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内涵 被引量:2
1
作者 蒋英州 何红谚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92,共13页
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内涵、形成逻辑与重要意义,需要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语境之中,也即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特定的时代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与理论升华,其产生的标志是统... 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内涵、形成逻辑与重要意义,需要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语境之中,也即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特定的时代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与理论升华,其产生的标志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相应地“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成为其核心以及主要表现形式。而新发展理念则从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维度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并指引着其发展。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不仅构成其根脉和魂脉,而且为其发展成熟提供精神指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更高阶段,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其先进特质并推动其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也就借助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文明”、新发展理念、“两个结合”与共同富裕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出来,显示出其与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相比较的创新性、发展性、世界性及其使命追求。由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发展与成熟既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熟同步,也是一个与之相比更长的发展过程,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也给人类现代化与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方案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传统社会主义文明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对西方文明观的批判与超越
2
作者 金民卿 赵书昭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0,F0002,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及其发展实践,形成了对西方文明观的有力批判和全面超越。西方文明观基于“文明—野蛮”“传统—现代”“民主—威权”“中心—边缘”等二元对立叙事逻辑在不同时期呈现多重面相,这些面相下隐藏着二元对...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及其发展实践,形成了对西方文明观的有力批判和全面超越。西方文明观基于“文明—野蛮”“传统—现代”“民主—威权”“中心—边缘”等二元对立叙事逻辑在不同时期呈现多重面相,这些面相下隐藏着二元对立服务于一元倾向、真理原则臣服于价值原则、道义主张屈从于利益诉求的实质性局限。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揭穿了“西方化即民主化”的假象;坚持文明多样性,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超越“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坚持贯通古今、融通中外,以系统观念超越线性思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世界同心圆”超越“西方中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观 西方文明观 普世价值论 西方中心论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中华传统美德现代转化研究
3
作者 张想林 束长霞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1-84,95,共5页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华传统美德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人民观、发展观、文明观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传统美德现代转化需要厘清其与马克思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关...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华传统美德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人民观、发展观、文明观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传统美德现代转化需要厘清其与马克思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在“第二个结合”中深挖道德资源,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个课堂”的教育传导作用,善用“微融入”的新媒体传播手段,推进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传统美德 现代转化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何以中国式?中华文明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审视
4
作者 祁鸣 金丽馥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4,共8页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释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与西方文明浸润下的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中国式”的根源。从中西文明差异视角拨开西方现代化的...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释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与西方文明浸润下的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中国式”的根源。从中西文明差异视角拨开西方现代化的迷雾与迷思,认识中华文明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全面阐释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生成提供资源沃土,在不同时期现代化历史探索中提供文化支撑,为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提供前进力量,既是对何以形成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好注解,也是回应“何以中国式”时代命题,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文明 中华文明底蕴
下载PDF
中国视角平视西方文明:西方文明史教学中的去西方中心论
5
作者 李尚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5期51-61,共11页
