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费者触摸渴望的形成机制解析——基于认知体验视角 被引量:11
1
作者 柳武妹 王静一 邵建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0-422,共13页
对消费者触摸渴望形成机制的探讨,有利于线上和线下企业制定如何补偿和满足消费者触摸渴望的营销战略。迄今,关于消费者触摸渴望形成机制的探讨主要从信息加工视角、动机视角、决策视角以及先天观视角着手。但这些视角均不能解释为何同... 对消费者触摸渴望形成机制的探讨,有利于线上和线下企业制定如何补偿和满足消费者触摸渴望的营销战略。迄今,关于消费者触摸渴望形成机制的探讨主要从信息加工视角、动机视角、决策视角以及先天观视角着手。但这些视角均不能解释为何同一消费者在不同认知体验下在触摸行为反应上的差异。本文提出个人控制受威胁感这一认知体验是消费者触摸渴望形成的前因变量。具体而言,本文发现,个人控制受威胁感这一负性认知体验会导致消费者触摸渴望的增加,内在机制是为了满足对环境的控制需求(实验1,2)。本文进一步发现,当强化消费者的自我价值后,他们对环境的控制需求下降了,因此消费者的触摸渴望将不再受个人控制受威胁感的影响(实验3)。最后,本文还发现,强化自我价值对个人控制受威胁感与消费者触摸渴望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仅在高自尊者(vs.低自尊者)身上出现(实验4)。论文结尾讨论了本文所关注的个人控制受威胁感这一认知体验视角对已有触觉研究、已有个人控制感研究等的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者触摸渴望 形成机制 个人控制受威胁感 认知体验视角
下载PDF
临终护理中“人性情怀”的伦理回归与释放 被引量:4
2
作者 刘锦秀 陈刚 +2 位作者 黄中岩 王甜 马静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23,共3页
伴随着临终处境的衍变,临终病人生理功能、心理需求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不同的"身体"处境,临终者与健康者在相互对等的关系上出现断裂,从而导致两者在不同境遇下具体道德现象与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冲突。从医护... 伴随着临终处境的衍变,临终病人生理功能、心理需求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不同的"身体"处境,临终者与健康者在相互对等的关系上出现断裂,从而导致两者在不同境遇下具体道德现象与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冲突。从医护伦理角度看,通过"触摸式护理"或者"无声护理"方式可以深入临终病人内心世界,继而启发医护人员等回归并释放更多的"人性情怀",这或许可以为临终伦理难题提供一种消解的路向,帮助道德主体重塑并践行"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情怀 触摸式护理 临终病人
下载PDF
紧身服装的舒适性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威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2-53,共2页
论述了紧身服装的舒适性及其影响因素 ,着重分析了紧身服装的运动适应性 ,研究了紧身服装的舒适量及紧身服装面料的选用 。
关键词 紧身服装 舒适性 运动变形 样板采寸
下载PDF
浅析网球的球感和手感的教学与训练 被引量:17
4
作者 杨传高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6期63-64,共2页
就网球的球感和手感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论述了网球的球感和手感的重要性及教学与训练方法。
关键词 网球 球感 手感 体育教学 训练 运用
下载PDF
园林借景理法在书籍设计中运用方式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谢琼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8-191,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借景理法,对借景原理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深入分析。方法通过对优秀书籍设计案例中狭义和广义的借景运用手段进行分类研究,深入分析借景理论在园林和书籍设计中运用的异同,并进行概括。结论借景理法虽然是中国古典... 目的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借景理法,对借景原理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深入分析。方法通过对优秀书籍设计案例中狭义和广义的借景运用手段进行分类研究,深入分析借景理论在园林和书籍设计中运用的异同,并进行概括。结论借景理法虽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最高理论依据,但是同样适用于书籍设计等平面设计领域,将"借景无由,触情俱是"运用到书籍设计中,从而为书籍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景 触情 书籍设计
下载PDF
诗人的审美感悟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润润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31-36,共6页
文章追溯了感悟这种中国诗人传统的审美思维方式形成、发展的渊源 ,归纳了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 ,并探讨了在学诗、写诗过程中 。
