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a novel electrolytic process for producing high-purity magnesium metal from magnesium oxide using a liquid tin cathode 被引量:1
1
作者 Tae-Hyuk Lee Toru H.Okabe +2 位作者 Jin-Young Lee Young Min Kim Jungshin Kang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661-1672,共12页
The current electrolytic processes for magnesium(Mg)metal have several disadvantages,such as anhydrous magnesium chloride(MgCl_(2))preparation and generation of harmful chlorine(Cl_(2))gas.To overcome these drawbacks,... The current electrolytic processes for magnesium(Mg)metal have several disadvantages,such as anhydrous magnesium chloride(MgCl_(2))preparation and generation of harmful chlorine(Cl_(2))gas.To overcome these drawbacks,a novel Mg production process to produce high-purity Mg metal directly from magnesium oxide(MgO)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The electrolysis of MgO was conducted using a liquid tin(Sn)cathode and a carbon(C)anode in the eutectic composition of a magnesium fluoride(MgF_(2))-lithium fluoride(LiF)molten salt under an applied voltage of 2.5 V at 1053-1113 K.Under certain conditions,the Mg-Sn alloys with Mg_(2)Sn and Mg(Sn)phases were obtained with a current efficiency of 86.6%at 1053 K.To produce high-purity Mg metal from the Mg-Sn alloy,vacuum distillation was conducted at 1200-1300 K for a duration of 5-10 h.Following the vacuum distillation,the concentration of Mg in the Mg-Sn alloy feed decreased from 34.1 to 0.17 mass%,and Mg metal with a purity of 99.999%was obtained at 1200 K.Therefore,the electrolytic process developed here is feasi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purity Mg metal from MgO using an efficient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Magnesium oxide Electrolytic process liquid tin cathode Vacuum distillation
下载PDF
不同黏度合成油下CrN/TiN多层薄膜的摩擦学特性研究
2
作者 张全德 陈庆春 +3 位作者 苏桐 赵勤 郭峰 王晓波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1-180,共10页
目的探究在不同黏度合成酯润滑油的作用下,CrN/TiN多层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及协同润滑机制。方法选用聚α烯烃(PAO)与三羟甲基丙烷辛癸酸酯(TME)复配,得到不同黏度梯度的合成油。利用全自动黏度测定仪、倾点测试仪、开口闪点测定器和傅里... 目的探究在不同黏度合成酯润滑油的作用下,CrN/TiN多层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及协同润滑机制。方法选用聚α烯烃(PAO)与三羟甲基丙烷辛癸酸酯(TME)复配,得到不同黏度梯度的合成油。利用全自动黏度测定仪、倾点测试仪、开口闪点测定器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别对合成油的运动黏度(40、100℃)、倾点、闪点和表面官能团进行表征。利用反应磁控溅射技术在316不锈钢和单晶硅片基底表面制备CrN/TiN多层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FIB-TEM表征手段对薄膜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并用纳米压痕仪和划痕仪测试了薄膜的力学性能。利用球-盘式摩擦试验机表征薄膜在干摩擦和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利用XPS对摩擦实验后的磨痕元素价态进行表征。结果CrN/TiN薄膜具有典型的面心立方结构(FCC)、异质多层结构,且其硬度可达32.2 GPa。在干摩擦条件下,与裸316基体相比,经表面镀制CrN/TiN薄膜后平均摩擦因数由0.95降至0.71,磨损深度由25.0μm降至16.8μm。在合成油作用下,316不锈钢-GCr15钢球(钢-钢摩擦副)、CrN/TiN多层薄膜-GCr15钢球(CrN/TiN多层薄膜-钢摩擦副)2种摩擦配副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随着合成油黏度的增加均呈现降低趋势,且在同一黏度条件下薄膜试样的磨损率更低。结论CrN/TiN多层薄膜在PAO与TME复配获得的一系列不同黏度合成油的作用下,随着合成油黏度的增加,薄膜的磨损率和磨损深度逐渐下降,其减摩抗磨性能得到显著提升。通过磨痕表面的XPS分析可知,合成油中极性的酯基吸附在滑动界面,增强了油膜的承载性能,从而减缓了对偶间的摩擦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N/tin多层薄膜 聚α烯烃 多元醇酯 摩擦学性能 固-液复合润滑
下载PDF
烧结温度对无压液相烧结TiN陶瓷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叶凌云 王亚军 +4 位作者 叶军 宋海林 张翠萍 岳新艳 茹红强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6,共7页
