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正乐”与《诗经》歌本的形成
1
作者 曹胜高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
正乐是孔子矢志不渝的理想。他在周游列国返鲁之后的正乐,一是将周乐所用的乐歌逐一进行弦歌,将原本施用于礼仪的乐曲转化为可以独立歌唱的歌曲,将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歌本;二是按照周乐的标准,对周乐所用三百五篇乐歌正声正音正字,确... 正乐是孔子矢志不渝的理想。他在周游列国返鲁之后的正乐,一是将周乐所用的乐歌逐一进行弦歌,将原本施用于礼仪的乐曲转化为可以独立歌唱的歌曲,将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歌本;二是按照周乐的标准,对周乐所用三百五篇乐歌正声正音正字,确定了诗之四始,作为乐类的典范;三是清理了乐本中《雅》《颂》礼乐相错的形态,删除了大量重复的歌诗,实现了“《雅》《颂》各归其所”,以什相系歌辞。孔子正乐,是将鲁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可以弦歌的歌本,确定了今本《诗经》的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正乐 乐正《雅》《颂》 乐本 歌本 删诗
下载PDF
孔子删诗说考辨及新证 被引量:8
2
作者 刘生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2-98,共7页
"孔子删诗说"是诗经学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公案。纵观历来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逸诗的多少、《左传》季札观乐的记载、《论语》所言之"诗三百"、司马迁所言之"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正乐与删诗及孔子有无权... "孔子删诗说"是诗经学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公案。纵观历来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逸诗的多少、《左传》季札观乐的记载、《论语》所言之"诗三百"、司马迁所言之"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正乐与删诗及孔子有无权力删诗五个问题上。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考辨,并结合最近整理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所提供的新证,不难看出否定论者的种种理由都不能成立,"孔子删诗说"不容置疑和否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删诗说 竹书《孔子诗论》 逸诗 诗三百
下载PDF
也谈《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问题——兼与谢炳军博士商榷 被引量:3
3
作者 马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5-150,共6页
谢炳军以"王官删诗"否认"孔子删诗",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不是《诗》之"逸诗"为由否认《周公之琴舞》可作"孔子删诗"说的证据,这两个否认理由都不充分。王官删诗与孔子删诗时代不同,编辑思... 谢炳军以"王官删诗"否认"孔子删诗",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不是《诗》之"逸诗"为由否认《周公之琴舞》可作"孔子删诗"说的证据,这两个否认理由都不充分。王官删诗与孔子删诗时代不同,编辑思想不同,各有其政治、历史、文献背景,各有其用,二者并不矛盾。对出土文献中"逸诗"或《诗》本的发掘是解决孔子删诗是否将《诗》由"三千"删至"三百"的有效途径。《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被认为是《诗》之"逸诗"是有道理的,它具备为孔子删取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之琴舞 孔子删诗 逸诗 《乐》本
下载PDF
汉儒《诗》说之演变——从《孔子诗论》《周南·汉广》篇的本义说起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55,共7页
据竹简《孔子诗论》对《汉广》篇的论述 ,《周南·汉广》并不是什么爱情诗 ,而是一首告诫周家子弟不要追求江汉游女的篇章 ,由此推测 ,诗篇应作于西周中晚期。以《孔子诗论》对《汉广》的论述为基准 ,进而检讨两汉今古《诗》说 ,认... 据竹简《孔子诗论》对《汉广》篇的论述 ,《周南·汉广》并不是什么爱情诗 ,而是一首告诫周家子弟不要追求江汉游女的篇章 ,由此推测 ,诗篇应作于西周中晚期。以《孔子诗论》对《汉广》的论述为基准 ,进而检讨两汉今古《诗》说 ,认为《毛诗序》应为东汉学者在名教要求下杂抄、改造今文家言的产物 ,前人卫宏作《毛诗序》的说法是应予重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汉广》本义 创作时代 汉儒诗说
下载PDF
清华简组诗为子夏所造魏国歌诗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树国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57-66,共10页
