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alo pelvic distra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otal spine osteotomy for treatment of severe scoliosis & kyphosis 被引量:4
1
作者 田慧中 马原 吕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3-200,共8页
[目的]介绍颅盆牵引加全脊柱截骨治疗重度脊柱侧凸和后凸的手术方法,并总结185例重度脊柱弯曲的治疗结果。[方法]对重度脊柱侧弯患者,先用颅盆牵引,使重弯变为轻弯,以便置入器械的安装,再在颅盆牵引下进行截骨矫正畸形和内固定手... [目的]介绍颅盆牵引加全脊柱截骨治疗重度脊柱侧凸和后凸的手术方法,并总结185例重度脊柱弯曲的治疗结果。[方法]对重度脊柱侧弯患者,先用颅盆牵引,使重弯变为轻弯,以便置入器械的安装,再在颅盆牵引下进行截骨矫正畸形和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配戴颅盆环制动,术后第2d即可下床站立活动,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方便。[结果]作者自1983~2010年,采用此法治疗重度脊柱侧弯185例,平均矫正率70.32%。脊柱截骨断端能够达到坚固的骨性融合,矫正率丢失平均在5。以内,术后晚期并发脱钩4例,均经再次手术固定解决,对矫正效果无影响。1例术后1年并发感染,拆除置入器械后,伤口很快愈合,x线片示植骨愈合良好。1例并发神经根疼痛,尔后逐渐减轻,所有病例未见脊髓损伤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颅盆牵引加全脊柱截骨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的有效方法,对那些仅用单纯器械无法安装、置人困难的病例,经颅盆牵引后,内固定器械容易安装,再加上全脊柱截骨,能使弯曲的脊柱进一步伸直,减轻了内固定器械所承受的负荷力,避免了脱钩、断棍的发生,为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脊柱侧弯 颅盆牵引 全脊柱截骨术
原文传递
基于有限元方法分析青少年颈前屈的生物力学特征
2
作者 王晓暄 张峭霖 +4 位作者 刘璐瑶 张鹏 方琛 项丽青 裘琴儿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4年第2期114-120,共7页
招募一位健康青少年志愿者为建模对象,利用64排螺旋CT进行颈椎连续性断层扫描,扫描区域设定为C1~T3椎体节段.使用软件实施逆向建模,通过模拟建立C1~T3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该模型在前屈工况下的应力,并对其进行有效性验证,分析模型... 招募一位健康青少年志愿者为建模对象,利用64排螺旋CT进行颈椎连续性断层扫描,扫描区域设定为C1~T3椎体节段.使用软件实施逆向建模,通过模拟建立C1~T3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该模型在前屈工况下的应力,并对其进行有效性验证,分析模型的生物力学特征.建立正常颈椎模型及颈前屈有限元模型,验证正常颈椎模型及颈前屈模型的活动范围、椎体及椎间盘的应力,结果和既往颈椎生物力学模型测试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所建立的模型可靠,同时也通过有效性验证,表明模型具备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此外还构建了全颈椎和T1~T3的胸椎模型,探究颈前屈姿态下颈椎的生物力学现象.研究发现不良的颈部姿态会导致椎体出现更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增大椎体的峰值压力,并同时增强了对椎间盘的压迫,导致颈部疼痛风险及颈部发育不良的风险加大,因此要避免青少年颈椎的过度前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屈 全颈椎 颈椎生物力学 应力分布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髂前下棘解剖学形态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影响研究
3
作者 孙豪君 韩文锋 +2 位作者 刘斌 王铮 王宁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4年第4期233-236,共4页
目的探讨髂前下棘不同的解剖学形态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2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手术中安装假体后脱位测试是... 目的探讨髂前下棘不同的解剖学形态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2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手术中安装假体后脱位测试是否发生髂前下棘撞击,分为撞击组(n=46)与非撞击组(n=77)。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下肢屈曲90°内旋时的脱位角度,旋转中心上移距离,术后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等。结果撞击组与非撞击组患者在术中屈曲90°并内旋时发生脱位的内旋脱位角度分别为(25.26°±5.89°)、(57.32°±9.9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撞击组患者在进行髂前下棘成形术后的内旋脱位角度为(55.63°±4.90°),与成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前下棘成形术后,撞击组与非撞击组患者的脱位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撞击组与非撞击组患者THA术后旋转中心上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撞击组与非撞击组患者在疼痛、功能方面的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屈曲内旋时,可能造成股骨与髂前下棘的撞击,术中进行髂前下棘及股骨前缘的成型,可以有效改善术后关节活动度,降低脱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髂前下棘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髋-脊柱综合征患者全髋置换后腰痛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
4
