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多余性到无思性:论根本恶的平庸 被引量:4
1
作者 陈高华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6-63,共8页
恶的问题是贯穿阿伦特一生运思的主题,她关于根本恶和恶之平庸的观念并非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前后矛盾,而是对同一种恶的不同层面的关切。根本恶指的是极权主义尤其是集中营的暴行,突显的是"多余性";恶之平庸所描述的是艾希曼... 恶的问题是贯穿阿伦特一生运思的主题,她关于根本恶和恶之平庸的观念并非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前后矛盾,而是对同一种恶的不同层面的关切。根本恶指的是极权主义尤其是集中营的暴行,突显的是"多余性";恶之平庸所描述的是艾希曼这个作恶者的形象,突出的是"无思性"。此外,在理论层面上,阿伦特对恶的理解是在与康德争辩,她先是对"根本恶"作出了不同于康德的理解,然后又以"恶之平庸"取代了康德在探究恶的产生上的理解。然而,在走出恶之平庸的路径选择上,阿伦特回到了康德的启蒙精神,强调思考是人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多余性 恶之平庸 无思性 阿伦特
下载PDF
还是多读一点书的好——略评《学术考辨与文史涵养不可或缺》一文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辉斌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6-114,286,共9页
《学术界》2012年2期发表的谭庄《学术考辨与文史涵养不可或缺——兼与王辉斌先生商榷》一文,不仅"商榷"的方法与结论全为错误,而且也是作者文献学功底严重欠缺,写作心态浮躁与草率,不谙史实、不谙称谓、不谙校雔、不谙典制... 《学术界》2012年2期发表的谭庄《学术考辨与文史涵养不可或缺——兼与王辉斌先生商榷》一文,不仅"商榷"的方法与结论全为错误,而且也是作者文献学功底严重欠缺,写作心态浮躁与草率,不谙史实、不谙称谓、不谙校雔、不谙典制、不谙物侯、不谙文体、不谙格律、不谙词义、不谙地理、不谙历算的具体反映。现将其以"条辨"的形式逐一揭示,并略作评析,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学功底欠缺 心态浮躁 信口开河 自说自话
下载PDF
“无思虑觉醒”冥想可为减缓焦虑的有效方法——以大学生团体辅导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朱臻雯 刘明波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49-151,共3页
针对焦虑背后的"冗思"这个特点,选择以"无思虑觉醒"为目标的冥想法为主要方法,设计相应的减缓焦虑的团体辅导方案,以18位焦虑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为期6周,每周1.5小时的干预研究。采用单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用状态和... 针对焦虑背后的"冗思"这个特点,选择以"无思虑觉醒"为目标的冥想法为主要方法,设计相应的减缓焦虑的团体辅导方案,以18位焦虑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为期6周,每周1.5小时的干预研究。采用单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用状态和特质焦虑量表(STAI)为工具进行施测。结果显示,经过辅导,团体成员的特质焦虑显著下降。"无思虑觉醒"冥想团体能有效降低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思虑觉醒 冥想 团体辅导 大学生 焦虑
下载PDF
浅谈电子媒介对“无思”时代的生产及其教育消解
4
作者 刘爽 《科教文汇》 2014年第25期23-24,共2页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电子媒介以图像为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娱乐性的,以铺天盖地的气势席卷着整个人类的生活,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电子媒介以图像为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娱乐性的,以铺天盖地的气势席卷着整个人类的生活,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无思"时代的到来。面对这种"无思"的普遍潮流,我们的教育要逆流而上,扭转错误的媒介意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挽狂澜,使人们早日走出"无思"的荒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媒介 “无思” 时代 娱乐至上 媒介意识对话教学
下载PDF
罪与罚:反思艾希曼审判——读汉娜·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晓艳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49-54,共6页
