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Loop Thermosyphon Type Cooling System for High Heat Flux
1
作者 Jiwon Yeo Seiya Yamashita +1 位作者 Mizuki Hayashida Shigeru Koyama 《Journal of Electronics Cooling and Thermal Control》 2014年第4期128-137,共10页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more efficient cooling system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are needed. In this situ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a loop thermosyphon type cooling system, which is comp...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more efficient cooling system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are needed. In this situ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a loop thermosyphon type cooling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mainly of a heating block, an evaporator and an air-cooled condenser, i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cooling performance. At first, it is examined that the optimum volume filling rate of this cooling system is approximately 40%. Next, four kinds of working fluids, R1234ze(E), R1234ze(Z), R134a and ethanol, are tested using a blasted heat transfer surface of the evaporator. In cases of R1234ze(E), R1234ze(Z), R134a and ethanol, the effective heat flux, at which the heating block surface temperature reaches 70°C, is 116 W/cm2, 106 W/cm2, 104 W/cm2 and 60 W/cm2, respectively.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R1234ze(E) is the most suitable for the present cooling system. The minimum boiling thermal resistance of R1234ze(E) is 0.05 (cm2&middot;K)/W around the effective heat flux of 100 W/cm2. Finally, four kinds of heat transfer surfaces of the evaporator, smooth, blasted, copper-plated and finned surfaces, are tested using R1234ze(E) as working fluid. The boiling thermal resistance of the blasted surface is the smallest among tested heat transfer surfaces up to 116 W/cm2 in effective heat flux. However, it increases drastically due to the appearance of dry-patch if the effective heat flux exceeds 116 W/cm2. On the other hand, in cases of copper-plated and finned surfaces, the dry-patch does not appear up to 150 W/cm2 in effective heat flux, and the boiling thermal resistances of those surfaces keep 0.1 (cm2&middot;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LING BOILING loop thermosyphon Grobal WARMING Potential Thermal RESISTANCE
下载PDF
绝热段阻力对CO_(2)、R134a和R410A分离式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佟振 文欣然 +2 位作者 韩泽坤 房春雪 宋玉龙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5,共8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上升管和下降管阻力对CO_(2)、R134a和R410A分离式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热管传热极限和传热热阻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阻力变化对不同工质热管的影响不同,对于CO_(2)热管,上升管阻力和下降管阻力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了上升管和下降管阻力对CO_(2)、R134a和R410A分离式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热管传热极限和传热热阻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阻力变化对不同工质热管的影响不同,对于CO_(2)热管,上升管阻力和下降管阻力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程度接近,当上升管或下降管阀门开度从90°降至30°时,CO_(2)热管的传热极限均由1200 W降为700 W。