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actal Prediction Model of Thermal Contact Conductance of Rough Surfaces 被引量:11
1
作者 JI Cuicui ZHU Hua JIANG Wei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28-136,共9页
The thermal contact conductance problem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studying the heat transfer of engineering surfaces, which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since last few decades, and for predicting which many theoretical mode... The thermal contact conductance problem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studying the heat transfer of engineering surfaces, which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since last few decades, and for predicting which many theoretical models have been established. However, the models which have been existed are lack of objectivity due to that they are mostly studied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methodology characterization for rough surfaces and simple partition for the deformation formats of contact asperity. In this paper, a fractal prediction model is developed for the thermal contact conductance between two rough surfaces based on the rough surface being described by three-dimensional Weierstrass and Mandelbrot fractal function and assuming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asperity deformation modes: elastic, elastoplastic and fully plastic. Influences of contact load and contact area as well as fractal parameters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on the thermal contact conductance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presented model.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rmal contact conductan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contact load and contact area. The larger the fractal dimension, or the smaller the fractal roughness, the larger the thermal contact conductance is. The thermal contact conductance increases with decreasing the ratio of Young's elastic modulus to the microhardness. The results obtained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thermal contact conductance at the interface, which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to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issue of heat transfer between contact sur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ugh surface FRACTAL thermal contact conductance prediction model
下载PD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thermal strength of anticorrosive lined steel pipes 被引量:2
2
作者 Zeng Dezhi Deng Kuanhai +3 位作者 Lin Yuanhua Shi Taihe Shi Daiyan Zhou Lizh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17-423,共7页
Bimetallic lined steel pipe (LSP) is a new anti-corrosion technology. It is widely used to transport oil, gas, water and corrosive liquid chemicals. At present, the hydroforming pressure for LSP has been investigate... Bimetallic lined steel pipe (LSP) is a new anti-corrosion technology. It is widely used to transport oil, gas, water and corrosive liquid chemicals. At present, the hydroforming pressure for LSP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by most researchers. However, there are a few reports on the thermal strength of bimetallic LSP. Actually, the bimetallic LSP will be subjected to remarkable thermal load in the process of three layer polyethylene (3PE) external coating. Reverse yielding failure may occur on the inner pipe of the bimetallic LSP when it suffers from remarkable thermal load and residual contact pressure simultaneously.