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恒定流作用下泥沙垂向相对暴露度试验研究
1
作者 边城 陈杰 +1 位作者 蒋昌波 伍志元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4,共8页
基于泥沙三维受力分析,探讨垂向相对暴露度对单颗粒泥沙起动的影响,推导考虑垂向相对暴露度影响的单颗粒泥沙起动流速公式。通过概化单颗粒泥沙起动试验测量数据,明确泥沙起动公式中的上举力系数与拖曳力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上举力系数... 基于泥沙三维受力分析,探讨垂向相对暴露度对单颗粒泥沙起动的影响,推导考虑垂向相对暴露度影响的单颗粒泥沙起动流速公式。通过概化单颗粒泥沙起动试验测量数据,明确泥沙起动公式中的上举力系数与拖曳力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上举力系数和拖曳力系数与水流条件和颗粒粒径有关,在恒定流作用下垂向相对暴露度增大导致拖曳力系数和上举力系数增大。当垂向相对暴露度到达一定数值后,拖曳力系数与上举力系数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相同泥沙粒径情况下,单颗粒泥沙起动流速随着垂向相对暴露度的增加而增加。垂向相对暴露度不仅改变单颗粒泥沙所受力臂大小,且改变了作用在单颗粒泥沙上的流速大小,影响了泥沙的起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起动 恒定流 垂向相对暴露度 起动流速 三维力矩平衡
下载PDF
非均匀风沙起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具瑞 方铎 +3 位作者 毕慈芬 李桂芬 李文萍 刘兴年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8-251,共4页
文章将非均匀沙水流起动研究方法中采用的暴露度的概念引入到天然风沙起动的研究中,对暴露度的统计规律进行了分析。利用风沙颗粒起动时力矩平衡的条件,建立了天然风沙起动公式,用风洞试验资料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在非均匀沙起动... 文章将非均匀沙水流起动研究方法中采用的暴露度的概念引入到天然风沙起动的研究中,对暴露度的统计规律进行了分析。利用风沙颗粒起动时力矩平衡的条件,建立了天然风沙起动公式,用风洞试验资料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在非均匀沙起动粒径与平均粒径相当的条件下,混合沙的起动风速较小的结论,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在天然风沙起动研究中采用暴露度来反映风沙不均匀性对起动的影响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起动规律 天然风沙 起动风速 暴露度 风洞试验
下载PDF
泥沙起动流速的随机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军华 江恩惠 +1 位作者 郑邦民 张杨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20,共6页
泥沙起动流速是河流泥沙动力学基本概念之一,对泥沙运动及河床冲淤变形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天然河流中的泥沙运动多处在紊流状态下,其影响因素极其复杂,具有显著的随机性。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流体力学层面论述了以作用于... 泥沙起动流速是河流泥沙动力学基本概念之一,对泥沙运动及河床冲淤变形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天然河流中的泥沙运动多处在紊流状态下,其影响因素极其复杂,具有显著的随机性。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流体力学层面论述了以作用于泥沙颗粒上的局部流速表示泥沙起动流速的合理性,进一步拓展分析,指出了以往公式的不足,给出了以局部点流速表示的包括散粒体与粘性颗粒在内的全沙起动流速公式,继而与各家公式作了对比;基于随机理论,给出了泥沙普遍动、少量动、个别动的判据,并将均值流速概率化,扩展了泥沙颗粒起动的范围与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起动流速 紊流 随机性 判据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非均匀细颗粒泥沙起动流速的近似估算 被引量:10
4
作者 程和琴 蒋智勇 时钟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40,共4页
利用文献中的泥沙起动流速公式,推导出非均匀细颗粒泥沙起动流速近似估算公式。采用长江口南槽定点测量涨落潮过程中水深、水面以下1m的流速与近底床悬沙粒径d95资料,拟合该近似估算公式。估算结果表明:近底床悬沙粒径d95小于0 06mm的... 利用文献中的泥沙起动流速公式,推导出非均匀细颗粒泥沙起动流速近似估算公式。采用长江口南槽定点测量涨落潮过程中水深、水面以下1m的流速与近底床悬沙粒径d95资料,拟合该近似估算公式。估算结果表明:近底床悬沙粒径d95小于0 06mm的细颗粒泥沙起动流速值大于已有水槽实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细颗粒泥沙 起动流速 近似估算 非均匀
下载PDF
松性土新开挖河道动床冲刷模型设计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洪大林 朱立俊 +1 位作者 缪国斌 唐存本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9-63,共5页
指出原状土与散粒体的起动流速、输沙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使得新开挖河道动床冲刷模型设计方法与天然河道动床模型设计方法有所区别,也复杂得多。提出了新开挖河道动床冲刷模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泰州引江河道动床冲刷模型论证了... 指出原状土与散粒体的起动流速、输沙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使得新开挖河道动床冲刷模型设计方法与天然河道动床模型设计方法有所区别,也复杂得多。提出了新开挖河道动床冲刷模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泰州引江河道动床冲刷模型论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并认为该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原状土 输沙率 冲刷 动床模型