对于R134a和R410A热管而言,上升管阻力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更大,当上升管阀门开度从90°降至30°时,R410A热管的传热极限由1300 W降为700 W,R134a热管则未出现正常运行状态,管内始终存在较大的过热过冷度,两种热管的传热热阻也显著增大。而下降管阻力增大对R134a和R410A热管的传热性能几乎无影响。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中,CO_(2)热管应采用上升管和下降管管径相同或相近的结构,而R134a和R410A热管适合采用上升管管径明显大于下降管管径的结构,以达到节省管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热管 制冷剂 流动阻力 传热极限 传热热阻
下载PDF
一种利用气泡泵效应重力辅助回路热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韩晓红 闵旭伟 +3 位作者 李鹏 张玉佳 陈光明 王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4,共6页
随着芯片集成度的提高及微型化,为了满足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散热需求,提出了一种利用气泡泵效应重力辅助回路热管,并对其传热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实验中加热功率为21~646W,对应热流密度范围为1.67~51.4W/cm2,采用去离子水为工... 随着芯片集成度的提高及微型化,为了满足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散热需求,提出了一种利用气泡泵效应重力辅助回路热管,并对其传热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实验中加热功率为21~646W,对应热流密度范围为1.67~51.4W/cm2,采用去离子水为工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气泡泵效应虽然会增大传输过程的传输热阻,但却能有效增强蒸发腔内扰流,进而增强换热,提高临界换热热流密度;加热功率为646 W时,最小热阻为0.11℃/W;对于本装置,存在一个最佳充液高度,通过观察实验流型图可知,当上升管内为环状流时,充液高度比较合理;蒸发段热阻始终占据总热阻主要部分.研究工作为其在芯片冷却领域的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泵效应 回路热管 热阻 实验
下载PDF
微电子芯片高热流密度相变冷却技术 被引量:10
4
作者 池勇 汤勇 +1 位作者 万珍平 陈平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55,共6页
介绍了微电子芯片高热流密度相变冷却技术,包括热管、热虹吸、环路热管、毛细泵吸环路,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提出LHP和CPL技术是唯一能替代热管技术的先进相变冷却技术,将是今后微电子芯片高热流密度冷却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芯片冷却 热管(HP) 热虹吸 环路热管(LHP) 毛细泵吸环路(CPL)
下载PDF
两相热虹吸循环蒸发侧传热模型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朋磊 王宝龙 +2 位作者 韩林俊 石文星 李先庭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752-2759,共8页
两相热虹吸换热器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其制冷剂内侧的传热过程是热虹吸管设计的基础。然而由于沸腾传热和两相流动的复杂性,基于实验的经验传热模型各自差异很大且适用范围有限,给热虹吸管建模时传热模型选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建立了... 两相热虹吸换热器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其制冷剂内侧的传热过程是热虹吸管设计的基础。然而由于沸腾传热和两相流动的复杂性,基于实验的经验传热模型各自差异很大且适用范围有限,给热虹吸管建模时传热模型选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建立了稳态两相热虹吸循环分布式参数模型,利用5篇文献中4种工质共424个热虹吸管传热实验数据点,对热虹吸管中常用的7种传热模型进行比较评价,为模型选取提供参考。结果发现:Kandlikar流动沸腾模型和Rahmatollah拟合的热虹吸管传热模型模拟精度最好,推荐使用;Cooper池沸腾也有较好的精度,说明核态沸腾在热虹吸管传热中占主导地位;Gungor and Winterton、Liu and Winterton等常用的流动沸腾模型模拟精度差别不大,误差尚可接受;Imura池沸腾模型不适用于热虹吸管传热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虹吸 蒸发器 传热模型
下载PDF
DAM两相闭式热虹吸回路冷却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根烜 王璐 +1 位作者 张先锋 洪大良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94,共5页
