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war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hina’s Progress as Documented by the Second National General Survey of Pollution Sources 被引量:6
1
作者 Minghui Xie Huabo Duan +2 位作者 Peng Kang Qi Qiao Lu Bai 《Engineering》 SCIE EI 2021年第9期1336-1341,共6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a hot topic for decades.After years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China’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re approaching a turning 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a hot topic for decades.After years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China’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re approaching a turning point.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China is on its way to maintaining high-quality and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On 10 June 2020,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ported the key finding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General Survey of Pollution Sources(fiscal year 2017),which provides strong quantitative evidence of progress towar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 terms of our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National General Surveys in 2007 and 2017,it was found th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measured in terms of many wastewater and air emission pollutant discharges,is decreasing despite the steady growth in economic activities—and at a noticeably fast pace.Other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can adopt some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actices,within their own individual contex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ational General Survey of Pollution sources Green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下载PDF
Progress and trend on near-field problems in civil engineering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爽 谢礼立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7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near-field problems became an important topic for both seismologists and civil engineers. The one aspect is to illuminate mechanisms of earthquakes and explain new phenomena. The another aspe...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near-field problems became an important topic for both seismologists and civil engineers. The one aspect is to illuminate mechanisms of earthquakes and explain new phenomena. The another aspect is the ground motions, which are usually assigned by engineers as a type of input load for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sometimes can control the final design results. The experimen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and other related aspects are all based on the specified type of load. As a result, many aspects related to civil engineering will be influenced by changes of the type of load, H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ad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e of structures are desired for studying. In this paper, the state-of-the-art of near-field problems in civil engineering is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which includ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near-field ground motions and influences of these ground motions on civil structur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pointed out and work needed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in the future is suggest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paper can be useful to advance the state of investigation on near-field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FIELD NEAR-FAULT near-sourc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motions influences on civil structures
下载PDF
“文明起源”史观之意味:“中西马”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立柱 陈希红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6-28,共13页
