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 AND DEEP DIVERSION TUNNELS OF 1^(ST) STAGE PROJECT IN WEST ROUTE OF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1
作者 Shen Fengsheng,Liu Xin (Reconnaissance,Planning,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Yellow River Construction Commissio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Zhengzhou 450003 China)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527-1532,共6页
West Route of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situated in sou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is a giant project,which will deliver 17 billion m3 of water from the main stream and tributaries upstream of the Yangtze... West Route of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situated in sou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is a giant project,which will deliver 17 billion m3 of water from the main stream and tributaries up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t is to be constructed in 3 stages, of which the 1st stage project includes delivering 4 billion m3 of water by gravity from two tributaries of Yalong River and three tributaries of Dadu River. The project consists of 5 dams,7 tunnels and a channel in series,with the dam height of 63~123 m and water transfer length of 260.3 km,of which the tunnels measure 244.1 km. The special climatic,environmental and geologic conditions make the project much more complicated in construction,especially 3 tunnels with the length longer than 50 km each create challenges to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survey,design and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西线工程 引水隧洞 TBM
下载PDF
Early Pleistocene formation of the asymmetric east-west pattern of upper water structure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被引量:1
2
作者 JIN HaiYan JIAN ZhiMin CHENG XinRong GUO JianQ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21期2251-2257,共7页
Surface-and subsurface-dwelling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from the upper 43 m of Hole A at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Site 807,which was recovered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during ODP Leg 130,were analyze... Surface-and subsurface-dwelling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from the upper 43 m of Hole A at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Site 807,which was recovered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during ODP Leg 130,were analyzed for stable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s.By comparing these results with data from ODP Site 851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this study has reconstructed the paleoceanographic changes in upper ocean water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since 2.5 Ma.During the period from 1.6-1.4 Ma,the oxygen isotopes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s were found to markedly change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further confirming the final formation of the well-defined asymmetric east-west (E-W) pattern at that time.This feature was similar to the z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s higher in the west and lower in the east) and the asymmetric upper water structure (thermocline depth is deeper in the west and shallower in the east) in the modern equatorial Pacific.The zonal gradient change of subsurface water δ18O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surface water δ18O,indicating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asymmetric E-W pattern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should be much more related to the shoaled thermocline and markedly decreased sub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Moreover,since ~1.6 Ma,the carbon isotopic differences betwee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s clearly decreased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and their long-term eccentricity periods changed from 400 ka to ~500 ka,reflecting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ocean carbon reservoir.This probably resulted from the deep water reorganization in the Southern Ocean at that time and its enhanced influence on the tropical Pacific (especially subsurface water).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tropical oce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太平洋 非对称 早更新世 结构模式 上层 水体 碳同位素分析 大洋钻探计划
原文传递
Situation and Prevention of Loess Water Erosion Problem along the West-to-East Gas Pipeline in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菁莪 项伟 左勖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968-973,共6页
Loess water erosion constitutes a great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the West-to-East Gas Pipeline in China. Through aerial-photo interpret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typical region (Zichang (子长)-Yongping (水坪) ... Loess water erosion constitutes a great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the West-to-East Gas Pipeline in China. Through aerial-photo interpret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typical region (Zichang (子长)-Yongping (水坪) Section) where the loess water erosion problem is intensely developed, the influence of water erosion on the pipeline in the loess area can be manifested as the following 3 aspects: (1) surface and gully erosion causes the base overhead and pipeline exposure; (2) underground erosion forms caves, which may cause surface subsidence and foundation failure; (3) water erosion of loess may destroy the balance of slopes and cause geological hazards like landslide, collapse and debris flow. Presently, the controlling methods are mainly concrete or grouted rubble protection. These methods are not only high in cost but also have poor effect and poor durability. This article suggests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loess water erosion problem with soil solidified material. Then, related tests a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of uniaxial compression, permeability, and anti-erosion ability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anti-erosion ability of solidified loes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to-east Gas Pipeline loess water erosion soil solidified material.
