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relative Factors Research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 with Ipsilateral Posterior Malleolar Crack Fractures
1
作者 Binbin Tang Quan Liu +2 位作者 Zhen Li Gaobo Shen Lianguo W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双语)》 2020年第2期12-16,共5页
Background:Missed diagnosis rate of spiral tibia shaft fracture with posterior malleolus crack fracture(PMCF)is high in the clinical.However,the mechanism and related factors of fracture are still unclear.Moreover,PMC... Background:Missed diagnosis rate of spiral tibia shaft fracture with posterior malleolus crack fracture(PMCF)is high in the clinical.However,the mechanism and related factors of fracture are still unclear.Moreover,PMCF has been observed in other types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ve factors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 with ipsilateral PMCF,decrease the rate of clinical missed diagnosis,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fixation of PMCF,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raumatic arthritis.Methods:From September 2014 to May 2019,we collected 137 tibiofibular fracture.Only 68 cases involved in ankle joint CT examination and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posterior malleolus group(30 cases)and non-posterior malleolus group(38 cases)according to whether come up PMCF or not.The posterior malleolus group contained 24 males and 6 females,27-77(47.57±11.79)years old,the non-posterior malleolus group contained 23 males and 15 females,18-85(48.71±13.84)years old.The gender,age,location,fibula fracture and tibial shaft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were observed for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Results:The probability of PMCF was higher with right tibial shaft fracture(OR=3.6995%CI:1.13-12.08 P<0.05);the probability of PMCF following distal fibular fracture was higher than that without fibular fracture(OR=11.3695%CI:1.72-75.05 P<0.05);the probability of PMCF with type A tibial shaft fracture was higher than type C(OR=4.8295%CI:1.19-19.58 P<0.05).Conclusion:Right type A tibial shaft fracture accompanied by distal fibular fracture are very important factors related to PMCF,which needs highly attention to avoid clinical missed dia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ial shaft fracture Posterior malleolus crack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Fibula fracture
下载PDF
MIPPO technique and LCP internal fixation for open tibial shaft fractures
2
作者 邹海兵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2期107-107,共1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 technique and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 for open tibial shaft fractures.Methods From March 2005 to May 2009,16 c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 technique and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 for open tibial shaft fractures.Methods From March 2005 to May 2009,16 cases with open tib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PPO technique and LCP internal fixation for open tibial shaft fractures LCP
下载PDF
Indirect reduction technique using a distraction support in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被引量:7
3
作者 Wen-Wei Dong Zeng-Yuan Shi +1 位作者 Zheng-Xin Liu Hai-Jiao Mao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6年第6期348-352,共5页
Purpose: To describe an indirect reduction technique during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with the use of a distraction support. Methods: Between March 2011... Purpose: To describe an indirect reduction technique during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with the use of a distraction support. Methods: Between March 2011 and October 2014, 52 patients with a mean age of 48 years (16-72 years) sustaining tibial shaft fractures were included.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MIPPO for the fractures using a distraction support prior to insertion of the plate. Fracture angular deformity was assessed by goniometer measurement o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images. Results: Preoperative radiographs revealed a mean of 7.6°(1.2°-28°) angulation in coronal plane and a mean of 6.8°(0.5°-19°) angulation in sagittal plane. Post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radio graphs showed a mean of 0.8°(0°-4.0°) and 0.6°00-3.6°) of varusvalgus and apex anterior/posterior angulation, respectively. No intraoperative 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distraction support during MIPPO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 with no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ial shaft fractures Indirect reduction Distraction supportPercutaneous plating
原文传递
Fracture union in percutaneous Kirschner wire fixation in paediatric tibial shaft fractures 被引量:3
4
