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in-bed thickness calculation formula and its approximation using peak frequency 被引量:13
1
作者 Sun Luping Zheng Xiaodong Li Jingsong Shou Hao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09年第3期234-240,299,共8页
Quantitative thickness estimation below tuning thickness is a great challenge in seismic exploration. Most studies focus on the thin-beds whose top and bottom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are of equal magnitude and opposit... Quantitative thickness estimation below tuning thickness is a great challenge in seismic exploration. Most studies focus on the thin-beds whose top and bottom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are of equal magnitude and opposite polarity. There is no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other thin-bed types. In this article, all of the thin-beds ar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thin-beds with equal magnitude and opposite polarity, thin-beds with unequal magnitude and opposite polarity, thin-beds with equal magnitude and identical polarity, and thin-beds with unequal magnitude and identical polarity. By analytical study, an equation describing the gen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peak frequency and thin-bed thickness was derived which shows there is a Complex implicit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which is difficult to use in practice.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simplify the relationship by Taylor expansion and discuss the precision of the approximation formulae with different orders for the four types of thin-bed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mplitude method for thin-bed thickness calculation, the method we present has a higher precision and isn't influenced by the absolute value of top or bottom reflection coefficient, so it is convenient for use in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bed quantitative thickness calculation peak frequency Taylor expansion approximation
下载PDF
Sedimentary facies analysis of a thin-bed-dominated turbidite succession in the Miocene Temburong Formation,Kampung Bebuloh,Labuan Island,Malaysia
2
作者 Farah Syafira Burhanuddin Meor Hakif Amir Hassan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401-429,共29页
Thin-bedded turbidites are important hydrocarbon-bearing reservoirs in many mature fields throughout the world.The type of turbidite depositional setting strongly influence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ntinuity of the r... Thin-bedded turbidites are important hydrocarbon-bearing reservoirs in many mature fields throughout the world.The type of turbidite depositional setting strongly influence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ntinuity of the reservoir.However,distinguishing between lobe and levee associated thin-bedded turbidites remains challenging due to their generally similar facies characteristics.This study aims to contribute some insights