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ysical Modeling of Fold-and-Thrust Belt Evolution and Triangle Zone Development:Dabashan Foreland Belt(Northeast Sichuan basin,China) as an Example 被引量:4
1
作者 WANG Ruirui ZHANG Yueqiao XIE Guoa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9-72,共14页
Triangle zones, generally found in foreland fold-and-thrust belts, serve as favorable objects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Taking the Dabashan foreland belt as an example, we studi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ia... Triangle zones, generally found in foreland fold-and-thrust belts, serve as favorable objects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Taking the Dabashan foreland belt as an example, we studi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iangle zones, and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d^collements and the mechanical contrast of lithology by employing the method of physical modeling. Four experimental models were conducted in the wor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and wedges' grew episodically, recorded by deformational length, height and slope angle. The height versus shortening rate presented an S-shape curve, and uplifting occurred successively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oreland belt.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triangle zone, layer-parallel shortening took place at the outset; deformation decoupling then occurred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brittle layers, divided by a middle-embedded silicone polymers layer. The upper brittle layers deformed mainly by folding, while the lower sand layers by thrusting. As shortening continued, the geometry of a triangle zone was altered. We consider that the triangle zone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belt was modified from an early one based on available seismic profiles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addition, dccollements and mechanical contrast impos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tructural development, which can directly give rise to structural discrepancies. More d^collements and obvious mechanical contrast between brittle layers can promote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brittle layers. Basal d^collement controls the whole deformation and decreases the slope angle of the wedge, while roof d^collement determines whether a triangle zone can be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modeling Dabashan fold-and-thrust belt triangle zone DECOLLEMENT mechanicalcontrast of lithology
下载PDF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near transverse zones in fold-thrust belts
2
作者 Sanghoon Kwon Gautam Mitra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2年第4期401-406,共6页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of a thrust faul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interpreted to be a result of the presence of (1) a lateral (or oblique) thrust-ramp, or (2) a fro...