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4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ed NPK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opsoil available nutrient criteria for wheat in drylands of China
1
作者 Wenjie Yang Jie Yu +9 位作者 Yanhang Li Bingli Jia Longgang Jiang Aijing Yuan Yue Ma Ming Huang Hanbing Cao Jinshan Liu Weihong Qiu Zhaohui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421-2433,共13页
The optimized management of crop fertiliz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crop yield and reducing the consump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Critical nutrient values can be used for evaluating the nutritional status... The optimized management of crop fertiliz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crop yield and reducing the consump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Critical nutrient values can be used for evaluating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a crop,and they reflect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bove which the plant is sufficiently supplied for achieving the maximum potential yield.Based on on-farm surveys of 504 farmers and 60 field experimental sites in the drylands of China,we proposed a recommended fertiliz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nitrogen(N),phosphorus(P),and potassium(K)fertilizer input rates for wheat production,and then validated the method by a field experiment at 66 different sites in northern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at grain yield varied from 1.1 to 9.2 t ha^(-1),averaging 4.6 t ha^(-1),and it had a quadra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topsoil(0-20 cm)nitrate N and soil available P contents at harvest.However,yield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inputs of N,P,and K fertilizers.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exponential decay model)between 95–105%of the relative yield and topsoil nitrate N,available P,and available K contents at wheat harvest from 60 field experiments,the topsoil critical nutrient values were determined as 34.6,15.6,and 150 mg kg^(-1)for soil nitrate N,available P,and available K,respectively.Then,based on five groups of relative yield(>125%,115–125%,105–115%,95–105%,and<95%)and the model,the five groups of topsoil critical nutrient levels and fertilization coefficients(Fc)were determined.Finally,we proposed a new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recommended fertilizer input rate as:Fr=Gy×Nr×Fc,where Fr is the recommended fertilizer(N/P/K)input rate;Gy is the potential grain yield;Nr is the N(N_(rN)),P(N_(rP)),and K(N_(rK))nutrient requirements for wheat to produce 1,000 kg of grain;and Fc is a coefficient for N(N_c)/P(P_c)/K(K_c)fertilizer.A 2-year validated experiment confirmed that the new method reduced N fertilizer input by 17.5%(38.5 kg N ha^(-1))and P fertilizer input by 43.5%(57.5 kg P_(2)O_(5) ha^(-1))in northern China and did not reduce the wheat yield.This outcome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farmers’benefits(by 7.58%,or 139 US$ha^(-1)).Therefore,this new recommended fertilization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tool to guide N,P,and K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s for dryland wheat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tilization method dryland wheat soil nutrient critical value soil nitrogen topsoil nutrients