原文传递
Use of Topographic Map Evidence to Test a Recently Proposed Regional Geomorphology Paradigm: Wind River-Sweetwater River Drainage Divide Area, Central Wyoming, USA 被引量:4
4
作者 Eric Clausen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9年第8期404-423,共20页
Topographic map evidence from the Wyoming Wind River-Sweetwater River drainage divide area is used to test a recently proposed regional geomorphology paradigm defined by massive south- and southeast-oriented continent... Topographic map evidence from the Wyoming Wind River-Sweetwater River drainage divide area is used to test a recently proposed regional geomorphology paradigm defined by massive south- and southeast-oriented continental ice sheet melt water floods that flowed across the entire Missouri River drainage basin. The new paradigm forces recognition of an ice sheet created and occupied deep “hole” and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ly accepted paradigm in which a pre-glacial north- and northeast-oriented slope would have prevented continental ice sheet melt water from reaching or crossing the Wind River-Sweetwater River drainage divide. Divide crossings (or low points) are identified as places where water once flowed across the drainage divide. Map evidence is interpreted first from the accepted paradigm perspective and second from the new paradigm perspective to determine the simplest explanation. Both paradigm perspectives suggest south-oriented water crossed the drainage divide, although accepted paradigm interpretations do not satisfactorily explain the large number of observed divide crossings and are complicated by the need to bury the Owl Creek and Bridger Mountains to explain why the Wind River now flows in a north direction through Wind River Canyon. New paradigm interpretations explain the large number of divide crossings as diverging and converging channel evidence (as in flood-formed anastomosing channel complexes), Owl Creek and Bridger Mountain uplift to have occurred as south-oriented floodwaters carved Wind River Canyon, and a major flood flow reversal (caused by ice sheet related crustal warping and the opening up of deep “hole” space by ice sheet melting) as being responsible for the Wind River abrupt turn to the north. While this test only addresses topographic map evidence, Occam’s Razor suggests the new paradigm offers what in science should be the preferred Wind River-Sweetwater River drainage divide origin interpre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aver DIVIDE ESCARPMENT CONTINENTAL Ice Sheet Melt water Floods east-west CONTINENTAL DIVIDE Great DIVIDE BASIN WIND RIVER BASIN WIND RIVER Mountains
下载PDF
虚拟集聚能否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5
作者 陈芳 王溪裕 《环境经济研究》 2024年第3期66-85,共20页
作为数字经济孵化出的产业组织新形态,虚拟集聚能否成为城市空间维度绿色发展的新引擎值得关注。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2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区位熵和地理距离外溢衰减指数测度虚拟集聚水平,并系统考察了虚拟集聚在城市层面的环... 作为数字经济孵化出的产业组织新形态,虚拟集聚能否成为城市空间维度绿色发展的新引擎值得关注。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2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区位熵和地理距离外溢衰减指数测度虚拟集聚水平,并系统考察了虚拟集聚在城市层面的环境效应。研究表明:虚拟集聚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整合是其影响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虚拟集聚对东部、中部地区以及城市群中城市绿色发展的U型影响更加显著;此外,虚拟集聚有效降低了省界城市的环境污染,成为破除边界污染的突破口。因此,本文建议加快核心数字技术创新,着力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破除市场一体化壁垒;因地制宜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集聚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边界污染 东数西算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过程中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水汽的分布和传输特征
