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recent applications of several sediment-analysis techniques in palaeolimnological studies-dry bulk density and water content, mineral magnetism, carbonate content, and content of total organic carbon,nitrogen content and carbon/ni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Hong-ya (Dept.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Geophysical Laboratory, Dot.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Aarhus, Finlandsgade 8. DK- 8200, Aarhus N, Denmark)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0年第1期28-36,共9页
Determination of dry bulk density and water content measurement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x) and saturation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SIRM), determination of carbonate content, and determination of total or... Determination of dry bulk density and water content measurement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x) and saturation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SIRM), determination of carbonate content, and determination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tent nitrogen content (N%) and carbon/nitrogen (C/N) ratio are some of the techniques which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to lacustrine-sediment analyses. The techniques,complemented by others, are usually useful for revealing characteristics of lacustrine-sediments and thus for postulating hydrological regimes in the lak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human activity around it in palaeolimnological studies. A very brief review is presented on recent applications of these techniques in palaeolimnological work with English literatures published mainly since 1985 and focus given on interpretations of results of these analyses related to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 Low dry bulk density and high water content often imply relatively warm and wet conditions. High X and SIRM are usually resulted from reduced dilutions in the lake and intensified erosions on its catchment. both of which can be in turn attributed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While variations in patterns of X and SIRM may give further insight on mineral magnetism and thus implications 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creased carbonate content seems likely to associate to warm and dry conditions.Increased TOC content is virtually used as one of indicators of warm and wet conditions and variations in C/N ratio may hint variations in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sources,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to the total organic matter in lake sediments and hence to lake-level fluctuations and climat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bulk density and water content MINERAL MAGNETISM CARBONATE content.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nitrogen content carbon/nitrogen ratio
下载PDF
Effect of Salinity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Body Composition, Antioxidant Indexes of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and Total Nitrogen in the Substrate 被引量:1
2
