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ories of Zhang Ji
1
作者 Yong Chen Yinmin Le Jia Wei 《Chinese Medicine》 2012年第3期124-127,共4页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linical experience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Zhang Zhongjing, who was regarded as “medical Sai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gave indications f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linical experience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Zhang Zhongjing, who was regarded as “medical Sai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gave indications f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developed robbing fire or inversing fire acupuncture principles to treat febrile diseases. His theorie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re precious and could be refer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 ZHONGJING Treaties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Golden Chamber SYNOPSIS Indication Theory Acupuncture Methods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脾胃运化理论探讨苓桂剂用药规律
2
作者 郭铭嘉 张瑞娟 任红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第1期61-64,共4页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脾胃运化理论强调脾胃共主运化,脾主运、胃主化。仲景《伤寒论》受《内经》脾胃运化理论影响,重视脾胃思想在其诸方证中均有体现。探讨《内经》脾胃运化理论对《伤寒论》中“苓桂剂”方证用药规律的影响...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脾胃运化理论强调脾胃共主运化,脾主运、胃主化。仲景《伤寒论》受《内经》脾胃运化理论影响,重视脾胃思想在其诸方证中均有体现。探讨《内经》脾胃运化理论对《伤寒论》中“苓桂剂”方证用药规律的影响,即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术甘汤和苓桂甘枣汤四方,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重土思想、更好地认识经典、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脾胃运化理论 《伤寒论》 苓桂剂
下载PDF
合方视角下中成药联用处方审核
3
作者 华成坤 刘金伟 +3 位作者 廖小红 陈秋铃 朱桂芬 唐洪梅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389,共5页
目的构建审核中成药联用处方的理论和方法。方法从合方理论出发,结合中医经典,探讨中成药联用处方的适宜性审核方法。结果从中成药联用处方案例出发,详细论述了中成药联用处方的5个基本原则以及中成药联用的剂型审核要点。结论所建立的... 目的构建审核中成药联用处方的理论和方法。方法从合方理论出发,结合中医经典,探讨中成药联用处方的适宜性审核方法。结果从中成药联用处方案例出发,详细论述了中成药联用处方的5个基本原则以及中成药联用的剂型审核要点。结论所建立的中成药联用处方审核方法可为中成药联用处方审核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 合方理论 处方审核 伤寒论
下载PDF
卫气营血理论在无汗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张冬梅 关怿 崔翰博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7期2138-2142,共5页
卫气营血理论是重要的中医学理论,其在揭示无汗症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无汗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既往汗症相关理论研究多集中在自汗症、盗汗症,而对无汗症研究较少。以卫气营血理论指导辨证治则,结合无汗症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临床特点,... 卫气营血理论是重要的中医学理论,其在揭示无汗症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无汗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既往汗症相关理论研究多集中在自汗症、盗汗症,而对无汗症研究较少。以卫气营血理论指导辨证治则,结合无汗症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初期、进展期、缓解期3个阶段,初期、进展期施以调和营卫、扭转病势,缓解期除邪务尽、维持病情稳定。未来,探索卫气营血理论在无汗症中的应用将为无汗症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汗症 温热病 卫气营血理论
下载PDF
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理论钩玄
5
作者 张孟娇 徐丽 +5 位作者 李卓 王雨轩 索兰芳 王凯伦 甘地 王玉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97-101,共5页
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哲)、中国传统医学(医)及古代相术学(术)等理论,试从四缝本身穴位特性和外治法针刺特性两个方向入手,系统性地进行归纳与分析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的中医学原理与相关作用机制。因小儿四缝穴所处位置的关键性... 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哲)、中国传统医学(医)及古代相术学(术)等理论,试从四缝本身穴位特性和外治法针刺特性两个方向入手,系统性地进行归纳与分析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的中医学原理与相关作用机制。因小儿四缝穴所处位置的关键性和其所具有穴性特征的特殊性与兼具性,以传统手诊学及其新解、经络腧穴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全息理论等中国传统医、哲、术理论学说为基础,分别探讨分析后发现:四缝穴具有通调脏腑、疏通百脉的功能,故四缝穴可退小儿热。研究发现小儿针刺法又有驱邪调卫、泄浊和营、治神复元的功效。因此,对四缝穴施以针刺操作能够达到行经通络、标本同调的效果,使患儿正气加速恢复而邪气能尽快祛除,对诸种急慢性小儿发热性疾病能迅速收效。从而为临床使用针刺四缝穴治疗多系统、多病因导致的小儿发热及发热性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缝穴 针刺 小儿发热性疾病 小儿发热 理论探讨 手诊学新解 奇穴