学界一般认为"清华简"《耆夜》《周公之琴舞》组诗为周初作品,为孔子所删之"《周颂》佚篇"。但组诗未见传世上古经典,内容与周初史实严重不合。《耆夜》组诗抬升魏文侯初祖毕公高地位,并赋予其《唐风·蟋蟀》... 学界一般认为"清华简"《耆夜》《周公之琴舞》组诗为周初作品,为孔子所删之"《周颂》佚篇"。但组诗未见传世上古经典,内容与周初史实严重不合。《耆夜》组诗抬升魏文侯初祖毕公高地位,并赋予其《唐风·蟋蟀》的著作权;《周公之琴舞》取材"周公致政,成王嗣位"这一史实而创作的魏国歌诗,为战国魏文侯僭位大造舆论。近来面世的"安大简"《诗经》,为时为魏文侯师的子夏在孔子所传《诗三百》基础上所编选,弦歌"六风"以媚附魏斯始侯之年(前446)制礼作乐的需要。"清华简"《耆夜》《周公之琴舞》组诗与"安大简"《诗经》体现了子夏之流在魏文侯支持下的礼乐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删诗 《耆夜》 《周公之琴舞》 子夏 “安大简”《诗经》
下载PDF
“季札观乐”等非删诗说经典论据之辨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耶磊 《商洛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67-70,共4页
针对北大中文论坛"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文赋.孔子删诗说"条下非删诗论者所罗列的"季札观乐"等四个方面"认为孔子的‘删诗’不能够成立"的依据,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得出如下结论:司马迁所谓的古诗"三... 针对北大中文论坛"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文赋.孔子删诗说"条下非删诗论者所罗列的"季札观乐"等四个方面"认为孔子的‘删诗’不能够成立"的依据,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得出如下结论:司马迁所谓的古诗"三千余篇"并非妄言,在没有充分的资料作为依据的前提下,对于"删诗说"不应该简单否定,至少论坛所提供的理论依据尚不足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诗经》 删诗 《论语》
下载PDF
“孔子删诗”争论之我见 被引量:1
7
作者 武国强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191-192,共2页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成书过程亦是纷繁复杂,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等几种说法,其中尤以"孔子删诗"的说法在学术界争论较大。为理清"孔子删诗"的来龙去脉,本文将从...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成书过程亦是纷繁复杂,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等几种说法,其中尤以"孔子删诗"的说法在学术界争论较大。为理清"孔子删诗"的来龙去脉,本文将从文本记载、孔子地位、删诗标准、孔子教学标准、逸诗收集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进一步阐明孔子可能只是《诗经》的整理和加工者,并未大规模删减过诗歌,真正的编订者应是周王朝的太师和国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删诗 逸诗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孔子删诗”说之教学鉴赏设计
8
作者 张华林 宦书亮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53-156,共4页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论及"孔子删诗"说,但对"孔子删诗"说的提出、流布、影响等问题都未曾论述。通过清理相关材料,可知汉初陆贾首次提出孔子编定《诗》一说,而司马迁则在陆贾的基础上,从编《诗》方式、标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论及"孔子删诗"说,但对"孔子删诗"说的提出、流布、影响等问题都未曾论述。通过清理相关材料,可知汉初陆贾首次提出孔子编定《诗》一说,而司马迁则在陆贾的基础上,从编《诗》方式、标准、目的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孔子删诗"说,但还未提出"删《诗》"一语。西汉末东汉初,《论语讖》在删减《诗》《书》章句文献的风气下,首次提出孔子"删《诗》"一语,此说得到王充、班固、应劭等东汉学者的接受而成为学界共识,并对汉代《诗经》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删诗”说 提出 接受 影响 《诗经》学
下载PDF
司马迁文学思想体系及价值评述
9
作者 何永福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8年第11期52-55,共4页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有着丰富而独到的文学思想。就丰富性而言,他有着汉代一般文论家不具有的理论的体系性;就独到性而言,他的文论思想,不仅在汉代文论中是一种深刻而卓越的见识,即...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有着丰富而独到的文学思想。就丰富性而言,他有着汉代一般文论家不具有的理论的体系性;就独到性而言,他的文论思想,不仅在汉代文论中是一种深刻而卓越的见识,即使对后代中国文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发展,如"诗骚"传统的建立、文学创作论等,都有不可限量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发愤著书说 孔子删诗说 实录精神 评述
