动压力梯度 剩余油分布 韵律 渗透率级差 原油黏度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检测技术
7
作者 林素存 魏菊 常帅才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针对常规织物混纺比检测方法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检测方法。以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YOLOv5)为基础,采集羊毛纤维和粘胶纤维的光学显微镜图像构建数据集,使用CSPDarknet53网络(Cross Stage Pa... 针对常规织物混纺比检测方法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检测方法。以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YOLOv5)为基础,采集羊毛纤维和粘胶纤维的光学显微镜图像构建数据集,使用CSPDarknet53网络(Cross Stage Partial Network)从数据集中提取纤维特征,通过特征金字塔(FPN)和路径聚合网络(PAN)结合的方式完成不同层次特征的融合;在主干网络引入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以加强局部特征的提取能力。训练后的YOLOv5模型平均精度均值达0.93,可实现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的自动检测。采用光学显微镜法和化学溶解法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校验,差异在2%以内,说明该方法在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快速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粘混纺织物 混纺比 深度学习 YOLOv5 卷积注意力模块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的沥青砂浆拉压细观特性对比
8
作者 何亮生 许木照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4年第1期121-126,共6页
文中基于沥青胶砂单轴拉伸强度试验,构建并校准了离散元模型,对拉压荷载下的接触、概率密度、力链分布及线粘性比例等进行了细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拉伸和压缩荷载方向的改变,沥青砂浆体系接触力及数量分布规律、应力概率密度分布规律... 文中基于沥青胶砂单轴拉伸强度试验,构建并校准了离散元模型,对拉压荷载下的接触、概率密度、力链分布及线粘性比例等进行了细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拉伸和压缩荷载方向的改变,沥青砂浆体系接触力及数量分布规律、应力概率密度分布规律及力链分布规律无显著差异,沥青砂浆材料组成相同,抵抗外部荷载的空间细观结构不变;沥青砂浆单轴拉伸和压缩强度差异显著的根本原因在于抵抗荷载的主体的差异,压缩荷载下由沥青砂浆中集料嵌挤和沥青胶结作用共同抵抗,拉伸荷载下由沥青砂浆中沥青胶结作用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砂浆 拉压强度 概率密度 力链 线粘性比例
下载PDF
C125海上风电超高性能灌浆料的制备及关键性能研究
9
作者 宋普涛 王晶 +2 位作者 冷发光 夏京亮 张营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36,156,共5页
研究了水胶比、胶砂比、硅灰及降黏增强剂掺量,复合外加剂掺量及UWB-Ⅱ掺量对C125海上风电灌浆料流动度、分层度、抗压强度、水陆强度比及悬浊物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胶比与灌浆料的流动度、分层度及悬浊物含量正相关,与灌浆料... 研究了水胶比、胶砂比、硅灰及降黏增强剂掺量,复合外加剂掺量及UWB-Ⅱ掺量对C125海上风电灌浆料流动度、分层度、抗压强度、水陆强度比及悬浊物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胶比与灌浆料的流动度、分层度及悬浊物含量正相关,与灌浆料的抗压强度和水陆强度比负相关;胶砂比与灌浆料的抗压强度及水陆强度比正相关,与灌浆料的流动度、分层度及悬浊物含量负相关。硅灰可提高灌浆料的抗压强度和水陆强度比,降低分层度及悬浊物含量,也会降低灌浆料的流动度。降黏增强剂可提高灌浆料的流动度、强度和水陆强度比,但会增加灌浆料的分层度及悬浊物含量。复合外加剂可提升灌浆料的流动度,但会降低灌浆料的强度和水陆强度比。UWB-Ⅱ可提升灌浆料的水陆强度比,降低分层度和悬浊物含量,但会降低灌浆料的流动度及强度。采用1∶1的胶砂比,0.11的水胶比,内掺8%的硅灰与8%的降黏剂,外掺1%的复合外加剂和1.5%的UWB-Ⅱ时,灌浆料性能最优,此时灌浆料的初期和30 min流动度分别为350 mm和330 mm,分层度为2.4 mm,1 d和28 d陆上强度分别为50.3 MPa和137.2 MPa,28 d水陆强度比为98.6%,悬浊物含量为55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25海上风电灌浆料 流动度 分层度 水陆强度比 悬浊物含量 硅灰 降黏增强剂
下载PDF
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与煤协同制浆研究
10
作者 亢欣 杜东虎 +1 位作者 李磊 曹琦 《煤质技术》 2024年第3期39-44,51,共7页
对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与煤协同制浆进行研究,有助于气化细灰和煤化工污泥的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可为开发煤化工固废与煤协同制备高质量气化水煤浆技术提供支撑。针对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在与煤协同制浆过程中存在的煤浆... 对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与煤协同制浆进行研究,有助于气化细灰和煤化工污泥的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可为开发煤化工固废与煤协同制备高质量气化水煤浆技术提供支撑。