下载PDF
从《伤寒论》少阴篇讨论阳虚阴盛证辨治规律
6
作者 陈寅清 韩世盛 王怡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24-327,331,共5页
[目的]讨论《伤寒论》中阳虚阴盛证的病势、层次、治法及用药规律,探究并扩充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结合后世医家的医论,明确阳虚阴盛证的病机及证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释阳虚阴盛证的机制;分析少阴篇中各版本条文... [目的]讨论《伤寒论》中阳虚阴盛证的病势、层次、治法及用药规律,探究并扩充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结合后世医家的医论,明确阳虚阴盛证的病机及证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释阳虚阴盛证的机制;分析少阴篇中各版本条文的差异,论述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的不同,治法、主方、配伍的变化,归纳在少阴篇中隐含的辨治规律。[结果]阳虚阴盛证的辨治原则是“保胃气、存津液”,可将其细分为太阴湿土病、少阴君火病、厥阴风木病。细致的望闻问切,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基础能精确辨阳虚阴盛证。少阴为三阴枢机,少阴篇结构完整,能动态反映少阴发病、两阴合病或并病、三阴合病的相互变化过程。由条文可发现,病位由表入里,治法有灸焫、温经、温阳、通阳之别;病情由轻而重、痰饮有无,治法有散寒、散饮、利水之别;津液损伤程度不同,治法有救逆、救阴之别。[结论]从病理生理角度,能阐释中医主症的变化机制。辨治阳虚阴盛证时,应根据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择取方药,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对于其他证候的辨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虚阴盛证 少阴 辨治规律 伤寒论 浙派中医 经方 各家学说
下载PDF
从温病血分清、散、养之法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勇 袁雪梅 +3 位作者 杨孝余 申敏 马武开 姚血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2期25-28,共4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到身体的多个器官组织,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中一般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来进行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上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所关注。根据系统性红斑...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到身体的多个器官组织,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中一般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来进行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上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所关注。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其属于中医“阴阳毒”“红蝴蝶疮”等范畴。文章以中医古籍及相关文献、临床研究为基础,认为温病血分清、散、养之法在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该病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温病学说 血分辨证
下载PDF
浅析伤寒阳明病与温病阳明病的异同 被引量:7
8
作者 陈良 李修元 +5 位作者 王琦 王谦 韦庆波 赵凡 董珍珍 姜锦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第9期1728-1729,1733,共3页
伤寒与温病探讨的都是外感病,然而两种学术体系的形成跨越近千年,学术思想却联系紧密,均为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医辨证与诊治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阳明病在伤寒与温病中均有发生,但其病因病机、诊治、预后转归却明显不同,本文拟从以上几个... 伤寒与温病探讨的都是外感病,然而两种学术体系的形成跨越近千年,学术思想却联系紧密,均为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医辨证与诊治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阳明病在伤寒与温病中均有发生,但其病因病机、诊治、预后转归却明显不同,本文拟从以上几个角度探讨同为阳明病,伤寒与温病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病 伤寒 温病
下载PDF
金元时期温病学发展状况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曹洪欣 赵静 +1 位作者 张志斌 张华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25,共3页
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温病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对金元时期温病学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系统研究,展示温病理论在金元时期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金元时期 温病理论
下载PDF
平乐正骨气血理论学术源流浅述 被引量:10
10
