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OpenStack的物联网云平台创新搭建
1
作者 张松 陈鲤文 《无线互联科技》 2023年第16期67-70,共4页
云计算的技术特点是按需分配和管理计算资源,这为管理物联网边缘传感资源提供了技术参考。为实现物联网边缘传感资源的管理,文章提出了基于开源云架构OpenStack和开源物联网解决方案Stack4Tings构建了物联网云平台,通过在控制节点安装Op... 云计算的技术特点是按需分配和管理计算资源,这为管理物联网边缘传感资源提供了技术参考。为实现物联网边缘传感资源的管理,文章提出了基于开源云架构OpenStack和开源物联网解决方案Stack4Tings构建了物联网云平台,通过在控制节点安装OpenStack基础服务,在物联网节点安装Stack4Tings相关服务,将搭载RK3568的开发板作为边缘传感资源进行实验测试,证明了物联网云平台的可用性,实现了对边缘传感资源的管理,为大型物联网项目保护信息安全提供了方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云计算 Stack4Tings OPENSTACK
下载PDF
茅口期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类动物群的影响——以贵州盘县火铺镇茅口组剖面为例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家润 杨湘宁 +3 位作者 施贵军 冯洪真 陈云棠 周建平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20-125,共6页
分析贵州盘县火铺镇茅口期海平面变化的过程和类动物群的变化规律 ,研究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类动物群构成及演替的影响。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可引起水深及相关生态条件的改变 ,并对类动物群产生影响。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和速率是... 分析贵州盘县火铺镇茅口期海平面变化的过程和类动物群的变化规律 ,研究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类动物群构成及演替的影响。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可引起水深及相关生态条件的改变 ,并对类动物群产生影响。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和速率是造成类动物群面貌变化的重要因素。三级相对海平面上升末期和下降末期 ,海平面的大幅度抬升或下降是造成类物种丰度下降、新种增加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海平面的持续缓慢上升或下降有利于类物种丰度的增加和新种的出现 ,而海平面快速上升或下降则是一个不利的因素。茅口期晚期最大的一次类物种绝灭高峰可能与这一时期三级海平面上升初期的海平面快速抬升有关。十米级相对海平面变化较为频繁 ,对类背景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导致类动物群物种更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G类动物群 海平面变化 茅口期 贵州盘县 演化
下载PDF
贵州扁平紫松晚期—罗甸期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董琳 刘家润 +1 位作者 杨湘宁 朱李鸣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4-62,共9页
根据贵州紫云扁平剖面沉积记录 ,分析了该区在二叠纪早期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扁平地区在早二叠世紫松晚期 -罗甸期存在 6次连续的三级旋回海平面升降过程 ,其中 ,海平面上升速率最快的是第 3次旋回 ;水体深度最大的是第 4... 根据贵州紫云扁平剖面沉积记录 ,分析了该区在二叠纪早期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扁平地区在早二叠世紫松晚期 -罗甸期存在 6次连续的三级旋回海平面升降过程 ,其中 ,海平面上升速率最快的是第 3次旋回 ;水体深度最大的是第 4次旋回 ;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第 5次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二叠纪 紫松期 罗甸期 贵州 TING类动物群
下载PDF
山东济宁煤田东区太原组■类动物群 被引量:6
4
作者 蒋汉朝 王明镇 +1 位作者 张锡麒 李增学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4-522,共9页
通过对山东济宁煤田东区太原组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 ,共鉴定出类化石 15属 10 8种。根据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的变化规律 ,自上而下建立一个带三个亚带 :Pseudoschwagerina带 ,3)Boultoniawillsi Schwagerinacervicalis亚... 通过对山东济宁煤田东区太原组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 ,共鉴定出类化石 15属 10 8种。根据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的变化规律 ,自上而下建立一个带三个亚带 :Pseudoschwagerina带 ,3)Boultoniawillsi Schwagerinacervicalis亚带 ,2 )Pseudofusulinasphaeroidea Schwagerinaneolata亚带 ,1)Rugosofusulinacom plicata Quasifusulinalongissima亚带。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 ,本区太原组类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 ,本区石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G类动物群 太原组 二叠系 济宁 山东 煤田
