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SM-YSZ nano-composite cathode with YSZ interlayer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s
1
作者 Zhongbo Liu Zhe Zhao +4 位作者 Lei Shang Dingrong Ou Daan Cui Baofeng Tu Mojie Che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510-514,共5页
Low temperature prepared(La;Sr;);MnO;-δ-Y;Zr;O;(LSM-YSZ) nano-composite cathode has high three-phase boundary(TPB) density and shows highe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activity than traditional LSM-YSZ catho... Low temperature prepared(La;Sr;);MnO;-δ-Y;Zr;O;(LSM-YSZ) nano-composite cathode has high three-phase boundary(TPB) density and shows highe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activity than traditional LSM-YSZ cathode at reduced temperatures. But the weak connection between cathode and electrolyte due to low sintering temperature restrains the performance of LSM-YSZ nano-composite cathode. A YSZ interlayer, consisted of nanoparticles smaller than 10 nm, is introduced by spinning coating hydrolyzed YSZ sol solution on electrolyte and sintering at 800 °C. The thickness of the interlayer is about 150 nm. The YSZ interlayer intimately adheres to the electrolyte and shows obvious agglomeration with LSM-YSZ nano-composite cathode. The power densities of the cell with interlayer are 0.83, 0.46 and 0.21 W/cm;under 0.7 V at 800, 700 and 600 °C, respectively, which are 36%, 48% and 50% improved than that of original cell. The interlayer introduction slightly increases the ohmic resistance but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the polarization resistance. The depressed high frequency arcs of impedance spectra suggest that the oxygen incorporation kinetics are enhanced at the boundary of YSZ interlayer and LSM-YSZ nanocomposite cathode, contributing to improv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the cell with inter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 oxide fuel cell LSM-YSZ cathode INTERLAYER three-phase boundary Oxygen incorporation
下载PDF
浮选槽中固-液-气三相流中颗粒的速度 被引量:6
2
作者 曾克文 薛玉兰 余永富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1-23,共3页
采用PDA激光流速测试技术 ,在固 -液 -气三相体系中对浮选槽中固体颗粒进行了流速测定 ,获得了固体颗粒的速度分布 ,为矿粒与气泡粘附过程和脱附过程机理的研究提供可靠数据。
关键词 三相流 浮选槽 三相体系 PDA激光流速测试技术 矿粒 气泡 脱附过程机理
下载PDF
Modeling of Three-Phase Flow and Interface Deformation of Metal/Bath in Aluminum Reduction Cell With Cathode Protrusion
3
作者 WANG Qiang WANG Fang +1 位作者 LI Bao-kuan FENG Nai-xiang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S1期59-62,共4页
Stabilizing the interface wave of the molten aluminum(metal)-electrolyte(bath)is beneficial to shorten the anode-cathode distance(ACD)which is critical to the energy saving.A coupled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 Stabilizing the interface wave of the molten aluminum(metal)-electrolyte(bath)is beneficial to shorten the anode-cathode distance(ACD)which is critical to the energy saving.A coupled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novel cathode protrusion on the molten fluid motion as well as the metal-bath interface deformation.The molten fluid motion in the aluminum reduction ceils is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orces(EMFs)and the gas bubbles generated at the anode.A transient inhomogeneous three-phase model(metal-bath-gas bubble)was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calculate more accurat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tal-bath interface deformation can be reduced significantly by the novel cathode protrus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electric