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层厚度对井模型下蒸汽辅助重力驱稠油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楠楠 戚恒辰 +1 位作者 徐慧 曹小建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82-89,共8页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稠油开发技术受到开发因素和地质因素的影响,其中油层厚度是影响蒸汽腔发育和蒸汽腔内部汽-水-油界面状态的重要因素。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的主要2种模型为双水平井模型和直井-水平井组合模型,文章结合辽河油田中馆...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稠油开发技术受到开发因素和地质因素的影响,其中油层厚度是影响蒸汽腔发育和蒸汽腔内部汽-水-油界面状态的重要因素。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的主要2种模型为双水平井模型和直井-水平井组合模型,文章结合辽河油田中馆陶区块的实际生产资料,运用CMG-STARS软件分别建立多井组下的概念模型,并利用控制变量法只改变油层厚度,更好地对比分析油层厚度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效果的影响。在此概念模型的井组条件下,油层厚度为50 m左右,SAGD开发效果达到临界点。双水平井SAGD开发前期,厚度约为55 m时效果好;开发后期,厚度越大效果越好。直井-水平井SAGD开发油层厚度越大效果越好,当油层厚度大于50 m时,注采效果的提升趋势相对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 泄油 油层厚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文昌W油田北块厚层油藏隔夹层展布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张磊 潘燕 +2 位作者 罗佼 姚意迅 陈建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8-42,共5页
文昌W油田珠海组二段Ⅵ油组为厚层强边底水驱油藏,目前已处于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该油组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储层厚度大,纵向上为多期砂体叠置,隔夹层发育。为了厘清剩余油分布模式,对隔夹层开展研究。研究表明:研... 文昌W油田珠海组二段Ⅵ油组为厚层强边底水驱油藏,目前已处于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该油组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储层厚度大,纵向上为多期砂体叠置,隔夹层发育。为了厘清剩余油分布模式,对隔夹层开展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隔夹层主要为沉积作用形成的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层间厚度较大且分布稳定的泥质隔夹层对剩余油控制起主导作用,因此精细刻画了层间泥质隔夹层,明确了层间泥质隔夹层空间展布特征,总结了隔夹层的控油模式以及剩余油富集区,可为后续油田挖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前缘 厚层油藏 隔夹层展布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喇萨杏油田河道砂岩厚油层夹层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3
作者 付志国 石成方 +1 位作者 赵翰卿 张永庆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58,共4页
通过对油田河道砂岩厚油层内部夹层的分布状况及河流相沉积环境中夹层的成因分析,结合油田目前夹层识别的技术现状,将河道砂岩厚油层内部夹层划分为单元间及单元内两大类。通过单砂体到单一点坝再到砂体内部夹层的描述思路,实现了侧积... 通过对油田河道砂岩厚油层内部夹层的分布状况及河流相沉积环境中夹层的成因分析,结合油田目前夹层识别的技术现状,将河道砂岩厚油层内部夹层划分为单元间及单元内两大类。通过单砂体到单一点坝再到砂体内部夹层的描述思路,实现了侧积夹层的三维数字化表征,建立了水平状夹层三维地质模型,在储层深层次描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分别描述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指出了夹层研究的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 夹层 厚油层挖潜
下载PDF
大庆油田萨北二类油层非均质特征 被引量:40
4
作者 阎百泉 张树林 +1 位作者 施尚明 邵立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7,共3页
根据二类油层的界定标准,将大庆油田萨北油层分成高弯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内前缘枝状三角洲砂体沉积、内前缘过渡三角洲砂体沉积、内前缘坨状三角洲砂体沉积 5 种类型,分析了各类砂体的非均质特征. 结果表明:... 根据二类油层的界定标准,将大庆油田萨北油层分成高弯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内前缘枝状三角洲砂体沉积、内前缘过渡三角洲砂体沉积、内前缘坨状三角洲砂体沉积 5 种类型,分析了各类砂体的非均质特征. 结果表明:该储层有效厚度和渗透率均较小,分布零散,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形成“死油区”;多相带组合,多旋回沉积,河道切叠,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导致“单层突进”;受沉积相带控制,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导致“平面舌进”;由此影响剩余油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剩余油 二类油层 萨尔图油田
下载PDF
萨中北一区断东厚油层聚驱后井网重构 被引量:8
5
作者 胡丹丹 唐玮 +3 位作者 常毓文 张善严 左松林 仵元兵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9-63,共5页