作者 Fu Lv Qing Nie +3 位作者 Yebing Yu Fei Liu Linlan Lv Weihong Zhao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7年第11期1239-1252,共14页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alinity levels (9, 12, 15, 18, 21, 24, 27, 30, and 33)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body composition, antioxidant indexes of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initial average mass, 20.4 &...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alinity levels (9, 12, 15, 18, 21, 24, 27, 30, and 33)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body composition, antioxidant indexes of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initial average mass, 20.4 ± 0.3 mg) and total nitrogen in the substrate were investigated. The survival rate, specific growth rate, feed coefficient, and 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under different salinity levels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vival rate of P. aibuhitensis at the salinity level of 9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P. aibuhitensis at other salinity levels (P P. aibuhitensis at other salinity levels was not significant (P > 0.05). On the basis of quadratic polynomial fitt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linity levels and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 feed coefficient, and 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it was concluded that 25.36 - 25.9 is the most suitable salinity range for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P. aibuhitensis. The main body composition (moisture, crude fat, crude protein, and ash content) was measured at different salinity level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in salinity,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P. aibuhitensis decreased gradually;in contrast, the ash content increased gradually, as the salinity level increased. However, in the salinity range of 18 to 33, the difference in ash content was not significant (P > 0.05). Salinity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P P. aibuhitensis specimens were cultured for 60 days was higher than the total nitrogen in the soil. With an increase in salinity, the total nitrogen content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and the lowest value was observed at the salinity level of about 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owth Performance BODY Composition ANTIOXIDANT total nitrogen content SUBSTRATE
下载PDF
杜马斯燃烧法与凯氏定氮法在肥料总氮测定中的比较
3
作者 贾斌 尚丽君 +3 位作者 潘洁 孙红梅 王颖 原二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为评价杜马斯燃烧法与凯氏定氮法测定不同类型肥料总氮含量的适用性,选用20种不同类型的含氮肥料和4种标准品作为试验对象,分别采用杜马斯燃烧法和凯氏定氮法进行总氮含量测定,并对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相关性及优缺点进... 为评价杜马斯燃烧法与凯氏定氮法测定不同类型肥料总氮含量的适用性,选用20种不同类型的含氮肥料和4种标准品作为试验对象,分别采用杜马斯燃烧法和凯氏定氮法进行总氮含量测定,并对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相关性及优缺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方法在测定不含硝态氮肥料时,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杜马斯燃烧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更高;在测定含硝态氮肥料时,2种方法测定结果差异显著,杜马斯燃烧法测定结果更接近真实含量,且重复性良好,凯氏定氮法的测定值偏低,且重复性较差;对于氮含量较高的尿素氮肥,凯氏定氮法测定结果精密度略高于杜马斯燃烧法。结合环境友好度、工作效率、试验成本及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因素,杜马斯燃烧法更适用于肥料总氮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总氮含量 硝态氮 杜马斯燃烧法 凯氏定氮法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苹果树冠层叶片全氮量估测
4
作者 夏媛媛 冯全 +1 位作者 杨森 郭发旭 《农业工程》 2024年第2期20-28,共9页
