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IS as a Tool in Analyzing Flood Occurrence and Its Impact on Ikere Ekiti, Ekiti State Nigeria
1
作者 Jimoh Temitayo Owolabi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19年第5期595-608,共14页
Flood is any flow of water, which overflows the natural or artificial banks of a body of water. Flooding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hat results from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his environment... Flood is any flow of water, which overflows the natural or artificial banks of a body of water. Flooding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hat results from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his environment. In Nigeria, Flooding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environmental hazards and there is increasing vulnerability of populations and infrastructure to flooding and flood related hazards. This study used GIS as a tool to analyze the cause and the impact of flooding in the study area. The study used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data,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remote sensing.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nature of the basin in the study area resulted to the high volume of water in the major river (River Osun) during raining season, which resulted to overflow across its bank. Fieldwork shows that the river overflows its bank at 500 meters to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the GIS analysis shows that over 1000 houses get affected at any point of flooding occurrences, hence the width of the river is less than 8 meters and the depth on the average in less than 10 meter over the bridge of the River Osun. The study recommends methods by which flooding could be controlled in the study area through regular dredging, effective waste management and drainage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od floodinG GIS GIS Analysis raininG season NIGERIA
下载PDF
Using a Hidden Markov Model to Analyze the Flood-Season Rainfall Pattern and Its Temporal Variation over East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Lianyi GUO Zhihong JIANG Weilin CHEN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410-420,共11页
The homogeneous hidden Markov model(HMM), a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MM, a 53-yr record of daily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April-September) at 389 ... The homogeneous hidden Markov model(HMM), a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MM, a 53-yr record of daily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April-September) at 389 stations in East China during 1961-2013 is classified into six patterns: the South China(SC) pattern, the southern Yangtze River(SY) pattern, the Yangtze-Huai River(YH) pattern, the North China(NC) pattern, the overall wetter(OW) pattern, and the overall drier(OD) pattern. Features of the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atrix of the first four patterns reveal that 1) the NC pattern is the most persistent, followed by the YH, and the SY is the least one; and 2) there exists a SY-SC-SY-YH-NC propagation process for the rain belt over East China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The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each pattern determines its start and end time. Furthermore,analysis