6
作者 唐南军 任荣彩 +1 位作者 祝传栋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7-986,共20页
夏季南亚高压的“双模态”分布对应着其中心位置在10~20天准双周时间尺度上的东—西振荡,对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的水汽分布和传输有显著影响。本文利用夏季7~8月逐日的ERAI再分析资料,通过基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指数的位相合成分析... 夏季南亚高压的“双模态”分布对应着其中心位置在10~20天准双周时间尺度上的东—西振荡,对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的水汽分布和传输有显著影响。本文利用夏季7~8月逐日的ERAI再分析资料,通过基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指数的位相合成分析发现,当南亚高压呈青藏高原模态时,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地区上对流层水汽含量异常偏高(低),伊朗高原模态时则相反;伴随南亚高压中心位置由青藏高原向西移至伊朗高原上空,上对流层水汽含量正异常中心亦自青藏高原东侧向西逐渐传播到伊朗高原以西地区。进一步诊断表明,除了在青藏高原北侧和南侧水汽经向绝热输送异常有抵消作用外,两高原地区上对流层水汽倾向异常主要由水汽纬向绝热输送异常及其辐合辐散异常所贡献,而青藏高原地区对流活动引起的垂直非绝热输送异常在上对流层则主要与剩余项(水汽的凝结和蒸发)相抵消。因此,青藏高原(伊朗高原)上对流层为水汽含量正异常时对应着青藏高原上空的对流活动异常偏弱(强)。而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和上对流层水汽含量正异常中心自青藏高原向伊朗高原移动的过程,对应着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流活动异常和垂直向上的水汽非绝热输送异常不断增强,同时上对流层水汽凝结异常也不断增强。此外,南亚高压向西移动过程中,上对流层水汽绝热辐合(辐散)异常主要发生在其西(东)侧,这是造成水汽含量异常中心纬向传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东—西振荡 青藏高原周边 上对流层水汽 分布与传输
下载PDF
“东数西算”联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策略探究
7
作者 郑博文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8期49-52,共4页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立足于经济发展实际,全面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深厚潜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聚集于三个核心要素,即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产业转型,充分体现创新性、高品质、技术领先性的特点,推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立足于经济发展实际,全面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深厚潜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聚集于三个核心要素,即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产业转型,充分体现创新性、高品质、技术领先性的特点,推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东数西算”战略实施,构建了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强调延展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空间,构建西部地区的发展枢纽,实现了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由此,借助于“东数西算”联动效能,构建赋能数字经济新生态更精确地洞察市场需求、更有效地推进技术创新、更灵活地调配资源要素,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逻辑链条,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数西算”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 技术创新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对“东数西算”工程赋能西部振兴的探讨
8
作者 庞奇 《商业观察》 2024年第7期37-40,共4页
以全面实现西部振兴为目标,分析区域协调发展下的“东数西算”工程。第一部分阐述“东数西算”工程的内容、建设意义、建设现状,明确“东数西算”工程的推动作用。第二部分总结全方位多层次实践区域战略统筹制度、发挥地区之间的企业优... 以全面实现西部振兴为目标,分析区域协调发展下的“东数西算”工程。第一部分阐述“东数西算”工程的内容、建设意义、建设现状,明确“东数西算”工程的推动作用。第二部分总结全方位多层次实践区域战略统筹制度、发挥地区之间的企业优势、认识数字人才的优势与价值这三点建议。第三部分总结实践效果,加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旨在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东数西算”工程 西部振兴
下载PDF
