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w-Pressure Metamorphism of Granulite Facies in an Early Proterozoic Orogenic Event in Central Inner Mongolia 被引量:2
1
作者 Liu Xishan, Jin Wei and Li Shuxu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Earth Sciences, Changchun, Jilin Sun She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1期63-77,共15页
According to the kinds of feldspar and rock associations in the Ai-rich gneisses, the low-pressure metamorphic crust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 granulite facies in central Inner Mongolia can be divided into southern and... According to the kinds of feldspar and rock associations in the Ai-rich gneisses, the low-pressure metamorphic crust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 granulite facies in central Inner Mongolia can be divided into southern and northern belts which are composed of six rock associations. They represent the relevant rock sequences of the layered metamorphic rock series formed under specific metamorphic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as well as tectonic environments. Mineral inclusions and reaction texture have recorded that the medium-temperature high-pressure mineral assemblages are replaced by the high-temperature low-pressure mineral assemblages, thus, giving rise to: garnet+quartz→ hypersthene+plagioclase; kyanite→sillimanite and garnet+kyanite/sillimanite+quartz→cordierite. The deformation fabrics of the rocks, the change of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the PTt path of metamorphism indicate that the contempranceous high-temperature normal-slip ductile shearing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low-pressure metamorphic crust of granulite facies. In the orogenic event, the co-action of thrusting and extension resulted in the change of a medium-temperature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environment into the high-temperature low-pressur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Proterozoic change of mineral assemblages thrustING extension orogenic event.
下载PDF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_S7.0地震: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被引量:103
2
作者 曾祥方 罗艳 +1 位作者 韩立波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18-1424,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RIS数据中心提供的近远震数字地震波形记录,首先读取P波初动方向,在考虑深度误差和速度模型引起的离源矢量误差基础上,利用网格搜索方法,计算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断层面解,其断层面走向/倾角/滑动角依...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RIS数据中心提供的近远震数字地震波形记录,首先读取P波初动方向,在考虑深度误差和速度模型引起的离源矢量误差基础上,利用网格搜索方法,计算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断层面解,其断层面走向/倾角/滑动角依次为212°/44°/92°.然后采用近远震波形联合反演方法(CAPjoint),反演了地震矩心深度和点源近似下双力偶解,表明地震发生在12km深度,发震断层面参数为212°/47°/93°.通过分析波形反演中深度和震源区地震波速度模型对断层面倾角的影响,并结合短期余震机制解,认为芦山MS7.0地震是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 0地震 震源机制解 近远震联合反演 高角度逆冲地震
下载PDF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岩浆-构造-钼成矿地质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 被引量:36
3
作者 刘翠 邓晋福 +8 位作者 许立权 张昱 赵寒冬 孔维琼 李宁 罗照华 白立兵 赵国春 苏尚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6-178,共13页