下载PDF
泥沙起动规律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何文社 方铎 +2 位作者 曹叔尤 李昌志 郭志学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7-70,共4页
非均匀沙运动规律与均匀沙明显不同。故从非均匀沙起动的特点出发 ,阐述了其运动机理 ,采用滚动起动模式。通过对附加质量力的概念及表达式和相对暴露度参数的引入 ,推得了非均匀沙起动公式。并用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 ,同其它学者们的公... 非均匀沙运动规律与均匀沙明显不同。故从非均匀沙起动的特点出发 ,阐述了其运动机理 ,采用滚动起动模式。通过对附加质量力的概念及表达式和相对暴露度参数的引入 ,推得了非均匀沙起动公式。并用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 ,同其它学者们的公式相比较为合理。作为特例得到了均匀沙的起动公式 ,该系数包含了其它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起动规律 附加质量力 相对暴露度 运动机理 受力分析
下载PDF
非均匀沙起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何文社 方铎 +2 位作者 杨胜发 杨具瑞 刘兴年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2-77,共6页
非均匀沙运动规律与均匀沙明显不同。本文从非均匀沙起动的特点出发 ,阐述了其运动机理 ,采用滚动起动模式。通过对附加质量力的概念及表达式和相对暴露度参数的引入 ,推出了非均匀沙起动公式。并用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 ,同其它学者们的... 非均匀沙运动规律与均匀沙明显不同。本文从非均匀沙起动的特点出发 ,阐述了其运动机理 ,采用滚动起动模式。通过对附加质量力的概念及表达式和相对暴露度参数的引入 ,推出了非均匀沙起动公式。并用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 ,同其它学者们的公式相比较为合理。同时得到了均匀沙的起动公式 ,其系数涵盖了其它均匀沙公式。说明本文公式较好的反映了非均匀沙的起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沙 起动公式 相对暴露度 附加质量力 切应力
下载PDF
全沙模型试验的一种设计方法 被引量:5
8
作者 高学平 洪柔嘉 赵耀南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7-61,共5页
本文对在同一模型中同时复演悬沙、异重流和底沙3种形式的泥沙运动进行了探讨.对悬沙,以沉降相似和扬动相似设计泥沙,保证挟沙能力和冲淤时间相似,及泥沙级配相似;对异重流,应满足异重流发生条件的相似,保证含沙量和淤积时间相... 本文对在同一模型中同时复演悬沙、异重流和底沙3种形式的泥沙运动进行了探讨.对悬沙,以沉降相似和扬动相似设计泥沙,保证挟沙能力和冲淤时间相似,及泥沙级配相似;对异重流,应满足异重流发生条件的相似,保证含沙量和淤积时间相似;对底沙,以满足起动相似设计泥沙,使输沙量及冲淤时间相似;3种形式泥沙运动的冲淤时间比尺应基本一致.最后,给出了某工程设计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运动 全沙模型 悬沙 异重流 模型试验
下载PDF
波浪条件下刚性植被茎干紊流对沉积物再悬浮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易雨君 唐彩红 张尚弘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27-1836,共10页
浅水湖泊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促进了沉积物内源性物质的释放,造成湖泊水体内源污染,加剧湖泊水质污染与生态恶化.开展刚性植被不同分布格局下的沉积物再悬浮水槽试验,能为浅水草型湖泊、滨海湿地等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本研... 浅水湖泊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促进了沉积物内源性物质的释放,造成湖泊水体内源污染,加剧湖泊水质污染与生态恶化.开展刚性植被不同分布格局下的沉积物再悬浮水槽试验,能为浅水草型湖泊、滨海湿地等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通过开展实验室波浪水槽试验,检验了3种直径12种密度的刚性模型植被对波浪扰动白洋淀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植被情景不同波浪条件下的瞬时速度和沉积物再悬浮浓度,详细阐述了植被产生的紊动能对沉积物再悬浮临界状态的影响,构建并验证了沉积物再悬浮植被紊流模型,预测了沉积物再悬浮的临界速度,为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植被的存在能有效增加近床面的紊动能;2)紊动能是控制沉积物再悬浮的关键性因素;3)沉积物再悬浮的临界波速与植被的固相体积分数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植被 沉积物再悬浮 波浪 紊动能 临界阈值 浅水湖泊
下载PDF
渗流作用下岸坡泥沙起动流速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林林 张根广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84-88,共5页
渗流和冲刷作用是河流岸坡发生崩岸的重要因素。基于概率论与泥沙运动基本原理,引入起动概率及相对暴露度,采用滑动起动模型,推导了渗流作用下岸坡泥沙起动流速的统一公式,弥补了已有研究成果缺乏对泥沙起动概率和渗流力考虑的不足。在... 渗流和冲刷作用是河流岸坡发生崩岸的重要因素。基于概率论与泥沙运动基本原理,引入起动概率及相对暴露度,采用滑动起动模型,推导了渗流作用下岸坡泥沙起动流速的统一公式,弥补了已有研究成果缺乏对泥沙起动概率和渗流力考虑的不足。在简化的起动边界条件下,所得公式可以简化为顺直岸坡、正负坡以及平坡等条件下的起动流速公式。经过有渗流力及无渗流力两种起动条件下的实测资料验证,表明所得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符合良好。相关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泥沙起动及河道岸坡崩岸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 岸坡 起动概率 相对暴露度 起动流速
