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Chi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 Regarding Exemplary and Narrative Language: Based on Ricoeur’s Research of Narrative
1
作者 Wang Wen-Sheng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9年第11期587-599,共13页
Exemplary language can,on the one hand,assist a listener to understand what a speaker intends to express,and,on the other hand,provoke a kind of practical force to the listener.Exemplary language is everywhere in our ... Exemplary language can,on the one hand,assist a listener to understand what a speaker intends to express,and,on the other hand,provoke a kind of practical force to the listener.Exemplary language is everywhere in our daily life,such as the bedtime stories told by a mother to her child,literary works,and judicial precedents.Many Western philosophers have expounded on this type of language.Exemplary language has become a topic for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s.In Chinese classics,there are many expressions using exemplary language,but in different forms.Was there any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these exemplary language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exemplary language initiate our discussion about the different subjectivity of exemplary language,or narrative subjectivity,for narrative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as an extraordinary exemplary language.As a kind of exemplary language,narrative is analyzed by Ricoeur into two elements:time and meaning.Is his analysis also valid for Chinese narrative language?Can we discuss the difference of narrative subjectivity according to these two elements?The author is going to trace the origins of different subjectivity by analyzing distinct ways of creating characters/words which determinate different language forms i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The author finds that“linear time”(or objective time)still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Western culture;by contrast,subjective time seems more dominant in Chinese culture.This also determines the narrative time for Chinese.As for the meaning,there are different purposes and ways of using narrative i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which are reflected,for example,in the different purposes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drama.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Chinese narrative subjectivity based on Ricoeur’s research of narr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emplary language NARRATIVE confucianism zhuangzi narrative time narrative meaning
下载PDF
儒道之间:庄子的学派归属问题刍议
2
