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tudies on Fire-induced Thermal Plumes 被引量:1
1
作者 Junmei LI Yanfeng LI +1 位作者 Wan Ki CHOW Huairong HUANG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74-381,共8页
大多数描述羽毛在文学报导了的火的表情被知道基于实验。由于不同试验性的方法,火来源的几何学,燃料类型和包围条件,根据存在理论工作与它的温度和速度地导出一根羽毛的一幅全面图画是困难的。计算液体动力学(CFD ) 在由专家设计的... 大多数描述羽毛在文学报导了的火的表情被知道基于实验。由于不同试验性的方法,火来源的几何学,燃料类型和包围条件,根据存在理论工作与它的温度和速度地导出一根羽毛的一幅全面图画是困难的。计算液体动力学(CFD ) 在由专家设计的火被认为是一个实际工程工具,肯定能在各种各样的状况下面给羽毛行为的更多的细节。为导致 thermally 的羽毛的气体动力学将与 CFD 数字地被学习。四个典型 axisymmetric 羽毛方程将在这篇论文被估计,并且调查将为在以一种买得起的方式设计烟管理系统的火工程师是有用的。这是在实现设计基于表演的火代码的一个批评的点。关键词热羽毛 - 开火 - CFD - 烟管理 CLC 数字 O6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 计算动态流程 燃烧过程 烟雾处理
原文传递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hermal effect of the LIPS-200 ion thruster plume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新伟 贺碧蛟 +7 位作者 顾左 耿海 郭宁 赵勇 史楷 田恺 陈焘 马伊帆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23-34,共12页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ermal effects of the ion thruster plume are essential for estim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thruster plume, improving the layout of the spacecraft, and for the thermal shielding of critical se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ermal effects of the ion thruster plume are essential for estim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thruster plume, improving the layout of the spacecraft, and for the thermal shielding of critical sensitive component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heat flow distribution in the plume of the LIPS-200 xenon ion thruster,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thermal effects of the plume has been conducted in this work,with a total heat flow sensor and a radiant heat flow sensor over an axial distance of 0.5–0.9 m and a thruster angle of 0°–60°. Combined with a Faraday probe and a retarding potential analyzer, the thermal accommod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sensor surface in the plume is available.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xenon ion thruster plume heat flow is mainly concentrated within a range of15°. The total and radial heat flow of the plume downstream of the thruster gradually decreases along the axial and radial direction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of 11.78 k W m^(-2) and 0.3 k W m^(-2) for the axial 0.5 m position,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position, the radiation heat flow accounts for a very small part of the total heat flow, approximately 3%–5%. The thermal accommodation factor is0.72–0.99 over the measured region. Furthermore, the PIC and DSMC methods based on the Maxwell thermal accommodation coefficient model(EX-PWS) show a maximum error of 28.6% between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for LIPS-200 ion thruster plume heat flow, which, on the one hand, provides an experimental basis for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on thruster and the spacecraft, and on the other hand provides optimization of the ion thruster plume simulatio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S-200 ion thruster plume thermal effects thermal accommodation factor PIC-DSMC
