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ft Atrium Emboligenic Myxom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1
作者 Bréhima Coulibaly Abdoulaye Kanté +6 位作者 Mamadou Diakité Samba Sidibé Drissa Traoré Bréhima Bengaly Mariam Daou Demba Yattera Nouhoum Ongoïba 《Open Journal of Thoracic Surgery》 2021年第1期18-24,共7页
<strong>Introduction</strong>: Cardiac myxomas represent the most frequent forms of primary tumors of the heart. The most frequent location is the interatrial septum. We report the clinical case of a myxom... <strong>Introduction</strong>: Cardiac myxomas represent the most frequent forms of primary tumors of the heart. The most frequent location is the interatrial septum. We report the clinical case of a myxoma of the left atrium and discuss its epidemiological and therapeutic aspects throug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strong>Observation</strong>: This was a 41-year-old female patient who presented with sudden rotational dizziness associated with vomiting. MRI revealed multiple punctiform bilateral supra and subtentorial strokes of different ages, recent and semi-recent, suggesting an embologenic etiology.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found a large pedunculated, homogeneous, avascular tumor hanging from the interatrial septum. The patient is operated on urgently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for resection of a large tumor located in the left atrium. 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concluded with the diagnosis of myxoma of the left atrium. Th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was straightforward and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via home hospitalization. <strong>Conclusion</strong>: The diagnosis of cardiac myxomas is suspected in the presence of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echocardiographic images of intracardiac masses and confirmed by histological study. Embolic accidents are one of the formidable complications of myxomas. Surgical management is urgent, especially in the presence of predictiv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embolism on echocardi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xoma of the Left atrium Cerebral Embolism Interest of trans-esophageal Ultrasound SURGERY
下载PDF
心律平对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元禄 王志毅 +2 位作者 周金台 李广平 仉玉书 《天津医药》 CAS 1999年第12期720-722,共3页
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方法观察心律平对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结果显示:(1)心律平可明显延长房室旁道前向传导的有效不应期(ERP)。(2)对心房和房室传导系统ERP亦有延长作用。(3)可降低经旁道1:1下传心室率,并可延... 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方法观察心律平对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结果显示:(1)心律平可明显延长房室旁道前向传导的有效不应期(ERP)。(2)对心房和房室传导系统ERP亦有延长作用。(3)可降低经旁道1:1下传心室率,并可延长经旁道道传时间和心动过速周期长度。(4)9/12例病人持续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这终止发作,并且证实均止于旁道的逆传途径。以上资料表明心律平延长房室旁道ERP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平 房室旁道 电生理学 人工心脏起搏
下载PDF
青年军人显著性窦性心动过缓的无创性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丁仲如 黄国明 +4 位作者 王洪如 乔怀宇 涂小文 邓小丽 涂怀军 《心脏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447-450,共4页
目的观察青年军人显著性窦性心动过缓(OSB)临床电生理特点。方法采用常规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经食管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等无创检查观察青年军人中有症状(a组)、无症状(b组)OSB患者及健康志愿者(c组)各30例。结果a、b、c组早期复极综... 目的观察青年军人显著性窦性心动过缓(OSB)临床电生理特点。方法采用常规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经食管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等无创检查观察青年军人中有症状(a组)、无症状(b组)OSB患者及健康志愿者(c组)各30例。结果a、b、c组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分别为9、8、2例(a、b与c组比较P<0.05);a、b 2组平均心率<60次/m in且显著低于c组(P<0.01),a、b 2组间平均心率、最慢心率、最快心率差异均无显著性。a、b、c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高频成分递减。经食管心房调搏示a、b 2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但注射阿托品后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阿托品试验均阴性,但达峰值心率时间a组明显慢于b、c 2组(P<0.01)。结论青年军人OSB患者电生理改变与高迷走神经张力有关,对迷走神经改变反应性慢可能为其不适症状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缓 青年军人 经食管心房调搏 动态心电图 阿托品试验