快速准确获取大面积果园冠层叶片全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tent,LNC)是实现现代精准农业的基本要求。通过无人机高光谱成像仪(391.9~1006.2 nm)采集了甘肃省静宁县两个典型果园的果树冠层光谱图像,包括人工灌溉的苹果示范园与自然降... 快速准确获取大面积果园冠层叶片全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tent,LNC)是实现现代精准农业的基本要求。通过无人机高光谱成像仪(391.9~1006.2 nm)采集了甘肃省静宁县两个典型果园的果树冠层光谱图像,包括人工灌溉的苹果示范园与自然降雨的苹果园,综合比较两区共160份冠层叶片样本的原始光谱反射率(OD)、倒数光谱(RT)、对数光谱(LF)和一阶微分光谱(FD),构建任意两个光谱波段集组合的差值光谱指数(difference spectral index,DS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归一化差值光谱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 spectral index,NDSI),分析3种光谱指数与叶片氮含量的相关性,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光谱指数构建两区最佳苹果冠层LNC估测模型。结果表明,人工灌溉区的FD-SAVI(825,536)、自然降雨区的LF-SAVI(854,392)与LNC的相关性最强,并基于FD-SAVI、LF-SAVI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人工灌溉区构建的FD-SAVI-ULRM估测模型精度最高,验证集R²和ERMSE分别为0.6601和0.0678;自然降雨区构建的LF-SAVI-ULRM估测模型精度最高,验证集R2和ERMSE分别为0.6746和0.0665。试验采用LNC模型绘制出两个试验区的苹果树冠层叶片LNC估测图,实现对果园叶片全氮含量的精准掌握及精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遥感 全氮含量 植被指数 反演 苹果树
下载PDF
有机肥料中总氮含量测定的前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5
作者 商姗姗 刘鹏飞 +4 位作者 于军 王东岳 于晓菲 赵丽芳 张娟 《肥料与健康》 CAS 2024年第1期68-70,共3页
行业标准《有机肥料》(NY/T 525—2021)中测定有机肥料的总氮含量采用浓硫酸-过氧化氢消煮法处理样品,不仅耗时长,而且操作复杂。参考国家标准《复混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定蒸馏后滴定法》(GB/T 8572—2010)中的硫酸-混合催化剂消化法,采... 行业标准《有机肥料》(NY/T 525—2021)中测定有机肥料的总氮含量采用浓硫酸-过氧化氢消煮法处理样品,不仅耗时长,而且操作复杂。参考国家标准《复混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定蒸馏后滴定法》(GB/T 8572—2010)中的硫酸-混合催化剂消化法,采用上述2种方法分别消解有机肥样品,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有机肥中总氮的含量。结果表明:2种方法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均符合标准要求,且准确度较好;硫酸-混合催化剂消化法操作简单,消解时间短,检测效率高,可用于大批量有机肥样品总氮含量的测定;浓硫酸-过氧化氢消煮法得到的消解液不仅可用于总氮含量的测定,还可用于总磷和总钾含量的测定,而硫酸-混合催化剂消化法得到的消解液只能用于测定总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料 总氮含量 硫酸-过氧化氢消煮法 硫酸-混合催化剂消化法
下载PDF
垃圾场复垦土壤重金属铜的含量与分布
6
作者 刘皦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89-90,93,共3页
本文通过采集某学校污水处理厂垃圾场的复垦土样来测定土壤重金属铜的含量,研究其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因子法对重金属铜进行评价。讨论了土壤中重金属铜的可能来源,以期为土壤铜污染的防治和修复提供... 本文通过采集某学校污水处理厂垃圾场的复垦土样来测定土壤重金属铜的含量,研究其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因子法对重金属铜进行评价。讨论了土壤中重金属铜的可能来源,以期为土壤铜污染的防治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全氮 铜含量
下载PDF
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7
作者 左忠会 刘宪斌 +3 位作者 刘守美 李艳香 马思媛 和银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71-81,共11页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个试验处理,连续管理养护5年后采集0~10 cm表层土,测定其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6组数据。结果表明,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中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中上述6组数据均达到最大值,均值分别为50.00 g/kg、7.00 g/kg、1.90 g/kg、0.40 g/kg、5.70 g/kg和0.65/cycle;狗牙根草坪上述6组数据均最小。说明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较大,匍匐翦股颖和高羊茅次之,狗牙根最小。同一种试验材料,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的上述6组数据均明显高于人工去杂试验处理的。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上述6组数据的影响大部分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因此,草坪建设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种类草坪草的植物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草坪使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草坪草,以保证草坪质量和提高草坪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其地下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土壤全碳含量 土壤全氮含量 土壤微生物碳含量 土壤微生物氮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转化率
下载PDF
有机肥料总氮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卓 郭全恩 +1 位作者 展宗冰 曹诗瑜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360-364,共5页
