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Silurian tide-dominated paleo-estuary of the Tazhong area in the Tarim Basin 被引量:4
1
作者 Zhang Jinliang Zhang Zhongjie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95-104,共10页
As the relative sea-level rose, a paleo-estuary was formed by the marine inundation of the braided river incised valle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ower sub-member of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Kalpingtage. formation of th... As the relative sea-level rose, a paleo-estuary was formed by the marine inundation of the braided river incised valle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ower sub-member of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Kalpingtage. formation of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west China. Sandstone-mudstone rhythmite, tidal structures and bimodal cross-bedding are common in these deposits, indicating that tid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generating the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the estuary type was tide-dominated. Five depositional facies were grouped: tidal river, sandy and muddy subtidal flat, tidal flat, tidal bar, tidal channel on the basis of lithology, electric properties, rhythmicity, sedimentary structure, fossil and the contact relationship. The sediment distribution showing first fining seaward and subsequent coarsening seaward from head to mouth, implies the two sediment sources in the paleo-estuary. The paleo-estuary of the Tarim Basin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representative estuaries. The most important distinction is that there are two adjacent estuaries joined by tidal flat onshore and by sandy and muddy subtidal flat in the sea at the same time, while the others only architecture model for the tide-dominated estuary. have one, So the Tazhong paleo-estuary shows a g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SILURIAN tide-dominated estuary tidal river tidal bar
下载PDF
Soft 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the Maastrichtian Patti Formation, Southern Bida Basin Nigeria: Implications for the Assessment of Endogenic Triggers in the Maastrichtian Sedimentary Record
2
作者 Solomon Ojo Olabode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6年第6期410-438,共29页
Detailed fieldwork carried out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Bida Basin, Nigeria, allowed the documentation of soft 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SSDS) in the Maastrichtian Patti Form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 Detailed fieldwork carried out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Bida Basin, Nigeria, allowed the documentation of soft 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SSDS) in the Maastrichtian Patti Form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describe and analyse these deformation features, discuss their de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potential triggers. The Maastrichtian Patti Formation is composed of lithofacies interpreted to have been deposited in tidal and fluvi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oft 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recognised in the tidal sediments were clastic dykes, load cast, isolated sand balls, dish-and-pillar structures, convolute lamination, diapiric structures and recumbent folds. Severely