大庆喇萨杏油田聚驱后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储量逐年增多,为开发这部分储量,实现4000×10^4t稳产,以萨中北一区断东作为典型解剖区,通过精细地质研究,搞清剩余油特点及分布规律,明确聚驱后的剩余油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新组... 大庆喇萨杏油田聚驱后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储量逐年增多,为开发这部分储量,实现4000×10^4t稳产,以萨中北一区断东作为典型解剖区,通过精细地质研究,搞清剩余油特点及分布规律,明确聚驱后的剩余油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新组合开发层系,重新构建井网系统,利用水平井和直井相结合的调整方式,提出了聚驱后现场试验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聚驱后层系重组、水平井和直井联合井网系统的进一步挖潜方式是可行和经济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中北一区 厚油层 聚驱后 剩余油分布 井网重构
下载PDF
水驱厚层油藏纵向波及系数预测新模型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瑾琳 吴向红 +2 位作者 晋剑利 马凯 郑学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3-106,共4页
针对厚油层内部的强非均质性和窜流现象导致的纵向波及系数预测精度低的问题,考虑层内受瞬时窜流及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影响,引入渗透率对数正态分布函数,结合拟相对渗透率法和水驱油理论,建立了纵向波及系数预测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模... 针对厚油层内部的强非均质性和窜流现象导致的纵向波及系数预测精度低的问题,考虑层内受瞬时窜流及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影响,引入渗透率对数正态分布函数,结合拟相对渗透率法和水驱油理论,建立了纵向波及系数预测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矿场实际数据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和较高的精确度;敏感性分析表明,渗透率变异系数和流度比越大的油层,纵向波及系数越小,原油主要在高含水时期被采出,此时需调整注采井网,合理划分层系,从而提高油藏纵向波及系数。研究成果为水驱开发厚层油藏纵向波及系数的预测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层油藏 水驱 纵向波及系数 纵向非均质性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建民 束青林 +1 位作者 张本华 毛卫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共4页
针对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油藏非均质特征,采用油藏综合分析、测井响应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密井网条件下以成因单元为边界的微型构造及辫状河心滩坝、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研究,建立了厚油层层内10m×1cm级精细三维模型,... 针对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油藏非均质特征,采用油藏综合分析、测井响应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密井网条件下以成因单元为边界的微型构造及辫状河心滩坝、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研究,建立了厚油层层内10m×1cm级精细三维模型,进一步深化了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剩余油研究。针对孤岛油田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富集规律,提出了采用水平井挖潜。在井区综合含水率已达93.7%,采出程度高达45.3%的情况下,矿场实施23口水平井。水平井初期产油量达31.9t/d,是同期投产直井产量的3—4倍,综合含水率比同期投产直井降低了3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厚油层 储层构型 孤岛油田
下载PDF
WZ12-1油田南块涠四段油层有效厚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宋子齐 李文芳 +2 位作者 唐长久 庞振宇 李玮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24,共4页
针对WZ12-1油田南块涠四段低孔、低渗、低电阻率油层有效厚度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油层有效厚度划分的图版参数。利用目的层段测井、地质和试油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综合归纳,建立起储层岩性、电阻率、孔隙度、泥质质量分数、渗透率及含... 针对WZ12-1油田南块涠四段低孔、低渗、低电阻率油层有效厚度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油层有效厚度划分的图版参数。利用目的层段测井、地质和试油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综合归纳,建立起储层岩性、电阻率、孔隙度、泥质质量分数、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的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从而,在该区低电阻率、低孔、低渗、高水饱油层有效厚度评价中精细地反映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特征,有效地剔除了钙质及泥质夹层、致密层、干砂层和不够标准的差油层,确定了各井油层的有效厚度,提高了测井解释和储层研究精度,为该区低孔低渗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厚度 低孔、低渗、低电阻率油层 下限标准 图版参数 WZ12-1油田
下载PDF
厚油藏CO2驱气体超覆现象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赵凤兰 王强 +2 位作者 宋黎光 娄小康 冯海如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132,共7页
