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cesses of Soil Erosion on Sloping Land Using Rare Earth Elements As Tracers 被引量:3
1
作者 薛亚洲 刘普灵 +1 位作者 杨明义 琚彤军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07-713,共7页
Rare earth elements (REE) were used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es of soil erosion from different depths and sections of a slope. Two simulated rainfall events were applied to a prepared plot with a slope... Rare earth elements (REE) were used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es of soil erosion from different depths and sections of a slope. Two simulated rainfall events were applied to a prepared plot with a slope of 22°. The total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were collected every minute during the rainfall events. During the first twenty minutes of the first rainfall event, the average rate of rill erosion and the accumulated sediment yield due to rill erosion was 0.5 and 0.3 times higher than for sheet erosion. During this time, most of the erosion occurred on the lower one third of the plot. After 20 min, rill erosion became the dominant process on the slope. The average acceleration in the rate of rill erosion, the rate of rill erosion and the accumulated sediment yield due to rill erosion were 42, 6 and 4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sheet erosion,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first 35 minutes of the second rainfall event, the average acceleration in the rate of rill erosion was 6~9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sheet erosion. Afterwards, the slope became nearly stable with little change in either rill or sheet erosion rates. Initially, most of the rill erosion occurred in the lower third of the slope but later the preexisting rillhead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slope became reactivated and erosion in this section of the slope increased rapid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E tracer technology is a valuable tool for quantify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erosion from a soil sl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and water loss erosion process REE tracer technology slope land erosion rare earths
下载PDF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IoT Systems Using the Cisco Packet Tracer 被引量:1
2
作者 Norman Gwangwava Tinashe B. Mubvirwi 《Advances in Internet of Things》 2021年第2期59-76,共18页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ystems require platforms with smart things and components. Two dominant architectural approaches for developing IoT systems are mashup-based and model-based appr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ystems require platforms with smart things and components. Two dominant architectural approaches for developing IoT systems are mashup-based and model-based approaches. Mashup approaches use existing services and are mainly suitable for less critical, personalized applications. Web development tools are widely used in mashup approaches. Model-based techniques