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名实与真实:探索“真实性”议题的本土话语分析框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菲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61,共12页
随着"真实性"讨论在国内学术界的引入和持续升温,需要看到",真实性"的设问本质上表达了西方世界关于何为"真实"的主导观念及权威话语。在当代旅游研究中",真实性"概念被广泛用于分析从西方到... 随着"真实性"讨论在国内学术界的引入和持续升温,需要看到",真实性"的设问本质上表达了西方世界关于何为"真实"的主导观念及权威话语。在当代旅游研究中",真实性"概念被广泛用于分析从西方到非西方不同社会语境中的旅游现象,而其移用过程本身尚未得到充分反思。因此,在前现代的"游"向现代"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共时维度语境挪移的"真实性"概念仍需重返历时维度的本土观念和实践传统方能得到落实。基于对"名实观"历史、文化、哲学内涵的追溯辨析以及对徐霞客、李时珍身心之"游"的个案讨论,文章通过"名实观"的引入,揭示出本土之"游"以身正名、求实体真的实践伦理面向,首先旨在反思"真实性"普遍话语的理论限度并设定参照维度;进而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框架,在"名-实"关联的社会历史建构视野中,将"真实性"的一般化讨论导向"真实化"的过程态考察,由此检视"真实性"概念嵌入本土话语场和实践场的复杂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性 实观 旅游 真实化
下载PDF
先秦“名”“字”关系及生成理论探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徐阳春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0-144,共5页
在中国古代 ,“名”是名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字”是小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两者虽分属于不同学科 ,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本文从先秦诸子有关“名”的理论入手 ,首先着力探析“名”“字”关系 ,以求辨明两者的同异。然后在此基础上 ... 在中国古代 ,“名”是名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字”是小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两者虽分属于不同学科 ,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本文从先秦诸子有关“名”的理论入手 ,首先着力探析“名”“字”关系 ,以求辨明两者的同异。然后在此基础上 ,以荀子《正名》篇为重点 ,从名字合一的角度重新审视“约定俗成”的含义 ,并着重阐发“名无固宜”和“名有固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 '字' 生成理论 反语 《正 概念 汉字
下载PDF
废名小说的死亡意识
3
作者 陶丽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759-762,共4页
废名以西方生命哲学和中国的佛道学说为哲学根柢,从独特视角体验苦难人生中生与死的矛盾,在描写死亡情绪及情感方面融铸宗教、审美与哲学等多重话语,体现出他对人生乃至生命意义的独特思考与阐释。
关键词 死亡意识 宗教 哲学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撰述中的名教观念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传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8-41,128,共5页
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地主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玄学兴起,对这个时期史学有一定影响,但从根本 上影响这个时期历史撰述的还是名教。名教观念与这个时期史学相互作用,以不同的形式,把门阀意识浸入史学 之中,从而使宣扬名教和正厉风俗成为... 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地主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玄学兴起,对这个时期史学有一定影响,但从根本 上影响这个时期历史撰述的还是名教。名教观念与这个时期史学相互作用,以不同的形式,把门阀意识浸入史学 之中,从而使宣扬名教和正厉风俗成为这个时期历史撰述的重要旨趣之一,而且正史中开始以孝立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观念 魏晋南北朝 史学史 史学理论
下载PDF
传统中国社会中以名为教机制的内在缺陷
5
作者 李少波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5,共5页
以名为教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但传统以名为教的运行机制中含有诸多内在缺陷,是造成社会上名不符实泛滥和人格分裂普遍化的重要原因,曾对人的思想起到禁锢作用。
关键词 政治思想 为教 缺陷
下载PDF
《汉魏名文乘》的成书及其汉赋观--明代书坊对汉赋传播与普及的贡献 被引量:1
6
作者 曹祎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明代是中国古代印刷出版事业的成熟期,特别是以书坊为主体的商业出版事业在此时达到了空前鼎盛,对于文本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与此同时,明代也是中国古代汉赋经典化的重要时期,而汉赋在当时的传播和接受又离不开各个时... 明代是中国古代印刷出版事业的成熟期,特别是以书坊为主体的商业出版事业在此时达到了空前鼎盛,对于文本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与此同时,明代也是中国古代汉赋经典化的重要时期,而汉赋在当时的传播和接受又离不开各个时期、各个地域众多书坊的大力推动。目前所能见到的由书商编选刊刻的汉赋选虽只有《汉魏名文乘》一部,但在当时,以其为代表的此类坊刻本汉赋选无疑是明代汉赋接受的重要推手。本文试以《汉魏名文乘》一书为例,探析此类坊刻本汉赋选对明代汉赋接受的作用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文乘》 明代 汉赋 书坊
下载PDF
《释名》中用为“液”的“汋”字旁议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宁 《汉字汉语研究》 2020年第4期45-50,126,共7页