作者 王玉彬 《晋阳学刊》 2024年第4期126-133,共8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是唯一一个既被视为道家,又被看作儒家的命世大哲。作为道家的庄子出于西汉学者的建构,作为儒家的庄子源自郭象一系儒家学者的建构。尽管这两种思想史建构均非先秦之旧,却都言之成理,并能在《庄子》中找到一些文本...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是唯一一个既被视为道家,又被看作儒家的命世大哲。作为道家的庄子出于西汉学者的建构,作为儒家的庄子源自郭象一系儒家学者的建构。尽管这两种思想史建构均非先秦之旧,却都言之成理,并能在《庄子》中找到一些文本证据。庄子之所以既可以是道家,又可以是儒家,根源在于其思想渊源的丰富性、思想形态的开放性、语言表达的自由性、文本衍变的复杂性,这些特征使得庄学呈现出一副“浑沌”样态,具备极强的可塑性。对于“无家可归”的庄子哲学而言,道家与儒家在凸显其某种特质的同时,也在遮蔽乃至破坏着庄学自身的纯粹性与开放性。在此意义上,居于“儒道之间”的庄子哲学的独特性更值得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道家 儒家 儒道会通
下载PDF
The Semantics of Wisdom in the Philosophy of Tang Junyi: Betwee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Transcendental Reflexivity
3
作者 Ady Van Den Stock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年第1期39-54,共16页
In this article, I offer a provisional analysis of the philosophical semantics of“wisdom” in the thought of the New Confucian thinker Tang Junyi. I begin by providing some pointers concerning the concept of wisdom i... In this article, I offer a provisional analysis of the philosophical semantics of“wisdom” in the thought of the New Confucian thinker Tang Junyi. I begin by providing some pointers concerning the concept of wisdom in general and situating the discourse on wisdom in comparative philosophy in the context of the later Foucault's and Pierre Hadot's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ancient Graeco-Roman philosophy as a mode of spiritual self-cultivation and self-transformation. In the remainder of the paper, I try to describe and think through what Foucault identifies as a “Cartesian moment,” in which self-knowledge becomes the ultimate precondition for the ethico-spiritual project of “caring for the self,” in Tang's approach of wisdom. In the course of my argument, I outline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his vision of a renewed Confucian mode of religious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 and his philosophical presuppositions conceming the transcendental status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reflexivity of consciousness on the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 Junyi WISDOM New confucianism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
原文传递
进步论与多元论:章太炎的文化思想 被引量:4
4
作者 单世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14,共10页
以古文经学为背景,以佛学与庄子为理据,章太炎早在20世纪初就以"俱分进化论"质疑黑格尔的进步论,以庄子的"齐物论"质疑"公理"论,对作为现代性基础的进化/进步论提出全面批判。章太炎的多元文化主张伸张... 以古文经学为背景,以佛学与庄子为理据,章太炎早在20世纪初就以"俱分进化论"质疑黑格尔的进步论,以庄子的"齐物论"质疑"公理"论,对作为现代性基础的进化/进步论提出全面批判。章太炎的多元文化主张伸张了个体和特殊的权利和价值,但在合理地反对社会压制个人、反对"文明"压制"野蛮",要求个性解放、社会/文化平等的同时,又走向绝对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步论 黑格尔 古文经学 庄子 佛学 文化多元论
下载PDF
言说的困境及其回应方式——从孔子到庄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31,共14页
