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problem of transient contact dynamics 被引量:1
1
作者 范天佑 H.G.Hahn A.Voigt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1996年第10期1096-1105,共10页
An analytic solution to three-dimensional problem of transient contact dynamics is developed, and a generalized Galin’s theorem is proved. Based on the theorem, contact displacements can be determined analytically wh... An analytic solution to three-dimensional problem of transient contact dynamics is developed, and a generalized Galin’s theorem is proved. Based on the theorem, contact displacements can be determined analytically when the given contact stresses are some quite general functions; in contrast to this, one can readily evaluate the corresponding contact stresses in analytic version when some quite general displacements are prescribed. The quite general form mentioned above means the prescribed quantities are any polynomials of x and y and any transient function of time. Numerical results for the contact displacements-time variation dearly demonstrate the effect of inertia induced by the dynamic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ient dynamic contact THREE-DIMENSIONAL PROBLEM GENERALIZED Galin’s theorem.
原文传递
Simulation of Hertz Transient Contact/Impact of Flexible Bodies 被引量:3
2
作者 卜长根 夏柏如 +1 位作者 连阴俊 曾辉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25-232,共8页
The transient response to longitudinal impact of flexible rods with Hertz contac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tent of deformations with different impact parameters. By means of LS-DYNA, for different radius and differ... The transient response to longitudinal impact of flexible rods with Hertz contac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tent of deformations with different impact parameters. By means of LS-DYNA, for different radius and different speeds, the longitudinal impact of a hammer with a rounded end on a drill rod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in this article. Simulations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analytical solution and numerical solution on condition of short curvature radius. In the circumstance contact pressure increases, the boundary of the yield zone exceeds that of the contact zone, and the significant plastic deformation reduces the intensity of contact pressure pulse. Contact force-time curves in loading and unloading phases shift down. The numerical solution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analytical solution on condition of large curvature radius and impact speeds. The deforma-tion of yield region is constrained by the surrounding elastic region and no significant plastic deforma-tion app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tz contact flexible rod impact transient response.
原文传递
Deep level transient spectroscopy investigation of deep levels in CdS/CdTe thin film solar cells with Te:Cu back contact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钊 黎兵 +5 位作者 郑旭 谢婧 黄征 刘才 冯良桓 郑家贵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61-464,共4页