下载PDF
皖西大别山农耕区表层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董秋瑶 宋超 +3 位作者 温皓天 向娇 王攀 严明疆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5,共12页
土壤养分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掌握中国主要农业生产区的土壤养分时空演变特征对合理使用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重要农耕区皖西大别山六安地区为研究区,采集浅层土壤(0~20cm)样品1295组,采用硫碳仪、X射线荧光... 土壤养分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掌握中国主要农业生产区的土壤养分时空演变特征对合理使用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重要农耕区皖西大别山六安地区为研究区,采集浅层土壤(0~20cm)样品1295组,采用硫碳仪、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技术进行测试。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在分析pH值的基础上,对总氮(TN)、总磷(TP)和钾(K)和土壤有机质(SOM)四个地球化学养分指标进行单指标养分等级划分和土壤养分综合等级评价,并探讨了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98.88%的土壤为酸性土壤(其中8.03%为强酸性土壤),受地貌类型影响较大;TN分布以中等丰富为主,受土壤类型影响较大;TP以中等含量和缺乏为主,受地貌类型的影响较大;K是最为丰富的元素,其含量在中等及以上的比例达97.81%,主要受地貌类型的影响;SOM以中等和较缺乏为主,受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地貌类型的共同影响,且SOM含量与TN含量呈高度正相关。全区土壤养分等级以中等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60.10%,其次是较缺乏土壤,占25.27%,南部山区养分状况优于北部平原区。整体上,研究区土壤具有养分较差、养分分布不均匀、普遍酸化的特点,部分地区应按需调整肥料的使用平衡土壤养分。可通过农田养分的管理,提高农业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价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类型 地貌类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表土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陈雅敏 宋效东 +3 位作者 刘峰 叶明亮 张楚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1-371,共11页
土壤磁化率是古环境重建的常用代用指标,对表土磁化率与现代环境的关系研究有助于理解磁化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当前,区域尺度上土壤磁化率变化成因认识尚不清楚,限制了磁化率作为古环境重建重要代用指标的精准应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青... 土壤磁化率是古环境重建的常用代用指标,对表土磁化率与现代环境的关系研究有助于理解磁化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当前,区域尺度上土壤磁化率变化成因认识尚不清楚,限制了磁化率作为古环境重建重要代用指标的精准应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青藏高原的254个样点表层(发生层A层)土样,测定土壤磁化率和其他土壤属性,结合母质、气候、地形和植被等数据,阐明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磁化率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母质类型之间,表层土壤磁化率(χ_(lf))无显著差异,百分频率磁化率(χ_(fd)%)差异显著,表现为黄土和砂页岩风化物>冰碛物和结晶盐风化物,其他母质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土地利用之间,表层土壤χ_(lf)无显著差异,χ_(fd)%差异显著:森林和旱地>草地>荒地。(2)各因子对土壤磁化率影响表现为植被>理化性质>地形>母质。(3)空间分布上,χ_(lf)与χ_(fd)%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降低的趋势。此外,χ_(lf)和χ_(fd)%的空间分布规律与青藏高原植被分区相吻合。因此,磁化率能更好地指示植被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表土 磁化率 气候
下载PDF
雨滴击溅下表土孔隙变化及其对入渗能力的影响
4
作者 张晓茹 刘志强 +1 位作者 焦钒栩 李光录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1-609,共9页
为探究雨滴击溅下土壤结构与入渗能力的变化规律,为雨滴击溅下土壤侵蚀状况预测提供参考,以黄土高原褐土为对象,基于雨滴击溅试验、土壤渗透试验和同步辐射CT扫描方法,对降雨条件下表土孔隙结构与土壤渗透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为探究雨滴击溅下土壤结构与入渗能力的变化规律,为雨滴击溅下土壤侵蚀状况预测提供参考,以黄土高原褐土为对象,基于雨滴击溅试验、土壤渗透试验和同步辐射CT扫描方法,对降雨条件下表土孔隙结构与土壤渗透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雨滴击溅导致土壤总孔隙度和渗透系数显著降低(P<0.05)。2.67、3.39和4.05 mm直径雨滴击溅后土壤的总孔隙度分别降低了20.64%、36.05%和44.88%,土壤渗透系数分别降低了15.69%、40.42%和71.77%。雨滴击溅后土壤孔隙的碎片化程度加剧,导致孔隙形状更不规则,连通性降低。②土壤孔隙大小、形状和连通性对土壤渗透能力有显著影响(P<0.01):孔隙越大,形状越规则,对土壤渗透能力的影响越大。从孔隙连通性角度看,土壤连通孔隙的孔喉半径和孔隙率对入渗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了土壤渗透系数(K)与总孔隙度(P_(T))、大孔隙率(P_(lp))、规则孔隙率(P_(rp))、连通孔隙率(P_(cp))和孔喉半径(R_(th))的预测模型:K=0.402P_(T)+0.104P_(lp)+0.1401P_(rp)+0.350P_(cp)+0.003R_(th)-0.415,R^(2)=0.93,P<0.05。综上可见,雨滴击溅通过改变土壤孔隙的大小、形状和连通状况,导致土壤孔隙结构破坏,从而降低了土壤入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击溅 孔隙微观结构 孔隙网络模型 土壤渗透 表土