以微米级TiN粉体为原料,纳米级Y2O3和Al2O3粉体为液相烧结助剂,采用无压液相烧结工艺制备TiN陶瓷,研究了烧结温度(1700~1850℃)对TiN陶瓷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烧结温度下陶瓷均由TiN、YAG(Y3Al5O12)和YAM(... 以微米级TiN粉体为原料,纳米级Y2O3和Al2O3粉体为液相烧结助剂,采用无压液相烧结工艺制备TiN陶瓷,研究了烧结温度(1700~1850℃)对TiN陶瓷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烧结温度下陶瓷均由TiN、YAG(Y3Al5O12)和YAM(Y4Al2O9)三相组成;当烧结温度低于1800℃时,TiN相分布均匀,YAG和YAM相较少,当烧结温度为1800℃时,TiN晶粒长大,YAG和YAM相增多。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TiN陶瓷的相对密度、维氏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度均先增大后减小,开口气孔率和电阻率均先减小后增大。当烧结温度低于1800℃时,陶瓷的断裂方式以沿晶断裂为主,当烧结温度不低于1800℃时以穿晶断裂为主。当烧结温度为1800℃时,TiN陶瓷的综合性能最佳,其相对密度、维氏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度均最大,分别为98.3%,13 GPa,420 MPa,6.1 MPa·m^(1/2),开口气孔率和电阻率均最小,分别为0.12%和3.04×10^(-7)Ω·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陶瓷 无压液相烧结 烧结温度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电学性能
下载PDF
掺铜TiN涂层和离子液复合润滑体系对铜/铜摩擦副载流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浩 夏延秋 +1 位作者 吴礼宁 林飞虎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2,共7页
通过多弧离子镀技术在铜基体上制备了TiN及其掺杂原子分数10%和12%铜的涂层,用1-辛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OMImNTf_(2))和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C_(12)MImNTf_(2))2种离子液作为润滑剂,研究了涂... 通过多弧离子镀技术在铜基体上制备了TiN及其掺杂原子分数10%和12%铜的涂层,用1-辛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OMImNTf_(2))和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C_(12)MImNTf_(2))2种离子液作为润滑剂,研究了涂层与离子液组成的复合润滑体系对不同电压(0.5,1 V)下铜/铜摩擦副的载流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压相同条件下,TiN涂层与OMImNTf_(2)复合润滑体系具有较好的协同润滑效果,TiN涂层与C_(12)MImNTf_(2)复合润滑体系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在掺铜TiN涂层和2种离子液复合润滑体系下摩擦副的摩擦因数和接触电阻差别很小。当电压由0.5 V增大到1 V时,在TiN涂层、掺杂原子分数10%铜的TiN涂层与C_(12)MImNTf_(2)组成的复合润滑体系下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更稳定。掺杂原子分数12%铜的TiN涂层的摩擦副具有最小的摩擦因数和接触电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涂层 掺铜 离子液 载流摩擦 铜/铜摩擦副
下载PDF
Surface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Cu-Sn-Ti liquid alloys 被引量:2
5
作者 R.Novakovic E.Ricci1 +1 位作者 S.Amore T.Lanata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57-468,共12页
The lack of experimental data and / or limited experimenta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both surface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liquid alloys often require the prediction of these quantities.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l... The lack of experimental data and / or limited experimenta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both surface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liquid alloys often require the prediction of these quantities.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link the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a ternary Cu-Sn-Ti system and its binary Cu-Sn, Cu-Ti and SnoTi subsystems with the bulk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oncentration dependence of various thermodynamic, structural, surface and dynamic properties in the frame of the statistical mechanical theory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quasi-lattice theory (QLT). This formalism provides valuable qualitative insight into mixing processes that occur in molten allo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mechanics surface segregation surface tension surface thermodynamics (including phase transitions) liquid surfaces copper tin TITANIUM alloys
