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internal tides o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idal current in the North Huanghai Sea
1
作者 Zhao Junsheng, Geng Shijiang,Sun Hongliang and Zhang Zili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Qingdao,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1期15-35,共21页
The tidal current is generally predominant in China's offshore areas.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tidal current is quite complic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seasonal thermocline. The observed tidal current ... The tidal current is generally predominant in China's offshore areas.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tidal current is quite complic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seasonal thermocline. The observed tidal current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n averaged barotropic tide current and a variation tide current. A method for studying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idal current is developed from the constitu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nd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tide current in the North Huanghai Sea i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e metho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ason why the energy of the tidal current is concentrated on the neighbourhood of the thermocline mainly lies in the internal tides i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fact that the direction of the internal tide current above the thermocline is opposite to the one below the thermocline will be able to cause the rotary directions of the observed tidal current above and below the thermocline to be in opposi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veraged barotropic and the variation tide curr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tidal current, and it is mainly the interaction that results in the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the tide current energy in the entire water column ; the ratio between the total energies of the internal tide current above the thermocline and the variation tide current in the entire water column is greater than the ratio between the total energies of that below the thermocline and the variation's. In a strong internal tide area such as the neighbourhood of Station L4, at diurnal tide frequency, the above-mentioned corresponding ratios are about 38. 82% and 29. 88%, respectively, and the energy of the internal tide current is about 68. 70%of the energy of the variation tide current; at semidiurnal tide frequency, the above-mentioned corresponding ratios are about 26. 61 % and 19. 73% , respectively, and the total internal tide current energy is about 46. 36% of the total variation tide current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ffect of internal tides o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idal current in the North Huanghai Sea
下载PDF
Toxic effect of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species on Cladocera Moina mongolica Daday
2