下载PDF
窦性心动过缓的食道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赵玉香 张怀勤 孙丽卿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9年第2期92-93,共2页
目的观察显著性窦性心动过缓(SB)患者临床心电与食道电生理特点。方法采用常规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经食管心房调搏等检查,观察有症状的SB患者(治疗组)、无症状的SB患者(无症状组)及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各75例。结果治疗组及无症状组的HR... 目的观察显著性窦性心动过缓(SB)患者临床心电与食道电生理特点。方法采用常规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经食管心房调搏等检查,观察有症状的SB患者(治疗组)、无症状的SB患者(无症状组)及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各75例。结果治疗组及无症状组的HRrest、HRmin、HRmean、HRmax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经食管心房调搏显示治疗组及无症状组SACT、SNRT、CSNRT、AVN-REF延长,大于正常值,且高于对照组。结论SB患者电生理改变与年龄大小有关,迷走神经反应性改变与窦房结功能障碍可能为其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缓 食道电生理 动态心电图
下载PDF
食管心房调搏时食管电极放置的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丁波 李乔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6年第1期30-31,共2页
在对57例受检者实施食管心房调搏过程中,分别在 P 波呈向下、双向及向上3种波形情况下固定电极进行起搏,以探讨最佳起搏部位。发现起搏成功率(依次为87.72%、82.46%、91.23%)及起搏阈值(依次为24.83±4.82,24.07±5.44,23.91... 在对57例受检者实施食管心房调搏过程中,分别在 P 波呈向下、双向及向上3种波形情况下固定电极进行起搏,以探讨最佳起搏部位。发现起搏成功率(依次为87.72%、82.46%、91.23%)及起搏阈值(依次为24.83±4.82,24.07±5.44,23.91±4.24 V)分别相互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进而固定起搏阈值20 V,在食管电极插入过程中记录到 P 波后,边起搏边调整电极位置,所有病例均能成功起搏,且3种 P 波出现机率相等。表明起搏阈值与心电图波形无关,只要食管导联记录到 P 波便可起搏,不必强求一定波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食管心房调搏 电极
下载PDF
苦参碱对高频左心房起搏房颤模型兔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屠叶平 侯月梅 +2 位作者 金晓媛 欧阳松 张晓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8-371,共4页
目的应用微电极阵(MEA)技术研究苦参碱对高频左心房起搏房颤模型兔的影响,探讨其可能具有的抗房颤作用。方法 6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起搏组、苦参碱A组(5 mg/kg)、苦参碱B组(10 mg/kg)、苦参碱C组(20 mg/kg),苦参碱D组(... 目的应用微电极阵(MEA)技术研究苦参碱对高频左心房起搏房颤模型兔的影响,探讨其可能具有的抗房颤作用。方法 6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起搏组、苦参碱A组(5 mg/kg)、苦参碱B组(10 mg/kg)、苦参碱C组(20 mg/kg),苦参碱D组(40 mg/kg),每组10只。连续高频左心房起搏3 w后,开胸取出心脏,用柔性电极贴附心房肌,分别记录各组场电位和激动传导的变化。结果起搏组与对照组相比,场电位时限(f APD)明显缩短,传导速度(CV)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苦参碱各组与起搏组相比,f APD、CV分别呈浓度依赖性延长与加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房颤兔模型中,苦参碱能有效延长心房肌f APD和加快CV,显示出较好的抗房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阵 苦参碱 高频左心房起搏 心房颤动 场电位时限 传导速度
下载PDF
经食管心房调搏诱发及终止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本富 周克俭 《心电学杂志》 2001年第4期209-210,共2页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诱发和终止预激综合征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价值。方法对3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行食管心房调搏程控刺激。结果经食管心房调搏对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诱发率 ,典型预激综合征A型与B型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诱发和终止预激综合征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价值。方法对3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行食管心房调搏程控刺激。结果经食管心房调搏对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诱发率 ,典型预激综合征A型与B型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典型预激综合征与詹姆斯型预激综合征差异则有非常显著意义 (P<0.05)。心房刺激诱发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关键因素是旁道有效不应期大于房室交接区有效不应期。结论典型预激综合征的类型对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无明显影响 ;诱发的关键因素是旁道有效不应期大于房室交接区有效不应期 ;猝发法是终止发作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转复成功率接近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预激综合征 食管心房调搏 猝发法 有效不应期
下载PDF
冠状窦电极的临床应用研究
8