下载PDF
水耕条件下弱结构耕层土壤性状微层化现象的研究
5
作者 王泽 张丽君 +1 位作者 朱洁 章明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0期78-83,共6页
由于土壤颗粒的选择性沉降,弱结构农田中水耕作用可导致耕层内上下之间物质组成的差别。为了解这种差异化是否会影响土壤性状的分异,本文选择代表性农田比较分析了水耕与旱耕条件下耕作层内上下部之间土壤性状的差异,并与结构发育良好... 由于土壤颗粒的选择性沉降,弱结构农田中水耕作用可导致耕层内上下之间物质组成的差别。为了解这种差异化是否会影响土壤性状的分异,本文选择代表性农田比较分析了水耕与旱耕条件下耕作层内上下部之间土壤性状的差异,并与结构发育良好的土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期水耕的弱结构农田耕作层上下土壤之间颗粒组成、有机质、全氮含量、CEC、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和Cu、Zn、Cd、Pb的含量均存在明显的分异,粗颗粒(砾石和砂粒)由上至下增加,而细颗粒(粘粒)从上至下减少。从0~2 cm土层至18~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CEC分别下降达49.77%、48.77%和38.25%;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下降21.23%、13.54%和29.24%;从0~4 cm土层至16~20 cm土层,Cu、Zn、Cd和Pb的含量分别由27.43~28.33、65.45~71.43、0.13~0.15、24.73~27.65 mg/kg下降至23.74~24.32、53.66~54.54、0.053~0.067、18.78~19.54 mg/kg;但土壤pH的变化不明显。结构良好的农田长期水耕对以上性状的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长期旱耕的耕作层中有机质、全氮、CEC、速效养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Zn、Pb含量也呈上高下低的趋势,但上下之间的差异较小,对耕作层中颗粒组成、pH、Cu和Cd的分布无明显影响。研究认为,长期水耕可导致弱结构耕作层土壤性状的非均质化,可能会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应重视对其结构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耕 弱结构土壤 颗粒组成 微层化 分异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土壤中营养元素预测:以N元素为例
6
作者 方景文 彭玉旭 +1 位作者 郭军 卢欣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年第4期73-75,共3页
本文研究了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土地质量调查中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预测方法,通过岳阳市耕地区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调查,利用已知的元素含量数据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对未知元素含量的准确预测。本文采用SelectKBest函数进行变... 本文研究了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土地质量调查中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预测方法,通过岳阳市耕地区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调查,利用已知的元素含量数据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对未知元素含量的准确预测。本文采用SelectKBest函数进行变量选择,并通过训练集、验证集和外部测试集的数据评估模型性能。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为土地质量调查中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预测提供了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BP神经网络 表层土壤 元素预测
下载PDF
输变电工程表土剥离技术指标研究
7
作者 赵晓娟 郑树海 +4 位作者 姚姬璇 王昕宇 段金贵 陈卓 田堪良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2期40-44,I0005,共6页
表土是植物赖以生存的表层土壤,表土剥离和保护是水土保持的重要任务,研究输变电工程表土剥离厚度指标对指导绿色电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白鹤滩—江苏±800 kV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沿线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测值与根据90 m分... 表土是植物赖以生存的表层土壤,表土剥离和保护是水土保持的重要任务,研究输变电工程表土剥离厚度指标对指导绿色电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白鹤滩—江苏±800 kV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沿线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测值与根据90 m分辨率全国土壤有机碳分布数据集得到的有机质含量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预测值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以作为表土剥离等级划分的依据。将90 m分辨率全国土壤有机碳分布数据集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壤有机质分级标准划分出土壤养分等级,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出全国范围的土壤养分分级图及表土剥离分级图,并参照表土利用方式确定出表土剥离厚度,即:有机质含量<10 g/kg的地区,土壤养分等级为5~6级,表土的剥离等级为2级,对应的剥离厚度为20~30 cm;而有机质含量≥10 g/kg的地区,土壤养分等级为1~4级,表土的剥离等级为1级,对应的剥离厚度根据需要加深10~20 cm。同时,针对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区的表土剥离分级和水土保持功能,提出了适宜的表土剥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 剥离厚度 有机质含量 技术指标 输变电工程