下载PDF
热羽流与置换通风作用下油雾颗粒预测模型
3
作者 王非 孟钦鹏 +2 位作者 翁文兵 耿宇 王昕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高大空间机械厂房采用置换通风系统时,存在竖直方向油雾颗粒浓度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影响以降低室内颗粒浓度为目的的需求通风量。为了快速预测竖向油雾颗粒浓度分布,采用区域模型建模方法,考虑壁面流区、热羽流区和主流区等... 高大空间机械厂房采用置换通风系统时,存在竖直方向油雾颗粒浓度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影响以降低室内颗粒浓度为目的的需求通风量。为了快速预测竖向油雾颗粒浓度分布,采用区域模型建模方法,考虑壁面流区、热羽流区和主流区等主要区域,基于质量平衡与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竖向油雾颗粒浓度分布预测模型;同时在实验舱内进行了实验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趋势相符,最大相对误差不大于20%,表明该模型能够基本满足工程要求;以5种颗粒散发率工况为例进行节能分析,发现引入预测模型后计算得到的置换通风系统需求通风量可比传统变风量系统通风设计方法计算的减少18.83%~44.41%。该预测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高大厂房中置换通风时竖向不同高度的油雾颗粒浓度,可应用于需要快速预测竖向颗粒平均浓度的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加工 油雾颗粒 垂直分布 区域模型 热羽流
下载PDF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turbulent thermal convection 被引量:8
4
作者 Ke-Qing Xia 《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CAS 2013年第5期1-12,共12页
The system of turbulent thermal convection is introduced. Progresses in recent decades in the four major areas of research in turbulent convection are briefly reviewed. Some of the recent trends of the field are then ... The system of turbulent thermal convection is introduced. Progresses in recent decades in the four major areas of research in turbulent convection are briefly reviewed. Some of the recent trends of the field are then discussed, which also serve to point out that the future directions in this important field of fluid mechanics lie in the extension to the non-standard or non-classical Rayleigh-Bénard configu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CE thermal convection turbulent heat transport thermal plumes large-scaleflow small-scale turbulence
下载PDF
建筑热羽流影响下空气污染物跨楼层扩散特性
5
作者 王佳齐 杨锋 +2 位作者 赵青霞 黄远东 崔鹏义 《暖通空调》 2024年第2期107-113,共7页
采用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以单侧通风6层建筑为研究对象,考虑水平来流和太阳辐射引起的近壁面热羽流的耦合作用,探究了不同理查德森数Ri下建筑壁面热流运动、温度分布及污染物在竖直方向的跨楼层扩散传播特性。研究表明:当Ri≤5.64时,水... 采用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以单侧通风6层建筑为研究对象,考虑水平来流和太阳辐射引起的近壁面热羽流的耦合作用,探究了不同理查德森数Ri下建筑壁面热流运动、温度分布及污染物在竖直方向的跨楼层扩散传播特性。研究表明:当Ri≤5.64时,水平风力占主导,建筑2/3高度以下迎风面有明显的下行及向两侧的流动,1层释放的污染物对2层及以上楼层几乎没有影响,此时归一化净逃逸速度NEV~*基本保持不变;当Ri>5.64时,壁面热浮升力作用不能被忽略,随着Ri的增大,NEV~*明显增大,表明有更多污染物从1层室内扩散出来,沿迎风面向上运动的热流对高层室内产生影响,导致污染物跨楼层传播的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效应 热羽流 污染物扩散 跨楼层传播 净逃逸速度
下载PDF
气溶胶污染物跨楼层传播特性数值研究——建筑热羽流影响
6
作者 赵青霞 尹雪健 +2 位作者 陈一 刘畅 崔鹏义 《能源研究与信息》 CAS 2024年第1期11-17,34,共8页
太阳辐射力和水平来流惯性力引起的壁面热羽流会对建筑表面的污染物跨楼层扩散传播产生明显影响。采用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6层居民建筑在不同强度热羽流影响下,气溶胶污染物沿建筑立面不同楼层扩散分布特性。采用理查德森数Ri表示... 太阳辐射力和水平来流惯性力引起的壁面热羽流会对建筑表面的污染物跨楼层扩散传播产生明显影响。采用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6层居民建筑在不同强度热羽流影响下,气溶胶污染物沿建筑立面不同楼层扩散分布特性。采用理查德森数Ri表示建筑立面热羽流的强弱。研究表明,建筑立面的热羽流对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分布有明显影响。当Ri<2.28时,污染物主要向迎风面近地面聚集,导致近地面污染物浓度较高;当Ri≥2.28时,污染物向高处扩散,将引起严重的污染物跨楼层扩散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热羽流 污染物扩散 跨楼层传播 风洞实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CPGS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电应用进展
7
