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derstanding the Variability of Z-R Relationships Caused by Natural Variations in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s(DSD):Implication of Drop Size and Number 被引量:1
1
作者 Abe D.Ochou Eric-Pascal Zahiri +1 位作者 Bakary Bamba Manlandon Koffi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1年第3期147-164,共18页
In the issue of rainfall estimation by radar through the necess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radar reflectivity Z and rain rate R (Z-R), the main limitation is attributed to the variability of this relationship. Indeed, se... In the issue of rainfall estimation by radar through the necess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radar reflectivity Z and rain rate R (Z-R), the main limitation is attributed to the variability of this relationship. Indeed, several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e great variability of this relationship in space and time, from a rainfall event to another and even within a single rainfall event.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variability of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s and thereby Z-R relationships is therefore, more the result of complex dynamic, thermody-namic an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within rainfall systems than a convective/stratiform classification of the ground rainfall signature. The raindrop number and size at ground being the resultant of various processes mentioned above, a suitable approach would be to analyze their variability in relation to that of Z-R relation-ship.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total raindrop concentration number NT and the median volume di-ameter D0 used in numerous studies, and have shown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observed’ parame-ters appears to be an interesting approach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variability of the Z-R relationships in the rainfall events, without assuming a certain analytical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 model (exponential, gamma, or log-normal). The present study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isdrometer data collected at different seasons and places in Africa, and aims to show the degree of the raindrop size and number implication in regard to the Z-R relationships var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Rain Rate Median Volume Diameter total number of Drops Per Unit Volume Z-R Relationship Convective Rain Stratiform Rain Squall Lines THUNDERSTORM
下载PDF
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基础油热氧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金永亮 钱绪政 +2 位作者 向亚玲 刘建芳 李健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9-42,23,共5页
采用恒温箱氧化法,将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TMPTO)基础油分别在不同温度下(95、135、175、250℃)进行连续氧化,测试不同氧化时间下TMPTO的运动黏度和总酸值,获得其热氧化行为与氧化温度和氧化时间的定量关系;运用红外光谱法和差示扫描量... 采用恒温箱氧化法,将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TMPTO)基础油分别在不同温度下(95、135、175、250℃)进行连续氧化,测试不同氧化时间下TMPTO的运动黏度和总酸值,获得其热氧化行为与氧化温度和氧化时间的定量关系;运用红外光谱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TMPTO不同氧化时间下的热氧化产物和性能进行分析,探讨其热氧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随着热氧化时间的延长,TMPTO基础油运动黏度的对数和总酸值呈线性增加关系,热氧化温度越高,线性斜率越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氧化时间的增加,TMPTO基础油的氧化诱导温度降低;FTIR分析表明TMPTO基础油在氧化过程中产生了氢过氧化物以及醇类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 氧化 运动黏度 总酸值