作者 YAN Tian CHEN Taoying ZHOU Mingji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20-126,共7页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oxic effects of the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species, on cladocera Moina mongolica in the laboratory. Ten strains of Alexandrium species, including Alexandrium ta...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oxic effects of the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species, on cladocera Moina mongolica in the laboratory. Ten strains of Alexandrium species, including Alexandrium tamarense (AT-6, ATHK, ATCI02, ATCI03 and AT5-1), A. catenella (ACDH), A. affine (AC-1 and AS-1), A. lusitanicum and A A. tamarense (ATHK, ATCI02 and AT5-1) and A minutum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fine (AC-1 and AS-1), but not A. tamarense (AT-6 and ATCI02), A. catenella (ACDH), A. lusitanicum and A. minutum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survival of M. mongoliea; when exposed to these ten strains of Alexandrium species in densities of 3 000 cells/cm^3 for 7 d, respecyively. M. mongolica could feed on A. tamarense (AT-6, ATHK, ATCI02, ATCI03 and AT5-1), A. eatenella, A. lusitanieum and A. minutum, but exhibited little or no grazing on A. affine (AC-1 and AS-1), based on the changes in gut pigment af- ter exposure to alga for 1 and 12 h. A. affine AC-1, which had the strongest toxicity on the survival of M. mongolica, was chosen to further study the negative effects on M. mongolic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A. affine AC-1 on the survival of M. mongolica was density-dependent, and its lethal effects on one-day, two-day and three-day old M. mongolica were exacerbated with increasing age; The whole algal culture, re-suspended algal cells, cell fragments and cell contents all had adverse impacts on the survival of M. mongolica. Moreover, both juvenile numbers and life-span time of M. mongolica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y were cultured in A. affine AC-1 of 10 and 50 cells/cm^3, combined with 3×10^6 cells/cm^3 of Chlorella spp., respectively. As a non-PSP producer, A. affine may produce other toxins, responsible for the strong negative effects on M. mongol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tides Alexandrium species Moina mongolica Daday toxic effect
下载PDF
潮汐对闽江感潮河段水体DOM含量及其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晓皓 陈瑶 +1 位作者 朱贵青 吴福忠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1期44-52,共9页
可溶性有机质(DOM)虽然只占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一小部分,但易被微生物利用,在河流生态系统的养分供应与物质循环中具有关键作用。感潮河段的水体可溶性有机质极易受到潮汐作用引起的径流变化影响,但目前对其仍缺乏必要认识。以闽江感潮... 可溶性有机质(DOM)虽然只占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一小部分,但易被微生物利用,在河流生态系统的养分供应与物质循环中具有关键作用。感潮河段的水体可溶性有机质极易受到潮汐作用引起的径流变化影响,但目前对其仍缺乏必要认识。以闽江感潮河段(117 km)为研究对象,在巨潮日分析涨、落潮过程中水体可溶性有机质的含量及其光谱特征变化。结果表明,潮汐作用显著影响距河口20 km范围水体可溶性有机质的含量、结构、组成以及来源,涨潮阶段水体DOC含量的上升程度较落潮增加35.9%,水体CDOM浓度下降程度较落潮增加26.2%,涨潮期近河口可溶性有机质的分子量增加,而芳香化程度降低,内源性增强。综合分析表明,潮汐主要通过促进河水与海水混合的物理过程,影响水体环境、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及其稳定性,增强pH、电导率、盐度和溶解氧与可溶性有机质的相关性,但减弱水体温度与可溶性有机质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对于深入认识潮汐过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了解感潮河段的物质循环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作用 闽江 感潮河段 可溶性有机质 紫外-可见光谱