作者 戈进 黄栋 +2 位作者 严金涟 许争权 王业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5823-5827,共5页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会改善,然而关于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研究较少,此次研究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目的:探讨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会改善,然而关于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研究较少,此次研究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目的:探讨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合并腰痛的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置换前及置换后1年随访时于腰椎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记录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根据患者置换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变化是否达到腰痛治疗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异分为2组,其中腰痛未改善组45例,腰痛改善组48例,对比两组患者置换前一般资料、置换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差值、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侧别、体质量指数、病因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两组置换前目测类比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后1年腰痛改善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腰痛未改善组(P<0.01);③置换后1年,腰痛未改善组的腰椎前凸角较置换前明显减小,而腰痛改善组的腰椎前凸角较置换前减小较少(P<0.01);同时,腰痛未改善组的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不匹配较术前增大,而腰痛改善组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不匹配较术前减小,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其余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④两组置换前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后1年腰痛改善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腰痛未改善组,且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腰痛未改善组(P<0.05);⑤提示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有关,表现出腰椎前凸角减小以及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不匹配减小,且术后腰痛改善患者的功能评分更好,说明全髋关节置换改善了脊柱排列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对于髋-脊柱综合征患者,在腰椎疾病出现之前行全髋关节置换会对腰椎产生有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髋-脊柱综合征 腰痛 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异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中医骨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5
作者 邢春晖 吴昊 张宏宇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4期25-28,共4页
目的 探究采用中医骨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收治的9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西医治疗)与观察组(西医联合中医骨伤治疗),各46例。比较两组临... 目的 探究采用中医骨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收治的9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西医治疗)与观察组(西医联合中医骨伤治疗),各4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主观与客观积分、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和颈椎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高于对照组的8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9,P<0.05)。观察组治疗后主观、客观积分和总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评分分别为(2.29±0.73)分、(8.33±1.67)分,均低于对照组[(4.75±1.48)分、(13.27±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8、9.581,P均<0.05)。结论 在常规西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融入中医骨伤治疗方案时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减轻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骨伤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总有效率 疼痛程度 颈椎功能
下载PDF
头盆环牵引全脊柱截骨内固定治疗重度脊柱弯曲 被引量:29
6
作者 田慧中 吕霞 马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7-172,共6页
[目的]介绍头盆环牵引全脊柱截骨加内固定治疗重度脊柱弯曲的手术方法,并总结185例重度脊柱弯曲的治疗结果。[方法]对重度脊柱侧弯患者,先用头盆环牵引,使重弯变为轻弯,以便置入器械的安装,再在头盆环牵引下进行截骨矫正畸形和内... [目的]介绍头盆环牵引全脊柱截骨加内固定治疗重度脊柱弯曲的手术方法,并总结185例重度脊柱弯曲的治疗结果。[方法]对重度脊柱侧弯患者,先用头盆环牵引,使重弯变为轻弯,以便置入器械的安装,再在头盆环牵引下进行截骨矫正畸形和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配戴头盆环制动,术后第2d即可下床站立活动,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方便。[结果]作者自1983~2003年,采用此法治疗重度脊柱侧弯185例,平均矫正率是70.32%。脊柱截骨断端能达到坚固的骨性融合,矫正率丢失平均在5°以内,术后晚期并发脱钩者4例,均经再次手术固定解决,对矫正效果无影响。1例术后1年并发感染,拆除置入器械后,伤口很快愈合,X线所见植骨愈合良好。1例并发神经根疼痛,而后逐渐减轻,所有病例未见脊髓损伤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头盆环牵引加全脊柱截骨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的有效方法,对那些仅用单纯器械无法安装,置入困难的病例,经头盆环牵引后,内固定器械容易安装,再加上全脊柱截骨,能使弯曲的脊柱进一步伸直,减轻了内固定器械所承受的负荷力,避免了脱钩断棍的发生,为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脊柱侧弯 头盆环牵引 全脊柱截骨术