of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each pattern in recent six decades has identified three obvious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for the SC, YH, and NC patterns in the mid-late 1970 s, the early 1990 s, and the late 1990 s. After 2000, the patterns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rn region play a dominant role, and thus there maintains a "flooding in the south and drought in the north" rainfall distribution in eastern China. In summary, the HMM provides a unique approach for us to obtain both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features of flood-season rain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dden Markov model(HMM) rainfall patterns flood season rain belt propagati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原文传递
基于两种降水数据的苏巴什水库暴雨山洪淹没模拟及致灾临界雨量阈值研究
3
作者 张连成 司嘉怡 +2 位作者 胡列群 王梅霞 张太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7-1155,共9页
以阿克苏地区苏巴什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源降水融合数据、雨量站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运用FloodArea模型对苏巴什水库典型暴雨山洪淹没过程进行精细化模拟,通过淹没深度和汇水量2个参量,对比分析2种降... 以阿克苏地区苏巴什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源降水融合数据、雨量站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运用FloodArea模型对苏巴什水库典型暴雨山洪淹没过程进行精细化模拟,通过淹没深度和汇水量2个参量,对比分析2种降水数据源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降水-淹没深度关系模型,得出冲砂闸底板高程、汛限水位、泄洪闸堰顶高程和坝顶高程对应的致灾临界雨量阈值。结果表明:以多源降水融合数据驱动的FloodArea模型模拟苏巴什水库淹没深度和计算汇水量较雨量站模拟的精度更高,更接近真实值,多源降水融合数据和雨量站降水数据模拟得到的淹没深度误差率分别为8.59%和18.67%。苏巴什水库淹没水位达到冲砂闸底板高程、汛限水位、泄洪闸堰顶高程和坝顶高程对应累积4 h降水量的致灾临界雨量阈值分别为7.1 mm、20.1 mm、32.9 mm和44.7 mm。研究结果可为苏巴什水库暴雨山洪预警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升暴雨山洪预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山洪 淹没模拟 致灾临界雨量 苏巴什水库
下载PDF
甘南州夏河县“20230907”暴雨洪水调查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燕 苟斌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4期27-30,共4页
为提高洪水防御水平,针对夏河县观音沟流域2023年9月7日(“20230907”)暴雨洪水展开了调查,分析了该场暴雨洪水的特性,确定洪水的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及洪水重现期。利用曼宁公式、铁一院公式、推理公式等方法分析了该次洪水的特征值。... 为提高洪水防御水平,针对夏河县观音沟流域2023年9月7日(“20230907”)暴雨洪水展开了调查,分析了该场暴雨洪水的特性,确定洪水的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及洪水重现期。利用曼宁公式、铁一院公式、推理公式等方法分析了该次洪水的特征值。结果表明:该场洪水是由观音沟流域上游局部暴雨导致,由于流域面积小、坡降大,从而形成产汇流历时短、流速快、峰量大的洪峰。该次洪水的洪峰流量为370 m^(3)/s,洪水重现期超10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水 洪水重现期 推理公式 观音沟流域 甘南藏族自治州
下载PDF
本溪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5
作者 计鸿博 《广东水利水电》 2024年第8期68-73,共6页
该文以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为依托,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防灾减灾能力以及洪涝灾害风险的脆弱性、敏感性和危险性,综合应用GIS技术、组合赋权法和模糊综合法建立本溪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模型,并进行相应区划分析。结果表明... 该文以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为依托,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防灾减灾能力以及洪涝灾害风险的脆弱性、敏感性和危险性,综合应用GIS技术、组合赋权法和模糊综合法建立本溪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模型,并进行相应区划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县、溪湖区和桓仁县属于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平山区、明山区分别为较低和低风险区,南芬区属于中风险区;暴雨洪涝风险指数与灾级指数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106,达到显著相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综合法 GIS技术 暴雨洪涝 风险区划 本溪市
下载PDF
中国大陆降水时空变异规律——I.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61
6
作者 任国玉 战云健 +4 位作者 任玉玉 陈峪 王涛 柳艳菊 孙秀宝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9-310,共12页