氮作为有机肥料养分的重要来源,其含量是评价有机肥料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给有机肥料总氮含量的测定提供快速且精确的测定方法。选择了6个有机肥料样品,用H2SO4-H2O2消煮,分别用连续流动注射分析仪和半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消煮液中... 氮作为有机肥料养分的重要来源,其含量是评价有机肥料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给有机肥料总氮含量的测定提供快速且精确的测定方法。选择了6个有机肥料样品,用H2SO4-H2O2消煮,分别用连续流动注射分析仪和半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消煮液中的全氮含量,以探讨不同方法快速而精确地测定有机肥料总氮含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利用连续流动注射分析仪和半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方法的结果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对标准偏差均在5%以下,且连续流动注射分析仪加标回收率为97.5%耀102.0%。同时由于连续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有机肥料总氮具有快速准确、试剂用量少的优点,适合大批量有机肥料总氮的测定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注射分析仪 半自动凯氏定氮仪 有机肥料 总氮 含量 测定 比较
下载PDF
基于1D-CNN的土壤全氮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
9
作者 秦文虎 董凯月 邓志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47-1353,共7页
于江苏无锡采集410个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含量,并在室内进行土壤样品光谱检测,用均值中心化、标准正态变换和趋势校正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再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方法建立土壤全氮... 于江苏无锡采集410个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含量,并在室内进行土壤样品光谱检测,用均值中心化、标准正态变换和趋势校正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再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方法建立土壤全氮含量的回归预测模型。同时,每种模型在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法的数据集上做十折交叉验证,记录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的平均值,对比3种预处理方法对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基于土壤近红外光谱数据构建的1D-CNN模型预测土壤全氮含量结果可靠。使用原始数据与经均值中心化、标准正态变换、趋势校正预处理的数据训练得到的1D-CNN模型的R^(2)分别为0.907、0.931、0.922、0.964,而PLS模型R^(2)分别为0.856、0.863、0.861、0.880,BP神经网络模型的R^(2)分别为0.874、0.907、0.901、0.911。1D-CNN模型在原始数据和经预处理的光谱数据上的表现均优于PLS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能够有效提高1D-CNN模型的性能,尤其是趋势校正对模型的提升效果最明显。因此,1D-CNN能更好地提取光谱特征并建立其与含氮量的映射关系,有效地避免过拟合,在未经过预处理的光谱数据上依然能够达到一定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全氮含量 光谱预处理 1D-CNN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的枣树叶片氮素表征方法
10
作者 李旭 石子琰 +4 位作者 刘伟 白铁成 吴翠云 张宇阳 邬竞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3-210,共8页
为提高枣树种植过程中施用氮肥的精准性,本研究以南疆重要经济作物骏枣(Ziziphus jujuba Mill.)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枣树叶片原始光谱和一阶微分光谱与全氮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利用光谱敏感变量构建植被指数作为衍生变量,再以衍生变量... 为提高枣树种植过程中施用氮肥的精准性,本研究以南疆重要经济作物骏枣(Ziziphus jujuba Mill.)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枣树叶片原始光谱和一阶微分光谱与全氮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利用光谱敏感变量构建植被指数作为衍生变量,再以衍生变量作为变量建立多种线性和非线性的氮素含量预测模型,并对氮素含量预测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显示:基于枣树原始光谱和一阶微分光谱的模型拟合决定系数均大于0.75,原始光谱变量的预测效果整体好于一阶微分光谱;预测效果最好的是基于原始光谱变量4的幂函数模型:Nit=1.097x^(0.735),R^(2)为0.821,RMSE为0.024 5。研究表明,建立的氮素含量预测模型能够实现基于高光谱反射率特征对枣树氮素的较好监测效果,能够作为枣树营养素诊断的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枣树叶片 全氮含量 预测建模 线性模型
下载PDF
基于光谱变换的滨海湿地土壤全氮含量建模预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清文 吴风华 +7 位作者 宋敬茹 汪金花 张永彬 刘明月 李孟倩 李春景 郝玉峰 满卫东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80-886,共7页
基于133个滨海湿地土样的全氮(TN)含量和光谱反射率(R′)及其对数(lgR)、对数的一阶微分((lgR)')、倒数(1/R)、倒数的一阶微分((1/R)')、一阶微分(R')、平方根(R)、一阶微分的倒数(1/(R)')变换,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 基于133个滨海湿地土样的全氮(TN)含量和光谱反射率(R′)及其对数(lgR)、对数的一阶微分((lgR)')、倒数(1/R)、倒数的一阶微分((1/R)')、一阶微分(R')、平方根(R)、一阶微分的倒数(1/(R)')变换,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随机森林回归(RFR)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VR)3种算法分别建立土壤TN含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①土壤TN含量与光谱变换形式相关性由高到低为:(1/R)'>R'>(lgR)'>1/R>lgR>1/(R)'>R>R,经光谱变换,土壤TN含量与变换光谱的相关性均高于R,其中与(1/R)'的Pearson相关系数最大为0.746。②PLSR和SVR基于R'、(1/R)'、(lgR)'和1/(R)'变换构建的模型、RFR方法构建的所有模型R^(2)均大于0.732,均可用于滨海湿地土壤TN含量的估算。③基于1/(R)'建立的SVR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其R^(2)为0.987,RMSE为0.057 g/kg,MAE为0.050 g/kg,是预测滨海湿地土壤TN含量的最优模型,可为准确获取滨海湿地土壤TN含量提供稳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变换 土壤全氮含量 偏最小二乘回归 随机森林回归 支持向量机回归