两相热虹吸回路由于较高的散热性能在高功率电子设备冷却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解决四通道数字阵列模块的冷却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两相闭式热虹吸回路冷却系统样机并对系统启动特性、充液量和工作倾角对系统散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 两相热虹吸回路由于较高的散热性能在高功率电子设备冷却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解决四通道数字阵列模块的冷却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两相闭式热虹吸回路冷却系统样机并对系统启动特性、充液量和工作倾角对系统散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样机系统结构及散热性能满足指标要求,启动性能和工作性能良好。此外,该系统对热耗1600 W、局部热流密度接近100 W/cm^2的组件的冷却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虹吸回路 冷却系统 电子设备 实验研究 R134A
下载PDF
分离式CO_2热管传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佟振 李震 +1 位作者 赵勇 刘晓华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25,共9页
用CO2替代R22应用于分离式热管系统对于环境保护很有意义。从目前已有的实验结果来看,CO2的流动沸腾和凝结传热系数要明显高于常规制冷剂,说明其在提高热管系统传热性能方面具有潜力。但考虑到热管内工质的沸腾和凝结换热系数较高,相对... 用CO2替代R22应用于分离式热管系统对于环境保护很有意义。从目前已有的实验结果来看,CO2的流动沸腾和凝结传热系数要明显高于常规制冷剂,说明其在提高热管系统传热性能方面具有潜力。但考虑到热管内工质的沸腾和凝结换热系数较高,相对来说,热管系统的主要热阻集中在管外空气侧或水侧的对流换热热阻。因此,尽管CO2替代常规制冷剂时管内沸腾凝结换热系数可以成倍提高,但热管系统整体传热性能的提高可能较为有限。本文通过实验对比了CO2热管和R22热管的传热性能,并结合相关的传热模型,分析了分离式热管中的各部分热阻,结果显示,由于CO2的管内沸腾凝结换热热阻小于R22,使得CO2热管的整体传热性能优于R22热管,其总热阻比R22热管降低22%-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热管 CO2 流动传热 热阻
下载PDF
两相热虹吸循环动量模型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朋磊 石文星 +2 位作者 韩林俊 王宝龙 李先庭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共8页
两相热虹吸管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其内部工质的流动模拟是热虹吸管设计的主要因素。然而在模拟过程中,存在着两相流模型适用范围有限而自然循环模拟精度要求高的矛盾,因此有必要根据热虹吸特性对现有两相流动量模型进行适用性评价。建... 两相热虹吸管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其内部工质的流动模拟是热虹吸管设计的主要因素。然而在模拟过程中,存在着两相流模型适用范围有限而自然循环模拟精度要求高的矛盾,因此有必要根据热虹吸特性对现有两相流动量模型进行适用性评价。建立了稳态两相热虹吸循环模型,结合不同工质(水、R113和R600a)的两相热虹吸循环实验数据,分别对4种均相流动量模型和24种分相流动量模型组合(4种分相流摩阻压降模型和6种截面含气率模型组合)进行了计算比较,发现Lorkhart-Martinelli摩阻压降模型结合Tom截面含气率模型的模拟精度最高。利用此模型分析两相热虹吸循环内工质的流动特征,证实了质量流速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并从内部分布参数变化角度给出了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虹吸 两相流 模拟 评价 流动特性
下载PDF
低温热管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炜征 邱利民 栗鹏 《低温与特气》 CAS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作为一种高效传热方式,低温热管可望在空间探索、超导磁体冷却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简要介绍了低温热管的工作原理,着重分析了各种传热极限对低温热管性能的影响,总结了近几年低温热管研究与应用的最新发展情况。
关键词 低温热管 柔性热管 热虹吸管 环形热管 传热性能 工作原理
下载PDF
小型热虹吸环流反应器中丙烯环氧化工艺条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晓晖 李世军 +2 位作者 陈宪 米镇涛 许锡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5-87,共3页