下载PDF
全脊柱MR成像对脊柱侧弯的术前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7
作者 田传帅 辛小燕 +2 位作者 杨献峰 牡丹 朱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9期1522-1524,共3页
目的探讨全脊柱MR成像对脊柱侧弯患者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使用Philips Achieva 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和全神经系统组合线圈,对230例脊柱侧弯患者术前进行全脊柱MR扫描,分析研究MR图像。结果全脊柱MR分段图像对接良好,准确显示... 目的探讨全脊柱MR成像对脊柱侧弯患者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使用Philips Achieva 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和全神经系统组合线圈,对230例脊柱侧弯患者术前进行全脊柱MR扫描,分析研究MR图像。结果全脊柱MR分段图像对接良好,准确显示全脊柱解剖形态。230例脊柱侧弯患者中特发性脊柱侧弯151例,椎管内肿瘤3例,椎体及椎旁肿瘤5例,半椎体及蝴蝶椎畸形38例,Chiari畸形20例,脊髓栓系及脊髓纵裂9例。结论全脊柱MRI对脊柱侧弯患者术前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全脊柱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全脊椎截骨治疗静止型胸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 被引量:9
8
作者 邓幼文 吕国华 +3 位作者 王冰 李晶 康意军 刘伟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手术治疗静止型胸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到2004年诊治静止型胸腰椎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患者72例,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术前术后分别测量脊柱后凸Cobb角、侧位片上C7-S1水平距离...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手术治疗静止型胸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到2004年诊治静止型胸腰椎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患者72例,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术前术后分别测量脊柱后凸Cobb角、侧位片上C7-S1水平距离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随访1~7年,平均27.8个月,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56.7°,术后平均为11.2°,平均矫正45.5°,矫正率80.2%;C7-S1水平距离术前平均为13.7mm,术后平均为3.8mm,矫正率72.3%;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者19例,FrankelC级8例,D级11例,术后Frankel分级D级2例,神经功能改善率89.5%(17/19);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6.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永久性神经组织损害者1例,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矫正无显著丢失。结论:对静止型胸腰椎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患者通过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手术可获得良好的矫形结果,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畸形 全脊椎截骨 结核 手术 静止型胸腰椎结核
下载PDF
全脊柱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永源 董彦 +3 位作者 刘英杰 黄永杰 余江 杨伟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999年4月~2003年6月采用全脊柱植骨(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后路'H'型植骨+椎间、横突间植骨融合)+R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35例.结果:随访1~3年,平均30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手...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999年4月~2003年6月采用全脊柱植骨(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后路'H'型植骨+椎间、横突间植骨融合)+R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35例.结果:随访1~3年,平均30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定,优24例,良9例,可2例.结论:全脊柱植骨(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后路'H'型植骨+椎间、横突间植骨融合)+R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既能彻底解除脊柱、神经根的压迫,又能通过重建椎管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恢复椎间隙高度,阻止术后椎板切除膜的形成,达到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脊柱植骨 腰椎滑脱症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全脊椎切除术后三种不同重建方法的稳定性比较 被引量:10
10
作者 毛宁方 石志才 +2 位作者 朱晓东 张晔 章筛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46-449,共4页