Deep levels in Cds/CdTe thin film solar cells have a potent influence on the electrical property of these devices. As an essential layer in the solar cell device structure, back contact is believed to induce some deep... Deep levels in Cds/CdTe thin film solar cells have a potent influence on the electrical property of these devices. As an essential layer in the solar cell device structure, back contact is believed to induce some deep defects in the CdTe thin film. With the help of deep level transient spectroscopy (DLTS), we study the deep levels in CdS/CdTe thin film solar cells with Te:Cu back contact. One hole trap and one electron trap are observed. The hole trap H1, localized at Ev+0.128~eV, originates from the vacancy of Cd (VCd. The electron trap E1, found at Ec-0.178~eV, is considered to be correlated with the interstitial Cui= in Cd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level transient spectroscopy CdS/CdTe solar cells Te:Cu back contact
下载PDF
Transient Heat Transfer Study of Direct Contact Condensation of Steam in Spray Cooling Water 被引量:2
4
作者 Yiping Wang Yunfa Hu +1 位作者 Qunwu Huang Yong Cui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8年第2期131-143,共13页
We conducted a transient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team–water direct contact condensation in the absence of noncondensible gas in a laboratory-scale column with the inner diameter of 325 mm and the height of 104... We conducted a transient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team–water direct contact condensation in the absence of noncondensible gas in a laboratory-scale column with the inner diameter of 325 mm and the height of 1045 mm. We applied a new analysis method for the steam state equation to analyze the molar quantity change in steam over the course of the experiment and determined the transient steam variation.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flow rates and temperatures ofcooling water on the efficiency ofsteam condensation.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ppropriate increasing of the cooling water flow rate can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 the steam condensation. We achieved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total volumetric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by increasing the flow rate of cooling water, which indicated a higher thermal convection between the steam and the cooling water with higher flow rates. We found that the temperature ofcooling water did no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steam condensation. This method was confirmed to be effective for rapid recovering ofste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contact CONDENSATION STEAM SPRAY cooling water transient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STEAM state equation VOLUMETRIC HEAT TRANSFER coeffi cient
下载PDF
扣件刚度非线性对波磨区轮轨瞬态滚动接触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徐井芒 梁新缘 +2 位作者 王凯 赵思琪 王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5,共9页