下载PDF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tin phosphide as Na-ion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被引量:1
6
作者 Hiroyuki Usui Yasuhiro Domi +1 位作者 Ryota Yamagami Hiroki Sakaguchi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121-126,共6页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an Sn_4P_3 electrode as Na-ion battery anode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At the first desodiation, we confirmed that Sn nanoparticles with 6 ...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an Sn_4P_3 electrode as Na-ion battery anode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At the first desodiation, we confirmed that Sn nanoparticles with 6 nm in size were dispersed in an amorphous-like P matrix.Compared to this, we observed aggregated Sn particles with sizes exceeding 50 nm after the drastic capacity fading. The capacity fading mechanism was for the first time confirmed to be Sn aggregation.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decay, we carried out the two kinds of chargeàdischarge cycling tests under the reduced volume changes of Sn particles and P matrix by limiting desodiation reactions of Nae Sn and Na3P, respectively. The Sn_4P_3 electrode exhibited an excellent cyclability with the discharge capacity of 500 mA hg^(-1) for 420 cycles under the limited desodiation, whereas the capacity decay was accelerated under the limited sodi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n aggregation can be improved by the reduced volume change of the P matrix, and that it is very effective for improving anode performance of Sn_4P_3 electr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 phosphide(Sn4P3) IONIC liquid electrolyte Na-ion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NANOSTRUCTURE
下载PDF
Study on the Multi-Sensing System Based on the Tin Oxide pH Electrode
7
作者 Gin-Chou Yang Jung-Chuan Chou +1 位作者 Tai-Ping Sun Shen-Kan Hsiung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3期221-224,共4页
In this study,the multi-sensing system based on the tin oxide pH electrode for the ion-determination was present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the real-time supervisory control apparatus,the measured values could be displ... In this study,the multi-sensing system based on the tin oxide pH electrode for the ion-determination was present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the real-time supervisory control apparatus,the measured values could be displayed on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 immediately.In this study,the basic sensor was the tin oxide pH electrode,which was fabricated by radio frequency (r.f.) sputtering system on the indium tin oxide (ITO)/glass substrate.Moreover,the major blocks of the system consist of the tin oxide electrode-based ion selective electrodes (ISEs),an analog front-ended readout circuit,a microcontroller with built-in analog to digital (A/D) converter.In addition,by the embedded system design,the measurement results can be transmitted to a portable system or computer through the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and 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 (UART) interface immediately.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multi-sensing system has high performance and reliability for pH,K^+,and Na^+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sensing system tin oxide pH electr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 tin oxide electrode-based ion selective electrodes(ISEs) universal serial bus(USB) 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UART)