作者 Ramji Lal Sahu Rajni Ranja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6年第6期353-357,共5页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ntramedullary Kirschner wires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tibial shaft fractures in children.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u...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ntramedullary Kirschner wires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tibial shaft fractures in children.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urgery in Maharishi Markandeshwar Medical College from June 2005 to June 2010. Sixty-six children having closed fracture of the tibial shaft with a mean age of 7.7 years (range, 2-14 years) were recruited from emergency and outpatient department. They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intramedullary Kirschner wires.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our study were r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criteria of union, nonunion, delayed union or malunion. All children were followed for one year. Results: Children achieved union in a mean time of 8 weeks (range, 6-10 weeks). Postoperatively, three children (4.55%) had delayed union, one (1.52%) valgus deformity of lower leg, three (4.55%) post- operative knee pain and twelve (18.18%) skin irritation at pin site. Wires were removed after 8-22 weeks without any complications. No patient was lost to follow-up.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95.45% and good in 4.55% children. Conclusion: This technique is cost-effective, simple, quick to perform, safe and reliable and avoids pro- longed hospitalization with good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rschner wires tibial shaft fractures Children
原文传递
不同入路内固定术对胫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5
作者 罗耀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9期3549-3552,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半伸膝位髌旁外侧入路和髌下正中入路内固定术对胫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安阳地区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A组和B组,A组接受半伸膝位髌... 目的分析比较半伸膝位髌旁外侧入路和髌下正中入路内固定术对胫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安阳地区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A组和B组,A组接受半伸膝位髌旁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B组接受髌下正中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每组30例。手术后随访5个月,了解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A组与B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等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5个月时A组与B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由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进行评估;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软组织损伤、反应性水肿、畸形愈合)。结果A组与B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前H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较,A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A组与B组HS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B组,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髌下正中入路比较,半伸膝位髌旁外侧入路可降低胫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髌旁外侧入路 髌下正中入路 膝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
6
作者 田超 蒋亮东 +3 位作者 陈天华 邓件良 李亮 冯淯超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5期729-732,共4页
目的 探讨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6例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 目的 探讨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6例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53(30.20±11.94)个月。术后胫骨干及后踝骨折均对位对线良好;胫骨干骨折愈合时间2~3(2.45±0.36)个月;后踝骨折愈合时间1~2(1.49±0.36)个月。术后内固定稳定,无骨折块进一步移位、螺钉松动、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优8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15/16。结论 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临床疗效确切,术前应常规行CT或MRI检查以降低漏诊率,术中应尽量避免空心钉进入下胫腓联合而影响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后踝骨折 胫骨髓内钉 空心拉力螺钉 下胫腓联合
下载PDF
术前下肢肌肉锻炼对改善闭合性胫骨干骨折预后的影响及患者腓肠肌平均肌电值变化
7
作者 王家梁 张理选 +1 位作者 钟少文 李燕珍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05-211,共7页
目的探索术前下肢肌肉锻炼对改善闭合性胫骨干骨折预后的效果并同时基于可穿戴式表面肌电技术(sEMG)监测患者平均肌电值(AEMG)变化。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5月—2023年1月因胫骨干骨折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0例... 目的探索术前下肢肌肉锻炼对改善闭合性胫骨干骨折预后的效果并同时基于可穿戴式表面肌电技术(sEMG)监测患者平均肌电值(AEMG)变化。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5月—2023年1月因胫骨干骨折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38~59岁,平均45.8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0~58岁,平均44.9岁。道路交通伤35例,重物砸伤17例,高处坠落伤8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可穿戴式sEMG测量术前术后小腿肌群等长收缩时腓肠肌的AEMG,研究组患者进行术前踝泵运动,对照组不进行术前锻炼。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7 d VAS;术后住院期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远期功能恢复情况,包括完全负重活动时间、膝关节伸屈活动度(ROM)、踝关节伸-跖屈ROM、Johner-Wruhs评分、胫骨对位情况及两侧胫骨长度差;同时根据患者的可穿戴式sEMG的记录情况,记录骨折后(术前)1、3、5 d,以及术后1、3d、1周、1、3、6个月时腓肠肌的AEMG水平。结果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患者VAS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术后1、3、7d两组患者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内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D-二聚体升高,但研究组升高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6.7%vs.43.3%,P<0.05);研究组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55.90±8.85)d vs.(60.28±9.33)d,P<0.05],研究组术后1、3个月的膝关节伸-屈ROM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在骨折后5d,研究组患者腓肠肌AEM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1、3 d、1周、1、3个月时,研究组患者的腓肠肌AEM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下肢肌肉锻炼可以加快闭合性胫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其在sEMG所记录到的AMEG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影响。这也表明基于可穿戴式sEMG技术监测患者AEMG并对其进行量化,以期在指导闭合性胫骨干骨折患者的下肢肌肉锻炼以改善预后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可穿戴式表面肌电技术 下肢肌肉锻炼
下载PDF
续断壮骨方对胫骨干骨折大鼠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
8
作者 刘大鹏 向益 +1 位作者 张涛 马毅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0期1976-1981,共6页