“文明起源”作为国内学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舶来语,主要用以说明距今五千多年至“三代”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但是否合适的问题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似乎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就没有问题。其实马恩晚年虽借用了“文明”等术语,但对其核心... “文明起源”作为国内学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舶来语,主要用以说明距今五千多年至“三代”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但是否合适的问题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似乎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就没有问题。其实马恩晚年虽借用了“文明”等术语,但对其核心内容如剥削、阶级性、虚伪、贪欲、国家镇压机器等都是持具体批判与整体否认态度的,尽管认为如此发展有其必然性,与其他学人用“文明”“野蛮”区分历史进步、停滞与落后,即无意中把知性专断与西方普遍性的观念传播开去明显不同,因为马克思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多数人得到解放出发看问题的。从历史研究追求平实公正应该使用更中性一些术语看,用褒义明显的“文明”来说某一时段历史的特质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说甲文明意味着乙不文明或野蛮,必然分出等级差别。回到传统中国,被视为“文明起源”这一段历史,中国古人认为是“大同”向“小康”、“公天下”向“私天下”之过渡,是以物役使人性的开始,是战争杀伐愈益激烈和彼此互助走向你争我夺、淳朴自然走向尔虞我诈的时期,此与马恩的认知明显具有相通之处。古史研究使用“文明起源”作为关键词展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重物质、轻人道的历史观,体现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不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精神相背离,也与史学自身追求相矛盾,说明目前的古史考量还深陷于西方中心观念之中,反省不够。在此认知基础上文章提出用相对平实的“文化源”代替不甚中性的“文明起源”,以作为中国文化精神开启之初一段历史的研究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起源 大同思想 马克思主义 西方中心论 文化源
下载PDF
“纠纷治理”与“纠纷解决”:差异、共生与照应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卫平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共13页
“纠纷治理”与“纠纷解决”是两种不同的纠纷应对体系和方法。两者各有其不同的理念、运作机制、行动基础和运作逻辑。“纠纷解决”在理念上将纠纷视为社会矛盾的反映,倾向于更多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和群众组织开展纠纷治理。在认识上,“... “纠纷治理”与“纠纷解决”是两种不同的纠纷应对体系和方法。两者各有其不同的理念、运作机制、行动基础和运作逻辑。“纠纷解决”在理念上将纠纷视为社会矛盾的反映,倾向于更多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和群众组织开展纠纷治理。在认识上,“纠纷治理”看重纠纷之间的关联性,讲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限于法律方式,不拘泥于法律对纠纷性质、处置程序和制度规定的约束;与此不同,“纠纷解决”则是由专职机构开展的,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处置纠纷的一种体系。这种体系在理念上,将具体的法律纠纷视为相对独立的纠纷事件,通过对纠纷性质的识别,将其纳入相应的程序,按照既定的方式予以解决。“纠纷解决”的过程和方式受制于法律的严格规定和约束。与现实法律关系不断演进以及对法律纠纷解决公正性要求相适应,“纠纷解决”逐渐演进为一套高度自洽,专业化、技术化、体系化,有理论予以支撑的系统。在我国,这两种体系都有自己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对于我国法治的推进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基于自身体系的结构性特点,两种体系各有所长。因此,我国应当坚持两种体系的共生并存,避免一种体系同另一种体系的关系失调,并在运作中彼此相互照应、相得益彰,在社会实践中追求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社会治理 诉源治理 民事纠纷 民事诉讼
下载PDF
习惯法在民国江苏地方法院民事裁判中的赓续与鼎新
5
作者 徐晓慧 张镭 吉晓雯 《档案与建设》 2024年第3期92-97,共6页
清代末年,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章程,使得中国现代司法体制开始建立,裁判过程随之发生变革,为民国时期司法制度的革新做了铺垫。当前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地方保留的民国司法档案还没有得到有效整理,因而对民国时期地方法院在新... 清代末年,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章程,使得中国现代司法体制开始建立,裁判过程随之发生变革,为民国时期司法制度的革新做了铺垫。当前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地方保留的民国司法档案还没有得到有效整理,因而对民国时期地方法院在新旧交替之下的司法裁判实践的研究,尚有许多空白之处。法源的继承和变迁是民国司法实践的重要方面,民国江苏地方法院的裁判文书对于民国时期习惯法在民事裁判中的运用有具体呈现,不仅直观反映出民国时期地方法院对中国传统习惯法利用的继承与赓续,同时也见证了新式法治理念下中国司法裁判制度的革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裁判 法源 习惯法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赤水源小流域”环境保护治理研究
6
作者 王元钦 邓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8-204,229,共8页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河流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求对河流流域环境进行培育性保护和修复性治理,以促进河流流域的生态平衡和高质量发展。论文以赤水河源头地区为小流域研究样本,聚焦其“四不四难”问题,采用样本案例分析、参数关联与差异...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河流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求对河流流域环境进行培育性保护和修复性治理,以促进河流流域的生态平衡和高质量发展。论文以赤水河源头地区为小流域研究样本,聚焦其“四不四难”问题,采用样本案例分析、参数关联与差异性分析及其控制模式分析等,针对实践中的分类保护治理及复合保护治理方式、省际合作保护治理成效等进行了探讨,梳理出具有五个“优势特征”的中国赤水河地理标志和生态经济特征,提出了贯彻落实“一张蓝图”“一河责任”“一河一策”“一品一补”等对策措施,并建议设立赤水河国家公园,以更好地推进我国“赤水源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向“大流域”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生态文明 小流域 赤水源 保护治理