下载PDF
酯类基础油的热氧化与水解稳定性能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建芳 金永亮 +1 位作者 向亚玲 钱绪政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61,共6页
热氧化和水解是造成酯类合成油衰变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影响酯类基础油的有效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在恒温箱中对3种酯类基础油进行连续老化试验,考察其在在无水、有水(铜片作为催化剂)以及有添加剂存在条件下的运动黏度和总酸值的变化,并... 热氧化和水解是造成酯类合成油衰变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影响酯类基础油的有效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在恒温箱中对3种酯类基础油进行连续老化试验,考察其在在无水、有水(铜片作为催化剂)以及有添加剂存在条件下的运动黏度和总酸值的变化,并结合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所测得的起始氧化温度,比较酯类油的热氧化、水解情况以及抗氧剂对酯类基础油老化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酯类基础油的热氧化稳定性与其自身分子结构有关,含有芳烃或合成的醇类结构中不含β-H的基础油会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酚类和胺类抗氧剂能有效地抑制不饱和多元醇酯类基础油的热氧化速度,起到较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抑制基础油水解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类基础油 热氧化 水解 运动黏度 总酸值
下载PDF
基于红外光谱分析含微水绝缘油氧化安定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彬 武宏阳 +1 位作者 张贤明 刘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8-176,共9页
绝缘油受到微量水分污染之后会使油液的酸值发生变化,影响油液的氧化安定性,为了保障绝缘油的安全可靠运行有必要探讨微量水分与油液酸值的内在关系。配制不同微水含量的绝缘油样,对其进行164h热氧化实验,对每组油样在热氧化实验前... 绝缘油受到微量水分污染之后会使油液的酸值发生变化,影响油液的氧化安定性,为了保障绝缘油的安全可靠运行有必要探讨微量水分与油液酸值的内在关系。配制不同微水含量的绝缘油样,对其进行164h热氧化实验,对每组油样在热氧化实验前后分别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和酸值测试:并考虑热氧化实验前后油样中T501酚羟基在红外光谱3650cm^-1波数处吸光度和有机羧酸类物质的羰基在红外光谱1700cm^-1波数处的吸光度变化,分析油样酸值随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建立酸值变化量与吸光度变化量之间的多元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建立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792,残差平方和为1.1726×10^-6,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为-2.50%~3.77%,吻合度较好。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不同微水含量油样的酸值变化及其氧化安定性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水分 红外光谱 绝缘油 氧化安定性 酸值
下载PDF
航空润滑油氧化安定性评定指标相互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唐红金 梁宇翔 +1 位作者 贺景坚 尹开吉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20,共4页
采用腐蚀与氧化安定性试验方法评定航空润滑油的氧化安定性,探索该方法中评定指标的相互关联性。结果表明,腐蚀与氧化安定性试验中航空润滑油总酸值变化、粘度变化率、沉积物生成量的变化趋势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酸值变化和粘... 采用腐蚀与氧化安定性试验方法评定航空润滑油的氧化安定性,探索该方法中评定指标的相互关联性。结果表明,腐蚀与氧化安定性试验中航空润滑油总酸值变化、粘度变化率、沉积物生成量的变化趋势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酸值变化和粘度变化率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可预测沉积物生成量的变化趋势;腐蚀与氧化安定性的评定指标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性,无法根据某一指标来预测其它指标。差示扫描量热(DSC)双峰法放热峰面积比值变化趋势尚不能较好地预测沉积物生成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安定性 DSC双峰法 沉积物 总酸值
下载PDF
满足国Ⅵ排放的重负荷燃气发动机油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正华 马文全 +2 位作者 张勤 焦军平 金鹏 《润滑油》 CAS 2020年第2期43-46,共4页