针对厚油藏CO2驱过程中气体发生超覆会造成垂向波及效率低的问题,为研究CO2的超覆运移距离,自主研制高温高压超覆模型,采用分层采集流体的方式,改变岩心长度(分别为60,50,40 cm)开展气驱实验,上、下出口端的产量分别表征岩心上、下部的... 针对厚油藏CO2驱过程中气体发生超覆会造成垂向波及效率低的问题,为研究CO2的超覆运移距离,自主研制高温高压超覆模型,采用分层采集流体的方式,改变岩心长度(分别为60,50,40 cm)开展气驱实验,上、下出口端的产量分别表征岩心上、下部的开发效果以评价其超覆程度.实验结果表明,重力分异作用下CO2的运移过程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气体均匀推进阶段(0~40 cm)、过渡阶段(40~50 cm)和超覆完成阶段(50~60 cm).建立了比值法和面积法进行超覆程度的量化表征,气体运移距离越远,上、下出口端产油量差异越大,超覆程度指数增幅越大,总产油量降幅越大.因此,油田生产中,在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井距以减弱气体超覆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油藏 重力超覆 CO2驱 运移距离 超覆程度
下载PDF
井楼油田稠油厚油层高周期吞吐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晗 陈彩云 程都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8-160,共3页
井楼油田一区主力层Ⅲ5-6层厚度在10.0m以上,平面非均质严重,为非均质稠油厚油层,蒸汽吞吐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利用沉积微相、油层物性、动态监测、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油藏工程分析方法,研究了稠油厚油层高周期吞吐后纵向及平面上剩... 井楼油田一区主力层Ⅲ5-6层厚度在10.0m以上,平面非均质严重,为非均质稠油厚油层,蒸汽吞吐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利用沉积微相、油层物性、动态监测、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油藏工程分析方法,研究了稠油厚油层高周期吞吐后纵向及平面上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挖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厚层 蒸汽吞吐 周期性注入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边底水驱高含水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 被引量:5
11
作者 田小川 邓爱居 +3 位作者 蒋涛 龚辉 李运娥 武滨 《油气井测试》 2013年第6期39-42,75,共4页
边底水活跃的油藏,天然能量充足,总体开发效果较好,但统计发现产油量往往与油层厚度不成比例,厚度2~3m的油层时常累产油达几万吨,而有些7~8m以上厚油层累产油不足万吨。通过剩余油监测,结合剩余油分布研究,高含水期的厚油层仍... 边底水活跃的油藏,天然能量充足,总体开发效果较好,但统计发现产油量往往与油层厚度不成比例,厚度2~3m的油层时常累产油达几万吨,而有些7~8m以上厚油层累产油不足万吨。通过剩余油监测,结合剩余油分布研究,高含水期的厚油层仍有较大潜力。近几年来,华北油田技术人员针对水淹厚油层剩余潜力,应用复合堵水、钻水平井等技术挖掘层内剩余油,取得较好效果,对同类油藏剩余油挖潜和提高采收率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底水厚油层 剩余油 复合堵水 水平井
下载PDF
水平井挖掘正韵律厚油层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谷建伟 翟世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1-64,共4页
用整装油藏资料建立了正韵律厚油层的概念模型,对水平井挖掘厚油层潜力的影响因素和技术参数界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为提高油藏采收率,水平井注采井组中注水直井在上部注水效果较好;地层垂向渗透率应保持一个最佳值;无因次隔层... 用整装油藏资料建立了正韵律厚油层的概念模型,对水平井挖掘厚油层潜力的影响因素和技术参数界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为提高油藏采收率,水平井注采井组中注水直井在上部注水效果较好;地层垂向渗透率应保持一个最佳值;无因次隔层面积最好大于6.9。采用水平井挖潜,无因次水平段长度应大于0.25;剩余油富集地层厚度应大于4.3m;厚油层整体含水率应低于95%;生产压差和产液速度应保持合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油层 水平井 影响因素分析 正韵律 潜力 挖掘 垂向渗透率 概念模型 技术参数 研究结果 注水效果 地层厚度 合理水平 生产压差 无因次 采收率 最佳值 水平段 剩余油 含水率 油藏 直井 井组 注采 挖潜 产液
下载PDF
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立体注采井网设计及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璐 陈民锋 +3 位作者 刘月田 葛涛涛 李晓风 林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75,115-116,共4页
蒸汽吞吐后期的厚层稠油油藏在平面上和纵向上油层动用不完善,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潜力小,单井可采储量低,很难取得经济效益.为了合理开发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的未动用储量,运用热采数值模拟方法,论证了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 蒸汽吞吐后期的厚层稠油油藏在平面上和纵向上油层动用不完善,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潜力小,单井可采储量低,很难取得经济效益.为了合理开发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的未动用储量,运用热采数值模拟方法,论证了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直井—水平井立体注采井网的合理有效性,分别针对双水平井与直井平面上的井距、双水平井纵向上的井距和水平段长度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上部水平井(注汽)和直井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直井扩大了蒸汽平面的波及效率;下部水平井通过排液发挥调节作用,扩大了垂向波及效率,提高了油藏动用程度.对于厚层稠油油藏,水平井与直井井排的距离为50 m,双水平井纵向井距为25 m,水平段长度为350~400m时,开发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层稠油油藏 开发方式 立体井网 立体注采 优化设计