describe a system on a higher level of abstraction, resulting in very expressive modelling of systems. The article uses Cisco packet tracer 7.2 version, which consists of four subcategories of smart things—home, smart city, industrial and power grid, to design an IoT based control system for a fertilizer manufacturing plant. The packet tracer also consists of boards—microcontrollers (MCU-PT), and single boarded computers (SBC-PT), as well as actuators and sensors. The model facilitates flexible communication opportunities among things—machines, databases, and Human Machine Interfaces (HMIs). Implementation of the IoT system brings finer process control as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are monitored online and are broadcasted to all stakeholders in real-time for quicker action on deviations. The model developed focuses on three process plants;steam raising, nitric acid, and ammonium nitrate plants. Key process parameters are saturated steam temperature, fuel flowrates, CO and SO<sub>x</sub> emissions, converter head temperature, NO<sub>x</sub> emissions, neutralisation temperature, solution temperature, and evaporator steam pressure. The parameters need to be monitored in order to ensure quality, safety, and efficiency. Through the Cisco packet tracer platform, a use case, physical layout, network layout, IoT layout, configuration, and simulation interface were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mart Sensors Wireless Sensors process Control Cisco Packet tracer Simulation Smart Factory Cloud Computing
下载PDF
Fe-Cu-Zn-Mo同位素示踪氧化还原过程
3
作者 黄思民 张贵宾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9-494,共26页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Fe-Cu-Zn-Mo)理论与数据相结合提高了科研工作者对地质体系氧化还原过程的理解。本文对这一相对较新的领域进行了综述,包括与氧化还原过程相关的同位素分馏理论和实验约束、时空尺度下的氧逸度以及同位素示踪氧化还原...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Fe-Cu-Zn-Mo)理论与数据相结合提高了科研工作者对地质体系氧化还原过程的理解。本文对这一相对较新的领域进行了综述,包括与氧化还原过程相关的同位素分馏理论和实验约束、时空尺度下的氧逸度以及同位素示踪氧化还原过程。稳定同位素理论预测,Fe-Cu-Zn-Mo同位素应该对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能够做出响应。结果表明,Fe同位素作为岩浆过程、表生过程、俯冲带流体性质"氧逸度计"应用前景广阔;Cu同位素在岩浆、热液、陆地系统可以很好地示踪氧化还原过程;Zn同位素由于络合过程分馏已经被用在许多不同环境中作为含硫/碳流体迁移的敏感示踪剂;Mo同位素作为古氧逸度计可有效重建古海洋-大气氧化还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过程 氧逸度 同位素分馏 示踪
下载PDF
荧光示踪法在沥青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综述
4
作者 任万艳 杨晨 +1 位作者 许鹰 王佳妮 《市政技术》 2024年第8期262-270,共9页
荧光示踪法因能够通过荧光示踪剂标记沥青,帮助研究人员更加直观地观测到沥青的微观结构,从而广泛应用于沥青材料研究中。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广泛应用的4类示踪剂的特点及其应用的主要领域;在此基础上,重点概述了荧光示踪法的原理及在... 荧光示踪法因能够通过荧光示踪剂标记沥青,帮助研究人员更加直观地观测到沥青的微观结构,从而广泛应用于沥青材料研究中。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广泛应用的4类示踪剂的特点及其应用的主要领域;在此基础上,重点概述了荧光示踪法的原理及在沥青材料研究中常用的荧光示踪剂;接着总结了当下沥青荧光显微试样的制备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最后综述了荧光示踪法在新-旧沥青融合、沥青改性机理等方向的应用并提出了新型荧光示踪剂使用设想。该研究成果可为荧光示踪法在精确量化分析沥青微观性能方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示踪法 荧光示踪剂 荧光显微图像 制备工艺 应用现状
下载PDF
国内外化学堵水调剖技术综述 被引量:90
5
作者 白宝君 李宇乡 刘翔鹗 《断块油气田》 CAS 1998年第1期1-4,17,共5页