deformed cross beds, ring structures, associated sand balls, normal folds and recumbent fold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fluvial sediments. SSDS recognised were interpreted to have been caused by effects of liquefaction and fluidization. Field observations, facies analysis and morphology of the SSD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d SSDS. Endogenic processes are considered as the trigger agents and they are represented by rapid sedimentation and overloading, impact of breaking waves, pressure fluctuations caused by turbulent water flow, cyclic stress and current generated by storm waves and changes in water table. The present study did not identify exogenic processes as trigger agent. The occurrence of SSDS in southern Bida Basin strongly favoured a non-tectonic origin but a clear relationship high energy processes in tidal and fluvial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 Bida basin Patti Formation tidal/Fluvial Sediments Fluidization and Liquefaction
下载PDF
南美奥连特盆地白垩系Napo组Main-M1亚段沉积体系重建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发有 班舒悦 +9 位作者 王光付 孙建芳 丁峰 孙钰 王腾宇 徐海 陈诗望 夏昌盛 郑乃熙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7,共11页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是南美安第斯前陆盆地群中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上白垩统Napo组Main-M1亚段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力层位之一,其沉积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岩心、测录井等资料,针对Main-M1亚段沉...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是南美安第斯前陆盆地群中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上白垩统Napo组Main-M1亚段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力层位之一,其沉积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岩心、测录井等资料,针对Main-M1亚段沉积时期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位于水动力条件复杂的海陆过渡环境,在东部发育潮汐三角洲,向西部逐渐过渡为浅海陆棚环境;研究区内主要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潮汐水道、潮汐沙坝、潮汐沙坪、潮汐水道间等8类沉积微相。根据岩电特征,进一步将Main-M1亚段划分为3个小层。通过分析3个小层的岩性组合演变特征,确定在Main-M1亚段沉积时间内,Auca古隆起逐渐形成,同时挠曲作用导致相对海平面升高,3个小层在垂向上呈水体逐渐变深、潮汐三角洲前缘不断向陆地退缩的形式;基于对Main-M1亚段沉积时期潮汐三角洲—浅海陆棚沉积体系的重建,研究区东部的水下分流河道及前缘沙坝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三角洲 陆棚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Main-M1亚段 奥连特盆地 南美洲
下载PDF
Spatial Interpolation of Tidal Data Using a Multiple-Order Harmonic Equation for Unstructured Grids 被引量:1
4
作者 Lei Shi Kurt W. Hess Edward P. M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3年第10期1425-1437,共13页
A general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for tidal properties has been developed by solving a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with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orders of harmonic operators using a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 A general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for tidal properties has been developed by solving a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with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orders of harmonic operators using a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Numerically, the equation is solved implicitly without iteration on an unstructured triangular mesh grid.