目的:评价全脊椎切除术后应用三种不同重建方式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新鲜尸体T9~L3脊柱标本,建立T12全脊椎切除模型.进行三种不同的前后方重建:(1)前方人工椎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2)前方人工椎体、钢板+后... 目的:评价全脊椎切除术后应用三种不同重建方式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新鲜尸体T9~L3脊柱标本,建立T12全脊椎切除模型.进行三种不同的前后方重建:(1)前方人工椎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2)前方人工椎体、钢板+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3)前方骨水泥-螺钉复合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非损伤性加载对完整标本和三种重建方式下的每个脊柱标本的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三种方法重建术后在4N载荷下T11~Ll各运动方向的平均运动范围均较完整标本小(P〈0.001),三种重建方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术后三种重建方式均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全脊椎切除术 重建 稳定性
下载PDF
拼接软件在负重位全下肢及全脊柱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鑫 张博 +3 位作者 常冬梅 龚建平 赵春阳 田岚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2年第11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拼接软件在负重位全下肢及全脊柱摄影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日本岛津公司的D-Vison Plus设备系统和具有拼接功能的后处理工作站(E-PACS 2000),60例患者在负重立位下分次进行全下肢正位(双侧髋关节至踝关节,30例)和全脊柱(C3至S1... 目的:探讨拼接软件在负重位全下肢及全脊柱摄影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日本岛津公司的D-Vison Plus设备系统和具有拼接功能的后处理工作站(E-PACS 2000),60例患者在负重立位下分次进行全下肢正位(双侧髋关节至踝关节,30例)和全脊柱(C3至S1,30例)摄影,然后进行图像拼接和影像质量对比评价。结果:60例全下肢和全脊柱影像全部成功拼接,拼接前后甲片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51>0.05)。拼接后的影像诸骨结构、下肢力线以及脊柱侧弯的cobb角测量点均能清晰显示,密度也基本一致。结论:应用拼接软件对负重位下分段拍摄及全下肢和全脊柱影像进行后处理,使全下肢和全脊柱能同时在一张照片上完整无缝地呈现,更有利于外科医生对脊柱和下肢的整体观察与计算测量,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疗效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重 X线摄影 全下肢 全脊柱 拼接
下载PDF
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摄影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田传帅 徐彬 +4 位作者 曹磊 韩鹏 胡安宁 张鑫 张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9期1579-1582,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摄影质量的因素,提高图像质量。方法对77疑似脊柱侧弯畸形患者进行负重站立位全脊柱正位摄影,通过分次快速曝光获得图像后拼接成全脊柱正位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图像分为“1-2”分和“3”分两组... 目的探讨影响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摄影质量的因素,提高图像质量。方法对77疑似脊柱侧弯畸形患者进行负重站立位全脊柱正位摄影,通过分次快速曝光获得图像后拼接成全脊柱正位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图像分为“1-2”分和“3”分两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分段图像的mAs、曝光指数(EI)、感兴趣区(ROI)平均面积、平均标准偏差(SD)值、下肢长度百分比和空气面积百分比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7例患者均进行了全脊柱正位三段摄影,并拼接成功。对所得拼接图像进行质量评分:评为“1”分的22例,约占28.57%;评为“2”分的14例,约占18.18%;评为“3”分的41例,约占53.25%。下段图像平均SD值的Welch和Brown-Forsythe检验的统计量都是48.72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下段图像的mAs、EI、下肢长度百分比和空气面积百分比等统计量的F值分别为:37.320、69.199、100.461和19.45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段和中段图像的mAs、EI、平均ROI面积及平均SD值等统计量的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线性回归方程如下:下段图像平均SD值=49.361(下肢长度百分比)+31.407(空气面积百分比)(P<0.01)。Durbin-Watson值为1.696,查询Durbin Watson表发现其在无自相关的值域之中,认定残差独立,通过检验。结论使用电离室进行全脊柱正位摄影中,精准定位,避免下肢包含过多,从而避免下段图像曝光不足,可以明显改善全脊柱正位图像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脊柱摄影技术 脊柱侧弯 质量控制
下载PDF
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在脊柱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翟伟庆 刘兆芹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1年第8期65-66,共2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对脊柱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42例脊柱病变临床资料,进行全脊柱扫描成像,对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整显示全段脊柱的椎体、椎管、脊髓及周围韧带等结构。其中,椎间盘突出14例,黄韧带... 目的:研究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对脊柱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42例脊柱病变临床资料,进行全脊柱扫描成像,对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整显示全段脊柱的椎体、椎管、脊髓及周围韧带等结构。其中,椎间盘突出14例,黄韧带肥厚6例,脊柱外伤9例,脊髓空洞症5例,转移瘤5例,脊柱结核2例,脊柱畸形1例。结论: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可在一次检查过程中显示全段脊柱、脊髓影像,对多发病变的寻找和病变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全脊柱 多发性病变
