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ation of influential parameters for prediction of total sediment loads in mountain rivers using kernel-based approaches
1
作者 Kiyoumars ROUSHANGAR Saman SHAHNAZ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2期480-491,共12页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reasonable estimation of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with respect to its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projects. The complicate nature of sediment transport i...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reasonable estimation of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with respect to its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projects. The complicate nature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gravel-bed rivers causes inaccuracies of empirical formulas in the prediction of this phenomen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 as alternative approaches can provide solutions to such complex problem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capability of kernel-based approaches in predicting total sediment loads and identification of influential parameters of total sediment transport. For this purpose, 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and kern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KELM) are applied to enhance the prediction level of total sediment loads in 19 mountain gravel-bed streams and rivers lo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Several parameters based on two scenarios are investigated and consecutive predic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some well-known formulas. Scenario 1 considers only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and on the other side, the second scenario was formed using hydraulic and sediment properties. The obtained results reveal that using the parameters of hydraulic conditions asinputs gives a good estimation of total sediment loads. Furthermore, it was revealed that KELM method with input parameters of Froude number(Fr), ratio of average velocity(V) to shear velocity(U*) and shields number(θ) yields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 of 0.951, a Nash-Sutcliffe efficiency(NSE) of 0.903 and 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 of 0.021 and indicates superior results compared with other methods. Performing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average velocity to shear flow velocity and the Froude number are the most effective parameters in predicting total sediment loads of gravel-bed riv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sediment load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 Kern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Mountain Rivers
下载PDF
大柳树—沙坡头河段泥沙运移二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春光 景何仿 +1 位作者 吕岁菊 周炳伟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2-107,共6页