关键词 诗人 思维方式 审美感悟 诗歌创作 审美态度 诗悟
下载PDF
论中国风景园林“借景”理法之“借景无由,触情俱是” 被引量:6
7
作者 薛晓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20165-20167,共3页
从2个方面论述"借景"主要理论之一的"借景无由,触情俱是"。重点强调第二个层面,它是将社会美融入自然美从而产生的风景园林艺术美,这个层次的美是中国风景园林主要表现的内容。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借景 “借景无由 触情俱是”
下载PDF
识别水下物体材质的触觉传感器的研制
8
作者 李擎 苏中 马克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6-31,共6页
提出了一种用于识别水下物体材质的触觉传感器,介绍了该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识别水下物体的方法.用研制出的水下触觉传感器系统对十种物体(钢、覆铜板、油石、大理石、陶器、玻璃、皮革、胶木、塑料和泡沫塑料)作了七百余次识别实验.... 提出了一种用于识别水下物体材质的触觉传感器,介绍了该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识别水下物体的方法.用研制出的水下触觉传感器系统对十种物体(钢、覆铜板、油石、大理石、陶器、玻璃、皮革、胶木、塑料和泡沫塑料)作了七百余次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识别率≥92%,识别时间≤5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觉传感器 识别 传感器
下载PDF
高丽文学的审美心理结构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蔡美花 《东疆学刊》 CSSCI 2011年第2期1-8,111,共8页
朝鲜民族的深层审美心理潜藏于高丽时期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之中,它规定和制约着他们的创作和思维;这种深层心理通过"寓兴触物"、"触物生情"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为了艺术意象的诞生,高丽... 朝鲜民族的深层审美心理潜藏于高丽时期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之中,它规定和制约着他们的创作和思维;这种深层心理通过"寓兴触物"、"触物生情"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为了艺术意象的诞生,高丽文人进入物我俱忘的状态,回归"气"的本源,达到了"物我一心"的审美心态。高丽文学审美心理结构形成的中心环节乃是作家的"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性 寓兴触物 物我一心 合气
下载PDF
创意是公益广告的灵魂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慧媛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01-103,共3页
简述了公益广告创意的重要性,并着重论述了构思创意应从目标关联性、抽象性、独创性、简洁性、触动情感性几个方面去考虑.引用了中外经典公益广告,以论证公益广告的生命点就在于有好的创意.创意准确、新颖、独特就预示了其成功.
关键词 公益广告 创意 灵魂
下载PDF
新感觉派土壤里的两朵奇葩——施蛰存与川端康成的创作思想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天才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03-106,124,共5页
施蛰存与川端康成是中日新感觉派文艺土壤里生长出的两朵奇葩。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试验中转而走向传统,从而取得了不菲的创作成就。他们在新感觉文学实验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各有侧重。川端康成倾向于现代主义的虚无与日本传统... 施蛰存与川端康成是中日新感觉派文艺土壤里生长出的两朵奇葩。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试验中转而走向传统,从而取得了不菲的创作成就。他们在新感觉文学实验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各有侧重。川端康成倾向于现代主义的虚无与日本传统物哀美的有机融合;而施蛰存着重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其笔下的传统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以及传统的道具与场景如上元灯、梅雨之夕、古塔、扇等,只是叙事的偶然因素,或者说演绎现代心理的道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物哀美 虚无 弗洛伊德主义
下载PDF
叶嘉莹生命美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晓枫 侯沿滨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7-160,共4页
