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its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 in Dongling District,Shenyang City,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Zhao Yi Liu Zhenguo Xu Lan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enyang 110015,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66-473,共8页
Dongling District of Shenyang City is an ecotone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Human disturbance causes serious changes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studed by using indices of landscape pattern: proportion in land cover t... Dongling District of Shenyang City is an ecotone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Human disturbance causes serious changes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studed by using indices of landscape pattern: proportion in land cover types,average area and number of patches,fractal dimension of patches,indices of diversity, dominance and contagion and index of human disturbance.There are many changes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of Dongling District for the last 30 years.The landscape pattern is breaking, the diversity is increasing and the dominance is decreasing.There are different fractal dimension and contagion in distinct geomorphological unit.The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 bring some beneficial results but causes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pattern ECOTO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下载PDF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al Comfort of Urban Block Landscape Based on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2
作者 FENG Shutong PENG Li +2 位作者 MA Minghao WANG Zhihao CONG J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4年第2期42-46,50,共6页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urban block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comfort of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gre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342 papers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on the i...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urban block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comfort of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gre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342 papers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urban block landscape environment on thermal comfort in China,collected by 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from 2002 to 2022,are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rough bibliometric statistical analysis,LLR algorithm,and cluster analysis,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impact of urban block landscape environment on thermal comfort in China is analyzed and processed,and its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are identified.Using th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the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ield of the impact of urban block landscape environment on thermal comfort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knowledge graphs.Through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keywords and trend of word frequency changes,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research hotspots and cutting-edge fields of the impact of urban block landscape environment on thermal comfort are determined,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block landscape environment thermal comfort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Research hotspots Research frontiers
下载PDF
Pattern Dynamics of Thermal-environment Effect During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in Shenzhen City,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XIE Miaomiao WANG Yanglin +1 位作者 FU Meichen ZHANG Dingxu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The thermal-environment effect exists in the field of rapid urbanization. It has adverse effects on the urban atmosphere, re- gional climat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ublic health. Shenzhen, a representative of rapidl... The thermal-environment effect exists in the field of rapid urbanization. It has adverse effects on the urban atmosphere, re- gional climat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ublic health. Shenzhen, a representative of rapidly urbanizing cities in China, was selected as a case for pattern dynamics analysis of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was