作者 魏菊艳 付美龙 刘玉龙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2期171-177,共7页
CPGS结合了CO_(2)地质封存和深部地热开发2种技术的优势,在实现地热能开采的同时,也对CO_(2)进行了地质封存,从而实现了温室气体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结合,CO_(2)的排放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介绍了增强型地热系统和CO_(2)羽流地热系... CPGS结合了CO_(2)地质封存和深部地热开发2种技术的优势,在实现地热能开采的同时,也对CO_(2)进行了地质封存,从而实现了温室气体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结合,CO_(2)的排放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介绍了增强型地热系统和CO_(2)羽流地热系统,对比分析了水和CO_(2)作为传热工质的优缺点,同时详细地介绍了CO_(2)羽流地热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需要改进之处。最后介绍了3种CO_(2)羽流地热系统发电应用技术,即热伏发电、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技术、基于以太阳能为辅助热源的CPGS-sCO_(2)布雷顿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2羽流地热系统 增强型地热系统 地热能 热伏发电 有机朗肯循环
下载PDF
室内热羽流特性小波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比较
8
作者 王海东 周鹏志 +1 位作者 王慧 黄晨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0-625,652,共7页
通过室内热羽流实验和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比较了不同热羽流强度下的轴心速度和不同湍流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实验中高频采样的热羽流速度数据采用小波变换进行处理,处理后体现平均速度变化的低频信息和体现湍流脉动的高频信息... 通过室内热羽流实验和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比较了不同热羽流强度下的轴心速度和不同湍流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实验中高频采样的热羽流速度数据采用小波变换进行处理,处理后体现平均速度变化的低频信息和体现湍流脉动的高频信息直观反映了热羽流流动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热羽流具有非稳态准周期的波动特性。物体表面温度越高,产生的热羽流平均速度和湍流脉动幅度越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非定常雷诺时均法的模拟结果最终趋于稳定而无法反映热羽流的波动特性,大涡模拟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热羽流流动的非稳态特征。此外,隐式格式时间步长的选择可以借鉴CFL(Courant-Friedrichs-Lewy)条件进行设置,得到较为准确的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羽流 小波分析 大涡模拟 非稳态数值模拟 CFL条件
下载PDF
Numerical Experiment on Two-Dimensional Line Thermal
9
作者 J.H.W.LEE 陈国谦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2002年第4期453-467,共15页
The time evolution of a two-dimensional line thermal-a turbulent flow produced by an initial element with significant buoyancy released in a large water body, is numerically studied with the two-equation k - epsilon m... The time evolution of a two-dimensional line thermal-a turbulent flow produced by an initial element with significant buoyancy released in a large water body, is numerically studied with the two-equation k - epsilon model for turbulence closure.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rmal is characterized by a vortex pair flow and a kidney shaped concentration structure with double peak maxima; the computed flow details and scalar mixing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escribed by self-similar relations beyond a dimensionless time around 10. There are two regions in the flow field of a line thermal: a mixing region where the concentration of tracer fluid is high and the flow is turbulent and rotational with a pair of vortex eyes, and an ambient region where the concentration is zero and the flow is potential and well-described by a model of doublet with strength very close to those given by early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ies. The added virtual mass coefficient of the thermal motion is found to be approximately 1. The aspect ratio for the kidney-shaped sectional thermal is found to be around 1.45 for the self-similar phase. The predicted thermal spreading and mixing rate compares well with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s and puffs turbulence modeling plumes and jets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vortex flow added virtual mass mixing and transport