针对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在与煤协同制浆过程中存在的煤浆质量差的关键问题,采用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改性化工污泥与煤掺混制浆,通过分析固废不同研磨时间和掺混比例对混合煤浆黏度、流动性、粒度分布、纳米CT技术和接触角的影响,揭示煤化工固废的掺入对煤浆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改性污泥和高碳细灰与煤直接掺混制浆,掺混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煤浆浓度降低约0.3~0.7个百分点;通过细磨或超细磨则可改善改性污泥、高碳细灰对煤浆成浆浓度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与不进行研磨的制浆工艺相比,细磨后的煤浆浓度提升0.3~0.4个百分点。由于细灰和污泥的加入而使制浆原料与水的接触角降低,成浆性变差,煤浆浓度降低;细磨后的细灰、污泥与煤之间形成粒度级配,超细颗粒包覆在粗颗粒表面而具有润滑的作用,从而导致研磨后的固废掺入对煤浆浓度的影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煤浆 气化细灰 高碳组分 化工污泥 研磨时间 掺混比例 煤浆黏度 粒度分布
下载PDF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and Crystallization Ratio of Mold Flux 被引量:8
11
作者 ZHU Chuan-yun HAN Wen-dian +1 位作者 LIU Cheng-jun JIANG Mao-fa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23-26,共4页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rystallization ratio of mold flux were researched by rapid cooling technolo gy,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were studied by single thermocouple technique. The r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rystallization ratio of mold flux were researched by rapid cooling technolo gy,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were studied by single thermocouple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rystallization ratio of mold flux increases with the basicity and the content of Na2O, CaF2, Li2O and NaF, and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tent of Al2O3, MgO, BaO, MnO and B2O3. However, the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of mold flux rises with the basicity and the content of NaF, Na2O and CaF2, and reduc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tent of Al2O3, MgO, BaO, MnO and B2O3. But for Li2O,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decreases firstly to a minimum value at 2%, and then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Li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d flux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crystallization ratio viscosity solidification temperature
下载PDF
Coalescence dynamics of two droplets of different viscosities in T-junction microchannel with a funnel-typed expansion chamber
12
作者 Weixi Guo Chunying Zhu +1 位作者 Taotao Fu Youguang Ma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43-52,共10页
The coalescence behavior of two droplets with different viscosities in the funnel-typed expansion chamber in T-junction microchannel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and compared with droplet coalescence of the same vi... The coalescence behavior of two droplets with different viscosities in the funnel-typed expansion chamber in T-junction microchannel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and compared with droplet coalescence of the same viscosity.Four types of coalescence regimes were observed:contact non-coalescence,squeeze non-coalescence,two-droplet coalescence and pinch-off coalescence.For droplet coalescence of different viscosities,the operating range of non-coalescence becomes narrowed compared to the droplet coalescence of same viscosity,and it shrinks with