目的旨在探讨续断壮骨方对胫骨干骨折大鼠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3月龄无特定病原(Sprague dawley,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续断壮骨方组、高剂量续断壮骨方组,每组各15只,除空白组... 目的旨在探讨续断壮骨方对胫骨干骨折大鼠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3月龄无特定病原(Sprague dawley,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续断壮骨方组、高剂量续断壮骨方组,每组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制备成胫骨干骨折模型,术后24 h,对照组及模型组灌服3 ml/d生理盐水;低剂量续断壮骨方组灌服40 mg/(kg·d),高剂量续断壮骨方组灌服80 mg/(kg·d),观察比较骨折术后各组第14、28、42天骨矿物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痂体积,各组末次给药后观察各组大鼠生物力学性能、血管新生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各组大鼠胫骨切片Ihh mRNA、Smo mRNA、Ptch1 mRNA、GliL mRNA表达及Westem blot法检测各组骨痂组织Ihh、Smo、Ptch、GliL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骨痂体积、BMD指数、胫骨最大载荷、新生血管面积、新生血管数量、Ihh mRNA、Smo mRNA、Ptch1 mRNA、GliL mRNA、Ihh、Smo、Ptch、GliL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高剂量续断壮骨方组骨痂体积、BMD指数、胫骨最大载荷、新生血管面积、新生血管数量、Ihh mRNA、Smo mRNA、Ptch1 mRNA、GliL mRNA、Ihh、Smo、Ptch、GliL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剂量续断壮骨方组比较,高剂量续断壮骨方组骨痂体积、BMD指数、胫骨最大载荷、新生血管面积、新生血管数量、Ihh mRNA、Smo mRNA、Ptch1 mRNA、GliL mRNA、Ihh、Smo、Ptch、GliL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续断壮骨方能够通过上调胫骨干骨折大鼠Hedgehog信号通路发挥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断壮骨方 胫骨干骨折大鼠 HEDGEHOG信号通路 IHH Smo Ptch1 GliL
下载PDF
活血止痛合剂治疗闭合性胫骨干骨折初期炎症反应的疗效观察
9
作者 刘泽 周肃陵 +2 位作者 皮红林 安建原 付红军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1期1969-1972,共4页
目的观察活血止痛合剂治疗闭合性胫骨干骨折初期炎症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地奥司明及艾瑞昔布治疗,研究组给予口服活血止痛合剂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肿胀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 目的观察活血止痛合剂治疗闭合性胫骨干骨折初期炎症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地奥司明及艾瑞昔布治疗,研究组给予口服活血止痛合剂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肿胀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炎性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记录治疗后皮肤皱纹征的出现时间、术前时间以及临床疗效,进行安全性评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1 d后,两组的肿胀值、疼痛评分、WBC、IL-6和CR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3、5 d后,两组肿胀值、疼痛评分、WBC、IL-6、CRP水平较前或治疗1 d均下降(P<0.01),且上述时间点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5 d后,研究组在皮肤皱纹征出现时间及术前时间上比对照组提前(P<0.01),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活血止痛合剂能够有效改善闭合性胫骨干骨折初期患者肿痛症状,控制炎症反应,缩短术前时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胫骨干骨折 炎症反应 活血止痛合剂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髓内髓外组合式固定治疗累及踝关节的胫骨干骨折
10
作者 王朝晖 曹书杰 +3 位作者 刘建伟 张亮 刘从威 熊劲芝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836-841,共6页
目的探讨髓内髓外组合式内固定治疗累及踝关节的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7例累及踝关节的胫骨干骨折患者,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龄18~71岁,平... 目的探讨髓内髓外组合式内固定治疗累及踝关节的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7例累及踝关节的胫骨干骨折患者,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龄18~71岁,平均45.1岁;摔伤21例,道路交通伤13例,砸伤3例;闭合性骨折32例,开放性骨折5例;26例合并同侧腓骨骨折。隐匿性踝关节骨折共18例。16例采用髌上入路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或钢板髓内髓外组合式内固定(组合式固定组),21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组)。记录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2~34个月,平均20.1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4.8个月。组合式固定组的手术时间(93.8±15.1)min、透视次数(15.1±2.4)次多于锁定钢板组(79.5±13.3)min、(6.6±1.7)次(P<0.05),但其受伤至手术时间(4.9±1.4)d、术中出血量(86.3±15.9)mL少于锁定钢板组的(7.2±1.3)d和(118.1±30.6)mL(P<0.05)。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上入路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或钢板髓内髓外组合式内固定是治疗简单累及踝关节的胫骨干骨折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需较多透视是其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踝关节骨折 髓内钉 髌上入路 组合固定
下载PDF
髓内髓外组合式固定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胫骨干骨折
11
作者 刘从威 熊劲芝 +3 位作者 曹书杰 刘建伟 赵快平 王朝晖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11-317,共7页
目的探讨髓内髓外组合式固定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行髓内髓外组合式固定的18例累及关节面的胫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12例骨折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闭... 目的探讨髓内髓外组合式固定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行髓内髓外组合式固定的18例累及关节面的胫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12例骨折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闭合性骨折15例,开放性骨折3例(Gustilo分型:Ⅰ型2例,Ⅱ型1例);11例合并同侧腓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髌上入路髓内钉联合钢板或空心螺钉组合式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采用Johner-Wruhs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本组7例患者(38.9%)X线显示为隐匿性关节骨折,其中平台骨折2例,后踝骨折5例。累及胫骨平台的6例患者中,平台骨折以钢板固定4例,空心螺钉固定2例;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12例患者中,胫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以钢板固定3例,空心螺钉固定9例。本组手术时间50~130 min,平均(93.6±21.8)min。术后随访12~34个月,平均(20.7±5.1)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膝前疼痛2例。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2±1.2)个月,未见明显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断裂、异位骨化及膝、踝创伤性关节炎。末次随访按Johner-Wruhs标准评定疗效:优13例,良5例。结论髌上入路髓内钉联合钢板或空心螺钉髓内髓外组合式固定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胫骨干骨折简便、微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CT检查可减少漏诊关节隐匿性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关节受累 骨折固定术 髓内钉 髌上入路
下载PDF
髌上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对胫骨干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12
作者 余立钦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7期22-25,共4页