下载PDF
厚油层内部夹层特征及在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余成林 国殿斌 +4 位作者 熊运斌 陈德斌 曾萍 周凯 常振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35-39,54,共6页
以岩芯、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通过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厚油层内部夹层类型、成因和展布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及其在挖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厚油层的夹层类型... 以岩芯、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通过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厚油层内部夹层类型、成因和展布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及其在挖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厚油层的夹层类型主要有泥质、物性和钙质夹层三类,以泥质夹层为主,前两者属沉积成因,而钙质类层主要属成岩成因。从厚油层内部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将其分为层状连续分布夹层、片状不稳定分布夹层和不规则冲刷-充填夹层3种。统计结果表明:横向延展非常稳定且井间对比性较强的夹层数量约占30%,而横向延展稳定性较差且连片程度不高,具空间随机性分布特征的夹层数量约占70%。夹层空间分布特征与注采配置方式共同控制了厚油层内部的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对夹层的深入研究有效提高了对厚油层内部剩余油的认识精度。从不同空间分布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出发,采用水平井、井网整体调整、补孔等方法和措施可获得较好的挖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油层 夹层 剩余油 挖潜 沙河街组 古近系 东濮凹陷
下载PDF
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内部构型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2
15
作者 王鸣川 朱维耀 +1 位作者 董卫宏 石成方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7,112,共4页
目前中国大部分厚油层类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为明确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面控制建模方法建立点坝精细构型地质模型;并运用数值模拟方... 目前中国大部分厚油层类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为明确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面控制建模方法建立点坝精细构型地质模型;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实验相结合,对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整体分散,局部富集;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点坝顶部、侧积层遮挡部位以及井间水驱未波及区域;侧积层倾角、注水方式、侧积面曲率、侧积间距、井网以及侧积层连通性等因素均会对剩余油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侧积层倾角越小,连通性越差,侧积间距越大,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的开发效果越好。根据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可采取在其上部钻水平井、中部转换注水方式和下部调堵油水井的方式进行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油层 点坝 剩余油 影响因素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油田二次开发储层精细描述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钰铭 侯加根 +2 位作者 蔡明俊 王连敏 武玺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49,共4页
厚油层层内非均质是二次开发储层精细描述的重点。以大港油区二次开发先导区羊三木油田为例,在单砂层级地层精细对比及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对厚油层进行细分研究。重点识别层内夹层,采用储层构型分析的思路,建立厚油层细分三维地质模型... 厚油层层内非均质是二次开发储层精细描述的重点。以大港油区二次开发先导区羊三木油田为例,在单砂层级地层精细对比及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对厚油层进行细分研究。重点识别层内夹层,采用储层构型分析的思路,建立厚油层细分三维地质模型,将厚砂层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流动单元,并利用水淹层解释、剩余油饱和度监测井等手段,描述厚油层层内剩余油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二次开发 厚油层细分 剩余油
下载PDF
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富集区水平井段优化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延忠 陈德坡 +2 位作者 刘志宏 贾俊山 李琴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2-44,108,共4页