为系统了解大尺度降水气候特征,利用2 3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1956—2013年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主要新认识有:1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最高的站点在华南沿海,而小雨量、小雨日数最多... 为系统了解大尺度降水气候特征,利用2 3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1956—2013年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主要新认识有:1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最高的站点在华南沿海,而小雨量、小雨日数最多的站点主要在江南内陆山区、丘陵;东部季风区山地、丘陵多出现低强度降水,平原和沿海易出现高强度降水;2四季降水量均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增,南方秋季降水量明显小于春季,但华西和江南沿海秋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在东南丘陵出现高值中心;3珠江和东南诸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存在2个峰值,其中珠江流域有6月主峰值和8月次峰值,东南诸河流域主峰在6月中下旬,次峰在8月末,长江流域总体表现为单峰型,出现在6月下旬和7月初,西南诸河流域和北方所有流域降水均表现为夏季单峰型;4南方各大河流域从2月末到6月中下旬陆续进入雨季,北方各大河流域进入雨季时间集中在6月末、7月初;南、北方雨季结束时间比雨季开始时间集中,从南到北进入雨季时间持续120 d以上,而从北到南退出雨季时间则仅持续不到45 d;5丰雨期的持续时间,珠江流域从5月初到9月上旬后期,东南诸河从5月上旬到7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再度短暂出现,长江流域从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西南诸河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淮河流域从7月上旬至7月底、8月初,辽河流域在8月初出现极短丰雨期;6降水年际变异性最高的站点在青藏高原西南、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华北平原北部和汾河谷地,海河流域年降水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雨季 丰雨期 中国
下载PDF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强降水与海拔的关系 被引量:30
7
作者 周秋雪 康岚 +1 位作者 蒋兴文 刘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1-819,共9页
利用四川盆地1666个站点2011-2015年4-10月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降水特征与海拔高度的变化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1)汛期总降水量、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但降水量与雨日随海拔的增... 利用四川盆地1666个站点2011-2015年4-10月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降水特征与海拔高度的变化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1)汛期总降水量、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但降水量与雨日随海拔的增长方式并不相同,降水量显著增长区主要集中在200~1200 m,当海拔超过1200 m时降水量迅速减少;大雨日及暴雨日在海拔超过1200 m后也迅速减少。(2)盆地西北部、西南部沿山一带的暴雨日主要由强小时雨强贡献,而盆地东北部的暴雨日主要受持续性降水影响。(3)四川盆地复杂地形对降水的日变化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小时雨量及短时强降水频次峰值出现时间均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提前,而短时强降水首次出现时间则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暴雨 海拔 汛期
下载PDF
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天气形势特征分析 被引量:50
8
作者 黄忠 张东 林良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9-24,共6页
对1981~2002年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期间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广东后汛期的季风槽暴雨多数发生在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或偏南的情况下,并与中纬西风槽或ITCZ有直接联系;季风槽多数位于华南地区上空或华南沿岸... 对1981~2002年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期间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广东后汛期的季风槽暴雨多数发生在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或偏南的情况下,并与中纬西风槽或ITCZ有直接联系;季风槽多数位于华南地区上空或华南沿岸海面;高层辐散覆盖广东全部或大部,中心在华南近海.西南季风向北推进源于西南和华南地区低压槽发展,或由于热带气旋登陆后北上而牵动西南季风深入华南陆地,也有些过程是副高西端的偏南气流引导南海季风北进.对流活动有从南海北部或北部湾附近向华南移动的趋势,并有昼夜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汛期 暴雨 季风 OLR 西南季风 暴雨期 广东 特征分析 天气形势 华南地区
下载PDF
湖南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环流型与暴雨落区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彭莉莉 谢傲 +3 位作者 罗伯良 张超 戴泽军 李易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0-593,共14页