黄河大柳树—沙坡头河段位于宁夏境内,是由5个弯道组成的连续弯道,具有较为复杂的地形特征.利用所建立的修正的平面二维RNG k-ε紊流泥沙数学模型,对该河段水流运动及泥沙运移进行了平面二维数值模拟研究.采用全沙模型,考虑不同粒径组... 黄河大柳树—沙坡头河段位于宁夏境内,是由5个弯道组成的连续弯道,具有较为复杂的地形特征.利用所建立的修正的平面二维RNG k-ε紊流泥沙数学模型,对该河段水流运动及泥沙运移进行了平面二维数值模拟研究.采用全沙模型,考虑不同粒径组悬移质和推移质运移对河床演变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模拟具有连续弯道的天然河流水流运动及泥沙运移过程;建立了一种关于泥沙数学模型中水流模块和泥沙模块的半耦合式算法,其计算量比耦合式算法较小,但计算精度比分离式算法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运移 全沙模型 数值模拟 连续弯道
下载PDF
2010-2017年太湖总磷浓度变化趋势分析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67
3
作者 王华 陈华鑫 +1 位作者 徐兆安 芦炳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9-929,共11页
近年来,太湖流域各省市政府加大治理力度,流域水体水质取得明显好转,氨氮浓度和总氮浓度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然而太湖水体总磷浓度呈上升趋势.为探讨太湖总磷浓度升高的原因,采用太湖流域管理局2010年以来的水质水量实测数据、遥感监测数... 近年来,太湖流域各省市政府加大治理力度,流域水体水质取得明显好转,氨氮浓度和总氮浓度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然而太湖水体总磷浓度呈上升趋势.为探讨太湖总磷浓度升高的原因,采用太湖流域管理局2010年以来的水质水量实测数据、遥感监测数据等,分别从太湖入湖河流污染负荷量、水生植被和蓝藻与总磷浓度的关系3个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入湖河流总磷浓度高于太湖水体总磷浓度,且磷不易出湖,逐年总磷净入湖量持续累积与太湖总磷浓度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入湖污染负荷量大是太湖总磷浓度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水生植被可吸收湖泊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并抑制底泥再悬浮从而降低内源性营养盐的释放,东太湖水生植被的大量减少,一方面减少了沉水植物对磷元素的吸收,另一方面增加了风浪对底泥的扰动再悬浮,造成磷元素释放,是造成湖水总磷浓度升高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太湖蓝藻密度呈上升趋势,受其影响,总磷浓度也有上升,蓝藻水华加快湖体磷循环,藻类密度增加也是太湖总磷浓度升高的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总磷 污染负荷 底泥释放 水生植被 蓝藻
下载PDF
全沙模型试验的一种设计方法 被引量:5
4
作者 高学平 洪柔嘉 赵耀南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7-61,共5页
本文对在同一模型中同时复演悬沙、异重流和底沙3种形式的泥沙运动进行了探讨.对悬沙,以沉降相似和扬动相似设计泥沙,保证挟沙能力和冲淤时间相似,及泥沙级配相似;对异重流,应满足异重流发生条件的相似,保证含沙量和淤积时间相... 本文对在同一模型中同时复演悬沙、异重流和底沙3种形式的泥沙运动进行了探讨.对悬沙,以沉降相似和扬动相似设计泥沙,保证挟沙能力和冲淤时间相似,及泥沙级配相似;对异重流,应满足异重流发生条件的相似,保证含沙量和淤积时间相似;对底沙,以满足起动相似设计泥沙,使输沙量及冲淤时间相似;3种形式泥沙运动的冲淤时间比尺应基本一致.最后,给出了某工程设计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运动 全沙模型 悬沙 异重流 模型试验
下载PDF
深圳荔枝湖富营养化成因和总磷模型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桂安 毛献忠 +1 位作者 陶益 张锡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74-878,共5页
通过9个月水质连续监测,分析了深圳荔枝湖污染来源和负荷.外源污染主要来自雨水管网溢流,降雨后湖水水质急剧恶化,TP浓度可高达0.347 mg/L.底泥释放试验表明,总氮第1周平均释放速率为0.036 8 g/(m2.d),磷源在好氧条件下释放较少.并建立... 通过9个月水质连续监测,分析了深圳荔枝湖污染来源和负荷.外源污染主要来自雨水管网溢流,降雨后湖水水质急剧恶化,TP浓度可高达0.347 mg/L.底泥释放试验表明,总氮第1周平均释放速率为0.036 8 g/(m2.d),磷源在好氧条件下释放较少.并建立荔枝湖四湖总磷串联模型,通过2组实测数据进行校验,计算结果和实测值吻合;在此基础上,用模型分析,设计初始条件下,采用组合治理工艺每天连续运行24 h,则需要2.18 d可将荔枝湖各湖TP浓度恢复为0.1 mg/L以下,达Ⅳ类地表水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湖泊 治理工程 污染源分析 底泥释放 总磷模型
下载PDF
正交曲线坐标系准三维全沙数学模型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木兰 金海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5-531,共7页
为了定量地预测规划河道特别是规划河堰附近的河床冲淤情况,做好拦河堰与河道的规划工作,建立了一个能考虑各泥沙粒径组的级配、流线曲率与流路曲率的差异以及能同时对推移质与悬移质泥沙进行计算的正交曲线坐标系准三维全沙数学模型... 为了定量地预测规划河道特别是规划河堰附近的河床冲淤情况,做好拦河堰与河道的规划工作,建立了一个能考虑各泥沙粒径组的级配、流线曲率与流路曲率的差异以及能同时对推移质与悬移质泥沙进行计算的正交曲线坐标系准三维全沙数学模型,用正规划重建倒伏式拦河堰的某河的现有河道实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冲淤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以该河规划重建的倒伏式拦河堰为讨论对象,取其上下游一定的规划河道区间为计算河段,对设计洪水时的冲淤情况进行了模拟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水位计算结果与一维非均匀流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并更符合河道的地形特征,河道冲淤趋势符合河道及水流的特征;规划堰上下游附近的河床冲刷量最大为3.0m,整个计算河段的冲淤量也在-3.0~3.0m范围内.可见,规划河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规划堰的选址是比较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拦河堰 准三维模型 全沙 推移质 悬移质 流线曲率 SIMPLER法