increasing viscosity ratioηof two droplets,indicating that the difference in the viscosity of two droplets is conducive to coalescence,especially when1<η<6.Furthermore,the influences of viscosity ratio and droplet size on the film drainage time(Tdr)and critical capillary number(Ca)c)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It was found that the film drainage time decli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verage droplet size,which abided by power-law relation with the size difference and viscosity ratio of the two droplets:Tdr~(ld)^(0.25±0.04)and Tdr~(η)^(﹣0.1±0.02).For droplet coalescence of same viscosity,the relation of critical capillary number with two-phase viscosity ratio and dimensionless droplet size is Cac=0.48λ^(0.26)l^(﹣2.64),while for droplet coalescence of different viscosities,the scaling of critical capillary number with dimensionless average droplet size,dimensionless droplet size difference and viscosity ratio of two droplets is Cac=0.11η^(﹣0.07)ls^(﹣2.23)l^(0.16)_(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HANNEL DROPLET COALESCENCE viscosity ratio Critical capillary number
下载PDF
Analysis of Entropy Generation in a Rectangular Porous Duct
13
作者 Shyam Lal Yadav Ashok Kumar Singh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16年第7期1336-1343,共9页
In this paper, we have considered a fully developed flow of a viscous incompressible fluid in a rectangular porous duct saturated with the same fluid. The duct is heated from the bottom for forced and mixed convection... In this paper, we have considered a fully developed flow of a viscous incompressible fluid in a rectangular porous duct saturated with the same fluid. The duct is heated from the bottom for forced and mixed convection. The Brinkman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momentum transfer in the porous duct. Using the momentum and thermal energy equations, the entropy generation has been obtained due to the heat transfer, viscous and Darcy dissipations. It is found from the mathematical analysis that the entropy generation is double when the viscous as well as the Darcy dissipations terms are taken in the thermal energy equation in comparison when the viscous as well as the Darcy dissipations terms are not taken in the thermal energy equation. This result clearly shows that there is no need of taking the viscous and Darcy dissipations terms in the thermal energy equation to obtain the entropy 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nkman Model Heat Flux Fully Developed Flow viscosity ratio Entropy Generation
下载PDF
基于VOF方法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水两相流动孔隙尺度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永飞 王金雷 +2 位作者 王建忠 张琦 姚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77,共9页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减少CO_(2)的排放量,近年来针对CO_(2)地质封存形成了从纳米尺度到油气藏尺度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维度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开展研究,且物理实验方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十分耗...