to this problem by conducting a detailed bed-scale facies analysis on the Early Miocene Temburong Formation exposed at Kampung Bebuloh,Labuan Island,Malaysia,which may uncover features that can help in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both depositional types.Six facies are recognized in the Temburong Formation,which are interpreted as low density turbidites(F1-F4),hybrid event beds(F5),and sustained turbidites(F6).Detailed facies and ichnology analysis reveal feature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a lobe fringe deposit rather than leveeassociated environment interpretation,including tabular bed geometries,presence of hybrid event beds,and the absence of thick-bedded channel-fill sandstones.Five facies associations are identified and interpreted as representing sub-environments within an overall lobe depositional setting.A diverse trace fossil assemblage,comprising the Nereites ichnofacies is consistent with a deep marine environment.Further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leodictyon and Nereites sub-ichnofacies indicates a distal turbidite system setting,most likely lobe fringe.Based on the thick accumulation of FA2 and FA3 and no distinct observable vertical trend,the Early Miocene Temburong Formation in Labuan is interpreted as turbidites deposited at the fringes of lobe complexes rather than a single lobe fringe.Earlier works into the Temburong Formation in SW Labuan proposed a middle slope to proximal basin floor setting where the thin-bedded intervals were interpreted as potentially representing either levee deposits or the fringes of confined lobe deposits.Conversely,the Temburong Formation at Kampung Bebuloh exhibits characteristics of an unconfined lobe setting,suggesting an evolutionary change in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over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ies analysis Trace fossils Depositional lobes Hybrid event beds Lobe fringe Temburong formation thin-bedded turbidite
原文传递
基于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岩屑层位源解析
3
作者 桂和荣 李俊 +8 位作者 陈永青 余浩 王浩 叶爽 陈大星 梁展 胡洋 郭艳 许继影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940,共12页
近年来,岩屑录井在“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层注浆加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岩屑录井仅停留在颜色、颗粒大小及形貌特征等物理指标的识别上,难以精准判层,钻孔设计“顺层率”难以保障,制约着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效果。基... 近年来,岩屑录井在“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层注浆加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岩屑录井仅停留在颜色、颗粒大小及形貌特征等物理指标的识别上,难以精准判层,钻孔设计“顺层率”难以保障,制约着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效果。基于石炭纪太原组薄层灰岩及其碎屑岩夹层的元素地球化学差异特点,选取淮北煤田桃园煤矿为研究区,对太原组上段薄层灰岩L_(1)灰~L_(4)灰地层(注浆治理目的层为L_(3)灰)垂直钻孔岩心进行取样,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定量测定了薄层灰岩及其夹层的主量元素背景值,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手段建立薄层灰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模式;同时对地面定向钻水平分支孔岩屑同样开展主量元素测试,并基于已建立的地球化学识别模式进行岩屑层位源解析以及识别模式验证。