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ethod for tidal property field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oundary complexity, number of input data points, and data point distribution. The method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under several different tidal environments, including an idealized distribution in a square basin, coamplitude and cophase lines in the Taylor semi-infiite rotating channel, and tide coamplitude and cophase lines in the Bohai Sea and Chesapeake Bay. Compared to Laplace’s equation that NOAA/NOS currently uses for interpolation in hydr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applications, the multiple-order harmonic equation method eliminates the problem of singularities at data points, and produces interpolation results with better accuracy and prec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ES tidal DATA Approximation Harmonic Functions Finite Element Method Spatial Interpolation TAYLOR basin Bohai Sea Chesapeake BAY
下载PDF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白垩系Napo组LU亚段沉积模式
5
作者 韩立杨 孙雨 +3 位作者 张克鑫 闫百泉 张超前 杨国庆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90,共11页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北部白垩系Napo组LU亚段地层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由于目前对LU亚段地层沉积模式认识不清晰,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区进一步勘探开发。依据LU亚段岩芯观察、测井、成熟度分析以及镜下薄片等资料...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北部白垩系Napo组LU亚段地层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由于目前对LU亚段地层沉积模式认识不清晰,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区进一步勘探开发。依据LU亚段岩芯观察、测井、成熟度分析以及镜下薄片等资料,通过岩芯岩性、结构等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生物遗迹化石、沉积韵律等沉积学特征,以及测井相标志认为,研究区LU亚段地层发育于潮汐作用为主的海陆过渡环境,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潮控河口湾与陆棚之间存在过渡带沉积,形成了潮控河口湾-过渡带-陆棚沉积体系,识别出潮汐水道、潮汐砂坝、砂坪、海绿石砂席、混合坪、陆棚泥和灰质滩共7种沉积微相,其中,优势储层相带为潮汐水道和潮汐砂坝,砂坪次之。建立研究区潮控河口湾-过渡带-陆棚沉积模式,以期对Oriente盆地白垩系Napo组油气勘探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模式 沉积微相 潮控河口湾 Oriente盆地
下载PDF
浦阳江流域感潮河段洪水预报研究
6
作者 邱超 潘爽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10,共7页
浦阳江流域中上游属感潮河段,易受下游洪水顶托影响,导致预报站水位流量关系不稳定,给洪水预报作业带来难度。以诸暨站以上流域范围为研究对象,选用1990—2021年间具有代表性的20场洪水,建立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对诸暨站流量进行预报;基... 浦阳江流域中上游属感潮河段,易受下游洪水顶托影响,导致预报站水位流量关系不稳定,给洪水预报作业带来难度。以诸暨站以上流域范围为研究对象,选用1990—2021年间具有代表性的20场洪水,建立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对诸暨站流量进行预报;基于BP神经网络优良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建立以湄池水位、时段降雨量、安华水库下泄流量、诸暨站预报流量等为输入因子的诸暨站水位预报模型,以探究该模型在诸暨洪峰水位预报中的适用性。结果证明2019—2021年的场次洪峰水位预报效果较优,场次水位相对误差均保持在2.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阳江流域 感潮河段 水文模型 神经网络 洪水预报
下载PDF
外江潮位抬升背景下江苏省太湖地区雨潮遭遇分析
7
作者 柳子豪 汪院生 +3 位作者 钟栗 吴心艺 刘鹏 沙鹏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9期59-63,75,共6页
研究感潮地区外江潮位的变化对有效发挥区域洪涝体系十分重要。江苏省太湖地区作为典型的感潮区域,在现状防洪体系下进行设计暴雨与设计洪水推算时,并未充分考虑与评估区域暴雨遭遇外江高潮位时对区域防洪的影响。根据沿江3个潮位代表... 研究感潮地区外江潮位的变化对有效发挥区域洪涝体系十分重要。江苏省太湖地区作为典型的感潮区域,在现状防洪体系下进行设计暴雨与设计洪水推算时,并未充分考虑与评估区域暴雨遭遇外江高潮位时对区域防洪的影响。根据沿江3个潮位代表站长系列实测潮位资料,对外江潮位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潮位代表站年最高潮位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其中以镇江(二)潮位站变化趋势最为显著。但在汛期时,平均低潮位在历年变化中变幅不大,且在短历时(最大7 d)降雨发生时期,各区域降雨重现期与潮位重现期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也表明二者之间显著不相关。从反映实际情景对区域不利影响的角度考虑,在新一轮《太湖流域防洪规划》修编中,仍建议沿用设计暴雨与实况潮位相组合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江苏片区 潮位 洪涝灾害 感潮地区
下载PDF
潮水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及盆地演化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磊 钟建华 +1 位作者 钟富平 高玉飞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5,共4页
