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渊明《形影神》的思想渊源
1
作者 孙明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1-167,共7页
关于陶渊明《形影神》组诗之思想归属向来有不同看法,或将陶渊明的主导思想归之为儒家思想,或归之为新自然说,或归之为反佛教之宣言等。《形影神》组诗固然涉及儒家、佛学、玄学等不同思想和魏晋士人的不同行为方式,但其要旨可归之于庄... 关于陶渊明《形影神》组诗之思想归属向来有不同看法,或将陶渊明的主导思想归之为儒家思想,或归之为新自然说,或归之为反佛教之宣言等。《形影神》组诗固然涉及儒家、佛学、玄学等不同思想和魏晋士人的不同行为方式,但其要旨可归之于庄子之理。将《形影神》组诗之要旨归于庄子之理,并不代表陶渊明思想以庄子思想为主导思想。贯通地看,陶渊明主导思想主要由庄子之理、孔孟之道及饮酒习性等因素混合而成,佛教思想、玄学观念等居于次要位置。这种富有时代特征和个性色彩的文人思想及其行为,从哲学角度看自有其一定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形影神》 庄子 新自然说
下载PDF
论物极必反非老子自然之道的本旨——以《道德经·三十六章》为契入的“反者道之动”实义之省察
2
作者 朱光磊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35,共8页
自然之道的本旨仅仅为返本复初,而不是相反对立。无为无执者返本复初可以有长久的效用;有为有执者错失了自然之道,从而产生相反对立的错误格局和物极必反的变化趋势。《道德经·三十六章》物极必反的事例历来以阴谋论与自然论解之... 自然之道的本旨仅仅为返本复初,而不是相反对立。无为无执者返本复初可以有长久的效用;有为有执者错失了自然之道,从而产生相反对立的错误格局和物极必反的变化趋势。《道德经·三十六章》物极必反的事例历来以阴谋论与自然论解之。自然论虽较阴谋论为佳,但却是阴谋论的基础,且与《道德经》上下文不符,并非老子自然之道的本旨。只有从违道而行的反例来理解,才能真正领会《道德经·三十六章》的实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者道之动 物极必反 阴谋论 自然论
下载PDF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古代哲学意蕴
3
作者 金明磊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1-44,共4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汇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理论。通过深入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中国古代哲学意蕴,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汇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理论。通过深入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中国古代哲学意蕴,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哲学基础,中庸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内核,而道法自然思想则是其哲学实践方法论。这充分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对于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中国古代哲学 天人合一 中庸 道法自然
下载PDF
人之“生”乃心之“生”——对刘咸炘“性善论”的补充
4
作者 黄上芳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194,共13页
刘咸炘以“生”为善之准作为根本前提,从而提出“自当一体”之论。此论固然能够回应“性无善恶说”“性超善恶说”“善恶并存说”“善恶不可知说”“善恶后天决定说”等学说对孟子“性善论”的挑战。但是其以“生”为善之准,容易使人误... 刘咸炘以“生”为善之准作为根本前提,从而提出“自当一体”之论。此论固然能够回应“性无善恶说”“性超善恶说”“善恶并存说”“善恶不可知说”“善恶后天决定说”等学说对孟子“性善论”的挑战。但是其以“生”为善之准,容易使人误解此“生”指“肉体”之“生”。如此,则一方面无法解释“弱肉强食”为何在动物为自然、为善,在人则为自然之变、为恶,以及无法回应康德、李泽厚所谓的“人性善”只是一种“有情”设定而并非真的“人性善”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无法解释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选择问题。故应在刘咸炘的思想脉络上进一步补充明确其所谓“生”为善之准之“生”当指万物之性之自然、本然、当然之“生”,而非“肉体”之“生”。而人之“生”乃心之“生”,异于草木之“生”、异于犬马之“生”。心之“生”即“仁”,“仁”乃朱熹、王阳明、亚里士多德所谓“心之德性”。此“心之德性”异于禽兽草木之德性,异于耳目之德性,异于鞋匠、木匠、琴手之德性。此心之德性应接于物而生“情”,乃“人性善”的具体表现。此心之德性“人皆有之”,乃“天之所与我者”、“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故人之性善毋庸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咸炘 心之生 性善论 道法自然 自然—当然 心之德性
下载PDF
道家物德论在《庄子》中的展开 被引量:4
5
作者 叶树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62,共8页
物德论是道家思想中通过"德"观念表示万物性能及其来源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在《庄子》中的表现尤为典型。《庄子》的物德论主要有三个向度:一是"德"与"得"发生了直接的义理关联,二是"德"与作... 物德论是道家思想中通过"德"观念表示万物性能及其来源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在《庄子》中的表现尤为典型。《庄子》的物德论主要有三个向度:一是"德"与"得"发生了直接的义理关联,二是"德"与作为所得之本源的"道"表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三是"德"与"性"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联系,但前者又具有区别于后者的作为万物生成潜质的意义。整体而言,《庄子》所见的物德论是个人之德在宇宙观层面的理论根基,集中展现了道家"德"观念的独特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德论 《庄子》