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thermal load and strength of the bimetallic LSP. A mechanical model, which can estimate the thermal strength of the bimetallic LSP,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lastic theory and the manufacture of the bimetallic LSP. Based on the mode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ermal strength of the bimetallic LSP and residual contact pressure and wall thickness of the inner pipe was obtained. Reverse yielding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the LSP (NT80SS-316L) under different thermal loads. Experiment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calculated results from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 may provide powerful guidance for the bimetallic LSP production and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strength reverse yielding mechanical model lined steel pipe residual contact pressure
下载PDF
基于相似性原则的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热导率理论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涛 杨玉玲 +2 位作者 张家铭 周逸文 刘松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6-444,共9页
为准确定量评价人工隔热材料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导热性能,突破现有经验关系模型适用性较差的局限性,以Wiener土体热导率模型为框架,基于相似性原则,通过对混合物中各介质的导热性能进行分析,建立用于计算混合物热导率的理论模型,分析... 为准确定量评价人工隔热材料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导热性能,突破现有经验关系模型适用性较差的局限性,以Wiener土体热导率模型为框架,基于相似性原则,通过对混合物中各介质的导热性能进行分析,建立用于计算混合物热导率的理论模型,分析模型中计算参数的意义和确定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热导率测试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探讨模型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橡胶颗粒和孔隙液的导热能力相似,可将两者归属为相似类传热介质应用于Wiener串、并联模型中;模型综合考虑了橡胶掺量、粒径比、饱和度和孔隙率等对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结构和导热性能的影响,准确描述了混合物热导率和橡胶掺量、粒径比的相关关系,与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了较高的精确度。探明复杂应力状态和极端气候条件对刚-柔性颗粒混合物导热性能的作用规律,是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本文模型的重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颗粒-砂混合物 热传导 颗粒接触 土体结构 理论模型
下载PDF
考虑结合部热变形的滚动导轨刚度特性分析
4
作者 赵欢乐 库祥臣 +1 位作者 苏春堂 杨星涛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149,共6页
为提高滚动导轨副动态刚度,基于弹性力学中Hertz接触理论,考虑外载荷、预紧力、热变形等因素的影响下,对滚动导轨副进行了动态Hertz接触刚度建模。从单个滚珠-滚道接触特性出发,对比分析了滚珠-滚道接触变形关系。以某NSK直线导轨为对象... 为提高滚动导轨副动态刚度,基于弹性力学中Hertz接触理论,考虑外载荷、预紧力、热变形等因素的影响下,对滚动导轨副进行了动态Hertz接触刚度建模。从单个滚珠-滚道接触特性出发,对比分析了滚珠-滚道接触变形关系。以某NSK直线导轨为对象,分析了导轨副在3种预紧力等级下不同垂直载荷对导轨副刚度特性影响规律。运用有限元软件对比仿真分析了不同垂直载荷下导轨副Hertz接触变形以及热变形对导轨副接触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紧力对临界载荷的影响较大从而影响滚动导轨副的刚度;摩擦热变形随着载荷的增加使导轨副接触刚度降低,对比验证了考虑热变形的接触刚度建模方法的合理性以及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珠直线导轨副 接触变形 结合部 动态刚度 分析模型 热变形
下载PDF
考虑圆度误差的角接触球轴承温升特性研究
5
作者 马瑞翔 余永健 +1 位作者 薛玉君 刘永刚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0-1341,共12页