原发的中国古典哲人,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庄子,都深刻体认到言说的困境,这种困难不仅仅具有政治社会的向度,而且还有形而上的向度,如果说“西狩获麟”是前一种困境,那么道与言之间不可避免的张力则是后一种困境的体现。孔子“春秋笔... 原发的中国古典哲人,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庄子,都深刻体认到言说的困境,这种困难不仅仅具有政治社会的向度,而且还有形而上的向度,如果说“西狩获麟”是前一种困境,那么道与言之间不可避免的张力则是后一种困境的体现。孔子“春秋笔法”、《周易》的“象言”、《庄子》的“三言”(即寓言、重言、巵言),都是回应言说困境的方式。只有把握这种困境,才能理解这些伟大文本言说的方式,而只有理解这些言说的特别方式,才能将这些伟大的经典带入我们时代的意识中,这就要求以灵魂饲养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庄子 春秋笔法 象言 三言
下载PDF
三教合一 归终理学——论林希逸《庄子口义》的思想倾向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见勇 王勇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4-78,共5页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是宋代《庄》学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在解读《庄子》时,受到三教合一思潮及理学的影响,不仅以道解庄、以佛解庄、以儒解庄,还以理学为归依,表现了三教合一,归终理学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 《庄子口义》 三教合一 理学
下载PDF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与道儒之争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浩然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82,共3页
在《庄子》三十三篇中,或多或少提及孔子的有二十一篇。孔子在其中扮演了三种不同的角色--道家的代言人、道家的尊崇者、儒家的卫道士。在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着道儒两家学说的论争。与此同时,庄子还从道家的立场对儒家学说为何不行于世... 在《庄子》三十三篇中,或多或少提及孔子的有二十一篇。孔子在其中扮演了三种不同的角色--道家的代言人、道家的尊崇者、儒家的卫道士。在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着道儒两家学说的论争。与此同时,庄子还从道家的立场对儒家学说为何不行于世以及圣人之过进行探究,而这些也都是论争的组成部分。以《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及相关诸问题为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理解道儒两家的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孔子形象 不行于世 圣人之过
下载PDF
颜氏之儒考述 被引量:1
8
作者 宋立林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8,共9页
《韩非子·显学篇》有"儒分为八"之说,其中"颜氏之儒"所指是否颜回一派,学者多有分歧。而之所以出现分歧,其中一个原因便在于颜子生卒年存在多种异说。通过对各种意见的分析考辨,我们确定颜子当少孔子三十岁,... 《韩非子·显学篇》有"儒分为八"之说,其中"颜氏之儒"所指是否颜回一派,学者多有分歧。而之所以出现分歧,其中一个原因便在于颜子生卒年存在多种异说。通过对各种意见的分析考辨,我们确定颜子当少孔子三十岁,卒时为四十一岁。而且,颜子当有门人,其学得以传承,可以形成一派。韩非所谓"颜氏之儒"当指颜子一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颜子与曾子、思孟,颜子与庄子的学术思想关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八派 颜氏之儒 颜回 曾子 思孟 庄子
下载PDF
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永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65,共6页
庄子思想如何定位,是庄学史上一重要问题。钱澄之作为清代“以儒解庄”的代表,尝试会通《庄子》与《周易》。其“以意逆志”之解释原则、庄本于《易》的核心主张、辞达而止的行文风格,皆独具特色。其中,某些观点深受觉浪道盛“托孤说”... 庄子思想如何定位,是庄学史上一重要问题。钱澄之作为清代“以儒解庄”的代表,尝试会通《庄子》与《周易》。其“以意逆志”之解释原则、庄本于《易》的核心主张、辞达而止的行文风格,皆独具特色。其中,某些观点深受觉浪道盛“托孤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澄之 庄子 《周易》 儒家 托孤说
下载PDF
从《庄子》内篇看庄周心中的孔子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桃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4-59,共6页
分析考察《庄子》内篇中的孔子形象,庄周并未对孔子进行明显的贬损,更未对孔子进行激烈的批判,相反,孔子的每次出场,都表现出对庄学的深刻理解和激赏,而庄周对孔子形象的塑造也充满悲剧的崇高美,体现出其对孔子思想的深刻同情、对孔子... 分析考察《庄子》内篇中的孔子形象,庄周并未对孔子进行明显的贬损,更未对孔子进行激烈的批判,相反,孔子的每次出场,都表现出对庄学的深刻理解和激赏,而庄周对孔子形象的塑造也充满悲剧的崇高美,体现出其对孔子思想的深刻同情、对孔子为人的高度敬仰。在庄周的心里,儒道合一的孔子是师,是友,而不是针锋相对的论敌,更不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孔子与自己都具有救世热情,都不幸生逢乱世,但由于天性的差异,两人最终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不过依然能够彼此同情、理解和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庄子》内篇 孔子 儒道合一