利用1961~2016年湖南省内88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及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再分析资料,根据区域持续性暴雨定义,统计分析了湖南汛期发生区域持续性暴雨典型环流型特征及其与首日暴雨落区配置关系.结果表... 利用1961~2016年湖南省内88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及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再分析资料,根据区域持续性暴雨定义,统计分析了湖南汛期发生区域持续性暴雨典型环流型特征及其与首日暴雨落区配置关系.结果表明:(1)湖南汛期发生区域持续性暴雨典型环流型有两槽一脊、两槽两脊、两脊一槽、纬向波动、台风低压和多涡旋型6类;(2)区域持续性暴雨主要发生在6、7月,其次是5、8月,4月和9月发生概率较小,各类环流型区域持续性暴雨日发生累计频次空间分布特征各异;(3)区域持续性暴雨典型环流型类内500hPa中高纬具有相似共性,均有利于持续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至湖南,但因低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形态配置不同,低层850hPa西南季风北伸范围存在差异,导致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首日暴雨落区南北、东西空间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持续性暴雨 环流型 暴雨落区 汛期
下载PDF
长江流域洪涝气候背景和致灾因子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建敏 高歌 陈峪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3-77,共5页
该文从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特征以及近 50a来的气候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该流域暴雨洪涝的气候成因 ,并以 1998年特大洪水为例 ,着重探讨了地理、水文和人为等非气候因子的致洪作用。结果表明 ,近10a来 ,汛期气候趋于暖湿 ,降水变率加大 ,暴雨... 该文从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特征以及近 50a来的气候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该流域暴雨洪涝的气候成因 ,并以 1998年特大洪水为例 ,着重探讨了地理、水文和人为等非气候因子的致洪作用。结果表明 ,近10a来 ,汛期气候趋于暖湿 ,降水变率加大 ,暴雨日数有增加趋势 ;虽然气候变化趋势及降水年际变化的异常是形成暴雨洪涝的主要成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涝 气候背景 致灾因子 长江流域 自然灾害
下载PDF
广东省前汛期暴雨与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 被引量:36
11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1 位作者 吴乃庚 谢炯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1-684,共14页
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1961—2008年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变化及与影响广东省前汛期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6月发生暴雨的日数明显增多,强度增强;... 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1961—2008年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变化及与影响广东省前汛期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6月发生暴雨的日数明显增多,强度增强;但90年代后期以来,前汛期暴雨的总日数却减少;前汛期暴雨总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6~7年周期振荡。广东省前汛期暴雨量占总降水量的37.7%,它与总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广东省前汛期降水与500 hPa关键区在大多数年份均存在显著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虽然它们也存在30~60 d振荡,但不显著。500 hPa关键区与广东省前汛期降水在准双周振荡尺度上关系最密切,振荡超前或滞后的时间差在2 d之内。统计近48年4—6月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前后3 d(个别4 d)广东省暴雨出现的概率为79%。采用典型个例的合成分析,得到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附近有、无暴雨出现的大气环流场演变具有明显差异,可为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汛期暴雨 500 hPa关键区 准双周振荡 中期预报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暴雨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龙学 寿绍文 杨金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1-545,共5页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1960-2003年81个台站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出了不同台站近44年逐年汛期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并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汛期暴雨事件最频发的区域在皖南到赣北一带,而北部的鄂北和...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1960-2003年81个台站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出了不同台站近44年逐年汛期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并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汛期暴雨事件最频发的区域在皖南到赣北一带,而北部的鄂北和皖北是最少发的区域;一致性异常特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暴雨事件发生频次的最主要空间模态;汛期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可分为以下5个主要的空间分型:两湖平原型、北方型、长江沿江型、南方型、沿海型;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两湖平原型、长江沿江型和沿海型暴雨事件发生频次表现为较明显的增加趋势,南方型基本没有长期变化趋势,但有先降后升的特点,而北方型表现为弱的减少趋势;近44年来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各分区的周期振荡不太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汛期 暴雨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淮河流域致洪暴雨预警系统 被引量:15
