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克己复礼”的千年聚讼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
6
1
作者
张自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0,共6页
"克己复礼"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命题之一。两千多年来,关于这一命题,可谓聚讼纷纭。从汉至清,争论的重点是"克己"的真义;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争论的核心是"复礼"的真义。本文认为,对孔子"克己复礼为...
"克己复礼"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命题之一。两千多年来,关于这一命题,可谓聚讼纷纭。从汉至清,争论的重点是"克己"的真义;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争论的核心是"复礼"的真义。本文认为,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语正确理解的关键是对"复礼"二字的阐释。"复"既有"恢复"、"返回"之意,也有"实践"、"履行"的内涵。周礼是融礼之内在精神——敬、诚、忠、信、义与礼之外在规范——礼节仪式为一体的"中华文化内核"。孔子是周礼之内在精神的捍卫者,反对那种丢弃了"礼"的精神而徒有形式的礼节仪式。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过自觉约束个人言行举止,回复周礼所倡导的礼之内在精神和道德情感,最终使人与人之间拥有理性的仁爱,使社会走向有序与和谐。通过与时俱进的发展,"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仍能为中国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建设和人类全球伦理的建立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周公
周礼
克己复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同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56-60,共5页
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是爱有差...
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学思想
克己复礼
等级人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颜渊问仁”章试诠——从“仁—礼”与“人—己”关系看孔子“仁学”
被引量:
1
3
作者
詹向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26,共5页
《论语.颜渊》篇的"颜渊问仁"章所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命题,是孔子论"仁"的总纲。古今学者多通过对其中"克己"、"复礼"、"为仁"三个思想要素的诠释,阐述孔子的思想。但是...
《论语.颜渊》篇的"颜渊问仁"章所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命题,是孔子论"仁"的总纲。古今学者多通过对其中"克己"、"复礼"、"为仁"三个思想要素的诠释,阐述孔子的思想。但是,从该章所包含的"仁—礼"、"人—己"这两层关系入手探究孔子的"仁学"思想以及他所追求的"仁"与"礼"、"人"与"己"相统一的理论目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周礼已经空洞化、形式化的情势下,孔子要"复"的"礼",是由他赋予了"仁"的内涵并以"仁"加以整合的"礼",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周礼";在"人—己"关系中,孔子强调"为仁由己",特别重视"己",凸显了对儒者"为仁"的自觉与自信的要求,表现了儒学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理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克己复礼为仁”
“为仁由己”
“仁—礼”关系
“人—己”关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孔子的人学思想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跃平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99-102,共4页
孔子的“仁”学是以人为本 ,以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 ,规范、协和人际关系为宗旨的 ,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克己复礼”是实现“仁”。人学理想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是孔子对时代的人学把握与选择 ,具有理想色彩 ;历代...
孔子的“仁”学是以人为本 ,以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 ,规范、协和人际关系为宗旨的 ,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克己复礼”是实现“仁”。人学理想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是孔子对时代的人学把握与选择 ,具有理想色彩 ;历代统治者和儒者对“仁”学有所歪曲 ;不能仅以时间顺序为据来指责孔子的“倒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仁"学
人学
"克己复礼"
歪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孔子“克己复礼”的再认识
5
作者
朱正伦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9-13,共5页
长期以来 ,史学界将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视为孔子站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立场 ,反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主要依据。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认为这一看法的理论基础是“战国封建论” ,而“战国封建论”并非学术界的共识 ;若从“西周封建论”出...
长期以来 ,史学界将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视为孔子站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立场 ,反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主要依据。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认为这一看法的理论基础是“战国封建论” ,而“战国封建论”并非学术界的共识 ;若从“西周封建论”出发 ,则可做出新的诠释 ,即“克己复礼”是符合春秋时期社会稳定和发展要求的正确思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克己复礼
战国封建论
西周封建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孔子仁学的内涵及意义
6
作者
李牧
《安顺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75-78,共4页
"仁"一直被学者认为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文章围绕"仁"之一义,主要以《论语》为依据,尝试追寻孔子仁学的思想脉络,集中发明《论语》中有关"仁"的理念所引伸的条目,勾勒出诸如仁爱、礼制、孝悌三者间的内...
