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of Electric Warmed Needle
1
作者 Pan Yuanxia(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Wenzhou City,Zhejiang Province. 325000)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2期301-302,共2页
MechanismResearchontheFunctionofElectricWarmedNeedle¥PanYuanxia(TheSecondPeople'sHospitalofWenzhouCity,Zheji... MechanismResearchontheFunctionofElectricWarmedNeedle¥PanYuanxia(TheSecondPeople'sHospitalofWenzhouCity,ZhejiangProvince.32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sm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of Electric Warmed needle
下载PDF
Force modeling for needle insertion into soft tissue based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geometric parameters 被引量:2
2
作者 宿志亮 Jiang Shan +1 位作者 Wang Xingji Yan Yu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14年第3期295-300,共6页
The force model during needle insertion into soft tissue is important for accurate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In this paper,a force model for needle insertion into a tissue- equivalent material is presented and a serie... The force model during needle insertion into soft tissue is important for accurate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In this paper,a force model for needle insertion into a tissue- equivalent material is presented an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acquire data from needle soft- tissue interaction process.In order to build a more accurate insertion force model,the interaction force between a surgical needle and soft tissu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stiffness force,friction force,and cutting force.The stiffness force is modeled on the basis of contact mechanics model.The friction force model is presented using a modified Winkler' s foundation model.The cutting force is viewed as a constant depending on a given tissue.The proposed models in the paper a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the needle and soft tissu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force models are capable of predicting the needle-tissue interaction force.The force models of needle insertion can provide real-time haptic feedback for robot-assisted procedures,thereby improving the accuracy and safety of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ce modeling needle insertion soft tissue mechanical properties geometric parameters
下载PDF
Analgesic effects and hemodynamic mechanisms of perpendicular and transverse needling at Sanyinjiao(SP 6)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3
作者 Ali Mohammadi Mohammad Reza Afshari Fard +5 位作者 Liangxiao Ma Jiedan Mu Tianyi Sun Wenyan Yu Sanaz Dehghani Mohammad Hossein Ayat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2021年第3期248-256,共9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nalgesic effects and uterine hemodynamics of perpendicular needling(PN)and transverse needling(TN) at SP 6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PD).Methods: In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nalgesic effects and uterine hemodynamics of perpendicular needling(PN)and transverse needling(TN) at SP 6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PD).Methods: In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atients with PD diagnosed with cold-dampness congealing patter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 a ratio of 1:1 to receive PN or TN at bilateral SP 6 for 10 min.Acupuncture was performed when the menstrual pain score was over 40 mm on the first day of menstruation, as measured using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for pain(VAS-P).