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of a thrust faul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interpreted to be a result of the presence of (1) a lateral (or oblique) thrust-ramp, or (2) a frontal ramp with displacement gradient, and/or (3) a combination of these geometries. These geometries have been used to interpret the structures near transverse zones in fold-thrust belts (FTB). This contribution outline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that can result in the same map pattern by lateral variations in stratigraphy along the strike of a low angle thrust fault. We describe the natural example of the Leamington transverse zone, which marks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Pennsylvanian-Permian Oquirrh basin with genetically related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in the North American Sevier FTB. Thus, the observed map pattern at this zone is closely related to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along the strike of a horizontal fault. Even though the present-day erosional level shows the map pattern that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a lateral ramp, the observed structures along the Leamington zone most likely share the effects of the presence of a lateral (or oblique) ramp,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along the fault trace, and the displacement grad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 stratigraphic changes fold-thrust belt Transverse zone Frontal ramp Lateral ramp Displacement gradient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山前褶皱—冲断带构造分带特征及形成演化
3
作者 姜颜良 孙文洁 +3 位作者 马文彧 张冠杰 吴孔友 孔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2,I0003,共15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呈新的构造叠置特征和复杂的复合叠加构造样式,叠加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解释资料,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楔型构造理论和构造地质学分析方法,研究复杂叠加构造变形差异及分...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呈新的构造叠置特征和复杂的复合叠加构造样式,叠加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解释资料,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楔型构造理论和构造地质学分析方法,研究复杂叠加构造变形差异及分带特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发育受基底卷入与顺层滑脱联合与差异控制下的空间断褶体系,褶皱发育受断层控制,褶皱与断层相互叠加形成构造楔、双重构造、突发构造等复合构造样式,表现为多期活动特征。研究区按构造变形性质及变形差异可划分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3个构造带;其中,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与第一排断褶带重合,受控于基底卷入型断裂体系,发育基底卷入式大型构造楔、背形堆垛式双重构造与前倾双重构造,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平面重合度高;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包括第二和第三排断褶带,受控于顺层滑脱型断裂体系,发育断展褶皱,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平面重合度低,构造垂向上具有分层差异,构造变形程度自南向北表现为由强至弱。挤压应力作用的时期和强度、滑脱断层的向北滑脱、构造楔的楔入长度及推挤距离、滑脱层的厚度和上覆地层厚度,以及沉积时代、沉积速率和岩性差异等因素是引起研究区构造垂向分层、南北分带的原因。该结果对明确研究区构造发育及下一步油气地质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 山前带 逆冲推覆构造带 褶皱—冲断带 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 分带特征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分析 被引量:40
4
作者 汪新伟 汪新文 +1 位作者 刘剑平 马永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1-421,共11页
讨论了与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有关的4个问题。(1)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具有纵向分带、横向分段和垂向构造分层的特征:纵向上由南至北可分为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和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三个带;横向上,... 讨论了与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有关的4个问题。(1)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具有纵向分带、横向分段和垂向构造分层的特征:纵向上由南至北可分为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和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三个带;横向上,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从西至东按横向调节带分为5个段,构造特征表现为反冲断层从不发育到向南反冲的位移逐渐增大、反冲断层所滑脱的层位亦逐渐加深;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红车断裂为界划分为西段和东段,西段构造运动弱,构造变形具双层结构;东段构造运动较强,发育大型冲向后陆的反向逆冲断层,构造变形多具有3层结构。