"仁"一直被学者认为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文章围绕"仁"之一义,主要以《论语》为依据,尝试追寻孔子仁学的思想脉络,集中发明《论语》中有关"仁"的理念所引伸的条目,勾勒出诸如仁爱、礼制、孝悌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末了则说明"仁学"在今天的社会伦理建设及个人精神生活中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学
爱人
克己复礼
孝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谈孔子仁学的核心——从“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三者的关系看仁的核心
7
作者
邱适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287-288,共2页
"仁"一直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仁"为孔子思想核心,论述《论语》中关于"仁"的条目所体现出的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三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意在说明仁的核心是"克己复礼"。
关键词
仁学
爱人
克己复礼
孝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孔子故里的纠纷解决与权利的儒学容纳
被引量:
2
8
作者
伊涛
《思想与文化》
2021年第1期257-273,共17页
传统儒学能否容纳自西舶来的权利观念,近年来又引发了争论,本文持肯定论。提出此种结论的例证,是出现在孔子故里的一项借儒调解举措和一件典型案例。调解作为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原本就可以助益于儒家无讼观的达致,孔子故里恰恰诉诸送...
传统儒学能否容纳自西舶来的权利观念,近年来又引发了争论,本文持肯定论。提出此种结论的例证,是出现在孔子故里的一项借儒调解举措和一件典型案例。调解作为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原本就可以助益于儒家无讼观的达致,孔子故里恰恰诉诸送儒下乡,深究其里还可以发现迎儒下乡。送迎互动涵涉儒学渗透论和实践论,凸显着儒学的民间积累型质,蕴含在其间的儒学论说路数,意在借用精英思想的觉悟提升集体无意识。外来权利观念不仅可以被纠纷化解的儒学氛围所容纳,甚至还可以被儒家历来一直关注的历史经验所容纳,但极易成为不道德的遮羞布,通常只会成为当事人的备胎选项,促使传统的克己复礼框架实现古今演变。正是此种框架锁定了外来权利在中国的存身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解
历史经验
民间
无讼
克己复礼
原文传递
题名
“克己复礼”的千年聚讼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
6
1
作者
张自慧
机构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礼文化研究所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0,共6页
基金
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及其当代价值研究>(07BZS034)
文摘
"克己复礼"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命题之一。两千多年来,关于这一命题,可谓聚讼纷纭。从汉至清,争论的重点是"克己"的真义;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争论的核心是"复礼"的真义。本文认为,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语正确理解的关键是对"复礼"二字的阐释。"复"既有"恢复"、"返回"之意,也有"实践"、"履行"的内涵。周礼是融礼之内在精神——敬、诚、忠、信、义与礼之外在规范——礼节仪式为一体的"中华文化内核"。孔子是周礼之内在精神的捍卫者,反对那种丢弃了"礼"的精神而徒有形式的礼节仪式。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过自觉约束个人言行举止,回复周礼所倡导的礼之内在精神和道德情感,最终使人与人之间拥有理性的仁爱,使社会走向有序与和谐。通过与时俱进的发展,"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仍能为中国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建设和人类全球伦理的建立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孔子
周公
周礼
克己复礼
Keywords
Confucian
Zhou Gong
the
rites
in Zhou Dynasty
restrain
oneself
and
restore
rites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同胜
机构
兰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56-60,共5页
文摘
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关键词
孔子
仁学思想
克己复礼
等级人学
Keywords
Confucius
the
Ren thought
restrain
oneself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rites
of Chou
the
hierarchy humanism
分类号
K2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颜渊问仁”章试诠——从“仁—礼”与“人—己”关系看孔子“仁学”
被引量:
1
3
作者
詹向红
机构
合肥学院中文系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26,共5页
文摘
《论语.颜渊》篇的"颜渊问仁"章所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命题,是孔子论"仁"的总纲。古今学者多通过对其中"克己"、"复礼"、"为仁"三个思想要素的诠释,阐述孔子的思想。但是,从该章所包含的"仁—礼"、"人—己"这两层关系入手探究孔子的"仁学"思想以及他所追求的"仁"与"礼"、"人"与"己"相统一的理论目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周礼已经空洞化、形式化的情势下,孔子要"复"的"礼",是由他赋予了"仁"的内涵并以"仁"加以整合的"礼",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周礼";在"人—己"关系中,孔子强调"为仁由己",特别重视"己",凸显了对儒者"为仁"的自觉与自信的要求,表现了儒学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理性的特点。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克己复礼为仁”
“为仁由己”
“仁—礼”关系
“人—己”关系
Keywords
Confucius
Doctrine of Benevolence
self-
restrain
t
and
res
to
ration of
rites
are benevolence
benevolence depending on
oneself
benevolence-
rites
relationship
oneself
-o
the