作者 王振东 胡向阳 +6 位作者 肖践民 韩明华 王松丽 郭涛 凌峰 吴欣 李佩璋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 评价 sp2 188电极及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窦行左心房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6例患者 ,其中 9例选用 sp2 188电极 ,7例选用普通心室电极。所有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X线采用正位或左前斜位植入冠状窦电极 ,寻找最佳的... 目的 评价 sp2 188电极及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窦行左心房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6例患者 ,其中 9例选用 sp2 188电极 ,7例选用普通心室电极。所有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X线采用正位或左前斜位植入冠状窦电极 ,寻找最佳的起搏和感知部位 ,同时高能量也不致心室夺获。结果  15例患者成功植入于冠状窦中、远端 ,术中起搏参数如下 (单极 ,脉宽 0 .5 4 m s) ,sp2 188电极组 :电压 ( 1.4 5± 1.4 5 ) V,感知 ( 4 .2 6± 0 .77) m V,阻抗 ( 5 0 5 .6±10 8.1) Ω;普通心室电极组 :电压 ( 1.4 3± 0 .91) V,感知 ( 3.93± 1.4 4 ) m V,阻抗 ( 4 6 8.3± 14 5 .1) Ω。两组起搏电压、感知、阻抗差异无显著性 ( P值均 >0 .0 5 )。随访 2~ 32 (平均 15 .0 )月 ,无一例死亡。其中 2例 sp2 188电极者发生脱位及微脱位 ,各有 1例 sp2 188电极者及普通心室电极发生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最后一次随访结束 ,两组患者冠状窦电极起搏和感知功能均良好。结论 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窦中、远端行左心房起搏可行、安全 ,且价格便宜 ,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心室电极 sp2188电极 冠状窦 左心房起搏
下载PDF
对安置起搏器病人在不同心脏起搏模式下生活质量的评价
9
作者 许冬梅 郑延琳 齐国先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7年第5期1175-117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模式下病人生活质量状况。[方法]选取均能进行日常活动且植入全自动双腔起搏(DDD)型或全自动双腔起搏频率适应(DDDR)型起搏器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32例)和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51例...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模式下病人生活质量状况。[方法]选取均能进行日常活动且植入全自动双腔起搏(DDD)型或全自动双腔起搏频率适应(DDDR)型起搏器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32例)和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51例)病人83例,进行前瞻性、随机、交叉、双盲对照研究,对起搏器随机程控为不同模式各1个月,在每种模式末,所有病人均填写Hacetepe生活质量问卷和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中心血管症状学问题问卷。[结果]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与心室起搏感知频率适应(VVIR)模式相比,DDD起搏模式下,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病窦综合征病人,与DDD模式相比,DDDR、VVI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与VVIR模式相比,DDD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总分显著改善,但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各维度的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DDD模式是较佳的起搏模式;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病人,DDDR模式是最佳的起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质量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病窦综合征 频率适应性起搏 非频率适应性起搏 房室同步起搏
下载PDF
QT_C和QT_(LC)两种QT间期校正方法的评价
10
作者 刘仁光 蔡久英 +3 位作者 李莉 闫涛 杨增颜 张力 《锦州医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17-20,共4页
通过对100例食管心房调搏患者的窦性心律和心房调搏(70、90、110、130和150次/min)的不同频率进行QTC(QT/RR和QTLCQT+0.154(1-RR)两种QT间期校正方法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通过对100例食管心房调搏患者的窦性心律和心房调搏(70、90、110、130和150次/min)的不同频率进行QTC(QT/RR和QTLCQT+0.154(1-RR)两种QT间期校正方法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QTC在校正心率对QT间期影响中,显示有过度校正现象。即QTC在校正心率对QT间期影响中有随心率加快而延长的趋势,心率减慢时有相反的变化趋势。(2)QTLC在同样的心率变化中改变明显小于QTC,保持相对恒定。示QTLC是较QTC更为理想的QT间期校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QT间期 心房起搏 心律失常
下载PDF
短时间快速右心房起搏致犬心房电重构、收缩重构及解剖重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蕾 季晓平 +5 位作者 张薇 王荣 蒋世亮 陈文强 桑学东 张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通过对快速心房起搏犬的电生理特性、收缩功能及超微结构的研究,观察短时间快速心房电活动是否可引起心房重构,并探讨其在房颤持续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杂种犬17只。实验组12只,经右心耳起搏450次/min,持续5小时。快速心房刺激前后分... 目的通过对快速心房起搏犬的电生理特性、收缩功能及超微结构的研究,观察短时间快速心房电活动是否可引起心房重构,并探讨其在房颤持续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杂种犬17只。实验组12只,经右心耳起搏450次/min,持续5小时。快速心房刺激前后分别测量 P 波时程及心房有效不应期,并用多普勒超声评价二尖瓣前向血流变化。实验结束后取左心耳及梳状肌组织观察其超微结构。对照组5只,插入电极但不起搏,与实验组同步行各项检查。结果持续快速刺激5小时后,实验组心房有效不应期降低,P 波时程增加;二尖瓣心房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了17%;检查发现部分心肌细胞出现肌原纤维的损失、糖原累积及线粒体大小及形状的改变;而对照组均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短时间快速心房电活动可导致犬心房发生电重构、收缩重构及结构重构,而心房结构重构可能是心房发生电重构和收缩重构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脏起搏 人工 电生理学 心房 重构
原文传递
经食管心房调搏插管中最佳起搏位置的参数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洁 孟静 周聊生 《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7,共2页