下载PDF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养生修行的影响——以《道德经》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永彬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70-73,83,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太极拳养生修行的影响。方法以《道德经》为例,应用文献材料分析解析方法,探究《道德经》与太极拳养生修行的相互影响以及对于人们的启示。结果《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华武术的集大成者—... 目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太极拳养生修行的影响。方法以《道德经》为例,应用文献材料分析解析方法,探究《道德经》与太极拳养生修行的相互影响以及对于人们的启示。结果《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华武术的集大成者———太极拳自然会受到《道德经》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舍己从人之悟,天人合一之悟,静笃观复之悟及有无与耗散之悟四个方面阐述了《道德经》对于太极拳养生修行的影响。结论道家思想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而太极拳的养生修行实践又正好印证了舍己从人、天人合一、静笃观复、有无与耗散等道家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太极拳 舍己从人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阐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孙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45,共5页
中国古代思想中内在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自然观,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以及神话传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体现形式;"天"与"人"关系的探索经历了辩证认识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思想中内在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自然观,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以及神话传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体现形式;"天"与"人"关系的探索经历了辩证认识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完美构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精髓;儒家、道家、禅宗等各家的古代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古代生态自然观念,提出了许多保护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今天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腾崇拜 神话传说 天人合一 道家 儒家 禅宗
下载PDF
从场有哲学“根身性相学”看《老子》的“道”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学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8,共5页
场有哲学体系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相对相关性"和以此为方法的"根身性相学"。"相对相关性"是场有哲学的场性,非实体主义是其基本的特征;"根身性相学"是"泰古人自我反省其根身(肉体形躯)... 场有哲学体系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相对相关性"和以此为方法的"根身性相学"。"相对相关性"是场有哲学的场性,非实体主义是其基本的特征;"根身性相学"是"泰古人自我反省其根身(肉体形躯)生长变化的基本情状和性相的学问",人的意义世界正是通过其"形上姿态"得以开显的。"道"是"无相的实有",是人类经验的原始混沌,从足、从首,故"道"的原始意义是会直立行走、会说话、会思想的人。道体是有与无、蕴与徼一体之两面;有无、蕴徼、始德和元德等,都是超切的关系。从上述关系和特征切入,"道"与"无""有"、"道"与"一"、"道"与"德"等关系及诸多命题都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这些方面把握老子的道论,不仅能重新认识和发现老子,且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有哲学 老子 根身性相学 道论
下载PDF
壮族花婆神话与“道法自然”的生命诗学 被引量:2
9
作者 翟鹏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8-11,共4页
壮族的花婆神话,在自然向人的生成与人向自然生成的双向运动过程中,形象地展现了"道法自然"生命诗学的方法论、目的论、实践论与境界。
关键词 壮族 花婆神话 生态伦理 道法自然 生命诗学
下载PDF
老子与韩非人性论思想探微
10
作者 晁罡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90-94,共5页