下载PDF
秦岭中段太白山以北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丹 范拴喜 +1 位作者 孙旻涵 黄意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49-52,64,共5页
[目的]探究秦岭中段太白山以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方法]在秦岭中段太白山以北选取4个不同海拔梯度(1500、1800、2100、2400 m)的0~20、20~40、40~60 cm土层取样,测定分析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及变化特征,... [目的]探究秦岭中段太白山以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方法]在秦岭中段太白山以北选取4个不同海拔梯度(1500、1800、2100、2400 m)的0~20、20~40、40~60 cm土层取样,测定分析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及变化特征,并计算分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土壤有机碳、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72、3.36、0.29 g/kg,随着海拔增加,土壤整体的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C/N、C/P、N/P的均值分别为9.58、94.45和10.02,随着海拔增加,土壤整体的C/N呈下降趋势,N/P呈上升趋势,C/P无明显变化;0~20 cm土层的C/P、N/P均显著高于20~40和40~60 cm土层,而海拔2100~2400 m处不同土层的C/N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土壤C、N之间具有较高的耦合性;在20~40和40~60 cm土层中,海拔2100~2400 m处的土壤C/P、N/P均高于1500~1800 m,1500~1800 m处C/N高于其他海拔。[结论]该地区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随海拔有明显变异,总体表现为碳、氮含量丰富,磷缺乏,应适量增施磷肥,重视土壤保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土壤有机碳 总氮 总磷 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土层深度 秦岭
下载PDF
不同土壤盐分胁迫对棉花氮素利用效率及生长的影响
13
作者 衡通 艾鹏睿 +3 位作者 马英杰 刘长江 吴淼 刘振月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33-340,共8页
为明确土壤盐分胁迫对棉花氮素高效利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应用~(15)N同位素技术开展田间试验,设计土壤弱(2.0 g/kg)、轻度(6.5 g/kg)、中度(13.0 g/kg)和重度(17.9 g/kg)4种盐渍化水平处理,分析土壤盐分胁迫对棉花干物质量、总氮... 为明确土壤盐分胁迫对棉花氮素高效利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应用~(15)N同位素技术开展田间试验,设计土壤弱(2.0 g/kg)、轻度(6.5 g/kg)、中度(13.0 g/kg)和重度(17.9 g/kg)4种盐渍化水平处理,分析土壤盐分胁迫对棉花干物质量、总氮含量、~(15)N利用效率、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胁迫从土壤弱盐渍化增加至轻度盐渍化水平时,棉花干物质量、总氮含量和~(15)N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并且棉花茎与果实对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总体增强,当土壤盐分进一步增加至中度盐渍化水平时棉花干物质量、总氮含量和~(15)N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棉花~(15)N利用效率与出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轻度盐分胁迫下籽棉产量最高,为6 456.9 kg/hm~2;中度土壤盐分胁迫导致幼苗生长以及40~60 cm土层棉花根系受阻,与轻度盐分胁迫相比棉花出苗率降幅33.1%,籽棉产量降幅37.7%。综合以上测定指标及产量,北疆地区合理的土壤盐氮调控措施应包括严格的控制田间地下水位、科学的进行机械整地和不间断的培肥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棉花 总氮含量 ~(15)N同位素 籽棉产量
下载PDF
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优化算法窖泥总氮含量的预测
14
作者 张晓兵 田建平 +6 位作者 胡新军 王俊 何林 韩李鹏 周书宇 黄丹 罗惠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4-210,共7页
窖泥的总氮含量是窖泥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其常规检测方法周期长且具有破坏性。为实现窖泥总氮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提出了高光谱成像技术(HSI)结合优化算法的窖泥总氮含量的检测方法。首先,使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可见光(Vis)光谱数据... 窖泥的总氮含量是窖泥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其常规检测方法周期长且具有破坏性。为实现窖泥总氮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提出了高光谱成像技术(HSI)结合优化算法的窖泥总氮含量的检测方法。首先,使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可见光(Vis)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并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通过比较模型性能确定了最佳预处理。