energy saving.Besides,The EMFs decreases as a result of the optimizing of the magnetic field due to the novel cathode convex which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formation of the interface.In addition,large vortex in the metal flow field is break up into the small vortex by the cathode protrusion and then dissipated due to the viscous force and the hindering effect of the cathode protrusion.The quantity of the vortex as well as the strength of the vortex reduces significantly in the reduction cell with novel cathode protr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um reduction cell novel cathode protrusion inhomogeneous three-phase flow interface deformation electro-magnetic forces VORTEX
原文传递
KYF型浮选机三相流仿真研究初探——KYF浮选机流场测试与仿真研究(六) 被引量:8
4
作者 沈政昌 卢世杰 +2 位作者 史帅星 陈东 杨丽君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72,共6页
CFD方法在浮选机三相流动仿真中的应用,对于揭示浮选过程和优化浮选设备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型浮选机KYF-160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浮选机内三相流动特征以及气、固两相含率的分布。研究了矿石在不同单一粒径下,固相含率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 CFD方法在浮选机三相流动仿真中的应用,对于揭示浮选过程和优化浮选设备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型浮选机KYF-160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浮选机内三相流动特征以及气、固两相含率的分布。研究了矿石在不同单一粒径下,固相含率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矿石颗粒固相含率的分布特点与工程实际一致。矿石粒径的增大,会导致浮选机底部矿粒沉积加重,顶部固相含率变低。还探究了多粒径体系下,浮选机内固相含率的分布特点。较粗的颗粒更难悬浮,因此,浮选机对于矿石入选粒径有一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模拟 固三相 浮选机 相含率
下载PDF
含脱粘界面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弹性常数预报 被引量:1
5
作者 钟国辉 倪新华 +3 位作者 刘协权 李宝峰 赵磊 孙涛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2010年第4期7-10,共4页
脱粘界面是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存在的细观缺陷,根据细观力学方法将陶瓷颗粒、脱粘界面和基体壳简化为椭球三相胞元,并通过Eshelby等效夹杂理论和Mori-Tanaka方法的推导得到颗粒和脱粘界面的等效本征应变,进而对三相胞元的弹... 脱粘界面是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存在的细观缺陷,根据细观力学方法将陶瓷颗粒、脱粘界面和基体壳简化为椭球三相胞元,并通过Eshelby等效夹杂理论和Mori-Tanaka方法的推导得到颗粒和脱粘界面的等效本征应变,进而对三相胞元的弹性常数进行预报。考虑到三相胞元在复合材料中随机分布,由坐标变换公式和物理方程计算出复合材料的有效弹性常数,并根据数值方法得出弹性常数与颗粒以及脱粘界面含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本征应变 三相胞元 MORI-TANAKA方法 弹性常数
下载PDF
浮选槽中颗粒的速度及对浮选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曾克文 余永富 薛玉兰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4,共4页
采用PDA激光流速测试技术 ,在固—液—气三相体系中对浮选槽中固体颗粒进行了流速测定 ,获得了固体颗粒的速度分布 ,并用它分析解释了包头白云鄂博磁选铁精矿反浮选脱除萤石精选中所出现空泡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 颗粒 速度 三相流 浮选槽 浮选 PDA激光流速测试技术 固体颗粒
下载PDF
固定化米根霉在三相流化床中间歇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学梅 刘茉娥 +2 位作者 林建平 郭学锋 岑沛霖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01-307,共7页
研究了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米根霉在三相流化床反应器中间歇发酵生产L-乳酸的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颗粒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效果;并考察了颗粒装填密度、通气量、糖浓度及温度对产酸速率的影响,在通气量大于1.0vvm、温度... 研究了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米根霉在三相流化床反应器中间歇发酵生产L-乳酸的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颗粒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效果;并考察了颗粒装填密度、通气量、糖浓度及温度对产酸速率的影响,在通气量大于1.0vvm、温度为39℃、糖浓度为(10~80)g/L的条件下,产酸速率达到20.6g/L·h,糖对L-乳酸的转化率为(7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根霉 固定化 发酵 流化床反应器 乳酸
下载PDF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肾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秋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4期107-109,共3页