本文从物理模拟、堵剂研究、数值模拟、示踪剂及施工工艺等方面对油田化学堵水调剖的国内外技术发展水平进行了对比,并对我国油田堵水调剖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堵水 调剖 物理模拟 油田 化学堵水
下载PDF
潜流人工湿地水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俊锋 宋新山 +3 位作者 严登明 王宇晖 王刚 翟鹏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5-79,共5页
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机制是随水流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中发生的,水动力过程决定了废水(包括其中的污染物)和介质表面的接触程度及反应时间,并由此影响到水质净化效果。人工湿地水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其优化设计、运... 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机制是随水流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中发生的,水动力过程决定了废水(包括其中的污染物)和介质表面的接触程度及反应时间,并由此影响到水质净化效果。人工湿地水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其优化设计、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目前人工湿地水动力学研究的相关方法,包括:盐分示踪获得停留时间分布(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RTD)曲线的方法、染料示踪获得水流运移图像的方法,由RTD曲线进行水力效率评价的方法,以及水动力过程模拟的数学方法等。并对人工湿地水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水动力 示踪法 RTD曲线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SF_6微量气体示踪实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万国赋 刘同敬 +2 位作者 祝奎 任建强 郭文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1-145,201,共5页
CO2驱油技术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而井间示踪监测是深入理解实际油田注CO2驱替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天然低渗透岩芯CO2驱SF6气体示踪室内实验研究,独创性地设计了"常压加剂高压注入"的微体积量气体示踪剂的... CO2驱油技术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而井间示踪监测是深入理解实际油田注CO2驱替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天然低渗透岩芯CO2驱SF6气体示踪室内实验研究,独创性地设计了"常压加剂高压注入"的微体积量气体示踪剂的投放方法,建立了基于高灵敏度热导检测器的SF6示踪剂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F6气体示踪剂的投放工艺具有简便、加剂量可控的优点,示踪剂检测方法具有简单、速度快(2 min/样)、灵敏度高(检测极限10–7)和精密度好(相对标准偏差为0.6%)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2驱 气体示踪剂 SF6投放工艺 SF6检测技术
下载PDF
黄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的REE示踪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勉 李占斌 +1 位作者 丁文峰 刘普灵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8-223,共6页
利用REE示踪技术探讨了坡面细沟侵蚀的发育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细沟发育过程中,各坡段细沟侵蚀量呈动态变化趋势;细沟发育过程可以分为起始、发展、稳定3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侵蚀方式、发育特征迥异。总的看来,在坡顶部、上... 利用REE示踪技术探讨了坡面细沟侵蚀的发育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细沟发育过程中,各坡段细沟侵蚀量呈动态变化趋势;细沟发育过程可以分为起始、发展、稳定3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侵蚀方式、发育特征迥异。总的看来,在坡顶部、上部、中部、下部4个坡段上,细沟发育过程中,坡面下部的侵蚀量较大。但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加,坡面上部侵蚀量的比重增加。由于溯源侵蚀,最下部坡段的相对侵蚀量从92%减少到 37%,呈显著下降趋势,其它 3个坡段则分别从4.7%、0.25%、2.14%增加到 29%、17%和 23%。试验结果还表明,REE示踪法不仅可定量测定不同坡位的侵蚀量,还可以揭示冲刷过程中各坡位相对侵蚀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坡面 细沟侵蚀过程 REE示踪法 侵蚀方式 冲刷试验
下载PDF
