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维城镇化冲击下苗侗村寨消防体系嬗变解析
1
作者 高明明 王竹 +1 位作者 王思成 苗丽婷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38,共6页
多维城镇化对苗侗村寨的社会组织、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持续冲击,导致其消防场域的火灾风险有增无减,消防体系的应灾能力呈现低效悖论。为破解苗侗村寨在现代火灾频发的困局,亟需解析其消防体系的嬗变机理。基于消防工程学原理... 多维城镇化对苗侗村寨的社会组织、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持续冲击,导致其消防场域的火灾风险有增无减,消防体系的应灾能力呈现低效悖论。为破解苗侗村寨在现代火灾频发的困局,亟需解析其消防体系的嬗变机理。基于消防工程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多维城镇化要素冲击下的苗侗村寨火灾风险演变特征,归纳此类消防场域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解析消防体系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苗侗村寨消防体系存在由“人防为本”向“技防为先”的嬗变,原因在于自下而上约束力的退化与自上而下管控力的增强,进而揭示出现代消防体系的关键问题在于村民消防组织弱化、防火空间失效、电气火灾应对缺位,对此提出了结合传统民俗强化村民的防火组织、营建被动式、智能化防火空间、建设电气火灾治理长效机制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侗村寨 消防体系 嬗变 多维城镇化 防火空间
下载PDF
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认知的空间特征——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立国 刘小兰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7年第9期1123-1126,共4页
在分析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基础上,构建了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认知的测度模型,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对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认知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景观基因的整体认知度较高,但内部差... 在分析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基础上,构建了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认知的测度模型,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对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认知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景观基因的整体认知度较高,但内部差异明显;微观尺度景观基因认知度较高,宏观尺度景观基因认知度较低。(2)景观基因的物质形态认知度较高,文化意义认知度较弱;景观基因的颜色、原初功能、生态意义的认知度较高。(3)常年在外居民对景观基因的认知度最高,附近兼业居民认知度最低;本地居民文化景观认知度高,外来经营者功能景观认知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传统村落 景观基因认知 空间特征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民族传统聚落旅游感知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河清 王蕾蕾 香嘉豪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39-46,共8页
以民族传统聚落旅游地肇兴侗寨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网络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和SPSS分析软件,分析2003—2012和2013—2016两个时段旅游者旅游感知的变化轨迹。研究发现:1.肇兴侗寨规模随着旅游开发强度的加大逐... 以民族传统聚落旅游地肇兴侗寨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网络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和SPSS分析软件,分析2003—2012和2013—2016两个时段旅游者旅游感知的变化轨迹。研究发现:1.肇兴侗寨规模随着旅游开发强度的加大逐年变大,商业化进程逐年加深;2.寨民传统民居吊脚楼的功能发生了变化;3.原生态民族文化舞台化趋势日益明显;4.侗寨原著民生计模式发生根本改变。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肇兴侗寨的社会结构(如产业经济结构、传统民族文化的存在方式及社区群族关系等)发生了根本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聚落 旅游感知 旅游者 肇兴侗寨
下载PDF
黔东南苗侗族节日与传统体育 被引量:4
4
作者 魏丽 张杰 《体育科技》 2014年第3期25-26,31,共3页
黔东南苗侗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的有几百年的历史,经久不衰,比如芦笙舞、斗牛,龙舟、侗族摔跤,经2009年和2010年两次全州广泛普查,苗乡侗寨有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80多项(种)其中在民族节庆活动中一直延续的达50余项(种)。节日和传统... 黔东南苗侗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的有几百年的历史,经久不衰,比如芦笙舞、斗牛,龙舟、侗族摔跤,经2009年和2010年两次全州广泛普查,苗乡侗寨有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80多项(种)其中在民族节庆活动中一直延续的达50余项(种)。节日和传统体育活动似乎有着某种联系,黔东南苗侗族节日传承性如何,节日对苗侗族传统体育有何作用,带着这些疑问,探讨黔东南苗侗族节日和传统体育的关系,以期能够为黔东南苗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 苗侗族节日 传统体育
下载PDF
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唐孝祥 李越 《中国名城》 2016年第6期82-90,共9页
地域技术特征是考量村落与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的基本维度之一,是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现,集中体现了聚落与建筑的适应性特征。依据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从地理、气候、材料三方面论述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自然适应性,旨在推进少数... 地域技术特征是考量村落与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的基本维度之一,是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现,集中体现了聚落与建筑的适应性特征。依据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从地理、气候、材料三方面论述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自然适应性,旨在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与美学研究,并为当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美学 文化地域性格 黔东南 苗侗民族传统村落 地域技术特征
下载PDF