The influences of temperature, pressure, catalyst content, H 2O 2 content and mol ratio of propylene to H 2O 2 on epoxidation of propylene with H 2O 2 over TS-1 in a small-scale three phase loop thermosphonic reactor ... The influences of temperature, pressure, catalyst content, H 2O 2 content and mol ratio of propylene to H 2O 2 on epoxidation of propylene with H 2O 2 over TS-1 in a small-scale three phase loop thermosphonic reactor were investigated. The proper reaction condition was determined as follows: mol ratio of propylene to H 2O 2 was 1.1—1.3, temperature was 30—45?℃, reaction temperature rise was below 15?℃, pressure was 0—0.1?MPa, catalyst content was 3%—6%,and H 2O 2 content was 3%—5%.The conversion of H 2O 2 is above 94%,and selectivity of propylene is up to 96%. At these conditions, the yield of PO is higher than a figure of about 80%,which is achieved using conventional reactor. This reactor can realize catalyst regeneration continuously. This viable reactor can also be applied in other oxidation processes using TS-1, i.e. hydroxylation of phenol, ammoxidation of cyclohexanone.The results will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ctor in propylene epoxida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 环氧化 过氧化氢 热虹吸环流反应器 环氧丙烷 生产工艺
下载PDF
纳米流体在回路型重力热管中的沸腾传热特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振华 杨雪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0-894,共5页
对回路型重力热管蒸发段中氧化铜-水纳米流体的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分别讨论了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wCuO,工作压力p等参数对沸腾换热系数和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母液中添加适当浓度的纳米颗粒可以同时强化沸腾换热系数和临界... 对回路型重力热管蒸发段中氧化铜-水纳米流体的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分别讨论了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wCuO,工作压力p等参数对沸腾换热系数和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母液中添加适当浓度的纳米颗粒可以同时强化沸腾换热系数和临界热流密度;工作压力对沸腾换热系数有显著影响,而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十分微弱;热管蒸发段的临界热流密度随wCuO的增加而增加,在wCuO>1.0%后保持稳定;而沸腾换热系数也随wCuO的增加而增加,在wCuO>1.0%后反而逐渐降低.临界热流密度强化机理主要来自于纳米颗粒在加热表面形成的吸附层;而沸腾换热系数强化与吸附层和纳米流体自身物性变化均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沸腾 热管 强化换热 流动沸腾
下载PDF
电主轴轴心冷却用环路热虹吸管的传热特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法敬 高建民 +2 位作者 史晓军 梁锋 唐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0-97,共8页
为了加强电主轴轴心冷却、减小电主轴的热变形,以150SD型磨削电主轴转子为对象,采用单环路热虹吸管来冷却主轴轴心,利用环路热虹吸管无需外部动力及传热效率极高的特征,从原理上避免了"动密封"问题对电主轴轴心冷却的困扰。... 为了加强电主轴轴心冷却、减小电主轴的热变形,以150SD型磨削电主轴转子为对象,采用单环路热虹吸管来冷却主轴轴心,利用环路热虹吸管无需外部动力及传热效率极高的特征,从原理上避免了"动密封"问题对电主轴轴心冷却的困扰。对高离心力作用下单环路热虹吸管内传热工质的流动及传热状态进行了理论分析;以正戊烷为工质,对适用于该主轴轴心冷却尺寸的环路热虹吸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其应用于电主轴轴心冷却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文中的实验工况下,单环路热虹吸管的运行温度稳定,其传热性能在充液率为60%左右时达到最佳,热阻仅为0.57℃/W;当采用4根单环路热虹吸管冷却结构时,150SD型磨削电主轴转子的最大温升为28.5℃,且这一温升数值随着转速的增加而继续减小,表明单环路热虹吸管在电主轴轴心冷却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主轴 轴心冷却 单环路热虹吸管 正戊烷 传热特性
下载PDF
被动式热激活复合墙体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丽 杨洋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28-1035,共8页