目的:对比髌上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对胫骨干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收治的86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 目的:对比髌上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对胫骨干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收治的86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观察组行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两组术后均抗感染处理,并持续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膝关节伸屈活动度、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伸屈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膝关节伸屈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GQOLI-74各维度评分较术前改善,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伸屈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GQOLI-74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髌下入路相比,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在胫骨干骨折患者治疗中效果更显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与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提高膝关节活动度,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且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髓内钉固定术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疼痛 膝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锁定加压钢板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13
作者 关铁汉 曹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7期43-45,共3页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CP)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治疗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0例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LCP内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LC-DCP内固定...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CP)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治疗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0例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LCP内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LC-DCP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14.82±3.01)d、手术时间(124.21±6.15)min、骨折愈合时间(25.81±3.00)d短于对照组的(18.21±4.52)d、(145.84±7.10)min、(29.20±4.51)d,术后7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62±0.05)分低于对照组的(6.42±0.15)分(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LC-DCP内固定在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显著促进患者骨结构恢复,减轻术后疼痛,改善预后,且治疗安全性和实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 胫骨干骨折 骨不连 效果
下载PDF
胫骨髓内钉和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14
作者 汪步兴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2期57-60,共4页
目的 比较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胫骨髓内钉和锁定接骨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6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排序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接受锁定接骨板治疗)和观察组(30例,接受胫骨髓内钉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 目的 比较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胫骨髓内钉和锁定接骨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6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排序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接受锁定接骨板治疗)和观察组(30例,接受胫骨髓内钉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1.45±6.58)min、(4.25±0.57)个月、(11.05±1.85)d,均短于对照组的(84.35±7.14)min、(5.57±0.45)个月、(13.45±1.58)d,术中出血量为(95.83±24.44)ml,少于对照组的(126.83±21.12)ml(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HSS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对线评分分别为(88.83±1.93)、(44.23±1.36)、(35.56±1.74)、(7.04±0.1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0.04±1.51)、(38.83±1.46)、(30.74±1.58)、(5.86±0.26)分(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 相比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干骨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胫骨髓内钉治疗的术中创伤小,有助于患者术后迅速恢复各方面功能,且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髓内钉 锁定接骨板 胫骨干骨折 关节功能
下载PDF
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15
作者 熊先 董志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0期73-76,共4页
目的比较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因胫骨干骨折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骨外综合一科住院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髌上组和髌下组,各40例。髌上... 目的比较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因胫骨干骨折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骨外综合一科住院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髌上组和髌下组,各40例。髌上组采用髌上入路进行手术,髌下组采用髌下入路进行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二次移位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改良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髌上组的手术时间短于髌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的术中透视次数、术中二次移位情况少于髌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HSS、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且髌上组的Lysholm评分高于髌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髌下入路相比,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二次移位发生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推荐临床决策者优先考虑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髓内钉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下载PDF
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胫骨干创伤性骨折应用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16
作者 何营 张刚建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目的分析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胫骨干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10例胫骨干创伤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将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 目的分析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胫骨干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10例胫骨干创伤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将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随访期间的骨关节功能、结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线消失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的胫骨角、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外侧平台后倾角均大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6个月,观察组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干创伤性骨折,可增强治疗效果,手术安全性较好,对促进患者骨关节结构、功能恢复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创伤性骨折 髓内钉 内固定术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可调节下肢手术支架在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17