下载PDF
战国三部诸子著作中孔子形象的变异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岩 《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41-45,共5页
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异。一方面诸子的著作都程度不同地对孔子的本然形象有所揭示,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普遍和突出的特点,则是诸子典籍中孔子形象的变异,即孔子形象与其本然形象相比,开始产生偏离、矛盾乃致... 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异。一方面诸子的著作都程度不同地对孔子的本然形象有所揭示,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普遍和突出的特点,则是诸子典籍中孔子形象的变异,即孔子形象与其本然形象相比,开始产生偏离、矛盾乃致对立。战国三部子书——《墨子》、《庄子》和《韩非子》中孔子的形象均发生了变异。《墨子》中的孔子在墨子后学笔下被描绘成了叛乱者的形象,《庄子》中的孔子则成了由儒而道转变中的人物或道家的代言人,而《韩非子》中的孔子则又成了法家式的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孔子形象 变异
下载PDF
略论《阅微草堂笔记》话语方式的《庄子》遗风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希明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92-96,共5页
《阅微草堂笔记》与《庄子》精神和气质上有颇多相通之处,除了多处直接引用以外,前者的话语方式大有后者遗风,主要表现为:叙事说理的"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超越世俗,在俗常的道德之外让... 《阅微草堂笔记》与《庄子》精神和气质上有颇多相通之处,除了多处直接引用以外,前者的话语方式大有后者遗风,主要表现为:叙事说理的"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超越世俗,在俗常的道德之外让读者获得新的发现,建立起属于作者自己的叙事伦理;"尚质黜华",作品中漫溢着一种怡然、悠然气息;将凝聚着独特思想的语言深层结构通过汪洋恣肆、行云流水的文字表达出来,体现作者的诗性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微草堂笔记》 《庄子》 话语方式 纪昀 儒学 隐喻
下载PDF
论庄子思想对阮籍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戴文霞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25-27,共3页
阮籍是魏晋时期的玄学大师,他的道家思想深受庄子的影响。阮籍以庄子的最高理想境界———“逍遥游”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又深得庄子批判精神的精髓。阮籍追求心灵的自由逍遥,批判束缚人身心的虚伪名教,但其实又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捍卫者。... 阮籍是魏晋时期的玄学大师,他的道家思想深受庄子的影响。阮籍以庄子的最高理想境界———“逍遥游”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又深得庄子批判精神的精髓。阮籍追求心灵的自由逍遥,批判束缚人身心的虚伪名教,但其实又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捍卫者。这是他与庄子最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阮籍 逍遥游 绝对自由 名教
下载PDF
自由:道家庄子与儒家程伊川的不同思考
14
作者 曾振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41,共15页
庄子与程伊川的自由思想代表了古代中国自由思想传统不同样态,两人相同相通之处在于:皆从价值本体论高度论证自由何以是权利之实现。庄子的自由思想可高度概括为"内在自由"、"精神自由"。"道"落实于人性... 庄子与程伊川的自由思想代表了古代中国自由思想传统不同样态,两人相同相通之处在于:皆从价值本体论高度论证自由何以是权利之实现。庄子的自由思想可高度概括为"内在自由"、"精神自由"。"道"落实于人性为"德",尽性成德,"道德"的完全澄现就是逍遥自由,逍遥自由才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然权利。具有权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也可以说是人之"命"。儒家程伊川从天理高度证明"仁"善,人类遵从基于"仁"这一道德理性制定的社会制度、法则与伦理规范,就是自由。程伊川的自由思想已超越了观念学说视域,扩充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外王"领域。自由不仅是一种思想,也并未单纯停留于自然权利畛域。自由已是超越自然权利的社会诉求与理想社会秩序设计,程伊川的自由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古典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程伊川 自由 道家 儒家
下载PDF
“儒以诗礼发冢”释义
15
作者 张连伟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0-53,共4页
儒学在《庄子》的语言世界中占有特殊地位,孔子及其儒家常常成为庄子批判、嘲讽的对象。在《庄子·外物》篇“儒以诗礼发冢”寓言中,儒者被塑造成盗墓者的形象,诗礼成为盗墓的依据。它通过“发冢”的讽刺性场面,颠覆了人们对儒学及... 儒学在《庄子》的语言世界中占有特殊地位,孔子及其儒家常常成为庄子批判、嘲讽的对象。在《庄子·外物》篇“儒以诗礼发冢”寓言中,儒者被塑造成盗墓者的形象,诗礼成为盗墓的依据。它通过“发冢”的讽刺性场面,颠覆了人们对儒学及其价值信仰的观念,发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下载PDF