目的旨在探讨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肾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肾癌患者58例,收集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分析58例肾癌患者CT平扫及CT三期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并以手术或病理学活检结果为... 目的旨在探讨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肾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肾癌患者58例,收集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分析58例肾癌患者CT平扫及CT三期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并以手术或病理学活检结果为标准,比较CT平扫与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肾癌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准确诊断患者例数为43例,准确诊断率为74.13%,明显低于三期动态增强扫描98.27%(57/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 4.2 1 0,P<0.0 0 1);C T平扫中5 8例肾癌患者平均CT值(32.17±8.54)HU,平均病灶直径(4.95±4.30)cm;多数病灶呈等密度状态密度较均匀,主要表现为病灶旁肾周间隙内出现"毛刺"、"线状"结构。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平均CT值(85.11±30.44)HU,实质期平均CT值(62.10±21.64)HU,多数患者病灶外观呈个类圆形,6例患者呈不规则形;动脉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中-高度强化,其中49患者增强后可见清晰边界,多数患者可见假包膜、"短刺"征,中心区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未出现明显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逐渐减弱,病灶区域呈现"快进快退"特征,静脉期扫描强化程度减弱明显。结论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癌准确诊断率高,可清晰显示病灶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三期动态增强 肾癌 诊断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含强约束界面相共晶复合陶瓷的有效热膨胀系数
9
作者 付云伟 刘协权 +1 位作者 倪新华 程兆刚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58-1161,共4页
基于共晶复合陶瓷的细观结构特点,建立了含夹杂、强约束界面相、基体氛围和有效介质的四相模型;借助复合材料有效热膨胀系数的稀疏解,确定了棒状共晶体内的有效热应力场和两个热膨胀系数的解析表达式;将棒状共晶体看作具有随机方位的横... 基于共晶复合陶瓷的细观结构特点,建立了含夹杂、强约束界面相、基体氛围和有效介质的四相模型;借助复合材料有效热膨胀系数的稀疏解,确定了棒状共晶体内的有效热应力场和两个热膨胀系数的解析表达式;将棒状共晶体看作具有随机方位的横观各向同性夹杂,将棒状共晶体边界处的基体颗粒看作球形的各向同性夹杂,对含强约束界面相共晶复合陶瓷的有效热膨胀系数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共晶复合陶瓷的有效热膨胀系数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约束界面相 共晶复合陶瓷 四相模型 三相胞元 有效热膨胀系数 尺度效应
下载PDF
两种不同阴极材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循 唐超群 夏正才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8-130,共3页
研制了两种不同阴极材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Pt|YSZ|Ag和LSM |YSZ|Ag ,并测试了电池的开路电压与运行温度的变化关系。由实验可知 ,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池的开路电压增大 ,它们的变化趋势不仅受温度的影响 ,还与阴极材料的结构、导电性能... 研制了两种不同阴极材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Pt|YSZ|Ag和LSM |YSZ|Ag ,并测试了电池的开路电压与运行温度的变化关系。由实验可知 ,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池的开路电压增大 ,它们的变化趋势不仅受温度的影响 ,还与阴极材料的结构、导电性能和反应机制有关。Pt|YSZ|Ag中电池Pt阴极具有电子导电性 ,电化学反应有效区域局限在三相界面 ,但Pt催化活性高 ,Pt|YSZ|Ag具有较好的中温输出性能。LSM |YSZ|Ag电池中LSM阴极具有电子 离子混合导电性 ,其电化学反应有效区域由三相界面扩展到两相界面 ,但在温度较低时LSM催化活性较低 ,在较高温度下才有高催化活性 ,因而L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材料 固体氧化物 燃料电池 三相界面 反应机制
下载PDF
采用CT三期增强扫描评估肾透明细胞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志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3期105-107,共3页
目的分析CT三期增强扫描评估肾透明细胞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77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CT三期增强扫描,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计算CT对肾透明细胞癌患者T分期准确性。结果经... 目的分析CT三期增强扫描评估肾透明细胞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77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CT三期增强扫描,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计算CT对肾透明细胞癌患者T分期准确性。结果经手术后病理检查,97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T_(1a)期45例,T_(1b)期22例,T_(2a)期27例,T_(2b)期12例,T_(3a)期48例,T_(3b)期9例,T_(3c)期8例,T_(4)期6例。CT检查对肾透明细胞癌T_(1a)、T_(3b)、T_(3c)、T_(4)分期均无高估、低估情况,T_(1b)期高估4例,T_(2a)期3例,T_(2b)期3例,T_(3a)期高估1例低估9例,经Kappa检验K=0.845提示两者一致性好(P>0.75)。在本研究中84.45%(150/177)患者肿瘤部位位于肾上极,肿瘤直径在5~15cm,轮廓欠规整,大部分边缘较清晰,当肿瘤较大突破肾被膜时可致肿瘤边缘模糊不清。结论CT三期增强扫描评估肾透明细胞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性较高,但对T_(3a)期判断尚存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三期增强 肾透明细胞 癌术前T分期 准确性