论水族传统家庭教育——以水族村寨苗草村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彭凯 韦仕娟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8-12,共5页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组织和渠道。通过对水族村寨苗草村的实地调查,可以了解水族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及其功用,以探求其在当代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水族 苗草村 传统家庭教育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破碎化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以皇都侗族文化村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沛林 李雪静 刘颖超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12,共12页
以皇都侗族文化村为研究对象,从行动者网络视角探讨景观破碎化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表明:①传统村落景观破碎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建筑景观破碎化、民俗文化景观破碎化、外围景观破碎化与整体景观破碎化等。②在传统村落的不同发展阶段,各... 以皇都侗族文化村为研究对象,从行动者网络视角探讨景观破碎化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表明:①传统村落景观破碎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建筑景观破碎化、民俗文化景观破碎化、外围景观破碎化与整体景观破碎化等。②在传统村落的不同发展阶段,各行动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景观破碎化现象;基于皇都侗族文化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时间节点及景观变化的阶段数据将其景观破碎化过程划分为初步破碎化、加速破碎化与整体破碎化三个阶段。③政府、资本与村民是皇都侗族文化村行动者网络中的核心要素,其景观破碎化表现在:一是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话语权减弱、作为关键行动者发挥核心力量的后劲不足,导致行动者网络中后期出现较大异议;二是资本抢占主导权后逐利本质彰显,与其他行动者出现利益分歧;三是村民与旅游资本等行动者在旅游发展中后期产生利益冲突,导致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景观 景观破碎化 行动者网络 皇都侗族文化村
下载PDF
创意旅游视角下三江县高定村旅游活动开展的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秦春林 秦春芳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7年第6期37-40,共4页
高定村是一个典型的侗族传统村落,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厚的侗族风情特色。文章分析了高定村的资源特点,提出了创意旅游视角下高定村旅游活动开展的思路和途径,期盼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高定村优秀的... 高定村是一个典型的侗族传统村落,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厚的侗族风情特色。文章分析了高定村的资源特点,提出了创意旅游视角下高定村旅游活动开展的思路和途径,期盼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高定村优秀的侗族传统文化,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旅游 高定村 侗族传统文化 旅游活动
下载PDF
基于图式语言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以湘西南侗为例 被引量:36
9
作者 李伯华 徐崇丽 +2 位作者 郑始年 王莎 窦银娣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84-1794,共11页
选取芋头村、皇都村、高上村及坪坦村4个典型侗族传统村落,以探究不同区域间图式语言的空间嵌套为目的,对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显示:①不同侗族传统村落图式语汇类型多样,但互相之间存在共通性。通过对坪坦村... 选取芋头村、皇都村、高上村及坪坦村4个典型侗族传统村落,以探究不同区域间图式语言的空间嵌套为目的,对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显示:①不同侗族传统村落图式语汇类型多样,但互相之间存在共通性。通过对坪坦村进行图式语言空间嵌套,验证了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图式语言体系的有效性和普适性。②侗族传统村落始终坚持"顺其自然,因地制宜"的基本理念有序发展,多呈现"水域空间–居住空间–连接空间–公共空间"的空间序列。③侗族传统村落整体上表现为以公共建筑为核心,周围建筑呈向心内聚式分布的特点。④侗族传统村落发展扩张中始终遵循本土性和秩序性的语法原则,空间要素的设计和布局多以传统风水观为指导。⑤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图式语言体系对于同类型村落的空间修复与更新具有积极作用,其语汇、句法及语法的空间普适性有利于实现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少数民族 图式语言 空间布局 南侗
下载PDF
黔湘桂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探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曾梦宇 胡艳丽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6-19,32,共5页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是指传统村落的形成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以入选第1-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286个黔湘桂侗族传统村落为数据,探寻侗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得出:黔湘桂侗族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分布在三省区交界地区,且南部侗族地...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是指传统村落的形成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以入选第1-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286个黔湘桂侗族传统村落为数据,探寻侗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得出:黔湘桂侗族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分布在三省区交界地区,且南部侗族地区分布的数量多、密度大,以传统村落为核心的侗寨聚落群比较多;而北部侗族地区数量较少、分布较散,侗寨聚落群也偏少。对黔湘桂侗族传统村落的时空特征分析,有助于侗寨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传统村落 分布
下载PDF
侗族村寨遗产发展可持续性及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立国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文章在对遗产的发展进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从文化真实、环境完整、经济活态和社会稳定四个方面,构建了侗族村寨遗产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对首批侗族村寨进行案例实证。结果发现:①从总体上看,侗族村... 文章在对遗产的发展进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从文化真实、环境完整、经济活态和社会稳定四个方面,构建了侗族村寨遗产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对首批侗族村寨进行案例实证。结果发现:①从总体上看,侗族村寨遗产的发展可持续性水平为初步可持续状态,且内部可持续性状态差异明显;②四项准则层的发展状态也有较大差异,文化真实性和社会稳定性发展较好,而环境完整性发展较弱;③14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生产完整性和环境完整性发展较好,而旅游参与性、社区流动性则发展较弱;④实证研究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发展 可持续性 评价指标体系 侗族村寨