西方文明史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在“新文科”背景下,它对外语专业课程改革与学生知识体系建设均具有突出意义。该课程20世纪初始于美国大学,美国教材、教法被中国教师广泛借鉴。美国教材自然采用西方立场,而西方文明由于“基... 西方文明史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在“新文科”背景下,它对外语专业课程改革与学生知识体系建设均具有突出意义。该课程20世纪初始于美国大学,美国教材、教法被中国教师广泛借鉴。美国教材自然采用西方立场,而西方文明由于“基因”方面的特质,长期囿于西方中心论,导致诸多偏见与谬误。尽管屡经修正,但美国教材中抬高西方地位、淡化其负面形象的论断、叙事乃至理论仍然俯仰皆是。不仅如此,由于西方长期主导世界话语权,很多谬误往往已经被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受众奉为“信史”。发扬中国立场、使用中国视角有利于发现并避开西方中心论的窠臼,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乃至教材编写中批判性地借鉴美国经验,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汲取西方文明的精华,切实实现文明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明史 西方中心论 谬误 中国视角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6
作者 臧秀玲 李娜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惠及全体民众、谋求共同富裕、追求全面协调、实现生态美好、倡导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模式,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以全面协调为发展逻辑、以和平发展为基本原则,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开创政党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惠及全体民众、谋求共同富裕、追求全面协调、实现生态美好、倡导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模式,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以全面协调为发展逻辑、以和平发展为基本原则,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开创政党中心主义新范式、秉持独立自主基本原则、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突破了后发现代化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重塑了现代化新路径;创造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核心的政治文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物质文明、以交流互鉴为基点的精神文明、以公平正义为归宿的社会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内在要求的生态文明,为人类文明注入了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现代化路径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重塑——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观察
7
作者 赵旭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47,共17页
在人类学家所津津乐道的文化与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分野与融合,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支配领域,也有彼此共同性的转化空间,因此就需要在这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的理解机制,而不是任由两种概念不分彼此的混淆。人类发展... 在人类学家所津津乐道的文化与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分野与融合,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支配领域,也有彼此共同性的转化空间,因此就需要在这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的理解机制,而不是任由两种概念不分彼此的混淆。人类发展史中,文明自身所具有的否定性价值可谓是真正带动人类生活不断向前的动力所在,它促动着文明自身的跃升,从而构造出一种作为阶梯等级的文明模式结构,人类的文明相对于人类文化存在而言显然是在不断地阶梯性地向上攀升。相比于文明的躁动性特征,文化有着自身的静谧性,文化与文明这二者间都在发挥着各自对人的生活追求美好理想的方向性塑造作用。面对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从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视角去考察,我们的文化应承担着一种不断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重塑的新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重塑 人工智能时代 文化转型人类学 文化
下载PDF
2023美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学实践
8
作者 胡友峰 刘泽昊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3期4-17,I0001,共15页
2023年,中国美学在守正与创新中奋力书写崭新篇章。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中国美学界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美学的历史脉络,推动美学的话语更新,以美学的价值引导功能,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互动共生。与此同时,学... 2023年,中国美学在守正与创新中奋力书写崭新篇章。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中国美学界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美学的历史脉络,推动美学的话语更新,以美学的价值引导功能,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互动共生。与此同时,学界聚焦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美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美学流派等方面,以“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系统整合勾勒中国美学的整体图景。中西美学的交流互鉴,推动了美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打破了西方美学研究范式的主导地位,彰显出中国美学的世界意义。在学科交叉与视域融合中,当代美学从理论对话、实践指向与现实旨归三重维度呈现出发展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美学 中国式现代化 美学理论 中西文明互鉴 数字时代
下载PDF
反思现代西方“神话”历史:“古希腊起源”、霸权意识和回溯式目的论
9
作者 梁孝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14,共14页
神话历史是指以解释和维护现实为目标而构建的历史,它往往遮蔽真实的历史。由于存在巨大的可信文字记录断裂期、现实政治的需要和现代西方史学作为民族国家神圣化工具的地位等重要因素,西方史学中存在大量神话历史。西方文明的“古希腊... 神话历史是指以解释和维护现实为目标而构建的历史,它往往遮蔽真实的历史。由于存在巨大的可信文字记录断裂期、现实政治的需要和现代西方史学作为民族国家神圣化工具的地位等重要因素,西方史学中存在大量神话历史。西方文明的“古希腊起源”论是现代西方神话历史构架的基石。它并非古已有之,而是出现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欧洲文化自我意识在历史中投射的产物。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进程,也是欧洲全球霸权形成的过程。新的欧洲文化自我意识在进行自我解释时,同时也是在对欧洲霸权进行解释。新的欧洲文化自我意识渗透着霸权意识。当它投射于历史时,霸权意识形成西方神话历史的五大迷思:西方文明特质论、西方文明内在发展论、西方文明天定命运论、西方文明世界引领论、西方文明使命论。回溯式目的论是西方神话历史谬误产生的重要的认识论根源,它衍生三大方法论错误:以结果做原因,预设西方文明特质;寻找相似性,虚构内在连续性;将历史目的论化、泛道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西方神话历史 欧洲文化自我意识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回溯式目的论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10