追踪方法学在医疗环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杨国祥 夏文明 +1 位作者 吕耀欣 蒋玉娣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4年第2期142-143,共2页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医疗环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发现医疗环节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方法根据环节质量控制的基本要素设计追踪方案,在药品管理、感染控制、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设施管理和安全系统四个方面进行追踪。结...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医疗环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发现医疗环节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方法根据环节质量控制的基本要素设计追踪方案,在药品管理、感染控制、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设施管理和安全系统四个方面进行追踪。结果与结论通过追踪发现,构成环节质量的人员、制度、硬件是医院质量持续改进的主要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踪法 医疗环节质量 控制
下载PDF
应用宇生放射性同位素硅-32示踪海洋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鹏 李冬梅 +4 位作者 刘广山 蔡伟叙 黄楚光 方宏达 纪丽红 《同位素》 CAS 2015年第1期7-19,共13页
^32Si是一种宇生放射性核素,半衰期约150年。由于其来源单一、生产速率相对恒定,并具有与稳定硅相同的化学和生物特性,一直被视为研究50~1000年尺度海洋过程的一个理想的计时钟和示踪剂。本文介绍了^32Si在海洋学的应用,主要包括... ^32Si是一种宇生放射性核素,半衰期约150年。由于其来源单一、生产速率相对恒定,并具有与稳定硅相同的化学和生物特性,一直被视为研究50~1000年尺度海洋过程的一个理想的计时钟和示踪剂。本文介绍了^32Si在海洋学的应用,主要包括示踪近岸和大洋水体的混合,河口和大洋中硅的地球化学行为和循环,深海海底颗粒物的混合,及利用其计算沉积速率/混合速率,建立年代序列来反映环境变化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Si 宇生放射性核素 示踪剂 海洋过程
下载PDF
利用REE示踪技术研究次降雨坡面侵蚀 被引量:9
11
作者 薛亚洲 刘普灵 +1 位作者 杨明义 琚彤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089-1092,共4页
在室内设立坡面小区,分区布设不同的稀土氧化物,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定量研究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的演变过程,讨论了REE示踪技术对研究坡面侵蚀的可行性。结果表明,REE示踪技术对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其对侵蚀量的监测误差&... 在室内设立坡面小区,分区布设不同的稀土氧化物,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定量研究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的演变过程,讨论了REE示踪技术对研究坡面侵蚀的可行性。结果表明,REE示踪技术对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其对侵蚀量的监测误差<13.5%;降雨前期,片蚀与细沟侵蚀发育程度基本相当,其侵蚀平均加速度、平均侵蚀率之比分别为1∶1.4和1∶2.4;后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侵蚀的主导地位,其侵蚀平均加速度和平均侵蚀率分别是片蚀的15倍和9倍;试验结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总侵蚀的90%;坡面下1/3区域为侵蚀活跃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侵蚀 REE示踪技术 侵蚀过程 土壤侵蚀
下载PDF
伟晶岩矿床示踪造山过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9
12
作者 王登红 邹天人 +2 位作者 徐志刚 余金杰 付小方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14-620,共7页
国内外伟晶岩及伟晶岩矿床的研究比较薄弱,对于伟晶岩矿床在造山过程中的示踪更是知之甚少。但是,与花岗岩和玄武岩可以指示构造演化一样,伟晶岩及其相关矿床同样可以作为构造演化尤其是造山过程的示踪标志。世界上伟晶岩矿床最集中的... 国内外伟晶岩及伟晶岩矿床的研究比较薄弱,对于伟晶岩矿床在造山过程中的示踪更是知之甚少。但是,与花岗岩和玄武岩可以指示构造演化一样,伟晶岩及其相关矿床同样可以作为构造演化尤其是造山过程的示踪标志。世界上伟晶岩矿床最集中的阿尔泰地区从加里东期到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均有伟晶岩及伟晶岩型矿床形成,并具有从早到晚矿床规模越来越大、元素组合和矿物组合越来越多、伟晶岩分带越来越完善、矿种从加里东期比较单纯的白云母矿床向燕山期超大型综合性矿床演化的规律,主要的成矿阶段发生在各造山运动之后相对宁静的时期。国内外其它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伟晶岩矿床尤其是规模大、分带性好、矿种多元素全的矿床代表了造山后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晶岩 伟晶岩矿床 造山过程 构造演化示踪
下载PDF
黄土坡面侵蚀产沙时空演变的REE示踪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薛亚洲 刘普灵 +1 位作者 杨明义 琚彤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室内交叉布设不同的稀土氧化物,通过人工模拟次降雨,在同一试验条件下,对坡面侵蚀沿顺坡方向和深度方向的演变过程同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REE示踪技术对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具有较高的精度;降雨前期,片蚀与细沟侵蚀发育程度基本相当;后期... 室内交叉布设不同的稀土氧化物,通过人工模拟次降雨,在同一试验条件下,对坡面侵蚀沿顺坡方向和深度方向的演变过程同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REE示踪技术对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具有较高的精度;降雨前期,片蚀与细沟侵蚀发育程度基本相当;后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侵蚀的主导地位,其侵蚀平均加速度和平均侵蚀率分别是片蚀的15倍、9倍;试验结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总侵蚀的90%;本试验条件下,坡面下1/3区域为侵蚀活跃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坡面侵蚀 时空演变过程 REE示踪技术