下载PDF
执源治理视阈下民事调解自动履行贫困化的消解理路
7
作者 赵蕾 苏雨晴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3-124,共12页
司法实践中民事调解自动履行率低、进入强制执行比例高的现象揭示出民事调解自动履行贫困化问题,也是诉源治理效果未能有效延伸到执源治理的集中体现。基于民事调解的契约属性,以关系契约、心理契约及智能合约为支点,形构“依约基础—... 司法实践中民事调解自动履行率低、进入强制执行比例高的现象揭示出民事调解自动履行贫困化问题,也是诉源治理效果未能有效延伸到执源治理的集中体现。基于民事调解的契约属性,以关系契约、心理契约及智能合约为支点,形构“依约基础—守约中心—履约趋势”契约理论分析框架,提出消解自动履行贫困化的实现路径:第一,强化当事人自治与优化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形成客观依约的关系契约的显性消解;第二,采用治疗型调解模式,完善调解信用机制,塑造主动守约的心理契约的隐性消解;第三,嵌入智能合约,实现调解的自主履行与自动执行的履约趋势的技治消解。由此,进一步提出执源治理观,从源头减少执行的案件数量,从根本降低进入执行的案件比例,实现诉源治理与执源治理的协同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调解 自动履行 契约理论 消解理路 执源治理
下载PDF
地方环境治理创新如何进入国家政策议程——“二阶耦合”框架下对河长制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毓康 栗伊萱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6,共13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理解中国环境政策议程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基于修正多源流理论后所构建的“二阶耦合”分析框架,梳理河长制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环境政策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行动的过程,有助于揭示中...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理解中国环境政策议程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基于修正多源流理论后所构建的“二阶耦合”分析框架,梳理河长制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环境政策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行动的过程,有助于揭示中国环境政策议程设置的运行逻辑。研究发现:第一阶段,以无锡河长制为代表的政策创新暂时缓解了地方层面的水环境治理难题,但就全国而言,河长制所涉及的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只是达成了多元的局部耦合,因此其依旧停留在地方扩散和探索阶段。虽然如此,河长制的一阶局部耦合也赢得了中央政府部门的注意,驱动了国家议程设置。第二阶段,全国不同情境下的水治理问题依然突出,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流则发生了明显变化,持续的地方探索和央地互动促使政策流实现根本性重构,加之中央政策倡导者的积极行动,从而促使三流完全耦合,河长制上升为国家政策,并开始面向全国推广。由于中国国家治理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元情境性的特征,河长制案例所示的“二阶耦合”体现了“松散耦合”的理论价值,为理解中国政策过程中的弹性和适应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完善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环境治理 政策 政策议程 河长制 多源流理论
下载PDF
设想美好未来,计谋可期天下的有意识构想实现行为
9
作者 李杰 覃京燕 《设计》 2024年第2期66-71,共6页
人工智能在硬件、软件、数据、算法、算力、安全、系统、生态8个方面与创新设计结合,进行ID识别、行为模式和需求关系的智能设计,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控制、智能网络、智能运算将人类智能的关联、预测和想象核心能力进行模拟学习,... 人工智能在硬件、软件、数据、算法、算力、安全、系统、生态8个方面与创新设计结合,进行ID识别、行为模式和需求关系的智能设计,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控制、智能网络、智能运算将人类智能的关联、预测和想象核心能力进行模拟学习,完成设想未来、计谋天下的设计活动,提高有意识构想行为,实现三体元宇宙(原宇宙、源宇宙)元设计创造未来可能性的概率。通过高信维、高感质、高交互、高价值和高颜值的设计评测,用科技美学科技伦理实现共生的数实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设计 三体元(原源)宇宙 数实生态文明
下载PDF
生态文明背景下“能量美学”的概念提出与设计探索
10
作者 千茜 袁俊峰 +1 位作者 何春燕 丁蓓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83,共7页
提出“能量美学”这一全新的理念,该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能量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创造美好空间,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从背景与缘起、概念与解析、价值与意义、路径与实践、趋势与影响、结论与展望6个... 提出“能量美学”这一全新的理念,该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能量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创造美好空间,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从背景与缘起、概念与解析、价值与意义、路径与实践、趋势与影响、结论与展望6个方面,阐释“能量美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在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并通过应用实例,得出“能量美学”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展现出极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提升能量使用的效率和审美价值,创造更加绿色和谐的生活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构建更加和谐、绿色的未来提供新路径和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能量美学 生态文明 高品质设计 开源理念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State Policies as a Source of Civil Law
11
作者 Zhang Ho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7年第4期67-84,共18页