兴蒙造山带是中国一条重要的成矿带。通过近几年的调查研究,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在该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钼矿床,但是钼矿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还不是很清楚。对该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地质图分析以及钼矿的研究得知:(1)... 兴蒙造山带是中国一条重要的成矿带。通过近几年的调查研究,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在该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钼矿床,但是钼矿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还不是很清楚。对该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地质图分析以及钼矿的研究得知:(1)研究区印支期和燕山期是两个独立的造山旋回,印支期造山在220~200 Ma左右结束,以区域上发育一套碱性、过碱性含晶洞的A型花岗岩类为标志。燕山期造山始于早侏罗世,并于早白垩世晚期进入后造山,以区域上分布的一套碱性、过碱性含晶洞的A型花岗岩类(如巴尔哲岩体、阿龙山岩体)为标志。(2)该区燕山期钼矿的主要成矿期有两期:180 Ma左右及130 Ma左右。180 Ma是燕山期造山的早期,主要为Cu-Mo组合的矿床,有关的火成岩组合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等;130 Ma是燕山期造山的晚期,系以Mo(W/U)为主的矿床,有关的火成岩组合为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霏细岩等。(3)研究区中生代可以大致识别出4次区域挤压逆冲事件:J1之后,J2之后,J3之后及K1之后4次。K2沉积把上述的逆冲构造全部不整合覆盖,区域挤压事件结束。因此,燕山期的钼矿成矿是在挤压造山的总体背景下,而不是岩石圈尺度伸展的大陆裂谷环境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岩浆-构造-钼矿事件序列 中生代 成矿时代 挤压逆冲
下载PDF
燕山—阴山地区晚侏罗世强烈推覆—隆升事件及沉积响应 被引量:126
4
作者 和政军 李锦轶 +1 位作者 牛宝贵 任纪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7-418,共12页
燕山—阴山地区于晚侏罗世发育了大于1200km的EW向狭长坳陷带,主要堆积了具有红层性质的巨厚粗碎屑沉积物,反映出该地区在晚侏罗世曾发生过强烈的推覆—隆升构造事件。这一事件是在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产生的,与北部的蒙古—鄂霍... 燕山—阴山地区于晚侏罗世发育了大于1200km的EW向狭长坳陷带,主要堆积了具有红层性质的巨厚粗碎屑沉积物,反映出该地区在晚侏罗世曾发生过强烈的推覆—隆升构造事件。这一事件是在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产生的,与北部的蒙古—鄂霍茨克海盆关闭和碰撞造山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燕山—阴山大型EW向推覆构造带的存在,揭示出特提斯动力学体系或古亚洲洋构造域对该地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晚侏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阴山地区 推覆-隆升事件 晚侏罗世 沉积响应
下载PDF
敦密断裂带白垩纪两期重要的变形事件 被引量:9
5
作者 孙晓猛 张旭庆 +4 位作者 何松 王璞珺 郑涵 万阔 李多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4-1128,共15页
本文报道了敦密断裂带糜棱岩中黑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和大规模走滑-逆冲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时代,以便揭示断裂带两期变形事件的构造属性。黑龙江省密山市花岗质糜棱岩中黑云母^(40)Ar/^(39)Ar加权平均年龄为132.2... 本文报道了敦密断裂带糜棱岩中黑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和大规模走滑-逆冲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时代,以便揭示断裂带两期变形事件的构造属性。黑龙江省密山市花岗质糜棱岩中黑云母^(40)Ar/^(39)Ar加权平均年龄为132.2±1.2Ma,它是敦密断裂带经历伸展事件的冷却年龄,也是东北亚大陆边缘在早白垩世Hauterivian期-Albian期发生强烈区域伸展作用的产物。密山市至辽宁省清原县系列大型走滑-逆冲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揭示出在晚白垩世晚期-末期发生右旋走滑-逆冲事件,该事件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导致整个断裂带遭受到强烈改造,形成对冲式断裂系统。将研究区走滑-逆冲断裂与山东省郯庐断裂带中段挤压构造对比,认为郯庐断裂带北段和中段在晚白垩世末期都发生了强烈的走滑-逆冲事件,它们具有相同的构造特征和构造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化-密山断裂带 白垩纪 40Ar/39Ar测年 伸展事件 走滑-逆冲事件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基于地震波及InSAR数据的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S6.9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云华 单新建 +2 位作者 张迎峰 赵德政 屈春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4-1275,共22页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6时34分在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6. 9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由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构造急剧转向的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文中首先采用远、近场的宽频带地震波波形联...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6时34分在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6. 