随着国Ⅵ排放法规的执行,发动机厂商纷纷推出满足国Ⅵ排放的重型燃气车,该车辆主要采用当量燃烧与三元催化后处理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润滑油的磷含量、硫酸盐灰分以及高温氧化性能提出了苛刻要求,文章主要阐述了国Ⅵ重负荷燃气发动机油... 随着国Ⅵ排放法规的执行,发动机厂商纷纷推出满足国Ⅵ排放的重型燃气车,该车辆主要采用当量燃烧与三元催化后处理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润滑油的磷含量、硫酸盐灰分以及高温氧化性能提出了苛刻要求,文章主要阐述了国Ⅵ重负荷燃气发动机油的性能要求,并对研制的重负荷燃气发动机油在国Ⅵ重型燃气发动机1000 h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负荷燃气发动机油具有优异的高温清净性和抗氧化和抗磨损能力,可满足国Ⅵ重型燃气发动机的用油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Ⅵ排放 硫酸盐灰分 碱值 抗氧化性 抗磨损性
下载PDF
发动机油的碱值保持能力与抗氧化性能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和菊 耿志勇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4-106,122,共4页
为探讨发动机油的碱值保持与抗氧化性能的关系,通过模拟试验和行车试验考察使用过程中发动机油的酸值、碱值的变化,分析发动机油抗氧化性能与碱值保持的关系,并从碱值分析技术缺陷入手初步探讨如何看待和分析发动机油碱值的变化。结果表... 为探讨发动机油的碱值保持与抗氧化性能的关系,通过模拟试验和行车试验考察使用过程中发动机油的酸值、碱值的变化,分析发动机油抗氧化性能与碱值保持的关系,并从碱值分析技术缺陷入手初步探讨如何看待和分析发动机油碱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油品氧化过程中碱值降低与酸值增加量之间无明确的对应关系,单纯使用碱值进行发动机油的性能监测和判断油品的抗氧化性能好坏并不科学;由于影响发动机油性能的因素较多,用行车试验来研究碱值的变化与抗氧化性能关系,很难得出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油 碱值 抗氧化性能
下载PDF
动静齿圈式动态混合器结构和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式英 蒋宝春 臧昆 《合成纤维工业》 CAS CSCD 1991年第6期27-32,共6页
介绍了由作者研制的一种适用于高粘流体混合的高效动态混合器。提出了计算该混合器混合能力的理论公式,并从混合能力、驱动功耗以及流体压力降等方面,通过实验研究表明,与相当长度的普通螺杆段和销钉混炼头相对比,此种动态混合器的混合... 介绍了由作者研制的一种适用于高粘流体混合的高效动态混合器。提出了计算该混合器混合能力的理论公式,并从混合能力、驱动功耗以及流体压力降等方面,通过实验研究表明,与相当长度的普通螺杆段和销钉混炼头相对比,此种动态混合器的混合能力最佳。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提高动态混合器混合能力的主要途径为:增加动静齿圈的齿数、对数和动齿圈的转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混合器 结构 混合机理
下载PDF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教学的尝试
9
作者 蒋海春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65-66,共2页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原则是:还原剂氧化数升高的数值等于氧化剂氧化数降低的数值。用"分子氧化数升降代数和法"进行配平可分三个步骤,它适用于分子间氧化还原反应、分子内氧化还原反应和岐化反应等各种类型方程式的配平。
关键词 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配平 分子氧化数升降代数和法
下载PDF
茴香精油对4℃下鲜切苋菜贮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金思渊 谢晶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91-198,共8页
该文研究不同植物精油(牛至精油、茴香精油、肉桂精油)对鲜切苋菜保鲜效果的影响。依据预实验货架期结果,经过不同添加量(0.1、0.2、0.3、0.4、0.5、0.6μL/mL)的牛至精油、茴香精油和肉桂精油处理(共54组)筛选得到茴香精油添加量为0.3... 该文研究不同植物精油(牛至精油、茴香精油、肉桂精油)对鲜切苋菜保鲜效果的影响。依据预实验货架期结果,经过不同添加量(0.1、0.2、0.3、0.4、0.5、0.6μL/mL)的牛至精油、茴香精油和肉桂精油处理(共54组)筛选得到茴香精油添加量为0.3和0.4μL/mL货架期效果最佳。在初步筛选实验的基础上,以茴香精油添加量为0.3、0.35、0.4μL/mL为实验组。然后通过总菌实验结合理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指标,研究不同添加量茴香精油对鲜切苋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35μL/mL茴香精油对鲜切苋菜采后保鲜作用最好,有利于苋菜采后叶绿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的保持,降低了质量损失率,提升了抗氧化能力,对鲜切苋菜抑菌效果最佳,可延长货架期3~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苋菜 茴香精油 菌落总数 生理指标 抗氧化性
下载PDF
人流股数对高校高层宿舍疏散时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嘉玉 孟晓静 +1 位作者 张俊 马欢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3年第3期11-14,共4页
为研究高校高层宿舍发生火灾时,不同人流股数对门禁装置间隔和楼梯宽度对人员疏散时间的影响,以某高校高层宿舍楼为例,通过Pathfinder建立模型,以整股人流数、非整股人流数宽度设置门禁间隔和楼梯宽度进行模拟,分析了门禁装置间隔和楼... 为研究高校高层宿舍发生火灾时,不同人流股数对门禁装置间隔和楼梯宽度对人员疏散时间的影响,以某高校高层宿舍楼为例,通过Pathfinder建立模型,以整股人流数、非整股人流数宽度设置门禁间隔和楼梯宽度进行模拟,分析了门禁装置间隔和楼梯宽度在按照整股人流数和非整股人流数加宽时,人员疏散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以1股人流数0.6 m设置门禁间隔和以3股人流数设置楼梯宽度时,人员疏散时间最短,疏散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散时间 整股人流数 高层宿舍
下载PDF