下载PDF
孔子删诗考
10
作者 刘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57-59,共3页
"孔子删诗"一说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细读文本会发现争论起于后人误读《史记》,司马迁并未明言孔子将诗歌三千首删为三百首,而是将当时所存之诗稍去其重,刊为定本。"孔子删诗"之真相... "孔子删诗"一说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细读文本会发现争论起于后人误读《史记》,司马迁并未明言孔子将诗歌三千首删为三百首,而是将当时所存之诗稍去其重,刊为定本。"孔子删诗"之真相可求证于《史记.孔子世家》文本及其他相关材料,崔述《洙泗考信录》之见解颇为可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删诗 史记
下载PDF
上博馆藏楚竹书《孔子诗论》中的诗教观形成的文化空间
11
作者 梁大伟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73-76,共4页
上博馆藏楚竹书《诗论》的出现,是诗教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我们重新梳理儒家的诗教传承和演变的脉络,意义重大。其中诗教观的形成,有着其特定的文化空间,是诗教观念萌生之初一直到《诗论》形成时期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文化... 上博馆藏楚竹书《诗论》的出现,是诗教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我们重新梳理儒家的诗教传承和演变的脉络,意义重大。其中诗教观的形成,有着其特定的文化空间,是诗教观念萌生之初一直到《诗论》形成时期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语境、诗歌功能演化和转变的共同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 文化空间 诗教传统
下载PDF
汉代的诗教观
12
作者 梁大伟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6-78,共3页
"温柔敦厚"的诗教以概念的形式出现于《礼记.经解》之后,被作为儒家典型的文艺思想,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延伸和发展,到了汉代儒家士子的手里才得以最终完成并被充分予以实践。
关键词 汉代 诗教观 文学贡献
下载PDF
从“诗无邪”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被引量:6
13
作者 汤浩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9,共6页
孔子继承了春秋诗教的读诗与用诗观念,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论语》的诗论主要是针对《诗经》"思无邪"的特点,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是孔子的教学过程。孔子认为《诗经》内容丰富,真情流露,在教学时必须以礼和... 孔子继承了春秋诗教的读诗与用诗观念,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论语》的诗论主要是针对《诗经》"思无邪"的特点,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是孔子的教学过程。孔子认为《诗经》内容丰富,真情流露,在教学时必须以礼和乐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诗经》是具体的文本,在学习上来说是较为容易掌握的;从《诗经》的内容与表达形式到礼的道德意义和仪式是对文本的深究;乐是根据礼仪而订定的,所以须在掌握礼仪后才能学习相配的乐曲以巩固所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诗经》 诗教 《孔子诗论》 中国古代教育
下载PDF
从接受主体的视角"观"诗
14
作者 李惠玲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49-52,共4页
孔子"观"诗说的内涵并不限于诗歌的社会功用而首先是接受主体为诗歌所感发而引起的审美愉悦乃至审美自得。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尤其讲究含蓄空灵,这就需要接受主体全身心、全灵魂的投入才能彻悟诗之美并获得审美... 孔子"观"诗说的内涵并不限于诗歌的社会功用而首先是接受主体为诗歌所感发而引起的审美愉悦乃至审美自得。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尤其讲究含蓄空灵,这就需要接受主体全身心、全灵魂的投入才能彻悟诗之美并获得审美自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诗说 审美悟入 审美自得
下载PDF
关于先秦时代逸诗的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泽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28-131,共4页