下载PDF
全沙含量在线监测实验研究
7
作者 孙超图 解建宝 李占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16,共6页
全沙含量在线监测是根据置换称重法的原理,通过特殊设计的传感器与微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相结合的测量方法,具有测量范围宽,适应流量下限低,测量精度不受泥沙粒度的影响,并且具有自动按时间顺序记录含沙量变化全过程的特点。是目前... 全沙含量在线监测是根据置换称重法的原理,通过特殊设计的传感器与微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相结合的测量方法,具有测量范围宽,适应流量下限低,测量精度不受泥沙粒度的影响,并且具有自动按时间顺序记录含沙量变化全过程的特点。是目前降雨侵蚀实验中的理想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沙含量 在线监测 置换称重 传感器 水土流失
下载PDF
全沙数学模型在港口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大鸣 李冰绯 吕小海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7-42,共6页
本文提出了用两相流连续方程、运动方程描述底沙推移质运动模型的方法 ,建立了封闭求解的二维全沙数学模型方程组 ,对悬沙与底沙的交换问题进行了讨论。引入了平衡挟沙和非平衡挟沙交替计算的新方法。将此模型初步应用于港口建设的工程... 本文提出了用两相流连续方程、运动方程描述底沙推移质运动模型的方法 ,建立了封闭求解的二维全沙数学模型方程组 ,对悬沙与底沙的交换问题进行了讨论。引入了平衡挟沙和非平衡挟沙交替计算的新方法。将此模型初步应用于港口建设的工程环境评价中 ,得到水流泥沙实测资料的验证 ,说明全沙数学模型方法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全沙数学模型 港口环境评价 推移质运动 平衡挟沙和非平衡挟沙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SWAT模型的山地流域吸附态总磷负荷模拟 被引量:2
9
作者 龙天渝 钟少荣 +2 位作者 李业盛 郑岐全 刘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4-1320,共7页
SWAT模型模拟的产沙量为流域总产沙量,而无法获得产沙量的空间分布以及与产沙量关联的吸附态负荷的空间分布。为此,针对山地流域,提出“径流连通性因子”,基于该因子,形成改进的产沙量以及吸附态总磷负荷的时空分布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 SWAT模型模拟的产沙量为流域总产沙量,而无法获得产沙量的空间分布以及与产沙量关联的吸附态负荷的空间分布。为此,针对山地流域,提出“径流连通性因子”,基于该因子,形成改进的产沙量以及吸附态总磷负荷的时空分布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应用所构建的模型,采用小流域推广法,将非完整流域的行政区域三峡库区中所包含的小流域模型及其模型参数分别扩大模拟范围,总体覆盖整个库区,实现对三峡库区产沙量和吸附态总磷负荷时空分布的模拟,确定出产沙和产生吸附态总磷负荷的关键源区。所构建的模型可用于其他山地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泥沙输移比 时空分布 总磷 吸附态负荷
下载PDF
关于确定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研究
10
作者 徐建华 李雪梅 +3 位作者 王宝华 杨汉颖 林银平 张培德 《中国水土保持》 1998年第4期10-12,共3页
过去确定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主要采用来沙分配图法和多沙粗沙模数指标法,这两种万法都需用到粗泥沙资料,由于有泥沙颗分资料的测站较少,故其精度有限.根据河龙区间7~8月份水流平均含沙量300kg/m^3的指标,在含沙量分布图上确定... 过去确定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主要采用来沙分配图法和多沙粗沙模数指标法,这两种万法都需用到粗泥沙资料,由于有泥沙颗分资料的测站较少,故其精度有限.根据河龙区间7~8月份水流平均含沙量300kg/m^3的指标,在含沙量分布图上确定出重点治理区,该万法只涉及全沙资料,而有全沙资料的站网控制密度相对比有粗泥沙资料的站网控制密度耍大得多,因此其精度也就高得多.黄河流域重点治理区为11.3万km^2,其中河龙区间为5.7万km^2,泾洛渭河为3.2万km^2,祖厉河、苦水河为2.4万km^2,河龙区间的5.7万km^2是重点中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重点治理区 全沙 粗泥沙 含沙量
下载PDF
潮致泥沙全沙净输运解析模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储鏖 徐怡 +2 位作者 陈永平 郁夏琰 王彪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72,共12页