下载PDF
回声测深仪典型问题与对策分析
4
作者 谷东亮 李明海 +1 位作者 马海瑞 纪守博 《船电技术》 2024年第8期62-65,共4页
针对现有测深仪在舰艇离靠码头倒车、高速航行等情况下会出现明显测速不准这一情况,本文通过仪器实操的形式从测量误差、外界影响、操作使用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出了基于潮汐值的水深获取方法,为提升测深... 针对现有测深仪在舰艇离靠码头倒车、高速航行等情况下会出现明显测速不准这一情况,本文通过仪器实操的形式从测量误差、外界影响、操作使用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出了基于潮汐值的水深获取方法,为提升测深仪工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误差 外界影响 操作影响 潮汐
下载PDF
一株可降解膦酸酯东海原甲藻共生细菌的分离及其促藻效应
5
作者 崔玉栋 刘鸿环 陈锦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51,共14页
海洋中的膦酸酯(C-P键有机磷)是可供浮游植物利用的一种潜在磷源。甲藻自身无法直接利用膦酸酯,但是其共生细菌可将膦酸酯降解为磷酸盐,从而促进藻细胞的生长。然而,目前尚未有针对特定菌株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在2-氨基乙基膦酸(2-AEP)... 海洋中的膦酸酯(C-P键有机磷)是可供浮游植物利用的一种潜在磷源。甲藻自身无法直接利用膦酸酯,但是其共生细菌可将膦酸酯降解为磷酸盐,从而促进藻细胞的生长。然而,目前尚未有针对特定菌株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在2-氨基乙基膦酸(2-AEP)作为唯一磷源条件下对东海原甲藻进行培养,对其中的共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初步得到5种细菌。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其中一株尹氏菌属细菌Yooniasp.PD-AEP-1中存在两种C-P裂解酶途径。通过藻菌共培养实验对菌株功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将藻细胞处理至磷饥饿状态之后,同时加入2-AEP与PD-AEP-1悬液,与只加2-AEP或只加细菌悬液的条件相比,藻细胞生长速率和体系内磷酸盐浓度显著升高,同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非光化学淬灭值则明显降低,表明PD-AEP-1具备将2-AEP降解为磷酸盐的能力,进而缓解了东海原甲藻细胞的磷限制状态,有效促进了藻细胞的生长。该研究表明,东海原甲藻共生细菌在降解膦酸酯从而为藻细胞提供磷源方面扮演着一定角色,这一过程很可能有助于东海原甲藻赤潮的暴发,凸显了海洋生态系统中藻-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膦酸酯 东海原甲藻 共生细菌 促藻效应 赤潮
下载PDF
感潮圩区旱地径流产生与入河监测方法研究
6
作者 江涛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8期118-123,共6页
河网感潮圩区地势较低,农田排水沟水位受到外河水位涨落的影响,导致面源污染产生与入河过程较复杂,需要建立方法,协同研究旱地径流产生与入河过程。本研究在上海2个不同的圩区,选择典型的旱地,利用浮子式水位计对旱地径流排放口三角堰... 河网感潮圩区地势较低,农田排水沟水位受到外河水位涨落的影响,导致面源污染产生与入河过程较复杂,需要建立方法,协同研究旱地径流产生与入河过程。本研究在上海2个不同的圩区,选择典型的旱地,利用浮子式水位计对旱地径流排放口三角堰的水位进行监测,并基于多普勒原理对农田排水沟入河口处流速进行监测,研究2场降雨事件下,农田径流当中磷的产生特征与流入河道的过程,并采用沟渠入河口处电导率的变化,来辅助判断降雨驱动的排水过程,验证多普勒方法测定流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非降雨时段,农田排水沟和河道水呈往复运动特征。降雨期间,青浦和崇明监测点位农田径流量分别占入河量的33.3%与40.9%,并且入河过程受外河水位影响。排水沟入河最高速度为25 cm/s,水位差最高为20 cm。沟渠流速与电导率能较好地反映流速的变化,但崇明点位沟渠流速测定可能受到沟渠内排水流向不稳定的影响。青浦点位农田氮磷小于农田排水口处,主要与农田周边地表径流稀释有关,并且崇明土质排水沟入河处水质氮磷浓度显著高于农田径流,这可能是由于排水沟流速超过临界速度,导致排水沟底泥磷的释放。在感潮圩区,由于流速较低,可以采用电导率的变化辅助识别水文过程,判断多普勒方法测定流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圩区 底泥 面源污染 多普勒效应 堰槽
下载PDF
人工环境中模拟海洋潮汐作用的试验装置 被引量:8
7
作者 付传清 金贤玉 金南国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57,共4页
介绍一种人工环境中模拟海洋潮汐作用的混凝土耐久性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潮汐控制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吹风控制系统、试验箱体和控制器。试验箱体与吹风控制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潮汐控制系统相连;放置试件的腐蚀水槽置于试验箱体... 介绍一种人工环境中模拟海洋潮汐作用的混凝土耐久性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潮汐控制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吹风控制系统、试验箱体和控制器。试验箱体与吹风控制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潮汐控制系统相连;放置试件的腐蚀水槽置于试验箱体内,通过潮汐控制系统与试验箱体外部的保温盐水池相连;吹风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和潮汐控制系统分别与控制器相连。该装置不但可以自动模拟潮汐作用,还可以精确控制潮汐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风速条件,并且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强、自身耐久性好。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满足不同海洋环境的潮汐作用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环境 潮汐作用 混凝土 耐久性