acquired from the thermal infrared data of Landsat TM and ETM+ images in 1986, 1995, and 2005 by Jim6nez-Mufioz and Sobrino's generalized single-channel method, which was used in assess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The relative thermal environment curve (RTC) was combined with Moran's I analysis to assess the pattern dynamics of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urbanization periods. Moran's I index and the RTC represent a process of aggregation-fragmentation-aggregation, which shows the aggregation pattern of a decrease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eriod and then an increase during the steady urbanization period. High-temperature areas gradually ex- panded to a uniform and scattered distribution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eriod; while the high thermal-environment effect w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a steady spatial pattern in the stable urbanization period. To characterize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in this multiple- center city, we chose profiles along an urban-development axi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heat islands have expanded from internal urban to external urban areas. Four profiles were obtained showing differences in shape due to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environment spatial pattern remote sensing URBANIZATION Shenzhen City
下载PDF
绿化覆盖率对城市绿地破碎度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纯 蒋恬田 +1 位作者 李欣 李小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48,共7页
优化绿地空间配置(如破碎度)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然而绿地破碎度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可能随绿化覆盖率的变化而变化,对改善城市热环境提出了巨大挑战,但相关研究十分缺乏。以长沙市为例,利用Landsat地表温度表征城市热环境,使... 优化绿地空间配置(如破碎度)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然而绿地破碎度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可能随绿化覆盖率的变化而变化,对改善城市热环境提出了巨大挑战,但相关研究十分缺乏。以长沙市为例,利用Landsat地表温度表征城市热环境,使用解译于高分2号遥感影像的城市绿地图在1 m像元尺度量化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破碎度(用绿地边界密度表征)。以419个1 km格网为分析单元,应用分段线性回归揭示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破碎度间的非线性关系,识别绿化覆盖率阈值并以此为标准将419个1 km格网划分为高绿化覆盖率区和低绿化覆盖率区。以1 km格网平均地表温度为因变量,绿化覆盖率、绿地破碎度、水体覆盖率和裸地覆盖率为自变量从研究区、高绿化覆盖率区和低覆盖率区3个方面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阐明绿地破碎度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最后进行方差分解分析绿化覆盖率、绿地破碎度和其他土地覆盖率对地表温度的独立和联合影响。结果显示,1)绿地破碎度随绿化覆盖率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阈值为44.9%。2)整个研究区,4个指标可解释69.1%的地表温度变异,地表温度随绿化覆盖率、水体覆盖率、裸地覆盖率和绿地破碎度的增加显著降低。3)低绿化覆盖率下绿地破碎度显著影响地表温度,高绿化覆盖率下绿地破碎度对地表温度呈不显著正影响。4)在研究区和不同绿化覆盖率区域,绿化覆盖率对地表温度的独立影响均高于绿地破碎度的独立影响。建议长沙城市绿地规划管理在提高绿化覆盖率的同时可提高低绿化覆盖率区域绿地破碎度以改善城市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地 破碎化 边界密度
下载PDF
基于混合用地模式识别的济南市老城区典型片区绿色空间降温效应分析
5
作者 肖华斌 何心雨 +2 位作者 杨謦铭 盛硕 史磊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0-56,共7页
城市绿色空间可以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调节功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高温健康胁迫风险。城市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建成环境具有高度异质性,复杂建成环境中绿色空间的降温效应,特别是混合用地模式中绿色空间的降温强度、阈值、形状等... 城市绿色空间可以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调节功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高温健康胁迫风险。城市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建成环境具有高度异质性,复杂建成环境中绿色空间的降温效应,特别是混合用地模式中绿色空间的降温强度、阈值、形状等还需进一步明晰。在厘清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和绿色空间降温机制基础上,构建了“冷热岛分析提取-混合用地模式聚类识别-混合用地模式热效应分析-典型绿色空间降温效应分析”的研究框架。针对当前城市绿地指标失实、结构失衡、功能失调等现实问题,选择济南市老城区典型片区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了中层建筑混合用地模式中绿色空间的降温强度、降温面积阈值、形状及植被覆盖度等,总结了具有高降温效能的绿色空间模式,为促进城市健康人居环境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复杂建成环境 混合用地模式 绿色空间 降温效应 济南市老城区
下载PDF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6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3 位作者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5-1093,共9页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城市热环境 景观生态网络
下载PDF
微气候作用下户外人体局部热舒适研究——基于湿热地区的纵向实验分析
7
作者 周志强 焦冉 董靓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98,共6页
在湿热地区厦门开展户外热舒适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季节下人体各躯体部位的热感觉与热舒适特征,分析微气候因子对人体局部热舒适的影响。实验受试者按照既定流程在同一地点进行多次实验。实验过程中收集了热环境数据与热舒适问卷,分析了... 在湿热地区厦门开展户外热舒适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季节下人体各躯体部位的热感觉与热舒适特征,分析微气候因子对人体局部热舒适的影响。实验受试者按照既定流程在同一地点进行多次实验。实验过程中收集了热环境数据与热舒适问卷,分析了不同季节下户外热环境与人体整体、局部热舒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人体整体和局部中性温度均高于冬季;2)在偏热环境下,面部与颈部具有较高的热敏感性,而在偏冷环境下则是背部与上肢;3)夏季面部、颈部热感觉对整体热舒适度的影响最大,而在冬季则是胸部和背部;4)气温和辐射是影响热感觉的主要气象因子,但对局部热感觉的影响程度则存在差异;5)夏季热环境比冬季更容易令人感到不适,在太阳直射下的夏季热环境更加恶劣。最后,基于实验结论,提出了针对湿热地区人体局部热舒适的景观设计与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户外热环境 局部热舒适 热感觉投票(TSV)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数据的重庆市热环境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8