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average menstrual pain(VAS-P).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ed the pulsatility index(PI), resistance index(RI), and systolic-diastolic peaks ratio(S/D) in uterine arteries as measured using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anxiety as assessed using the 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 blood pressure(BP),and heart rate(HR).Results: Forty-eight patients completed the study. The TN group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VAS-P scores(-5.71 mm, 95% confidence interval(CI): -8.78, -2.63, P =.001), RI values(-0.05, 95% CI:-0.09, -0.01, P=.015), and HAMA values(-2.50, 95% CI: -4.78, -0.22, P=.032)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N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I, S/D, BP, or HR valu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5).Conclusion: TN at SP 6 was superior to PN in alleviating menstrual pain and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PD.This analgesic effect of TN may be due to its better ability to improve uterine arterial blood flow via decreases in RI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dysmenorrhea Perpendicular needling Transverse needling Sanyinjiao(SP 6) Visual analog scale Hemodynamic mechanism
下载PDF
Trembling Needling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s in Analgesia
4
作者 Li Hui Zhang Xingyun(Xuzhou Drum-tower Hospital,Xuzhou Municipal TCM Hospital,221000)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2期346-346,共1页
TremblingNeedlingandItsPossibleMechanismsinAnalgesia¥LiHui;ZhangXingyun(XuzhouDrum-towerHospital,XuzhouMunic... TremblingNeedlingandItsPossibleMechanismsinAnalgesia¥LiHui;ZhangXingyun(XuzhouDrum-towerHospital,XuzhouMunicipalTCMHospital,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mbling needling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s in Analgesia
下载PDF
硅酸盐/聚四氟乙烯/芳纶针刺毡复合滤袋的制备与性能
5
作者 柳静献 李亚霏 +1 位作者 吕超 程姣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89-3897,共9页
为了研发适用严苛高温工业条件下使用的袋式除尘器用针刺毡滤袋,利用乳液浸渍后处理工艺制备了具有热电/压电特性的硅酸盐(Polar Silicate,PS)粉体/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涂层复合芳纶针刺毡滤袋,探究了PS粉体粒径... 为了研发适用严苛高温工业条件下使用的袋式除尘器用针刺毡滤袋,利用乳液浸渍后处理工艺制备了具有热电/压电特性的硅酸盐(Polar Silicate,PS)粉体/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涂层复合芳纶针刺毡滤袋,探究了PS粉体粒径及附着浓度对复合滤袋捕集效率及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复合滤袋机械性能,并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复合滤袋进行了微观形貌分析。结果显示:PS粉体粒径对滤袋的阻力影响不大;PS粉体粒径在>21~32μm时,滤袋的过滤效率最大;最优附着浓度为6 mg/cm^(2)时,滤袋对0.3~1μm粒子的过滤效率提升幅度≥12.58百分点,滤袋的品质因数最高;PS粉体/PTFE/芳纶复合滤袋的耐磨性比芳纶针刺毡滤袋提升了19.86%,挺度提升了22.22%,纵向拉伸强度提升了14.07%。研究所制备的复合滤袋能够适应严苛的高温工业环境,可更好地控制工业排放的微细颗粒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针刺毡滤袋 极性硅酸盐粉体 聚四氟乙烯涂层 过滤性能 机械性能
下载PDF
带针胸管胸腔闭式引流术联合高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罗燕 李平 +1 位作者 张祖瑛 郑君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9期27-29,共3页