9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由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构造急剧转向的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文中首先采用远、近场的宽频带地震波波形联合反演(CAPJoint)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经过Bootstrap法测试后得到2组节面,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依次为302°、76°和84°,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依次为138°、27°和104°。接着利用Sentinel-1A卫星数据获取了In SAR同震形变场,所得到的形变场总体趋势同甘卫军研究小组发布的GPS同震位移场相吻合。大地测量(In SAR和GPS)的形变场显示北东盘隆升而南西盘下沉,结合大地测量的观测结果及逆冲断层形变场应有的特征,推测节面Ⅰ应为发震断层面,断层倾向NE。在此基础上使用In SAR观测数据作为约束进行了滑动分布反演,并结合短期余震的分布情况,认为发震断层为一高角度逆冲断层,本次地震可能是由南迦巴瓦变质体复式背形构造北侧向N倾斜楔入拉萨地体而引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地震 近远震联合反演 震源机制解 InSAR形变场 高角度逆冲地震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断裂滑动分析与古应力重建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蓉 尊珠桑姆 +1 位作者 许长海 周祖翼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0年第4期97-100,共4页
华蓥山断裂是分隔川东隔挡式褶皱带和川中平缓区的重要断裂。本文通过对华蓥山断裂滑动和古应力分析表明,华蓥山断裂经历了三期重要的断裂活动:早期近S-N向挤压、中期近E-W向挤压和晚期NE-SW向挤压,分别与三叠纪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碰... 华蓥山断裂是分隔川东隔挡式褶皱带和川中平缓区的重要断裂。本文通过对华蓥山断裂滑动和古应力分析表明,华蓥山断裂经历了三期重要的断裂活动:早期近S-N向挤压、中期近E-W向挤压和晚期NE-SW向挤压,分别与三叠纪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碰撞、燕山期雪峰山隆起向北西的推挤和喜山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滑动分析 古应力重建 华蓥山断裂 三期断裂活动 逆冲推覆系统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陡坎(北川以北段)探槽的记录特征 被引量:29
8
作者 郑文俊 李传友 +2 位作者 王伟涛 尹金辉 魏占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97-709,共13页
汶川8.0级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度约24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形成了长约72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在中央断裂北段(北川以北)的地震陡坎上开挖探槽,揭露了本次地震的构造变形... 汶川8.0级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度约24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形成了长约72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在中央断裂北段(北川以北)的地震陡坎上开挖探槽,揭露了本次地震的构造变形特征,同时通过对探槽内所揭露地层的相互关系的讨论,以及邻近区域内地貌面的对比,认为该段断裂在本次汶川8.0级地震之前可能还存在一次震级相当的地震事件,其发生时间至少早于该区域内T1阶地形成的最新年龄300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探槽 地震事件 地震变形 龙门山构造带
下载PDF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of the 2013 Lushan Mw6.6 earthquake determined using continuou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measurements 被引量:1
9
作者 Huang Yong Yang Shaomin +2 位作者 Zhao Bin Wang Wei Tan Ka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3年第2期6-10,共5页
Based on Continuous GPS (CGPS)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and the Sichuan 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 ( SCCORS), we calculated the horizontal cosei... Based on Continuous GPS (CGPS)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and the Sichuan 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 ( SCCORS), we calculated the horizontal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of CGPS sites caused by the 2013 Lushan Mw 6.6 earthquake. The resuits indicate that the horizontal coseismic deformations of CGPS st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rust-compression rupture. Furthermore, the sites closest to the epicenter underwent significant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Three network stations exhibited displacements greater than 9 mm ( the largest is 20.9 mm at SCTQ) , while the others were displaced approximately 1 -4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PS Continuous GPS)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Lushan Mw6.6 earthquake thrust event Longmenshan fault belt