下载PDF
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颈椎肿瘤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锋 方忠 +5 位作者 熊伟 廖晖 李光辉 曾恒 方煌 陈安民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4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加重建术治疗颈椎肿瘤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治疗颈椎肿瘤提供更可靠更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2003年2月~2012年1月间,37例颈椎肿瘤患者均行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椎体切除加前路椎体重建和后路椎弓根... 目的探讨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加重建术治疗颈椎肿瘤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治疗颈椎肿瘤提供更可靠更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2003年2月~2012年1月间,37例颈椎肿瘤患者均行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椎体切除加前路椎体重建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22~74岁,平均48.1岁。颈椎肿瘤病灶位于C33例、C46例、C59例、C69例、C710例;颈椎原发性肿瘤27例,转移瘤10例﹙单发孤立转移病灶,且术前已切除原发病灶或同期切除病灶﹚。按Enneking分期:原发良性颈椎肿瘤S3 10例,8例伴病理骨折;原发恶性颈椎肿瘤ⅠA5例,Ⅱ12例;10例转移性颈椎肿瘤按Tokuhashi预后评分系统均小于8分,且预计生存时间大于半年以上。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96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100ml。术后随访12个月~9.2年,平均3.6年。所有病例术后疼痛消失或减轻,其中30例疼痛完全消失,7例疼痛明显缓解。术前和术后3个月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7.4±0.3和1.5±0.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21,=0.000﹚。21例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术后1年脊髓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神经功能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8.39,=0.000﹚;原发颈椎肿瘤患者中,1例脊索瘤术后12个月肿瘤局部复发,行局部病灶清理手术,1例骨肉瘤和1例浆细胞瘤患者分别与术后14月和19月死于多器官转移;转移性颈椎肿瘤患者中1例前列腺癌、1例肾癌和1例肺癌的患者分别于术后7~12个月由于多器官转移死亡。其余的患者均存活至今,未发现局部复发和其他部位转移灶。结论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颈椎肿瘤是安全可行的。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条件下,能彻底"根治"颈椎肿瘤,并可有效控制术后肿瘤局部复发,从而治愈肿瘤或消除症状,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肿瘤 全脊椎切除 脊髓压迫 脊柱重建
下载PDF
胸腔镜辅助下Ⅰ期全脊柱整块切除在胸椎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薛文 管晓鹂 +3 位作者 王增平 郝忠玉 刘林 钱耀文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9期857-860,共4页
目的:探讨借助前路胸腔镜辅助(thoracoscopically assisted surgery,TAS)后路Ⅰ期全脊柱整块切除(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治疗胸椎肿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采用前路TAS后路Ⅰ期TES治疗胸椎肿瘤4例... 目的:探讨借助前路胸腔镜辅助(thoracoscopically assisted surgery,TAS)后路Ⅰ期全脊柱整块切除(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治疗胸椎肿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采用前路TAS后路Ⅰ期TES治疗胸椎肿瘤4例,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6、35、46、60岁;病程分别为1、4、6、9个月;病变累及T_4、T_6、T_(10)各1例,T_7/T_8双节段1例;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6、8分。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B级2例,D级1例,E级1例。SF-36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38、65、35、29分;原发性脊柱肿瘤2例,转移性脊柱肿瘤2例。Tomita分型:Ⅲ型1例,Ⅳ型2例,Ⅵ型1例。WBB分期:4~9/ABCD 2例,5~8/ABC伴1~3 1例,6~7/ABC 1例。全身麻醉下,先取侧卧位,置入胸腔镜工作通道,结扎病椎椎间及相对应肋间血管,完成病椎椎前大血管游离保护,切开病椎上下椎间盘前1/2;改俯卧位,Ⅰ期后路行病椎整块切除及钛笼内植骨(同种异体骨)重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分别为34、10、11、12个月。其中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例,再次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切口均Ⅰ期甲级愈合。术后疼痛改善或消失,2个月时疼痛VAS评分2例2分,2例3分;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术后SF-36生存质量评分改善明显,术后3个月评分分别为88、92、71、80分。