作者 孟珂宇 徐丽华 《无线电工程》 2024年第3期751-758,共8页
针对当前热环境加剧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严重威胁,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和Landsat数据对2001年和2019年重庆市主城九区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进行反演,对研究区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基于此选取景观... 针对当前热环境加剧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严重威胁,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和Landsat数据对2001年和2019年重庆市主城九区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进行反演,对研究区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基于此选取景观指数和驱动因子对热力景观格局变化和热环境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1—2019年,重庆市主城九区城市热环境明显增强,高温区域明显增多且整体向北扩张,到2019年LST总体呈现“内高外低”的分布格局。②中温区最大斑块指数增长了近12倍,代替次低温区成为研究区优势斑块类型。斑块数量和密度均下降了约62%,说明重庆市主城区的热力景观总体上呈聚集化,连通性较强。③NDVI和DEM与LST呈负相关,NDBI与LST呈正相关,影响程度为NDBI>NDVI>D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地表温度反演 Landsat数据 景观格局
下载PDF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区域生态基底调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吴萍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2期92-97,共6页
生态基底调查是科学评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性工作,可精准掌握整治区域整体生态状况,科学指导规划设计与生态工程实施,有助于大都市郊野空间整体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以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生态基底调查是科学评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性工作,可精准掌握整治区域整体生态状况,科学指导规划设计与生态工程实施,有助于大都市郊野空间整体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以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为例,开展试点区域景观格局、生态系统生物要素和环境要素等生态基底状况研究,准确识别并诊断现存生态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生态修复措施。结果显示:试点区域整体生境连通性良好,但在水源涵养林等地区存在生态障碍点,且项目区生物多样性较低。通过优化调整用地布局、连通生态廊道、设置生态缓冲带、增种乡土植物等措施,可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生境质量。本研究可为上海乃至全国郊野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整治 生态基底调查 景观格局 生物多样性 水土环境 保护修复
下载PDF
长输管道工程对沿线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10
作者 王明珠 王鑫 +3 位作者 黄琴 任亦钊 张发会 王广营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04-111,共8页
于2019—2021年,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基于多期遥感数据,运用GIS技术,Fragstats和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长输管道工程建设3个时段(修建前、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景观动态和脆弱生态环境区。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耕... 于2019—2021年,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基于多期遥感数据,运用GIS技术,Fragstats和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长输管道工程建设3个时段(修建前、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景观动态和脆弱生态环境区。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耕地、林地、水体与湿地、人造地表4类,其中又以林地和耕地面积占绝对优势。3 a间,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以耕地和林地变化显著;人造地表、耕地的动态度变化最为明显,林地居中,水体与湿地的动态度变化最稳定。(2)3 a间,研究区景观类型均以林地为主,占比均超过65%;耕地为研究区的第二大景观类型,占比均超过30%;水体与湿地和人造地表景观类型所占面积较小。林地景观和耕地景观占比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人造地表景观的波动幅度最为显著,受人为影响形成了较大的集聚斑块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3)从2019—2020年景观尺度水平来看,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景观多样性及异质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施工结束和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等措施的开展,景观组分趋于恢复至施工前的状态。(4)管道穿越段多为轻度、重度脆弱区,研究区并没有因长输管道的建设明显增加周边生态环境脆弱区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能源管线 景观格局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地理环境差异对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覃宗涛 奉斌 +1 位作者 黄桂健 何双江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9期32-36,共5页
为达到城市建设中的合理规划,研究地理环境差异对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影响。以武汉地区为研究对象,对特定研究区域内地理环境数据展开采集。利用采集到的数据分析地表径流系数。引入景观格局指数,计算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 为达到城市建设中的合理规划,研究地理环境差异对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影响。以武汉地区为研究对象,对特定研究区域内地理环境数据展开采集。利用采集到的数据分析地表径流系数。引入景观格局指数,计算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和斑块聚集度指数,评价该地区实际地理差异情况,根据评价结果划分土地利用类别。分析4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城市内涝点密度的分布情况,证明地理环境差异影响着城市内涝灾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严重程度为:建筑区域>绿地区域>其他区域>水体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地表径流系数 香农多样性指数 地理环境差异 城市内涝灾害
下载PDF
城市建成环境因子对热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12