下载PDF
承压井与非承压井水位潮汐效应及其定量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序俨 郑小菁 +2 位作者 陈莹 张清秀 王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39,共5页
针对承压井与非承压井水位的潮汐效应问题,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关键词 承压井 非承压井 静水压力 潮汐效应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发震断层面上潮汐有效剪切应力增量的计算与加卸载的确定 被引量:18
9
作者 蒋骏 张雁滨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2-83,共12页
发震断层面上潮汐有效剪切应力增量的数值计算是应用响应比理论的一个关键性基础问题。本文根据潮汐形变理论及弹性力学理论,导出了直接、严密和实用的潮汐有效剪切应力增量的数值计算公式,给出了判断加载、卸载区间的直接公式──潮... 发震断层面上潮汐有效剪切应力增量的数值计算是应用响应比理论的一个关键性基础问题。本文根据潮汐形变理论及弹性力学理论,导出了直接、严密和实用的潮汐有效剪切应力增量的数值计算公式,给出了判断加载、卸载区间的直接公式──潮汐有效剪切应力增量对时间一阶微分的解析表达式,最后还给出了一些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层 断层面 潮汐 有效应力 载荷试验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赤潮藻类增殖及相关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张青田 张兆琪 董双林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2002年第1期79-84,共6页
本文从水体富营养、微量元素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环境因子对赤潮藻类增殖及演替等相关特性的影响。其中着重论述了不同形态、不同比例氮磷产生的影响;维生素等有机物与赤潮的密切关系;而微量元素主要讨论了铁和锰。此外,还论述了温度、盐... 本文从水体富营养、微量元素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环境因子对赤潮藻类增殖及演替等相关特性的影响。其中着重论述了不同形态、不同比例氮磷产生的影响;维生素等有机物与赤潮的密切关系;而微量元素主要讨论了铁和锰。此外,还论述了温度、盐度、扰动及微生物等因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赤潮 藻类 增殖 富营养化 微量元素 微生物 有机物
下载PDF
改性粘土去除赤潮生物及其对养殖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曹西华 宋秀贤 俞志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48-152,共5页
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HDTMA)对东海原甲藻的去除效果及其对日本对虾幼体的急性毒性作用 ,并利用该表面活性剂对天然粘土进行了有机改性 .实验发现 ,HDTMA对东海原甲藻有较强的灭杀效果 ,添加粘土能显著降低HDTMA对对虾幼体的毒性效... 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HDTMA)对东海原甲藻的去除效果及其对日本对虾幼体的急性毒性作用 ,并利用该表面活性剂对天然粘土进行了有机改性 .实验发现 ,HDTMA对东海原甲藻有较强的灭杀效果 ,添加粘土能显著降低HDTMA对对虾幼体的毒性效应 .室内模拟实验表明 ,有机改性土用量为 0 0 3g/L时对东海原甲藻的去除率为 1 0 0 % ;对赤潮异弯藻有效抑制时的有机改性土用量为 0 0 9g/L .同时结果显示 ,在有效去除东海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的剂量下 ,有机改性土对水体中的对虾幼体的存活没有明显影响 ,存活率为 1 0 0 % .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 ,于 2 0 0 3年 4~ 5月在我国东海海域赤潮多发区进行了船基围隔试验 ,比较了各种粘土的除藻效果 .初步结果表明 ,与未经处理的原土相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粘土 去除 赤潮生物 生物影响
下载PDF
近年来全国赤潮监控工作的成效以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15
12
作者 林凤翱 关春江 卢兴旺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8-151,共4页
根据国家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系统资料论述了中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概况,并且较全面阐述了2002年以后赤潮的特点。即: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呈上升势头,且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赤潮发生重点时段为每年的5~6月;赤潮发生重点区域为浙江... 根据国家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系统资料论述了中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概况,并且较全面阐述了2002年以后赤潮的特点。即: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呈上升势头,且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赤潮发生重点时段为每年的5~6月;赤潮发生重点区域为浙江近海、渤海和珠江口海域;有毒、有害赤潮发生频率和面积持续大幅度增加;赤潮主要优势种类为:具齿原甲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和球形棕囊藻。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赤潮监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灾害监控 成效 问题与建议