其次,综合比较了采用全光谱波长、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ARS)算法、连续投影算法(SPA)和CARS与SPA(CARS-SPA)联用策略方法优选特征波长,并作为PLSR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输入变量,研究对各模型性能的影响。最后,基于最优模型实现了窖泥样本的总氮含量可视化,直观反映不同层级的总氮含量差异。结果表明,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方法预处理后建立的PLSR模型预测总氮含量最好;CARS-SPA联用策略方法优选特征波长较其他两种方法好,且其建立的LS-SVM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预测集决定系数Rp2=0.9876、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0.0138 g/100 g)。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优化算法可以快速、无损检测窖泥总氮含量,为窖泥中总氮含量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窖泥 总氮含量 特征波长 优化算法
下载PDF
杜马斯燃烧法测定肥料总氮含量的方法验证及相关问题研讨
15
作者 杨美玲 《中国标准化》 2023年第24期172-175,共4页
检验检测机构在引用并使用标准方法前,应进行验证,以证明能够正确运用该方法,并实现所需的方法性能。本文就杜马斯燃烧法测定肥料中的总氮含量开展方法验证,对标准相关的检测人员能力、仪器设备、试剂及标准物质、方法特性参数等要素逐... 检验检测机构在引用并使用标准方法前,应进行验证,以证明能够正确运用该方法,并实现所需的方法性能。本文就杜马斯燃烧法测定肥料中的总氮含量开展方法验证,对标准相关的检测人员能力、仪器设备、试剂及标准物质、方法特性参数等要素逐一进行验证,并对验证经过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对检测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及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研讨,以期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为检验检测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马斯燃烧法 肥料总氮含量 方法验证
下载PDF
某城市地区水环境检测中总氮和氨氮的关系分析
16
作者 缪雨恒 俞天奇 茅学鹏 《山西化工》 CAS 2023年第7期206-208,共3页
总氮和氨氮为我国各个城市地区在进行水环境检测时的重要衡量指标,对于我国水质环境的评价工作以及后期的修复工作有着深远影响。探索总氮和氨氮之间的关系,对于水质环境检测结果的精准性有着现实作用。针对某城市地区的水环境检测总氮... 总氮和氨氮为我国各个城市地区在进行水环境检测时的重要衡量指标,对于我国水质环境的评价工作以及后期的修复工作有着深远影响。探索总氮和氨氮之间的关系,对于水质环境检测结果的精准性有着现实作用。针对某城市地区的水环境检测总氮和氨氮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相应的探讨和研究,并通过实验获得结论,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总氮含量 氨氮分析 分析办法
下载PDF
复合肥料中总氮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17
作者 商姗姗 刘鹏飞 +2 位作者 于军 于晓菲 张娟 《肥料与健康》 CAS 2023年第6期67-70,共4页
总氮含量是复合肥料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其测定方法主要有蒸馏后滴定法、自动分析仪法(包括定氮仪法和流动分析仪法)及杜马斯燃烧法。试验比较了3种总氮含量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及试验操作的复杂程度。结果表明:3种测定方法的... 总氮含量是复合肥料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其测定方法主要有蒸馏后滴定法、自动分析仪法(包括定氮仪法和流动分析仪法)及杜马斯燃烧法。试验比较了3种总氮含量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及试验操作的复杂程度。结果表明:3种测定方法的测定结果均在允许差范围内,且准确度较好;杜马斯燃烧法简单快捷、效率较高,适合大批量样品的检测;与蒸馏后滴定法相比,定氮仪法的蒸馏过程用时较短,操作相对简单,适合样品量较少时的检测;蒸馏后滴定法作为仲裁法,虽然操作较为复杂,但是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氮含量 蒸馏后滴定法 自动分析仪法 定氮仪法 杜马斯燃烧法
下载PDF
施氮方式对牛樟苗期生长及根系发育的影响
18
作者 王先棒 周再知 +3 位作者 韩强 潘栋康 王丹薇 黄桂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81-2388,共8页
【目的】苗木质量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研究施肥方式及施氮量对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e)幼苗生长及根系发育的影响,为培育优质牛樟苗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盆栽试验在温室内进行,供试材料为1年生牛樟组培苗。设置两个常... 【目的】苗木质量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研究施肥方式及施氮量对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e)幼苗生长及根系发育的影响,为培育优质牛樟苗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盆栽试验在温室内进行,供试材料为1年生牛樟组培苗。设置两个常规施氮处理:集中施氮200 mg/株、常规平均施氮200 mg/株;4个指数施肥处理:200、400、600和800 mg/株;以不施氮肥为对照。每次施肥间隔10天,试验共施肥10次。试验结束后,测定牛樟苗高、地径,根、茎和叶生物量,根系长度、体积和表面积,叶、茎和根的氮含量,分析不同施氮方式下牛樟苗木生长状况、根系生长参数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施肥显著提升了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与常规施肥相比,指数施肥可提高幼苗株高、地径和茎、叶生物量,增加根系长度、体积、表面积、比根长和比根表面积,提升植株氮积累量和叶、茎、根部含氮量。指数施肥方式下,随施氮量的提升,各指标都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施氮量为400 mg/株时最优。【结论】施氮对牛樟幼苗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指数施氮方式优于常规施氮方式。指数施肥方式推荐是氮总量为400 mg/株,按照3.54、5.30、7.95、11.9、17.9、26.8、40.2、60.3、90.4、136.0 mg分为10次施用,可获得生物学性状较好、氮素积累量较高的优质牛樟苗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樟 指数施肥 总施氮量 氮肥分配量 幼苗生长指标 幼苗氮含量