作者 孟思妤 林耕 王滢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434-442,共9页
掌握城市热环境空间异质性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热环境的关键问题,调整相关城市建成环境的参数范围或结构特征是缓解城市热环境的有效措施.本文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分析天津市地表热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分布特征,并通过数理... 掌握城市热环境空间异质性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热环境的关键问题,调整相关城市建成环境的参数范围或结构特征是缓解城市热环境的有效措施.本文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分析天津市地表热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分布特征,并通过数理分析探究8个城市建成环境因子对热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天津市热环境整体呈斑块式分布且热核数量较多,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②街区建成环境因子中,开放空间率、归一化植被指数、绿地率对地表热环境具有负向影响,绝对粗糙度对地表热环境具有正向影响,而建筑体形系数对地表热环境呈现出双向调节的影响作用;③不同回归模型组合方式下各建成环境因子对地表温度的综合影响程度差异显著,影响范围则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更为广泛.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建设层面的热环境优化方法和管理层面的热环境评估建议,为同类型的城市热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建成环境因子 热岛空间格局 数理分析模型
下载PDF
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蓝绿空间景观格局及降温效应评估
13
作者 宋加颖 孟丹 +3 位作者 冯鹏 刘勇洪 胡非凡 李小娟 《园林》 2024年第4期86-94,共9页
科学评估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建设不同阶段景观格局和热环境,对其今后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规划为基准稍作调整作为研究区,选取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共4期资源三号遥感影像数据,... 科学评估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建设不同阶段景观格局和热环境,对其今后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规划为基准稍作调整作为研究区,选取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共4期资源三号遥感影像数据,以及Google Earth Engine(GEE)中4年6月1日-9月30日的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面向对象分类、地表温度反演、相关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不同时期的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以及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结果表明:(1)2016-2022年,研究区蓝空间的面积占比在保持稳定的同时逐渐增加,绿空间的面积占比先减少后增加;(2)2016-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中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的分布越来越均衡;(3)2016-2022年间,地表温度均值呈“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变化,蓝空间的地表温度最低,其次是绿空间,蓝空间和绿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温的作用;(4)提高聚集度、减少人类活动的割裂程度、减小空间破碎度均可提升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总体而言,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建设使得蓝绿空间面积增加,景观格局分布更加均衡,蓝绿空间的降温效果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蓝绿空间 景观格局 热环境 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 降温效应
下载PDF
“源-汇”热景观理论下的城市通风廊道构建研究——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
14
作者 钱兆 顾康康 +1 位作者 陈小芳 李龙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7-62,73,共7页
科学构建城市通风廊道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着重要作用。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利用“源-汇”热景观理论提取通风廊道起终点,MCR模型和重力模型分析并筛选通风廊道,构建研究区通风廊道网络。结果表明:起点斑块以水库、湿地公园、森林的集... 科学构建城市通风廊道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着重要作用。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利用“源-汇”热景观理论提取通风廊道起终点,MCR模型和重力模型分析并筛选通风廊道,构建研究区通风廊道网络。结果表明:起点斑块以水库、湿地公园、森林的集中区为主,终点斑块以城市建成密集区为主;共构建13条一级廊道,9条二级廊道,全长312.44 km;在夏季主导风向下,除Y5斑块外的其他热源斑块均能够通过一级廊道引入2个及以上的热汇斑块的冷空气;“源-汇”理论的引入可以增强城市通风廊道对于城市冷源和热源区域的联系,加强城市通风廊道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热景观 热环境 城市通风廊道 合肥市
下载PDF
林下冠层结构对大灰藓的生长影响分析
15
作者 戚甫友 谢伟文 +2 位作者 董晨露 丁丽君 谭广文 《广东园林》 2024年第2期94-99,共6页
大灰藓Calohypnum plumiforme广泛用于园艺园林产业。为了探究营造近热带雨林林下苔藓景观方法,通过评价大灰藓生长情况、测定林下环境与冠层结构指标,研究林下冠层结构对大灰藓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林下照度、温度、湿度对大灰藓的... 大灰藓Calohypnum plumiforme广泛用于园艺园林产业。为了探究营造近热带雨林林下苔藓景观方法,通过评价大灰藓生长情况、测定林下环境与冠层结构指标,研究林下冠层结构对大灰藓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林下照度、温度、湿度对大灰藓的生长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最适平均照度为50~70×100lx,最适温度为23.2℃~24.2℃,最适湿度为68%rh~70%rh;2)冠层结构主要通过影响林下环境间接影响苔藓的生长,平均叶面积指数、平均林隙分数、平均叶倾角、平均冠层表观聚集度因子均与林下平均照度、平均温度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平均湿度则无显著相关性;3)冠层结构的叶面积指数为2.5~3.5、平均林隙分数为0.08~0.1、平均叶倾角为35~45、平均冠层表现聚集度因子为0.8~1时更适合大灰藓的生长。群落模式可总结为:上层为叶片大小中等且叶片不太密集的树种,中下层为大叶灌木或者草本,下层为低矮蕨类,进而营造出多层次的近热带雨林苔藓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热带雨林 林下环境 冠层结构 苔藓景观 大灰藓 群落模式
下载PDF
北京地区热力景观格局及典型城市景观的热环境效应 被引量:66
16