作者 肖碧跃 郭艳幸 +4 位作者 何清湖 郭珈宜 孙贵香 刘密 张云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30-32,41,共4页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理论是中医临证的重要指导思想,最早形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不断发挥、创新,气血理论逐渐丰富。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林改错》《血证论》气血理论对平乐正骨的影响,探...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理论是中医临证的重要指导思想,最早形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不断发挥、创新,气血理论逐渐丰富。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林改错》《血证论》气血理论对平乐正骨的影响,探讨平乐正骨气血学说形成的脉络,有助于理解平乐正骨理论内涵。平乐正骨博采众长,并融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继承创新,发挥气血理论:病因上,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纲,也是伤科病因病机之总纲;治疗原则上,提出早期以行气祛瘀,中期调和气血,晚期补益气血三期辨证的核心思想;用药上,强调气血互根,活血药与行气药并用;治疗手法上,强调运用手法后配合功能锻炼,旨在使筋骨放松,气血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乐正骨 气血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医林改错》 《血证论》
下载PDF
伏气温病学说源流初探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杨钦河 彭胜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31-134,共4页
本文对伏气温病学说的源流作了初步的探讨,论述了这一学说从产生、发展到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历史概貌,认为伏气温病学说萌芽于先秦时代,在西晋时期创立,隋唐宋元得以发展,最终形成于明清时期。
关键词 伏气温病学说 源流 发展
下载PDF
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8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银环 钟嘉熙 +4 位作者 刘叶 吴智兵 林兴栋 程静 戚淑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5-217,共3页
目的:评价以伏气温病理论指导下运用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8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118例临床常见证型(阴虚内热证、瘀热痹阻证、肝肾阴虚证)SLE患者按2:1比例分成治疗组(81例)和对照... 目的:评价以伏气温病理论指导下运用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8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118例临床常见证型(阴虚内热证、瘀热痹阻证、肝肾阴虚证)SLE患者按2:1比例分成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给予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治疗90天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总体疗效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疗效性观测:两组在临床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治疗组的症状消失率均高于对照组,动态显示治疗组在各个症状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而平稳。③免疫指标比较:提示两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免疫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动态观察治疗组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波动幅度小。④激素剂量比较:两组所用激素剂量等级分布和剂量大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大幅度地降低激素使用剂量。⑤病情反复次数及并发症比较:治疗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伏气温病理论指导下运用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方案不仅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明显改善症状,且能明显减少激素用量及西药的毒副作用、减少复发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温病理论 清养透解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半表半里证”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选贤 殷光辉 郝秀梅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1-62,共2页
探讨《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说对半表半里证的认识,阐述半表半里证的现代研究进展,从而为临床治疗半表半里证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半表半里证 伤寒杂病论 温病学说 膜原
下载PDF
论“逐邪勿拘结粪”对现代疫病治疗的启示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妍 李海波 谷松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106,共3页
“逐邪勿拘结粪”是明末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的疫病治疗理论,吴又可认为疫病用攻下不应拘泥于燥结,而重在逐邪外出,且需急证急攻、下不厌早,因证数攻、攻补兼施。通下法是治疗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 “逐邪勿拘结粪”是明末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的疫病治疗理论,吴又可认为疫病用攻下不应拘泥于燥结,而重在逐邪外出,且需急证急攻、下不厌早,因证数攻、攻补兼施。通下法是治疗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通下法被越来越频繁的运用到各种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因其具有通腑泄热、开窍醒神、祛瘀生新、逐水消胀排浊、舒胆退黄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乙肝、手足口病等多种传染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下法 疫病 新冠肺炎 吴又可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连翘在温病学古方中的配伍规律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沈霞 裴丽珊 +2 位作者 张柯瑶 谭从娥 陈莹 《陕西中医》 2018年第10期1462-1465,共4页