实际工况下红外光谱法测润滑油总酸值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闽杰 严飞 +1 位作者 喻薇 张洁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针对实际工况下采集的在用润滑油,依据ASTM标准试验方法与条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与自动电位滴定法分别测得氧化度与总酸值,并研究得到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氧化度与总酸值高度相关,说明用红外光谱测定的氧... 针对实际工况下采集的在用润滑油,依据ASTM标准试验方法与条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与自动电位滴定法分别测得氧化度与总酸值,并研究得到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氧化度与总酸值高度相关,说明用红外光谱测定的氧化度代替电位滴定法测定的总酸值是可行的。但不同类型的油品总酸值与红外氧化度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以氧化度理论计算总酸值需要有足够多的样品实测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总酸值 油氧化 油液监测
下载PDF
以腐蚀性有机酸浓度评价液压油氧化变质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程德林 薄根克弥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14年第8期7-9,共3页
液压油中的低分子有机酸主要是基础油氧化变质后产生的极具腐蚀性的物质,通过测定这些有机酸的浓度,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液压油的氧化变质实际状况,提供是否需要更换新油的更加合理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腐蚀性有机酸 总酸值 氧化变质 液压油
下载PDF
负压条件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汽-液传热与流动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尹海蛟 《化工机械》 CAS 2018年第3期287-291,共5页
建立了螺旋折流板的空间物理模型。介绍了试验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结构及其性能测试系统。对负压条件下不同进汽温度和流速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汽-液传热与流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换热器壳侧为负压蒸汽时,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建立了螺旋折流板的空间物理模型。介绍了试验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结构及其性能测试系统。对负压条件下不同进汽温度和流速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汽-液传热与流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换热器壳侧为负压蒸汽时,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总传热系数随壳侧进汽温度和壳侧液膜雷诺数的升高而增大;壳侧压降随进汽温度和壳侧液膜雷诺数的升高而增大;换热器壳侧综合性能h_o/Δp随进汽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当进汽温度为85℃时,h_o/Δp达到最大值2.48W/(m^2·℃·Pa);随着换热器壳侧液膜雷诺数的增加,ho/Δp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汽-液传热 负压 总传热系数 壳侧压降 综合性能 液膜雷诺数 进汽温度 进汽流速
下载PDF
四冲程摩托车发动机油氧化安定性与行车试验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甘学耘 《合成润滑材料》 CAS 2016年第2期11-13,共3页
总酸值,氧化值和戊烷不溶物的变化可以反映四冲程摩托车发动机油的使用性能。通过监测行车试验中总酸值,氧化值和戊烷不溶物的变化,考察了行车试验与氧化安定性的相关性。四冲程摩托车发动机油的氧化安定性与行车试验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 总酸值,氧化值和戊烷不溶物的变化可以反映四冲程摩托车发动机油的使用性能。通过监测行车试验中总酸值,氧化值和戊烷不溶物的变化,考察了行车试验与氧化安定性的相关性。四冲程摩托车发动机油的氧化安定性与行车试验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氧化安定性越好,使用性能也越好。可以用四冲程摩托车发动机油的氧化安定性来推测四冲程摩托车发动机油的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冲程摩托车 发动机油 氧化安定性 总酸值 氧化值 戊烷不溶物 行车试验 相关性
下载PDF
Drug Loading on Microneedles
16
作者 Meng-Hsuan Hsiao Hsiu-Feng Ye +1 位作者 Ta-Jo Liu Jane Wang 《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19年第2期204-222,共19页
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amount of drugs loaded on microneedles. The microneedles were made with poly (lactic acid). Aqueous poly (vinyl alcohol) solutions were prepared as drug solutio... 