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减少CO_(2)的排放量,近年来针对CO_(2)地质封存形成了从纳米尺度到油气藏尺度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维度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开展研究,且物理实验方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十分耗费时间和成本。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理解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行为,提高CO_(2)地质埋存量,基于追踪两相界面动态变化的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分别建立了2D和3D模型,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不同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条件下的CO_(2)团簇分布特征、CO_(2)饱和度变化规律,揭示了孔隙尺度CO_(2)埋存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岩石对CO_(2)润湿性增加,CO_(2)波及范围扩大,同时CO_(2)团簇的卡断频率减少,CO_(2)埋存量增加;②随着毛细管数的增加,驱替模式由毛细指进转变为稳定驱替,CO_(2)埋存量增加;③随着注入超临界CO_(2)黏度逐渐接近水的黏度,两相流体之间的流动阻力降低,促进了“润滑效应”,CO_(2)相的渗流能力提高,CO_(2)埋存量增加;④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在不同维度多孔介质模型中对CO_(2)饱和度的影响程度不同。结论认为,基于VOF方法的CO_(2)-水两相渗流模拟研究在孔隙尺度上揭示了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机理,对CCUS技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也为更大尺度的CO_(2)地质封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F方法 两相流 孔隙尺度模拟 CO_(2)地质封存 复杂多孔介质 润湿性 黏度比 毛细管数
下载PDF
溶剂型冷补沥青黏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洪波 唐垚 +2 位作者 田宇 安兵 陈瑶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209-214,共6页
采用单一变量法分别研究了稀释剂类型、试验温度、恒温时长、稀释剂掺量和添加剂掺量对冷补沥青黏度特性的影响规律,借助黏度和黏附性试验优化冷补沥青配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稀释剂对冷补沥青黏度的影响有所不同。选用航空煤油... 采用单一变量法分别研究了稀释剂类型、试验温度、恒温时长、稀释剂掺量和添加剂掺量对冷补沥青黏度特性的影响规律,借助黏度和黏附性试验优化冷补沥青配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稀释剂对冷补沥青黏度的影响有所不同。选用航空煤油作为冷补沥青稀释剂,有效改善了冷补沥青的初始强度与黏附性;冷补沥青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以柴油为稀释剂的冷补沥青流动所需的能量壁垒较高,且冷补沥青的黏度随恒温时长的增加呈线性增长;科宁冷补添加剂有效提高了冷补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和易性,极大地改善了冷补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附性能,加快了混合料初期强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型冷补沥青 黏度特性 冷补沥青配比 黏附性
下载PDF
精梳工艺对涤粘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16
作者 陈宇恒 任家智 +2 位作者 杨天琪 张蕾蕾 冯清国 《棉纺织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8-71,共4页
为评价精梳工艺在涤粘混纺纱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别采用普梳涤粘混纺工艺与精梳涤粘混纺工艺纺制了混纺比为65/35、50/50、35/65的涤粘混纺纱,测试了两种混纺工艺的纤维条与纱线质量。试验结果表明:与普梳涤粘一并条相比,精梳涤粘... 为评价精梳工艺在涤粘混纺纱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别采用普梳涤粘混纺工艺与精梳涤粘混纺工艺纺制了混纺比为65/35、50/50、35/65的涤粘混纺纱,测试了两种混纺工艺的纤维条与纱线质量。试验结果表明:与普梳涤粘一并条相比,精梳涤粘条的条干CV值略微降低,棉结、杂质粒数以及16.5 mm以下短绒率大幅减小,纤维上四分位长度微量增长;与普梳涤粘纱相比,精梳涤粘纱的条干CV值与3 mm毛羽数明显降低,棉结、粗节、细节大幅减少,断裂强力有所增加;随着粘胶含量的增加,涤粘混纺纤维条与纱线质量呈现恶化的趋势。认为:精梳工艺能显著提高涤粘混纺纤维条与纱线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梳 普梳 涤粘混纺纱 混纺比 条干CV 毛羽数 断裂强度
下载PDF
多因素下尾砂充填料浆流变参数试验研究及预测分析
17
作者 刘金枝 殷菲 高子明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19,共5页
取某尾砂制备不同质量浓度、灰砂比的尾砂料浆,采用Brookfield R/S+型流变仪对尾砂充填料浆流变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膏体料浆质量浓度对膏体流变特性的影响强于料浆灰砂比,且料浆浓度低于64%时,灰砂比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取某尾砂制备不同质量浓度、灰砂比的尾砂料浆,采用Brookfield R/S+型流变仪对尾砂充填料浆流变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膏体料浆质量浓度对膏体流变特性的影响强于料浆灰砂比,且料浆浓度低于64%时,灰砂比对流变特性的影响甚微。料浆浓度增大,其屈服应力和黏度呈指数增长,料浆浓度68%时增长最快。料浆灰砂比增大,其屈服应力和黏度呈近似线性增长。以料浆浓度、灰砂比、级配和温度为变量进行试验,研究以上变量对料浆流变特性的影响,并根据试验数据使用XGBoost对流变参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相对误差以及均方差均在合理范围内,证实了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料浆浓度 灰砂比 尾砂充填 流变参数 预测 屈服应力 黏度