EAST新型下偏滤器冷却结构传热性能数值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厚昌 李磊 +5 位作者 姚达毛 周自波 曹磊 许铁军 韩乐 訾鹏飞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7-133,共7页
为实现EAST装置超400s长脉冲高约束模、10MW加热功率下的稳态运行,需对现有的下碳偏滤器进行升级改造,拟采用钨串结构水冷却系统,热通量控制在水冷钨铜第一壁材料允许的稳态的10MW·m-2。在对下钨偏滤器的冷却结构传热性能进行数值... 为实现EAST装置超400s长脉冲高约束模、10MW加热功率下的稳态运行,需对现有的下碳偏滤器进行升级改造,拟采用钨串结构水冷却系统,热通量控制在水冷钨铜第一壁材料允许的稳态的10MW·m-2。在对下钨偏滤器的冷却结构传热性能进行数值模拟仿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多种以钨串单元为基础的冷却结构,提出了一种新型下钨偏滤器水冷结构设计,并建立了满足传热要求的EAST装置新型下钨偏滤器单元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等离子体 钨偏滤器 水冷 传热分析
下载PDF
EAST第一壁水冷结构类型传热能力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訾鹏飞 曹磊 +3 位作者 李磊 韩乐 刘严伟 姚达毛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9-465,共7页
为了能够更加直接地比较EAST中第一壁水冷结构的传热能力,给出在未来设计中的选型参考,利用模拟分析的手段对现有的以及正在研制的水冷结构进行了在相同的工况下传热能力的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水冷结构中不同材料的温度,得到传热能力的优... 为了能够更加直接地比较EAST中第一壁水冷结构的传热能力,给出在未来设计中的选型参考,利用模拟分析的手段对现有的以及正在研制的水冷结构进行了在相同的工况下传热能力的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水冷结构中不同材料的温度,得到传热能力的优劣,同时考虑各种材料的许用温度,结合工艺难度及工程造价等因素对各结构进行了整体比较。计算结果显示,就传热能力而言,钨串结构最好,焊接结构次之,螺栓连接结构最差。结合造价及工艺难度等条件可以看出,钨串结构仍是目前最适用于高热负荷区域的结构,W/TZM/C作为第一壁材料的焊接结构适用于较低热负荷的区域,螺栓连接结构在未来发展中将会逐渐被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第一壁 水冷结构 传热对比
下载PDF
“东数西算”战略视角下算法支撑资源空间分布探究——基于1997—2020年数学学科国家三大科技奖获奖者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福涛 周盈盈 +1 位作者 袁永 王芷昀 《科技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1-81,共11页
厘清算法支撑能力的区域分布以及算力供给与算法支撑能力匹配程度等问题,是提升我国“东数西算”战略效能的关键。以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等三大科技奖衡量算法支撑能力,以可用机架规模度量算力供给水平,采用社... 厘清算法支撑能力的区域分布以及算力供给与算法支撑能力匹配程度等问题,是提升我国“东数西算”战略效能的关键。以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等三大科技奖衡量算法支撑能力,以可用机架规模度量算力供给水平,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省份作为空间分析单位,基于对1997—2020年间数学领域国家三大科技奖获奖者情况的统计分析,结合算力规模计算基尼系数,比较数学领域核心研发力量和“东数西算”枢纽分布情况,以探究我国算法支撑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我国算力枢纽的算法支撑资源的空间分布严重不均;从算力规模和算法支撑资源的丰富程度来看,京津冀枢纽、长三角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枢纽为高梯度地区,应将时效需求低的业务转移到西部地区,加快建设超算、智算数据中心;成渝枢纽为中梯度区域,应依托本地高校加强与北京等地的研发合作;甘肃枢纽、内蒙古枢纽、贵州枢纽和宁夏枢纽等低梯度区域则应加大算力基础建设;此外,粤港澳地区更需要聚焦于提高计算效率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统筹规划大数据中心区域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力枢纽 算法支撑 数据中心建设 国家三大科技奖 “东数西算”工程 数字经济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菅宇翔 殷庆元 李加水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23年第2期34-37,64,共5页
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对通水以来工程运行情况和沿线生态环境影响情况进行回顾性评价,经分析工程治污效果明显,环境影响可接受,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等环境效益显著。
关键词 南水北调 东线一期工程 生态环境保护 回顾性评价
下载PDF
寻求南水北调西线项目的替代性方案
13
作者 周民良 《开发研究》 2023年第4期1-12,共12页
鉴于我国水资源南北区域分布不均衡,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中央就提出南水北调工程。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规划建设东线、中线、西线工程。目前中线、东线一期工程已经建成通水,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是否为西线工程... 鉴于我国水资源南北区域分布不均衡,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中央就提出南水北调工程。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规划建设东线、中线、西线工程。目前中线、东线一期工程已经建成通水,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是否为西线工程、西线工程何时开工为各方关注。但从工程安全性、经济合理性角度出发,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都应放弃。取而代之的,把更多黄河之水用于中上游地区,增设中上游短距离引黄工程。与此同时,可增加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向北调水量,以满足黄河中上游用水增加时中下游的用水需求。除此而外,可以采取节水、节约粮食、海水淡化、南水南调、优化经济结构多种政策管理方式,进一步改善我国南北区域的用水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西线 替代方案 黄河引水工程 中线 东线