本文选取先秦两位思想家——老子和韩非作比较研究,从其哲学基础、基本主张、人生观、政治观四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人性论思想,并对其异同在两相比较的基础之上,做了较为深入的阐发。
关键词 老子 韩非 人性论 基本主张 思想家 探微 先秦 人生观 政治观 异同
下载PDF
从陶、韦之辨看心性论对朱熹山水诗的影响
11
作者 陶俊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15-120,共6页
南宋理学家朱熹推崇陶渊明,但对韦应物山水诗更为欣赏,这与其心性论理学思想有着深刻关联。他声称"心与理一",但其理学体系中的心被割裂为人心、道心,心的本体地位不完整,心与理无法真正合一。这就使心与理的关系极为紧张,去... 南宋理学家朱熹推崇陶渊明,但对韦应物山水诗更为欣赏,这与其心性论理学思想有着深刻关联。他声称"心与理一",但其理学体系中的心被割裂为人心、道心,心的本体地位不完整,心与理无法真正合一。这就使心与理的关系极为紧张,去欲成为心的必要任务,并导致了心对理的外求。故朱熹不仅欣赏去欲色彩浓厚的韦诗,且其山水诗常常表现出主体对客体的"格物"冲动。总之,在朱熹山水诗中,主、客体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对立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理学 陶韦之辨 朱熹 心性论
下载PDF
《性自命出》的成德进路
12
作者 张卫红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17-120,124,共5页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从经验的心性论出发,阐明在形下层面的"性"为"情气",在性、心、志、习、物的互动关系中"情气"被提取为或善或恶,表达了一种自然人性论的立场。心志是提取善恶的关键,故需通过礼乐教...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从经验的心性论出发,阐明在形下层面的"性"为"情气",在性、心、志、习、物的互动关系中"情气"被提取为或善或恶,表达了一种自然人性论的立场。心志是提取善恶的关键,故需通过礼乐教化的修身手段确立心志,以心志导引化正情气,以原发之真情为出发点,将其不断提升,达到"闻道反己""生德于中"的目的。对"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等重大命题做出了不同于时贤的解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自命出》 自然人性论 儒家思想 心性论 唯情主义 成德论
下载PDF
唐顺之“本色论”及其崇陶情结发微
13
作者 李金坤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29-36,共8页
明中期,唐宋派代表人物唐顺之所倡导的“本色论”文学观,是此派重要的文学理论纲领,而“本色论”又是以唐顺之“天机论”为理论基础的。“天机论”实则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体现,它是“本色论”的思想根源。唐顺之所论“天机”“性源”“心... 明中期,唐宋派代表人物唐顺之所倡导的“本色论”文学观,是此派重要的文学理论纲领,而“本色论”又是以唐顺之“天机论”为理论基础的。“天机论”实则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体现,它是“本色论”的思想根源。唐顺之所论“天机”“性源”“心源”“完美神明”与“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上乘文字”等关键词,前面诸词实乃“天机”之别称,后面诸词实乃“本色”之另说。“天机”是本根、灵魂,“本色”是本能、本真,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自然融合为一,相辅相成,才能熔铸出“胸中流出”“真见露出”之“上乘文字”,最终达到文以明道的创作目的。陶渊明的“真”与“自然”的审美范式,正是唐顺之所倡导的“天机”与“本色”文学观的最佳体现。所以,唐顺之从中华浩瀚无垠的诗海中精准选择陶渊明作为本色派的一面鲜艳而高扬的旗帜,钟情陶诗、身体力行、情结深厚,通过自己乡居田园诗的成功创作实践,圆满构建了知行合一的“本色论”文学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顺之 天机论 本色论 心学 陶渊明 知行合一
下载PDF
熊十力“道器不二”的治化论思想研究
14
作者 牛军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25-128,共4页
熊十力"道器不二"的治化论,是其人生论的进一步推扩,也是他建构之新儒学中的外王学。他指出:儒家治制立基于"性",倡导德治,西方治制立基于"欲",倡导法治;西方治制囿于形躯之欲,仅以富强为鹄的,徒尚功利... 熊十力"道器不二"的治化论,是其人生论的进一步推扩,也是他建构之新儒学中的外王学。他指出:儒家治制立基于"性",倡导德治,西方治制立基于"欲",倡导法治;西方治制囿于形躯之欲,仅以富强为鹄的,徒尚功利而争竞不息,儒家治制具有天地一体之宏量,追求内在于己的性分之乐,而又不轻视富强。熊十力试图通过"以性摄欲"来融合中西治制,以收取长补短之效。然而他视"性"和"欲"是相互乖离的,这乖离使"性"之体无从开出"欲"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器不二 以性摄欲 治化论
下载PDF
薛文清与李退溪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真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27,共7页
就朱子学的传承而言,薛文清重新确立了儒家之道统。他在继承朱子学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复性"。此"复性"意味着回复人的本然之性,同时意味着天道与性为合一、"率性"以达到人道和天道合一,以显示道体之流行... 就朱子学的传承而言,薛文清重新确立了儒家之道统。他在继承朱子学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复性"。此"复性"意味着回复人的本然之性,同时意味着天道与性为合一、"率性"以达到人道和天道合一,以显示道体之流行。李退溪对朱子学的传承特色可见于《朱子书节要》。他编辑此书时,始终坚持道德义理在日用间自然流行出来的原则。李退溪从工夫论的意义上重新解释了道体之流行。道体流行实际上从人的修养工夫中自然发现流行。从东亚儒学思想史看,公元15世纪到16世纪可以说是朱子学继续发展和创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文清 李退溪 朱子学 道体论