目的:分析带针胸管胸腔闭式引流术联合高频机械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气胸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传统... 目的:分析带针胸管胸腔闭式引流术联合高频机械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气胸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联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实施带针胸管胸腔闭式引流术联合HFOV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气分析指标、治疗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治疗12 h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吸入氧浓度优于治疗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呼吸机参数下调时间、胸部X线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伤口直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带针胸管胸腔闭式引流术联合HFOV治疗新生儿气胸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新生儿血气分析指标,缩短病情转归时间,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针胸管胸腔闭式引流术 高频机械通气 新生儿气胸
下载PDF
基于Langer线的穿刺体位对肿瘤化疗患者输液港难免性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的预防效果研究
7
作者 蒋书娣 彭顺仙 +3 位作者 施绮云 徐晶晶 夏丽霞 顾则娟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4年第4期301-306,共6页
目的探究基于Langer线的无损伤针穿刺体位对肿瘤化疗患者输液港难免性黏胶相关皮肤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平行胸部Langer线对床头抬高60~90°和平卧位穿刺进行皮肤软组织力学、表皮屏障功能理论分析,然后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 目的探究基于Langer线的无损伤针穿刺体位对肿瘤化疗患者输液港难免性黏胶相关皮肤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平行胸部Langer线对床头抬高60~90°和平卧位穿刺进行皮肤软组织力学、表皮屏障功能理论分析,然后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79例植入胸壁输液港、既往应用Ⅳ3000及液体敷料皮肤保护性屏障仍出现输液港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干预前采用平卧位穿刺,干预后床头抬高60~90°穿刺,比较两种穿刺体位对输液港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预防效果和带针期间舒适度的影响。结果干预后患者输液港黏胶相关性皮肤相关性损伤总发生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01),机械性损伤发生率、接触性皮炎发生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均P<0.05),输液港带针期间舒适度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01),且不增加患者穿刺时的疼痛感(P=0.692)。结论床头抬高60~90°穿刺可降低肿瘤化疗患者输液港难免性黏胶相关皮肤损伤,提高患者带针期间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 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Langer皮肤张力线 穿刺体位 皮肤软组织力学 皮肤屏障
下载PDF
涤纶/黏胶纤维复合针刺非织造布的制备及疏水整理 被引量:2
8
作者 梁小庆 张悦雯 +2 位作者 沈艳琴 武海良 马艳丽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9-23,共5页
以聚酯纤维和黏胶纤维为原料,混合成网后通过针刺工艺制备具有多孔隙的三维结构的涤纶/黏胶纤维复合针刺非织造布;然后,选用氟化后的纳米SiO_(2)颗粒和SiC颗粒对非织造布进行表面进行疏水整理,并对试样的克重及厚度、化学结构、微观形... 以聚酯纤维和黏胶纤维为原料,混合成网后通过针刺工艺制备具有多孔隙的三维结构的涤纶/黏胶纤维复合针刺非织造布;然后,选用氟化后的纳米SiO_(2)颗粒和SiC颗粒对非织造布进行表面进行疏水整理,并对试样的克重及厚度、化学结构、微观形貌、机械力学性能、疏水性能等进行研究,分析原料配比对产品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表面富含大量的纳米SiO_(2)颗粒和SiC颗粒,且适当提高涤纶纤维的含量,可改善试样的机械力学性能和疏水性能。基于以上良好的性能,涤纶/黏胶纤维复合针刺非织造布可用于防水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纤维 黏胶纤维 针刺非织造布 疏水性能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火针放血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临床疗效 被引量:1
9
作者 蒋丽媛 蔡玲玲 +6 位作者 张丰川 李元文 孙铭梓 聂颖 周红梅 张馨月 刘恩知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目的探究火针放血联合自拟除湿消痤汤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按标准筛选符合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自拟除湿消痤汤治疗)和治疗组(自拟除湿消痤汤联合火针放血治疗),记录2组治疗前后症状及皮损变化评分、真菌检查、不... 目的探究火针放血联合自拟除湿消痤汤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按标准筛选符合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自拟除湿消痤汤治疗)和治疗组(自拟除湿消痤汤联合火针放血治疗),记录2组治疗前后症状及皮损变化评分、真菌检查、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显效率为88.89%,对照组的显效率为65.38%,组间疗效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组内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对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真菌清除率组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出现明显皮肤局部反应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不良反应(P>0.05)。结论火针放血联合除湿消痤汤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显著,且能抑制真菌感染,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局部皮肤炎症水平下降及微循环改善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色菌毛囊炎 火针 放血 作用机理