WJ-8型扣件橡胶垫板刚度在长期服役过程中表现出非线性特征,静刚度随荷载增加而降低,为提高三维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计算精确性,本文以LMA踏面车轮及CHN60型钢轨为基础,基于显式积分算法,将以往研究中线弹性扣件转化为非线性扣件,建... WJ-8型扣件橡胶垫板刚度在长期服役过程中表现出非线性特征,静刚度随荷载增加而降低,为提高三维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计算精确性,本文以LMA踏面车轮及CHN60型钢轨为基础,基于显式积分算法,将以往研究中线弹性扣件转化为非线性扣件,建立考虑扣件刚度非线性特征的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研究刚度非线性对车轮与钢轨波磨间高频动态响应及瞬态接触行为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波磨工况下时频域内轮轨接触力、轴箱加速度的变化信息.结果表明:扣件非线性对轮轨接触力变化影响明显,主要表现为车轮行驶至扣件前端时强振动导致橡胶垫板表现为柔软特性使轮轨接触力减小,车轮行驶至扣件上方时在轴重作用下振动减弱表现为刚硬特性使轮轨接触力增大,轮轨力变化差异最大达到1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度非线性 瞬态滚动接触 波磨 显式有限元法
下载PDF
非稳态点接触EHL问题高效直接算法研究
6
作者 夏伯乾 张骁骉 方保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87,共5页
发展了一种研究非稳态点接触弹流润滑(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简称EHL)的快速直接算法。在弹流求解过程中,通过分析计算域网格离散的特点,对离散后的Reynolds方程采取按列分块、逐列求解的求解策略,使每个时间步长上求解的方... 发展了一种研究非稳态点接触弹流润滑(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简称EHL)的快速直接算法。在弹流求解过程中,通过分析计算域网格离散的特点,对离散后的Reynolds方程采取按列分块、逐列求解的求解策略,使每个时间步长上求解的方程维数显著减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运用新算法获得了点接触EHL纯挤压工况下油膜和压力演变过程中的典型特征,证明了新算法的正确性;数值实验和比较证明,新算法具有复合直接迭代法无可比拟的高效率,与逐行迭代法相比,新算法也具有显著的、更高的计算效率,并且随着网格数量的增加,新算法的高效性愈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稳态 点接触 弹流润滑 列矩阵 逐列求解 高效直接算法
下载PDF
基于销盘载流摩擦平台的电磁发射轨道表面防护
7
作者 鲁军勇 贾顺凯 +1 位作者 李白 谭赛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为避免电磁发射轨道表面转捩烧蚀损伤,对轨道表面防护工作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实验室自研的销盘试验机开展了极端工况载流摩擦实验;然后,利用COMSOL软件分析了实验过程瞬态温度场的特征;最后,考虑在盘试样表面采用耐高温的钼涂层,仿... 为避免电磁发射轨道表面转捩烧蚀损伤,对轨道表面防护工作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实验室自研的销盘试验机开展了极端工况载流摩擦实验;然后,利用COMSOL软件分析了实验过程瞬态温度场的特征;最后,考虑在盘试样表面采用耐高温的钼涂层,仿真对比了处理前后的温度场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因失接触产生的高能电弧是影响滑动电接触瞬态温度场的主要因素之一,会对无处理的盘试样表面造成可达20μm深的烧蚀坑;进行钼涂层处理后的表面温度更高,处理前后的表面温差最高可达数百摄氏度,主要因为钼的热导率较低;在轨道表面处理选材时,要统筹考虑耐高温性能和导热性能。该研究成果对于延长轨道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轨道发射 滑动电接触 瞬态温度场
下载PDF
齿轨铁路齿条啮合与轮轨滚动接触间耦合作用机理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振寰 赵鑫 +4 位作者 范伟 郏殿祥 杨吉忠 梁树林 温泽峰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7,共10页
针对适于山地轨道交通的齿轨铁路,建立基于显式时间积分的三维齿轨轮对-轨道瞬态接触有限元模型,模型可分析齿轮齿条啮合和轮轨滚动接触间中、高频耦合动力作用。轮对和轨道真实几何,齿轮与车轮轮径差导致“车轮悖论”现象及结构振动等... 针对适于山地轨道交通的齿轨铁路,建立基于显式时间积分的三维齿轨轮对-轨道瞬态接触有限元模型,模型可分析齿轮齿条啮合和轮轨滚动接触间中、高频耦合动力作用。轮对和轨道真实几何,齿轮与车轮轮径差导致“车轮悖论”现象及结构振动等均有考虑,齿轮齿条啮合和轮轨接触采用集成库仑摩擦的“面-面”接触算法求解。对比零和非零轮轨摩擦系数工况,解构“车轮悖论”现象对动态接触的影响。以初步设计的Strub型齿轨铁路为例,分析速度为10 km/h和0‰、240‰、480‰坡度下动态接触现象。结果表明,受齿轮啮合影响,齿条、轮轨接触力均呈现周期性波动,但垂向接触总力和总牵引扭矩分别在重力载荷与牵引扭矩附近波动。“车轮悖论”使齿条垂向力和法向接触应力减小,而轮轨垂向力和法向接触应力增加,齿面切向接触应力与接触斑内滑移区面积相应增加,在坡度240‰下,轮轨摩擦系数由0增至0.2,齿条、轮轨最大法向接触应力由248.69、752.66 MPa增至195.17、757.44 MPa,最大切向接触应力相应由24.48、152.84 MPa变成21.31、2.14 MPa。轮轨接触斑因发生显著蠕滑呈现全滑移。相同速度及摩擦条件下,坡度增加使齿条垂向力和牵引力增加,轮轨垂向力和牵引力减小,接触应力呈同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轨列车 显式有限元法 瞬态接触 接触应力 车轮悖论
下载PDF
变摩擦条件下高速钢轨焊缝处轮轨滚动接触-冲击行为研究
9
作者 杨健 徐井芒 +3 位作者 王凯 刘晨 何傲男 王平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120,共10页
