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晚清至“五四”诗歌的“言说方式”——兼及诗学与诗歌史的辩证
1
作者 赖彧煌 《江汉学术》 2015年第4期67-75,共9页
晚清至"五四"诗歌由旧而新的变迁,既源于语言形式的构造也出自现代经验的催逼,但如何理解文类内部和外部的错综关系,避免把它们或割据式地单独处置或牵强地缝合粘连,实为把握该时段诗歌的关键和难点。"言说方式"因... 晚清至"五四"诗歌由旧而新的变迁,既源于语言形式的构造也出自现代经验的催逼,但如何理解文类内部和外部的错综关系,避免把它们或割据式地单独处置或牵强地缝合粘连,实为把握该时段诗歌的关键和难点。"言说方式"因而作如此构拟,即现代性的运作被语言"知觉"时即成了内部与外部的混融,它寄身于形式与经验交织的纹路中,改变诗,也被诗所改变。据此,"言说方式"必须挣脱静止的、惰性的结构,为从根本上克服时间性难题这一哲学和美学的拷问而赢得合法性。它由诗学的诉求而至诗歌史的关切,且在二者的互为征显中,最终作为一个面向诗学与诗歌史双重目标的概念,体现结构与运动、共时性与历史性的辩证法品格。在此基础上,该时段的诗歌在体式与经验之间不间断地角力、相斥与包容,就可以恰当地理解为,诗的异动和凝聚相生、变奏与重建共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体式 言说方式 晚清诗歌 五四新诗 诗歌史 美学机制
下载PDF
吕进新诗文体学理论
2
作者 雷斌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6-9,共4页
新诗文体学的研究是新诗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吕进的新诗文体学理论有着坚实的品质和丰富的内容。他从创作和理解新诗作品出发,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新诗文体学理论、审美视点、言说方式、"对话与重建",新诗二次革命成为吕进新诗... 新诗文体学的研究是新诗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吕进的新诗文体学理论有着坚实的品质和丰富的内容。他从创作和理解新诗作品出发,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新诗文体学理论、审美视点、言说方式、"对话与重建",新诗二次革命成为吕进新诗文体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主题。中国现代诗学要实现与中国传统诗学和外国现代诗学的对话,在迈进21世纪以后的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中国新诗的美学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视点 言说方式 “对话与重建” 新诗二次革命
下载PDF
论中国新诗的三种声音 被引量:1
3
作者 许霆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73-81,共9页
中国新诗在历史发展和艺术探索中,形成了三种声音,这是中国新诗的重要艺术特征。第一种声音即宣示的声音,是在应对启蒙使命和诗人主体觉醒后在新诗发生期出现的,然后在历史发展中向着大众群体代言和心灵独白诉说两个方向变异。第二种声... 中国新诗在历史发展和艺术探索中,形成了三种声音,这是中国新诗的重要艺术特征。第一种声音即宣示的声音,是在应对启蒙使命和诗人主体觉醒后在新诗发生期出现的,然后在历史发展中向着大众群体代言和心灵独白诉说两个方向变异。第二种声音即戏剧角色的声音,反映的是现代诗歌非个人化的抒情技巧,随着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经历若干阶段,形成戏剧独白、戏剧对谈、诗人旁白、主体分层和人称变化等艺术表现手法。第三种声音即独语,重要特征是声音的单向抒发或自言自语,这种声音在卞之琳和冯至等人的玄思性诗中发展到成熟的地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声音 宣示 戏剧化 独语
下载PDF
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1936-2017)——基于英语世界“引进”与中国官方“外推”活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赵云龙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0-121,共22页
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的翻译活动,至今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中国新诗英译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怎样的特点?其总体又具有怎样的特点?译本的接受情况如何?在以上三个方面,英语世界"引进"与中国官方"外推"活... 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的翻译活动,至今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中国新诗英译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怎样的特点?其总体又具有怎样的特点?译本的接受情况如何?在以上三个方面,英语世界"引进"与中国官方"外推"活动之间分别有何异同?为解答以上问题,本文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资源中心和英语国家亚马逊网站为主要译本信息来源,将中国新诗的英译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并分别加以梳理,总结出各个时期的特点与整体特点。同时利用从多种学术数据库和英语国家亚马逊网站、美国好读网等平台中获取的译评,对英译中国新诗的接受情况进行初步考察。希望借此研究,可以为中国文学外译及其研究提供一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英语世界 翻译 接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