下载PDF
船舶排气热特征求解器开发及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赵世明 魏培绪 +1 位作者 史径丞 魏利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794-9801,共8页
为了分析船舶中排气羽流热和气体组分的流动特性,更好地揭示其热分布及红外辐射特征,以某现代常规动力船舶为例,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开发了recRhoSimpleFoam可压缩羽流热特征求解器,该求解器能够计算船舶羽流温度的热分布及各气体组分... 为了分析船舶中排气羽流热和气体组分的流动特性,更好地揭示其热分布及红外辐射特征,以某现代常规动力船舶为例,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开发了recRhoSimpleFoam可压缩羽流热特征求解器,该求解器能够计算船舶羽流温度的热分布及各气体组分的分布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网格数量、离散格式和边界条件对排气羽流温度和气体组分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网格划分精细度能够影响其数值模拟的求解结果,精细网格对于热特征的分析更为有利,离散格式和边界条件的改变对于其羽流温度的影响较小。该研究可为下一步流场的优化以及红外仿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热分布 recRhoSimpleFoam求解器 排气羽流
下载PDF
含有同一高度相近点热源的置换式自然通风房间热分层流动研究
11
作者 杨长青 刘玉波 +4 位作者 李安桂 高小攀 高腾 罗文豪 乔玲敏 《暖通空调》 2023年第5期99-103,21,共6页
研究了自然通风房间内同一高度的2个相近点热源对房间热分层流动的影响。基于等强度点热源羽流耦合扩散规律,推导得出同一高度相近点热源房间的热分层高度计算模型,并分析了热源距地板高度、风口面积等因素对热压自然通风的影响。研究表... 研究了自然通风房间内同一高度的2个相近点热源对房间热分层流动的影响。基于等强度点热源羽流耦合扩散规律,推导得出同一高度相近点热源房间的热分层高度计算模型,并分析了热源距地板高度、风口面积等因素对热压自然通风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热源高度增大或当量有效孔口面积增大,量纲一热分层高度增大;随着热源高度增大,房间热分层高度的上、下限值增大;两热源独立的量纲一阈值随着热源高度增大而减小,随着当量有效孔口面积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通风 热分层 点热源 双热源 热羽流 热源高度 风口面积
下载PDF
多热源热羽流与通风相互作用对工业建筑热环境的影响
12
作者 黄煜 杨昌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8-147,共10页
工业建筑内存在多个高温热源,所形成的热羽流对建筑气流组织的影响极大。本文以一座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车间为例,通过6种不同的送风速度和6种不同的送风口高度来研究多热源热羽流与送风射流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对工业建筑热环... 工业建筑内存在多个高温热源,所形成的热羽流对建筑气流组织的影响极大。本文以一座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车间为例,通过6种不同的送风速度和6种不同的送风口高度来研究多热源热羽流与送风射流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对工业建筑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热源耦合热羽流以高温热源为主导,羽流相互靠拢形成集中的卷吸区域,最大轴心速度约为0.64 m/s。利用热羽流引导气流组织向上运动,可使高温空气快速排出,从而有效改善建筑工作区热环境。降低送风速度能够减少对热羽流上流的抑制作用,当送风速度由14.80 m/s降至2.96 m/s,车间工作区温度由39.2℃降至31.6℃。降低送风口高度能够增加对热羽流上流的促进作用,当送风口高度由5.0 m降至1.7 m,车间工作区温度由34.9℃降至30.3℃。研究结果可为工业建筑的通风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建筑 热羽流 送风射流 相互作用 热环境
下载PDF
碳酸盐岩团簇同位素约束下的川东地区二叠系热演化
13
作者 刘鑫 邱楠生 +2 位作者 冯乾乾 宋佳霖 李才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76-2689,共14页
有效古温标的缺乏制约了碳酸盐岩层系热史的研究,团簇同位素作为一种新兴古温标,对碳酸盐岩层系热史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盆地二叠系是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本文通过对川东地区二叠系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团簇同位素测试,联合镜质组... 有效古温标的缺乏制约了碳酸盐岩层系热史的研究,团簇同位素作为一种新兴古温标,对碳酸盐岩层系热史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盆地二叠系是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本文通过对川东地区二叠系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团簇同位素测试,联合镜质组反射率重建了二叠纪以来的热史,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二叠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并讨论了峨眉山地幔柱对川东热体制的影响。川东地区碳酸盐岩的团簇同位素温度在101.7~178.7℃,利用交换/扩散模型进行热史模拟认为:川东地区晚白垩世古温度最高,最高古温度在213~225℃,古地温梯度在23~33℃/km;川东地区二叠纪古热流最高,最高古热流约为55~70 mW/m^(2),二叠纪之后热流逐渐降低至现今大地热流。烃源岩热演化分析认为:川东地区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具有阶段性,热演化受控于构造运动,受印支期运动和燕山-喜马拉雅期运动影响存在两期热演化停滞,晚白垩世达到最高古温度后停止生烃,现今处于生气阶段。川东地区二叠纪热流值和烃源岩热演化主要受到地壳拉张减薄作用的影响,受峨眉山地幔柱的影响较小且具有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同位素 热史 峨眉山地幔柱 二叠系烃源岩 碳酸盐岩