13
作者 黄勇 胡雯 +1 位作者 张爱民 郑媛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5-109,共5页
介绍淮河流域暴雨预警系统和所采用的处理方法。该系统利用合肥CIN RAD雷达体扫资料,配合地面雨量观测资料,采用最优判别系教法建立了适合淮河流域的Z I关系,用以估算每6分钟的降水量。此外系统还在区分GMS5卫星云图上不同种类云系的基... 介绍淮河流域暴雨预警系统和所采用的处理方法。该系统利用合肥CIN RAD雷达体扫资料,配合地面雨量观测资料,采用最优判别系教法建立了适合淮河流域的Z I关系,用以估算每6分钟的降水量。此外系统还在区分GMS5卫星云图上不同种类云系的基础上,配合地面观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淮河流域GMS5卫星估算降水多通道经验公式。在CINRAD雷达和GMS5卫星的雨量估算结果的基础上,通过与站点观测雨量的对比分析,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这两类估算雨量资料进行了集成。集成估算得到的雨量值较单独用CINRAD雷达或GMS5卫星进行雨量估算的结果在精度上有所改进,能更精确地对淮河流域雨量进行估算,进而结合HLAFS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致洪暴雨的预警。该系统在2003年汛期成功地对淮河流域出现的几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预警,汛期服务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洪暴雨预警 CinRAD雷达 GMS-5卫星 HLAFS
下载PDF
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形势 被引量:50
14
作者 林爱兰 李春晖 +1 位作者 郑彬 谷德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8-642,共15页
利用1961-2011年广东省86个测站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及1979-2011年NCEP-DOE第2套分析资料,提出了广东暴雨日的定义指标,分析了近51 a广东前汛期及其各月持续性暴雨的变化特征,进一步诊断了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来源。结... 利用1961-2011年广东省86个测站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及1979-2011年NCEP-DOE第2套分析资料,提出了广东暴雨日的定义指标,分析了近51 a广东前汛期及其各月持续性暴雨的变化特征,进一步诊断了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来源。结果表明,广东暴雨新指标避免了原指标定义存在的不合理情况和需要人工操作等问题,并且得到的广东暴雨日数及暴雨累积雨量的年际变化更能反映广东的旱涝情况。51 a平均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在4、5、6月分别占10%、29%和61%,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持续性暴雨多发生在5月,而60年代前中期、90年代至2011年持续性暴雨则主要在6月出现,这种年代际变化是由东亚地区中低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所造成的。除了过去所认识的"三脊两槽"和"两脊一槽"两种类型天气形势外,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500 hPa中高纬度环流还有一种"高纬阻塞-中纬平缓型"(称为Ⅲ型),Ⅲ型主要出现于6月,占6月持续性暴雨过程的22%,因此,这种环流类型的补充提出,将减少6月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漏报现象。由于气候背景场各月有所不同,无论是三脊二槽型还是二脊一槽型,各区域槽(或脊)的相对强弱和形态也随月份有所不同,例如二脊一槽型,东北亚地区高压脊4、5、6月逐月加强向北扩展,贝加尔湖槽区逐月变宽,中低纬度阿拉伯海以东槽逐月向西移动,孟加拉湾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月加强。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随月份发生变化,4月热带西太平洋地区水汽来源贡献最大,5月孟加拉湾、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的水汽都有贡献,而6月则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所有类型持续性暴雨过程,广东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水汽通量辐合区,说明动力辐合作用和水汽来源是暴雨的必备条件,持续性暴雨是各类中高纬度环流型的稳定维持与来源于热带的水汽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前汛期 持续性暴雨 中高纬度环流 高纬阻塞-中纬平缓型 水汽来源
下载PDF
广东前汛期暴雨水汽输送异常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15
作者 林爱兰 谷德军 +2 位作者 郑彬 李春晖 张晶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1-1010,共10页