下载PDF
REE示踪坡面侵蚀过程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申震洲 刘普灵 +5 位作者 杨明义 谢永生 姚文艺 李勉 连振龙 琚彤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1-316,共6页
在观测年度气候条件下,坡面产流初始阶段片蚀是坡面侵蚀的主要方式,试验期间的三次降雨片蚀分别占坡面总侵蚀量的71%、48%、49%,表明坡面侵蚀处于片蚀-细沟侵蚀演变的初期阶段;同时随着降雨的进行,细沟侵蚀量在不断增大,表明坡面由片蚀... 在观测年度气候条件下,坡面产流初始阶段片蚀是坡面侵蚀的主要方式,试验期间的三次降雨片蚀分别占坡面总侵蚀量的71%、48%、49%,表明坡面侵蚀处于片蚀-细沟侵蚀演变的初期阶段;同时随着降雨的进行,细沟侵蚀量在不断增大,表明坡面由片蚀为主逐渐过渡到片蚀向细沟侵蚀转变的阶段。对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不同部位的侵蚀泥沙来源研究表明:无论片蚀绝对量如何变化,坡面表层上段的相对侵蚀量始终不大于10%,表明坡面片蚀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坡面下部;降雨结束后对不同坡段的细沟相对侵蚀量比较分析后发现,不同坡段的相对侵蚀量结果分别为:距坡脚0-1米坡段16%;2-4米坡段6%;5-9米坡段3%,三段的侵蚀量之比约为5∶2∶1,表明细沟侵蚀的主要来源集中在距坡脚4米段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降雨 土壤侵蚀 演变过程 REE示踪
下载PDF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 被引量:29
15
作者 王涛 王晓霞 +5 位作者 郭磊 张磊 童英 李舢 黄河 张建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59-1478,共20页
花岗岩(广义)是地球有别于其它星球及地球上大陆地壳有别于大洋地壳的物质标志,是大陆上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系统阐述了花岗岩大地构造的内涵、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花岗岩大地构造将花岗岩视为一种构... 花岗岩(广义)是地球有别于其它星球及地球上大陆地壳有别于大洋地壳的物质标志,是大陆上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系统阐述了花岗岩大地构造的内涵、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花岗岩大地构造将花岗岩视为一种构造标志体、地质体,是从花岗岩角度,探索解决大地构造问题,其研究内容可概括为物理特性(构造)、物质组成(岩石地化)和年代学三大方面,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巨量花岗岩浆侵位的物理特性变化及其构造意义,包括岩浆上升迁移、汇聚定位及岩体(带)形成/构建过程;(2)花岗岩体变形改造及其构造意义;(3)花岗岩物源与大陆生长及深部结构,以新老物质组成,划分造山带类型;(4)巨型花岗岩带发育过程与大陆聚散,探索超大陆和中小板块聚散的岩浆响应。花岗岩大地构造丰富了大地构造研究内容,也有助深化花岗岩体(带)形成、发育过程和构造背景的认识。它的提出是当今地球科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构造标志体 形成/构建过程 热动力学 深部物源示踪 造山带类型
下载PDF
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换气过程的试验 被引量:8
16
作者 董雪飞 赵长禄 +2 位作者 张付军 赵振峰 谢钊毅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2-369,共8页
针对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换气特点和示踪气体法测试原理,提出了示踪气体法在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上的具体试验方法.利用该方法开展了发动机换气过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运转工况下进、排气状态参数对发动机换气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 针对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换气特点和示踪气体法测试原理,提出了示踪气体法在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上的具体试验方法.利用该方法开展了发动机换气过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运转工况下进、排气状态参数对发动机换气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进、排气压差对换气品质及捕获空气量有较大的影响,压差越大,扫气效率和捕获空气量越高;当给气比大于1.4以后,压差对扫气效率和捕获空气量的影响趋势逐渐趋于平缓;以发动机稳定运行并兼顾较小的泵气损失为优化目标,给气比宜选取的范围为0.5~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置活塞二冲程发动机 示踪气体法 换气过程
下载PDF
细沟水蚀动态过程的稳定性稀土元素示踪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雷廷武 张晴雯 赵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84-91,共8页