下载PDF
以化石带为基础的华南■类属种数据库 被引量:14
5
作者 朱李鸣 杨湘宁 殷小龙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7-406,共10页
以华南类化石带序列为基础 ,对华南地区类属种的地层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 ,建立了华南类 90属14 47种的地层、地理分布数据库。在数据库中 ,可以类化石带为时间尺度 ,查询华南地区不同时期类属种的首现及末现数 ,统计类属种... 以华南类化石带序列为基础 ,对华南地区类属种的地层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 ,建立了华南类 90属14 47种的地层、地理分布数据库。在数据库中 ,可以类化石带为时间尺度 ,查询华南地区不同时期类属种的首现及末现数 ,统计类属种数及属种名单。通过对查询、统计结果的分析 ,可以研究华南地区石炭—二叠纪类分异度的变化过程 ,为研究类动物群的辐射演化、灭绝型式提供定量数据。初步分析结果揭示 :华南地区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在早二叠世时曾大幅度下降。就物种消失的数量而言 ,早二叠世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的下降构成了本区石炭—二叠纪规模最大的类动物群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带 华南 Ting类属种数据库 早二叠世
下载PDF
西藏羌塘中部地区Polydiexodina类动物群 被引量:5
6
作者 程立人 李才 +1 位作者 张以春 吴水忠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162,共11页
描述了采自西藏羌塘中部地区■类化石的一部分,计7属13种,分属4科,两超科。其中Polydiexodina5种,含2新种。■类动物群面貌与Neoschwagerina带相当,确定产Polydiexodina地层的形成时代属中二叠世茅口期。扩大了Polydiexodina的分布范围... 描述了采自西藏羌塘中部地区■类化石的一部分,计7属13种,分属4科,两超科。其中Polydiexodina5种,含2新种。■类动物群面貌与Neoschwagerina带相当,确定产Polydiexodina地层的形成时代属中二叠世茅口期。扩大了Polydiexodina的分布范围,为较大区域性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生物依据,也为研究古生物地理分区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羌塘中部地区 Polydiexodina TING类 动物群 二叠世 茅口期 新种 化石 形态特征
下载PDF
福建龙岩经洋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地层及(竹蜓)类分带 被引量:14
7
作者 骆金锭 吴富宝 郭智勇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645-667,779-782,共23页
一、前言福建西部龙岩、沙县、宁化及顺昌等地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出露很好,均为连续的海相碳酸盐沉积,富含(竹蜓)、非(竹蜓)有孔虫、珊瑚、介形类、海百合茎及钙藻,尚有牙形刺和菊石等。其中(竹蜓)类动物群尤为丰富,对石炭、二叠系的划... 一、前言福建西部龙岩、沙县、宁化及顺昌等地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出露很好,均为连续的海相碳酸盐沉积,富含(竹蜓)、非(竹蜓)有孔虫、珊瑚、介形类、海百合茎及钙藻,尚有牙形刺和菊石等。其中(竹蜓)类动物群尤为丰富,对石炭、二叠系的划分对比以及石炭-二叠系界线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七、八十年代,福州大学地矿系地层古生物实习队在上述地区测制了10多条石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G类 石炭世 二叠世 福建
下载PDF
西南地区假希瓦格■类地层分布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湘宁 周建平 冯蘅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03-321,共19页
采用“图式对比”方法对西南地区假希瓦格类109种(亚种)的地层分布进行了研究,计算了这些种(亚种)的区域性地层分布延限,论述了该地假希瓦格类的地层分布规律,并根据其主要属种的地层分布初步建立了西南地区马平阶的“复... 采用“图式对比”方法对西南地区假希瓦格类109种(亚种)的地层分布进行了研究,计算了这些种(亚种)的区域性地层分布延限,论述了该地假希瓦格类的地层分布规律,并根据其主要属种的地层分布初步建立了西南地区马平阶的“复合标准剖面”。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有关剖面马平阶底、顶界线的类生物地层对比存在较大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G类 二叠纪 假希瓦格Ting类 地层分布
下载PDF