下载PDF
秋里塔格褶皱带东段探槽的古地震事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玲 杨晓平 +2 位作者 李胜强 黄伟亮 杨海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39-1057,共19页
位于天山南麓库车坳陷中的东秋里塔格背斜带是典型的活动逆断裂褶皱带,1949年的库车M 71/4地震发生在该逆断裂褶皱带上。目前,仍然没有发现此次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也没有确定其发震断层。同时,由于这一地区相关的年代学研究匮乏,对于... 位于天山南麓库车坳陷中的东秋里塔格背斜带是典型的活动逆断裂褶皱带,1949年的库车M 71/4地震发生在该逆断裂褶皱带上。目前,仍然没有发现此次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也没有确定其发震断层。同时,由于这一地区相关的年代学研究匮乏,对于这一地区的古地震事件仍然缺乏系统性地认识。文中基于野外调查获取的地表地质特征和通过石油地震反射剖面解读的深部构造,定性地分析了研究区内的地表活动断层与深部低倾角滑脱断层、褶皱变形的关系。我们聚焦于冲破至地表的活动断层,选择在库车塔吾背斜北翼和东秋里塔格背斜南翼的突破断层上开挖了5个探槽,分析了探槽中与古地震事件相关的构造和地层沉积特征。根据OSL(光释光)和14 C测年结果,利用逐次限定法识别出了6次古地震事件。在这些古地震事件中,有的地表破裂同时发生在褶皱带南、北两翼的突破断层上,有的仅在褶皱带北翼的突破断层上发生。总体而言,这些古地震事件引起的地表破裂具有南天山低角度逆断层古地震破裂变形普遍存在的2种现象,即单条断层多次破裂和多条断层同时破裂。已揭示的古地震事件具有一定的丛集性,在距今7.4ka以来具体表现为:距今5.7~7.4ka共发生了3次古地震事件,在距今3.3~4.7ka发生了1次古地震事件,最新的丛集事件可能以1949年库车M 71/4地震的发生为标志。研究区地震丛集的发生近似有2.5~4ka的重复周期,1949年库车M 71/4地震之后是否还会发生强震,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详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秋里塔格背斜带 逆断裂褶皱带 库车地震 天山
下载PDF
东准噶尔地区与韧-脆性剪切带有关的金(铜)成矿——构造变形转换与成矿时限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栋 路彦明 +4 位作者 郭小东 范俊杰 潘爱军 张玉杰 朝银银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5,共8页
东准噶尔地区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南侧,是新疆北部主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与韧-脆性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床是该地区最重要的金矿床类型,研究表明,韧-脆性剪切变形构造也是部分铜成矿作用的主要控矿因素。成矿... 东准噶尔地区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南侧,是新疆北部主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与韧-脆性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床是该地区最重要的金矿床类型,研究表明,韧-脆性剪切变形构造也是部分铜成矿作用的主要控矿因素。成矿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表明,东准噶尔地区与韧-脆性剪切带有关的金(铜)成矿作用集中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260~305 Ma),其次为中三叠世(230 Ma±),相应的构造背景是华力西晚期陆内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及印支早期板内稳定体制下的造山带抬升伴随的逆冲剪切构造活化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脆性构造变形转换 成矿时限 陆内后碰撞伸展作用 逆冲剪切构造-热事件 东准噶尔
下载PDF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与传播媒介间共生运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丽娜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424-432,共9页
为探索大型体育赛事商业运营的规律,促进大型体育赛事的商业化与市场化发展,以大型体育赛事与传播媒介的共生运营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两者共生运营的条件、阻碍因素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正向的共生环境、多... 为探索大型体育赛事商业运营的规律,促进大型体育赛事的商业化与市场化发展,以大型体育赛事与传播媒介的共生运营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两者共生运营的条件、阻碍因素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正向的共生环境、多样化的共生基质以及营销策略的趋同是赛事与传媒共生运营的助推力群.而当前共生机制空白,共生界面单一,赛事传播渠道狭窄和共生理念淡薄则是阻碍大型体育赛事与媒介共生运营的主要因素.结合赛事与传媒共生运营的助推因子与阻碍因素,认为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健全共生运营机制;发展体育中介市场,搭建信息链接平台;打破央视垄断,拓宽赛事传播渠道;拓展合作领域,树立共生发展理念将是促进大型体育赛事与传播媒介共生运营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体育赛事 传播媒介 共生运营 助推力群 阻碍因素 路径探求
下载PDF