内嵌管建筑围护结构具备良好的节能潜力和设计隐蔽性,可利用低品位可再生能源隔绝室外气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受到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共同关注.针对主动式热激活建筑系统存在的驱动耗能高、运行维护困难等问题,采用两相热虹吸回路替代传统... 内嵌管建筑围护结构具备良好的节能潜力和设计隐蔽性,可利用低品位可再生能源隔绝室外气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受到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共同关注.针对主动式热激活建筑系统存在的驱动耗能高、运行维护困难等问题,采用两相热虹吸回路替代传统显热热交换系统,提出被动式热激活建筑系统概念.设计并搭建了被动式热激活复合墙体模块检测平台,研究了冬季模式下热源温度和充液率对建筑集成用回路热管运行特性以及复合墙体热特性影响.蒸发器出口与冷凝器进口及出口的高差分别为2.1 m及1.5 m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热源温度条件下建筑集成用回路热管均可成功启动和运行,即使在25℃低热源温度条件下回路热管的启动速度值也可达0.06℃/s(此时充液率为60%),验证了被动式热激活建筑系统的技术可行性;不同热源温度下,最佳充液率并非固定值,约为116%,保温隔热情景或中性情景下可适当降低充液率以获得更快的系统启动速度,而在辅助供能以及直接供能情景下则需适当提高充液率以获得较低的注热热阻;冷凝段是制约被动式热激活复合墙体热传输效率的主要瓶颈,总热阻中冷凝器热阻占比最大,约为58.4%~94.4%;注入热量可以明显提升围护结构温度,并在承重层与保温层之间建立温度分界面,达到保温隔热和辅助供能等设计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激活建筑系统 两相热虹吸回路 复合墙体 热特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面向电主轴定子冷却的热管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4
作者 史晓军 王颖钊 +2 位作者 陈港晴 张小栋 梅雪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0-67,共8页
针对高速电主轴运转时产生大量热量、严重影响加工精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高速电主轴定子冷却的环路热虹吸管,将其应用于电主轴定子散热,相对于传统定子水套,具有更高效和不消耗泵功等优点。建立了热管管内气液两相流动及相变传热数... 针对高速电主轴运转时产生大量热量、严重影响加工精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高速电主轴定子冷却的环路热虹吸管,将其应用于电主轴定子散热,相对于传统定子水套,具有更高效和不消耗泵功等优点。建立了热管管内气液两相流动及相变传热数值计算方法,并用实验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然后模拟研究了不同工质(正戊烷、乙醇、水)和不同加热功率对热管流动与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方法能准确捕捉到管内气液两相的流型和相变换热过程,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工质为正戊烷和乙醇时,冷凝段形成冷凝液膜,在相同工况下,乙醇的液膜厚度比正戊烷小20μm左右;而工质为水时,冷凝段形成液滴,具有较高的传热系数;在相同条件下,以水为工质时,单环路热虹吸管热阻最小,在90 W加热功率时,热阻为0.085 K·W^(-1),分别比以正戊烷和乙醇为工质时小35.2%和1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主轴冷却 环路热虹吸管 数值模拟 流动与传热
下载PDF
分离式热管在暖通空调领域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磊 佟振 +3 位作者 刘小瑞 许哲文 张忠林 冯海涛 《暖通空调》 2023年第8期1-12,共12页
分离式热管作为一种高效传热设备,广泛应用于暖通空调领域,具有制造维护成本低、可靠性高、传热性能好、适用性强等优点。本文综述了分离式热管在暖通空调领域的应用现状,从数据中心和基站、热回收及太阳能系统3个应用场景介绍了国内外... 分离式热管作为一种高效传热设备,广泛应用于暖通空调领域,具有制造维护成本低、可靠性高、传热性能好、适用性强等优点。本文综述了分离式热管在暖通空调领域的应用现状,从数据中心和基站、热回收及太阳能系统3个应用场景介绍了国内外对于分离式热管的研究,客观评价了目前研究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及不足,针对未来分离式热管研究的发展方向给出了展望。这一综述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分离式热管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促进热管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热管 数据中心 基站 热回收 太阳能系统 暖通空调
下载PDF
丙烯环氧化环流反应器循环液速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晓晖 陈俊霞 +2 位作者 王春艳 米镇涛 许锡恩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0-732,共3页
在丙烯 /甲醇 (或异丙醇、丙三醇 ) -水 /钛硅分子筛 (TS- 1)为三相的拟反应条件下 ,研究新型热虹吸外环流反应器中的流体循环液速 ,考察空塔气速、料液流量、温度、温差、气液相物性参数和固含率等因素对循环液速的影响 ,建立相应的经... 在丙烯 /甲醇 (或异丙醇、丙三醇 ) -水 /钛硅分子筛 (TS- 1)为三相的拟反应条件下 ,研究新型热虹吸外环流反应器中的流体循环液速 ,考察空塔气速、料液流量、温度、温差、气液相物性参数和固含率等因素对循环液速的影响 ,建立相应的经验关联式 ,该关联式与实验数据拟合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热虹吸外环流反应器 循环液速 TS-1 丙烯环氧化 环氧丙烷 化工工艺 聚酯工业
下载PDF