采用变摩擦系数能够较为准确地刻画轮轨滚动接触行为。为研究变摩擦系数对钢轨焊缝处轮轨滚动接触行为的影响,建立三种不同钢轨焊缝工况的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库伦型摩擦系数的结果,计算分析变摩擦系数对轮轨力、... 采用变摩擦系数能够较为准确地刻画轮轨滚动接触行为。为研究变摩擦系数对钢轨焊缝处轮轨滚动接触行为的影响,建立三种不同钢轨焊缝工况的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库伦型摩擦系数的结果,计算分析变摩擦系数对轮轨力、接触斑内的微滑以及黏滑分布等接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变摩擦系数接触斑内的滑动区域占比会更大且在滑动区域会引起黏滑振荡现象,当轮轨界面滑动现象越明显时,黏滑振荡越剧烈;变摩擦系数对法向接触解的影响不大,切向接触解会因接触状态的改变显著受到影响,造成凸形1焊缝的不均匀磨耗;变摩擦系数会影响von Mises应力分布,其最大von Mises应力发生的位置会向轨底移动,对伤损出现的位置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摩擦系数 钢轨焊缝 三维瞬态滚动接触 显式有限元 轮轨滚动接触解
下载PDF
缩尺车轮-环轨滚动接触与磨耗特性仿真分析
10
作者 罗易飞 胡彬 +1 位作者 赵鑫 温泽峰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5-1284,共10页
为了研究缩尺车轮-环轨滚动接触与磨耗特性,基于轮轨滚动行为(WRRB)模拟试验台参数,利用ANSYS/LS-DYNA建立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集成弹性蠕滑率求解程序和Tγ磨耗模型,通过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重点分析轮轨力、蠕滑率、接触应力和... 为了研究缩尺车轮-环轨滚动接触与磨耗特性,基于轮轨滚动行为(WRRB)模拟试验台参数,利用ANSYS/LS-DYNA建立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集成弹性蠕滑率求解程序和Tγ磨耗模型,通过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重点分析轮轨力、蠕滑率、接触应力和钢轨磨耗深度,并考虑车轮驱动扭矩和速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缩尺车轮-环轨结构的高频弹性振动造成轮轨垂向力波动;在比例载荷作用下,纵向动力学行为和钢轨磨耗深度变化趋势与服役轮轨一致;由于环轨的极小曲线半径,自由滚动工况下的横向蠕滑力/率、自旋蠕滑率、钢轨磨耗深度偏大,切向接触应力峰值出现在接触斑后沿两侧;车轮驱动扭矩和速度的影响规律可拟合为一组经验公式.研究可以为此类试验台的设计与应用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尺车轮-环轨 显式有限元法 瞬态滚动接触 蠕滑 磨耗
下载PDF
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垂向动态特性及对轮轨力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周圣禄 李伟 +2 位作者 周志军 温泽峰 钟文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7-76,共10页
钢弹簧浮置板(steel spring floating slab, SSFS)作为一种高等减振轨道广泛铺设于我国地铁线路中,在服役过程中,该轨道在部分线路中出现了钢轨波磨问题,而轮轨动态行为对波磨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为研究该轨道垂向动态特性及其对轮轨... 钢弹簧浮置板(steel spring floating slab, SSFS)作为一种高等减振轨道广泛铺设于我国地铁线路中,在服役过程中,该轨道在部分线路中出现了钢轨波磨问题,而轮轨动态行为对波磨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为研究该轨道垂向动态特性及其对轮轨瞬态力的影响,建立SSFS轨道的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分析在有、无车辆加载下轨道垂向位移导纳特性,模拟钢轨宽频不平顺激扰下轮轨垂向瞬态接触力的响应。结果表明:(1)无车辆加载作用下,SSFS轨道在100 Hz以下(22 Hz、43 Hz、68 Hz等)振动模态表现为钢轨和浮置板共同垂向弯曲,在100~1 400 Hz中高频段表现为钢轨相对浮置板弯曲;(2)车辆加载后,轨道导纳出现59 Hz的P2共振,及64 Hz和72 Hz的轨道整体弯曲振动峰值;(3)柔性轮轨耦合后轨道导纳受到轮对作用影响在364 Hz、489 Hz、623 Hz处出现新峰值,其中,364 Hz、489 Hz为车轮振动模态引起,623 Hz为双轮对干涉引起的钢轨弯曲模态;(4)车辆瞬态通过含60~220 mm波长钢轨不平顺的轨道时,轮轨瞬态垂向接触力在约70 Hz响应最显著,这是由轨道的整体弯曲振动模态被激发引起,该振动是SSFS轨道出现160~200 mm波长波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钢弹簧浮置板(SSFS) 轮轨瞬态滚动接触 位移导纳 有限元法
下载PDF
齿轨列车轮对-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
12
作者 王振寰 赵鑫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4年第5期13-16,32,共5页
基于显式有限元法建立齿轨列车轮对-轨道有限元分析模型,针对齿轨列车运行具有较大影响的轨道坡度、列车运行速度、轮轨摩擦因数以及牵引系数等关键参数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上述参数变化对齿轮齿条、轮轨间垂向接触力与牵引力的影响。结... 基于显式有限元法建立齿轨列车轮对-轨道有限元分析模型,针对齿轨列车运行具有较大影响的轨道坡度、列车运行速度、轮轨摩擦因数以及牵引系数等关键参数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上述参数变化对齿轮齿条、轮轨间垂向接触力与牵引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轨道坡度重力作用对齿轨列车轮对-轨道系统啮合振动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坡度增加,轮轨黏着作用逐渐减弱,因此齿轮齿条承载增加,轮轨承载减小;随牵引系数增加,齿轮承载增加,齿条接触力随牵引转矩增长而增大,而轮轨垂向接触力受其影响并不明显;随着运行速度增长,齿轮与车轮周向速度差增加,使得齿轮齿条间啮合振动加剧,即轮轨与齿条接触力波动范围增加。建议将齿轨列车大坡度路段运行时速度控制在10~15 k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轨列车 显式有限元法 轮轨瞬态接触 齿轮齿条啮合