下载PDF
火针治疗疼痛类疾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宁 郭玉峰 +3 位作者 张培初 储心乔 孙莹欣 张明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4期491-496,共6页
火针作为传统针刺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对于普通针刺,其高温热力从另一维度增加了对机体的刺激作用。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应用火针干预疼痛类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归纳其主要通过调节热休克蛋白、调节免疫炎性反应、调节细胞间信号通... 火针作为传统针刺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对于普通针刺,其高温热力从另一维度增加了对机体的刺激作用。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应用火针干预疼痛类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归纳其主要通过调节热休克蛋白、调节免疫炎性反应、调节细胞间信号通路、调节神经细胞凋亡及再生、调节痛觉相关受体的表达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火针作用机制研究数量与内容仍不充分,本文对当前机制研究进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针 作用机制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改善超纤革用非织造布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佳馨 钱晓明 +2 位作者 朵永超 郭寻 唐孝颜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0,共6页
力学性能作为超纤革用非织造布的一项重要性能,决定了超纤革的应用范围。超纤革用非织造布大多以海岛短纤或橘瓣长丝超细纤维为原料,经针刺或水刺加固等工序制备而成。文章主要从纤维原料、针刺工艺与水刺工艺3方面因素出发,分析纤维强... 力学性能作为超纤革用非织造布的一项重要性能,决定了超纤革的应用范围。超纤革用非织造布大多以海岛短纤或橘瓣长丝超细纤维为原料,经针刺或水刺加固等工序制备而成。文章主要从纤维原料、针刺工艺与水刺工艺3方面因素出发,分析纤维强度与断裂伸长率、纤维线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卷曲度、针刺密度、针刺深度与水刺压力对非织造布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增强超细纤维合成革用非织造布的力学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纤维合成革 超细纤维 针刺工艺 水刺工艺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单边双针双线摆动缝合轨迹设计及实验验证
12
作者 高子乔 董九志 +1 位作者 陈云军 蒋秀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针对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头插刺机构无法缝制3 mm以上厚度预制体的问题,提出一种不对称的8字形运动轨迹并对插刺机构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设计。首先,基于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工艺对插刺机构运动学进行分析,确定摆动插刺机构各构件的尺寸;其次,在A... 针对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头插刺机构无法缝制3 mm以上厚度预制体的问题,提出一种不对称的8字形运动轨迹并对插刺机构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设计。首先,基于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工艺对插刺机构运动学进行分析,确定摆动插刺机构各构件的尺寸;其次,在ADAMS中构建机构模型并进行轨迹分析;最后,通过实验样机进行缝合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缝合机构可将实际缝合厚度不足3 mm提高到8 mm,并在缝合过程中形成稳定线环,验证了不对称8字形缝合工艺及摆动插刺机构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边双针双线缝合 轨迹设计 摆动插刺机构设计 实验验证
下载PDF
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头设计与分析
13
作者 高子乔 董九志 +1 位作者 陈云军 蒋秀明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0-124,149,共6页
为实现对复合材料预制体的单边缝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一致性,基于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工艺,设计一种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头。该缝合头能够在复合材料预制体的一侧实现变角度缝合,增大缝合预制体厚度,提高预制体的抗切应力;它采用双电机... 为实现对复合材料预制体的单边缝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一致性,基于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工艺,设计一种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头。该缝合头能够在复合材料预制体的一侧实现变角度缝合,增大缝合预制体厚度,提高预制体的抗切应力;它采用双电机驱动,具有摆动插刺机构以及同步传动机构等相关结构设计。在Pro/E中对缝合头进行总体设计与装配,并在Workbench中对缝合针进行强度校核。最后,对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头进行装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工艺 单边双针双线缝合头 摆动插刺机构 强度校核 复合材料
下载PDF
火针疗法治疗常见病的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14
作者 赵冰骢 刘慧林 +6 位作者 付渊博 刘璐 赵洛鹏 袁芳 吕天丽 徐晓白 李彬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9期1075-1080,共6页