下载PDF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茶鲜叶全氮含量 被引量:26
19
作者 胡永光 李萍萍 +3 位作者 母建华 毛罕平 吴才聪 陈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21-2825,共5页
为快速无损监测茶树氮素营养及其生长状况,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茶鲜叶全氮含量的预测模型。以茶鲜叶为对象,田间试验使用便携式光谱仪采集叶片漫反射光谱信息,通过不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建立茶鲜叶全氮含量预测的光谱模型。... 为快速无损监测茶树氮素营养及其生长状况,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茶鲜叶全氮含量的预测模型。以茶鲜叶为对象,田间试验使用便携式光谱仪采集叶片漫反射光谱信息,通过不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建立茶鲜叶全氮含量预测的光谱模型。试验共采集111个样品,其中86个样品作校正集,25个样品作预测集。通过一阶导数与滑动平均滤波相结合的预处理方法,用7个主成分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模型最好,其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为0.0973,预测集的相关系数为0.8881,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1304,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339%。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很好地预测茶鲜叶全氮含量,对于快速实时监测茶树长势和施肥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 茶鲜叶 全氮含量 预测
下载PDF
轮耕对渭北旱塬麦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20
作者 吕薇 李军 +2 位作者 岳志芳 陈宁宁 王淑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3186-3200,共15页
【目的】研究由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秸秆还田翻耕组成的不同保护性轮耕模式对渭北旱塬连作麦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2007—2014年在陕西合阳实施夏闲期免耕/深松轮耕(NT/ST)、深松/翻耕轮耕(ST/CT)、翻耕/免耕轮耕(CT/NT)... 【目的】研究由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秸秆还田翻耕组成的不同保护性轮耕模式对渭北旱塬连作麦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2007—2014年在陕西合阳实施夏闲期免耕/深松轮耕(NT/ST)、深松/翻耕轮耕(ST/CT)、翻耕/免耕轮耕(CT/NT)、连续免耕(NT/NT)和连续翻耕(CT/CT)5种不同耕作模式定位试验,测定并分析2011—2014年小麦收获后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变化规律及产量差异。【结果】与连续翻耕相比,连续免耕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积累,而免耕、深松和翻耕组成的3种轮耕处理更有利于提高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其中随着耕作年限延长,连续免耕处理下土壤养分逐渐表现出"上层富集,下层贫化"的现象;而免耕/深松轮耕更有利于耕层及耕层以下土壤养分均匀分布。随着轮耕年限增加,各耕作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量均呈现出整体增加趋势,其中以免耕/深松处理增加趋势比较明显。与2007年相比,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3种轮耕处理的0—60 cm土层年平均有机质含量增加速率分别为4.53%、3.02%和2.26%,2014年土壤有机质总量分别增加了4.07、2.68和1.65 kg·m-3。轮耕7年后,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轮耕处理较连续翻耕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5.3%、15.2%和10.2%,有机质总量分别增加31.57%、21.45%和13.94%,其中免耕/深松处理较连续免耕有机质含量增加9.20%,总量增加3.84%。在2011—2014年期间,与连续翻耕相比,连续免耕和3种轮耕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及总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2014年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轮耕处理较连续翻耕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7.3%、8.0%和6.4%,氮总量分别显著增加了0.21、0.13和0.09 kg·m-3,其中,免耕/深松处理较连续免耕全氮含量增加了3.02%,总量减少了2.26%。2011—2014年冬小麦平均产量表现为深松/翻耕>免耕/深松>连续翻耕>翻耕/免耕>连续免耕,其中深松/翻耕和免耕/深松处理冬小麦平均产量接近,分别较连续翻耕处理显著增产10.36%和9.80%,较连续免耕处理显著增产17.84%和17.24%;翻耕/免耕较连续翻耕处理减产1.59%,较连续免耕处理增产5.08%,但差异不显著。不同保护性轮耕措施下,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与轮耕年限呈显著线性相关。【结论】3种轮耕模式较连续翻耕有利于提高0—60 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总量,且较连续免耕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在耕层及耕层以下土层均匀分布,其中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效果最优,且增产效应较佳,为渭北旱塬连作麦田较适宜的休闲轮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轮耕 连作麦田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