下载PDF
突加不平衡下GTF发动机转子系统瞬态响应分析
13
作者 邵增德 廖明夫 +3 位作者 王四季 董超 丁小飞 李全坤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针对GTF发动机低压转子系统突加不平衡瞬态响应问题,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考虑啮合单元、行星架单元、膜盘联轴器单元的多体接触、多转子耦合动力学模型,介绍了考虑非线性因素下突加不平衡瞬态响应计算方法,求解了低压转子系统的突加不平... 针对GTF发动机低压转子系统突加不平衡瞬态响应问题,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考虑啮合单元、行星架单元、膜盘联轴器单元的多体接触、多转子耦合动力学模型,介绍了考虑非线性因素下突加不平衡瞬态响应计算方法,求解了低压转子系统的突加不平衡瞬态响应,并分析了关键部件刚度对突加不平衡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风扇转子发生突加不平衡时,各部件均表现为振动幅值突增,后迅速趋于稳定,低压涡轮转子发生明显拍振,突加不平衡载荷主要由行星架结构和第1.5支点刚性支承承担;行星架刚度主要影响风扇转子突加不平衡响应、第1.5支点和行星架处的外传力;膜盘联轴器刚度主要影响增压级突加不平衡响应、转子在突加不平衡之后稳定运转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 多体接触 转子动力学 突加不平衡 瞬态响应
下载PDF
一种兼具强干扰背景噪声特征的轴承故障数据模拟生成方法
14
作者 吕东旭 左彦飞 +2 位作者 范满意 孙泽茹 孔祥兴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23-1934,共12页
在对燃气涡轮发动机的轴承故障进行智能诊断时,存在着智能诊断难度大、实测案例稀缺等问题。为此,在考虑了非线性接触碰撞激励、发动机薄壁机匣支承结构复杂传递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兼具发动机强干扰背景噪声特征的轴承故障数据模... 在对燃气涡轮发动机的轴承故障进行智能诊断时,存在着智能诊断难度大、实测案例稀缺等问题。为此,在考虑了非线性接触碰撞激励、发动机薄壁机匣支承结构复杂传递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兼具发动机强干扰背景噪声特征的轴承故障数据模拟生成方法,并将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两者故障特征的一致性。首先,建立了典型发动机高压转子-轴承系统多体接触瞬态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故障轴承复杂接触碰撞过程,获取了非线性轴承故障激励力;其次,基于该发动机机匣高保真有限元模型,计算了故障轴承位置到测点的脉冲激励响应,并结合模态振型探明了发动机机匣的复杂传递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非线性轴承故障激励与复杂传递的机匣测点信号时域离散卷积的重构方法,模拟了轴承故障在机匣测点的关键机理特征,并进一步融合了健康发动机的实测振动数据,构造了包含工作状态气流激振、非线性干扰等因素影响下的轴承故障仿真数据;最后,为了验证仿真数据故障特征的合理性,利用基于特征传递机理的包络解调方法提取了微弱轴承故障特征,并将其与发动机实测轴承故障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发动机轴承故障仿真数据与实验数据时域特征相似,二者包络谱中的故障特征频率误差小于1%,且故障特征频率及其倍频幅值大小相近,证明发动机轴承故障的仿真数据故障特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为基于机匣测点的发动机轴承故障特征提取、智能诊断算法训练等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涡轮发动机 接触碰撞激励 机匣复杂传递 非线性激励 传递特性 时域离散卷积 多体接触瞬态动力学 故障信号融合重构
下载PDF
柔性结构系统振动状态有限元仿真分析
15
作者 刘伟哲 田杨 《一重技术》 2024年第1期21-24,共4页
以VMC850立式加工中心为研究对象,用ANSYS Workbench建立VMC850立式加工中心弹簧-阻尼单元模拟结合面的接触特性,基于此结合面等效方法建立整机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静、动态分析,用瞬态结构动力分析进行动态特性分析。
关键词 结合面 有限元分析 瞬态结构动力学 动态分析
下载PDF
不同制动过程制动盘瞬态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
16
作者 田振芳 《汽车实用技术》 2024年第9期113-116,166,共5页
为了准确预测制动系统在实际工况下的温度场分布,综合考虑与压力有关的摩擦系数、与温度有关的材料热物理特性、随时间呈指数增长的接触压力及制动速度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采用有限元法对单次制动过程中盘式制动器的热特性进行了研究,... 为了准确预测制动系统在实际工况下的温度场分布,综合考虑与压力有关的摩擦系数、与温度有关的材料热物理特性、随时间呈指数增长的接触压力及制动速度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采用有限元法对单次制动过程中盘式制动器的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接触压力下制动时间、制动距离及瞬态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制动过程中制动盘温度先上升后下降,接触压力越小,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越长,温升越小;制动盘的温度呈现锯齿形的波动,波动的幅值先增大后减小。研究结果为制动性能的准确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温度场 盘式制动器 热敏感性材料 接触压力 摩擦系数