结果显示:高CaO丰度、烧失量(LOI)可以作为注浆加固改造目的层L_(3)灰的特征指标,MgO(0.5%±)、MnO(0.03%±)、P_(2)O_(5)(0.08%±)丰度可作为注浆目的层上覆标志层J3的识别指标;聚类分析识别模式可有效区分太原组一灰~三灰(L_(1)灰~L_(3)灰);以元素因子得分建立的识别模式可以将太原组碎屑岩夹层与薄层灰岩进行有效区分;以岩样地球化学背景值运行判别模型得到的Fisher判别方程对注浆目的层L_(3)灰岩屑来源解析的准确率为100%。基于上述认识,论证了以确保设计“顺层率”为目标的水平分支孔岩屑地球化学源解析方法应用之可行性,进而提出了一种地面定向钻“顺层率”控制技术方案。本研究基于元素地球化学理论,对地面定向钻岩屑携带的特征地球化学信息进行了目的层层位辨识,在现场快速定量测试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可为解决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注浆改造顺层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量元素丰度 地球化学识别模式 顺层率 太原组薄层灰岩 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
下载PDF
宁夏香山群徐家圈组顶部薄层石灰岩锶同位素与局限海盆地分析
4
作者 李向东 魏泽昳 +1 位作者 何幼斌 钟军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9-1243,共15页
宁夏香山群主体为一套深水浊流沉积的灰绿色细砂岩夹泥岩,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河西走廊地区下古生界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时代归属对于北祁连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宁夏区域地质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海相深水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 宁夏香山群主体为一套深水浊流沉积的灰绿色细砂岩夹泥岩,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河西走廊地区下古生界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时代归属对于北祁连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宁夏区域地质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海相深水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的方法,着重分析了香山群徐家圈组顶部薄层石灰岩锶同位素的特征,结果表明:①薄层石灰岩受成岩蚀变程度较小,^(87)Sr/^(86)Sr值基本可代表沉积时海水的特征;②^(87)Sr/^(86)Sr值在0.71057~0.71356之间,平均值为0.71189,远大于寒武纪和奥陶纪海水^(87)Sr/^(86)Sr值;③^(87)Sr/^(86)Sr值和盐度呈较好的负线性相关,和温度及Mn/Sr比值呈较好的正线性相关;④^(87)Sr/^(86)Sr值和Si含量略具负线性相关趋势,和Al含量及Mg含量具有较弱的负线性相关性。结合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和香山群相关研究成果认为:徐家圈组顶部薄层石灰岩可能沉积于受古陆或水下隆起阻隔的局限海盆深水环境,沉积时海水主要受和硅铝质岩石进行充分锶同位素交换的海底热液及流经喀斯特风化壳的地表径流影响,与同期大洋海水相比具有高的^(87)Sr/^(86)Sr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石灰岩 锶同位素 局限海盆地 香山群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下载PDF
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在薄储集层识别中的应用
5
作者 张文起 李春雷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方法,通过智能化网络将测井高频信息与地震数据相结合,能有效提升纵向分辨率,保持横向连续可追踪,利于薄储集层识别。针对AMH地区常规处理的地震数据仅能识别厚度大于30 m的碳酸盐岩层,无法有效识别厚度... 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方法,通过智能化网络将测井高频信息与地震数据相结合,能有效提升纵向分辨率,保持横向连续可追踪,利于薄储集层识别。针对AMH地区常规处理的地震数据仅能识别厚度大于30 m的碳酸盐岩层,无法有效识别厚度较小的薄储集层的问题,提出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方法,以井旁地震振幅作为训练数据,测井相对波阻抗作为训练标签,利用深度学习网络多层残差网络开展训练,获取相对波阻抗曲线的预测模型;通过将地震数据作为输入,利用深度网络训练模型计算得到相对波阻抗数据体,进而得到提频后的地震数据体相对应的反射系数体。通过对靶区地质情况的分析认识,对宽频子波进行标定后提取合适的宽频子波,与反射系数体进行褶积,得到提频后的地震数据体;利用提频后的地震数据体开展储集层反演,反演结果纵向具有较高分辨率,与主要目的层能够较好匹配,横向可以进行识别和追踪,利用高分辨地震数据反演结果实现AMH地区的薄储集层识别。结果表明,通过基于多层残差网络的地震提频处理及相应的高分辨模型反演,在AMH地区能够识别厚度大于10 m的薄储集层,较好地解决由于地震分辨率低无法识别薄储集层的问题,有效提高了薄储集层预测的精度,对同类型薄储集层识别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地震数据 提频处理 薄储集层 多层残差网络 相对波阻抗 高分辨反演 深度学习
下载PD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nconventional tight oil reservoir (10^(9) t): A case study of Upper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6