火针疗法适应证广泛,效应机制复杂,其治疗常见病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皮肤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领域,体现出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和多环节的特点,其主要效应机制包括:①抗炎与调节免疫;②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 火针疗法适应证广泛,效应机制复杂,其治疗常见病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皮肤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领域,体现出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和多环节的特点,其主要效应机制包括:①抗炎与调节免疫;②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③调节内分泌;④改善血液循环,修复血管;⑤调节神经递质和神经肽;⑥抑制氧化应激反应;⑦修复皮损;⑧保护神经。今后应在临床机制研究中提高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研发标准化火针针具,制定针对不同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案,重点探索火针疗法的温热性传导机制,并对比火针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治疗效应,客观评价火针的安全性,借助多样化的医学成像技术揭示火针疗法的外周和中枢效应机制,并通过系统生物学组学技术整体、动态地阐释火针疗法的综合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针疗法 效应机制 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
下载PDF
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探讨
15
作者 王明 张杰 杨时雨 《微循环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4-31,共8页
目的:探究银质针导热疗法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方法:9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银质针非导热组(30例)、布洛芬片组(30例)和银质针导热组(30例)。银质针非导热组接受银质针非导热治疗,布洛芬片组口服布洛芬片治疗,银质针... 目的:探究银质针导热疗法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方法:9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银质针非导热组(30例)、布洛芬片组(30例)和银质针导热组(30例)。银质针非导热组接受银质针非导热治疗,布洛芬片组口服布洛芬片治疗,银质针导热组采用银质针导热治疗,疗程均为1周。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ROM)、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β-内啡肽、皮质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血清前列腺素F2α(PGF2α)及血管加压素(AVP)水平,并运用血液流变学测量仪检测患者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治疗后,银质针导热组有效率(88.57%)显著高于银质针非导热组(40.00%)和布洛芬片组(66.57%)(P<0.05),银质针非导热组与布洛芬片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银质针非导热组和布洛芬片组,银质针导热组治疗后的VAS、ROM评分降低(P<0.05);ACTH、皮质醇水平降低(P<0.05),β-内啡肽水平升高(P<0.05);TNF-α、IL-6、IL-1水平均降低(P<0.05);血清PGF2α及AVP水平均下降(P<0.05);NO水平升高(P<0.05),ET-1水平降低(P<0.05);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下降(P<0.05)。治疗后银质针非导热组与布洛芬片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质针导热疗法可改善颈源性头痛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ACTH、炎性因子、提高疼痛阈值、缓解血管紧张、改善血流灌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银质针导热疗法 机制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可视化针刀对股骨头坏死疼痛触发点比格犬模型神经递质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孙诗艺 颜炎 +3 位作者 何海军 吴子轩 张程 张光熠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01-107,F0003,共8页
目的采用可视化针刀松解股骨头坏死(ONFH)疼痛触发点比格犬模型髋关节周围病变软组织,观察可视化针刀对股骨头坏死疼痛触发点模型比格犬神经递质表达情况,初步探索可视化针刀改善股骨头坏死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比格犬随机分为假模(Sh... 目的采用可视化针刀松解股骨头坏死(ONFH)疼痛触发点比格犬模型髋关节周围病变软组织,观察可视化针刀对股骨头坏死疼痛触发点模型比格犬神经递质表达情况,初步探索可视化针刀改善股骨头坏死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比格犬随机分为假模(Sham)组、模型组、传统针刀组及可视化针刀组,每组6只。采用液氮冷冻方法及离心运动法建立ONFH疼痛触发点比格犬模型。假模组与模型组动物正常饲养、活动。可视化针刀组与传统针刀组均于第13周实施相应治疗,1周1次,共3周。采用HE染色法对比格犬患侧髋关节周围组织进行观察,采用血清中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5-羟色胺(5-HT)、P物质(SP)、前列腺素F2α(PGF2α)、速激肽(TK)、缓激肽(BK)、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探索针刀疗法的镇痛机制。结果与Sham组对比,治疗前模型组、传统针刀组、可视化针刀组的5-HT、PGF2α、BK、NPY及CGRP1含量均降低(P<0.05);传统针刀组治疗后7 d及治疗后21 d的5-HT、SP、PGF2α、TK、BK、NPY及CGRP1含量均下降(P<0.05),可视化针刀组治疗后7 d及治疗后21 d的5-HT、PGF2α、BK、NPY及CGRP1含量均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可视化针刀组5-HT、SP、PGF2α、TK、BK、NPY及CGRP1含量均低于传统针刀组,除CGRP1外,其他神经递质差异均降低(P<0.05)。结论针刀疗法可以降低股骨头坏死模型比格犬周围静脉血中疼痛神经递质的表达水平,且可视化针刀效果优于传统针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可视化针刀 镇痛机制 神经递质 疗效