潮水盆地属典型的西北侏罗系原型盆地,早在20世纪中叶就在青土井发现浅油藏。为了正确认识潮水盆地侏罗系的沉积体系,以便更好地完成该区油气藏的勘探,通过详细的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和记录,对潮水盆地侏罗系地层进行了详细认识。认为盆地... 潮水盆地属典型的西北侏罗系原型盆地,早在20世纪中叶就在青土井发现浅油藏。为了正确认识潮水盆地侏罗系的沉积体系,以便更好地完成该区油气藏的勘探,通过详细的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和记录,对潮水盆地侏罗系地层进行了详细认识。认为盆地发育有冲积扇、三角洲-湖泊和河流三大类沉积体系,对应的亚、微相沉积体相互叠置,横向上具可追踪性。最后,结合前人资料和岩相特征认为:潮水盆地为由早期的断陷盆地冲积扇体系,经中期盆地深陷水进演化为三角洲-湖泊体系,最后经末期水退形成河流体系的盆地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水盆地 侏罗系 沉积体系 盆地演化
下载PDF
江苏省淤泥质海岸潮沟系统 被引量:39
9
作者 张忍顺 王雪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95-206,共12页
江苏省淤泥质潮滩是最适于潮沟系统发育的潮滩之一。本文分析了影响潮沟系统发育的诸因素,进行了潮沟系统形态与潮差的相关分析,并把江苏的潮沟系统与沪、浙、闽等省市的潮沟系统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如下:1.影响潮沟发育的主要因素是... 江苏省淤泥质潮滩是最适于潮沟系统发育的潮滩之一。本文分析了影响潮沟系统发育的诸因素,进行了潮沟系统形态与潮差的相关分析,并把江苏的潮沟系统与沪、浙、闽等省市的潮沟系统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如下:1.影响潮沟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在落潮后期才存在的沟渠效应;2.潮沟和潮盆是潮滩上规模较大的韵律地形;3.粉沙级沉积物最宜于发育潮沟;4.潮沟的某些形态特征与潮差有非常好的线性相关;5.陆地迳流干扰了潮沟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质 海岸 潮沟 潮盆
下载PDF
楚雄盆地性质与沉积层序演化 被引量:22
10
作者 许效松 尹福光 +1 位作者 万方 谭富文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9年第5期1-11,共11页
晚三叠世楚雄盆地是扬子西南缘的前陆盆地,其西侧的前陆挠曲盆地盆底变形导致海平面相对上升,从而在卡尼期和瑞替期有3 次海泛,并向东侧的前陆盆地隆起带和克拉通边缘推进,沉积了前陆碳酸盐缓坡和暗色泥页岩海泛物。由于海泛体的... 晚三叠世楚雄盆地是扬子西南缘的前陆盆地,其西侧的前陆挠曲盆地盆底变形导致海平面相对上升,从而在卡尼期和瑞替期有3 次海泛,并向东侧的前陆盆地隆起带和克拉通边缘推进,沉积了前陆碳酸盐缓坡和暗色泥页岩海泛物。由于海泛体的推进和海退下超的双重作用,构筑了楚雄三角洲与水下砂砾质舌形体组成的复合沉积体系。前陆盆地三角洲复合沉积体发生在海平面的主体下降阶段,与被动大陆边缘层序迥然有别,对比标志也各异。复合沉积体系的特征由于海退下超面掩盖了海侵面,因而凝缩层不发育,其时空展布则呈进积型迁移,沉积体系域多为楔形体和朵状体。层序对比的标志∶一是据3 个关键界面的特征,包括暴露不整合面、海泛上超面和洪泛下超面;二是水下舌形体和洪泛体的性质和类型,依此划分了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楚雄盆地 性质 沉积 层序演化
下载PDF
陆表海台地沉积充填模式及内克拉通碳酸盐岩勘探新启示 被引量:23
11
作者 陈安清 杨帅 +4 位作者 陈洪德 钟怡江 许国明 宋晓波 付斯一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43-1256,共14页
内克拉通陆表海盆地是古老碳酸盐建造形成的重要场所。除其顶部风化壳岩溶储层外,广泛分布的内幕非岩溶改造的白云岩勘探长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深层、超深层勘探技术的进步,内幕陆表海白云岩陆续获得油气勘探新发现,但其预... 内克拉通陆表海盆地是古老碳酸盐建造形成的重要场所。除其顶部风化壳岩溶储层外,广泛分布的内幕非岩溶改造的白云岩勘探长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深层、超深层勘探技术的进步,内幕陆表海白云岩陆续获得油气勘探新发现,但其预测难度远比镶边台地中的礁滩"移动靶"更大。为更好地揭示这类未经岩溶改造的白云岩储层的宏观发育分布规律,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期和四川盆地雷口坡期陆表海台地的高精度岩相古地理和沉积充填模式。结果表明:陆表海台地一般形成于温室期低纬度干燥气候下的稳定内克拉通盆地,与盐湖伴生的台地潮坪广泛分布是其标志性的沉积特征,微环境可进一步划分为潮上带泥云坪、上潮间带云坪、上潮间带微生物席、下潮间带席状潮缘滩、上潮下带灰云质澙湖、下潮下带膏云质澙湖;虽然内克拉通陆表海台地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沉积环境,其沉积建造并非平板一块,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往往会在相对平坦的陆表海内引起大幅度的相带迁移,造成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频繁交互;相带频繁往复迁移过程中,潮间带的晶粒/颗粒/微生物白云岩受到盐湖、古隆起或潮坪岛的制约,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席状富孔白云岩透镜体;陆表海沉积层序结构为典型的向上变浅序列,主要发育潮坪进积楔和潮坪岛拼嵌两种沉积充填模式,这两种模式形成的席状白云岩透镜体在层序结构和厚度都能很好地对比,通常延伸都在100km以上,甚至可跨越整个陆表海台地,是一个能够媲美台缘礁滩相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海台地 沉积充填模式 潮缘滩 潮坪岛 内克拉通盆地 碳酸盐岩
下载PDF
挖入式港池水体交换能力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何杰 辛文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330-333,共4页
港池水域面积较大的单口门挖入式港池不利于港池水体与外界的交换,连通河涌是解决港池水体交换方式之一。本文以广州港南沙港区挖入式港池为例,通过潮流运动的数值模拟和河涌断面潮量的计算,探讨了连通河涌的位置和开通方式,有效地起到... 港池水域面积较大的单口门挖入式港池不利于港池水体与外界的交换,连通河涌是解决港池水体交换方式之一。本文以广州港南沙港区挖入式港池为例,通过潮流运动的数值模拟和河涌断面潮量的计算,探讨了连通河涌的位置和开通方式,有效地起到了港池与外界水体交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入式港池 潮流 数学模型 水体交换 连通河涌
下载PDF