下载PDF
灵菌红素对有害藻类的除藻活性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刘伯雅 魏东芝 +4 位作者 鲁思然 周文瑜 沈亚领 徐韧 王金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7-482,共6页
研究了沙雷氏菌的天然产物灵菌红素对引起海洋赤潮和淡水水华的有害藻类的除藻活性和光解性质.结果表明,5.0μg/mL灵菌红素能够在24h内将新月菱形藻、中肋骨条藻、水华鱼腥藻和微小平列藻培养液中的藻类全部杀死,除藻活性高达100%.5.0μ... 研究了沙雷氏菌的天然产物灵菌红素对引起海洋赤潮和淡水水华的有害藻类的除藻活性和光解性质.结果表明,5.0μg/mL灵菌红素能够在24h内将新月菱形藻、中肋骨条藻、水华鱼腥藻和微小平列藻培养液中的藻类全部杀死,除藻活性高达100%.5.0μg/mL灵菌红素在30000lx光强下36h完全分解,不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菌红素 除藻 赤潮 水华 光解
下载PDF
辐射应力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中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林祥 尹宝树 +2 位作者 侯一筠 苏京志 程明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5-621,共7页
基于考虑辐射应力机制的近岸高分辨率的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耦合数值模式 ,研究了辐射应力在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近岸海域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过程中对水位的影响 ,并与两个中等强度天气过程引发的实测水位过程进行比较。结果... 基于考虑辐射应力机制的近岸高分辨率的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耦合数值模式 ,研究了辐射应力在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近岸海域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过程中对水位的影响 ,并与两个中等强度天气过程引发的实测水位过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考虑辐射应力机制的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耦合模式模拟的结果与实测更接近 ,特别在极值增水位处吻合很好。对本研究的中等强度天气过程 ,辐射应力可增水 40cm ,在黄河三角洲近岸区有 2 0cm以上最大增水区域 ,这在工程上非常重要。可以预见 ,对引发黄河三角洲沿岸强增水的台风及强寒潮过程 ,辐射应力对增水的影响会更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应采用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耦合数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波浪 潮汐 风暴潮 耦合模式 辐射应力效应 增水
下载PDF
“浪龙”波浪观测数据中潮位影响的消除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耿宝磊 张慈珩 +1 位作者 文先华 沈小明 《水道港口》 2014年第2期99-104,共6页
"浪龙"是采用声学表面跟踪技术(AST)进行波浪观测的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作业水深可达50 m,其采集的波高数据以各个时刻的绝对水深值表达,因此波高数据中包含了潮位的影响。文章采用线性拟合法消除了潮位对波高的影响,得到... "浪龙"是采用声学表面跟踪技术(AST)进行波浪观测的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作业水深可达50 m,其采集的波高数据以各个时刻的绝对水深值表达,因此波高数据中包含了潮位的影响。文章采用线性拟合法消除了潮位对波高的影响,得到了真实的波高过程,并进一步采用自相关函数和傅里叶变换得到了波列的频谱,通过与Storm软件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龙” 波浪观测 潮位影响 频谱
下载PDF
中国大陆精密重力潮汐改正模型 被引量:31
16
作者 周江存 徐建桥 孙和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74-1482,共9页
利用理论和实验重力固体潮模型,充分考虑全球海潮和中国近海潮汐的负荷效应,建立了中国大陆的精密重力潮汐改正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固体潮模型会对重力潮汐结果产生相对变化幅度小于0.06%的差异;在沿海地区海潮负荷的影响约为整个... 利用理论和实验重力固体潮模型,充分考虑全球海潮和中国近海潮汐的负荷效应,建立了中国大陆的精密重力潮汐改正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固体潮模型会对重力潮汐结果产生相对变化幅度小于0.06%的差异;在沿海地区海潮负荷的影响约为整个潮汐的4%,而中部地区约为1%,其中中国近海潮汐模型的影响约占整个海潮负荷的1 0%,内插或外推潮波的负荷约占海潮负荷的3%.通过比较实测的重力数据表明,本文给出的重力潮汐改正模型的精度远远优于0.5×10^(-8)m·s^(-2),说明了本文构建的模型的实用性,可为中国大陆高精度重力测量提供有效参考和精密的改正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固体潮模型 海潮负荷效应 中国大陆 重力潮汐改正模型
下载PDF
兰州形变台水管倾斜仪映震能力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沈旭章 常千军 梅秀苹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8-370,364,共4页