利用1979—2011年广东省86个测站的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DOE第二套分析资料,分析广东前汛期及其各月暴雨的水汽输送来源及其异常特征,诊断持续性暴雨过程水汽输送异常随赤道MJO活动的变化。结果表明,从多年气候平均场来看,广东... 利用1979—2011年广东省86个测站的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DOE第二套分析资料,分析广东前汛期及其各月暴雨的水汽输送来源及其异常特征,诊断持续性暴雨过程水汽输送异常随赤道MJO活动的变化。结果表明,从多年气候平均场来看,广东前汛期(4—6月)水汽输送来源主要有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向华南输送(即西南支输送)、源于热带西太平洋随副热带高压边缘气流经南海地区向北输送(即东南支输送)和源于青藏高原西南侧伴随南支西风气流的向东输送(即西支输送)。广东前汛期降水异常变化的水汽输送异常来源与气候平均来源有所不同,前汛期暴雨的水汽输送异常主要是东南支、西支输送的输送异常以及源于我国中低纬度地区随偏北异常气流向南的水汽输送(简称北支输送)异常这三方面,其中北支输送异常主要加强广东区域的水汽通量辐合。暴雨水汽输送异常存在月际变化,西支和北支输送异常是4月、5月、6月暴雨的共同点,另外,5月暴雨还包括西南支、东南支输送异常,6月暴雨则包括东南支输送异常。各月持续性暴雨(持续3 d或以上的暴雨)与非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异常有所不同,4、5、6月东南支水汽输送异常,持续性暴雨比非持续性暴雨明显偏强。6月广东持续性暴雨的西南支水汽输送异常随MJO活动产生一定的变化,在MJO第4、5、6、7位相(8、1、2、3位相),西南支水汽向华南输送偏强(弱)。赤道MJO活动影响西南支水汽输送强度的物理过程,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经向热力对比来影响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强弱变化,从而使该支气流流向华南的水汽输送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广东前汛期 暴雨 水汽输送异常 赤道MJO 热力对比
下载PDF
广东6月持续性暴雨期间的大气环流异常 被引量:17
16
作者 林爱兰 谷德军 +2 位作者 李春晖 郑彬 何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3-818,共16页
利用1979—2011年共33年广东86个观测站日降水和全球大气多要素日平均资料,分析广东前汛期降水异常(包括暴雨和无雨)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广东6月持续性暴雨和持续性无雨期间大气存在显著的经向遥相关波列,其中,持续性暴雨过程波列更完... 利用1979—2011年共33年广东86个观测站日降水和全球大气多要素日平均资料,分析广东前汛期降水异常(包括暴雨和无雨)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广东6月持续性暴雨和持续性无雨期间大气存在显著的经向遥相关波列,其中,持续性暴雨过程波列更完整,非持续性暴雨(或非持续性无雨)则波列不显著,而4、5月的持续性暴雨或持续性无雨过程都没有波列出现。在经向波列存在的情况下,对流层中高层大气西风带环流经向度增大、槽脊发展增强,中高纬度这种持续稳定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和高空槽影响华南;在高层200 hPa,华南处于偏西风和西南风异常之间的气流辐散区域,有利于高层辐散;对流层中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西脊点偏西,华南上升、南海下沉的垂直异常经圈环流建立;同时对流层低层来源于印度和孟加拉湾北部以及热带太平洋的水汽输送明显加强,从而为持续性暴雨过程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以及暴雨区所需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可见经向波列通过对流层高、中、低层大气环流异常影响持续性暴雨。在没有经向波列的情况下,当500 hPa华南地区有西风槽活动、850 hPa南海北部西风偏强,广东局地动力上升条件和水汽输送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则只能出现非持续性暴雨。因此,经向波列可为区分持续暴雨与非持续暴雨预报提供参考。与广东降水持续异常相关的经向波列受中高纬度罗斯贝波、热带对流以及中低纬度太平洋地区大气异常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持续性暴雨 经向波列 环流异常 前汛期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统计特征及环流分型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徐明 赵玉春 +1 位作者 王晓芳 汪小康 《暴雨灾害》 2016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利用1961—2013年华南区域305个国家级气象台站日降水资料、1980—2013年5—6月NCEP/CFSR再分析资料(分辨率0.5×0.5)等,定义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和暴雨持续日数,分析近53 a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形势;归纳有... 利用1961—2013年华南区域305个国家级气象台站日降水资料、1980—2013年5—6月NCEP/CFSR再分析资料(分辨率0.5×0.5)等,定义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和暴雨持续日数,分析近53 a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形势;归纳有利于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发生的4种典型环流类型。结果表明:(1)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集中在5—6月,并存在准20 a振荡周期;1960年代前半段6月暴雨次数多,196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5月暴雨次数明显增加,1990年代至2013年暴雨主要出现在6月,2006年后5月暴雨次数逐渐增加;暴雨过程持续日数一般3~4 d,超过10 d以上的单次过程仅4次。(2)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分为东亚槽底型、两脊一槽型、多涡旋型和纬向型,东亚槽底型和两脊一槽型次数相对较多,主要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下旬;纬向型次数最少,主要在5月上旬—6月初。(3)各型持续性暴雨过程500 h Pa中高纬地区环流特征各异,其共性是均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华南,低纬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和孟加拉湾南支低槽维持少动,低层850 h Pa华南盛行西南暖湿急流;持续10 d左右的暴雨过程相较持续3~5 d的暴雨过程,副高位置偏西偏强,华南上空多短波槽活动,850 h Pa西南季风气流位置偏西偏北、风速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环流分型 前汛期 华南
下载PDF