电厂取水对港池回淤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邓安军 王崇浩 陆琴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5,共5页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从港池取水对港池水动力条件和港池冲淤变化的影响。港池工程的修建使附近海域的流场发生了变化,电厂取水使得港池附近外海海域及港池内部流速增加。潮汐条件下半封闭港池内泥沙回淤主要是涨潮及取水水流将泥沙带入...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从港池取水对港池水动力条件和港池冲淤变化的影响。港池工程的修建使附近海域的流场发生了变化,电厂取水使得港池附近外海海域及港池内部流速增加。潮汐条件下半封闭港池内泥沙回淤主要是涨潮及取水水流将泥沙带入港池内,引起港池淤积。在不取水时,港池内泥沙淤积较少,然后随着取水流量的增加,港池内淤积增多,在4台机取水时港池内淤积最大,而后随着取水流量的增大,港池内不淤或少淤范围增加,淤积量又随着取水流量的增加有所减小,并且在港池的主流区泥沙基本不发生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池 潮流 取水 回淤 模型试验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非岩溶白云岩储层成因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陈洪德 胡思涵 +2 位作者 陈安清 赵俊兴 苏中堂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24,共7页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顶部除岩溶碳酸盐岩储层外,非岩溶白云岩储层也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根据岩心观察、显微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测井录井等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马五6亚段的...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顶部除岩溶碳酸盐岩储层外,非岩溶白云岩储层也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根据岩心观察、显微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测井录井等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马五6亚段的沉积微相,分析了非岩溶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储集岩类型以砂砾屑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晶间孔和溶蚀孔,属非均质性较强的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沉积环境为局限台地,包括潮缘滩、云坪、灰云质潟湖、灰质潟湖和膏质潟湖微相;储层分布明显受古隆起附近潮缘滩微相和选择性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的控制;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和充填作用等多种破坏性成岩作用导致了储层致密化;裂缝的存在改善了致密白云岩储层的物性,并且沟通了保存下来的孤立残余粒间孔和岩溶溶蚀孔。总之,潮缘滩微相中的埋藏白云石化、顺层岩溶作用和裂缝改造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有利于相对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纪 白云岩 潮缘滩 沉积微相 致密储层 成岩作用 岩溶作用 裂缝改造
下载PDF
一种不具煤系气标志的煤系气——四川盆地南部上二叠统天然气成生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籍中 宋家荣 +1 位作者 刘国瑜 王昆益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07-117,共11页
本文针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二叠统(P_(2L))天然气不具一般煤系气的地球化学标志,但同层“瓦斯”又具有与陆相煤系气的标志雷同的表征。通过地质、地化的综合分析,认为虽是煤系(Ⅲ型)气经运移与长兴组储层形成的(Ⅲ_1型)气混合,并经历... 本文针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二叠统(P_(2L))天然气不具一般煤系气的地球化学标志,但同层“瓦斯”又具有与陆相煤系气的标志雷同的表征。通过地质、地化的综合分析,认为虽是煤系(Ⅲ型)气经运移与长兴组储层形成的(Ⅲ_1型)气混合,并经历了高成熟阶段的演化和改造,导致现今上二叠统天然气不具煤系气表征,但实际上又主要源自煤系地层,并受控于地质、地球化学条件,此乃潮坪含煤建造,碳酸盐岩生、储油条件及其高热演化的天然气所具有的特征。据此还提出了有利于天然气形成和富集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成因 地球化学标志 四川
下载PDF
塔中地区志留系层序、沉积和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文光 彭仕宓 +1 位作者 蔡忠贤 刘海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12-16,共5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环境为潮控滨岸带,主要发育潮坪沉积体系,这在柯坪塔格组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低缓地形背景下发育的柯坪塔格组潮坪沉积环境可分为潮间带和潮下带,发育泥坪、混合坪、砂坪和潮道沉积相.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综...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环境为潮控滨岸带,主要发育潮坪沉积体系,这在柯坪塔格组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低缓地形背景下发育的柯坪塔格组潮坪沉积环境可分为潮间带和潮下带,发育泥坪、混合坪、砂坪和潮道沉积相.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研究野外露头、测井、地震等资料,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均由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两部分组成.由于潮坪沉积的特殊性,每个层序均由1个完整的旋回构成.结合试油资料对塔中11油藏的塔中11井、塔中11-1和塔中117井进行分析,发现在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中富集油气,而且在SQ1中富集油,在SQ2中富集气,形成低孔低渗油气藏.形成储层的潮道和砂坪沉积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其上覆泥坪形成有效遮挡的盖层,这些是形成油气藏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高位体系域中的储层比海侵体系域中的储层更靠近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地区 志留系 潮坪 层序地层学 油气分布