下载PDF
燃料电池并网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杨伟 林弘 赵虎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32-137,共6页
针对传统的燃料电池并网控制方法对改善系统动态性能的不足之处,建立PEMF(C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中DC/DC升压变换器和逆变器的模型。提出了燃料电池系统并网的控制策略,利用内外双闭环控制方法,使得逆... 针对传统的燃料电池并网控制方法对改善系统动态性能的不足之处,建立PEMF(C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中DC/DC升压变换器和逆变器的模型。提出了燃料电池系统并网的控制策略,利用内外双闭环控制方法,使得逆变器输出达到系统要求。建立了仿真系统的模型,并给出了燃料电池节点在网络方程中的处理方法。对系统三相短路故障、电压跌落、负荷突变等情况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燃料电池并网控制策略在三相短路故障、电压跌落、负荷突变等情况下,能够使得含燃料电池的系统稳定运行,并能动态跟踪系统的功率输出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并网控制策略 三相短路 数值仿真 系统稳定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功能性胰岛细胞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13
作者 邓新源 梁菊香 罗志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年第5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PHIllips16排螺旋CT三期扫描,薄层重建;造影剂300或370mI/l,剂量1—1.5ml/Kg体重,注射速度4ml/s,动脉期、静脉期及...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PHIllips16排螺旋CT三期扫描,薄层重建;造影剂300或370mI/l,剂量1—1.5ml/Kg体重,注射速度4ml/s,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分别延迟25秒,45秒及3分钟。结果胰岛细胞瘤三期扫描可见三种强化模式:(1)动脉期环形强化,静脉期向心性强化,平衡期整个病灶完全强化;(2)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静脉期或平衡期呈等密度;(3)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平衡期增强稍消退。其中恶性肿瘤征象包括肿块无包膜、动脉期环形强化、延迟期不均匀强化,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提高功能性胰岛细胞肿瘤病灶的检出率、鉴别良、恶性方面均有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三期扫描 胰岛细胞肿瘤
下载PDF
固定化技术在含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长风 刘桂萍 刘永生 《化学工程师》 CAS 2005年第11期38-39,42,共3页
本文在汇总国内利用生物固定化技术处理含酚废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认为国内该项技术主要使用物理分隔法中的包埋法。其中采用的包埋材料以天然高分子(如海藻酸钠)和合成高分子(如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酰胺)为主,但以用天然高分子改性合成高... 本文在汇总国内利用生物固定化技术处理含酚废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认为国内该项技术主要使用物理分隔法中的包埋法。其中采用的包埋材料以天然高分子(如海藻酸钠)和合成高分子(如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酰胺)为主,但以用天然高分子改性合成高分子为包埋材料时效果最好。工艺流程多采用三相生物流化床技术,除酚效率可达90%以上,但目前尚未工业化应用。文中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认为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应是解决固定化条件对生物活性的影响,提出了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是使用光固化技术和新的改性聚合物做包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定化 含酚废水 三相生物流化床
下载PDF
界面优化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由宏新 王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65-268,273,共5页
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性能有一定影响。通过干压刻印法构造了具有网格界面的电解质基片,在此基片上构造具有网格状阳极-电解质界面的单电池片Ni O-YSZ||YSZ||LSM-YSZ,并进行电化学测试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网格... 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性能有一定影响。通过干压刻印法构造了具有网格界面的电解质基片,在此基片上构造具有网格状阳极-电解质界面的单电池片Ni O-YSZ||YSZ||LSM-YSZ,并进行电化学测试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网格单电池最大功率密度优于传统平单电池,刻痕处的微观结构也更加丰富,具有层次。表明界面优化可以增加阳极与电解质的接触面积,增加三相界面密度,进而提高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三相界面 非平整界面 SOFC阳极 YSZ
下载PDF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三通道蛇形阳极流场两相流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芳 孔佳 +1 位作者 郭航 马重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09-1512,共4页