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amount of drugs loaded on microneedles. The microneedles were made with poly (lactic acid). Aqueous poly (vinyl alcohol) solutions were prepared as drug solutions. Two drug loading approaches, i.e., dropping and dipping, were examined. It was found that capillary number is the only relevant dimensionless group for the two methods. For the dropping approach, dried drugs will spread near the bottom of a microneedle patch provided the surface tension is low. As for the dipping approach, both a single microneedle and an array of nine microneedles were examined. For a single microneedle, high capillary rises before pulling and pulling speed are two key factors to increase the drug loading volume. For an array of microneedles, the effect of capillary rise owing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icroneedles would increase the drug loading volume several times higher than a single microneedle of the same dim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NEEDLE DRUG Loading dropping Dipping CAPILLARY number CAPILLARY RISE
下载PDF
汉麻/棉混纺精梳整体锡林和顶梳的设计与配套
17
作者 薛庆 《纺织器材》 2023年第6期18-24,共7页
为了提高汉麻/棉精梳纱质量,解决精梳过程中落麻多、纤维损伤大的问题,根据汉麻/棉纤维混纺原料性能及精梳工艺特点,详述汉麻/棉混纺精梳机用整体锡林和顶梳的优化设计;以汉麻/棉40/60混纺精梳小卷为试验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设计试验... 为了提高汉麻/棉精梳纱质量,解决精梳过程中落麻多、纤维损伤大的问题,根据汉麻/棉纤维混纺原料性能及精梳工艺特点,详述汉麻/棉混纺精梳机用整体锡林和顶梳的优化设计;以汉麻/棉40/60混纺精梳小卷为试验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设计试验方案,对比分析不同齿密顶梳、不同总齿数整体锡林对精梳条、落棉(麻)率以及成纱指标的影响。指出:顶梳齿密应根据精梳小卷汉麻/棉混纺比选择,精梳锡林与顶梳配套应根据落麻率、成纱棉结、麻粒质量指标综合考虑;汉麻/棉40/60混纺,低落棉(麻)宜选用GJX-E-90-TP28型整体锡林配套GJD-E-240-P型顶梳,控制成纱棉结和麻粒质量指标宜选用GJX-E-90-J型整体锡林配套GJD-E-260-B型顶梳;实施汉麻/棉混纺精梳关键技术研究,结合精梳质量及推荐方案选配整体锡林和顶梳,有利于提高精梳条、成纱质量和汉麻纤维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棉混纺 精梳 锡林 顶梳 总齿数 齿密 条干CV 落棉率 落麻率
下载PDF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Steady Flow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in a Tube under Zero-Gravitation 被引量:2
18
作者 Qn Wei(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Hou Zengqi Zhang Jiaxun (Chinese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6, China)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17-222,共6页
In this paper, the annular flow. model for in tube completed condensation is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steady flow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a tube under zero-gravitation. In this easel it is propose... In this paper, the annular flow. model for in tube completed condensation is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steady flow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a tube under zero-gravitation. In this easel it is proposed that vapor condenses on the liquid film surface. Due to the effect of surface tension, the liquid exists in the form of liquid film ring contacting wall; when the velocity of vapor core decreases to zerol the condensation process ends. Putting forward the 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models, the problem is solved and the multi-order equation of the thickness of liquid film is obtained, which includes terms of the pressure gradient along axial direction, the friction force between vapor and liquid on interface. By computational calculation, this model can be used not only to predict the thickness of liquid film, the condensation pressure gradient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but also to determine the Nusselt number, the condensation length and the total flow pressure drop of condensation etc. At the