(2)逆冲断层-褶皱类型按其形成机制分为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及基底卷入-滑脱混合型冲断-褶皱3大类,其中,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的特征是褶皱作用发生在逆冲断裂之前,而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冲断和褶皱同时或冲断层先于褶皱形成为特征。(3)本区存在横向和纵向传递带。横向调节带一般分布于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主要为左旋走滑断层;纵向传递带分布于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逆冲断层系斜列分布和位移纵向斜列传递为特征。(4)褶皱-冲断带形成的主控因素主要有: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末和晚侏罗世末发生的构造变形以及古近系、下白垩统和下—中侏罗统发育的三套异常高压泥岩层相关的滑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冲断带的构造特征 冲断-褶皱的类型 调节带 主控因素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逆冲褶皱带构造特征及其南北差异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83
5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任文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0-611,共12页
研究表明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经历了多次的逆冲推覆作用 ,广义上该构造带是一个大型的双冲构造系统 ,由下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套变形组成。同时明确了狭义的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分的构造特征以及南北两部分的形成机制 ,南北两部分具有... 研究表明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经历了多次的逆冲推覆作用 ,广义上该构造带是一个大型的双冲构造系统 ,由下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套变形组成。同时明确了狭义的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分的构造特征以及南北两部分的形成机制 ,南北两部分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形成机制与过程。北段主要包括桌子山段、贺兰山中、北部、银川地堑地区和横山堡段 ;南段主要包括贺兰山南部、马家滩段以及沙井子段。确认了在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部分之间存在着一个较大的侧断坡。它的存在导致了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部分之间的分化 ;该构造带在平面上的凹凸展布也反映了这种分化。而且在中生代狭义的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部分形成时间以及持续时间也不同。北段活动时间短 ,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 ;而南段活动时间长 ,在晚三叠世就已经开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带 构造特征 鄂尔多斯 褶皱带 断坡 逆冲推覆 形成机制 贺兰山 晚三叠世 晚侏罗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被引量:55
6
作者 胡建中 谭应佳 +1 位作者 张平 张艳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2-231,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是西昆仑逆冲推覆构造在前陆形成的冲断带,主要由断层相关褶皱、双重构造、叠瓦状构造、三角带等构造组成。通过地表构造剖面、地震与非震资料的综合解释与研究,结合平衡剖面的正演方法,对该冲断带进行了几何学...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是西昆仑逆冲推覆构造在前陆形成的冲断带,主要由断层相关褶皱、双重构造、叠瓦状构造、三角带等构造组成。通过地表构造剖面、地震与非震资料的综合解释与研究,结合平衡剖面的正演方法,对该冲断带进行了几何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研究,对冲断带断层的扩展方式以及冲断时代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塔西南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以及垂向结构变异"的特点。自南向北分为逆冲推覆的根带、中带、锋带和反冲断裂带,由西向东可以划分为帕米尔弧形构造段、齐姆根弧形构造段、甫沙-克里阳三角带构造段与和田南逆冲推覆体构造段。冲断带在垂向结构上由三套区域性滑脱层划分为浅构造层次的外来系统断坡背斜、中构造层次的准原地系统双重构造、三角带构造以及深构造层次的原地系统弱变形带三层结构。冲断席内断层的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而不同冲断席间则为后展式模式。冲断带自中新世中期开始形成,中新世末发生位移推覆,上新世—早更新世定型,中更新世—全新世隆升均衡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断坡背斜 双重构造 三角带 冲断带 山前带 塔西南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凹陷褶皱冲断带的构造特征 被引量:19
7