下载PDF
华南地区某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田情况研究
8
作者 施玉娇 杨芳芳 +4 位作者 刘雯婷 林小龙 陈青云 王建超 唐艳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1-214,共4页
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其上游20世纪50年代开采的铅锌矿,该矿于1958年在采矿坑口附近建立了小型浮选厂进行选矿生产,由于在生产期间未对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并且由于强降雨造成尾矿砂坝坍塌,致使携带Pb、Cd、As等重金属... 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其上游20世纪50年代开采的铅锌矿,该矿于1958年在采矿坑口附近建立了小型浮选厂进行选矿生产,由于在生产期间未对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并且由于强降雨造成尾矿砂坝坍塌,致使携带Pb、Cd、As等重金属的尾矿渣和废水流入下游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重金属 安全利用
下载PDF
河套平原表层土壤中天然有机氯代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9
作者 孔瑶瑶 陈柳竹 +3 位作者 巨凡凡 陈占强 陈钰 彭子琪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1-188,235,共9页
为查明河套平原表层土壤中天然有机氯代物(Clorg)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在河套平原采集55个表层土壤(0~20 cm)样品,对其理化性质(质地、pH值、总有机碳含量)及不同形态氯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为查明河套平原表层土壤中天然有机氯代物(Clorg)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在河套平原采集55个表层土壤(0~20 cm)样品,对其理化性质(质地、pH值、总有机碳含量)及不同形态氯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分析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土壤中天然Clorg的含量在18.84~182.75 mg/kg之间,其平均含量为56.06 mg/kg,占总氯(Cltot)含量的1.74%~92.81%;空间上,河套平原西部黄河冲积扇平原表层土壤中天然Clorg含量整体高于东部黄河泛滥冲积平原表层土壤;土壤中天然Clorg的含量与氯离子(C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pH值呈负相关关系、与总有机碳(TOC)含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质地明显影响土壤中天然Clorg的含量,其中砂质壤土中天然Clorg的平均含量最高;天然Clorg在研究区表层土壤中普遍存在,其空间分布格局是Cl-、TOC、pH值、土壤质地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较高的Cl-含量、较低的pH值以及砂质壤土更有利于土壤中天然Clorg的积累,在较高盐度水平下,TOC含量对表层土壤中天然Clorg的积累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氯代物 空间分布特征 表层土壤 河套平原
下载PDF
云南省农田表土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
10
作者 张子豪 李海侠 +4 位作者 王家明 胡静远 王美辰 叶俊民 王杨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2024年第2期54-60,共7页
为了解云南省农田表土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和污染情况,在全省范围内农田设立了113个具有代表性的表土采样点,测定了样品中Cu、Pb、Cr、Zn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统计学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表土重金... 为了解云南省农田表土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和污染情况,在全省范围内农田设立了113个具有代表性的表土采样点,测定了样品中Cu、Pb、Cr、Zn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统计学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表土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u、Pb、Cr、Zn四种重金属含量均值分别是云南省背景值的1.87、1.52、1.92、1.39倍;Cu、Cr、Zn含量的空间分布大体呈东高西低,Pb含量呈从西南到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综合污染指数分布与重金属含量分布较为一致;相关性分析中Pb、Zn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Cu、Cr与砂粒呈正相关。Cu、Cr、Zn在空间分布和相关性分析中均显示其有相似的来源,推测为有机肥料。整体上,云南省农田污染属于轻微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表土 重金属污染 有机质 地统计分析 单因子指数法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下载PDF
借鉴与创新:国内外表土剥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11