下载PDF
构建黄河大水网 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牛玉国 张金鹏 《水利经济》 2023年第2期1-4,93,共5页
鉴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很多重大问题都与水资源短缺息息相关,从洪水威胁依然是流域最大威胁、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流域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鉴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很多重大问题都与水资源短缺息息相关,从洪水威胁依然是流域最大威胁、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流域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探讨了这些重大问题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论述了这些重大问题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现状及节水潜力有限的现状,指出构建黄河大水网是治本之策,并从“纲、目、结”三方面论述了构建黄河大水网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国家安全 水资源短缺 黄河大水网 南水北调西线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受水区缺水形势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福生 彭少明 +2 位作者 李克飞 贺丽媛 周翔南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23,共5页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从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等方面识别流域现状缺水状况,考虑新形势下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要求,预测黄河流域2035年需水量约为545亿m^(3),缺水量约为136亿m^(...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从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等方面识别流域现状缺水状况,考虑新形势下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要求,预测黄河流域2035年需水量约为545亿m^(3),缺水量约为136亿m^(3),其中上中游六省(区)缺水量约103亿m^(3),占比76%,是流域内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解决黄河流域缺水问题的根本措施,上中游六省(区)是主要受水区,一期工程调水80亿m^(3)可基本解决上中游六省(区)生活、工业等刚性用水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水区 资源性缺水 供需形势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下载PDF
“东数西算”下的高效数据流通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沈林江 仇树卿 +3 位作者 崔超 许俊东 李兆滨 耿晓巧 《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 CSCD 2023年第5期3-12,共10页
【目的】东数西算场景下的数据流通策略需要综合考虑能耗、成本、时延等各类系统优化目标,本文采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实现高效的数据分级和流转策略。【方法】首先对东数西算场景下的数据要素流通系统架构和关键业务逻辑进行分析,并基于... 【目的】东数西算场景下的数据流通策略需要综合考虑能耗、成本、时延等各类系统优化目标,本文采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实现高效的数据分级和流转策略。【方法】首先对东数西算场景下的数据要素流通系统架构和关键业务逻辑进行分析,并基于数据分类分级、数据传输、数据服务等关键流程的控制因素,融合多类业务优化目标,构建系统优化的通用数学模型,最后通过深度强化学习实现问题求解和策略优化。【结果】通过系统仿真,与多种基线算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在收敛性、系统长期收益、目标均衡等方面的优势。【局限】本文中方法对相关系统进行了合理的简化建模,在生产中需要基于现有方法,结合实际系统进行策略分析和回报函数定义,以进一步提升方法的推广能力和应用效果。【结论】东数西算等复杂场景下,综合考虑多种业务优化目标,并通过深度强化学习等算法对数据流通策略进行优化,能够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有效提升系统自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数西算 数据流通 深度强化学习
下载PDF
科学数据“东数西算”组织机制与传输模式研究
17
作者 方肖 胡正银 +1 位作者 韩锐 郑亮 《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 CSCD 2023年第5期13-22,共10页