State policies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ver Chinese civil justice. Article 6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stipulates that state policies are a source of civil law, but the path by which they enter civil just... State policies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ver Chinese civil justice. Article 6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stipulates that state policies are a source of civil law, but the path by which they enter civil justice is not a rational one and may lead to adjudication difficulties with state policies. State policies are integrated with state law, and the laws and legal interpretations formulated by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utonomous regulations and special regulations, administrative rules and other regulatory documents are forms of expression of state policies. Different rules for adjudication apply 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vehicles of state policy.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can play a role in making public policy and guiding state policy into civil adjudication through "open" and "unseen" chann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vil code state policies source of law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adjudicationnorms
原文传递
危险源识别方法研究
12
作者 周坤侠 《中国科技纵横》 2024年第7期162-164,共3页
在中国的民航系统中,安全是首要目标。为了保障飞行安全,找出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危险源是第一步。基于此,从识别危险源的角度出发,提出危险源的主要概念和一般的辨识方法,通过民航体系中常用识别方法识别目前民航空管系统的危险源,并提出... 在中国的民航系统中,安全是首要目标。为了保障飞行安全,找出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危险源是第一步。基于此,从识别危险源的角度出发,提出危险源的主要概念和一般的辨识方法,通过民航体系中常用识别方法识别目前民航空管系统的危险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为相关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航系统 危险源 识别
下载PDF
民航高频无线电通信干扰源空中定位方法
13
作者 何涛 《通信电源技术》 2024年第18期176-178,共3页
文章提出一种民航高频无线电通信干扰源空中定位方法,以提高民航通信质量。文章先构建民航高频无线电通信传播模型,后设计民航高频无线电通信干扰源空中定位算法,从而实现民航高频无线电通信干扰源空中定位。通过对该方法进行测试,实验... 文章提出一种民航高频无线电通信干扰源空中定位方法,以提高民航通信质量。文章先构建民航高频无线电通信传播模型,后设计民航高频无线电通信干扰源空中定位算法,从而实现民航高频无线电通信干扰源空中定位。通过对该方法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同类型干扰源下的定位覆盖率均较高,定位性能良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航 高频无线电 通信干扰源 空中定位
下载PDF
保定市大气污染来源与燃煤治理成效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凯 吕文丽 +4 位作者 王婉 王健 段菁春 邸伟 孟凡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20-1729,共10页
为支撑保定市空气污染控制目标实现,于2014年起开展了保定市大气污染研究工作,明确了保定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与成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结果表明:①保定市大气重污染主要发生在冬季,民用燃煤排放是大气重污染发生的根本原因.... 为支撑保定市空气污染控制目标实现,于2014年起开展了保定市大气污染研究工作,明确了保定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与成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结果表明:①保定市大气重污染主要发生在冬季,民用燃煤排放是大气重污染发生的根本原因.2013年12月1日—2014年2月28日冬季ρ(SO2)、ρ(NO2)、ρ(PM10)和ρ(PM2.5)分别为2014年年均值的1.93、1.64、1.46和1.61倍.民用燃煤源占2014年PM2.5全年来源的19.8%,占冬季PM2.5来源的30.9%.②集中供热和清洁取暖措施对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2015—2018年民用散煤综合整治后,ρ(PM2.5)年均值由2013年的135μg/m^3降至2018年的67μg/m^3,降幅达50.4%,全年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天数占比从30.0%降至9.0%.清洁取暖率较高区县的冬季空气综合指数和ρ(PM2.5)明显低于清洁取暖率低的区县.③民用散煤综合整治降低了冬季PM2.5中民用燃煤源占比,优化了能源结构.民用燃煤在PM2.5中占比由2014年冬季的30.9%分别降至2017—2018年冬季的25.0%和2018—2019年冬季的22.0%,煤炭消费量占比由2014年的49.6%降至2017年的38.4%,电力消费量占比由2014年的33.8%升至2017年的39.5%,天然气消费量占比由2014年的2.6%升至2017年的6.8%.总体而言,尽管保定市空气质量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总燃煤量占比仍高于北京市(9.8%)和天津市(36.1%),其主城区南部区县仍可进一步提高清洁取暖率,以促进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成因 民用燃煤 科学治理 保定市
下载PDF
民用燃煤、焦化厂和石油沥青工业多环芳烃源成分谱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朱先磊 刘维立 +1 位作者 卢妍妍 朱坦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9-203,共5页
利用模拟实验采集了民用燃煤污染源样品 ,在现场采集了焦化厂和石油沥青两类污染源样品 ,用GC MS联用技术测定了样品中 13种多环芳烃 .对分析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确定以上 3类污染源多环芳烃源成分谱 .在此基础上 ,对民用燃煤、焦化厂... 利用模拟实验采集了民用燃煤污染源样品 ,在现场采集了焦化厂和石油沥青两类污染源样品 ,用GC MS联用技术测定了样品中 13种多环芳烃 .对分析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确定以上 3类污染源多环芳烃源成分谱 .在此基础上 ,对民用燃煤、焦化厂和石油沥青污染源的排放水平、轮廓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民用燃煤 焦化煤 石油沥青 多环芳烃 烃源成分谱 化学污染物质
下载PDF
利用煤炭资源发展洁净燃料二甲醚 被引量:4
16
作者 彭国胜 范秀山 +1 位作者 董贺新 曾之平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5-37,共3页