作者 孟丹 李小娟 +1 位作者 宫辉力 赵文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3491-3500,共10页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将景观生态学理论融入到热环境研究中,尝试探讨北京地区热力景观格局及城市公园、道路景观的热环境效应。地表温度反演是分析热力景观格局及典型城市景观热环境效应的前提,论文以北京地区为例...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将景观生态学理论融入到热环境研究中,尝试探讨北京地区热力景观格局及城市公园、道路景观的热环境效应。地表温度反演是分析热力景观格局及典型城市景观热环境效应的前提,论文以北京地区为例,首先利用两景ASTER影像数据采用TES算法定量反演地表温度。通过半变异函数分析地表温度空间异质性,确定最大采样尺度,然后在景观统计软件Fragstats中,计算不同粒度下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热力景观格局及其尺度效应。通过景观斑块特征分析和缓冲区分析,探讨公园景观斑块、道路景观廊道特征的热环境效应。总体上公园景观对应的平均温度随着公园面积、边界长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公园周长面积比增大而增大;随着距离公园渐远,地表温度升高,且升温趋势变缓。随着道路密度增加,道路平均温度显著升高,标准差显著降低,道路密度等级与道路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达到0.8021;随着距离道路中心线距离增加,缓冲区内的平均温度略有下降,但变化微弱。因此,应充分重视公园景观在缓解城市热环境方面的作用,合理布局城市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景观格局 城市热环境效应 公园景观 道路廊道 北京
下载PDF
上海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22
17
作者 陈云浩 李晓兵 +1 位作者 史培军 何春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7-323,共7页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空间环境在热力场中的综合表现 ,通过对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可以揭示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模的发展变化。在RS、GIS的支持下 ,研究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首次提出热力景观观点用以研...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空间环境在热力场中的综合表现 ,通过对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可以揭示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模的发展变化。在RS、GIS的支持下 ,研究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首次提出热力景观观点用以研究城市热环境空间格局 ,创建了热力景观空间格局的评价体系 (总体评价指标、类评价指标、块评价指标 )。对不同时期上海城市热环境的空间结构与格局进行了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 热力景观 空间格局 上海 遥感 GIS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上海城市空间热环境研究 被引量:80
18
作者 陈云浩 史培军 李晓兵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对城市微气候、城市生态环境演变有重要影响。为探讨城市热环境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 ,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首次提出热力景观概念 ,以景观的观点来研究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在RS ,GIS的支持下 ,创建了热力... 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对城市微气候、城市生态环境演变有重要影响。为探讨城市热环境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 ,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首次提出热力景观概念 ,以景观的观点来研究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在RS ,GIS的支持下 ,创建了热力景观空间格局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转移矩阵法对 1 990年 ,1 995年和 1 998年上海城市多时相热力景观的转移概率进行计算 ,分析了热力景观的动态变化和热力景观类型的组分转移过程。通过分析 ,揭示了上海城市近 1 0年热力景观类型的变化强度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城市空间 热环境 热力景观 空间格局 上海 转移矩阵
下载PDF
京沪穗三地近十年夜间热力景观格局演变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孟丹 王明玉 +1 位作者 李小娟 宫辉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45-1558,共14页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它与城市气候、城市生态、城市灾害有着重要的联系。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为研究区,选取近10年MODIS的夜晚地表温度(LST)产品MOD11A2,分别采用质心迁移、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京沪穗...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它与城市气候、城市生态、城市灾害有着重要的联系。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为研究区,选取近10年MODIS的夜晚地表温度(LST)产品MOD11A2,分别采用质心迁移、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京沪穗三地近10年的不同等级热力景观质心迁移演变、格局变迁和空间集聚特征。主要结论为:三地热力景观随郊区向市中心趋近,体现了由低温区、次中温区向中温区、次高温区、高温区过渡的趋势;三地的中温区所占比例最大,城市热力景观破碎度三地中上海市最高,5种热力景观比较,次中温区和高温区的破碎度最高;城市热力景观离散度三地中北京市最高,低温区和高温区的离散度较高。热环境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三地均以高温-高温区,低温-低温区集聚为主,北京、广州高温-高温区分布于南部,且集中成片分布,而上海市高温-高温区分布比较离散,相对较为复杂。从分布面积来说,10a中北京、上海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而广州则持续减少。总体而言北京热环境恶化,而广州、上海热环境有所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热力景观格局 空间质心 景观格局指数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50
20
作者 王丽婧 席春燕 +1 位作者 付青 苏一兵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68-1273,共6页
三峡库区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对于掌握其生态脆弱特征和识别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综合考虑景观格局和区域生态2类影响因素,进行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三峡库区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对于掌握其生态脆弱特征和识别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综合考虑景观格局和区域生态2类影响因素,进行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①景观类型中,脆弱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水体、林地、旱地、草地和水田.②景观破碎度与区域生态脆弱性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反映了人类活动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干扰剧烈.③三峡库区生态脆弱区可划分为——Ⅰ区(0.171 500≤EVI<0.191 225),Ⅱ区(0.191 225≤EVI<0.210 950),Ⅲ区(0.210 950≤EVI<0.230 675),Ⅳ区(0.230 675≤EVI≤0.250 400).其中,Ⅲ区和Ⅳ区生态脆弱程度较高,主要分布在水域及其岸边带、高海拔区域和岩溶地貌区域.特殊的地形地貌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重要因素,而人类行为干扰是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决定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 生态 脆弱性评价 景观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