【目的】科学数据“东数西算”是“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顺利实施需要众多机构协同合作。研究其组织机制与传输模式,凝练出科学的技术方案,归纳典型的示范案例,对促进科学数据“东数西算”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首先从... 【目的】科学数据“东数西算”是“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顺利实施需要众多机构协同合作。研究其组织机制与传输模式,凝练出科学的技术方案,归纳典型的示范案例,对促进科学数据“东数西算”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首先从组织机制的角度分析了科学数据处理的3种模式,然后探讨了科研联盟模式下基于联盟链理论的科学数据传输模型构建,最后结合基于科研联盟模式与科学数据传输模型开展的科学数据“东数西算”具体实践,总结开展科学数据“东数西算”的相关经验。【结果】科研联盟模式可以整合现有资源促进科学数据流通,可溯源的数据传输模型使各机构在确认权责利益时有据可循。【结论】建立科学的组织机制与传输模式能够减少科学数据“东数西算”过程中的资源投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促进科学数据安全流通与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数据 东数西算 联盟链 中国科技云成渝枢纽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上线调水方案沿革及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景来红 李福生 +2 位作者 崔荃 曹廷立 张权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12,共4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历经70余a论证,经历了多个论证阶段。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了调水170亿m^(3)的总体工程布局,2008年完成的《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初稿)提出了调水80亿m^(3)的工程布局。随着...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历经70余a论证,经历了多个论证阶段。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了调水170亿m^(3)的总体工程布局,2008年完成的《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初稿)提出了调水80亿m^(3)的工程布局。随着论证工作不断深入,对工程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对调水区生态的影响认识不断加深。结合新时期新要求,依托前期工作成果,对调水方案深化研究,深入分析调水河流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复核已有方案调水规模,优化调水方案,分析调水影响,提出了优化后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贾曲(上线)方案,即金沙江岗托水库抽水40亿m^(3)+雅砻江、大渡河调水40亿m^(3)的联合调水80亿m^(3)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调水方案 可调水量 上线方案 方案优化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总体布局及一期工程方案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金良 景来红 +2 位作者 李福生 唐梅英 崔萌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共5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调水进入黄河上游,已研究70多a,历经多个研究阶段,形成调水方案数百个。经过深入论证,西线工程总体布局和工程规划方案已纳入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并在2008年完成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调水进入黄河上游,已研究70多a,历经多个研究阶段,形成调水方案数百个。经过深入论证,西线工程总体布局和工程规划方案已纳入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并在2008年完成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2008年以来,随着西线工程前期研究工作的深入,结合新形势和新发展要求,其调水规模和调水线路研究已逐渐聚集,形成了上下线组合调水的总体布局方案和一期工程方案。一期工程的上线和下线是独立的调水线路,其中上线已经过数十年勘察论证,前期工作基础扎实,入黄位置高,覆盖范围广;下线利用在建工程作为水源水库,水源条件相对较好。一期工程已具备开展可行性研究的条件。建议国家尽早决策西线工程开工建设,补齐国家水网主骨架,为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和支撑西部发展提供有力水资源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上线方案 下线方案 上下线组合调水方案 总体布局方案 一期工程方案
下载PDF
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防渗漏施工技术 被引量:4
20
作者 沈寒峰 李鹏飞 《北方建筑》 2023年第3期55-59,共5页
为提高给排水管道防渗漏施工效果,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市市政给排水顶管施工工程为例,基于顶管施工技术进行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防渗漏施工研究。结合工程概况,提出防渗漏施工技术要点及控制措施;通过管材控制、配套材料控制、施工图纸审核... 为提高给排水管道防渗漏施工效果,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市市政给排水顶管施工工程为例,基于顶管施工技术进行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防渗漏施工研究。结合工程概况,提出防渗漏施工技术要点及控制措施;通过管材控制、配套材料控制、施工图纸审核分析、施工组织控制完成施工准备控制;通过施工突发情况控制、创新性的顶管施工防渗流优化工艺、作业调试检查、顶管管桥连接防渗漏控制实现施工防渗漏现场控制,经过施工后防渗漏控制,完成给排水管道防渗漏施工。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给排水管道防渗漏施工技术在管道压力增加时,水流量达到146 m3/min,证明按照本文设计方法施工后,管道的输送效率较高,所能承受压力较大,渗漏预防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水东调 原水管道 工程 顶管 施工 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