下载PDF
合金冷墩钢10B21钢水流动性生产实践研究
8
作者 吴红广 蔺学浩 《福建冶金》 2024年第5期14-16,共3页
针对安钢合金冷墩钢10B21因钢水流动性差造成生产事故,分析了水口堵塞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通过提高转炉终点碳、降低转炉冶炼后期点吹比例、控制转炉下渣量、优化精炼操作等措施,钢水的流动性明显改善,生产事故大幅度降低。
关键词 合金冷墩钢 钢水流动性 tin Ti_(2)O_(3)
下载PDF
碳基GaSn合金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9
作者 张剑峰 陈玉 +3 位作者 刘航 蔺多佳 徐振凯 夏鑫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95,共6页
为解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体积膨胀导致电化学性能严重下降的问题,将镓锡(GaSn)液态合金与碳纳米纤维网络相结合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分别通过物理吸附和静电纺丝两种方式将GaSn合金约束或包覆在纳米纤维导电网络中,对材料的形貌、... 为解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体积膨胀导致电化学性能严重下降的问题,将镓锡(GaSn)液态合金与碳纳米纤维网络相结合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分别通过物理吸附和静电纺丝两种方式将GaSn合金约束或包覆在纳米纤维导电网络中,对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GaSn液态合金通过超声空化效应形成亚微米级合金微球。将GaSn合金吸附在碳纳米纤维膜基底上,合金团聚成大颗粒嵌在纳米纤维网络表面,导致其余合金无法渗透到内部,影响GaSn合金在电化学性能方面的发挥。而将GaSn合金混合静电纺丝、炭化后,大量合金被碳膜包覆,均匀分布在纳米纤维网络中,粒径大小均一,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由于液态合金良好的自愈合性、流动性以及灵活性,可修复脱嵌锂时产生的破损以及充分紧附纳米纤维导电网络,提高锂离子传输效率。从第2圈充放电循环至100圈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镓锡液态合金 自愈合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静电纺丝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基磺酸锡电镀液中甲基磺酸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桂海 孙华云 宋旭飞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3-38,共6页
准确测定甲基磺酸锡电镀液中甲基磺酸的含量对镀锡板稳定生产和电镀液老化评价有着重要意义。采用BEH Amide色谱柱(3.0×150mm,1.7μm),以0.010mol/L乙酸铵乙腈溶液-0.010mol/L乙酸铵水溶液(体积比为80∶20)为流动相,控制流速为0.40... 准确测定甲基磺酸锡电镀液中甲基磺酸的含量对镀锡板稳定生产和电镀液老化评价有着重要意义。采用BEH Amide色谱柱(3.0×150mm,1.7μm),以0.010mol/L乙酸铵乙腈溶液-0.010mol/L乙酸铵水溶液(体积比为80∶20)为流动相,控制流速为0.40mL/min,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基磺酸锡电镀液中甲基磺酸含量的方法。干扰试验表明:甲基磺酸锡电镀液中其他共存组分对甲基磺酸的测定均没有干扰。在甲基磺酸质量浓度为1.00~10.00mL/L范围内,甲基磺酸质量浓度的对数与其峰面积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6。将实验方法应用于甲基磺酸锡电镀液实际样品中甲基磺酸的测定,测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1)为0.79%~1.2%,加标回收率为99%~102%。按照甲基磺酸锡电镀液配方体系配制甲基磺酸锡电镀液合成样品,并采用实验方法进行测定,测定值与理论值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 蒸发光散射法 锡电镀液 甲基磺酸
下载PDF
锡黄铜在3.5% NaCl中的液固两相流冲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伟九 李志均 +2 位作者 王军军 刘成龙 柴林江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4,共8页
利用旋转式冲蚀磨损试验机,对锡黄铜在3.5%NaCl溶液中进行液固两相流冲蚀磨损试验,利用扫描电镜详细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锡黄铜表面的微观形貌、失效规律及微观破坏机理.结果表明:锡黄铜在失重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磨损机制,在不同外界条... 利用旋转式冲蚀磨损试验机,对锡黄铜在3.5%NaCl溶液中进行液固两相流冲蚀磨损试验,利用扫描电镜详细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锡黄铜表面的微观形貌、失效规律及微观破坏机理.结果表明:锡黄铜在失重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磨损机制,在不同外界条件下其破坏机制也不尽相同.锡黄铜在阴极保护即无腐蚀影响下,试样发生严重冲蚀前存在门槛速度,冲蚀形貌主要以犁削和铲削为主同时兼有切片.当冲蚀速率增加,冲蚀切削形貌减少,而冲蚀时间的增加将导致冲蚀率首先增加后减小并趋于平衡;在无阴极保护作用下,试样表面出现腐蚀凹坑,冲蚀率大幅度增加,随着冲蚀速率的增加失重率增加,但随冲蚀时间增加,冲蚀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黄铜 冲蚀 两相流 冲蚀机理