本文针对配备三通道蛇形阳极流场的液态进料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两相流及电池性能开展了实验研究。液态进料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流床内会形成二氧化碳气泡与甲醇溶液构成的两相流系统,其两相流特性受到电池流道设计、运行工况和工... 本文针对配备三通道蛇形阳极流场的液态进料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两相流及电池性能开展了实验研究。液态进料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流床内会形成二氧化碳气泡与甲醇溶液构成的两相流系统,其两相流特性受到电池流道设计、运行工况和工作角度的影响,并同时影响燃料电池的性能。本文设计了三通道蛇形流场,通过可视化实验得到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三通道蛇形阳极流场内的两相流特性随电流密度变化的规律,并研究了燃料电池在不同旋转角度下的两相流特性和电池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旋转角度下,电池都体现出较好的工作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两相流 蛇形流场 三通道
下载PDF
单片立式气体扩散电极初探
17
作者 朱梅 徐献芝 苏润 《电池工业》 CAS 2005年第1期20-22,共3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气体扩散电极———片状立式气体扩散电极三相界面的工作原理和优点,这种片状电极可用于气体参与反应的金属-空气电池和燃料电池。介绍了电极的制备方法,并以锌-空气单电池为例介绍了单电极的电池装置。通过实验比较了不... 介绍了一种新型气体扩散电极———片状立式气体扩散电极三相界面的工作原理和优点,这种片状电极可用于气体参与反应的金属-空气电池和燃料电池。介绍了电极的制备方法,并以锌-空气单电池为例介绍了单电极的电池装置。通过实验比较了不同的聚四氟乙烯含量配方以及不同基体的单片电极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分别进行的放电性能,实验得出结论:PTFE的含量为10%和表面均匀程度高时,电池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气体扩散电极 燃料电池 三相界面 锌-空气电池
下载PDF
空间电荷层效应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三相界面附近氧空位传输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晗 张璐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87-397,共11页
纳米复合电极是提高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性能的新型前沿技术,其内部三相界面(three phase boundary,TPB)处空间电荷层(space charge layer,SCL)效应凸显,显著影响氧空位传输能力,是其性能优异的重要... 纳米复合电极是提高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性能的新型前沿技术,其内部三相界面(three phase boundary,TPB)处空间电荷层(space charge layer,SCL)效应凸显,显著影响氧空位传输能力,是其性能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现有研究广泛采用Poisson-Boltzmann方程模拟SCL效应,受限于载流子电化学平衡假设(导体净电流为零),难以准确地揭示SOFC运行条件下(净电流不为零)SCL效应的影响规律.针对SOFC模式电极,本文耦合Poisson方程与载流子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运行条件下考虑SCL效应的氧空位传输数理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研究表明,SCL效应导致TPB附近产生明显的氧空位浓度梯度,从而产生显著的扩散电流,其数值甚至高于电势梯度驱动的迁移电流.采用SCL电阻表征SCL效应对氧空位传输过程的影响,发现随着无量纲Debye长度与无量纲电势的增大,SCL电阻呈现减小的变化趋势;增大无量纲平均电流密度,SCL电阻逐渐增大.本文研究工作可为通过科学设计纳米复合电极以提高中低温SOFC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空间电荷层 氧空位传输 三相界面
下载PDF
电网电压不平衡下燃料电池并网逆变器功率控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沐泽 杨培宏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6-112,共7页
基于参考指令变更的三相并网逆变器功率控制方法,通过调节影响功率波动的参考指令内的谐波分量可以实现逆变器电流质量和功率波动间协调控制,但不能实现三相电压不平衡下负序交流分量的无静差调整。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三相电压不平衡下... 基于参考指令变更的三相并网逆变器功率控制方法,通过调节影响功率波动的参考指令内的谐波分量可以实现逆变器电流质量和功率波动间协调控制,但不能实现三相电压不平衡下负序交流分量的无静差调整。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三相电压不平衡下燃料电池三相并网逆变器功率控制方法,构建了燃料电池三相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无锁相环直接功率控制方法,采用全通滤波器对并网逆变器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基波分量进行90°相移,消除2倍频的负序交流分量,实现并网逆变器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有效控制。仿真结果证明,所提方法控制的并网逆变器进网电流谐波含量为0.33%,输出电流正弦度较高,电网电压不平衡状态下仍能坚持对电流进行控制。该方法功率控制效果好,具有较强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电压 不平衡 燃料电池 三相并网 逆变器 功率控制 全通滤波器
下载PDF
PEMFC的两种三维两相非等温数值计算的对比
20
作者 林鸿 卫星 +3 位作者 闵春华 李增耀 何雅玲 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65-1767,共3页
采用两相非等温模型,分别针对具有27条流道的全电池和典型单元的稳态工作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着重对比和分析了2种模型液态水饱和度,相变源项和温度的计算结果。发现在相同计算工况和计算条件下,目前文献中广为采用典型单元模型... 采用两相非等温模型,分别针对具有27条流道的全电池和典型单元的稳态工作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着重对比和分析了2种模型液态水饱和度,相变源项和温度的计算结果。发现在相同计算工况和计算条件下,目前文献中广为采用典型单元模型和全电池模型的模拟结果无论是变化趋势还是变化幅度均存在很大差异,如典型单元模型中液态水饱和度远低于全电池模型的情形.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两种模型边界条件的设置所引起的.因此即使在相同的计算条件下目前文献中广为采用的典型单元模型和全电池模型所模拟出的PEMFC过程并不是同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三维数值模拟 两相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