作者 Li-zhi Shi Zhuo-zhuo Wang +4 位作者 Zhan-tao Xing Shan Meng Shuai Guo Si-miao Wu Li-yan Luo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1-62,共12页
The Daqing exploration area in the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among which the total resources of tight oil alone exceed 109 t and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r... The Daqing exploration area in the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among which the total resources of tight oil alone exceed 109 t and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resource base of Daqing oilfield.After years of exploration in the Qijia area,Songliao Basin,NE China,tight oil has been found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To work out tight oil’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aking tight oil in Gaotaizi oil layers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nconventional tight oil in Gao3 and Gao4 layers of the Qijia area,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well drilling journey,well logging,and test.It is that three sets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K2qn1,K2qn2+3,and K2n1)develop in the examined area,and exhibit excellent type I and II kerogens,high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and moderate maturity.The reservoir is generally composed of thin-bedded mudstone,siltstone,and sandstone,and presents poor porosity(average 8.5 vol.%)and air permeability(average 4 mD).The main reservoir space primarily includes intergranular pores,secondary soluble pores,and intergranular soluble pores.Three types of orifice throats were identified,namely fine throat,extra-fine throat,and micro-fine throat.The siltstone is generally oil-bearing,the reservoirs with slime and calcium become worse oil-bearing,and the mudstone has no obvious oil-bearing characteristics.The brittleness indices of the sandstone in the tight oil reservoir range from 40%to 60%,and those of the mudstone range from 40%to 45%,indicating a better brittleness of the tight oil reservoir.Based on the study of typical core hole data,this pap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tight oil and establishes a tight oil single well composite bar chart as well as the initial evaluation system with the core of properties in the tight oil reservoir.This study has theore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for tight oil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in the Qijia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Tight oil thin-bedded mudstone-siltstone-sandstone reservoir Qijia area Qingshankou Formatio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Songliao Basin Daqing oilfield
下载PDF
基于Galerkin截断的薄膜-床面耦合振动响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宗素 王婷 +3 位作者 谭帅 潜凌 张启铄 杨先海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6,共5页