下载PDF
微量Ge对大气下液态Sn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贡国良 冼爱平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59-763,共5页
采用观察液态Sn表面氧化行为和刮取表面氧化渣的方法,研究了微量元素Ge对液态Sn在大气和250℃条件下表面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与纯Sn的氧化行为进行对比;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合金表面元素的含量、价态... 采用观察液态Sn表面氧化行为和刮取表面氧化渣的方法,研究了微量元素Ge对液态Sn在大气和250℃条件下表面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与纯Sn的氧化行为进行对比;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合金表面元素的含量、价态,及合金氧化后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当微量元素Ge浓度达到0.01%时(质量分数),大气下液态Sn表面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同时微量元素在液态Sn表面高度富集.XPS分析表明:表面富集的Ge以4价氧化物形式存在.静态液面氧化时,Ge在液态Sn中迅速偏析,并形成一种保护性的致密氧化膜,是提高液态Sn抗氧化性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 氧化 液态金属 焊料
下载PDF
膦酸酯类离子液体作为钢/铜锡合金润滑剂的摩擦学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韩云燕 乔旦 +1 位作者 张霖 冯大鹏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0-166,共7页
合成了三种膦酸酯类离子液体,在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SRV-IV上评价其作为钢/铜锡合金润滑剂的摩擦学性能,并与全氟聚醚及传统离子液体1-甲基-3-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对比.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磨斑表面进行了... 合成了三种膦酸酯类离子液体,在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SRV-IV上评价其作为钢/铜锡合金润滑剂的摩擦学性能,并与全氟聚醚及传统离子液体1-甲基-3-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对比.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磨斑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膦酸酯类离子液体在常温及高温下均表现出优于全氟聚醚及1-甲基-3-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的摩擦学性能.离子液体分子的极性使其形成有效的吸附润滑膜,并且膦酸酯类离子液体与金属基底发生了摩擦化学反应,形成了摩擦化学反应膜,从而使该离子液体表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膦酸酯 离子液体 钢/铜锡合金摩擦副 摩擦化学反应
下载PDF
新材料ITO薄膜的应用和发展 被引量:47
14
作者 段学臣 杨向萍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1999年第3期58-60,共3页
对铟锡 氧化物( I T O) 薄膜的特 性和应 用,制备方 法以及 市场情况 进行了 综述。该 新材料有 优越的光电 性能,在高 科技领 域中有 着重 要 用 途, 如液 晶 显示 、太 阳 能电 池、节 能 窗玻 璃 等。国 内 外 对 I T O ... 对铟锡 氧化物( I T O) 薄膜的特 性和应 用,制备方 法以及 市场情况 进行了 综述。该 新材料有 优越的光电 性能,在高 科技领 域中有 着重 要 用 途, 如液 晶 显示 、太 阳 能电 池、节 能 窗玻 璃 等。国 内 外 对 I T O 薄膜均 存在良 好的市场 。世界上 差不多一 半的铟 用于制 备 I T O 薄膜 。我国 有丰 富的 铟资 源, 因此存在着 I T O 薄膜的巨 大的潜 在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铟 氧化锡 薄膜 液晶显示 太阳能电池
下载PDF
HPLC-ICP-MS联用技术测定玩具中痕量可迁移有机锡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欣 幸苑娜 +1 位作者 陈泽勇 林浩学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技术测定玩具中痕量可迁移有机锡的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分析柱,在流动相为V(乙腈)∶V(水)∶V(乙酸)=65∶23∶1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0.1%三乙胺作为离子对试剂,...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技术测定玩具中痕量可迁移有机锡的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分析柱,在流动相为V(乙腈)∶V(水)∶V(乙酸)=65∶23∶1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0.1%三乙胺作为离子对试剂,在pH 3.0条件下,可以很好地分离二丁基锡(DBT)、三苯基锡(TPhT)、三丁基锡(TBT)和二辛基锡(DOT)。此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在50μL进样量下,DBT、TPhT、TBT及DOT的检出限分别为0.08、0.24、0.14和0.65μg/L;在5、50μg/L两个加标水平下,回收率分别为80.7%~96.3%和83.5%~100.4%,方法精密度优于4.7%,可以满足测定要求。应用该方法测定了玩具可接触部分材料,包括织物、木料、塑料、涂层中的可迁移有机锡,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HPLC)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玩具 可迁移 有机锡
下载PDF
高致密CuO-SnO_2陶瓷的液相烧结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捷 罗国强 +2 位作者 沈强 张东明 张联盟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714-716,共3页