下载PDF
静风环境下壁面热流对建筑热羽流的影响
14
作者 韩东亮 翟璐开 +1 位作者 张甜甜 谭羽非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3年第4期48-55,共8页
为研究静风环境下建筑立面的热羽流特性,基于相似理论建立了静风建筑实验平台,采用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50 W/m^(2)、100 W/m^(2)、200 W/m^(2)三种壁面热流密度下的建筑立面热羽流特性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壁... 为研究静风环境下建筑立面的热羽流特性,基于相似理论建立了静风建筑实验平台,采用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50 W/m^(2)、100 W/m^(2)、200 W/m^(2)三种壁面热流密度下的建筑立面热羽流特性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壁面热流密度的增加,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上,风速及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竖直方向上,随着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加,风速不断增大,而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在水平方向上,随着距离壁面距离的增加,风速先增大后减小,温度先急剧下降后保持不变。并且最大气流速度出现在近壁面区域的顶部,热流密度分别为50 W/m^(2)、100 W/m^(2)、200 W/m^(2)时,速度最大值分别为1.6 m/s、2.1 m/s、2.6 m/s,最高温度分别为37℃、43℃、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羽流 建筑立面 静风环境 实验测试
下载PDF
1000 MW燃煤机组排放SO_(2)浓度扩散模拟研究
15
作者 李济瀚 李晓理 +2 位作者 王康 崔桂梅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6-821,共6页
1000 MW燃煤机组火电厂排放污染气体中二氧化硫(SO_(2))浓度是我国火电厂排放污染的重点控制目标,为了研究SO_(2)浓度扩散对周围环境及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对SO_(2)浓度扩散进行了模拟研究。首先,根据电厂的实际排放数据建立了高斯... 1000 MW燃煤机组火电厂排放污染气体中二氧化硫(SO_(2))浓度是我国火电厂排放污染的重点控制目标,为了研究SO_(2)浓度扩散对周围环境及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对SO_(2)浓度扩散进行了模拟研究。首先,根据电厂的实际排放数据建立了高斯羽流扩散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在大气稳定度相同的情况下模拟不同的风速对SO_(2)浓度扩散分布规律的影响,并且分析SO_(2)浓度扩散的距离及范围。结果表明,SO_(2)浓度扩散与风速及大气稳定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风速越大,越有利于SO_(2)浓度扩散及气体的稀释,并证明了利用高斯烟羽模型模拟有害气体扩散具有较好的实际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厂 湿法烟气脱硫 高斯烟羽模型 二氧化硫 扩散模拟
下载PDF
核电站温排水分布卫星遥感监测及验证 被引量:28
16
作者 朱利 赵利民 +4 位作者 王桥 张爱玲 吴传庆 李家国 石继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79-3084,共6页
以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海域为研究区,基于HJ-1B卫星热红外遥感数据IRS4,对核电站温排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识别与验证。首先利用时空插值后的NCEP大气廓线数据,结合近地面气象观测信息对IRS4数据进行大气订正;其次查找表数据建立IRS4宽通... 以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海域为研究区,基于HJ-1B卫星热红外遥感数据IRS4,对核电站温排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识别与验证。首先利用时空插值后的NCEP大气廓线数据,结合近地面气象观测信息对IRS4数据进行大气订正;其次查找表数据建立IRS4宽通道辐亮度与辐射温度转换公式,完成研究区海表温度反演。利用温盐深测量仪,与卫星同步采集了84个离散点的水温,经空间插值获得地面调查海水"体温度"(bulk temperature,BT)的分布,并与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反演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调查区平均BT比平均SST高0.47℃。在远离热排放口区域,SST高于BT,两者差异在1.0℃以内;在靠近热排放口区域,SST低于BT,并且越接近排放口两者之间差距越大。遥感与地面调查两种手段获得的温升分布基本一致,总温升区域面积相近。遥感手段获得的温升等级较少(小于4级),地面调查获得温升等级较多(大于5级);后者高温升等级(2级以上)区域面积较大,但对于1级温升区面积而言,两种手段差异较小。上午10时左右海表BT与SST差异较小,"肤-体"温差效应可以忽略,在IRS4业务化SST应用中,这一时段的卫星遥感可以作为核电站温排水分布监测的常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排水 遥感监测 地面调查 HJ-1B 大亚湾核电站