下载PDF
浅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白颖 暴雪丽 高思华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2期225-229,共5页
医道同源互生,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巨大。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主格调,恬淡虚无、冲气为和、阴阳和谐的追求构成了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道法自然的养生观出发,分析总结了中医顺时、顺处养生理念;随后从虚无无为、阴阳和谐、崇... 医道同源互生,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巨大。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主格调,恬淡虚无、冲气为和、阴阳和谐的追求构成了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道法自然的养生观出发,分析总结了中医顺时、顺处养生理念;随后从虚无无为、阴阳和谐、崇阴尚柔等道家哲学思想归纳出中医虚无、和谐、尚柔的养生原则,以及宁心定志、饮食调养、导引吐纳、调畅情志、形神兼修的养生方法,这些无不与道家的思想紧密融合。道家哲学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指导了中医养生原则和理论的形成,中医养生的许多方法和具体手段也是直接来源于道家。对于道家思想和道学理论的挖掘和深入研究,必能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创新养生方法,促进大众对摄生保健、益寿延年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思想 中医养生 医道同源 道法自然 养生理论 养生方法
下载PDF
“意境论”的儒道释思想表现
17
作者 梁颖颖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28-29,共2页
意境,这一传统诗学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即是"儒道释"思想共同作用的理论典范。"儒道释"三家思想为意境丰富审美形态的形成做了最基础的哲理准备,在它们既区别又融合的发展中丰富了意境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 意境 儒道释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自性论
下载PDF
苏轼文论自然观的现实与超越
18
作者 曾旭彤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99-105,共7页
苏轼对自然理念的推崇有别于老庄“去智、去知”的自然观。苏轼的自然观从现实出发,直面人的“有为”,要求人在多变的时事下保持灵活的适应性,以及在躬身实践的积累中对现实物质层面的超越,从而把物质的实践作为一种人接近“道”的途径... 苏轼对自然理念的推崇有别于老庄“去智、去知”的自然观。苏轼的自然观从现实出发,直面人的“有为”,要求人在多变的时事下保持灵活的适应性,以及在躬身实践的积累中对现实物质层面的超越,从而把物质的实践作为一种人接近“道”的途径,因此苏轼的自然理念有着明显的形而下品质。苏轼对自然的追求是对“道”的接近,认为没有绝对静止的“道”,只有身处当下本身才能体悟出的“道”,而“道”又是不可言说的,因此“道”的表达又超脱于一切艺术创作之外。苏轼的自然之道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主体与自然界关系中对主体的消解,把主体放逐于自然的无限性中;二是以艺术创作作为自然之求的媒介,对艺(技)道的超越;三是以作品风格体现人的气质,使作品与人形成自然交融的完满体系,体现了苏轼在直面现实中其艺术创作追逐“道”的无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自然 文艺理论
下载PDF
悲观主义哲学视域下陶渊明的幸福之路
19
作者 刘荣霞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6-22,共7页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是永远处在痛苦中的个体,但人也可以借助解脱之法祛除痛苦,通往幸福之路。陶渊明的一生磨难重重,有诸多深刻的痛苦体验,可喜的是,他为自己修筑了一方精神家园,使其远离世俗之悲苦,实现了内心...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是永远处在痛苦中的个体,但人也可以借助解脱之法祛除痛苦,通往幸福之路。陶渊明的一生磨难重重,有诸多深刻的痛苦体验,可喜的是,他为自己修筑了一方精神家园,使其远离世俗之悲苦,实现了内心的宁静和愉悦。借助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分析陶渊明的痛苦和幸福,对于解读陶渊明的归耕田园与价值追求,深入探究他的作品,理解他成为后世文人精神楷模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观主义哲学 人生即痛苦 幸福论 陶渊明 自然
下载PDF
陶渊明诗文中的“观看”及其意义
20
作者 王立增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6-22,共7页
受“观物取象”与魏晋玄风的影响,陶渊明在诗文中表现出强烈的“观看”欲望,有意展现出“凝视”姿态。他对外面的风景无心观看,选择并聚焦于“旧居”“林园”“庭院”“田园”“白云”“飞鸟”等日常生活景物,故能摆脱玄虚困境,在“观... 受“观物取象”与魏晋玄风的影响,陶渊明在诗文中表现出强烈的“观看”欲望,有意展现出“凝视”姿态。他对外面的风景无心观看,选择并聚焦于“旧居”“林园”“庭院”“田园”“白云”“飞鸟”等日常生活景物,故能摆脱玄虚困境,在“观看”中混融了主客体意识,对自然产生认同感,并形塑了作为“农夫”的自我形象,从而在思想上转向“新自然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观看 自我形象 新自然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