基于故障树-蒙特卡罗模拟的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适航审定安全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11
13
作者 闫锋 尚永锋 付继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9期363-370,共8页
为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FADEC系统)初始适航审定安全性分析提供一种方法.通过将FADEC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发动机LOTC事件作为系统的失效状态,分析FADEC系统导致LOTC事件的系统单元,建立FADEC系统单元之间的可靠性模型,求出系统失效状态的最... 为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FADEC系统)初始适航审定安全性分析提供一种方法.通过将FADEC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发动机LOTC事件作为系统的失效状态,分析FADEC系统导致LOTC事件的系统单元,建立FADEC系统单元之间的可靠性模型,求出系统失效状态的最小割集,然后在时域内模拟系统状态的随机游走;通过计算机仿真来实现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对系统状态之间的转移时间和转移结果进行抽样来得到大量具体的系统状态,系统失效的概率用抽样得到的系统失效的频率来估计。计算单元修复率为1次/h、0. 8次/h和0. 5次/h三种情况下的FADEC系统瞬时LOTC率和平均LOTC率。结果表明单元修复率为0. 5次/h FADEC系统不满足适航要求的平均LOTC率水平,但其他情况均可以满足要求。可见该方法计算得到的保留故障要求与航空器MMEL适航文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 系统安全性评估 丧失推力控制事件 故障树分析 最小割集 蒙特卡罗模拟
下载PDF
锆石La-ICP-MS U-Pb与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及其对中国东南部早燕山事件的制约 被引量:18
14
作者 徐先兵 张岳桥 +3 位作者 贾东 舒良树 王瑞瑞 许怀智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7-94,共8页
起始于中、晚侏罗世之交的燕山运动使中国东南部上三叠统至中侏罗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逆冲变形,形成北北东向构造带,并诱发广泛的深熔作用和岩浆活动。迄今为止,对该事件的形成时代尚缺乏精确的年代学制约。基于武夷山地区的野外调查,选... 起始于中、晚侏罗世之交的燕山运动使中国东南部上三叠统至中侏罗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逆冲变形,形成北北东向构造带,并诱发广泛的深熔作用和岩浆活动。迄今为止,对该事件的形成时代尚缺乏精确的年代学制约。基于武夷山地区的野外调查,选取挤压活动前形成的正长岩和挤压过程中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锆石La-ICP-MSU-Pb定年,并对逆冲剪切过程中形成的云母片岩进行40Ar/39Ar年代学测试分析,结合区域上后构造期的伸展型花岗岩对早燕山事件的形成时代进行制约。结果表明,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的福建政和县铁山正长岩,其结晶年龄为(169.3±1.6)Ma,提供了早燕山事件的下限;形成于挤压环境的粤北平远县八尺片麻状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为(165.4±1.2)Ma,指示早燕山事件的主变形时代;同变形期的闽西长汀县濯田云母片岩,其40Ar/39Ar坪年龄为(162±2)Ma,代表逆冲剪切的冷却年龄,可视作早燕山事件的上限。结合区域上侵入北北东向褶皱的花岗岩年龄,认为早燕山挤压事件发生在(165±4)Ma,其动力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南大陆之下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燕山事件 锆石LA-ICP-MS U-PB 40AR/39AR 逆冲 中国东南部
下载PDF
FADEC系统多故障TLD蒙特卡罗仿真分析
15
作者 闫锋 侯甲栋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6-79,149,共5页
为提高飞机的利用率,以丧失推力控制(LOTC)为边界条件,研究航空发动机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FADEC)冗余部件故障的限制派遣方法,分析FADEC系统多故障的维修性特点,提出多故障派遣的决策方法及维修策略,建立蒙特卡罗仿真的TLD分析步骤... 为提高飞机的利用率,以丧失推力控制(LOTC)为边界条件,研究航空发动机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FADEC)冗余部件故障的限制派遣方法,分析FADEC系统多故障的维修性特点,提出多故障派遣的决策方法及维修策略,建立蒙特卡罗仿真的TLD分析步骤,融合FADEC系统可靠性模型,对FADEC系统进行蒙特卡罗模拟仿真得出多故障派遣时间。分析仿真结果可知,对于短时类(ST)和长时类(LT)组合的多故障可派遣间隔结束后应立即修理,不应延长故障保留时间。当派遣间隔超过7000h时不应采用多故障保留方式派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 时间限制派遣 丧失推力控制事件 蒙特卡罗模拟
下载PDF
大型逆冲断层区域冲击地压频发地质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万鹏 李松营 杨培 《山西焦煤科技》 2020年第3期9-13,28,共6页
为了厘清义马煤田南部F16大型逆冲断层区域冲击地压频发的地质原因,分析了义马盆地和F16逆冲断层的演化过程,研究了F16逆冲断层的构造应力场,并通过建立义马煤田数值模型,计算了煤田竖向应力、剪应力和水平应力等,构造应力场分析和数值... 为了厘清义马煤田南部F16大型逆冲断层区域冲击地压频发的地质原因,分析了义马盆地和F16逆冲断层的演化过程,研究了F16逆冲断层的构造应力场,并通过建立义马煤田数值模型,计算了煤田竖向应力、剪应力和水平应力等,构造应力场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义马煤田地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南北向,南北向的水平应力导致义马煤田南部F16逆冲断层和义马向斜轴部区域坚硬岩层发生错断、弯曲变形,积聚了大量弯曲弹性能,煤岩体应力高度集中,加之“两硬夹一软”的特殊的煤岩体结构,在采掘扰动作用下,顶底板坚硬岩层中所积聚的应力在煤层、煤矸互叠层等软弱区域释放,导致该区域冲击地压事件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逆冲断层 冲击地压 构造应力场 地质原因