下载PDF
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类型与关键特征识别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果 王艺颖 《中国名城》 2021年第3期90-96,共7页
采用二阶聚类方法,从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和民族特征3个方面选取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因子,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71个传统村落进行景观类型初步识别。聚类结果表明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共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湘西州南部苗族特色乡土建筑村落... 采用二阶聚类方法,从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和民族特征3个方面选取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因子,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71个传统村落进行景观类型初步识别。聚类结果表明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共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湘西州南部苗族特色乡土建筑村落景观、中部苗族土家族特色山地梯田村落景观、中部苗族土家族特色山林滨水村落景观、北部土家族特色民族建筑村落景观。各景观类型之间既存在地域共性特征又独具特色,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与集聚特征,同时反映了传统村落景观的形成与少数民族构成和分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阶聚类 传统村落 景观类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少数民族
下载PDF
民族村寨深度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对策研究——以台江县施洞镇为例
13
作者 马静 田利红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5,共5页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村寨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施洞作为苗族乡镇,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方面具备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地区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文化浓郁,在语言、服饰、节日、农耕、习俗等方面独具特色,是发展深度旅游业的核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村寨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施洞作为苗族乡镇,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方面具备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地区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文化浓郁,在语言、服饰、节日、农耕、习俗等方面独具特色,是发展深度旅游业的核心内容。文化是旅游的根基所在,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时,应承认显性物的客观变化。施洞的旅游业应借鉴成功民族区域旅游目的地的经验,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保护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同时均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政府、企业和地方群体都纳入到旅游经营的主体中,寻找一条适合地方发展的社区生态旅游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文化 村寨旅游 施洞
下载PDF
黔东南苗侗传统村落生态博物馆整体性保护探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东 唐孝祥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94-99,共6页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文章以黔东南苗侗传统村落的生态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原则,一方面,从村落建筑风貌、村巷肌理、村落景观要素、村落山水田园环境格局四个层面分析黔东...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文章以黔东南苗侗传统村落的生态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原则,一方面,从村落建筑风貌、村巷肌理、村落景观要素、村落山水田园环境格局四个层面分析黔东南苗侗传统村落生态博物馆的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的保护;另一方面,从生态博物馆的"非遗"文化活动、"非遗"文化空间、信息资料中心对"非遗"保护三个方面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的保护,以期实现黔东南苗侗传统村落生态博物馆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 苗侗传统村落 生态博物馆 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
原文传递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以皇都村为例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杨立国 胡雅丽 +1 位作者 吴旭峰 胡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4-1177,共14页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文化景观基因作为地方文脉延续和区域特色呈现的核心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更新过程中不断得到生产。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景观基...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文化景观基因作为地方文脉延续和区域特色呈现的核心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更新过程中不断得到生产。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1)皇都村侗族大歌的生产可分为原型生成、结构重组和意义修复三个阶段,文化景观基因呈现出从遵循原真价值认知到满足旅游消费转型,最后顺应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过程。(2)文化景观基因生产呈现出“外壳—中介—内核”的结构机制,政府和市场在时空尺度的资本循环作为外壳推动空间表征,精英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行为作为中介支撑表征空间,本地村民作为村落主体承载着生产的内核实现文化原真实践的表达。(3)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资源资本化、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其三重循环;权力在精英群体作用下,通过话语表征、技能规训和身份认同完成行为逻辑的建构;村民主体通过内生行动的实践表达,从最初代际传承下的简单参与到旅游消费下的抵制抗议,最终在遗产保护号召下发挥协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景观基因 侗族大歌 空间生产 过程与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