清代学者指出《释名》中有的“汋”字当为“液”字,或以为是通假,今有工具书也据清人说收录此条义项。实际上《释名》中用为“液”的“汋”字当是从水与声的字,即“液”的异体或俗字,后在传抄中或被改正作“液”,或因“勺”“与”形近... 清代学者指出《释名》中有的“汋”字当为“液”字,或以为是通假,今有工具书也据清人说收录此条义项。实际上《释名》中用为“液”的“汋”字当是从水与声的字,即“液”的异体或俗字,后在传抄中或被改正作“液”,或因“勺”“与”形近讹作“汋”,此字形遂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Rectifying Names Is a Must——Xun Zi's Linguistic Ideas in Zhengming
8
作者 易兰 《海外英语》 2012年第2X期251-252,共2页
In China,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imbued with chaos of wars and the whole society was in a state of ferment. The disordered phase in ideological area, as the most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change, was characterized b... In China,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imbued with chaos of wars and the whole society was in a state of ferment. The disordered phase in ideological area, as the most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change, was characterized by that all the old ethical standard had been badly weaken, even failed to explain the moral facts. In terms of common people, they were confused and puzzled by the questions as "what is language?" and "what is the standard of speaking and behavior?" Some ancient scholars pinned these problems upon the reversal of "ming" (名) and "shi" (实). As a result, to rectify names and to clarify the name of ethics became a must for reconstructing the old proprieties and system. Among those scholars and thinkers, Xun Zi firstly proposed Zhengming to st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name and the thing it represents in a systematical way. This essay only sheds light upon the reason of rectifying names: to distinguish the rank and differentiat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明贵贱,辨同异")which is the must of "rectifying na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GUISTIC ideas Xun Zi Zhengming "ming" () and "
下载PDF
论江西堪舆文化对明遗民治生抉择的影响--以清初文学家徐芳为例
9
作者 潘浩正 《地方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27-35,共9页
明清易代,受传统儒家名节意识的影响,明遗民拒绝清廷招揽,但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生计抉择的问题。明遗民为风水先生者不在少数。徐芳以地师身份行脚大江南北,以堪舆相地自谋生计,这一人生选择受到江西民间信仰与文化传统等大历史环境的影... 明清易代,受传统儒家名节意识的影响,明遗民拒绝清廷招揽,但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生计抉择的问题。明遗民为风水先生者不在少数。徐芳以地师身份行脚大江南北,以堪舆相地自谋生计,这一人生选择受到江西民间信仰与文化传统等大历史环境的影响。细查徐芳一生行迹,他奔走四方,流连明朝陪都南京,屡屡与众遗民同道交游,或有借“看风水”之名从事抗清活动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堪舆文化 明遗民 治生抉择 徐芳
下载PDF
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以林大春与潮州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为中心 被引量:33
10
作者 陈春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43,90,共10页
文章考察了明代后期广东潮州的著名乡绅林大春与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以此说明明代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方整体社会结构的转型。文章展现了读书人在民间信仰传播方面的重要影响,同时表明,一个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具有合法地位的外来的神明... 文章考察了明代后期广东潮州的著名乡绅林大春与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以此说明明代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方整体社会结构的转型。文章展现了读书人在民间信仰传播方面的重要影响,同时表明,一个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具有合法地位的外来的神明,要为某一地区的民众所接受,常常还要通过灵验故事和占卜仪式等来建立与地方社会的利益关系。而这样的过程,同时又可能被当地士绅作为培养民众对王朝和国家的认同感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乡村社会 民间信仰 潮州地区 双忠公信仰 乡坤 社会重建
下载PDF
试析越南阮朝明命时期的禁教政策及其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建党 王德林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7-69,共3页