司马迁提出先秦古诗有3 000余首,孔子删除十分之九。从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来看,可以确定的出自于西周初年至春秋后期的逸诗不超过30首,数量极为有限。《目耕帖》所辑104首逸诗,绝大多数非《诗经》时代的诗歌。今天所见到的先秦逸诗绝大... 司马迁提出先秦古诗有3 000余首,孔子删除十分之九。从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来看,可以确定的出自于西周初年至春秋后期的逸诗不超过30首,数量极为有限。《目耕帖》所辑104首逸诗,绝大多数非《诗经》时代的诗歌。今天所见到的先秦逸诗绝大多数并非是从《诗经》中删除的,孔子删诗之说不能成立。先秦逸诗的出现有三种原因:其一,部分逸诗为上古至夏、商时代的作品,或为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二,有些逸诗虽然产生于《诗经》时代,却并没有被收入《诗经》之中,它们只是漏收的诗歌,却不是从《诗经》中被删除的作品。其三,确实有部分诗歌原本收入《诗经》之中,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从《诗经》中逸出了,而成了逸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逸诗 孔子诗论 删诗说
下载PDF
司马迁论孔子“删诗”之说新解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学伦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41-44,共4页
汉代刘向、刘歆校书的方式,首先是搜罗异本,统计总篇数,删除重复,之后编订定本。因此可知,同是汉人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记... 汉代刘向、刘歆校书的方式,首先是搜罗异本,统计总篇数,删除重复,之后编订定本。因此可知,同是汉人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记载,实际上是司马迁叙述孔子对《诗经》的整理工作,并不能作为孔子“删诗”的依据。孔子校订《诗经》的文字,编定次第,编纂《诗经》定本作为教材,并将《诗经》配以符合周王室的正乐,使其在“礼”的场合演唱时,皆能符合礼节的规范和仪式,以期达到振兴礼乐、实行王道政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孔子 删诗
下载PDF
从物质文化视角看“孔子删诗”争议 被引量:1
17
作者 魏伯河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6-94,共9页
在《诗经》研究史上,对于孔子是否曾把当时流传的三千多篇诗删定为三百零五篇,历来聚讼纷纭。原因在于,肯定与否定双方都仅仅是从前代文献中寻找某些文本依据,主要纠结于孔子之前古诗能否有"三千余篇"的问题,而没有能从物质... 在《诗经》研究史上,对于孔子是否曾把当时流传的三千多篇诗删定为三百零五篇,历来聚讼纷纭。原因在于,肯定与否定双方都仅仅是从前代文献中寻找某些文本依据,主要纠结于孔子之前古诗能否有"三千余篇"的问题,而没有能从物质文化视角进行分析论证。如果兼顾物质文化要素来重新认识孔子的"删诗",可知孔子对《诗》肯定做过系统的整理编订,但并没有对《诗》的篇章大加删削。这一问题启示我们,在阅读、研究古代典籍的时候,要时时提醒自己,必须充分考虑物质文化要素,尽可能避免犯"以今律古"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孔子删诗说 物质文化 以今律古
下载PDF
关于《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
18
作者 曹道衡 《中国诗歌研究》 2004年第1期129-141,367,共14页
本文对《诗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清理。一是关于"逸诗"和"孔子删诗"。作者认为《诗经》的基本内容当定型于孔子以前,只是当时不叫《诗经》,而叫《诗三百》,孔子删诗"之说不足信。所谓"逸诗",... 本文对《诗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清理。一是关于"逸诗"和"孔子删诗"。作者认为《诗经》的基本内容当定型于孔子以前,只是当时不叫《诗经》,而叫《诗三百》,孔子删诗"之说不足信。所谓"逸诗",未必是被删之篇,而是汉初人在根据记忆缮写时遗漏的文字。二是《毛诗》与三家诗论美刺的问题。"三家诗"与《毛诗》对诗经中不少作品的解释似无重大分歧,但在"美""刺"问题上则有较大不同。这和儒家对待《诗》的态度有关。所谓"美"、"刺"之别常常是出于引用者的着眼点不同,而非"三家诗"本意与《毛诗》有别。三是就某些诗的出现时代问题,对前人的一些看法出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逸诗 孔子删诗 三家诗
原文传递
安大简《诗经》文本编纂的三个思想倾向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炳军 《思想与文化》 2020年第2期21-34,共14页
安大简《诗经》是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地的一种《诗经》写本,它的一个独特地方在于,其国风次序与今本《毛诗》、郑玄《诗谱》和《左传》所见都不同.《诗》的次序是编者思想倾向的真实体现.安大简《诗经》文本编纂方式体现出编者的三个思想... 安大简《诗经》是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地的一种《诗经》写本,它的一个独特地方在于,其国风次序与今本《毛诗》、郑玄《诗谱》和《左传》所见都不同.《诗》的次序是编者思想倾向的真实体现.安大简《诗经》文本编纂方式体现出编者的三个思想倾向,一是简本主人通过保持孔子重视的二《南》之诗的完整文本和次序体现尊孔的思想,二是通过全录秦风的文本和前移诗序表明贵秦风的阅读喜好,三是通过将王风重命名为"矦"和较大幅度削减其诗篇而表达天下无"王"的思想倾向.此外,简本《诗经》的发现,为超越"孔子删《诗》"的传统说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安大简《诗经》 孔子删《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