叶嘉莹从中国古典诗词源于生命的“兴发感动”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建立起以诗词评赏理论为依托的生命美学思想体系。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在于传达出生命的真实感受。她的生命美学思想强调人的理性精神,提出伟大诗人在其诗词中所表... 叶嘉莹从中国古典诗词源于生命的“兴发感动”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建立起以诗词评赏理论为依托的生命美学思想体系。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在于传达出生命的真实感受。她的生命美学思想强调人的理性精神,提出伟大诗人在其诗词中所表现出的襟抱情怀与人格力量,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她指出,词更具有个体生命意识的特征,词中所流露的情感表现了人生命的质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发感动 生命价值 人格力量 心灵感受 感情质地
下载PDF
论审美心理感动是诗情之母
13
作者 王向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88-93,共6页
诗立身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生活,无此根底则不会有诗。但生活变成诗,一个根本原因是诗人对生活发生审美心理的感动,从而在情思上形成喜怒哀乐的心情感应,赋之以语言或文字外化,则成为诗词歌赋的作品。由于作用于诗人的生活状态不同,诗... 诗立身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生活,无此根底则不会有诗。但生活变成诗,一个根本原因是诗人对生活发生审美心理的感动,从而在情思上形成喜怒哀乐的心情感应,赋之以语言或文字外化,则成为诗词歌赋的作品。由于作用于诗人的生活状态不同,诗人感动的心理层面不同,随之在感动的类型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实践范畴。在诗史上所见的诗化感动中,诸如感时、感世、感遇、感旧、感愤、感悟、感伤、感怀等诗情的侧重表现,都是诗人审美心理动能作功的实际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现实生活 审美心理 感动 诗情
下载PDF
论审美心理感动是诗情之母(接上期)
14
作者 王向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96-101,共6页
诗立身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生活,无此根底则不会有诗。但生活变成诗,一个根本原因是诗人对生活发生审美心理的感动,从而在情思上形成喜怒哀乐的心理感应,赋之以语言或文字外化,则成为诗词歌赋的作品。由于作用于诗人的生活状态不同,诗... 诗立身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生活,无此根底则不会有诗。但生活变成诗,一个根本原因是诗人对生活发生审美心理的感动,从而在情思上形成喜怒哀乐的心理感应,赋之以语言或文字外化,则成为诗词歌赋的作品。由于作用于诗人的生活状态不同,诗人感动的心理层面不同,随之在感动的类型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实践范畴。在诗史上所见的诗化感动中,诸如感时、感世、感遇、感旧、感愤、感悟、感伤、感怀等诗情的侧重表现,都是诗人审美心理动能作功的实际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现实生活 审美心理 感动 诗情
下载PDF
论审美心理感动是诗情之母(接上期)
15
作者 王向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3-90,共8页
诗立身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生活,无此根底则不会有诗。但生活变成诗,一个根本原因是诗人对生活发生审美心理的感动,从而在情思上形成喜怒哀乐的心情感应,赋之以语言或文字外化,则成为诗词歌赋的作品。由于作用于诗人的生活状态不同,诗... 诗立身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生活,无此根底则不会有诗。但生活变成诗,一个根本原因是诗人对生活发生审美心理的感动,从而在情思上形成喜怒哀乐的心情感应,赋之以语言或文字外化,则成为诗词歌赋的作品。由于作用于诗人的生活状态不同,诗人感动的心理层面不同,随之在感动的类型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实践范畴。在诗史上所见的诗化感动中,诸如感时、感世、感遇、感旧、感愤、感悟、感伤、感怀等诗情的侧重表现,都是诗人审美心理动能作功的实际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现实生活 审美心理 感动 诗情
下载PDF
诗可以怨的历史传承与嬗变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大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4-58,共5页
以怨言诗是中国诗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理论命题。它源于孔子的“诗可以怨”,流衍出“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主张,在中国诗史上形成一条影响深远的理论意脉。本文拟对诗可以怨这个诗学命题的诗学源流和思维方式作出分... 以怨言诗是中国诗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理论命题。它源于孔子的“诗可以怨”,流衍出“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主张,在中国诗史上形成一条影响深远的理论意脉。本文拟对诗可以怨这个诗学命题的诗学源流和思维方式作出分析,并且立足于当代文论建设,对此命题进行学理反思和局限分析,在局限分析中把处于悬置状态的新的文学观念逼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传承 嬗变 物感说