利用无压烧结制备含CuO的SnO2高致密陶瓷材料。研究表明,CuO的掺杂对SnO2烧结致密度有很大的提高,烧结致密度与CuO添加量以及液相烧结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掺杂0.5%(摩尔分数)CuO的SnO2基陶瓷样品密度为6.88g·cm-3,相对密度达到98.9... 利用无压烧结制备含CuO的SnO2高致密陶瓷材料。研究表明,CuO的掺杂对SnO2烧结致密度有很大的提高,烧结致密度与CuO添加量以及液相烧结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掺杂0.5%(摩尔分数)CuO的SnO2基陶瓷样品密度为6.88g·cm-3,相对密度达到98.97%,最佳的烧结温度为1250℃。其烧结机理为高温下生成共晶CuO-Cu2O液相大大促进了陶瓷体的烧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锡 氧化铜 液相烧结
下载PDF
多孔纳米Mg-Sn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峰 卢献忠 +1 位作者 易德莲 李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52-355,共4页
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Mg-Sn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前驱体,在不同温度下加热分解,得到一系列Mg-Sn金属复合氧化物;通过差热及热重分析仪(TG/DTA)、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其前驱物、产物的结构、组成及形貌等特征。结果... 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Mg-Sn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前驱体,在不同温度下加热分解,得到一系列Mg-Sn金属复合氧化物;通过差热及热重分析仪(TG/DTA)、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其前驱物、产物的结构、组成及形貌等特征。结果表明:Mg-Sn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前驱体热分解得到的是多孔纳米材料,且低温(400,600,700℃)热分解得到的是非晶态的MgSnO3复合氧化物,高温(750,850℃)热分解得到的是四方相的MgSnO3和少量尖晶石型Mg2SnO4,900℃热分解得到的是MgO和SnO2的混合物。所得Mg-Sn金属复合氧化物均为多孔材料,而且孔径、结晶度及电化学性能均依赖于分解温度。若从容量和循环寿命折中考虑,850℃热分解试样的电化学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液相沉淀法 纳米Mg-Sn金属复合氧化物 多孔材料
下载PDF
掺锡氧化铟纳米粉体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蒋跃强 王建华 +2 位作者 廖宏 聂福德 刘永刚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9年第11期20-22,共3页
以InCl3.5H2O和SnCl4.5H2O为原料,以NH3.H2O作共沉淀剂,采用表面活性剂及有机脱水的方法防团聚,制备了纳米掺锡氧化铟(ITO)粉体,并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测定、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等对制得的粉体进行... 以InCl3.5H2O和SnCl4.5H2O为原料,以NH3.H2O作共沉淀剂,采用表面活性剂及有机脱水的方法防团聚,制备了纳米掺锡氧化铟(ITO)粉体,并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测定、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等对制得的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球形ITO粉体分散性好、粒度均匀,具有单相立方In2O3晶体结构,其平均粒径约40 nm,在714~3333 cm-1范围内对红外光的平均透过率小于5%,是一种优良的红外吸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O 液相化学共沉淀 纳米粉体 表征
下载PDF
芳香硝基化合物原位液相加氢一锅法合成喹啉类化合物 被引量:2
19
作者 顾辉子 许响生 +1 位作者 陈傲昂 严新焕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23-1426,共4页
以芳香硝基化合物为起始原料,以2%Pt-Sn/γ-Al2O3为催化剂,采用原位液相加氢法可以一锅法合成喹啉类化合物,考察了Pt/Sn摩尔比、反应温度、原料浓度和水含量等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t/Sn摩尔比0.5,220oC,5.0MPa,原料浓度6%,水含... 以芳香硝基化合物为起始原料,以2%Pt-Sn/γ-Al2O3为催化剂,采用原位液相加氢法可以一锅法合成喹啉类化合物,考察了Pt/Sn摩尔比、反应温度、原料浓度和水含量等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t/Sn摩尔比0.5,220oC,5.0MPa,原料浓度6%,水含量30%及反应物停留时间为72s的条件下,生成产物6-甲氧基-2-甲基喹啉的收率可达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原位液相加氢 芳香硝基化合物 喹啉
下载PDF
影响铁水脱硫过程粘渣物形成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欧阳德刚 罗安智 +1 位作者 王清方 李具中 《工业加热》 CAS 2008年第4期4-7,共4页
根据不同脱硫工艺条件下粘渣物成分的检验结果,探讨了熔渣的成分与性能、粘渣面工作温度与工作状况、脱硫工艺等因素对粘渣物形成的影响关系,分析了脱硫器具与脱硫铁水罐粘渣的危害,探明了铁水罐粘渣物清除困难的主要原因,指出了喷吹脱... 根据不同脱硫工艺条件下粘渣物成分的检验结果,探讨了熔渣的成分与性能、粘渣面工作温度与工作状况、脱硫工艺等因素对粘渣物形成的影响关系,分析了脱硫器具与脱硫铁水罐粘渣的危害,探明了铁水罐粘渣物清除困难的主要原因,指出了喷吹脱硫过程中熔渣与铁水喷溅对粘渣物铆钉状结合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渣物 成分 铁水脱硫工艺 脱硫铁水罐 脱硫器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