作者 郭永明 刘福尧 罗鸿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53-355,392,共4页
目的探讨可调节下肢手术支架在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2023年9月收治的40例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的胫骨干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自行研制可调节下肢手术支架(由滑动杆、固定杆... 目的探讨可调节下肢手术支架在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2023年9月收治的40例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的胫骨干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自行研制可调节下肢手术支架(由滑动杆、固定杆、螺母等结构组成的不锈钢支架),将这些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者人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开复位次数以及术者受辐射频率。术后通过定期随访,进一步比较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骨感染、骨不愈合例数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6~18个月随访。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开复位次数及术者受辐射频率上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骨感染及骨折不愈合例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行研制可调节下肢手术支架辅助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切开复位比例,术中透视次数低,术者受辐射频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节下肢手术支架 胫骨干骨折 髓内钉
下载PDF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与弹性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术在胫骨干骨折患儿临床治疗中的对比观察
18
作者 王建林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6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ORIF)与弹性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术在胫骨干骨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干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ORIF治疗...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ORIF)与弹性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术在胫骨干骨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干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ORIF治疗,观察组行弹性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应激指标、疼痛评分、下肢活动能力、功能障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切口总长度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皮质醇、前列腺素E2、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72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干骨折患儿效果更佳,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手术应激反应,促进术后下肢运动能力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弹性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术 并发症
下载PDF
MIPPO技术在胫骨干远端闭合性骨折急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19
作者 张东锋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11期50-54,共5页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在胫骨干远端闭合性骨折(AOOTA)患者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经整体抽样法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105例AOOTA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数...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在胫骨干远端闭合性骨折(AOOTA)患者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经整体抽样法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105例AOOTA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52例)和MIPPO组(53例),常规组实施急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IPPO组实施急诊MIPPO手术治疗,治疗后均开展为期半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康复情况,手术应激情况,胫骨关节结构、功能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不同治疗方案下,MIPPO组的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住院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分别为(13.36±3.27)min、(75.45±10.27)mL、(70.33±10.42)min、(10.24±2.25)d、(10.35±2.33)周,均低于常规组[(15.77±3.42)min、(80.44±10.38)mL、(75.45±10.26)min、(14.49±4.36)d、(12.77±3.41)周](P<0.05);MIPPO组的血清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分别为(90.41±10.24)pg/mL、(145.33±20.62)pg/mL,低于常规组[(95.88±10.27)pg/mL、(160.33±20.72)pg/m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20.75±20.42)U/mL]高于常规组[(105.44±20.36)U/mL](P<0.05);MIPPO组的胫骨角、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外侧平台后倾角分别为(95.22±10.36)°、(15.34±3.72)°、(13.36±3.25)°,均高于常规组[(90.27±10.26)°、(13.41±3.15)°、(11.45±3.36)°](P<0.05);MIPPO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膝关节Lysholm量表评分分别为(75.25±10.36)分、(84.39±10.29)分,均高于常规组[(70.33±10.62)分、(79.35±10.25)分],膝关节疾病严重程度(HSS)评分分别为(76.62±10.31)分、(85.61±10.23)分,均高于常规组[(71.44±10.21)分、(80.33±10.49)分](P<0.05);MIPPO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43%(5/53)]低于常规组[23.08%(12/52)](P<0.05)。结论MIPPO技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加快康复情况,对减轻手术应激、促进患者胫骨结构和功能恢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远端闭合性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康复进程 胫骨功能
下载PDF
下肢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对策:内植骨结合阻挡钉技术 被引量:45
20
作者 王秋根 高堪达 +7 位作者 高伟 王建东 陶杰 李豪青 李凡 吴晓明 吴小峰 朱宗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045-1047,1053,共4页
[目的]分析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原因,观察内植骨结合阻挡钉技术治疗这类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对12例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治疗术后并发非感染性骨不连的患者(其中股骨5例,胫骨7例;肥大型8例,萎缩性4例),采用稳... [目的]分析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原因,观察内植骨结合阻挡钉技术治疗这类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对12例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治疗术后并发非感染性骨不连的患者(其中股骨5例,胫骨7例;肥大型8例,萎缩性4例),采用稳定骨断端(更换更粗髓内钉+阻挡钉)、矫正骨畸形(阻挡钉+复位器)以及增强骨愈合能力(内植骨技术)的办法,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2年(平均1.5年)。所有患者最终获得骨性愈合,愈合率100%,愈合时间4.7—13.5个月,平均7.8个月。所有患者主观疼痛症状消失,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内植骨结合阻挡钉技术是一种治疗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股骨干骨折 非感染性骨不连 髓内钉 内植骨 阻挡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