近代法国在亚洲传播天主教 ,弘扬基督教文明 ,是其对远东进行殖民扩张的重要精神动因。越南是中国近邻 ,传统上受儒学浸染至深。明命统治时期更是全面推行中国模式 ,竭力以儒家思想来维护正统的封建统治。天主教的传入与越南现存的社会... 近代法国在亚洲传播天主教 ,弘扬基督教文明 ,是其对远东进行殖民扩张的重要精神动因。越南是中国近邻 ,传统上受儒学浸染至深。明命统治时期更是全面推行中国模式 ,竭力以儒家思想来维护正统的封建统治。天主教的传入与越南现存的社会秩序和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明命禁教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东方儒学文化激烈冲突的结果。另一方面 ,传教士和教民不断卷入当时越南国内的叛乱事件 ,危及阮朝中央政权的巩固 ,是明命严厉禁教的直接原因。明命禁教对越南近代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 ,明命由对天主教的强烈反感而走上极端 ,驱逐、惩罚甚而大肆杀戮西方传教士和教民 ,到严禁洋人入越 ,最后导致闭港政策的推行 ,对越南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其次 ,明命的禁教政策对法国在远东的殖民扩张利益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造成越法关系日趋紧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教政策 传教士 儒学 越南 阮朝 明命时期 法国 殖民扩张
下载PDF
明代毁“淫祠”现象浅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赵献海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3,共6页
在明代 ,伴随着佛道两教与其他宗教的日益兴盛 ,私建的寺观祠廊逐渐增多 ,对国家财政、社会控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 ,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进行毁“淫祠”活动以遏制私建、私祭之风 ,解决“淫祠”的存在与兴盛引起的... 在明代 ,伴随着佛道两教与其他宗教的日益兴盛 ,私建的寺观祠廊逐渐增多 ,对国家财政、社会控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 ,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进行毁“淫祠”活动以遏制私建、私祭之风 ,解决“淫祠”的存在与兴盛引起的各种问题。毁“淫祠”活动在弘治到万历前期达到高潮 ,是明代统治者改革潮流中的一个支流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一过程中 ,地方官员扮演了毁“淫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毁"淫祠"现象 神祠 明代 "淫祠" 社会风气 宗教 寺庙 寺观定额制度
下载PDF
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寓意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53,共8页
明代国家祭祀对象的构成及其变化表明,该体系具有宗教、文化、政治、社会等多重寓意。其核心是展现一种以天权为核心的天、神、君、民秩序观,因而是明代中国政治文化精神的投影。它对于明代的统治者说来,体现着与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定... 明代国家祭祀对象的构成及其变化表明,该体系具有宗教、文化、政治、社会等多重寓意。其核心是展现一种以天权为核心的天、神、君、民秩序观,因而是明代中国政治文化精神的投影。它对于明代的统治者说来,体现着与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定位、世界秩序规范和自我定义,同时也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观念基础。从宗教和文化成分角度分析,这个体系从一开始就是综合性的,但又是以儒家传统为根基的。永乐以后的变动,主要在于与道教、佛教和民间杂神崇拜之间界限的模糊化。这些变化与明朝政治文化精神趋于混沌状态有内在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祭祀 宗教 儒家
下载PDF
宋元滨海地域明教非海路输入辨 被引量:6
14
作者 林悟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7-71,125-126,共7页
由于近年所谓“海上丝路”热的影响,有关摩尼教入华路线的说法已出现非学术的倾向。本文从纯学术的角度,论证宋元时期福建滨海地域流行的明教,并非海路输入;而是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唐代摩尼教华化变异而来。作者认为,摩尼教之入传福... 由于近年所谓“海上丝路”热的影响,有关摩尼教入华路线的说法已出现非学术的倾向。本文从纯学术的角度,论证宋元时期福建滨海地域流行的明教,并非海路输入;而是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唐代摩尼教华化变异而来。作者认为,摩尼教之入传福建滨海地区,是古代文化间接传播的典型例子,有着独特的学术研究价值;探讨摩尼教文明与闽文化之交融,不失为历史人类学一个新颖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尼教 明教 福建 海上丝路
下载PDF
“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晓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7,共7页
晚明社会变迁与“心学”的兴起 ,导致了儒家思想界“三教合一”思潮的繁盛 ,并形成了一个由士人学术社团演变而来的民间宗教———“三一教”。这种士人学术社团的宗教化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晚明士人于自身生存状态影响下的一种异... 晚明社会变迁与“心学”的兴起 ,导致了儒家思想界“三教合一”思潮的繁盛 ,并形成了一个由士人学术社团演变而来的民间宗教———“三一教”。这种士人学术社团的宗教化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晚明士人于自身生存状态影响下的一种异化式的解脱方式。这种转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 ,对“三教合一”学术思想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教合一”思潮 学术社团 宗教化 晚明时期 三一教 林兆恩 社会变迁 士人群体
下载PDF