下载PDF
雪峰造山带南段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柏道远 钟响 +1 位作者 贾朋远 熊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2-529,共18页
前人对雪峰造山带构造变形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对雪峰造山带南段的不整合特征、形变类型、变形时代和强度、剖面结构以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构造体制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前人对雪峰造山带构造变形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对雪峰造山带南段的不整合特征、形变类型、变形时代和强度、剖面结构以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构造体制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如下:(1)雪峰造山带南段形变类型主要有板劈理、膝折及折劈理、褶皱及与褶皱同走向的逆断裂、正断裂、左行和右行走滑断裂等;(2)广西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印支运动与早燕山运动)中均存在明显的挤压变形,在NW-NWW向挤压下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广西运动还形成了板劈理;(3)雪峰造山带南段以溆浦–靖州断裂为界分为东带和西带,分别为加里东期雪峰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和中带,广西运动中东带变形强度显著大于西带,表现在东带板劈理发育且褶皱相对紧闭,而西带板劈理不发育且褶皱相对开阔,岩层倾角、不整合特征、抬升幅度、先期构造线偏转等表明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东带变形较强,而西带变形微弱;(4)劈理优势倾向以及褶皱轴面和逆断裂的倾向,反映雪峰造山带东带广西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均具有背冲构造样式,但后者背冲构造的中轴相对前者显著向西迁移约20 km;(5)溆浦–靖州断裂以东在广西运动中成为雪峰推覆构造的根带,主要与其块体强度低及南华纪早期为一断陷深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造山带南段 广西运动 早中生代构造运动 NW-NWW向挤压 构造分带 背冲构造
下载PDF
Apatite fission track dating evidence for tectonic movement of Yarlung Zangbo Thrust Zone 被引量:1
18
作者 YUAN Wanming HOU Zengqian +1 位作者 WANG Shicheng LI Shengr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9期765-768,共4页
Fission track geological chronolog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study on tectonic movement of fault zone.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dating analyses of 9-apatite and 4-zirco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Lhasa to Langkazi, -... Fission track geological chronolog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study on tectonic movement of fault zone.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dating analyses of 9-apatite and 4-zirco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Lhasa to Langkazi, -70-km-long in SN provid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age and the uplifting of both sid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Thrust Zone (YZTZ) in this work. The AFT ages range from-37 to 14 Ma, indicating the time of major tectono-thermal events, i.e. the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along the YZTZ.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FT ages and the sample elevations, there were two tectonic active periods: -37-20 Ma and 20-14 Ma. In the first period the tectonic event did not bring on differential uplifting. Rapid differential uplifting with rapid cooling, resulting from thrusting, took place in the second period.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was -1020 m and total -2.9 km of overburden has been removed from the present-day surface since cooling below -110°C began. The maximum cooling and denu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SION track dating thrustING thermal event UPLIFTING Yarlung Zangbo ZONE Tibe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