下载PDF
环抱式单口门港池水体交换能力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何杰 叶小强 辛文杰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7-91,共5页
沿海港口的环抱式单口门港池可起到防浪和减少泥沙回淤的作用,但此种港池布置对于港区内外水体交换是不利的。在港池口门朝向正对波浪情况下,港池水体随涨潮流增加、落潮流减小而出现港池内水位涌高,导致港池内外水体交换量减小、港池... 沿海港口的环抱式单口门港池可起到防浪和减少泥沙回淤的作用,但此种港池布置对于港区内外水体交换是不利的。在港池口门朝向正对波浪情况下,港池水体随涨潮流增加、落潮流减小而出现港池内水位涌高,导致港池内外水体交换量减小、港池水环境容量下降。以浙江台州温岭港为例,在单纯潮流及波流共同作用两种水情下,通过模拟规划方案下港池内外水质点运动轨迹变化及计算口门通过潮量的变化来探讨该类型港池对污染物输移及水体交换方面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抱式港池 波浪 潮流 数学模型 水体交换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黄龙组潮汐沟道发育特征及对优质储层展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坤 李伟 王东坤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6,共8页
根据陆源碎屑沉积发育特点与具有一定磨圆度砾石的发育位置,推断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黄龙组发育了云阳东南部与达州西北部两个海侵通道,并形成了重庆—万州与达州东南部两个潮坪沉积体系。该区发育了一套由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高... 根据陆源碎屑沉积发育特点与具有一定磨圆度砾石的发育位置,推断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黄龙组发育了云阳东南部与达州西北部两个海侵通道,并形成了重庆—万州与达州东南部两个潮坪沉积体系。该区发育了一套由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的较完整的I型层序。黄龙组潮坪沉积体系的不同沉积微相控制了储层的纵向分布特征,粒屑滩相储层物性最好。利用储层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分析对黄龙组表生岩溶期受剥蚀程度进行定性分析表明,黄龙组没有遭受严重风化剥蚀,现今的地层残余厚度能够反映原始地层相对厚薄,利用黄龙组残余厚度可以预测潮汐沟道平面展布。通过钻井、地震资料对潮汐沟道的预测,认为潮汐沟道对优质储层的空间展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 黄龙组 碳酸盐岩 沉积相 沉积体系 潮汐沟道
下载PDF
塔中志留系层序及其可容纳空间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文光 彭仕宓 +1 位作者 蔡忠贤 韩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1-56,共6页
根据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研究野外露头、测井、地震等资料,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划分为5个层序,每个层序均由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两部分组成。除SQ1为Ⅰ型层序外,其余4个层序均为Ⅱ型层序,而且SQ3为一个三级中间体系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 根据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研究野外露头、测井、地震等资料,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划分为5个层序,每个层序均由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两部分组成。除SQ1为Ⅰ型层序外,其余4个层序均为Ⅱ型层序,而且SQ3为一个三级中间体系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隆升后的塔中地区在晚奥陶世遭受剥蚀,地形变得平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潮坪沉积为主的志留纪滨浅海沉积。在志留纪塔中地区构造稳定,海平面的升降决定了可容纳空间的大小。潮坪沉积相带的迁移反映了在全球海平面升降形成的异旋回中发育的潮坪自旋回沉积,可容纳空间动态变化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 志留系 潮坪 层序地层学 可容纳空间 新疆
下载PDF
哈得4油田石炭系薄砂层沉积模式及储集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丽霞 周勇 +4 位作者 李宇平 韩剑发 张亚光 李秀荣 李文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4-46,共3页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石炭系中泥岩段发育一套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潮坪沉积。哈得逊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古隆起背景,高潮淹之,低潮露之,形成潮间坪沉积。在特大潮富砂期,古隆起上沉积厚度薄、面积大、连通好的砂席。砂席在潮汐和...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石炭系中泥岩段发育一套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潮坪沉积。哈得逊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古隆起背景,高潮淹之,低潮露之,形成潮间坪沉积。在特大潮富砂期,古隆起上沉积厚度薄、面积大、连通好的砂席。砂席在潮汐和波浪的簸筛作用下,使其几何形态、厚度、物性特征均有改变。砂席是优质储集层,并且可能富含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模式 储集特征 塔里木盆地 满加尔凹陷 石炭系 潮坪 潮汐 席状砂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