作者 宋才发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4年第3期70-78,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著称于世。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和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改革和转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良法善治彰显了中华民族建构法治秩序的理性态度。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司法审判中具有价值引导功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行为规范作用,建成法治国家则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价值目标。这就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谱写中华文明新华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法律文化 创造性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从五重维度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
11
作者 韩庆祥 楼俊超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4年第2期15-24,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五重维度彰显了其“新”意:在哲学维度上是“主主平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史时间维度上是“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史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五重维度彰显了其“新”意:在哲学维度上是“主主平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史时间维度上是“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史空间维度上是“和合普惠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经济社会发展维度上是“全要素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根本制度维度上是“社会主义的人本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本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 西方现代化
下载PDF
超越西方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被引量:1
12
作者 支继超 吴琼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4年第1期1-8,144,共9页
习近平的多次讲话和党中央的多份文件,建立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联系。相关表述留给学界一项重要的理论任务,即挖掘、剖析,并解释这种联系。这项经验性的解释任务从学理上要求将中国式现代化纳入世界历史纵横... 习近平的多次讲话和党中央的多份文件,建立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联系。相关表述留给学界一项重要的理论任务,即挖掘、剖析,并解释这种联系。这项经验性的解释任务从学理上要求将中国式现代化纳入世界历史纵横交叉的时空坐标中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考察。作为一种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双重运动,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或能否确证已然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存在两大指标性参照对象:纵向历时态维度上作为本体的中国古代文明和横向共时态维度上作为他者的西方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超越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某种显在的自明性,现代中国对传统中国的超越已然内涵于中国现代化的转型追索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逻辑体系的三维向度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雪姣 高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5-22,共8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是一套科学严整、内涵深厚、逻辑分明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话语体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逻辑体系,需要从价值立场上正确认识其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社会主义本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是一套科学严整、内涵深厚、逻辑分明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话语体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逻辑体系,需要从价值立场上正确认识其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从战略图景上科学把握其远景目标规划与阶段性任务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路径实践上遵循其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开启多层次全方位的动力机制。因此,需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逻辑体系中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资本主义运行模式的整体性超越,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性描绘,对连接过去、当下和未来变革方案的创新性探索,从而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绿色政治阐释潜能,强化绿色变革主体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话语逻辑体系 社会生态转型 环境政治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14
作者 范鹏 杨丽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共12页
“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寻找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由进化论背景到唯物史观视域,这一争论的演进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过程中经过了长期努力,李大钊、毛泽... “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寻找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由进化论背景到唯物史观视域,这一争论的演进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过程中经过了长期努力,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的贡献尤为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目标的确立、“文化生命体”的现代文明观的确立和通过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形成人类文明共识体等方面,为彻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根本的理论条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根本条件 “古今中西之争” “文化生命体” “人类文明共识体”
下载PDF
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意义界定与合理进路
15
作者 任剑涛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87-96,共10页