术后3、6、12个月复查未见脊柱肿瘤复发、内固定松动及断裂;1例肺癌转移患者术后11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前路TAS顺利完成了病椎椎体游离、椎前大血管、椎间血管、肋间血管分离保护或结扎,有效控制了术中出血,并且对肺、食管进行了有效保护,肿瘤获得了广泛性切除;前路TAS后路Ⅰ期TES显著降低手术创伤和手术风险,使TES向微创化迈进了一步,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肿瘤 胸腔镜 全脊椎切除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或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关节突间压力的改变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波 张忠民 +3 位作者 赵卫东 朱青安 周荣平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6-410,共5页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的变化,探讨两种手术对颈椎手术节段后部结构的力学影响。方法:6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C7)作为测试对象,分为完整颈椎组、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及前路融合内固...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的变化,探讨两种手术对颈椎手术节段后部结构的力学影响。方法:6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C7)作为测试对象,分为完整颈椎组、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及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所有标本先后行C4/5节段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C4/5节段植骨融合固定术后进行测试。将预制的压敏片置于C4/5左侧关节突关节内,标本先给予75N跟随载荷,再持续加载纯力偶进行三维运动测试。屈伸和侧屈最大运动载荷为2.0N·m、旋转最大运动载荷为4.0N·m,测量加载后的运动范围和零运动载荷、最大运动载荷时的关节突间压力。结果:与零运动载荷时相比,在运动加载后完整颈椎组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均表现出左侧关节突间压力明显增大(P<0.05);但前屈、右侧屈和左旋时左侧关节突间压力变化没有差异;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各运动加载后关节突间压力与零运动载荷下压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个测试组间比较,完整颈椎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各运动载荷下的关节突间压力最为接近;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虽然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关节突间压力都有减小,但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成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与正常颈椎相比没有明显改变,可以有效地维持关节突间正常生理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 内固定 压敏片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腰椎手术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苏鸿莉 晋雅凌 +2 位作者 李玲霞 高慧 路喻清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1期1376-1378,共3页
目的比较腰椎手术患者应用瑞芬太尼-丙泊酚与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后的麻醉恢复速度及围手术期的镇痛药需求。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择期行腰椎间盘手术患者(ASAⅠ~Ⅲ级)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瑞芬太尼组患... 目的比较腰椎手术患者应用瑞芬太尼-丙泊酚与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后的麻醉恢复速度及围手术期的镇痛药需求。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择期行腰椎间盘手术患者(ASAⅠ~Ⅲ级)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瑞芬太尼组患者接受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芬太尼组患者接受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监测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术后苏醒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围手术期阿片类镇痛药及止吐药的需求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所用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瑞芬太尼组患者术后阿片类和非阿片类镇痛药的用药量多于芬太尼组。结论腰椎间盘手术患者应用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后,麻醉恢复速度相同,但前者对镇痛药的需求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芬太尼 全凭静脉麻醉 腰椎手术
下载PDF
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 被引量:32
18