明初城隍祭祀——滨岛敦俊洪武“三年改制”论商榷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轶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文章针对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关于洪武三年城隍祭祀“改制”的三篇论文指出:所谓改制背景为“理念派”与“惯习派”之争说法出于虚构;洪武三年二月份祀天神、地礻氏并未造成“两种城隍”;洪武三年“改制”与明朝对道教的政策无关;洪武三年... 文章针对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关于洪武三年城隍祭祀“改制”的三篇论文指出:所谓改制背景为“理念派”与“惯习派”之争说法出于虚构;洪武三年二月份祀天神、地礻氏并未造成“两种城隍”;洪武三年“改制”与明朝对道教的政策无关;洪武三年所定祭祀城隍规则曾得推行,后来才发生变化。滨岛敦俊的有关研究忽略了明太祖本人在明初宗教制度、政策中的决定性地位,以两元对立观念考察儒、道关系,忽略明代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契合一面,并根据明中叶以后情形推测明初情形,加以对史料处理简率,因而造成一系列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隍 宗教 祭祀 明太祖 考证
下载PDF
明清江南民间信仰活动的展开与日常生活:以苏松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健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5-162,共8页
在明清时代的苏松地区,民间信仰活动的展开与多个群体密切相关,其中地方巫祝是信仰活动得以展开的核心群体,会首、衙役等群体则是信仰活动的具体组织与参与者之一,而不同阶层的女性在推动民间信仰活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信仰... 在明清时代的苏松地区,民间信仰活动的展开与多个群体密切相关,其中地方巫祝是信仰活动得以展开的核心群体,会首、衙役等群体则是信仰活动的具体组织与参与者之一,而不同阶层的女性在推动民间信仰活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信仰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关乎信仰层面,同时也是一些群体借以谋生的途径,这应该是其屡禁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苏松地区 民间信仰 生计 生活
下载PDF
从“宋明”转向“明清”——就儒学与宗教的关系看明清思想的连续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4-82,共9页
历来把"明清"思想断层看得过于严重并不妥当,事实上,清代士人在面对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时,显然无法置身于宋明文化传统之外,若从明清两代宗教文化的角度看,则可发现明清思想存在着"连续性"。本文着重考察清儒对... 历来把"明清"思想断层看得过于严重并不妥当,事实上,清代士人在面对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时,显然无法置身于宋明文化传统之外,若从明清两代宗教文化的角度看,则可发现明清思想存在着"连续性"。本文着重考察清儒对宗教典籍的阐释、宗教文化的信仰以及鬼怪故事的叙述,尝试对于"后16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道德与文化之特质提出一种理解的新视角。笔者以为,通过这一尝试,或有可能将"明清思想"与"宋明理学"的研究视域衔接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 明清 宗教 后16世纪
下载PDF
明朝宗教政策合论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轶峰 《古代文明》 2007年第2期68-85,共18页
明代内地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萨满信仰及民间宗教性活动在宗教生活中角色各不相同,国家宗教政策也因应其差别而有不同。原本来自南亚的佛教虽然深深溶入了中国文化中,但其与经典儒家思想的冲突始终没有平患。明... 明代内地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萨满信仰及民间宗教性活动在宗教生活中角色各不相同,国家宗教政策也因应其差别而有不同。原本来自南亚的佛教虽然深深溶入了中国文化中,但其与经典儒家思想的冲突始终没有平患。明中叶以后,受皇室宗教活动加强的刺激,佛教与儒家的矛盾尖锐起来。这种矛盾促使部分士大夫强烈反对寺院修建并发表辟佛言论。明朝政府对藏传佛教政策与对汉地佛教政策有同有异。其重要差异之一是,明朝对藏传佛教政策与对西部边疆政策紧密相关,而对汉地佛教政策则于周边关系政策基本无关。此外,部分士大夫以藏传佛教为“番教”,认同程度逊于内地佛教。明朝一些皇帝因喇嘛多擅长某些“法术”,对其有特殊兴趣,并因而导致士大夫针对相关政策的批评。道教起源于本土民间信仰,在明代与儒家士大夫的冲突比较和缓。但明朝君主中信奉道教者多,既影响到国家政治,也影响到士大夫与君主的关系。士大夫在反复重申儒家原旨的同时,对道教的批评也日趋尖锐。伊斯兰教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封闭,在明代政策中大体上表现为一个民族政策问题而不是一个宗教问题,基本与国家以及其他社会成分相安无事。明中期以后,天主教再度传入中国,当时士大夫寻求改革,明朝对天主教大致宽容。明代流行对不同宗教兼容并取倾向,民间宗教性信仰、习俗多样而活跃。明朝政府将民间宗教基本看作民俗,一般无干预,对视为“陋俗”者加以排斥,在涉及秘密社会活动时则严厉禁止。明朝宗教政策之基本精神,一在信仰自由主义,二在保持国家政治世俗性质,三在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集中体现这些政策精神的仍是儒家政治社会理念并倚赖士大夫群体的努力。其变动因素和矛盾来源,则一在诸教向国家政权机关的渗透,二在皇室特殊化行为,三在民间泛神论多元信仰倾向,四在部分士大夫的信仰综合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宗教 政策 社会
下载PDF
明世宗朝的宗教救灾活动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致元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29,37,共6页
明世宗朝君臣的宗教活动中 ,有一部分祈神和修省行为是为了消除或减轻自然灾害。明世宗朝以救灾为目的的宗教活动 ,使道教地位有所提高 ;也对朝中政治格局产生一些影响 ;还为整饬刑罚和吏治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 明世宗 宗教 救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