中华文明的复兴,可以在三个意义上加以界定:作为文明载体的中国的复兴,作为世界领先的文明体的复兴,作为现代文明构成部分的复兴。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适当选择。以“现代”为鹄的,才足以健康而有力地引导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复兴,可以在三个意义上加以界定:作为文明载体的中国的复兴,作为世界领先的文明体的复兴,作为现代文明构成部分的复兴。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适当选择。以“现代”为鹄的,才足以健康而有力地引导中华文明复兴前行。为此,有必要在世界与国家的大小坐标中,准确理解中华文明复兴的含义。进而在“以西方为方法”和“以中国为方法”的两端之间,确立起“以世界为方法”理解中华文明复兴的理性进路。在此基础上,需要超越近代以降以审美眼光看待“现代”、总是追求理想化、乌托邦式的“现代”的心态,基于现实可行性谋划古今中西维度所约定的中国现代化进路,并以此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而非前现代或后现代式的“复兴”,并助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古今中西 现代 复兴
下载PDF
文化“两创”研究评析——基于CNKI(2014-2023)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16
作者 徐姗姗 吕可意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48,共9页
通过梳理自2014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论述提出以来相关的近1600篇论文成果,发现学界已完成理论破题与原理阐释,“两创”的内涵和外延渐趋清晰,研究重心正逐步向现实路径探索与案例经验分析延伸。“两创”... 通过梳理自2014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论述提出以来相关的近1600篇论文成果,发现学界已完成理论破题与原理阐释,“两创”的内涵和外延渐趋清晰,研究重心正逐步向现实路径探索与案例经验分析延伸。“两创”研究十年来形成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区域文化”与“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与“创新发展”等关键词聚类;前期侧重围绕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中国梦、文化强国等主题,进入新时代后接轨了非遗数字化、文化IP、文创产业等新议题。当前,随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两创”研究有望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乡村文化振兴、讲好中国故事并促进文明互鉴等重要领域生发新知,以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文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中古“全球文明”研究的示范——评荣新江著《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
17
作者 邱忠鸣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全书各讲从比较微观的视角出发,来整体构建一个宏阔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介,即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研究方法... 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全书各讲从比较微观的视角出发,来整体构建一个宏阔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介,即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研究方法与视野、几点感想,并试析本书的学术义理和余论。该书重点利用敦煌西域文书与文物,可谓在新视野下利用“新材料”的“新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写作丝绸之路历史,或曰中古“全球文明”史的一种相当有说服力的可能性,必定在国际学术界与知识界占有重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学 国际视野 西域文书 丝路文明
下载PDF
从中西比较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特色
18
作者 闫金红 李繁荣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蕴含着截然不同的生态理念,这与两者要回应的不同时代问题有关。西方现代化基于自身面临的时代问题,形成了以资本为中心、秉持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与自然处于二元对立矛盾的西方资本主义生态理念。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蕴含着截然不同的生态理念,这与两者要回应的不同时代问题有关。西方现代化基于自身面临的时代问题,形成了以资本为中心、秉持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与自然处于二元对立矛盾的西方资本主义生态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把生态和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关键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追寻,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对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引领人类生态文明向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多维论析
19
作者 邓观鹏 李政 《理论建设》 2024年第2期42-49,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独特的领导优势和内容优势。这些优势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面貌,赋予其独特的世界意义。基于世界视野、历史视野和比较视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集中表现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独特的领导优势和内容优势。这些优势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面貌,赋予其独特的世界意义。基于世界视野、历史视野和比较视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集中表现为彰显“民族复兴论”、超越“西方中心论”、破除“历史终结论”、证伪“文明冲突论”、驳斥“零和博弈论”与化解“生态危机论”等六个维度,以此为世界现代化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中心论 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 零和博弈论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实践探索与文明旨归
20
作者 孙柳 牟海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2-41,共10页
理性和资本构成了西方现代性的基本支柱和本质根据,同时也潜藏了引发现代性危机的祸根。中国式现代化为化解危机开辟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性道路,它孕生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智慧,形成于... 理性和资本构成了西方现代性的基本支柱和本质根据,同时也潜藏了引发现代性危机的祸根。中国式现代化为化解危机开辟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性道路,它孕生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智慧,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伟大奋斗,成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交融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应运而生不仅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亦是世界历史普遍规律与中国道路特殊规律的统一。立足人类文明演进视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合理性与超越性,根本在于它所创造的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创造”表征了中国式现代化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价值取向,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实践探索与文明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性 现代化新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