作者 曹继灵 谭文垦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3期86-88,共3页
耕作层表土是对农业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在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的背景下,表土剥离工作的系统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国外及国内开展表土剥离的实践经验,总结国外表土剥离的研究进展与国内表土剥离的实践特征,然后从制度体系、推... 耕作层表土是对农业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在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的背景下,表土剥离工作的系统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国外及国内开展表土剥离的实践经验,总结国外表土剥离的研究进展与国内表土剥离的实践特征,然后从制度体系、推进机制、市场模式等方面归纳可借鉴的经验启示,以促进我国表土剥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剥离 实践经验 启示
下载PDF
玉米农田行尺度土壤热特性变异特征及其对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响应
12
作者 王月月 任图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424,共10页
本研究采用定位试验,利用热脉冲技术监测了玉米农田行尺度4个位置处(1/2行间、1/4行间、棵下和棵间)以及两个深度(2 cm和4.5 cm)土壤热特性的时空变异规律,并分析了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热导率、... 本研究采用定位试验,利用热脉冲技术监测了玉米农田行尺度4个位置处(1/2行间、1/4行间、棵下和棵间)以及两个深度(2 cm和4.5 cm)土壤热特性的时空变异规律,并分析了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热导率、热容量和热扩散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66~2.22 W/(m·K)、1.46~4.49 MJ/(m^(3)·K)和4.07×10^(–7)~6.88×10^(–7)m^(2)/s。降雨之后,热导率和热容量增加,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2cm深度的土壤热特性的波动较大,棵下位置土壤热导率和热容量值最大,波动最为明显;土壤热扩散率在1/2行间位置最大。在4.5 cm深度,各位置土壤热特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热导率和热容量值在1/2行间位置最大,土壤热扩散率在棵间位置最大。综合两个土层数据得出1/4行间位置的热导率和热容量更具代表性。本研究中土壤热特性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规律较为明显,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热导率和热容量线性增加,热扩散率则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在测定的土壤温度范围内,热扩散率随土壤温度增加呈上升趋势。该研究可以为农田水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农田 行尺度 土壤热特性 时空变异 表层土壤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南京市表土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13
作者 杨昱莹 刘亮 +3 位作者 陈明 赖涓涓 王彦瑜 郝燕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10-3918,共9页
以南京市主城区浅表层土壤为例,分析长三角地区典型工业城市土壤重金属Cd、Cr、Cu、Mn、Ni、Pb和Zn的污染特征,并用克里金法与多元统计分析法,解析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南京市主城区土壤中Cd、Cr、Cu、Mn、Ni、Pb和Zn均存在富集现象... 以南京市主城区浅表层土壤为例,分析长三角地区典型工业城市土壤重金属Cd、Cr、Cu、Mn、Ni、Pb和Zn的污染特征,并用克里金法与多元统计分析法,解析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南京市主城区土壤中Cd、Cr、Cu、Mn、Ni、Pb和Zn均存在富集现象,含量均值分别为0.24、76.9、36.45、707.22、35.48、32.65和99.75mg/kg.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南京市土壤重金属元素Zn、Cu、Cd和Pb在工业区含量较高,Zn、Cu及Pb在老城区存在高值;Ni、Cr在工业区含量普遍较高,在老城区含量整体较低;Mn分布趋势较平缓,且与其他6种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明显不同.结合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南京市土壤中Zn、Cu、Cd、Pb主要受工业和交通活动的影响,Ni和Cr主要受工业活动影响,Mn主要为自然来源.工业与交通活动是造成长三角地区工业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表土 土壤重金属 空间分布 物源解析 长三角地区 南京市
下载PDF
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表土保护有关问题探讨
14
作者 杨路明 王文轩 《海河水利》 2024年第4期28-31,35,共5页
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土石方挖填总量大、弃方多,设置的弃渣场会增加地表扰动,表土资源存在流失风险。以西南山区某铁路项目为例,分析了弃渣场表土剥离的原则和方法、表土存放的位置选择和防护措施、表土的利用方向。针对弃渣场表土保护... 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土石方挖填总量大、弃方多,设置的弃渣场会增加地表扰动,表土资源存在流失风险。以西南山区某铁路项目为例,分析了弃渣场表土剥离的原则和方法、表土存放的位置选择和防护措施、表土的利用方向。针对弃渣场表土保护思想意识、规范设计、研究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宣传、细化设计、加强创新的建议,旨在为今后的弃渣场表土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渣场 表土 表土剥离 表土存放 表土利用