下载PDF
一套复杂的倒装热流道注塑模具设计
17
作者 庄雨乐 赵利平 +3 位作者 秦瑞亮 蒋尚添 孙光东 梁世添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111,共5页
针对一款碎纸机上壳塑件,为解决塑件表面进胶出现浇口痕的问题,特别设计了一副复杂倒装结构的后模进胶方式的热流道模具。通过设计机械拉勾的方式完成顶出动作。鉴于塑件四周倒扣和内部骨位多的结构特性,后模侧向设计了四边滑块拼接抽... 针对一款碎纸机上壳塑件,为解决塑件表面进胶出现浇口痕的问题,特别设计了一副复杂倒装结构的后模进胶方式的热流道模具。通过设计机械拉勾的方式完成顶出动作。鉴于塑件四周倒扣和内部骨位多的结构特性,后模侧向设计了四边滑块拼接抽芯方式脱模;后模芯设计了多处镶件结构,方便加工、防止困气、提高成型效率及品质。量产过程中,模具各机构运行平稳,塑件品质优秀,符合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纸机 热流道 倒装模具 四边滑块抽芯机构 机械拉勾
下载PDF
转速对铝铜异种金属薄板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瑞琛 王进 +2 位作者 高波 张帅 张新月 《电焊机》 2024年第7期83-92,共10页
探讨了不同转速(1600~2000 r/min)对铝铜异种金属薄板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旨在为铜-铝较薄复合构件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搅拌摩擦焊(FSW)技术对接焊铝和铜薄板,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器... 探讨了不同转速(1600~2000 r/min)对铝铜异种金属薄板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旨在为铜-铝较薄复合构件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搅拌摩擦焊(FSW)技术对接焊铝和铜薄板,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器(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显微维氏硬度计等设备对焊接接头的宏观形貌、微观结构、元素分布、金属间化合物(IMCs)相和硬度分布进行分析,并通过拉伸试验机研究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1600~1800 r/min转速下,可获得表面质量良好的焊接接头,且随着转速的增加,IMCs层厚度增加,显微硬度峰值出现在焊核区,平均硬度高于铜侧和铝侧;接头断裂方式为韧-脆混合断裂,断裂位置均在铜铝对接接头处;当焊接速度为30 mm/min,转速1800 r/min时,接头表面质量最佳,IMCs层厚为2.65μm,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显示出良好的力学性能,适合于铜-铝较薄复合构件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铜铝异种接头 转速 金属间化合物 力学性能
下载PDF
钢铁企业除尘用涤纶滤料在复杂烟气环境下的老化行为分析
19
作者 代峰 柳静献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3-889,共7页
为研究高温烟气中酸碱耦合作用对滤料性能的影响,在3种不同温度(45,75和130℃)下对涤纶滤料进行酸碱交互老化试验.发现涤纶滤料在高温酸碱耦合环境下的耐水解性能较差,且先受到碱再受到酸腐蚀对滤料产生巨大影响.在130℃下,经碱性环境... 为研究高温烟气中酸碱耦合作用对滤料性能的影响,在3种不同温度(45,75和130℃)下对涤纶滤料进行酸碱交互老化试验.发现涤纶滤料在高温酸碱耦合环境下的耐水解性能较差,且先受到碱再受到酸腐蚀对滤料产生巨大影响.在130℃下,经碱性环境和酸性环境的交互老化后,滤料的拉伸断裂强力和面层剥离强力分别为由1638.8,143.1 N下降到1100.8,19.1 N,FT-IR(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显示,C-O吸收峰减弱,表明水解过程中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大分子链断裂,这也是发生水解和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针刺毡 钢铁行业废气 高温酸碱交互 机械性能 表面形貌 化学结构
下载PDF
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柳雯文 姚小强 +1 位作者 胡春娥 李莉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84-87,共4页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肩周炎发病率逐年升高,尤以中年人群为主,如何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成为肩周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相关临床研究表明,针刀疗法在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方面疗效显著,成为近年来临床治疗肩周炎的适宜技术之一,众多学...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肩周炎发病率逐年升高,尤以中年人群为主,如何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成为肩周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相关临床研究表明,针刀疗法在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方面疗效显著,成为近年来临床治疗肩周炎的适宜技术之一,众多学者亦围绕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进行了广泛研究。该文在查阅并整理大量针刀治疗肩周炎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针刀理论、治疗机制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对现今针刀治疗肩周炎进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现针刀疗法在治疗肩周炎方面疗效显著,却缺乏基础研究,仍需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后续研究可从治疗机制、疗效持久性、适应证选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弥补目前该方面诸多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针刀 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