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阳明“心”思想的澄清
1
作者 姜宗强 孙文高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3,共9页
王阳明对“心”的认识,受到孔子、孟子、北宋五子以及朱熹、陆象山等关键人物的影响。他把“吾心”纳入宇宙论体系中进行逻辑论证,以此说明“吾心”是世界的来源和组成部分,只有这样理解,方可以透悟“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从... 王阳明对“心”的认识,受到孔子、孟子、北宋五子以及朱熹、陆象山等关键人物的影响。他把“吾心”纳入宇宙论体系中进行逻辑论证,以此说明“吾心”是世界的来源和组成部分,只有这样理解,方可以透悟“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从而理解“心体”这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核心概念。如果不从本体论的角度深刻理解“心体”的涵义,我们就无法把握王阳明心性思想的精髓,进而把握“人心和道心”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厘清人心和道心这两个概念,建构人心和道心在心性学中的中枢地位,以诠释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而如果从工夫论的角度阐明“求放心”,则在儒家思想中又具有形而上学的理论意义。依照这样的逻辑理路,本体论与工夫论之间则可相得益彰,宇宙论和认识论就会达到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 道德主体 二重向度 超越论 心自体
下载PDF
马克思对康德哲学革命的扬弃 被引量:15
2
作者 俞吾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4,共7页
本文提出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康德的哲学革命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新问题,论述了康德哲学革命的贡献及局限以及马克思对康德哲学革命成果的超越和推进。
关键词 哲学革命 物自体 先验幻相 实践 社会关系 否定性的辩证法
下载PDF
论意象创构中的象外之象 被引量:9
3
作者 朱志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象外之象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体悟物象或事象时,借助于想象力,调动起审美经验,从而使物象或事象与主观情意进一步有机交融而形成的。象外之象是主体依托于实象凝神遐想的结果,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创造,是对现实时空的一种拓展。象外之象不... 象外之象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体悟物象或事象时,借助于想象力,调动起审美经验,从而使物象或事象与主观情意进一步有机交融而形成的。象外之象是主体依托于实象凝神遐想的结果,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创造,是对现实时空的一种拓展。象外之象不能脱离实象而独立存在,并对实象有所突破和改造,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乃至超越于虚实结合的象本身,达到无限。象外之象影响着主体对物象、事象的观取方式,基于主体的审美经验,有助于呈现物象和事象的神似,并以其自由的形态获得了丰富的表现力。艺象包括实象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想象的象外之象,而欣赏者在此基础上又有自己想象的象外之象。艺术家的创作常常通过象外之象增强象对意的传达能力,给欣赏者留下足够的再创造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外之象 想象力 虚实结合 神似 凭心运象
下载PDF
心物关系与教育改革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良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8-97,共10页
教育变革总是伴随认识论或知识论的转型。认识论的基本分歧是心物二元论以及由此派生的先验论与经验论之争。认识论的分歧在中国教育哲学领域主要呈现为心学与理学之争,而西方教育哲学领域主要呈现为经验论与先验论之争或建构主义与实... 教育变革总是伴随认识论或知识论的转型。认识论的基本分歧是心物二元论以及由此派生的先验论与经验论之争。认识论的分歧在中国教育哲学领域主要呈现为心学与理学之争,而西方教育哲学领域主要呈现为经验论与先验论之争或建构主义与实体主义之争。在心物二元论之外,整体主义及其自然法可作为认识论的第三条道路。整体主义及其自然法是一切生物尤其是动物的自然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关系 二元论 先验论 经验论 整体主义 自然法
下载PDF
“黑色故事”背后的纯真心灵——霍桑黑色小说艺术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16-417,共2页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传奇作家。他善于应用象征手法揭示人性背后隐藏的罪恶,探索和挖掘人的心灵真谛。通过对霍桑两部极具代表性的黑色小说的描述,揭示人性背后隐藏的罪恶,进而论述霍桑通过内省暴露人性罪恶追求人类...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传奇作家。他善于应用象征手法揭示人性背后隐藏的罪恶,探索和挖掘人的心灵真谛。通过对霍桑两部极具代表性的黑色小说的描述,揭示人性背后隐藏的罪恶,进而论述霍桑通过内省暴露人性罪恶追求人类纯真心灵的超验主义哲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撒尼尔·霍桑 黑色故事 超验内省 隐藏罪恶 纯真心灵