热管/蒸气压缩复合水环热泵系统在无内区建筑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南硕 李先庭 +2 位作者 孔琼香 石文星 王宝龙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3-128,共6页
水环热泵系统应用于大内区建筑时节能效果显著。近年来,为追求独立调控、分户计量的效果,很多小内区甚至无内区建筑也采用该系统,其热泵的取热量几乎全部由锅炉提供,导致能量品位的浪费以及燃料与电的双重花费。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基... 水环热泵系统应用于大内区建筑时节能效果显著。近年来,为追求独立调控、分户计量的效果,很多小内区甚至无内区建筑也采用该系统,其热泵的取热量几乎全部由锅炉提供,导致能量品位的浪费以及燃料与电的双重花费。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基于分离式热管和蒸气压缩式制冷的复合水环热泵机组技术方案,并构建了可实现高温热水直接向末端供热的复合水环热泵系统。以某典型无内区建筑为例,模拟分析了复合水环热泵系统在我国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全年运行性能。结果表明,与现行的常规水环热泵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节能效果,供暖期的节能率可达3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热泵 热管/蒸气压缩复合热泵 节能 适应性 无内区建筑
下载PDF
不凝气体对热虹吸环路工作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何江 林贵平 《电子测试》 2013年第9期4-7,共4页
不凝气体(NCG)是影响热虹吸环路稳态热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向热虹吸环路内主动充装氮气模拟实际的不凝气体,获得了不凝气体含量、加热功率、热沉形式等参数对于系统稳态运行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CG提高了蒸发器温度,进而改变整... 不凝气体(NCG)是影响热虹吸环路稳态热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向热虹吸环路内主动充装氮气模拟实际的不凝气体,获得了不凝气体含量、加热功率、热沉形式等参数对于系统稳态运行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CG提高了蒸发器温度,进而改变整个系统的温度分布。随NCG含量增加,总热导降低,系统的传热和散热能力随之下降。NCG对工作性能的影响在低温下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虹吸环路 不凝气体 温度分布 热导
下载PDF
两种不同结构的回路型重力热管性能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绍杰 杨峻 《化工机械》 CAS 2017年第2期131-134,144,共5页
将回路型热管和重力热管的优点相结合,设计了回路型重力热管。通过试验的方法分析两种不同结构的回路型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A型回路型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优于B型,不同的倾斜方向对两种回路型重力热管几乎没有影响。通过数值模... 将回路型热管和重力热管的优点相结合,设计了回路型重力热管。通过试验的方法分析两种不同结构的回路型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A型回路型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优于B型,不同的倾斜方向对两种回路型重力热管几乎没有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齿形翅片对回路型重力热管的影响,结果表明:齿形翅片可以有效强化自然对流传热,增加回路型重力热管的传热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路型重力热管 齿形翅片 传热性能 倾斜方向
下载PDF
CO2分离式热管在数据中心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佟振 李晓瑞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7-73,共7页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应用于数据中心的CO2分离式热管系统,对比分析了CO2热管与R22热管的最大传热能力、总传热热阻和驱动温差,结果表明:在相同充液率下,CO2热管的最大传热能力明显大于R22热管,当上升管和下降管管径为9 mm时,CO2热管和R2...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应用于数据中心的CO2分离式热管系统,对比分析了CO2热管与R22热管的最大传热能力、总传热热阻和驱动温差,结果表明:在相同充液率下,CO2热管的最大传热能力明显大于R22热管,当上升管和下降管管径为9 mm时,CO2热管和R22热管的最大传热能力分别为3300 W和1500 W,当管径为12 mm时,CO2热管和R22热管的最大传热能力分别为5400 W和2200 W;CO2热管的正常负荷范围大于R22热管,但总传热热阻小于R22热管;不同传热量下,与R22热管相比,CO2热管所需的驱动温差平均低4℃,即相同条件下CO2热管系统所需的冷源温度可以提高4℃。以小型数据机房为例,结合上海气候条件计算得出,采用CO2热管系统的年耗电量比R22热管系统减少7.425×105 kW·h,比集中送风空调系统减少3.182×106 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热管 CO2 数据中心 充液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