从能源结构、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论述了煤炭转化的意义 ,概述了煤炭的现状、发展趋势、我国煤炭直接液化的优势和煤炭液化的新技术进展 .分析了二甲醚作为一种新型洁净燃料 ,用做柴油发动机燃料、民用燃料的可行性 ,介绍了二... 从能源结构、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论述了煤炭转化的意义 ,概述了煤炭的现状、发展趋势、我国煤炭直接液化的优势和煤炭液化的新技术进展 .分析了二甲醚作为一种新型洁净燃料 ,用做柴油发动机燃料、民用燃料的可行性 ,介绍了二甲醚的生产、研究现状及市场前景 .建议用煤做原料制二甲醚 ,促进我国煤化工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车 能源 民用燃料 煤化工
下载PDF
中国海绵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6
17
作者 袁再健 梁晨 李定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96-901,共6页
建设海绵城市是中国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它强调"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目前已上升到中国国家战略层面,已有30个城市(如济南、武汉、厦门、北京、天津、上海等)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但中国海绵城... 建设海绵城市是中国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它强调"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目前已上升到中国国家战略层面,已有30个城市(如济南、武汉、厦门、北京、天津、上海等)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但中国海绵城市的研究和实践尚处在初级阶段,注重工程性措施而忽视了配套的非工程性措施,尚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文章从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入手,首先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理论内涵,包括建设海绵城市的基本原则、规划核心、预期目标以及理论本质等方面,然后从理论、技术和实践3个层面总结了中国海绵城市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这3个层面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最后从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现有建成区的改造、建造和运行中的商业模式、非工程性设施建设等5个方面,指出了当前中国建设海绵城市有待深入解决的问题,为今后海绵城市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生态文明 国家战略 城市面源污染 雨洪管理
下载PDF
习惯在我国民法体系中的应有地位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本寒 艾围利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99,114,共8页
民法典具有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滞后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而习惯的地域性、广泛性、非正式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可以弥补民法典的固有缺陷,因此我们将来的民法典应该将习惯列为民法渊源。我们应该在进行全国范围习惯调查的基础上将符... 民法典具有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滞后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而习惯的地域性、广泛性、非正式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可以弥补民法典的固有缺陷,因此我们将来的民法典应该将习惯列为民法渊源。我们应该在进行全国范围习惯调查的基础上将符合要求的习惯通过加工、设计融入我们未来的民法典,而不应该急功近利的一味移植国外法律。在司法实践中,习惯应该作为证明对象看待,由主张援引某习惯的当事人负责举证,当然法院有查证的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 习惯法 民法渊源
下载PDF
认真对待民事习惯 被引量:9
19
作者 颜运秋 周晓明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7年第1期34-38,共5页
内生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习惯对于国家制定法的执行影响十分重大。从民法的精神、世界多数国家的立法先例以及国家制定法的执行困境来看,民事立法对民事习惯的高度重视是十分必要的。漠视民事习惯的民事立法将会严重脱离现实,使国家制定... 内生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习惯对于国家制定法的执行影响十分重大。从民法的精神、世界多数国家的立法先例以及国家制定法的执行困境来看,民事立法对民事习惯的高度重视是十分必要的。漠视民事习惯的民事立法将会严重脱离现实,使国家制定法难以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可,甚至使国家制定法被人们故意地规避。我国的民事立法应该借鉴国外重视对民事习惯的宝贵经验,确立民事习惯在民法中的补充渊源地位,广泛开展调查,化解制定法与习惯的冲突,软化立法以增强法律的社会适应性,强化司法以增强法律在人们心中的严肃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习惯 民法典 补充渊源 软化立法 强化司法
下载PDF
近场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91
20
作者 李爽 谢礼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2-111,114,共10页
在过去的20年里,近场问题受到了地震学家和土木工程师的共同关注,一方面原因旨在阐明地震本身的机理,解释新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地震动作为一种主要的输入荷载,在某些情况下将对整个结构设计的最终结果起到控制作用.同时试验和评估等其... 在过去的20年里,近场问题受到了地震学家和土木工程师的共同关注,一方面原因旨在阐明地震本身的机理,解释新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地震动作为一种主要的输入荷载,在某些情况下将对整个结构设计的最终结果起到控制作用.同时试验和评估等其它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均以指定的荷载形式为前提,荷载形式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土木工程中的诸多方面,所以希望研究这种荷载的规律并获得其与结构反应之间的关系.本文回顾了近场问题研究的历史,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对近场地震动所展开的相关研究工作,其中包括近场地震动本身的特性与近场地震动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影响等方面,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应该研究的方向,对于近场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 近断层 近源 地震动本身的特性 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