以兰州形变台FSQ水管倾斜仪1987年以来的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从非潮汐和潮汐两个方面,利用形态分析法、曲线拟合、残差分析、潮汐因子动态分析、半日波大潮椭圆以及潮汐偏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观测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以兰州形变台FSQ水管倾斜仪1987年以来的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从非潮汐和潮汐两个方面,利用形态分析法、曲线拟合、残差分析、潮汐因子动态分析、半日波大潮椭圆以及潮汐偏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观测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台的水管倾斜仪对邻区的中强地震有很好的中、短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SQ水管倾斜仪 潮汐 映震能力 异常 兰州形变台
下载PDF
不同插值方法对典型固体潮水位插值结果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孔艳 崔博闻 +1 位作者 孙小入 费伯秀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8-321,共4页
选取9口固体潮观测井的3种典型水位数据,用5种插值方法进行插值分析。结果表明,三次多项式插值法对少量数据缺失的插值效果最佳;线性插值法对趋势变化大、固体潮汐波动被压制水位的插值效果最好;ARMA模型预测法对固体潮显著、趋势变化... 选取9口固体潮观测井的3种典型水位数据,用5种插值方法进行插值分析。结果表明,三次多项式插值法对少量数据缺失的插值效果最佳;线性插值法对趋势变化大、固体潮汐波动被压制水位的插值效果最好;ARMA模型预测法对固体潮显著、趋势变化平缓水位的插值效果最佳;线性插值和ARMA模型预测法对固体潮清晰、短期起伏波动水位的插值效果各有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水位 固体潮效应 线性插值 ARMA模型
下载PDF
基于奇异谱分析的静态相对重力观测重力固体潮提取 被引量:16
19
作者 郭金运 高文宗 +3 位作者 于红娟 刘新 孔巧丽 陈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889-3902,共14页
针对相对重力测量数据中存在的重力固体潮信号,本文提出将奇异谱分析方法(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SSA)应用到相对重力测量数据处理中,在不需要测站坐标等先验信息的条件下从相对重力数据中提取重力固体潮,提供了一种获取重力固体... 针对相对重力测量数据中存在的重力固体潮信号,本文提出将奇异谱分析方法(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SSA)应用到相对重力测量数据处理中,在不需要测站坐标等先验信息的条件下从相对重力数据中提取重力固体潮,提供了一种获取重力固体潮的新思路.采用模拟的相对重力数据进行实验,利用SSA方法和小波变换方法分别从模拟信号中提取重力固体潮并进行结果对比,SSA获取的重力固体潮与理论值残差RMS为0.3μGal,小波方法获取的残差RMS为1.6μGal.利用CG-5相对重力仪实测数据进行实验,提出一种利用SSA外推时间序列来削弱边界效应的新思路,实验结果显示采用这种方法后重力固体潮值与理论值残差序列的RMS和STD均有所减小.通过实验发现削弱边界效应后SSA提取的重力固体潮与采用Tamura潮波表计算的重力固体潮理论值残差RMS值为2.2μGal.利用SSA提取的零点漂移值与最小二乘拟合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十天内的差值小于0.4μGa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谱分析 重力固体潮 零点漂移 边界效应 相对重力测量
下载PDF
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生物生产力锋面及其生态学效应 被引量:68
20
作者 宁修仁 史君贤 +1 位作者 蔡昱明 刘诚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6-106,共11页
通过分析海洋生态学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渔场及赤潮等资料,发现长江口和杭州湾及其毗邻海域生物生产力的锋面,在离长江口门和杭州湾口约100km的长江冲淡水中部海域出现蓝细菌丰度、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以及浮游动物的最大值,该... 通过分析海洋生态学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渔场及赤潮等资料,发现长江口和杭州湾及其毗邻海域生物生产力的锋面,在离长江口门和杭州湾口约100km的长江冲淡水中部海域出现蓝细菌丰度、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以及浮游动物的最大值,该锋面的存在和位置被水色遥感所确认.光和营养盐在此呈现最佳的权衡.在该锋区悬浮体浓度小于5mg/dm3,盐度为25~30.在该锋面的西侧高的悬浮体浓度造成了浮游植物的光限制,其东侧距长江口和杭州湾口较远,陆源营养盐被稀释,加之浮游植物的消耗,造成了营养盐的限制.夏季水体的层化,增强了水体的垂直稳定,使这种分布格局更加显著.由于细菌多附着在悬浮颗粒物的表面,细菌丰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近口门区的最大浊度带,在向外海方向随着悬浮体的沉降细菌丰度迅速降低.在生物生产力锋面,浮游植物的旺发导致水体跃层之上高溶解氧浓度和低营养盐浓度,尤其是PO4被耗尽,同时浮游动物饵料的丰富,造成浮游动物旺发;由于蓝细菌的快速增殖,其流式细胞测定的细胞粒径变小.生物生产力锋面的出现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学效应,一方面造成某些经济鱼类产卵和索饵场的形成,例如鲐鱼、马鲛鱼等;另一方面造成赤潮多发区和底层水缺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生产力锋面 浮游植物 生态学效应 赤潮 长江口和杭州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