下载PDF
先验主义与美国十九世纪文学
6
作者 王庆奖 罗成惠 《红河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探讨了19世纪先验主义思潮对美国文学的作用与影响,论证了这个时期美国文学借助先验主义思潮在解放思想、文化独立、社会改革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和历史贡献。
关键词 先验主义 美国 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
下载PDF
论《孟子》先验仁义观的内在矛盾及其化解
7
作者 王世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年第4期85-89,共5页
孟子推崇孔子,其核心思想也正是"仁",并且通过"良知""良能"赋予其先验性质。孟子从先验的立场把仁归结为人心的本质,但是从经验事实出发的论证方法,使其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这个矛盾最终依托君子以心养... 孟子推崇孔子,其核心思想也正是"仁",并且通过"良知""良能"赋予其先验性质。孟子从先验的立场把仁归结为人心的本质,但是从经验事实出发的论证方法,使其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这个矛盾最终依托君子以心养心的人格品质,完成先验仁义观的自我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验仁义 君子
下载PDF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心灵的升华——霍桑《美的作家》主题解析
8
作者 肖依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4-75,共2页
本文分析了《美的艺术家》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心灵的升华。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作家霍桑的理想主义思想与爱默生的超验思想的一致性。
关键词 超验思想 人与自然 心灵升华
下载PDF
“充餘之美”——唐君毅先生論中國藝術精神
9
作者 文潔華 《人文中国学报》 2013年第1期433-456,共24页
本文主要以唐君毅先生《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一書中的豐富論點,闡釋其謂藝術爲人生之'餘事'或'充餘之美'的概念。本文首先指出唐君毅先生的美學觀,離不開其黑格爾模態的'客體化'觀點,以及其結合儒家心性論的... 本文主要以唐君毅先生《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一書中的豐富論點,闡釋其謂藝術爲人生之'餘事'或'充餘之美'的概念。本文首先指出唐君毅先生的美學觀,離不開其黑格爾模態的'客體化'觀點,以及其結合儒家心性論的特殊性,并先從唐君毅先生論美感經驗的根源處開始探討。本文揭示了唐先生的心性觀如何使他論審美經驗時,强調一種'内在化的模式',也就是主體'統體的覺攝'活動。此覺攝展示了客體相,其後心意活動才對客體作出'選擇與剖判'。本文指出,如此唐先生談審美經驗并非否定了主客關係,而是更上一層,先從形上的超越心體抽離覺攝的内容,并使其客體化之後開始欣賞客體,此乃唐先生所説的内心情調之客觀化。本文依此進一步理解其如何説中國藝術乃表現整個人之性情胸襟這一觀點,以及藝術如何根植於個人生命及精神活動之興趣,而對其所嚮往之形式有特定之要求。本文并由此超越心覺的活動理解中國藝術的'藏、修、息、游',以及'充餘之美'的觀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經驗 超越心體 統體的覺攝 藏、修、息、游 移情 充餘之美
下载PDF
儒家仁道的演化系谱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光国 《国际儒学(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1期38-52,169,共16页
传承儒家的科学进路,应以现代科学哲学作为基础,建构普世性的“自我”与“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以之作为参考架构,分析作为先秦儒家经典的《四书》。依照这种分析文化系统的知识论策略,儒家所主张的“仁道”,包含孔子最早提倡的“仁、... 传承儒家的科学进路,应以现代科学哲学作为基础,建构普世性的“自我”与“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以之作为参考架构,分析作为先秦儒家经典的《四书》。依照这种分析文化系统的知识论策略,儒家所主张的“仁道”,包含孔子最早提倡的“仁、义、礼”伦理体系;孟子依此提出“四端之心”,作为“仁、义、礼、智”的心理基础;汉代的董仲舒将之扩展成“五常”,使其成为支撑华人社会运作的“先验形式架构”。儒学第二期最重要的发展是宋儒朱熹的成果,他以《周易》的宇宙观作为背景视域,说明儒家的“仁道”是跟“天道”相通的。但他继承儒家的“宇宙论进路”并不容易为世人所理解;依照科学进路,则可以清楚看出:儒家的“五常”是支撑华人社会的“潜意识”结构;孔子主张的“忠恕”之道,是主导华人社会互动的“意识”结构;《大学》主张的“絜矩之道”,则可以开出华人社会生活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道 先验性形式架构 意识结构 四端之心 五常 絜矩之道