以往有关于轴承温升特性的研究多注重轴承温升以及圆度误差对轴承振动的影响,其中圆度误差对轴承温升影响的文献较少,且研究对象多针对的是低速、轻载轴承的温升。为此,建立了考虑圆度误差、轴承预紧力、离心效应、热力耦合等影响的角... 以往有关于轴承温升特性的研究多注重轴承温升以及圆度误差对轴承振动的影响,其中圆度误差对轴承温升影响的文献较少,且研究对象多针对的是低速、轻载轴承的温升。为此,建立了考虑圆度误差、轴承预紧力、离心效应、热力耦合等影响的角接触球轴承热-力耦合模型,研究了轴承沟道圆度误差对轴承温升的影响规律。首先,以轴承拟动力学、弹流润滑理论、传热学理论和基尔霍夫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圆度误差、轴承预紧力、离心效应、热力耦合等影响的角接触球轴承热-力耦合模型;然后,利用模型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圆度误差对轴承温升特性影响;最后,将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角接触球轴承热-力耦合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相比,最大相对误差为5.37%;随着圆度误差阶次的增加,轴承温度呈现波动性变化,且随着转速的增加,波动趋势愈加显著;随着润滑油温度的升高,温度波动逐渐减小;当圆度误差的阶次等于球数n/2±2(n=1,2,3…)时,轴承外圈温度比不考虑圆度误差时要低,因此将圆度误差控制在特定阶次内能有效降低轴承温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轴承外圈温度的波动性与外圈圆度误差的幅值成正比,为轴承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外圈温度与沟道圆度误差阶次之间呈周期性变化,并与钢球的个数形成映射关系,当圆度误差阶次等于球数的(2 n-1)/4倍(n=1,2,3…)时,轴承外圈温度达到最高;当圆度误差阶次等于球数的n/2倍(n=1,2,3…)时,轴承外圈温度最低,这一规律可为轴承的优化提供具体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接触球轴承热-力耦合模型 轴承拟动力学模型 轴承沟道圆度误差 热网络法 摩擦力矩 温度波动
下载PDF
热力耦合作用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热特性
6
作者 唐瑞 曹赛赛 +2 位作者 高利霞 李贵林 邓四二 《轴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共11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高速重载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运行中生热问题,基于滚动轴承动力学以及传热学理论,考虑轴承热变形以及润滑油的作用,建立热力耦合作用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分析模型。采用预估-校正的GSTIFF变步长积分算法求解动... 针对航空发动机高速重载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运行中生热问题,基于滚动轴承动力学以及传热学理论,考虑轴承热变形以及润滑油的作用,建立热力耦合作用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分析模型。采用预估-校正的GSTIFF变步长积分算法求解动力学方程组,分析了工况参数和结构参数对轴承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热力耦合的轴承动力学模型更接近试验结果;内、外圈温度受转速以及轴向力的影响较大,轴向力对内、外圈温差的影响较大;内圈沟曲率半径系数对轴承温度的影响较大,当内圈沟曲率半径系数为0.532时内、外圈温差最小,外圈沟曲率半径系数和垫片厚度对轴承温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角接触球轴承 航空发动机 内圈 热特性 动力学模型 温升
下载PDF
三维分形接触热导的建模与多参数影响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小彭 刘洋 +3 位作者 王雪 户丹丹 毛昕 王冰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共6页
在传统M-B接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分形理论,推导三维分形结合面的接触模型,并建立了三维分形接触热导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揭示了法向载荷、分形维数、分形尺度参数、材料特性参数及各参数的耦合对接触热导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接触... 在传统M-B接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分形理论,推导三维分形结合面的接触模型,并建立了三维分形接触热导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揭示了法向载荷、分形维数、分形尺度参数、材料特性参数及各参数的耦合对接触热导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接触热导与法向载荷呈正相关,当2.1≤D≤2.4时,两者存在非线性关系,当2.5≤D≤2.9时,两者趋于线性关系;当2.0<D≤2.95时,接触热导随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当2.95<D<3.0时,接触热导随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接触热导与分形尺度参数呈负相关,与材料特性参数呈正相关;并得出上述参数两两耦合对接触热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接触热阻 接触热导模型 分形参数 材料特性参数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基于电接触元件暂态热路建模的接触电阻测量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青山 段建东 +2 位作者 叶兵 樊华 张宏光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7-33,共7页
目前,接触电阻的检测主要是电压电流法或电桥法,其不足是仅适于离线应用。提出了一种在线式的接触电阻间接测量新方法。首先在建立电接触元件的理论物理模型和径向暂态热路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热路响应方程;然后再在建立元件轴向热... 目前,接触电阻的检测主要是电压电流法或电桥法,其不足是仅适于离线应用。提出了一种在线式的接触电阻间接测量新方法。首先在建立电接触元件的理论物理模型和径向暂态热路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热路响应方程;然后再在建立元件轴向热传导数值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最终推导出计及温度和电流的接触电阻曲线关系,提出通过曲线的时间常数计算电接触元件的接触电阻。大量的理论分析、计算与有限元分析ANSYS仿真表明,所研究的测量方法可以准确求取接触电阻的值,为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和热缺陷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接触 热路建模 温度传导 接触电阻
下载PDF
固体界面间接触热阻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兰萍 徐烈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11,共6页