下载PDF
面齿轮传动齿面瞬时接触温度的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靳广虎 朱如鹏 +1 位作者 朱自冰 鲍和云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1-305,共5页
基于H.Blok理论,建立了面齿轮传动的齿面瞬时接触温度的计算方程;研究了啮合齿面间的接触应力、齿面相对滑动速度以及齿面间的摩擦系数等相关参数的计算;通过编写计算程序,分析计算了轮齿接触面的瞬时接触温度分布以及主要几何参数对瞬... 基于H.Blok理论,建立了面齿轮传动的齿面瞬时接触温度的计算方程;研究了啮合齿面间的接触应力、齿面相对滑动速度以及齿面间的摩擦系数等相关参数的计算;通过编写计算程序,分析计算了轮齿接触面的瞬时接触温度分布以及主要几何参数对瞬时接触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为减少齿面瞬时接触温度,在面齿轮的传动应用中应尽量采用较多的齿数、较大的压力角和较小的齿数差,这一结论为面齿轮传动的合理设计和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 闪温 胶合 摩擦
下载PDF
钢轨短波长波磨处的高速滚动接触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超 赵鑫 +2 位作者 安博洋 温泽峰 金学松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0-46,共7页
通过对某高速线路上出现的钢轨波磨的现场测量,采用显式有限元法建立三维高速瞬态滚动接触模型,分析轮轨在波磨处的高速(300 km/h)滚动行为。利用实体单元划分具有真实几何的轮对与钢轨,轮轨间的法、切向瞬态滚动接触问题由面面接触算... 通过对某高速线路上出现的钢轨波磨的现场测量,采用显式有限元法建立三维高速瞬态滚动接触模型,分析轮轨在波磨处的高速(300 km/h)滚动行为。利用实体单元划分具有真实几何的轮对与钢轨,轮轨间的法、切向瞬态滚动接触问题由面面接触算法于时域内求解,同时考虑车辆和轨道系统的主要部件。车轮在光滑钢轨上的滚动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以建立起轮轨间稳态滚动接触,为研究表面不平顺处的滚动接触奠定了基础。分析某高速线路的钢轨波磨的波长和波深对轮轨瞬态滚动接触的影响,讨论不同牵引系数条件下波磨处的瞬态滚动接触行为。结果表明:波磨引起的轮轨法、切向接触力均在波长为80 mm(现场观测到的主波长)时达到最大,即数值重现了上述高速线路的波磨主波长;接触力随波深的增大单调递增,但增长率逐渐减少;牵引系数越大,钢轨发生不均匀磨损或塑性变形的可能性越大,即波磨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波磨 滚动接触 显式有限元 瞬态接触 牵引系数
下载PDF
摩擦系数对高速列车车轮瞬时滚动接触疲劳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肖乾 方骏 王磊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74,共7页
运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列车时速为300km的轮轨三维瞬时滚动接触弹塑性有限元模型,采用先隐式后显示的方法计算得到摩擦系数分别为0.05,0.1,0.2,0.3,0.4和0.5时轮轨接触斑内的横向蠕滑力、纵向蠕滑力和蠕滑力合力的分布;将此结... 运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列车时速为300km的轮轨三维瞬时滚动接触弹塑性有限元模型,采用先隐式后显示的方法计算得到摩擦系数分别为0.05,0.1,0.2,0.3,0.4和0.5时轮轨接触斑内的横向蠕滑力、纵向蠕滑力和蠕滑力合力的分布;将此结果作为安定图和损伤函数的输入,分析不同摩擦系数对车轮接触斑疲劳指数和车轮损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系数对轮轨接触斑内蠕滑力合力的分布影响不大,但对其幅值的影响较大,蠕滑力合力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车轮的接触状态越来越接近于棘轮效应区,并随着载荷的循环加载,车轮易发生接触疲劳现象;由损伤函数可知,摩擦系数小于0.2时的车轮损伤主要为裂纹损伤,摩擦系数大于0.2时的车轮损伤主要是磨耗损伤,损伤分布的范围主要在车轮名义滚动圆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接触疲劳 瞬时接触 摩擦系数 车轮伤损 安定图 损伤函数 高速列车
下载PDF
基于电接触元件暂态热路建模的接触电阻测量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青山 段建东 +2 位作者 叶兵 樊华 张宏光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7-33,共7页
目前,接触电阻的检测主要是电压电流法或电桥法,其不足是仅适于离线应用。提出了一种在线式的接触电阻间接测量新方法。首先在建立电接触元件的理论物理模型和径向暂态热路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热路响应方程;然后再在建立元件轴向热... 目前,接触电阻的检测主要是电压电流法或电桥法,其不足是仅适于离线应用。提出了一种在线式的接触电阻间接测量新方法。首先在建立电接触元件的理论物理模型和径向暂态热路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热路响应方程;然后再在建立元件轴向热传导数值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最终推导出计及温度和电流的接触电阻曲线关系,提出通过曲线的时间常数计算电接触元件的接触电阻。大量的理论分析、计算与有限元分析ANSYS仿真表明,所研究的测量方法可以准确求取接触电阻的值,为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和热缺陷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接触 热路建模 温度传导 接触电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