原文传递
健康、心态与境界——兼谈SARS引起的恐慌 被引量:2
11
作者 卢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40,47,共4页
人的生存是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所以,人的健康也包含相应的三个方面。生理健康与精神健康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人有了健康的心态和超越的境界就可以较好地保持生理的健康。在SARS袭来的时候,我们不能陷于无知的恐慌,保持健康的... 人的生存是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所以,人的健康也包含相应的三个方面。生理健康与精神健康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人有了健康的心态和超越的境界就可以较好地保持生理的健康。在SARS袭来的时候,我们不能陷于无知的恐慌,保持健康的心态,既有利于保持免疫力,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 心态 境界
原文传递
概念革命能否解决心身问题?——兼评柯林·麦金的先验自然主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丽 刘占峰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14,共6页
当代心灵哲学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遇到了"危机"。麦金认为,危机源于我们当前的概念图式不适于解决心身问题,摆脱危机要发动概念革命,建立新的实在观、意识观和空间观,但这超越了人类的能力。麦金的概念革命思想堪称心灵哲学中... 当代心灵哲学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遇到了"危机"。麦金认为,危机源于我们当前的概念图式不适于解决心身问题,摆脱危机要发动概念革命,建立新的实在观、意识观和空间观,但这超越了人类的能力。麦金的概念革命思想堪称心灵哲学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其有关人类概念图式中蕴含"空间化隐喻"的主张是发人深省的,但他只是重新定位了而非解决了心身问题,他在概念革命上的悲观立场也缺乏可靠依据。另外,先验自然主义的预设要么是悬而未决的,要么是成问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问题 概念革命 先验自然主义
原文传递
超越的美学体系——从胡塞尔现象学看《二十四诗品》
13
作者 徐岱 谢雪梅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59,共6页
文章把胡塞尔现象学作为认识工具来重新理解《二十四诗品》。认为《二十四诗品》所描述的诗人经由近似于“现象学悬搁”与“先验还原”的反思道路之后,超越“纯粹意识”的操作性,获取以虚静人性为根柢的审美心胸;当这种纯净的意识统摄... 文章把胡塞尔现象学作为认识工具来重新理解《二十四诗品》。认为《二十四诗品》所描述的诗人经由近似于“现象学悬搁”与“先验还原”的反思道路之后,超越“纯粹意识”的操作性,获取以虚静人性为根柢的审美心胸;当这种纯净的意识统摄其意向对象时,诗人超越“先验构造”的异质性,当下洞见对象的本质,全然成立其审美创造。运用现代的理性认识工具发现《二十四诗品》基于感性的根基,建构了超越的美学体系,相信有助于拓展其在现代语境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现象学 《二十四诗品》 纯粹意识 审美心胸 先验构造 审美创造
原文传递
康德需要面对他心问题吗?——论康德自我理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14
作者 曾允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6,23,共6页
围绕康德是否会像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主体性哲学那样,因坚持主体性立场而面临他心问题的困扰,学界曾展开争论,并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但无论哪一方都忽视了康德的自我理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必须看到,要回答康德是否需要面对他心... 围绕康德是否会像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主体性哲学那样,因坚持主体性立场而面临他心问题的困扰,学界曾展开争论,并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但无论哪一方都忽视了康德的自我理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必须看到,要回答康德是否需要面对他心问题,必须联系他在认识论中对自我的三重划分。其中,先验自我和本体自我由于各自的特征而不会引发他心问题,但有关经验自我的认识则由于它在内容构成和获得渠道上的特征,会使康德需要面对他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他心问题 先验自我 经验自我 本体自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