目的 通过对起搏多参数分析以寻找最佳起搏位置 ,把病人的痛苦程度降到最小。方法  90 7例经食管心房调搏 (TEAP)的病人 ,分析身高、插管深度、食管导联P波振幅及方向和起搏阈值 ,对统计数值行相关分析。结果 食管电极导管插入的深... 目的 通过对起搏多参数分析以寻找最佳起搏位置 ,把病人的痛苦程度降到最小。方法  90 7例经食管心房调搏 (TEAP)的病人 ,分析身高、插管深度、食管导联P波振幅及方向和起搏阈值 ,对统计数值行相关分析。结果 食管电极导管插入的深度与病人的身高有显著的相关性 (P <0 .0 0 1) ;食管导联P波振幅的高低与起搏阈值呈负相关 (P <0 .0 0 1) ;3种不同P波形态与起搏阈值组间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病人的身高可预测插管的深度 ;食管导联P波振幅越大 ,所用起搏阈值则越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心房调搏 电极 起搏阈值 P波
原文传递
生理性起搏的历史及研究现状
13
作者 王洪涛 张薇 +2 位作者 艾永飞 马文帅 李志立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7期1375-1377,共3页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易引起非同步性的房室收缩与舒张,损害心脏功能,导致心力衰竭。而生理性起搏器与之相比,能够模拟生理传导,保持房室、双室同步起搏,满足患者不同情况下的生理性需要,成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将就生理性...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易引起非同步性的房室收缩与舒张,损害心脏功能,导致心力衰竭。而生理性起搏器与之相比,能够模拟生理传导,保持房室、双室同步起搏,满足患者不同情况下的生理性需要,成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将就生理性起搏的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 心脏起搏器 心房 心室 心衰
原文传递
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三年随访研究
14
作者 陈震 徐曙东 +2 位作者 蒋益波 蒋智慧 周俊高 《现代医学》 2014年第5期486-489,共4页
目的:研究高位右心房主动电极植入的长期效果和对临床的影响。方法: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者房室传导阻滞在我科植入双腔起搏器、心房主动电极定位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同期被动电极植入右心耳的患者作为对照,... 目的:研究高位右心房主动电极植入的长期效果和对临床的影响。方法: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者房室传导阻滞在我科植入双腔起搏器、心房主动电极定位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同期被动电极植入右心耳的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起搏不良事件及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结果:在主动电极组随访期显著长于被动电极组的情况下,两组间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无差异,其术前、术后变化亦无差异;仅主动电极植入时阻抗高于随访期(P<0.05),其阈值、P波高度等均无差异;不良事件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结论:高位右心房起搏长期治疗安全有效,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可以作为心房起搏的一个可行的替代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右心房 游离壁 随访
原文传递
心脏起搏阈值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娅梅 郭涛 《中华全科医学》 2009年第1期85-86,共2页
起搏阈值(pacing threshold)是引发心肌扩布性兴奋所需的最小电刺激,包括时间阈值和电压阈值。阈值升高导致起搏失夺获对起搏器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研究发现:动物种属、心肌电生理特性、药物、体外电击、起搏... 起搏阈值(pacing threshold)是引发心肌扩布性兴奋所需的最小电刺激,包括时间阈值和电压阈值。阈值升高导致起搏失夺获对起搏器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研究发现:动物种属、心肌电生理特性、药物、体外电击、起搏电极导线性能、胸部放射治疗等诸多因素影响起搏阈值。本文就这些影响因素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起搏阈值 心室起搏阈值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合并巨大右心房起搏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潘轶文 张杰芳 +5 位作者 盛夏 王敏 徐添添 孙雅逊 杨莹 傅国胜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5期397-402,共6页
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CSP)在有起搏适应证且合并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巨大右心房患者155例,分为3组:希... 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CSP)在有起搏适应证且合并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巨大右心房患者155例,分为3组:希氏束起搏(HBP)组53例,男35例,年龄(69.5±11.7)岁;左束支起搏(LBBP)组72例,男44例,年龄(71.3±8.6)岁;右心室起搏(RVP)组30例,男20例,年龄(69.5±10.3)岁。评估和比较术中及随访期间导线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收缩压(RV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3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成功行HBP 45例(84.9%,45/53),成功行LBBP 68例(94.4%,68/72);RVP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②与RVP组比较,HBP组术中阈值及R波感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3组患者随访期间阈值、感知、阻抗较术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P组和LBBP组术前及随访期间LVEF和LVE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VSP均较基线下降[HBP组:(44.0±19.9)mmHg(1 mmHg=0.133 kPa)对(50.1±25.4)mmHg,P=0.04;LBBP组:(41.8±15.7)mmHg对(51.7±19.8)mmHg,P=0.03]。RVP组在随访期间LVEF较基线下降(45.1%±18.2%对50.8%±19.9%,P=0.04),LVEDD及RV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CSP在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有起搏适应证的巨大右心房患者,HPCSP可能是较优选择,可通过鞘管塑形或使用"鞘中鞘"等技术提高植入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巨大右心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