目的 :探究温病学古方中以连翘为核心的药对及其配伍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中医大家的温病方剂为主要来源,搜索整理含有连翘的方剂,建立温病方剂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挖掘连翘在温病学古方中的核心药对和配伍规律。结果:... 目的 :探究温病学古方中以连翘为核心的药对及其配伍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中医大家的温病方剂为主要来源,搜索整理含有连翘的方剂,建立温病方剂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挖掘连翘在温病学古方中的核心药对和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342首方剂,其中43首温病方剂中含有连翘。在此基础上统计与连翘配伍频次较高的中药有薄荷、栀子、黄芩、桔梗、金银花等。由此推测其核心药对为连翘-薄荷、连翘-黄芩及连翘-金银花。分析药性后发现其配伍规律以清热药频次最高,解表药次之。结论:初步分析了连翘在温病复方中的配伍规律。常配伍清热解毒药,解表药,再根据扶正祛邪的辨证论治辅助以补虚药。数据挖掘方法能够全面分析连翘在温病古方中用药规律,为连翘复方的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温病学说 数据挖掘 @配伍规律
下载PDF
《温病条辨》滋养胃阴学术思想探讨 被引量:12
16
作者 朱虹 王灿晖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06-208,共3页
通过对《温病条辨》滋养胃阴学术思想的探讨 ,强调胃阴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其充足与否 ,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据此提出治疗三焦疾病“滋阴不厌频繁” ,具体有“治上焦病 ,培土以生金”、“治中焦病 ,养胃以固中... 通过对《温病条辨》滋养胃阴学术思想的探讨 ,强调胃阴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其充足与否 ,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据此提出治疗三焦疾病“滋阴不厌频繁” ,具体有“治上焦病 ,培土以生金”、“治中焦病 ,养胃以固中土”、“治下焦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滋养胃阴 中医理论
下载PDF
《伤寒论》补土思想管窥 被引量:6
17
作者 钟霞 焦华琛 李运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197-200,共4页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伤寒论》承《内经》调中之思想,在六经辨证过程中重视脾胃。其补土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世研究脾胃病之圭臬。立足《伤寒论》原文,剖析其理、法、方、药,从虚实、脏腑、煎服、剂量、归经、瘥后调摄等角度...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伤寒论》承《内经》调中之思想,在六经辨证过程中重视脾胃。其补土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世研究脾胃病之圭臬。立足《伤寒论》原文,剖析其理、法、方、药,从虚实、脏腑、煎服、剂量、归经、瘥后调摄等角度加以论述,管窥《伤寒论》补土顾中之概貌,对于丰富仲景学说及临床应用意义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补土 张仲景 脏腑 虚实
下载PDF
《伤寒论》脾胃学说钩沉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合国 劳绍贤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16-17,共2页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脾胃学说 病因病机
下载PDF
基于“厥阴为阖”理论谈《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 被引量:13
19
作者 胡楠 石岩 +2 位作者 徐书 郭仪 常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5-58,共4页
当归四逆汤一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是治疗血虚肝寒所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等症的常用方剂。临床辨证大多为阳虚血弱、寒凝血虚。用"开阖枢"理论研究当归四逆汤的文献尚少。以"开阖枢"理论之"厥阴为阖&qu... 当归四逆汤一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是治疗血虚肝寒所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等症的常用方剂。临床辨证大多为阳虚血弱、寒凝血虚。用"开阖枢"理论研究当归四逆汤的文献尚少。以"开阖枢"理论之"厥阴为阖"的角度,简述当归四逆汤的证治机制、组方配伍原则、临床应用现状及肿瘤防治的运用探索。通过博览、分析、考释古今文献,总结丰富了当归四逆汤在常见疾病诊疗中的新内涵,并提倡应研读经典,善用经方,探索方理在不同领域治疗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开阖枢 厥阴为阖
下载PDF
从《伤寒论》形成渊源探究伤寒其貌 被引量:5
20
作者 郑玉娇 赵林华 +2 位作者 李青伟 逄冰 仝小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69-71,共3页
张仲景继先人之绝学而创《伤寒论》,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后世医家对书中原文的发挥及经方的应用范围扩大,伤寒病之原貌已不得而知。《黄帝内经》、《难经》以及《阴阳大论》作为张仲景撰书的理论基石... 张仲景继先人之绝学而创《伤寒论》,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后世医家对书中原文的发挥及经方的应用范围扩大,伤寒病之原貌已不得而知。《黄帝内经》、《难经》以及《阴阳大论》作为张仲景撰书的理论基石,其中多处渗透了《伤寒论》学术思想,并奠定了伤寒传变理论及六经分类方法的创立。研究三本经典古籍中有关伤寒的内容,探寻《伤寒论》形成之渊源,对于探究伤寒其貌具有重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黄帝内经 难经 阴阳大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