rs relationship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孔子的人学思想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跃平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99-102,共4页
文摘
孔子的“仁”学是以人为本 ,以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 ,规范、协和人际关系为宗旨的 ,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克己复礼”是实现“仁”。人学理想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是孔子对时代的人学把握与选择 ,具有理想色彩 ;历代统治者和儒者对“仁”学有所歪曲 ;不能仅以时间顺序为据来指责孔子的“倒退”。
关键词
孔子"仁"学
人学
"克己复礼"
歪曲
Keywords
Confucius
benevolence
humane studies
to restrain oneself and restore the rites
dis
to
rt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孔子“克己复礼”的再认识
5
作者
朱正伦
机构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9-13,共5页
文摘
长期以来 ,史学界将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视为孔子站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立场 ,反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主要依据。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认为这一看法的理论基础是“战国封建论” ,而“战国封建论”并非学术界的共识 ;若从“西周封建论”出发 ,则可做出新的诠释 ,即“克己复礼”是符合春秋时期社会稳定和发展要求的正确思想 。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克己复礼
战国封建论
西周封建论
Keywords
Confucius
Benevolence Studies
restrain
oneself
and
restore
rites
Feudalism of Warring Period
Feudalism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孔子仁学的内涵及意义
6
作者
李牧
机构
贵州大学出版社
出处
《安顺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75-78,共4页
文摘
"仁"一直被学者认为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文章围绕"仁"之一义,主要以《论语》为依据,尝试追寻孔子仁学的思想脉络,集中发明《论语》中有关"仁"的理念所引伸的条目,勾勒出诸如仁爱、礼制、孝悌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末了则说明"仁学"在今天的社会伦理建设及个人精神生活中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仁学
爱人
克己复礼
孝悌
Keywords
Benevolence
philanthropy
containing
oneself
to
restore
rites
filial piety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谈孔子仁学的核心——从“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三者的关系看仁的核心
7
作者
邱适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287-288,共2页
文摘
"仁"一直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仁"为孔子思想核心,论述《论语》中关于"仁"的条目所体现出的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三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意在说明仁的核心是"克己复礼"。
关键词
仁学
爱人
克己复礼
孝悌
Keywords
thought of benevolence
love o
the
rs
restrain
oneself
and
restore
rites
filial piety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孔子故里的纠纷解决与权利的儒学容纳
被引量:
2
8
作者
伊涛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出处
《思想与文化》
2021年第1期257-273,共17页
文摘
传统儒学能否容纳自西舶来的权利观念,近年来又引发了争论,本文持肯定论。提出此种结论的例证,是出现在孔子故里的一项借儒调解举措和一件典型案例。调解作为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原本就可以助益于儒家无讼观的达致,孔子故里恰恰诉诸送儒下乡,深究其里还可以发现迎儒下乡。送迎互动涵涉儒学渗透论和实践论,凸显着儒学的民间积累型质,蕴含在其间的儒学论说路数,意在借用精英思想的觉悟提升集体无意识。外来权利观念不仅可以被纠纷化解的儒学氛围所容纳,甚至还可以被儒家历来一直关注的历史经验所容纳,但极易成为不道德的遮羞布,通常只会成为当事人的备胎选项,促使传统的克己复礼框架实现古今演变。正是此种框架锁定了外来权利在中国的存身位置。
关键词
调解
历史经验
民间
无讼
克己复礼
Keywords
mediation
his
to
rical experience
among
the
people
non-litigation
restrain
oneself
and
thus
restore
the
rites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D926 [政治法律—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克己复礼”的千年聚讼与当代价值
张自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质
张同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颜渊问仁”章试诠——从“仁—礼”与“人—己”关系看孔子“仁学”
詹向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孔子的人学思想
王跃平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对孔子“克己复礼”的再认识
朱正伦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孔子仁学的内涵及意义
李牧
《安顺学院学报》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谈孔子仁学的核心——从“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三者的关系看仁的核心
邱适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孔子故里的纠纷解决与权利的儒学容纳
伊涛
《思想与文化》
2021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