长江源各拉丹冬一带发现Gallowayinella■类动物群 被引量:3
9
作者 牛志军 曾波夫 +1 位作者 卜建军 王建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56-758,共3页
在1∶25万赤布张错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原划下二叠统开心岭石灰岩组中发现晚二叠世长头期Gallowayinella类动物群化石,表明该区二叠纪地层非属早二叠世,而似应与青海省南部晚二叠世鸟丽群对比。
关键词 长江源区 Gallowayinella TING类动物群 晚二叠世 拉丹冬地区 鸟丽群
下载PDF
茅口期■类动物的灭绝过程——灭绝选择性与物种个体大小关系的验证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湘宁 刘家润 +1 位作者 施贵军 周建平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3-470,共8页
对茅口期类动物群灭绝过程的分析揭示 ,若将类物种按壳体大小分为两类 ,从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物种净增速率的变化来看 ,大个体 (壳长 >6mm)物种与小个体 (壳长≤ 6mm)物种的灭绝过程并无明显的区别。根据壳壁等特征 ,茅口期类... 对茅口期类动物群灭绝过程的分析揭示 ,若将类物种按壳体大小分为两类 ,从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物种净增速率的变化来看 ,大个体 (壳长 >6mm)物种与小个体 (壳长≤ 6mm)物种的灭绝过程并无明显的区别。根据壳壁等特征 ,茅口期类可分为南京类、希瓦格类、费伯克类和新希瓦格类 4个主要类群 ,各主要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物种灭绝过程有明显的差异。在灭绝事件早期 ,各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两类物种所受的影响有所不同。在早期的灭绝中 ,南京类、新希瓦格类、希瓦格类中壳长 >6mm和费伯克类中壳长≤ 6mm的物种显著减少 ,而希瓦格类中壳长≤ 6mm以及费伯克类中壳长 >6mm的物种则未受明显的影响。在茅口期晚期 ,由于灭绝压力的增大 ,除南京类外 ,所有类群及其物种无论个体大小均受到重创 ,导致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陡然下降研究结果证明 ,在灭绝强度较小时 ,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如壳体大小、壳壁特征对物种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 ,而在集群灭绝的高峰期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茅口期 TING类化石 集群灭绝 灭绝选择性 物种个体大小
下载PDF
东秦岭古生代古生物区与古地理变迁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建平 裴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03-611,共9页
本文根据对东秦岭古生代各纪古生物区的分析,指出在北秦岭褶皱带,二郎坪海槽寒武纪放射虫和微浮游植物属华南区,奥陶纪头足类、腹足类、珊瑚为华北区,早志留世珊瑚为华南区;柿树园海槽中泥盆世至二叠纪孢子主要见于华南区;干江河海槽泥... 本文根据对东秦岭古生代各纪古生物区的分析,指出在北秦岭褶皱带,二郎坪海槽寒武纪放射虫和微浮游植物属华南区,奥陶纪头足类、腹足类、珊瑚为华北区,早志留世珊瑚为华南区;柿树园海槽中泥盆世至二叠纪孢子主要见于华南区;干江河海槽泥盆纪珊瑚、海百合为华南区。在南秦岭褶皱带,淅川陆棚寒武纪三叶虫有华北区和华南区的分子,奥陶纪牙形石、头足类由华南区变为华北区,晚奥陶世腕足类、三叶虫、珊瑚为华北区,而早志留世笔石、晚泥盆世珊瑚、腕足类和复(竹蜓)、古植物以及早石炭世珊瑚和(竹蜓)均为华南区;南湾海槽泥盆纪孢子为华南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东秦岭古生代古地理变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古生物区 古地理 放射虫 腕足类 Ting 三叶虫
下载PDF
新疆柯坪、乌什的若干■类化石及其地质学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湘宁 贾东 卢华复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99-407,共9页
根据新疆柯坪、乌什的类化石新材料 ,结合以往有关类生物地层学及类古地理分布的资料 ,分析了塔里木地区二叠纪类化石组合特征。研究结果显示 ,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类动物群与我国西南地区同期类动物群面貌非常相似 ,并具有... 根据新疆柯坪、乌什的类化石新材料 ,结合以往有关类生物地层学及类古地理分布的资料 ,分析了塔里木地区二叠纪类化石组合特征。研究结果显示 ,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类动物群与我国西南地区同期类动物群面貌非常相似 ,并具有一些目前仅发现于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地方性种类 ,表明塔里木板块与华南板块在这一时期应处于相同的纬度 ,且两者相对位置似应比较接近。但是 ,这一结论与有关古地磁资料不尽吻合。针对这一问题 ,结合有关石炭—二叠纪微板块运动及古洋流运动方向的研究成果 ,对塔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G类化石 二叠纪 塔里木盆地 新疆 华南板块 古地磁资料
下载PDF