水平井技术是挖潜特高含水期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区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多种因素中,水平井段长度是水平井设计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水平井的开发水平。本文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4小层为例,建立相似油田概念模... 水平井技术是挖潜特高含水期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区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多种因素中,水平井段长度是水平井设计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水平井的开发水平。本文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4小层为例,建立相似油田概念模型,利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水平井段长度和无因次水平井段长度下的整个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研究成果为同类型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的水平井挖潜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正韵律 厚油层 剩余油 水平井 数值模拟 胜坨油田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水平井挖潜方法 被引量:9
18
作者 盖玉国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9-111,118,共4页
大庆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剩余油难以动用,利用常规方法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小.根据水洗和水淹层等解释资料,利用水平井技术,分析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挖潜厚油层剩余油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油层上... 大庆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剩余油难以动用,利用常规方法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小.根据水洗和水淹层等解释资料,利用水平井技术,分析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挖潜厚油层剩余油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油层上部,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在厚油层内结构单元注采不完善部位.该挖潜方法有效增加产油量,能够改善厚油层动用状况,提高厚油层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厚油层 剩余油 喇嘛甸油田
下载PDF
利用地震属性预测砂岩储集层厚度及含油饱和度 被引量:30
19
作者 张娥 高书琴 +4 位作者 侯成福 刘爱香 罗永胜 王奇 张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2-94,共3页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蒙古林油田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一段砂岩的非均质性很严重,油水分布十分复杂,为已投入开发的该油田进一步滚动勘探开发带来困难。应用该油田连片处理后的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制作了2口较深井的合成地震记录,经80余口井验证,...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蒙古林油田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一段砂岩的非均质性很严重,油水分布十分复杂,为已投入开发的该油田进一步滚动勘探开发带来困难。应用该油田连片处理后的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制作了2口较深井的合成地震记录,经80余口井验证,准确确定了腾一段油层顶面地震反射层位,进行油层顶面构造形态精细解释。在此基础上,先应用Landmark自动解释系统,单道分时窗提取出四大类(振幅谱类,复地震道类,谱类,地层层序类)20种地震属性;再对它们进行相关分析,选出3种属性(最大波谷振幅,平均瞬时频率,正负值样点数比值)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反映低频、高振幅的黑色地震属性点平面图;然后将所需井点的储集层参数与这3种属性参数进行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到不同地震属性所代表的储集层厚度和含油饱和度分布。将预测结果和实钻结果对比,砂岩厚度误差为1~2m,含油饱和度误差为1%~5%,预测结果可靠而直观,为蒙古林油田北部滚动勘探开发中的扩边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砂岩 储集层厚度 含油饱和度 油气勘探
下载PDF
非均质厚油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薛国勤 苗润航 陈小瑜 《河南石油》 2000年第4期21-23,共3页
针对双河油田非均质厚油层特高含水期的主要开发特征,从揭示厚油层层内结构、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入手,通过厚层层内三维定量化精细描述、精细数值模拟和全方位评价,认识非均质原油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部位、类型及形成的控... 针对双河油田非均质厚油层特高含水期的主要开发特征,从揭示厚油层层内结构、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入手,通过厚层层内三维定量化精细描述、精细数值模拟和全方位评价,认识非均质原油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部位、类型及形成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 厚油层 剩余油分布 特高含水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