泥沙运动作为水流和底床相互作用的纽带,是河流、河口及海岸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潮波作用明显的河口、海岸地区,周期性的动力作用下的泥沙运动具有往复和可逆的特征,因此研究这类水域的泥沙的净输运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基于泥沙输运... 泥沙运动作为水流和底床相互作用的纽带,是河流、河口及海岸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潮波作用明显的河口、海岸地区,周期性的动力作用下的泥沙运动具有往复和可逆的特征,因此研究这类水域的泥沙的净输运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基于泥沙输运和流速呈指数关系假设,建立潮流环境下的泥沙全沙净输运的解析解公式,并对该公式的计算结果和数值计算以及数学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检验和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公式能较好地反应潮流环境下的泥沙净输运。由此,基于本公式采用潮流分潮调和常数可计算得到全沙净输运,并可以分析各分潮流及其相互作用与泥沙净输运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受径流影响较大的半日潮河口,S2、MS4、M2三潮相互作用对全沙净输运的贡献显著高于通常的潮流不对称作用,即M2、M4的相互作用。此外,河口区域径流导致的余流对泥沙净输运的贡献不可忽略,特别是在洪季,大径流量条件下往往导致余流较大,其对泥沙净输运的贡献所占比例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净输运 全沙输沙公式 潮流分潮 余流 长江口
下载PDF
泥沙起动条件分析及推移质输沙率公式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余 张根广 +1 位作者 王愉乐 周双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7,共8页
基于床面均匀泥沙颗粒相对位置关系,确定了瞬时作用流速及有效作用高度,建立了平坡泥沙起动条件与床面泥沙暴露度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得到,泥沙跃移起动要求水流条件最高,滚动起动及滑动起动取决于泥沙颗粒的暴露角,且暴露角θ不随拖... 基于床面均匀泥沙颗粒相对位置关系,确定了瞬时作用流速及有效作用高度,建立了平坡泥沙起动条件与床面泥沙暴露度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得到,泥沙跃移起动要求水流条件最高,滚动起动及滑动起动取决于泥沙颗粒的暴露角,且暴露角θ不随拖曳力系数C_(D)和上举力系数C_(L)的变化而变化。当暴露角θ小于42.8°时,泥沙更易于滚动起动;当暴露角θ大于42.8°时,泥沙更易于滑动起动。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考虑两种起动模式的起动全概率公式,建立了床面推移质单宽输沙率公式。通过经典的推移质输沙率实测资料验证及误差计算表明,公式结构合理,计算精度较高,对于高、中、低输沙率都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起动全概率 推移质输沙率 泥沙起动模式 暴露角 随机性
下载PDF
Study on the endogenous phosphorus load of sediments in Miyun reservoir 被引量:3
13
作者 XU Qing, LIU Xiaoduan, WANG Huifeng, LIU Liu & LIU Jingying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Geoanalysis, Beijing 100037, China The Occupational Disease Research Institute of Beijing, Beijing 100020, China College of Maths, Jilin University, Jilin 130026,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z2期333-340,共8页
Based on the research into the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and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re water in sediments of Miyun reservoir, the release flux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TP) from sedim... Based on the research into the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and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re water in sediments of Miyun reservoir, the release flux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TP) from sediments is estimated by simulating deposit environment of reservoir bottom in laboratory. They are 0.018 mg·cm-2·d-1 and 0.821 mg·cm-2·d-1 at 2℃ and 8℃ respectively. The gross TP released in a year is 11.34t. As a contrast, the pore water diffusion simu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measure gross TP released and gains 11.56t. The two results are relatively close and prove that experiment simulation has some reliability.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s, 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1) Endogenous phosphorus from sediments accounts for 27.9 percent of the TP entering the reservoir, and it cannot be ignored; and (2) increasing temperature is helpful to TP releasing from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PORE water total phosphorus ENDOGENOUS PHOSPHORUS load Miyun reservoir.