试论庄子哲学语境中的“中道”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开 Hou Jian 《孔学堂》 2018年第4期36-52,143-151,共18页
儒道之间的思想对话与会通是中国哲学史尤其是早期哲学史的重要问题。《庄子》蕴含着丰富的"中庸""中道""中和"思想,既体现在关于自然、万化和环中的玄理讨论层面,也表现于关于生命、自由与秩序的实践智... 儒道之间的思想对话与会通是中国哲学史尤其是早期哲学史的重要问题。《庄子》蕴含着丰富的"中庸""中道""中和"思想,既体现在关于自然、万化和环中的玄理讨论层面,也表现于关于生命、自由与秩序的实践智慧当中。庄子哲学语境中的"中道"思想涉及了辩证思维、形而上学、伦理学(含政治哲学)以及精神境界理论诸多方面,并且和儒家"执中""中道""中庸"思想形成了有趣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道 中庸 环中 中正
下载PDF
儒者化的庄子——王安石的庄学思想
17
作者 张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84,共7页
王安石"以儒解庄"的解读思路开拓了宋代庄学的视野。在其专论《庄周》中,庄子以儒者的面目出现,文中指出庄子之用心是为了矫时之弊,庄子是圣人之徒,《庄子》之书"特有所寓而言耳"。不过庄子的形象在王安石那里并不... 王安石"以儒解庄"的解读思路开拓了宋代庄学的视野。在其专论《庄周》中,庄子以儒者的面目出现,文中指出庄子之用心是为了矫时之弊,庄子是圣人之徒,《庄子》之书"特有所寓而言耳"。不过庄子的形象在王安石那里并不是统一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无为到有为的过程,这与王安石个人的思想发展及为政治改革寻求理论根据有关。王安石谈性命道德的风气影响了其解庄思想,称"庄生之书,其通性命之分",其子王雱对庄学的性命解读也可视为继承王安石思想的表现。从庄学诠释史来看,"以儒解庄"的理念自魏晋时向、郭已有发展,王安石起到了过渡作用,既开启了宋代庄学普遍儒学化的倾向,又为明末清初的"庄子儒门说"作了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庄子 以儒解庄 庄周 性命道德
下载PDF
孔子与庄子音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18
作者 王在畅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24-26,共3页
孔子与庄子二人关于音乐的论述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将音乐上升到了"礼"的社会意义;而庄子则从"道"上强调音乐与自然的融通,同时又为了达到所谓的"道"而否定音乐的社会意义。二者虽有区别,但从古代音乐... 孔子与庄子二人关于音乐的论述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将音乐上升到了"礼"的社会意义;而庄子则从"道"上强调音乐与自然的融通,同时又为了达到所谓的"道"而否定音乐的社会意义。二者虽有区别,但从古代音乐思想史来看,他们的音乐思想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美学 音乐思想 孔子 庄子
下载PDF
从“天游”到“游人之樊”——王船山对庄子处世之道的改造
19
作者 邓联合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9,共9页
为纠正庄子处世之道的逃世主义弊害,王船山在《庄子解》中基于"浑天"的视域,特别拎出《庄子》书中"寓庸"和"随成"两个语词作为关键概念,通过赋予被庄子否弃的人伦物理以天然合理性,推衍出了一种于日用伦... 为纠正庄子处世之道的逃世主义弊害,王船山在《庄子解》中基于"浑天"的视域,特别拎出《庄子》书中"寓庸"和"随成"两个语词作为关键概念,通过赋予被庄子否弃的人伦物理以天然合理性,推衍出了一种于日用伦常中随在体认"浑天""无游而不逍遥"的处世哲学。而在非常态的涉乱世之术方面,船山主张的"存诸己"所强调的是以心合天,内在地挺立自我生命本体,"存诸人"则是指个体在内养自心之虚和的前提下,既不以己意责求他人,更置外部境遇的吉凶祸福于度外,从而以坚贞的生命姿态傲然立于艰难之世。这种世自昏乱、我自宁定的"两行",彰显了船山以道自守、孤绝无畏的儒家君子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庄子 儒家 处世之道
下载PDF
“事求可,功求成”——儒家实践的基本精神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京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46-49,共4页
据《庄子》间接转述,孔子曾有“事求可,功求成”一语。“事求可,功求成”说明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实践的。儒家讲“仁道/人道”,讲“生生”,从宏观方面来看,人道是要求以人类生存为最低底线。因此,儒家“仁道/人道”精神亦可视为一种生存... 据《庄子》间接转述,孔子曾有“事求可,功求成”一语。“事求可,功求成”说明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实践的。儒家讲“仁道/人道”,讲“生生”,从宏观方面来看,人道是要求以人类生存为最低底线。因此,儒家“仁道/人道”精神亦可视为一种生存文化。儒家既有内省的为学目标,同时并不遗忘社会实践与环境改造,“事求可,功求成”说明儒家具备正视和接受任何现实处境的应对能力与学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求可 功求成” 孔子 庄子 儒家 实践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