将废塑料薄膜进行分选回收是目前最为高效节能的塑料垃圾处理方式,废旧塑料薄膜及床面的振动会直接影响分选的效率。提出了将薄膜模型和床面模型结合建立薄膜-床面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方法。并通过受力分析,利用Galerkin截断将床面的... 将废塑料薄膜进行分选回收是目前最为高效节能的塑料垃圾处理方式,废旧塑料薄膜及床面的振动会直接影响分选的效率。提出了将薄膜模型和床面模型结合建立薄膜-床面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方法。并通过受力分析,利用Galerkin截断将床面的变形表达为模态函数的线性组合,建立了薄膜-床面非线性耦合振动微分方程。研究了不同截断阶数对薄膜-床面耦合非线性振动动态响应的影响,确定了保证薄膜-床面耦合系统振动收敛性的Galerkin截断阶数。通过床面位移响应对此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对比,结果表明Galerkin截断法适用于求解耦合系统振动分析,且计算速度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薄膜-床面 耦合振动 振动分析 Galerkin截断
下载PDF
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地震数据提高分辨率方法
8
作者 李京南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1-577,共7页
提高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对于薄储层的识别与表征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反褶积、反Q滤波等提高地震分辨率处理方法,存在假设条件多、信噪比较低、算法不稳定等不足,使得方法的应用效果和适用性受限。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地震... 提高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对于薄储层的识别与表征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反褶积、反Q滤波等提高地震分辨率处理方法,存在假设条件多、信噪比较低、算法不稳定等不足,使得方法的应用效果和适用性受限。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地震数据提高分辨率方法,可以在保持较高信噪比的同时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首先,根据地震信号特点,利用频率加权指数函数计算基准子波,并由此构建子波字典,频率加权指数函数可以很好地拟合不同形状的频谱,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工区。然后,利用匹配追踪算法将原始地震数据分解为一系列子波的线性叠加,增加较高信噪比的高频匹配子波的振幅。最后对地震数据进行重构,获得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地震分辨率,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并且提高分辨率处理的结果与测井合成地震记录有很好的吻合性,证明方法是可靠的,且处理结果有利于后续薄储层识别与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配追踪 高分辨率 地震数据分解 子波字典 薄层识别
下载PDF
青浦污泥干化焚烧项目设计运行分析
9
作者 刘庄泉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S02期192-200,共9页
青浦区污泥干化焚烧项目Ⅰ期工程设计处理规模为300 t/d(含水率为80%),处理青浦区的10座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项目核心工艺采用“薄层干化+鼓泡式流化床”干化焚烧技术,设2条生产线,设置余热锅炉回收热量生产污泥干化所需的蒸汽,配套... 青浦区污泥干化焚烧项目Ⅰ期工程设计处理规模为300 t/d(含水率为80%),处理青浦区的10座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项目核心工艺采用“薄层干化+鼓泡式流化床”干化焚烧技术,设2条生产线,设置余热锅炉回收热量生产污泥干化所需的蒸汽,配套“炉内脱硫+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静电除尘+小苏打干法脱酸+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湿式脱酸+烟气再热”组合烟气净化系统;臭气按源头有效封闭、分区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和末端组合处理的原则进行,系统产生的混合废水与脱酸废水进行分类收集、分质处理。该项目克服了类似“孤岛”建设污泥项目的困难,整体运行稳定、环保达标,对类似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干化 污泥焚烧 薄层干化机 鼓泡式流化床 烟气处理 余热利用 臭气处理
下载PDF
延川南气田近薄层煤层气开发实践及其示范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松 刘晓 +4 位作者 申建 陈贞龙 崔彬 张国林 张文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0-97,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延川南气田自2013年启动产能建设以来,下二叠统山西组2号煤层已累计生产天然气23.3×10^(8)m^(3),实践重复压裂、氮气泡沫洗井等开发措施后,气田仅能保持天然气产量稳定。为保障气田的高效开发,聚焦该区2号煤层下...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延川南气田自2013年启动产能建设以来,下二叠统山西组2号煤层已累计生产天然气23.3×10^(8)m^(3),实践重复压裂、氮气泡沫洗井等开发措施后,气田仅能保持天然气产量稳定。