作者 罗金海 周新源 +3 位作者 邱斌 杨芝林 尹宏 尚新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喀什凹陷南部和北部分别发育西昆仑北缘褶皱冲断带和南天山南缘褶皱冲断带 ,它们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南天山南缘褶皱冲断带南北分带 ,东西分段 ,东段变形一般强于西段 ,同时还受到塔拉斯 -费尔干纳断裂的影响。西昆仑北缘褶皱冲断带受... 喀什凹陷南部和北部分别发育西昆仑北缘褶皱冲断带和南天山南缘褶皱冲断带 ,它们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南天山南缘褶皱冲断带南北分带 ,东西分段 ,东段变形一般强于西段 ,同时还受到塔拉斯 -费尔干纳断裂的影响。西昆仑北缘褶皱冲断带受到帕米尔弧的影响较大 ,造山带内部的蛇绿混杂岩已被卷入冲断带 ,冲断带中的许多地层已经倒转 ,此外还发育规模较大的乌帕尔 -膘尔托阔依背驮盆地。两个褶皱冲断带内部前中生界差异较大 ,中生界以上的差异逐渐减小 ,表明喀什凹陷中生代以来才成为一个统一的沉积单元。两个褶皱冲断带中的地层不整合并非严格一一对应 ,西昆仑北缘褶皱冲断带中的地层不整合多于南天山南缘褶皱冲断带 ,而且层位偏低 ,表明西昆仑北缘褶皱冲断带的发育时间稍早于南天山南缘褶皱冲断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喀什凹陷 褶皱冲断带 构造特征
下载PDF
苏皖境内滁河断裂的演化与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8
8
作者 宋传中 朱光 +1 位作者 王道轩 牛漫兰 《中国区域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67-374,共8页
滁河断裂从古生代以来记录了下扬子地区的动力学特征。该断裂震旦纪—志留纪是滁县—全椒深水盆地与巢县—含山浅水盆地的分界线 ;晚泥盆世—中三叠世其北侧未见沉积 ,南侧表现出由于扬子板块向北俯冲而导致的陆内拉张断陷 ;晚三叠世时... 滁河断裂从古生代以来记录了下扬子地区的动力学特征。该断裂震旦纪—志留纪是滁县—全椒深水盆地与巢县—含山浅水盆地的分界线 ;晚泥盆世—中三叠世其北侧未见沉积 ,南侧表现出由于扬子板块向北俯冲而导致的陆内拉张断陷 ;晚三叠世时成为大别—胶南造山带南侧前陆冲断褶带中一条重要的逆冲断层 ,随后卷入郯庐断裂系的左行走滑剪切 ;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时表现为垒堑构造的调整边界 ,控制着滁全红色盆地的发展。新生代以来再次表现为逆冲推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褶带 深大断裂 大地构造 滁河断裂
下载PDF
秦岭南缘大巴山褶皱-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 被引量:88
9
作者 董云鹏 查显峰 +3 位作者 付明庆 张茜 杨钊 张燕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93-1508,共16页
秦岭造山带南缘的大巴山巨型逆冲推覆构造主要是在秦岭造山带板块俯冲碰撞造山与中、新生代以来陆内造山过程中长期复合作用形成的。详细的室内外构造研究表明,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可以巴山弧形断裂带为界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和南... 秦岭造山带南缘的大巴山巨型逆冲推覆构造主要是在秦岭造山带板块俯冲碰撞造山与中、新生代以来陆内造山过程中长期复合作用形成的。详细的室内外构造研究表明,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可以巴山弧形断裂带为界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和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北大巴山自北而南依次由安康-武当推覆体、紫阳-平利推覆体、高桥-镇坪推覆体和高滩推覆体逆冲叠置而成。南大巴山则以镇巴-阳日断裂为界,分为北部的前陆冲断褶皱带和南部的前陆褶皱带。北大巴山主要是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和燕山期陆内逆冲推覆作用叠加改造的结果,南大巴山则主要是燕山期递进变形过程中的产物。构造变形北强南弱,北以冲断褶皱变形为特征,南以皱褶作用为主;北部褶皱紧闭复杂,向南渐变为宽缓的薄皮构造。逆冲作用在时序上具有由北向南扩展传递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冲断褶皱构造 巴山弧形断裂带 南秦岭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构造样式与圈闭作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磊 吕双兵 朱映康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4-27,31,共5页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样式与圈闭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前人的研究,重新对准南前陆冲断褶皱带的构造样式进行划分.分析断裂的剖面组合特征及平面分布形态和不同构造样式形成的圈闭要素.结果表明,基底卷...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样式与圈闭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前人的研究,重新对准南前陆冲断褶皱带的构造样式进行划分.分析断裂的剖面组合特征及平面分布形态和不同构造样式形成的圈闭要素.结果表明,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在未受断裂改造和破坏的情况下形成的圈闭有效;厚薄叠加型构造样式形成的圈闭,其上下不叠置,较为发育;薄薄叠加型构造样式形成的圈闭,含油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南前陆盆地 前陆冲断带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构造样式 圈闭
下载PDF
下扬子北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涂荫玖 刘湘培 +1 位作者 汪祥云 吴明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26,共18页
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 ,受区域内上太古界、上元古界、上古生界顶部的深、中、浅三个构造层次滑脱带控制而形成的多层次逆冲 -滑脱系统组成的薄皮式构造 ,构成它的基本构造格架。平面上具明显的分带性 ,自腹陆... 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 ,受区域内上太古界、上元古界、上古生界顶部的深、中、浅三个构造层次滑脱带控制而形成的多层次逆冲 -滑脱系统组成的薄皮式构造 ,构成它的基本构造格架。平面上具明显的分带性 ,自腹陆向前陆盆地依次分为后缘带、根带、中带、锋带 4部分 ,它们在构造样式、变形机制、与沉积盆地关系、岩浆活动、成矿作用方面都各具特征。由于中生代斜向碰撞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前陆褶皱冲断带 平衡剖面 应变测量 斜向撞碰作用 构造应力场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库车和北塔里木前陆盆地与南天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78