下载PDF
青海门源县中部地区表层土壤养分地球化学评价
15
作者 喻光建 刘庆宇 +2 位作者 韩思琪 马瑛 黄强 《矿产勘查》 2024年第3期486-498,共13页
门源是青海省主要的农业县,也是南祁连地区最大的油菜籽和青稞产出县,土壤肥沃,工业污染水平低,是国家重点绿色农业示范基地,但暂未开展过系统的土壤养分调查评价工作。为了进一步了解门源县中部表层土壤养分元素丰缺及分布特点,对3972... 门源是青海省主要的农业县,也是南祁连地区最大的油菜籽和青稞产出县,土壤肥沃,工业污染水平低,是国家重点绿色农业示范基地,但暂未开展过系统的土壤养分调查评价工作。为了进一步了解门源县中部表层土壤养分元素丰缺及分布特点,对3972个表层土壤样品进行pH、有机质、氮、磷、钾和土壤中微量养分元素含量分析测试,开展土壤养分地球化学单指标及养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门源县中部地区土壤以碱性为主,土壤大量养分元素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锰、硼、钼、锌、铜、钴、钒含量等级均以丰富、较丰富为主,分布规律较一致,根据表层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划分,在门源县中部地区表层土壤养分丰富和较丰富地区占97.9%,中等—较缺乏地区占2.1%,无养分缺乏地区。研究成果可为门源县中部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地球化学 土壤养分评价 门源县中部 青海省
下载PDF
上海闵行区研发基地表土资源调查及再利用研究
16
作者 汤红亮 《吉林水利》 2024年第5期57-62,共6页
以城市集建区——上海闵行紫竹高新区研发基地二期为例,采用现场踏勘、历史遥感图像分析及实地取样和实验室化验等方法进行表土资源调查,根据各地块拟定开发时序及工期、各地块表土资源分布情况、各地块绿化回填土需求等因素,在满足“... 以城市集建区——上海闵行紫竹高新区研发基地二期为例,采用现场踏勘、历史遥感图像分析及实地取样和实验室化验等方法进行表土资源调查,根据各地块拟定开发时序及工期、各地块表土资源分布情况、各地块绿化回填土需求等因素,在满足“统一管理”“表土存放时间尽可能短,先剥先用”“表土临时堆土场占地满足存储要求”的基础上,分析基地内各地块表土去向和再利用方案。结果如下:根据历史遥感图像及土样实测分析,研究区存在可利用的表土资源54.94hm^(2),其中拟采用覆盖防护措施的表土面积为11.54hm^(2),采取“剥离-存储-利用”模式的表土区域面积为43.4hm^(2);针对“研发二期基地”区域,通过特定工况条件下的静态计算方法演算出可行的表土资源调用方案,为城市集建区在建设期间的表土资源调查与再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集建区 表土资源调查 表土调配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干热河谷表土保护设计
17
作者 张新 廖勇 +3 位作者 张雪杨 黄斌 田红卫 韩昊宇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5期98-104,共7页
金沙江上游干热河谷地区存在较严重的生态障碍,主要是:土壤贫瘠、表土生产力不足、表土立地条件恶劣且土壤保水抗旱能力差,开展生态恢复工作十分困难。以恢复当地的旭龙水电站工程之生态环境为目的,以项目区的生态障碍为突破点,采用资... 金沙江上游干热河谷地区存在较严重的生态障碍,主要是:土壤贫瘠、表土生产力不足、表土立地条件恶劣且土壤保水抗旱能力差,开展生态恢复工作十分困难。以恢复当地的旭龙水电站工程之生态环境为目的,以项目区的生态障碍为突破点,采用资料分析、现场调查及遥感法等,分析项目区的生态障碍,划定不同生态障碍的影响范围;采用类比法及演绎法,逐级推导表土保护和生态恢复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调查项目内表土资源的分布情况;详细分析项目区内的表土平衡,设计表土回覆、剥离及堆存方案,估算表土缺口;初步设计表土立地条件改良及其生产力恢复的作业方案,对剥离的表土进行表土培肥,对过筛的生土进行土壤熟化,并配套表土堆存临时防护及临时绿化。结果表明:上述表土保护设计可使表土达到绿化覆土要求,形成了“先分析生态障碍,然后开展表土保护设计,改良表土的立地条件改良、恢复其生产力,最后修复生态环境”的工作思路。研究成果可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恢复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干热河谷 生态障碍 表土保护 立地条件 表土生产力 旭龙水电站
下载PDF
耕层土壤速效钾丰度变化趋势分析
18
作者 鲁冬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1期74-78,共5页
为调研0~20 cm耕层土壤中速效钾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服务地方农业生产。本文根据2007—2022年L县采集的15393份耕层土壤样本的速效钾含量,分析该地区土壤速效钾丰度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采样点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07—2022年研究... 为调研0~20 cm耕层土壤中速效钾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服务地方农业生产。本文根据2007—2022年L县采集的15393份耕层土壤样本的速效钾含量,分析该地区土壤速效钾丰度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采样点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07—2022年研究区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加4.99 mg/kg,处于较丰富状态;不同地区、不同土质类型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存在差异,分布不均匀。生产上,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升钾素利用效率,是开展化肥减量增效、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及缓解环境压力的优势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土壤 速效钾 相对丰度 测土配方施肥
下载PDF
蚌埠市工业区与商业区表土磁学性质的差异及其环境意义
19
作者 朱国志 李勇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8-75,共8页