下载PDF
无粘性非均匀沙的起动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民雄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110-116,共7页
在非均匀煤屑起动试验的基础上,对非均匀沙粗化过程中的起动作了探讨。推导出同时反映隐蔽和暴露作用的非均匀沙起动流速计算式,并进行了验证。该式还可自动退化为均匀沙起动流速的计算式。
关键词 非均匀沙 起动 流速 无粘性 试验
下载PDF
河流泥沙10组分界粒径述评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耀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共7页
从分界理论和分界阈值等方面,对泥沙分类、球体泥沙沉速、单矿质泥沙、黏粒溶胶、泥沙絮凝、泥沙触变、淤积初始干密度、沙波初始形态、推移质悬移质、床沙质冲泻质等冲积河流泥沙10组分界粒径(分界阈值上界为2.0 mm、下界为0.001 mm)... 从分界理论和分界阈值等方面,对泥沙分类、球体泥沙沉速、单矿质泥沙、黏粒溶胶、泥沙絮凝、泥沙触变、淤积初始干密度、沙波初始形态、推移质悬移质、床沙质冲泻质等冲积河流泥沙10组分界粒径(分界阈值上界为2.0 mm、下界为0.001 mm)进行了概述,给出了10组分界粒径的特性表和"谱系表"。10组分界粒径的本质核心是粗沙与细沙的划分;基于属性分类方法,10组分界粒径可划分为主要基于泥沙特性(第Ⅰ类),依赖于泥沙与水流两者特性(第Ⅱ类),依赖于泥沙、水流和河床演变三者特性(第Ⅲ类)3种类型;基于确定性分类方法,又可划分为分界意义明确和分界阈值确定(A类)、分界意义明确性较差或者分界阈值确定性较弱(C类)、介于两者之间(B类)3种类型。归纳提出了粗沙与细沙分界粒径、分界粒径与临界流速、泥沙沉速与起动流速等有关河流泥沙分界粒径的讨论问题和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提升了河流泥沙分界粒径的系统性和重要性,建立了泥沙"微观"特性与河流"宏观"特性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 分界粒径 分界阈值 临界流速 河床演变
下载PDF
非均匀沙起动规律初探 被引量:29
13
作者 陈嫒儿 谢鉴衡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1988年第3期28-37,共10页
本文根据近底水流结构及床面圆球绕流试验成果,阐明了非均匀沙起动机理的复杂性。建立了能反映非均匀床沙暴露作用及隐蔽作用的计算非均匀沙起动流速的简化模式,通过专门安排的非均匀沙起动流速试验及分析川江野外观测资料,确定了计算... 本文根据近底水流结构及床面圆球绕流试验成果,阐明了非均匀沙起动机理的复杂性。建立了能反映非均匀床沙暴露作用及隐蔽作用的计算非均匀沙起动流速的简化模式,通过专门安排的非均匀沙起动流速试验及分析川江野外观测资料,确定了计算公式的系数。计算结果能反映较细的非均匀床沙较同粒径均匀沙难于起动,而中等及较粗的非均匀床沙则较同粒径均匀沙易于起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运动 泥沙粒径 起动流速 非均匀沙
下载PDF
非均匀沙起动概率公式研究
14
作者 张振昌 赵素敏 何文社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5-197,217,共4页
考虑到泥沙颗粒暴露度以及颗粒形状对泥沙起动流速的影响,通过概率论与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推导得到了非均匀沙起动概率公式,从而建立了起动流速与起动概率之间的明确关系。与实测起动流速对比表明,该公式能正确反映非均匀沙的运动规律。
关键词 非均匀沙 起动流速 起动概率 暴露度
下载PDF
波流联合作用下珠江磨刀门河口絮凝问题研究
15
作者 刘坤松 谭超 +1 位作者 刘锋 杨清书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65,共7页
基于2013年3月29-31日河口拦门沙外固定船载和座底三脚架观测数据,分析了磨刀门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体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磨刀门河口水体中絮凝体约以62.5μm为临界粒径分成大、小絮凝体两种存在形式,且以小絮凝体组分为主;磨刀门河... 基于2013年3月29-31日河口拦门沙外固定船载和座底三脚架观测数据,分析了磨刀门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体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磨刀门河口水体中絮凝体约以62.5μm为临界粒径分成大、小絮凝体两种存在形式,且以小絮凝体组分为主;磨刀门河口水体盐度对絮凝体发育影响作用不明显,含沙量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絮凝体发育;波流动力是控制絮凝体发育的主要因素,其中流速大致以0.32 m/s为临界值,波浪以0.75 m为临界有效波高,均对絮凝体的发育存在双重影响作用。波流联合动力对絮凝体发育影响较为复杂,不同阶段对絮凝体发育主控因素有所差异,磨刀门河口细颗粒泥沙的絮凝临界剪切应力约为1.25N/m2,波、流同时达到絮凝临界值时为絮凝体发育最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细颗粒泥沙絮凝 波浪 流速 临界絮凝条件
下载PDF
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钟小燕 王船海 +2 位作者 庾从蓉 文磊 段佩怡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62-2869,共8页
