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PBTK/TD模型研究毒死蜱经口重复染毒幼年大鼠的毒代动力学及毒效应学
1
作者 姚欣雅 赵敏娴 +1 位作者 曹正颖 王灿楠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5年第5期386-393,共8页
目的:应用PBTK/TD模型研究幼年大鼠经口重复暴露毒死蜱(CPF)的毒代动力学及毒效应学。方法:21日龄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对照组、1.0、2.5、5.0、10.0和15.0 mg/kg毒死蜱剂量组,每天1次,连续灌胃10 d,在第3、6、10和11天收集血清... 目的:应用PBTK/TD模型研究幼年大鼠经口重复暴露毒死蜱(CPF)的毒代动力学及毒效应学。方法:21日龄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对照组、1.0、2.5、5.0、10.0和15.0 mg/kg毒死蜱剂量组,每天1次,连续灌胃10 d,在第3、6、10和11天收集血清和大脑皮质,测定血清CPF和3,5,6-三氯-2-吡啶(TCP)浓度、血清和皮质的乙酰胆碱酯酶活力(ACh E)活力;收集第3、6和11天的尿液,测定尿液TCP累积量。在幼年大鼠毒死蜱经口暴露PBTK/TD模型中输入暴露条件,模拟各个指标的时量变化曲线。结果:以24 h为1个周期,每次染毒后血清CPF和TCP浓度随时间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和皮质ACh E活力随时间亦呈周期性变化,均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减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停止染毒后第1天,血清ACh E活力显著恢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毒死蜱在重复染毒时,毒代谢动力学与毒效应学指标均呈周期性变化,其持续暴露会使血清和大脑皮质ACh E维持在一定的抑制水平,停止暴露后可显著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PBTK/TD模型 重复经口暴露 毒代动力学 毒效应学
下载PDF
大鼠经胃和皮下暴露毒死蜱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和毒效学模型构建 被引量:3
2
作者 曹正颖 姚欣雅 +1 位作者 赵敏娴 王灿楠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4-81,共8页
目的构建毒死蜱(CPF)同时ig和sc暴露的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和毒效学(PBTK/TD)模型,模拟和验证其预测CPF暴露后体内毒代特征及毒效可靠性。方法①构建CPF的PBTK/TD模型,运用所构建的模型模拟大鼠同时ig和sc暴露CPF的毒代和毒... 目的构建毒死蜱(CPF)同时ig和sc暴露的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和毒效学(PBTK/TD)模型,模拟和验证其预测CPF暴露后体内毒代特征及毒效可靠性。方法①构建CPF的PBTK/TD模型,运用所构建的模型模拟大鼠同时ig和sc暴露CPF的毒代和毒效学数据,预测暴露大鼠血液中CPF及其代谢物3,5,6-三氯-2-吡啶酚(TCP)浓度变化,血液和大脑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变化曲线。②45只成年雄性大鼠一次性ig和sc联合染毒CPF(50+50)mg·kg^(-1),染毒后0.0,1.0,2.0,4.0,6.0,8.0,12.0,24.0和48.0 h收集生物样本,测定血浆CPF和TCP浓度,及血浆和大脑皮质AChE活性,将实测值与模型模拟值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模拟大鼠ig和sc联合暴露CPF 20+20,10+30和(30+10)mg·kg^(-1)后,48 h内血液中CPF和TCP浓度均先上升,达到峰值后随之下降;ig暴露剂量越大,血浆AChE活性下降越快,酶活性抑制程度越重,但酶活性恢复速度很快;大脑AChE活性抑制程度受皮下暴露量的影响较大。实测大鼠联合染毒(50+50)mg·kg^(-1)CPF后的血浆CPF和TCP浓度,及血浆和大脑皮质AChE活性,与模型预测值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PBTK/TD模型可预测大鼠同时ig和sc暴露CPF后的体内毒代特征及毒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乙酰胆碱酯酶 毒物代谢动力学 毒效学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微污染物的影响评价及其去除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郝晓地 申天尧 王崇臣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4,共6页
传统污水处理只关心对有机物和营养物的去除,并未涉及对微污染物和新兴纳米材料污染物的控制。关于微污染物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与危害,目前人类还知之甚少,所以应建立起有效的预警机制,这就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微污染物影响评价... 传统污水处理只关心对有机物和营养物的去除,并未涉及对微污染物和新兴纳米材料污染物的控制。关于微污染物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与危害,目前人类还知之甚少,所以应建立起有效的预警机制,这就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微污染物影响评价方法和寻求适当的去除技术。在简要评述已有微污染物影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毒理学(TKTD)动态数学模型在评价微污染物影响方面的作用与应用。为应对污水中存在的微污染物,介绍了几种可有效去除污水中微污染物的技术方法。同时,根据微污染物的来源与污水处理技术的局限,强调对微污染物的源头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物 纳米污染物 毒理学(tktd)模型 影响评价 污水处理 源头 控制
原文传递
改良检测血浆中3种双酯型乌头碱含量的UPLC/Q Exactive MS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苗鑫 张晓菲 +2 位作者 邢海燕 赵璐璐 李刚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614-3618,共5页
目的:改良UPLC/Q Exactive MS用于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含量的方法学。方法:采用Dionex UltiMate 3000快速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和Q Exactive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系统检测。采用HypersilGOLD色谱柱分离,... 目的:改良UPLC/Q Exactive MS用于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含量的方法学。方法:采用Dionex UltiMate 3000快速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和Q Exactive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系统检测。采用HypersilGOLD色谱柱分离,流动相A(0.1%甲酸-水):流动相B(乙腈)=35∶65,通过全扫描/选择离子监测(FullMS/SIM)模式进行定性筛查和定量检测。结果:此检测方法专属性高,绝对基质效应在99.22%~100.79%;线性相关系数r≥0.9995,次乌头碱、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在1~64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S/N=10),次乌头碱为0.2ng/mL,乌头碱和新乌头碱为0.5ng/mL;准确度RE%在-2.3800%~2.131%,精密度RSD%在0.0971%~8.8111%,符合生物样本定量分析要求;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室温放置8h、-20℃冻存2周的条件下稳定,-20℃冻融3次后将不再适合生物样本测定。结论:改良后的方法更适合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3种双酯型乌头碱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乌 乌头碱 次乌头碱 新乌头碱 UPLC/Q Exactive MS技术 毒物代谢动力学与毒物效应动力学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