为保障气田的高效开发,聚焦该区2号煤层下伏的上石炭统太原组的近薄10号煤层(煤层发育厚度不足2 m),通过对比10号和2号两套煤层含气性、渗透性和可压性的差异,查明了10号煤层地质—工程条件,分析了增效压裂后裂缝形态和产气效果,形成了近薄层煤层气的勘探理论和开发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10号煤埋藏深、变质程度高、镜质组含量高、灰分产率低、生气潜力大;(2)10号煤吸附能力强,顶底板封隔性好、含水性弱,滞留水环境有利于煤层气保存,含气量高达44 m^(3)/t,资源基础好;(3)10号煤心割理更发育,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大,压裂易形成主裂缝且不易突破顶底板,成缝效率更高,可压性更好;(4)增效压裂能“横向”延伸储层缝长以弥补“纵向”厚度不足、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应用后天然气提产效果显著。结论认为,延川南气田近薄层煤层气的开发实践,坚持从地质条件和开发工艺两方面出发,形成了针对于近薄煤层的开发关键技术,为延川南气田的天然气长期稳产明确了方向,为我国沁水盆地、楚雄盆地等多层叠置煤层气藏中的近薄层煤层气开发提供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川南气田 煤层气 近薄层 地质条件 储层改造 增效压裂 开发实践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短期旋回内薄层砂体的预测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长永 陈希光 +5 位作者 李俊飞 宋志华 常少英 单祥 郭华军 厚刚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47,共8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广泛发育薄层砂体,储层厚度约为10~20 m,由于地震资料分辨率不足,薄层砂体预测难度较大。为此,通过测井曲线、钻井等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将白垩系清水河组一段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2...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广泛发育薄层砂体,储层厚度约为10~20 m,由于地震资料分辨率不足,薄层砂体预测难度较大。为此,通过测井曲线、钻井等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将白垩系清水河组一段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2个中期旋回、6个短期旋回。在每个短期旋回内,利用地震切片技术优选了6个地震反演切片,通过此方法识别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清水河组一段(厚度约为140 m)内低位期、湖侵期、高位期、湖退期、湖侵期、湖泛期6个不同时期砂体的沉积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腹部地区地震资料可识别精度为中期旋回,在地震等时界面内提取多张地震反演切片,选取与井的短期旋回相对应的反演切片,6张反演切片有效地识别了短期旋回内薄层砂体的空间展布和叠置关系,把井的高频信息充分扩展到整个空间上。该方法既发挥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又发挥了井的高分辨率的作用,克服了地震分辨率的不足,深化了对短期旋回内薄层砂体沉积规律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 砂体预测 短期旋回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地震切片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超薄砂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以厄瓜多尔安第斯14和17区块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光付 徐海 +2 位作者 李发有 孙建芳 段文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7-263,共17页
目前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针对中等埋深(2500~3500 m)砂岩储层预测的极限厚度一般可以达到5~10 m,而小于5 m的超薄储层准确预测仍为工业界难题。基于厄瓜多尔安第斯14和17区块不同时期采集和处理的多工区叠后地震数据,采用构造趋势面驱... 目前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针对中等埋深(2500~3500 m)砂岩储层预测的极限厚度一般可以达到5~10 m,而小于5 m的超薄储层准确预测仍为工业界难题。基于厄瓜多尔安第斯14和17区块不同时期采集和处理的多工区叠后地震数据,采用构造趋势面驱动叠后连片一致性处理,压制了多工区相位、能量、频率及闭合差等因素对薄层反射的干扰,降低了储层预测的多解性。基于时-频衰减高精度合成记录标定方法,消除由于地层吸收产生的时间累积误差,精确标定和解剖薄层反射特征,确定了超薄储层分辨的最低主频。基于无井驱动的“稳态变时频子波”叠后宽频有效信号高分辨率处理技术,有效恢复了薄层弱反射系数。基于宽频地震波形约束,优化了相控非线性反演的算法与工作流程。通过上述研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超薄砂岩储层综合预测方法和技术体系,成功地实现了埋深3000 m、厚度2~5 m潮汐水道砂体的精准预测,新钻滚动评价井和开发井验证其预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信号重建 相控波形反演 构造面 潮汐水道 超薄层 储层预测 厄瓜多尔
下载PDF
近距离薄煤层群首采层卸压瓦斯协同抽采技术研究
13
作者 倪廉钦 李忠备 +3 位作者 高杰 付光胜 张晓玉 袁安营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7,共8页