在M T接触导热分形模型的基础上 ,考虑了各接触点的收缩热阻 ,对M T模型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表面分形参数、界面温度及材料物性等因素与接触热导的关系 ,并结合实验数据对修正型M T接触导热模型。
关键词 航天器 传热 固体界面 接触热阻 收缩热阻 M—T模型
下载PDF
一种接触热阻的预测方法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志华 王如竹 韩玉阁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0-46,共7页
采用当量热流通道的概念对接触热阻的预测进行简化分析,即对表面情况建立相应的表面模型后,确定出当量热流通道上的各个参数,整个接触面上的接触热阻即可视为有多个当量热流通道形成的接触热阻并联而成,从而可以预测出两个物体间的... 采用当量热流通道的概念对接触热阻的预测进行简化分析,即对表面情况建立相应的表面模型后,确定出当量热流通道上的各个参数,整个接触面上的接触热阻即可视为有多个当量热流通道形成的接触热阻并联而成,从而可以预测出两个物体间的接触热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热阻 表面模型 当量热流通道 传热 预测方法
下载PDF
接触热阻研究中理论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涛 徐烈 +1 位作者 熊炜 赵兰萍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8-64,共7页
主要讨论了接触热阻研究中多种不同理论模型的提出及主要优缺点,其中涉及到表面形貌模型和形变模型。通过讨论,提出了在低温真空环境下建模中需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
关键词 接触热阻 形变模型 表面形貌 传热学
下载PDF
固体界面间接触导热的分形模型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兰萍 徐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6-299,共4页
在表面分形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Mandelbrot-Tian(M -T)分形网络模型和经典接触导热理论 ,建立了包含接触点基体热阻和收缩热阻在内的接触导热分形模型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被传统模型所忽略的基体热阻在总热阻中所占的比例 ,对以往接触... 在表面分形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Mandelbrot-Tian(M -T)分形网络模型和经典接触导热理论 ,建立了包含接触点基体热阻和收缩热阻在内的接触导热分形模型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被传统模型所忽略的基体热阻在总热阻中所占的比例 ,对以往接触热导与载荷实验关联式中的幂指数范围 (0 .5 6~ 1.0 0 )作出了理论上的解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导热 分形 收缩热阻
下载PDF
线性导热条件下同心圆弧表面间接触热阻的温度效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殷晓静 汪霞 张欣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987-989,996,共4页
从接触热阻的基本概念出发,在同心复合圆筒体平面应力的条件下,分析了稳定态线性热传导对接触热阻的影响,建立了总温差与无因次接触压力和无因次接触热阻的关系,并计算分析了复合圆筒体的组成材料、配合程度和表面粗糙程度对无因次... 从接触热阻的基本概念出发,在同心复合圆筒体平面应力的条件下,分析了稳定态线性热传导对接触热阻的影响,建立了总温差与无因次接触压力和无因次接触热阻的关系,并计算分析了复合圆筒体的组成材料、配合程度和表面粗糙程度对无因次接触热阻的影响.所提出的理论分析方法及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热阻 热传导 温度效应 同心圆弧 线性导线
下载PDF
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与动力学特性耦合分析模型 被引量:24
14
作者 杨佐卫 殷国富 +2 位作者 尚欣 姜华 钟开英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0-105,共6页
针对高速电主轴的耦合分析,考虑到结合面接触热阻和润滑剂黏温变化对其热态特性影响的同时,以轴承拟静力学模型描述了径向刚度函数,建立了一种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与动力学特性耦合分析模型。分析了轴承离心力软化效应和热诱导预紧力硬... 针对高速电主轴的耦合分析,考虑到结合面接触热阻和润滑剂黏温变化对其热态特性影响的同时,以轴承拟静力学模型描述了径向刚度函数,建立了一种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与动力学特性耦合分析模型。分析了轴承离心力软化效应和热诱导预紧力硬化效应联合作用下的支撑刚度变化规律及其对主轴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仿真分析与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床 耦合分析模型 接触热阻 热诱导预紧力
下载PDF
用分形理论研究低温条件下Al-Al界面间的接触导热现象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兰萍 徐烈 +1 位作者 李兆慈 孙恒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6-62,共7页
界面形貌是固体界面间接触导热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传统的形貌表征参数与仪器的分辨率和取样长度密切相关 ,因而基于这些参数的常规接触导热模型显然是尺度相关的。分形网络模型利用粗糙表面处处连续却不可微的分形特征 ,采用与尺度无关... 界面形貌是固体界面间接触导热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传统的形貌表征参数与仪器的分辨率和取样长度密切相关 ,因而基于这些参数的常规接触导热模型显然是尺度相关的。分形网络模型利用粗糙表面处处连续却不可微的分形特征 ,采用与尺度无关的分形参数 ,揭示了接触导热的本质 ,为准确预测接触热导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实验测定了粗糙表面的分形参数和低温条件下 Al50 52 - Al50 52界面间的接触热导 ,将接触热导的实验值与分形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并就接触热导与压力、分形参数和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指出分形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与分形参数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热导 网络模型 分形 铝材 界面形貌 低温