原文传递
Einstein均匀沙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修正
14
作者 许晓阳 张根广 周双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29,共7页
为更好地完善推移质输移理论,采用无后效的Markov过程描述床沙、推移质和悬移质运动的随机性,推导了新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结构。引入隐蔽角的概念,进一步量化分析床沙位置分布特性。采用全概率泥沙起动概念,推导了考虑水流条件随机性和... 为更好地完善推移质输移理论,采用无后效的Markov过程描述床沙、推移质和悬移质运动的随机性,推导了新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结构。引入隐蔽角的概念,进一步量化分析床沙位置分布特性。采用全概率泥沙起动概念,推导了考虑水流条件随机性和床沙位置分布特性的泥沙起动全概率。基于垂向脉动流速,得到了泥沙起悬概率,最终构建了新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经实测资料的验证及与经典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对比,表明该公式具有更清晰的物理概念及更高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沙 泥沙交换 起动全概率 起悬概率 推移质输沙
下载PDF
西山水库工程来沙量的计算分析
15
作者 张芳齐 《山西水利科技》 2022年第4期36-39,共4页
对西山水库工程来沙量计算分析,一是为水库除险加固提供依据,二是为无资料地区工程来沙量的计算提供参考。来沙总量包括悬移质和推移质。悬移质来沙量计算采用悬移质输沙模数图法和雨沙模型法两种方法,同时考虑人类活动对悬移质来沙量... 对西山水库工程来沙量计算分析,一是为水库除险加固提供依据,二是为无资料地区工程来沙量的计算提供参考。来沙总量包括悬移质和推移质。悬移质来沙量计算采用悬移质输沙模数图法和雨沙模型法两种方法,同时考虑人类活动对悬移质来沙量的影响;推移质计算采用系数法。根据水库运行以来的实际来沙情况,对计算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最终采用雨沙模型法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山水库 悬移质 推移质 来沙总量
下载PDF
复合载体夯扩桩工艺在吉林省的应用
16
作者 赵丽华 王伟明 《吉林地质》 2007年第4期79-81,85,共4页
复合载体夯扩桩工艺是将地基处理与地基施工合二为一的一种地基加固处理新技术,是一种性价比高的桩型,承载力与其它桩型相比较高,得到建筑界的好评,取得了显著效果。笔者通过两个工程实例的对比,论述该方法的特点、施工工艺及检测结果。
关键词 充填料 复合载体夯扩桩 累计沉降量
下载PDF
关于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方法的探讨
17
作者 田丹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1年第3期104-106,M0013,共4页
针对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资料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从平面设计要点和竖向设计要点两方面分别对辐流式二沉池中设计流量的选定、沉淀池表面积计算、进出水口、污泥区容积计算,以及有效水深、池边水深和总池高计算等进行了探讨,并对刮(吸)泥设... 针对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资料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从平面设计要点和竖向设计要点两方面分别对辐流式二沉池中设计流量的选定、沉淀池表面积计算、进出水口、污泥区容积计算,以及有效水深、池边水深和总池高计算等进行了探讨,并对刮(吸)泥设备和配水井的设计要点进行了相关说明。同时结合工程实践,优化平面设计参数和竖向设计参数,合理选择刮(吸)泥设备和配水井等辅助设施,能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流式二沉池 设计流量 表面负荷 总池高
下载PDF
长江口冲淤交替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博渊 李义天 +4 位作者 岳遥 杨云平 梁恩航 张春财 BORTHWICK Alistair G.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145-163,共19页
The morphological changing trend of the Yangtze Estuary,the largest estuary of Asia,has become a focus of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Based on a long series of topographic data from 1950 to 2015,this paper studied the er... The morphological changing trend of the Yangtze Estuary,the largest estuary of Asia,has become a focus of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Based on a long series of topographic data from 1950 to 2015,this paper studied the erosion-deposition pattern of the entire Yangtze Estuary.An alternation between erosion and deposition was found during the past 65 years,which was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 alternation between flood and dry periods identified by multi-year average duration days of high-level water flow(defined as discharge≥60,000 m 3/s,namely,D≥60,000)from the Yangtze River Basin.A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was further developed between the erosional/depositional rate of the Yangtze Estuary and the interpreting variables of yearly water discharge,D≥60,000 and yearly river sediment load,with contributing rates of 1%,59%and 40%,respectively.Mechanism behind the alternate erosion and deposition pattern was analyzed by examining residual water surface slope and the corresponding capacity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flood and dry periods.In flood periods,a larger discharge results in steeper slope of residual water level which permits a greater capacity of sediment transport.Therefore,more bed materials can be washed to the sea,leading to erosion of the estuary.In contrast,flatter slope of residual water level occurs in dry periods,and deposition dominates the estuarine area due to the decreased capacity of sediment transport and the increased backwater effect of flood-tide.Coastal dynamics and estuarine engineering projects alter the local morphological changes,but slightly affect the total erosional/depositional rate of the whole estuarine region.Heavy sedimentation within the Yangtze Estuary after the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reduced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flood years due to water regulation by the dam,and largely(at least 36%-52%)sourced from the sea.Deposition is still possible to occur in the Yangtze Estuary in the future,because the multi-year average D≥60,000 is unlikely to exceed the critical value of 14 days/yr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future equilibrium state of the Yangtze Estuary,under the water regulation of the large cascade dams in the upper Yangtze.Nevertheless,the mean depositional rate will not surpass the peak value of the past years,since the total sediment load entering the Yangtze Estuary has presented a decreasing tr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 Estuary erosion and deposition ALTERNATION total sediment load evolutional tren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