为有效解决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首采层上、下邻近层大量卸压瓦斯涌入的治理问题,以某煤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条件下卸压瓦斯运移规律,并根据富集特征确定卸压瓦斯抽采钻孔的空间位置。研究... 为有效解决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首采层上、下邻近层大量卸压瓦斯涌入的治理问题,以某煤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条件下卸压瓦斯运移规律,并根据富集特征确定卸压瓦斯抽采钻孔的空间位置。研究结果表明:首采层开采覆岩导气裂隙带最大发育高为10.3~23.2 m。设计超大直径顺层预抽钻孔高0.8 m,宽2.08 m;顶板定向长钻孔终孔最优抽采位置为垂直距离开采层顶板15.0~23.0 m,水平距离回风侧20.5~27.5 m;2条埋管抽采最佳错距为距底板高1.1,1.7 m,深入采空区11.3,20.8 m。优化后的布置参数应用于现场实践,试验工作面回采期间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保持在0.7%以下。研究结果能够实现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条件下卸压瓦斯高效抽采,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薄煤层群 裂隙发育 协同抽采 超大直径顺层钻孔 顶板定向长钻孔 埋管抽采
下载PDF
薄—超薄煤层特征及天然气合层开发突破——以沁水盆地潘河区块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兵 李勇 +1 位作者 贾雨婷 刘欣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3-93,共11页
沁水盆地已在下二叠统山西组3号和上石炭统太原组15号煤层相继实现煤层气商业开发,且证实整套地层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而介于两套煤层中间的5~9号和11~13号煤层单层厚度薄(小于2 m),通常被视为无效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动用地... 沁水盆地已在下二叠统山西组3号和上石炭统太原组15号煤层相继实现煤层气商业开发,且证实整套地层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而介于两套煤层中间的5~9号和11~13号煤层单层厚度薄(小于2 m),通常被视为无效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动用地下天然气资源,通过系统取心测试分析,明确了沁水盆地南部潘河区块5~9号和11~13号煤层的天然气资源和储层条件,并结合压裂技术,实现了薄—超薄煤层天然气高效开发。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8层煤层埋深介于300~600 m,累计厚度约4.75 m,除9号煤层厚度约1.25 m外,其余7层煤层超薄,单层厚度小于0.8 m,相邻煤层间距总体介于5~15 m;②煤层均属镜质体反射率介于3.4%~4.0%的无烟煤,以原生—碎裂结构煤为主,含气量介于13~19 m3/t,渗透率主体低于1 mD,均呈欠饱和状态;③各薄煤层纵向紧邻,压力系统一致,采用直井多层压裂克服了薄煤层厚度有限和展布不均影响,并以“厚层兼顾薄层,多层优于少层”为原则,划分出5+6号、7+8+9+11号和12+13号三套煤层压裂组合,建立了不同组合压裂技术优化准则,多层系立体开发动用,多口井稳产在1×104 m3/d以上;④该区薄—超薄煤层天然气有效开发,将产气层进行了纵向拓展,不仅实现了老气田的稳产,而且还进一步实现了持续增产。结论认为,薄—超薄煤层天然气开发突破了煤层开发厚度下限,开辟了中高煤阶薄—超薄煤层天然气开发新领域,发展了成熟探区天然气增储上产新动能,并可为类似煤层天然气勘探突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潘河区块 煤层气 薄—超薄煤层 多层系立体开发
下载PDF
基于弹性薄板理论顺层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与实测
15
作者 许胜军 张彦宾 李德海 《能源与环保》 2023年第5期310-314,共5页
为了定量分析顺层岩质边坡变形失稳条件,将层状边坡岩体视为理想的弹性薄板,并充分考虑边坡沿走向长度方向的尺寸,采用能量平衡法综合分析顺层边坡岩体稳定性,推导得出边坡变形失稳判据,确定出边坡滑动段与弯曲变形段计算公式,并将所得... 为了定量分析顺层岩质边坡变形失稳条件,将层状边坡岩体视为理想的弹性薄板,并充分考虑边坡沿走向长度方向的尺寸,采用能量平衡法综合分析顺层边坡岩体稳定性,推导得出边坡变形失稳判据,确定出边坡滑动段与弯曲变形段计算公式,并将所得结果与传统弹性梁理论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证明弹性薄板理论分析方法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岩质边坡 弹性薄板 弹性梁 滑坡段 弯曲变形段
下载PDF
中江气田沙溪庙组“暗点”型薄砂岩储层隐蔽机理分析及识别对策
16
作者 陈思远 丁蔚楠 +1 位作者 曹俊兴 谭峰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3年第3期281-288,共8页
砂岩油气储层在地震剖面上一般表现为“亮点”,但钻探发现四川盆地中江气田的一些砂岩储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暗点”,不易识别。这里依据钻测井资料,采用地震正演模拟方法分析了这些储层地震响应表现为“暗点”的机制,认为是Ⅱb类AVO(... 砂岩油气储层在地震剖面上一般表现为“亮点”,但钻探发现四川盆地中江气田的一些砂岩储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暗点”,不易识别。这里依据钻测井资料,采用地震正演模拟方法分析了这些储层地震响应表现为“暗点”的机制,认为是Ⅱb类AVO(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响应砂岩在特定厚度的薄层调谐作用下,在叠前道集中发生了极性反转,从而使得原本在叠后剖面上应为较“亮点”的反射变成了“暗点”。针对这种储层隐蔽机制,采用高分辨处理与AVO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成功识别出了消隐的河道砂储层,为“暗点”型薄砂岩储层的识别提供了可参考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预测 暗点 薄储层 隐蔽砂体 沙溪庙组
下载PDF