为了研究工业活动对蚌埠市表土磁学性质的影响,在蚌埠市工业区采集33块表土样品,在商业区采集29块表土样品,对2类表土样品的磁学参数和矿物成分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2类表土样品的磁学性质主要由磁铁矿主导,工业区表土样品中磁性矿物... 为了研究工业活动对蚌埠市表土磁学性质的影响,在蚌埠市工业区采集33块表土样品,在商业区采集29块表土样品,对2类表土样品的磁学参数和矿物成分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2类表土样品的磁学性质主要由磁铁矿主导,工业区表土样品中磁性矿物含量较高,磁性矿物粒径粗,SP颗粒含量低,商业区表土样品中磁性矿物含量较低,磁性矿物粒径细,SP颗粒含量高;2类表土样品中主要成分是石英,另外还含有高岭石、伊利石、斜长石、方解石和磁铁矿等矿物。工业区表土由于受到工业粉尘影响,其磁学性质与商业区表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磁性矿物含量增加、磁性增强,磁性矿物粒径变粗,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呈弱相关关系,工业区表土磁学参数的变化反映了工业活动对城市表土的影响程度。因此,工业区与商业区表土磁学性质的差异反映了蚌埠市表土环境质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埠市 工业区 商业区 表土 磁学性质 环境意义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in the topsoil of Hebe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5
20
作者 CAO Xiang-hui LONG Huai-yu +4 位作者 LEI Qiu-liang LIU Jian ZHANG Ji-zong ZHANG Wen-ju WU Shu-xi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2627-2638,共12页
Reliable predic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dens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CS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budget. This study evaluated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Reliable predic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dens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CS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budget. This study evaluated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opsoil SOC density and CSP of 21 soil groups across Hebei Province, China, using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in the 1980 s and during the recent soil inventory in 2010. The CSP can be estimated by the method that the saturated SOC content subtracts the actual SOC associated with clay and silt. Overall, the SOC density and CSP of most soil groups increased from the 1980 s to 2010 and varied between different soil groups. Among all soil groups, Haplic phaeozems had the highest SOC density and Endogleyic solonchaks had the largest CSP. Areas of soil groups with the highest SOC density(90 to 120 t C ha^(–1))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120 to 160 t C ha^(–1)) also increased over time. With regard to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north of the province had higher SOC density but lower CSP than the south. With respect to land-use type, cultivated soils had lower SOC density but higher CSP than uncultivated soils. In addition, SOC density and CSP were influenced by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climate and terrain and were most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soil humic acid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oil groups(uncultivated soils) of higher SOC density have greater risk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nd that management should be aimed at maximiz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soil groups(cultivated soils) with greater CSP. Furthermore, soils should be managed according to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OC dens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under different soil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sequestration SOC density spatial variation topsoi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