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书中,阿伦特以"恶的平庸性"来刻画艾希曼及他所代表的极权主义恶行,认为艾希曼作恶是出于"无思"。这一论断不仅与耶路撒冷法庭控辩双方发生冲突,而且与传统对恶的理解发生抵牾,引起了巨大... 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书中,阿伦特以"恶的平庸性"来刻画艾希曼及他所代表的极权主义恶行,认为艾希曼作恶是出于"无思"。这一论断不仅与耶路撒冷法庭控辩双方发生冲突,而且与传统对恶的理解发生抵牾,引起了巨大争议。通过对"恶的平庸性"及相关争议的澄清,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阿伦特的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意志 恶的平庸性 无思
下载PDF
人人都可能是作恶者:《被掩埋的巨人》政治哲学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洋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26-32,共7页
《被掩埋的巨人》是作家关注局部战争和冲突世界,对人类战争与和平、民族融合与民族仇恨等宏大主题试图做出理性思考,在遥远古代荒蛮大地上展开的文学想象与政治讽喻。小说情节看似魔幻,却再一次书写个体命运在战争屠杀面前的无力挣扎... 《被掩埋的巨人》是作家关注局部战争和冲突世界,对人类战争与和平、民族融合与民族仇恨等宏大主题试图做出理性思考,在遥远古代荒蛮大地上展开的文学想象与政治讽喻。小说情节看似魔幻,却再一次书写个体命运在战争屠杀面前的无力挣扎与抗争悲剧。小说文本与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话语互文解读,小说中的高文徒有骑士之名,既无青春勇武的骑士体格,亦无诚实高贵的骑士品质;只知恪尽职守,愚忠效命,是又一个艾希曼式的“无思之人”,犯下“平庸的恶”之罪责。小说讲述一个无关于时代,无关于地域的寓言:人人都可能是作恶者,彰显小说家的个体反思与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寓言 阿伦特 无思 平庸的恶 普通人
下载PDF
以积极行动的旁观者拯救无思的存在——基于阿伦特对大众的思考
7
作者 涂瀛 《阴山学刊》 2018年第6期76-81,共6页
阿伦特认为大众的先天特质决定了其是一种无思的存在,在思与行的能力都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大众更适合作为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存在,在复数性和多样性的人对共同世界的共通感知中实现积极生活的可能。阿伦特关于大众的思考对于当下应对虚无... 阿伦特认为大众的先天特质决定了其是一种无思的存在,在思与行的能力都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大众更适合作为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存在,在复数性和多样性的人对共同世界的共通感知中实现积极生活的可能。阿伦特关于大众的思考对于当下应对虚无主义、网络民粹主义对大众社会的冲击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大众 无思 行动
下载PDF
红楼梦案——关于新版《红楼梦》电视剧
8
作者 周岭 《文学与文化》 2013年第2期34-37,共4页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热播以来不断受到观众质疑,原因在于剧本简单移植原著而非注释式改编,演员遴选观念有问题,造成观众"跳戏"现象。在人物造型方面,化妆是髪际贴片且不画眉毛,导致了剧中人物千篇一律,在音乐方面也有颇多失误。
关键词 简单移植 注释改编 遴选观念 跳戏 人物造型
下载PDF
重省《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当下美国学界关于“恶之平庸”的论战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文瑾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103,共11页
近年在美国学界,诸种因素促使围绕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的论战再次升温。争论主要围绕"恶之平庸"这一观点。以马克·里拉、斯坦格内丝以及理查德·沃林为代表的批评者们质疑"恶之平庸"在事实及理论... 近年在美国学界,诸种因素促使围绕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的论战再次升温。争论主要围绕"恶之平庸"这一观点。以马克·里拉、斯坦格内丝以及理查德·沃林为代表的批评者们质疑"恶之平庸"在事实及理论层面的合理性。他们认为,虽然这一观点非常有助于人们思考现代科层制中的人性问题,但以"平庸""无思"来理解艾希曼,却是阿伦特对艾希曼的历史真实面貌的误读。里拉和沃林指出,误读的原因,是阿伦特未能摆脱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以及她对纳粹之恶"过于复杂的简化"。笔者认为,从"根本恶"转向"恶之平庸",阿伦特的问题在于她大大地缩减了人们理解恶、应对恶——或者说思考人类责任——的问题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艾希曼 恶之平庸 无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