露天矿薄层状岩质边坡顺层滑坡特征和形成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司金波 来有邦 +4 位作者 叶会师 郭斌 张子祥 于勇 李胜 《中国矿业》 2023年第4期81-90,共10页
顺层滑坡是露天矿薄层状岩质边坡中常见的局部高频中小型地质灾害,在空间上遍布最终境界的整个顺倾边帮,在时间上贯穿矿山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严重影响矿山的安全生产。造成顺层滑坡的原因一方面是岩体本身不利的岩体组构,另一方面是受爆... 顺层滑坡是露天矿薄层状岩质边坡中常见的局部高频中小型地质灾害,在空间上遍布最终境界的整个顺倾边帮,在时间上贯穿矿山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严重影响矿山的安全生产。造成顺层滑坡的原因一方面是岩体本身不利的岩体组构,另一方面是受爆破开挖扰动及水的作用影响。本文从露天矿薄层状岩体的原岩地质成因和表生改造后的岩体结构特征出发,结合典型鞍山式沉积变质岩型铁矿的多个滑坡实例以及微震、应力计监测结果,分析了该类型滑坡的孕育条件、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层理和片理结构是薄层状岩体中层状裂隙发育、岩层薄化的基础;(2)该类型滑坡以单台阶的楔形体或平面型滑坡为主,几何必要条件为台阶坡面上至少存在一侧暴露的层面自由边,诱发条件为爆破振动及强降雨;(3)滑坡运动方式以浅层的滑移-牵引为主,受局部断层影响易发生复合型多台阶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薄层状岩体 岩质边坡 顺层滑坡 滑坡机制
下载PDF
浅埋厚松散层薄基岩综采工作面开采覆岩切落体结构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汪北方 蒋嘉祺 +2 位作者 刘学生 梁冰 张晶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11-3021,共11页
浅埋厚松散层薄基岩综采工作面开采覆岩破断失稳诱发的强压显现问题日益凸显,已对矿井安全及高效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为此,以神东矿区22614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监测、相似试验与力学建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其强矿压显现特征,揭... 浅埋厚松散层薄基岩综采工作面开采覆岩破断失稳诱发的强压显现问题日益凸显,已对矿井安全及高效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为此,以神东矿区22614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监测、相似试验与力学建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其强矿压显现特征,揭示采动覆岩破断失稳诱因,构建覆岩破断结构力学模型,核定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并开展现场实例应用。结果表明:现场监测的工作面开采顶板平均破断步距为11.2 m,液压支架平均工作阻力为8450.1 kN,最大工作阻力为11857 kN;相似试验中,工作面开采老顶呈短悬臂岩梁剪切破断,断裂面贯通地表,覆岩滞后煤壁整体切落,平均垮落步距为12.5 m;通过建立浅埋厚松散层薄基岩综采工作面覆岩切落体结构平面力学模型,提出了覆岩切落体结构失稳判据,指明不稳定系数与覆岩切落角和液压支架承载力间的正相关关系;并给定了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计算公式,算出了液压支架平均承载力为8364.22kN,与现场监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结果可为我国浅埋厚松散层薄基岩综采工作面支架选型和顶板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综采工作面 厚松散层薄基岩 切落体结构 平面力学模型 失稳判据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
下载PDF
薄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19
作者 胡俊霞 辜志强 《黑龙江科学》 2023年第4期127-129,共3页
结合某煤矿地质条件和开采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对薄煤层开采工作面采煤机、运输系统设备、液压支架、供电系统等智能综采设备的选择进行优化,提出了智能化综采技术方案,并在3124S工作面开展了工业化试验,实现了减人增效和安全“零事故”... 结合某煤矿地质条件和开采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对薄煤层开采工作面采煤机、运输系统设备、液压支架、供电系统等智能综采设备的选择进行优化,提出了智能化综采技术方案,并在3124S工作面开展了工业化试验,实现了减人增效和安全“零事故”、瓦斯“零超限”的目标,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炭生产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煤层 智能开采 控制系统 工效提升
下载PDF
软硬组合薄层片岩隧道初支结构稳定性分析
20
作者 常建超 《黑龙江科学》 2023年第22期130-133,137,共5页
为提升高速铁路隧道软硬组合薄层片岩变形段初支结构的稳定性,采用监测初支结构位移变形、初支背部围岩压力、初支钢架应力及围岩深部位移等方式,通过分析各部位位移及应力监测数据变化规律,提出初支结构快速成环、局部增强喷射混凝土... 为提升高速铁路隧道软硬组合薄层片岩变形段初支结构的稳定性,采用监测初支结构位移变形、初支背部围岩压力、初支钢架应力及围岩深部位移等方式,通过分析各部位位移及应力监测数据变化规律,提出初支结构快速成环、局部增强喷射混凝土强度、薄层片岩区增加锚杆长度及径向注浆等方法,为控制软硬组合薄层片岩隧道初支结构变形与混凝土开裂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地质 薄层片岩 初支结构 监测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