假希瓦格属(Pseudoschwagerina)和球希瓦格属(Sphaeroschwagerina)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祖仁 杨群 盛金章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1-128,8-22,共18页
Pseudoschwagerina属的系统渊源、地质历程、分布范围均不同于Sphaeroschwagerina属,二者在地理分布上亦具差异。以它们命名的生物地层延限带顶、底界均不等同。
关键词 假希瓦格Ting 球希瓦格Ting 二叠纪
下载PDF
东昆仑西段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相地层层序 被引量:5
14
作者 田树刚 王增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3-248,共6页
本文以大量化石资料为基础 ,结合生物礁研究成果 ,重建了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早—中二叠世礁相地层层序 ,确定了地层时代归属。礁相地层自下而上分为 5个岩组。阿其克库勒组为陆块边缘碎屑陆棚之上的碳酸盐沉积和丘状生物礁建造 ,可建立 ... 本文以大量化石资料为基础 ,结合生物礁研究成果 ,重建了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早—中二叠世礁相地层层序 ,确定了地层时代归属。礁相地层自下而上分为 5个岩组。阿其克库勒组为陆块边缘碎屑陆棚之上的碳酸盐沉积和丘状生物礁建造 ,可建立 类Schwagerina Eoparafusulina组合带和Chalaroschwagerina Pseudofusulinaparafecunda组合带 ,对比为下二叠统的中上部。查德尔塔格组为海侵期巨厚块状障壁礁碳酸盐岩 ,包含 类Mis ellinaclaudiae组合和一个未定名组合 ,属中二叠世栖霞期。青石山组和碧云山组为同时异相沉积。前者以礁核相骨架灰岩为主 ,厚度巨大 ;后者为礁后 泻湖相黑色富有机质岩层 ,厚度较薄。二岩组同属 类Polydiexodina Neoschwagerina组合带内Cancellinaliuzhiensis亚带、Neoschwagerinasimplex亚带和Afghanellaschencki亚带的层位 ,时代为中二叠世茅口早—中期。喀尔瓦组为类复理石相砂板岩夹泥丘灰岩 ,含Afghanellaschencki亚带的 化石 ,地层时代与青石山组 (或碧云山组 )上部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TING类化石 礁相地层层序 二叠世 生物礁 地层时代
下载PDF
太原东山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早期地层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范炳恒 何锡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6,共6页
通过对太原东山本溪组、太原组发育特征、腕足动物和宝类地层分布的研究,论述了石炭、二叠系间界线位置,认为腕足动物的大繁盛和类Chahaschpe的出现与Pseudoschwagerina的出现近于同时,对没有发现Pse... 通过对太原东山本溪组、太原组发育特征、腕足动物和宝类地层分布的研究,论述了石炭、二叠系间界线位置,认为腕足动物的大繁盛和类Chahaschpe的出现与Pseudoschwagerina的出现近于同时,对没有发现Pseudoschwagerina的地区,以腕足动物的大繁盛和Charoschwagerina的出现作为二叠纪开始的辅助生物标志是可靠的。太原东山石炭工曾乐界线划于洞道沟灰岩之底,太原组时代属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二叠纪 边界线 腕足动物 TING类 时代归属 本溪组 太原组
下载PDF
新米斯(Neomisellina)旋壁超微构造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建平 张遴信 罗辉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25-428,共4页
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 ,Neomisellina的旋壁由致密层和很厚的蜂巢层组成 ,无内疏松层。致密层由近等轴细小晶粒无定向排列而成 ,为原生构造 ;蜂巢层早期由近等轴较大晶粒 ,渐渐为粗大的短柱状晶粒替代 ,下端由近等轴晶粒与短柱状晶粒混杂... 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 ,Neomisellina的旋壁由致密层和很厚的蜂巢层组成 ,无内疏松层。致密层由近等轴细小晶粒无定向排列而成 ,为原生构造 ;蜂巢层早期由近等轴较大晶粒 ,渐渐为粗大的短柱状晶粒替代 ,下端由近等轴晶粒与短柱状晶粒混杂规则排列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G类 Neomisellina 旋壁超微构造 新米斯Ting
下载PDF
晚二叠世■类Gallowayinella的旋壁超微构造及其时代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建平 张遴信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3-528,共6页
电子显微镜研究显示 ,Gallowayinella旋壁的透明层与Fusulinella型 (四层式旋壁 )的透明层在晶粒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而与Palaeofusulina旋壁的超微构造特征一致。Gallowayinella属的分类位置应归于古纺锤亚科 (Pa... 电子显微镜研究显示 ,Gallowayinella旋壁的透明层与Fusulinella型 (四层式旋壁 )的透明层在晶粒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而与Palaeofusulina旋壁的超微构造特征一致。Gallowayinella属的分类位置应归于古纺锤亚科 (PalaeofusulininaeM .-Maclay ,196 3) ,时限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早期至长兴期早期。G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llowayinella 旋壁超微构造 吴家坪期 长兴期 晚二叠世 TING类