影响华南后汛期季风持续性暴雨和热带气旋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春晖 吴志伟 +2 位作者 蒙伟光 张艳霞 谷德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利用1961—2008年NCEP逐日、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全国和华南各省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得到华南后汛期持续性暴雨74例,其中热带气旋(TC)引起的持续性暴雨(TCR)有54例,季风引起的持续性暴雨(MSR)有20例。TCR主要发生在8月,占TCR总数的52%,MSR主... 利用1961—2008年NCEP逐日、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全国和华南各省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得到华南后汛期持续性暴雨74例,其中热带气旋(TC)引起的持续性暴雨(TCR)有54例,季风引起的持续性暴雨(MSR)有20例。TCR主要发生在8月,占TCR总数的52%,MSR主要发生在7月,占MSR总数的70%。两类持续性暴雨的出现次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自1980年代以来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通过对比分析得到,MSR主要由前期和同期热带中东太平洋异常海温持续偏暖所致,其一方面加强了南海夏季风环流、水汽辐合异常增强;另一方面增强了菲律宾海的对流,使得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大气环流激发出"-、+、-"的EAP遥相关型波列分布,为7月持续性暴雨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相比之下,TCR主要由于8月局地海温-黑潮区海温异常偏冷致使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所致。此外,叠加在这种尺度背景下,导致MSR和TCR发生的关键是10~20天季节内振荡导致系统由东南向西北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后汛期 持续性暴雨 季风 热带气旋 季节内振荡
下载PDF
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准双周振荡及大气环流模型 被引量:8
19
作者 纪忠萍 胡丽甜 +2 位作者 谷德军 吴乃庚 梁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5-784,共10页
为了做好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分析了1961—2008年西江流域13次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与850 hPa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研究了850 hPa风场的10~30天低频传播对致洪暴雨的影响,并采用合成分析建立了由西风带... 为了做好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分析了1961—2008年西江流域13次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与850 hPa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研究了850 hPa风场的10~30天低频传播对致洪暴雨的影响,并采用合成分析建立了由西风带系统导致的致洪暴雨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结果表明,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主要以10~20天的准双周振荡为主,它们多数与西江流域850 hPa风场8~35天振荡的正位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来自西江流域以南逐渐向北传播的低频纬向风或来自30°N附近逐渐南传并加强的低频纬向风与多数来自西北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低频纬向风在西江流域相遇,是导致致洪暴雨具有准双周振荡的可能原因之一。当500 hPa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高压脊开始隆起并逐渐东移,我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逐渐转为明显的华北低槽控制,华南由青藏高原东部弱的西风槽转为明显的高空槽控制,副高不断加强西伸,同时850 hPa上空来自孟加拉湾穿过中南半岛的西南风不断加强,位于华南急流轴以西弱的气旋性弯曲也不断加强,地面上转为东高西低、等压线经向度明显,西江流域致洪暴雨开始并逐渐达到强盛期。这些特征可作为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流域 致洪暴雨 准双周振荡 大气环流模型
下载PDF
山区流域暴雨洪水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20
作者 郑子彦 张万昌 徐精文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2-229,共8页
基于中尺度天气研究预报模式WRF和流域水文模型对我国夏季山区的暴雨洪水进行模拟研究。首先,结合新安江水文模型和TOPMODEL自主研发了一个动态结合地面地下产流计算的新水文模型XXT,并选取成熟的天气研究预报模式(WRF)的模拟结果作为XX... 基于中尺度天气研究预报模式WRF和流域水文模型对我国夏季山区的暴雨洪水进行模拟研究。首先,结合新安江水文模型和TOPMODEL自主研发了一个动态结合地面地下产流计算的新水文模型XXT,并选取成熟的天气研究预报模式(WRF)的模拟结果作为XXT的输入进行洪水模拟。其中WRF模拟采取3重区域嵌套模拟再现了2007和2008年夏季山东南部沂沭泗河流域的3次暴雨过程。模拟结果表明,WRF对暴雨的时空分布有较好的模拟与预测能力,模拟结果与观测一致性较好,逐时降水过程较观测更为连续,峰值有一定差异,总量略有偏大。WRF模拟的逐时站点表层土壤湿度与自动站观测的变化趋势一致,峰值偏大,空间分布与降水有着较好的响应关系。总格点径流深的计算结果同样与降水对应得较好,基本能重现出暴雨-径流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其后,利用收集的实测降水资料率定XXT的模型参数,进而将WRF模拟的降水和潜在蒸散发输入到XXT进行流域出口洪水流量的模拟,其中2008年的模拟结果取得了0.91的效率系数,而2007年2次个例由于偏高的降水,使得洪峰流量较观测有偏大,但与观测的时间相关系数高达为0.89和0.91。研究对于山区暴雨洪水的预报预警和防汛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式 暴雨 WRF XXT 洪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