河湖中的底泥作为二次污染源,影响河道水环境.太湖河口及调水区河流底泥泥沙、营养盐的释放扩散受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用环形水槽模拟河道的水动力条件的改变,通过实验研究悬浮泥沙、总溶解氮磷(TDN,TDP)和总氮磷(TN,... 河湖中的底泥作为二次污染源,影响河道水环境.太湖河口及调水区河流底泥泥沙、营养盐的释放扩散受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用环形水槽模拟河道的水动力条件的改变,通过实验研究悬浮泥沙、总溶解氮磷(TDN,TDP)和总氮磷(TN,TP)浓度在不同流速条件下在水体中的变化情况,从而掌握底泥泥沙、营养盐在不同流速下的释放特性.本研究按照泥沙的起动标准,把相对应的流速分为"个别动"、"少量动"以及"普遍动"流速,对应不同的泥沙悬浮量以及营养物质的释放量.研究显示高于起动流速下营养盐的动态释放较低于起动流速下的静态释放.泥沙的悬浮量与营养物质的动态释放过程密切相关.TDN、TDP释放量和最终平衡浓度随流速呈对数关系;TN、TP平衡浓度随流速增加呈指数形式增加.整个释放过程为,0~30 min的释放前期为孔隙水释放,营养物质释放量大且速率快;后期为再悬浮颗粒物释放,释放量小且速率减慢,达到平衡之后,营养盐浓度基本稳定.营养物质的空隙水释放与在悬浮颗粒物释放的比例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氮磷 水动力 释放和吸附 临界流速
原文传递
A Field Experiment on Dust Emission by Wind Erosion in the Taklimakan Desert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兴华 何清 +3 位作者 艾力.买买提依明 霍文 刘新春 STRAKE Miriam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2年第2期241-249,共9页
Dust emission by wind erosion in surface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many arid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and it is harmful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human health,and social economy.To monit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l... Dust emission by wind erosion in surface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many arid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and it is harmful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human health,and social economy.To monit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ltation activity and to calculate the threshold wind velocity and sediment discharge under field conditions have significance on the research of dust emission by wind erosion.Therefore,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ver the flat sand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One sampling system was installed on the flat sand surface at Tazhong,consisting of a meteorological tower with a height of 2 m,a piezoelectric saltation sensor(Sensit),and a Big Spring Number Eight(BSNE) sampler station.Occurrence of saltation activity was recorded every second using the Sensit.Each BSNE station consisted of five BSNE samplers with the lowest sampler at 0.05 m and the highest sampler at 1.0 m above the soil surface.Sediment was collected from the samplers every 24 h.It is found that saltation activity was detected for only 21.5% of the hours measured,and the longest period of saltation activity occurring continuously was not longer than 5 min under the field conditions.The threshold wind velocity was variable,its minimum value was 4.9 m s 1,the maximum value was 9.2 m s 1,and the average value was 7.0 m s 1.The threshold wind velocity presented a positive linear increase during the measurement period.The observation site had a sediment discharge of 82.1 kg m 1 over a period of 24 h.Based on hourly saltation counts,hourly sediment discharge was estimated.Overall,there was no obvious linear or other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urly sediment discharge and wind veloc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es of sediment discharge do not quite depend on wind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erosion saltation activity threshold wind velocity sediment discharge Taklimakan Deser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