下载PDF
Quasifusulina的旋壁构造及其在(竹蜓)类分类、演化中的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湘宁 郑洪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59-166,241,共8页
本文介绍作者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竹蜓)类Quasifusulina旋壁超微构造的初步研究结果。电镜观察表明,Quasifusulina旋壁的主要部分系由许多近等轴的方解石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有规律地叠置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垂直于壳表、彼此相邻的方... 本文介绍作者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竹蜓)类Quasifusulina旋壁超微构造的初步研究结果。电镜观察表明,Quasifusulina旋壁的主要部分系由许多近等轴的方解石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有规律地叠置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垂直于壳表、彼此相邻的方解石复合体。尽管其光学特征与蜂巢层和透明层颇为相似,但从构成旋壁的方解石微粒的形状、大小及排列和定向方式来看,Quasifusulina旋壁的超微构造既明显地有别于典型的蜂巢层,也不同于典型的透明层。为便于描述,作者建议将Quasifusulina旋壁的这种特殊构造称为“原蜂巢层”(prokeriotheca)。 根据电镜观察,Quasifusulina旋壁由原蜂巢层及不连续的内疏松层构成,它可能代表了?类有孔虫中一种独特的旋壁类型。这种旋壁构造在?类动物的分类及演化研究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G类 化石 超微构造
下载PDF
二叠纪古纺锤(Palaeo fusulina)旋壁超微构造及其分类位置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建平 张遴信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9-243,共5页
电子显微镜下研究表明 ,Palaeofusulina的旋壁由致密层及“透明层”组成 ,“透明层”的晶粒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与旋壁四层式 (Fusulinella型 )中的透明层超微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文中应用Palaeofusulina旋壁的透明层一词 ,加以引号 ,... 电子显微镜下研究表明 ,Palaeofusulina的旋壁由致密层及“透明层”组成 ,“透明层”的晶粒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与旋壁四层式 (Fusulinella型 )中的透明层超微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文中应用Palaeofusulina旋壁的透明层一词 ,加以引号 ,以示两者之间的区别。晚二叠世长兴阶的Palaeofusulina属及其旋壁构造相同的若干属均可归于PalaeofusulininaeM . Maclay ,1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壁超微构造 古纺锤Ting Palaeofusulininae亚科 二叠纪 分类地位
下载PDF
类Yabeina与Chusenella生态环境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光伟 杨湘宁 +2 位作者 施贵军 刘家润 孙历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9-33,共5页
对贵州盘县火铺剖面茅口组类分布规律的研究显示 ,尽管类 Yabeina及 Chusenella生存时代相同 ,并可见于同一剖面 ,但两者在具体产出层位上却具有互不共生的特点。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 Yabeina及 Chusenella分布层位的沉积环境进... 对贵州盘县火铺剖面茅口组类分布规律的研究显示 ,尽管类 Yabeina及 Chusenella生存时代相同 ,并可见于同一剖面 ,但两者在具体产出层位上却具有互不共生的特点。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 Yabeina及 Chusenella分布层位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Yabeina生活在水动力条件较强的正常浅海、台地及水能量较高的近岸浅滩 ;Chusenella则主要适应于低能环境 ,生活在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清澈浅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G类 Yabeina Chusenella 古生态 贵州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