下载PDF
朱熹"《诗》说"述要
17
作者 邹然 金龙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0-95,共6页
朱熹是《诗经》学术史上革故鼎新的风云人物,其《诗经》批评资料异常丰富。择撷朱子原话,以《诗》说命题形式,评述其相关思想观点,大抵涉及朱子论《诗》之效用、《诗》之垂教、《诗》之序言、《诗》之本意、《诗》之手法等五个方面,以... 朱熹是《诗经》学术史上革故鼎新的风云人物,其《诗经》批评资料异常丰富。择撷朱子原话,以《诗》说命题形式,评述其相关思想观点,大抵涉及朱子论《诗》之效用、《诗》之垂教、《诗》之序言、《诗》之本意、《诗》之手法等五个方面,以揭示和概括这位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诗经》批评的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说 感物道情 惩创逸志 妄生美刺 理会本意
下载PDF
兴而致情,情生诗歌——论中国传统诗歌美学创作主张
18
作者 张子程 《阴山学刊》 2008年第5期5-9,共5页
艺术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吟咏性情",而情的生发又离不开"兴"。兴而致情,情生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美学主张。由兴致情的诗歌艺术主张实际上代表着中国审美艺术创作中一种颇具积极意义和艺术原创价值... 艺术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吟咏性情",而情的生发又离不开"兴"。兴而致情,情生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美学主张。由兴致情的诗歌艺术主张实际上代表着中国审美艺术创作中一种颇具积极意义和艺术原创价值的理论,这种艺术创作主张也不单单地局限于诗歌艺术领域内,实际上它已扩展到整个艺术领域中,成为一种较为健康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欣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触物起情 由兴致情
下载PDF
小切口撬拨治疗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奕增 黄东海 +3 位作者 王清铿 赵枫 尤瑞金 陈昆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56-60,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小切口感触引导撬拨复位治疗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手术治疗的26例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切开复位方式不同分为... 目的探讨应用小切口感触引导撬拨复位治疗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手术治疗的26例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切开复位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切开复位组(n=15)和小切口撬拨复位组(n=11)。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前内侧皮质抵住对位率、骨折愈合时间和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小切口撬拨复位组8.7个月、传统切开复位组8.5个月。小切口撬拨复位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显性失血量均低于传统切开复位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内侧皮质抵住对位率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撬拨复位组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传统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感触引导撬拨复位方法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关节功能恢复好,可应用于治疗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小切口 感触引导 撬拨复位 嵌插难复性
下载PDF
涤/棉、锦/棉混纺夏作训迷彩织物的接触凉感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毛志坚 周永凯 张华 《纺织导报》 CAS 2018年第4期92-94,共3页
文章以涤/棉、锦/棉混纺夏作训迷彩织物为研究对象,选择织物组织、混纺比、经纬密度3个因素,进行三因素五水平的正交试验。采用KES-F7 THERMO LABOⅡ型冷暖感测试仪测试涤/棉、锦/棉织物的最大瞬态热流量qmax以表征2类织物的接触凉感,... 文章以涤/棉、锦/棉混纺夏作训迷彩织物为研究对象,选择织物组织、混纺比、经纬密度3个因素,进行三因素五水平的正交试验。采用KES-F7 THERMO LABOⅡ型冷暖感测试仪测试涤/棉、锦/棉织物的最大瞬态热流量qmax以表征2类织物的接触凉感,在分析3个因素对2类织物透气透湿性能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主客观的评价方法重点分析了3个因素对2类织物接触凉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棉织物 锦/棉织物 正交试验 接触凉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