12
作者 李曰俊 宋文杰 +3 位作者 买光荣 周黎霞 胡剑风 尚新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76-381,共6页
一个完全发育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往往会形成双前陆盆地。库车前陆盆地和北塔里木前陆盆地构成了南天山造山带的双前陆盆地。前者是中生代南天山造山带陆-陆碰撞造山阶段的原前陆盆地,后者则是新生代南天山造山带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阶... 一个完全发育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往往会形成双前陆盆地。库车前陆盆地和北塔里木前陆盆地构成了南天山造山带的双前陆盆地。前者是中生代南天山造山带陆-陆碰撞造山阶段的原前陆盆地,后者则是新生代南天山造山带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阶段所形成的新前陆盆地。库车前陆盆地被后期的造山作用严重破坏,其楔顶带和前渊带的很大部分都已卷入了后期的造山作用。北塔里木前陆盆地是一个完整的前陆盆地,各沉积带发育齐全。分隔伊犁-中天山地块和塔里木古陆的古南天山洋盆于二叠纪末完全闭合(东部可能早一些),两陆壳地块完全碰撞到一起,库车前陆盆地形成;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作用的远程效应导致南天山造山带重新活动,发生陆内造山,形成北塔里木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前陆盆地 南天山褶皱带 陆-陆碰撞 逆冲推覆 库车盆地 耦合关系 造山作用 油气资源
下载PDF
桂中坳陷北部河池—宜山褶皱—冲断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宇光 汪新文 +1 位作者 吴立群 樊浩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1-408,共8页
通过对典型实测地质剖面的综合构造解释和变形缩短量的估算,发现河池—宜山褶皱—冲断带在逆冲方向、构造样式和变形缩短强度上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河池段和宜山段变形强度中等,变形样式分别为由北向南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和叠瓦状构造;... 通过对典型实测地质剖面的综合构造解释和变形缩短量的估算,发现河池—宜山褶皱—冲断带在逆冲方向、构造样式和变形缩短强度上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河池段和宜山段变形强度中等,变形样式分别为由北向南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和叠瓦状构造;柳城段变形强度最大,为由南向北逆冲的叠瓦状构造;英山段变形最弱,为由北向南逆冲兼有走滑性质的正花状构造。河池—宜山褶皱—冲断带内部发育的横向调节带和纵向传递带对不同区段构造样式和变形强度具有调节作用。最后,结合区域变形特征,探讨了河池—宜山褶皱—冲断带差异变形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调节带 褶皱-冲断带 分段性 河池-宜山
下载PDF
构造三角带的概念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瑞瑞 张岳桥 +2 位作者 董树文 徐先兵 许怀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7-329,共13页
构造三角带通常发育于褶皱冲断带中,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构造三角带具有多种几何形态和命名,其中,阿尔伯达型构造三角带具有普遍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构造三角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并结合实际地质情... 构造三角带通常发育于褶皱冲断带中,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构造三角带具有多种几何形态和命名,其中,阿尔伯达型构造三角带具有普遍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构造三角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并结合实际地质情况,许多学者对构造三角带的演化提出了多种运动学模型和成因解释,本文介绍了2个运动学模型和单斜推进模式。影响构造三角带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滑脱层、地层能干性差异、同构造沉积、剥蚀等。由于其内部构造的复杂性,三角带的地震剖面品质一般较差。而利用地震模拟和生长地层的方法可以在地震剖面上帮助识别出构造三角带。国内的地震勘探表明,中国西部挤压盆地中广泛发育三角带构造。文中列举了中国西部盆地中发育的构造三角带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三角带 双重构造 褶皱冲断带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柯坪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解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段云江 黄少英 +5 位作者 肖中尧 杨芝林 罗彩明 廖斐然 姚琨 马小丹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33,共17页
柯坪褶皱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勘探程度低,地表、地下构造变形复杂,构造模型存在多解性.本文通过对最新地震资料的解释,结合地质露头和钻井资料,建立起该地区新的构造模型.柯坪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征.... 柯坪褶皱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勘探程度低,地表、地下构造变形复杂,构造模型存在多解性.本文通过对最新地震资料的解释,结合地质露头和钻井资料,建立起该地区新的构造模型.柯坪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征.东西向具有“跷跷板式”的沉积特征.中部皮羌段中寒武统盐层厚度大,主要发育盐下冲断构造和盐上反向滑脱构造;东、西两段主要发育基底卷入构造.石炭纪柯坪褶皱冲断带存在一期古隆起构造.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沉积的康克林组具有填平补齐的特征.皮羌段发育两期断裂.早期为海西期断裂,晚期为喜山期断裂.石炭纪古隆起受控于早期断裂.