e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necessary condensation length are compared approximately with those from the experiments, which are obtained on the test set-up placed horizontally in gravitation field, and the deviation is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ro-gravitation the annuler flow model for in-tube completed condensation thickness of liquid film condensation pressure gradient Nusselt number total flow pressure drop ofcondensation condensation length
原文传递
抑制NO的产生对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晓燕 李质馨 +2 位作者 王正朝 陈为 窦肇华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59-861,866,共4页
目的利用NO合酶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盐酸盐(L-NAME)抑制胚胎细胞产生NO,探讨NO作为细胞功能活动的重要信使分子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体外受精方式获得受精胚,将受精胚培养于添加不同浓度L-NAME的胚胎培养液中... 目的利用NO合酶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盐酸盐(L-NAME)抑制胚胎细胞产生NO,探讨NO作为细胞功能活动的重要信使分子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体外受精方式获得受精胚,将受精胚培养于添加不同浓度L-NAME的胚胎培养液中,检测胚胎发育的卵裂率、囊胚率和囊胚的总细胞数。结果 0.1mmol/L的L-NAME对胚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囊胚的总细胞数显著降低;随着L-NAME浓度的增加,1和10 mmol/L L-NAME组胚胎的卵裂率、囊胚率和囊胚的总细胞数显著降低。结论 NO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抑制胚胎细胞中NO的产生将严重影响早期胚胎的发育及发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卵裂率 囊胚率 囊胚细胞数
原文传递
稀土氧化钕粉尘对大鼠肺灌洗液中细胞总数变化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姗姗 王素华 +7 位作者 王春虾 余艳琴 张营 武婧 姜华 刘建国 王玉 李秋玲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88-792,共5页
[目的]研究稀土氧化钕粉尘对大鼠肺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选用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95只,体重(200±16)g,采用气管非暴露插管灌注法染尘。不同染毒时间组分别采用100 mg/kg稀土氧化钕粉尘悬液0.8... [目的]研究稀土氧化钕粉尘对大鼠肺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选用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95只,体重(200±16)g,采用气管非暴露插管灌注法染尘。不同染毒时间组分别采用100 mg/kg稀土氧化钕粉尘悬液0.8 mL和0.9%生理盐水0.8 mL一次性染尘,分别于第3、7、14、21、28天各处死15只实验组大鼠和10只对照组大鼠;不同剂量组按25、50、100、150 mg/kg剂量0.8 mL一次性染尘,在染毒第28天处死各实验组大鼠15只,对照组处死10只(由于实验组染毒时间均为28 d,所以设同一对照组为不同染毒剂量组中实验组对照)。取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用白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细胞总数进行计数。ELISA法分别测定不同染毒时间组和不同染毒剂量组大鼠BALF中上清液和巨噬细胞蛋白的含量。[结果]不同染毒时间组和不同染毒剂量组中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BALF中细胞总数均升高(P<0.05);且在各染毒时间组中细胞总数出现先增加后减少,在第14天达到最低值后又呈增加的变化趋势,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染毒剂量组中细胞总数随着染毒剂量增加而逐渐增多,细胞总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染毒时间组中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BALF上清和巨噬细胞中的蛋白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不同染毒剂量组中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BALF上清液和巨噬细胞中的蛋白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不同染毒时间组大鼠BALF上清液和巨噬细胞蛋白含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在第14天达到最低值后又呈增加的变化趋势,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染毒剂量组中大鼠BALF上清液和巨噬细胞蛋白含量随着剂量增加而逐渐增多,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稀土氧化钕粉尘进入大鼠肺组织后,BALF中细胞总数以及上清液和巨噬细胞中蛋白含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钕粉尘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细胞总数 蛋白含量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