作者 海涌 陈晓明 +7 位作者 吴继功 邹德威 夏平 陈志明 刘玉增 姬勇 彭军 周立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评价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1998年1月 ̄2004年1月,对26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患者行手术治疗,男10例,女16例,年龄9 ̄37岁,平均17.4岁。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4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 目的:评价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1998年1月 ̄2004年1月,对26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患者行手术治疗,男10例,女16例,年龄9 ̄37岁,平均17.4岁。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4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7例,脊柱侧凸术后翻修5例。术前侧凸Cobb角76° ̄151°,平均98°,后凸92° ̄153°,平均106°,躯干偏移2 ̄7.9cm,平均3.6cm。其中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神经症状,18例存在中、重度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行后路一期经顶椎全脊椎截骨、经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手术时间3.5 ̄5.5h,平均4.2h,术中出血量920 ̄2100ml,平均1120ml。术后1周左右戴支具下地,5例术前神经损害者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Cobb角30° ̄79°,平均52.3°,矫正率61.1%;后凸42° ̄86°,平均52.3°,矫正率51.6%;躯干偏移0 ̄1.9cm,平均1.2cm,矫正率71%;身高增长6 ̄11.5cm,平均7.2cm。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1 ̄5.2年),1例术后9个月发现假关节及固定棒断裂,经过再次手术换棒、植骨后融合。末次随访时96%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可安全实施,矫正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侧后凸 重度僵硬性 全脊椎截骨术 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
下载PDF
自体髂后上棘骨移植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松动翻修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唐承杰 陈经勇 +4 位作者 陈如见 刘显东 张鹏 成俊 李钟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1495-1496,共2页
目的探讨自体髂后上棘骨移植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松动翻修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采集2006年6月~2009年1月入我院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松动的患者11例,所有患者术中均取自体髂后上棘骨进行骨移植术。结果术后Harris评分平均91分;1... 目的探讨自体髂后上棘骨移植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松动翻修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采集2006年6月~2009年1月入我院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松动的患者11例,所有患者术中均取自体髂后上棘骨进行骨移植术。结果术后Harris评分平均91分;1例出现植骨块轻度吸收,但无临床症状;1例出现脑栓塞,转内科治疗;1例在术第5天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即时予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自体髂后上棘骨移植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松动翻修术,是一种很好的骨移植物的选择和植入方法,值得在髋关节外科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后上棘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髋臼 松动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术后不同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方新果 赵改平 +3 位作者 王晨曦 柏磊磊 陈二云 赵庆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基于CT图像对人体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采用有限元方法探究椎弓根螺钉、钛网和钢板等不同内固定器械组合对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total spondylectomy,TS)术后稳定性的影响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颈... 目的基于CT图像对人体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采用有限元方法探究椎弓根螺钉、钛网和钢板等不同内固定器械组合对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total spondylectomy,TS)术后稳定性的影响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健康完整模型,并通过与体外实验关节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结果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在健康完整模型基础上,建立颈椎C7节段行TS后的4种重建模型:TM+AP+DPS模型(钛网+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TM+AP+SPS模型(钛网+前路钢板+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TM+DPS模型(钛网+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AP+DPS模型(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分析各重建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时的ROM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TS术后重建会大幅度降低重建节段ROM,模型的重建节段ROM均下降超过93%,后路单节段螺钉固定时,钛网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结论4种模型重建节段固定效果相近,后路双节段螺钉固定的3种模型中内固定器械应力分布较为平均,模型整体稳定性优于后路单节段固定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全脊椎切除 内固定 应力分布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