本文利用稳定性稀土元素(RareEarthElement)REE示踪法探讨了坡面水蚀动态过程的试验方法,根据细沟侵蚀沿坡长的产沙特点,给出了元素的施放方法、施放深度和浓度的数学表述及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室内细沟侵蚀模拟实验。试验采用3个流量(2、... 本文利用稳定性稀土元素(RareEarthElement)REE示踪法探讨了坡面水蚀动态过程的试验方法,根据细沟侵蚀沿坡长的产沙特点,给出了元素的施放方法、施放深度和浓度的数学表述及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室内细沟侵蚀模拟实验。试验采用3个流量(2、4、8L min)5种坡度(5°、10°、15°、20°、25°),3次重复。试验采用8m土槽,分区段施用10种不同的稀土元素进行示踪,每个施放区长0 8m,宽0 1m,不同坡段根据侵蚀特点采用不同的施放深度。给出了根据收集到的侵蚀土壤样本中不同稀土元素的含量及总的土壤侵蚀量计算坡面不同部位的侵蚀产沙量的方法,由试验数据计算了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量沿细沟的分布,并分析了坡度和流量对坡面侵蚀量随坡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REE示踪法可以示踪细沟土壤侵蚀的动态过程,且可保证一定的精度要求。由示踪方法得到的细沟土壤侵蚀量,在一定坡度和流量下,产沙量随着沟长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且渐趋于一个稳定值。侵蚀产沙量随着坡度和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坡度较流量对产沙变化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示踪法 细沟侵蚀 动态过程
下载PDF
黄土高原农耕地坡面侵蚀过程的^7Be示踪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杨明义 刘普灵 田均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30,104,共4页
定量研究坡面次降雨条件下不同侵蚀类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传统研究方法很难解决,利用7Be在土壤表层剖面中呈指数减少的趋势,且主要分布在0~10mm的表层范围内的特点,利用137Cs在耕层土壤剖面中分布比较均匀的趋势,运用复合示踪法定... 定量研究坡面次降雨条件下不同侵蚀类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传统研究方法很难解决,利用7Be在土壤表层剖面中呈指数减少的趋势,且主要分布在0~10mm的表层范围内的特点,利用137Cs在耕层土壤剖面中分布比较均匀的趋势,运用复合示踪法定量研究了坡面次降雨条件下不同侵蚀类型的发生、发展。研究结果表明,7Be可以更敏感地反映侵蚀过程中所发生的坡面片蚀状况,并将坡面片蚀和细沟侵蚀类型随时间的变化定量区分开来。另外,利用7Be示踪法计算了细沟侵蚀量,并与传统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农耕地 坡面侵蚀 侵蚀过程 同位素示踪试验 次降雨 细沟侵蚀
下载PDF
90t BOF-LF-VD工艺冶炼GCr15轴承钢的氧化物夹杂变化行为 被引量:6
19
作者 蒋晨旭 岳峰 +3 位作者 刘建 李瑛 李彬 马忠存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共4页
GCr15钢的生产流程为90 t转炉-LF-VD-250 mm×280 mm方坯连铸-轧制。转炉出钢加铝脱氧,LF由高碱度渣[/%:55~58CaO,3~10MgO,12~16SiO_2,16~24Al_2O_3,≤1(MnO+FeO)]精炼,LF喂Al后T[O]为14×10^(-6),LF终点T[O]10×10^(-6)。... GCr15钢的生产流程为90 t转炉-LF-VD-250 mm×280 mm方坯连铸-轧制。转炉出钢加铝脱氧,LF由高碱度渣[/%:55~58CaO,3~10MgO,12~16SiO_2,16~24Al_2O_3,≤1(MnO+FeO)]精炼,LF喂Al后T[O]为14×10^(-6),LF终点T[O]10×10^(-6)。采用SEM(扫描电镜)+EDS(能谱仪)的方法,研究了线材中超标DS类夹杂物的成分分布,发现夹杂物中心以复合氧化物CaO-MgO-Al_2O_3为主,外围包裹少量CaS;这些氧化物中,Al_2O_3含量约占65%,分布最为均匀;CaO含量约占20%,MgO含量约占15%。统计分析结果表明,VD真空处理后每平方毫米13μm以上大颗粒夹杂物数量增至7,软吹后降至2.1,线材中1/3大颗粒夹杂物来源于钢包渣带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R15轴承钢 大颗粒DS类夹杂物 BOF-LF-VD工艺 示踪实验
下载PDF
加工工序对配方烟丝混合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栋 陈越立 +5 位作者 张志明 曾静 李华杰 卢新万 堵劲松 罗登山 《烟草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14,23,共5页
以CO2膨胀烟丝作为示踪物探索建立了一种以示踪物的均匀性评价配方烟丝混合效果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不同加工工序烟丝混合效果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一级混配柜出口到卷烟机出口,配方烟丝中膨胀烟丝含量的标准偏差从2.139%降低... 以CO2膨胀烟丝作为示踪物探索建立了一种以示踪物的均匀性评价配方烟丝混合效果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不同加工工序烟丝混合效果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一级混配柜出口到卷烟机出口,配方烟丝中膨胀烟丝含量的标准偏差从2.139%降低到0.483%,烟丝混合均匀度明显提高;其中加香机和卷烟机的方差降低指数分别为5.389和6.387,其混合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加工环节,而风送环节烟丝混合的均匀度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丝 示踪物 混合效果 加工工序 方差降低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