下载PDF
热力构造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杨兴科 刘池洋 +4 位作者 杨永恒 季丽丹 赵亮 韦振权 徐晓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5-396,共12页
热力作用是与应力、重力相类同的一类地质作用力。以往对其研究多有忽视,近年来研究进展较大。热力作用是盆地发育演化和改造的主要因素,随着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深化,大陆垂向热力作用及其热力构造陆续被发现。对目前尚无公认统一分类方... 热力作用是与应力、重力相类同的一类地质作用力。以往对其研究多有忽视,近年来研究进展较大。热力作用是盆地发育演化和改造的主要因素,随着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深化,大陆垂向热力作用及其热力构造陆续被发现。对目前尚无公认统一分类方案的热力构造,根据现今构造、地貌形态分为三类:正向穹窿型、负向塌陷型和边隆核陷型;按岩浆-热力作用影响深度等分为五种类型:(古)地热异常群集区、表浅层火山喷发-热液活动-浅成斑岩侵入型、热力背斜(热穹隆)型、中深层侵入型(含壳内热柱型)、地幔热柱型。深度分类的第二类表浅层火山喷发-热液活动-浅成斑岩侵入型又可再分为许多亚类:火山-热力管道、环状断裂、破火山口和火山塌陷、中浅成侵入型(含变质核杂岩和浅层热穹隆)、隐伏热力构造。热力背斜(热穹隆型)实际为中成或中浅成岩浆侵入型;中深层侵入型多在盆地基底或中下地壳内活动或造山带内产出,可称为地壳热异常柱,在地壳内分布规模不大,盆地下部一般难以直接见到,要依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技术手段来确认;岩浆岩体侵入的深度不一,热力构造类型和发育程度不同;地幔(或地壳)热柱型影响深度最大,没有明显的地貌显示,要依靠深部构造岩石学、地球物理学等间接研究方法确认。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应该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盆地深部多层结构研究发现热力构造区多具有明显的垂向极低电阻率值区和壳内低阻层,应为地壳热异常柱,有其特殊的热力作用环境。盆地深部热力作用与热力构造的复杂性和较强烈活动性,对盆地能源研究与评价及煤油气铀成矿成藏的勘探评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作用 热力构造 分类 地幔热柱 地壳热异常柱 盆地构造 能源矿产评价
下载PDF
潮汐潮流三维数值模拟在庄河电厂温排水问题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汪一航 王永刚 方国洪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5,共8页
基于POM模式,本文应用了考虑了四个主要分潮(M_2,S_2,K_1,O_1)的三维数值模式,对北黄海近岸的庄河电厂附近海域进行了数值模拟潮汐潮流的三维数值模拟。用模拟流场,对电厂的温排水进行的模拟结果表明,大约在模拟15d后,温升场可以达到基... 基于POM模式,本文应用了考虑了四个主要分潮(M_2,S_2,K_1,O_1)的三维数值模式,对北黄海近岸的庄河电厂附近海域进行了数值模拟潮汐潮流的三维数值模拟。用模拟流场,对电厂的温排水进行的模拟结果表明,大约在模拟15d后,温升场可以达到基本稳定。另外,温排水的排水口设在表层、中层、底层三种情况下,排水口取在表层时,对海域的温升影响范围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M模式 数值模拟 温排水
下载PDF
三组元双工况火箭发动机羽流发射光谱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永学 张育林 +1 位作者 李麦亮 周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9-203,共5页
为研究火箭发动机故障的羽流光谱诊断技术 ,对三组元双工况火箭发动机羽流发射光谱进行了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当发动机有异常杂质进入羽流时 ,羽流光谱中有该物质的显著特征光谱 ;同时 ,正常情况下羽流辐射光谱随发动机不同结构、不同工... 为研究火箭发动机故障的羽流光谱诊断技术 ,对三组元双工况火箭发动机羽流发射光谱进行了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当发动机有异常杂质进入羽流时 ,羽流光谱中有该物质的显著特征光谱 ;同时 ,正常情况下羽流辐射光谱随发动机不同结构、不同工况及不同工作参数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光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推进剂 氢氧发动机 烃氧发动机 羽流 发射光谱分析 故障诊断 火箭发动机
下载PDF
基于GIS的城市特大火灾蔓延模拟 被引量:12
20
作者 赵思健 熊利亚 任爱珠 《火灾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28-137,共10页
本文将对城市特大火灾的蔓延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并构建火灾蔓延的半经验半理论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子模型,其一为个体建筑火灾发展的简化模型,其二为建筑物间的火灾蔓延模型。前者简化了个体建筑内部火灾发展与蔓延的复杂过程,仅简单评... 本文将对城市特大火灾的蔓延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并构建火灾蔓延的半经验半理论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子模型,其一为个体建筑火灾发展的简化模型,其二为建筑物间的火灾蔓延模型。前者简化了个体建筑内部火灾发展与蔓延的复杂过程,仅简单评价了个体建筑火灾发展所处的阶段,即起火、轰燃、充分发展与倒塌,并计算出各阶段相应的物理量。后者则是从建筑物间火灾蔓延的机理入手,借鉴已有模型对两种主要的火灾蔓延方式热辐射与热对流进行模型的简化和修正,并且量化了影响建筑物间火灾蔓延的气象条件。最后,作者提供了基于GIS的城市特大火灾蔓延模拟方案,并将模拟方案用于对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后神户市高桥医院周边一处起火进行火灾蔓延模拟,再将模拟结果与实际火灾蔓延结果进行对比,从对比中充分体现出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特大火灾 热辐射 热羽流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