下载PDF
不同水油黏度比下乳化对稠油复合驱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宗阳 杨勇 +3 位作者 王业飞 张世明 张真瑜 丁名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6-152,共7页
化学复合驱是稠油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技术之一,当前复合体系研发中越发强调乳化降黏机理,形成了高效乳化体系,但是强乳化产生的驱油增量尚不清楚,难以判断乳化对驱油的实际贡献。利用性能显著不同的1#(超低界面张力复合体系)、2#(乳化复... 化学复合驱是稠油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技术之一,当前复合体系研发中越发强调乳化降黏机理,形成了高效乳化体系,但是强乳化产生的驱油增量尚不清楚,难以判断乳化对驱油的实际贡献。利用性能显著不同的1#(超低界面张力复合体系)、2#(乳化复合体系)、3#(兼顾超低界面张力和乳化的双效复合体系)体系,开展了系列的界面张力、乳化性能和不同水油黏度比下的驱油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乳化复合体系和3#双效复合体系较1#超低界面张力复合体系更能稳定稠油乳状液。乳化对稠油复合驱的贡献因水油黏度比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水油黏度比小于0.200时,3#双效复合体系较1#超低界面张力复合体系采收率增幅高3.6%~6.7%,乳化能够增强体系驱油能力;当水油黏度比大于等于0.200时,3种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相近,乳化的影响显著减小,甚至可以忽略。泡沫复合驱较二元复合驱采收率增幅显著提高,且其可将稠油驱替对复合体系乳化性能要求的水油黏度比界限从0.200减小到0.150。对于稠油复合驱,应依据水油黏度比的差异,确定对复合体系性能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复合驱 乳化 提高采收率 张力 水油黏度比
下载PDF
直通道内两相流动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模拟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晶森 闵敬春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18-228,共11页
本文改进了多弛豫时间多组分伪势格子玻尔兹曼方法,使其可以适用于极大黏度比的情况.研究了二维直通道内的两相流动,分析了饱和度、黏度比、润湿性和毛细管数对相对渗透率和相渗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黏度相的相对渗透率随着黏度比的... 本文改进了多弛豫时间多组分伪势格子玻尔兹曼方法,使其可以适用于极大黏度比的情况.研究了二维直通道内的两相流动,分析了饱和度、黏度比、润湿性和毛细管数对相对渗透率和相渗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黏度相的相对渗透率随着黏度比的增大而增大,维持高流动能力的饱和度范围也随之扩大,小黏度相与之相反;黏性耦合效应对两相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存在极限,即不会导致小黏度相的相对渗透率低于最小值,也不会使大黏度相的相对渗透率高于最大值;非润湿条件会使大黏度相的流动能力增强,相对渗透率增加,并强化相渗曲线的非单调性;润湿条件会减弱大黏度相的流动能力,相对渗透率降低;毛细管数的增加会导致更明显的接触角滞后效应,使两相相对渗透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动 相对渗透率 黏度比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下载PDF
烧嘴偏转角度对气化炉渣层分布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周必茂 许世森 +4 位作者 王肖肖 刘刚 李小宇 任永强 谭厚章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39-1949,F0002,共12页
气化炉灰渣比(合成气携带走的飞灰与沉积至壁面的熔渣的质量比)是影响后续合成气净化设备寿命的关键因素,优化烧嘴偏转角度是控制气化炉灰渣比的有效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HNCERI(Huaneng Cle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气... 气化炉灰渣比(合成气携带走的飞灰与沉积至壁面的熔渣的质量比)是影响后续合成气净化设备寿命的关键因素,优化烧嘴偏转角度是控制气化炉灰渣比的有效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HNCERI(Huaneng Cle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气化炉一段四烧嘴偏转角度对气化炉灰渣比、壁面渣层及耐火材料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烧嘴偏转角度由0°增加至4.5°,灰渣比由2.0降低至0.8,液态渣层平均停留时间减少31.5%。偏转角度增加,渣口位置液/固态渣层厚度均增加;H=4.45~5.07 m位置固态渣层厚度下降,液态渣层厚度则增加。液态渣层流速与黏度呈负相关,与厚度呈正相关,液态渣层厚度主要受流速和颗粒沉积率影响。偏转角度增加,烧嘴平面上方耐火材料表面平均温度升高,烧嘴平面下方耐火材料表面平均温度降低,偏转角度为3.5°时耐火材料需要承受的最高温度取得最低值。在有效降低灰渣比前提下,为减少气化炉堵渣、渣层脱落和耐火材料烧蚀概率,HNCERI气化炉烧嘴偏转角度建议取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 黏度 复杂流体 优化设计 灰渣比 渣层流动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