下载PDF
基于材料热参数的摩擦表面接触形变模型 被引量:3
16
作者 卢艳 刘佐民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0-125,共6页
基于材料热参数对摩擦表面热弹性和热膨胀产生的互逆变形原理,运用Hertz理论和材料本构关系推导出了描述摩擦表面接触变形的理论模型;利用Voss提出的连续随机相加算法思想,模拟分形布朗运动以建立工程粗糙表面;并将模拟表面与理论模型... 基于材料热参数对摩擦表面热弹性和热膨胀产生的互逆变形原理,运用Hertz理论和材料本构关系推导出了描述摩擦表面接触变形的理论模型;利用Voss提出的连续随机相加算法思想,模拟分形布朗运动以建立工程粗糙表面;并将模拟表面与理论模型相结合,实现了热参数对摩擦表面粗糙度演变规律的描述。研究表明,摩擦表面的接触形变与其材料的热参数相关;实例分析表明,材料热参数对摩擦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很大,且不同热参数的影响程度不同,从各个参数变化与工程表面的粗糙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热参数中除热导率与粗糙度变化呈现反比例非线性关系外,其他热参数的变化与粗糙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变化曲率的大小有所不同;显然,这种影响程度可用来描述不同材料在摩擦过程中的表面粗糙度动态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参数 接触模型 摩擦表面 分形模型
下载PDF
基于粗糙度曲线统计特征的接触热阻模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剑锋 王安良 杨春信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5-147,共3页
本文在对粗糙度曲线统计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接触热阻的计算模型。分别采用四种接触峰的评定标准,对实际机械加工表面的接触热阻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评定标准的选取直接影响接触热阻的计算结果;在同一接触峰评定标准下,... 本文在对粗糙度曲线统计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接触热阻的计算模型。分别采用四种接触峰的评定标准,对实际机械加工表面的接触热阻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评定标准的选取直接影响接触热阻的计算结果;在同一接触峰评定标准下,两块平均粗糙度值相差较大的表面,其接触热阻计算值的离散区域也有可能重叠。所以,在计算接触热阻时,仅仅使用一两个平均化的粗糙度统计参数来表征整个表面的形貌特征是不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热阻 形变模型 粗糙度曲线
下载PDF
微小区域热场的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德忠 顾毓沁 +1 位作者 何东明 李海元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6-100,共5页
本文用显微热成像系统测量微小区域的表面温度和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微小区域内的温度分布,对被测表面进行了发射率标定和环境辐射修正,三维稳态数值模拟着重考虑了界面接触热阻的处理。文中用以上手段分析了场效应功率器件的热可靠性。
关键词 热成像 热可靠性 数值模拟 测定
下载PDF
超高强度钢热成形过程中的接触热阻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虹 张眸睿 +3 位作者 谷诤巍 李欣 吕萌萌 兰博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27,78,共6页
接触热阻作为超高强度钢热成形过程中重要的参数之一,其取值直接影响相关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度。该文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接触热阻的传热机理进行综合评述;分析了热成形过程中压力、温度等因素对接触热阻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研究... 接触热阻作为超高强度钢热成形过程中重要的参数之一,其取值直接影响相关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度。该文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接触热阻的传热机理进行综合评述;分析了热成形过程中压力、温度等因素对接触热阻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的若干理论模型。对已报道的科研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形 接触热阻 界面热传导系数 理论模型
下载PDF
角接触球轴承热力学耦合模型与分析方法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腾 殷国富 邓聪颍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9-198,共10页
角接触球轴承运行时,其力学性能与热态特性之间存在高度耦合与交互,轴承热预紧力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桥梁连接作用。在研究角接触球轴承非线性力学性能与热效应耦合机制的过程中,分析结合面接触热阻、油气润滑及周边组件换热等边界条件对... 角接触球轴承运行时,其力学性能与热态特性之间存在高度耦合与交互,轴承热预紧力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桥梁连接作用。在研究角接触球轴承非线性力学性能与热效应耦合机制的过程中,分析结合面接触热阻、油气润滑及周边组件换热等边界条件对轴承热态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角接触球轴承热力学耦合分析方法,并基于多软件协同计算平台建立轴承热力学耦合模型。在轴承实验平台上,借助热巡检仪,利用轴承套表面开设的测温工艺孔实施温度实验,对轴承热力学耦合模型的仿真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该模型可用于预测角接触球轴承在不同转速下热预紧力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热预紧力对轴承运行刚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接触球轴承 热力学耦合模型 接触热阻 热预紧力 运行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