喜山期形成的盐上滑脱构造对下伏潜在的古油藏具有封闭和保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柯坪褶皱冲断带 盐滑脱构造 基底卷人构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磊 刘桂莲 余斌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30,共4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油气成藏条件十分复杂,对影响油气成藏的有效烃源岩、古隆起、有效盖层、断裂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有效烃源岩的分布范围控制着油气的分布范围,优质的盖层对油气流保存有直接影响,油源断...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油气成藏条件十分复杂,对影响油气成藏的有效烃源岩、古隆起、有效盖层、断裂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有效烃源岩的分布范围控制着油气的分布范围,优质的盖层对油气流保存有直接影响,油源断裂与油气的分布密切相关,断层的封闭性不同导致油气多层分布,古隆起影响着早期油气运移的方向和分布,在有充足油气来源的情况下,断裂和有效盖层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带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断裂 盖层 古隆起
下载PDF
库车褶皱冲断带克拉苏三角带的位移转换构造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明慧 金之钧 +1 位作者 吕修祥 孙冬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1-197,共7页
根据对库车褶皱冲断带的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的解释表明 ,库车褶皱冲断带克拉苏三角带发育垂直构造走向的位移转换构造 .在地面上 ,位移转换构造分别表现为库姆格列木、巴什基奇克和开依雷艾肯背斜以及吐孜麻扎、喀桑托开和吉迪... 根据对库车褶皱冲断带的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的解释表明 ,库车褶皱冲断带克拉苏三角带发育垂直构造走向的位移转换构造 .在地面上 ,位移转换构造分别表现为库姆格列木、巴什基奇克和开依雷艾肯背斜以及吐孜麻扎、喀桑托开和吉迪克背斜构造的走向侧接构造样式 ;在地下表现为库 -巴冲断层、喀桑托开冲断层的断距的反接关系 .位移转换构造发育的动力学背景可能与南天山重力滑动构造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转换构造 克拉苏三角带 库车褶皱冲断带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中生代川东褶皱带的数值模拟:两阶段的构造演化模型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小琼 单业华 +1 位作者 倪永进 谭志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22-1032,共11页
中生代川东褶皱带发育着两种不同的褶皱组合型式,以NE向齐岳山断裂为界,东侧为隔槽褶皱,西侧为隔档褶皱,二者在成因上均与不同埋深的滑脱带密切相关。本文利用FLAC6.0软件模拟了川东褶皱带的两阶段形成过程:隔槽褶皱区和隔档褶皱区依... 中生代川东褶皱带发育着两种不同的褶皱组合型式,以NE向齐岳山断裂为界,东侧为隔槽褶皱,西侧为隔档褶皱,二者在成因上均与不同埋深的滑脱带密切相关。本文利用FLAC6.0软件模拟了川东褶皱带的两阶段形成过程:隔槽褶皱区和隔档褶皱区依次形成。在断坡倾角为30°的情形下,当滑脱带在隔档褶皱区和隔槽褶皱区分别处于寒武系和角度不整合面向下3~4 km的基底深处时,模拟得到的结果能很好地再现该褶皱带的总体形态特征。只有当连接两个褶皱区滑脱带的断坡具有≤30°的低倾角时,它才能高效地将水平位移传递到隔档褶皱区,意味着地表出露的高倾角齐岳山断裂基本上没有参与整个褶皱带的形成过程,是晚期或后期形成突破地表的。断弯褶皱的出现会造成被卷入的早期褶皱发生共轴叠加的递进变形。这样机械加厚的地壳在重力均衡作用下发生抬升,并遭受风化剥蚀直至准平原化,似乎就可以形成两褶皱区之间近数千米的整体剥蚀厚度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褶皱带 总体形态 滑脱带 断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金海 李继亮 何登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82-389,共8页
本文通过对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中的几个新思路和新方法的简要介绍表明,山前冲断构造带的前锋带普遍发育与各种类型断层相关褶皱或(和)三角带构造。冲断断面的多次转折将使上盘地层中的褶皱复杂化,其复杂性可以用与断面转折点相关的褶皱... 本文通过对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中的几个新思路和新方法的简要介绍表明,山前冲断构造带的前锋带普遍发育与各种类型断层相关褶皱或(和)三角带构造。冲断断面的多次转折将使上盘地层中的褶皱复杂化,其复杂性可以用与断面转折点相关的褶皱轴面来描述。在有基底参与的冲断构造带中,尽管上盘与下盘有较大的构造高差,但盖层完全可能是连续的。生长地层不仅可以用于确定构造发育的时间,还可以用于定量地计算褶皱生长速率和冲断速率。在冲断层两侧看似牵引构造的褶皱实际上可能是破裂冲断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冲断构造带 多转折断层 转折褶皱 断层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换带特征 被引量:28
20
作者 汪新伟 汪新文 马永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5-354,394,共11页
研究区的横向构造变换带根据其对区域构造分段作用的规模分为3个级别,分别控制了相邻区块的构造-沉积演化和构造线展布、构造样式与变形程度的差异;纵向变换带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逆冲断层和背斜系斜列分布、逆冲位移纵向斜列传递;构造... 研究区的横向构造变换带根据其对区域构造分段作用的规模分为3个级别,分别控制了相邻区块的构造-沉积演化和构造线展布、构造样式与变形程度的差异;纵向变换带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逆冲断层和背斜系斜列分布、逆冲位移纵向斜列传递;构造变换带形成的主控因素主要与基底构造、先存构造、滑脱断层在走向和倾向上沿多层次滑脱的转变、沉积相和岩性差异以及挤压力的作用方式等有关;它的纵向分带、横向分段作用,控制了褶皱-冲断带不同区带、区段的变形样式,从而控制了油气勘探的有利构造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换带 主控因素 褶皱-冲断带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