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F(ab')_2^-酶联吸附分析法检测大麦黄花叶病毒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剑平 阮义理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1年第4期356-364,共9页
F(ab′)_2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F(ab′)_2-ELISA)成功地用于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的常规检测和诊断.其步骤是先用稀释1000—4000倍的抗血清F(ab′)_2包被反应板,加待测样品和稀释1000倍的同种抗血清或IgG,然后再加A蛋白碱性磷酸酯酶和底... F(ab′)_2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F(ab′)_2-ELISA)成功地用于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的常规检测和诊断.其步骤是先用稀释1000—4000倍的抗血清F(ab′)_2包被反应板,加待测样品和稀释1000倍的同种抗血清或IgG,然后再加A蛋白碱性磷酸酯酶和底物,测定OD值。比较试验表明,ELISA稀释缓冲液加入1%小牛血清或1%全脂奶粉,BaYMV的测检灵敏度可提高达2.5—5.0ng/ml,病叶汁液检测终浓度为稀释1600—3200倍。我国BaYMV分离物与英国分离物的血清学性质完全一致。BaYMV在大麦病株中以叶部含量较高,茎中含量次之,根部测不出病毒。检测和诊断田间样品,即使有的样品已不新鲜,也均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此方法也成功地用于大麦温和花叶病毒(BaMMV)、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燕麦花叶病毒(OMV)和燕麦金色条纹病毒(OGSV)等禾谷多粘菌传麦毒的检测,这S种病毒的血清学关系研究表明,除BaYMV和WYMV之间具有血清学关系以外,其余彼此均不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2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 大麦黄花叶病毒 菌传麦类病毒 血清学
下载PDF
表达 HIV-1建立感染相关病毒(T/F)膜蛋白的重组痘病毒与蛋白疫苗联合免疫豚鼠后体液免疫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猛 刘畅 +4 位作者 任莉 郝彦玲 刘颖 邵一鸣 王书晖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3-178,共6页
目的:研究表达HIV-1建立感染相关病毒( T/F)膜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rTT-B、rTT-C和rTT-CON与gp140蛋白疫苗联合免疫豚鼠后抗体反应情况。方法采取Prime-boost免疫策略对豚鼠进行rTT初免1次,间隔4、8周后gp140蛋白疫苗加强免疫2次。... 目的:研究表达HIV-1建立感染相关病毒( T/F)膜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rTT-B、rTT-C和rTT-CON与gp140蛋白疫苗联合免疫豚鼠后抗体反应情况。方法采取Prime-boost免疫策略对豚鼠进行rTT初免1次,间隔4、8周后gp140蛋白疫苗加强免疫2次。免疫前和末次免疫后2、6、10周采豚鼠血,检测血清中HIV-1特异性结合抗体、中和抗体以及抗体的相对亲和力。结果(1) rTT-B、rTT-C和rTT-CON三种病毒和蛋白联合免疫均诱导了强烈的针对HIV-1 B′/C、B、AE亚型特异性结合抗体,抗体滴度范围为111430~1024000,其中,rTT-C和rTT-CON和蛋白联合免疫2周后诱导的B′/C和AE亚型特异性抗体滴度显著高于rTT-B(P<0.05),但3种病毒蛋白联合免疫诱导的B亚型膜蛋白特异性抗体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种病毒蛋白联合免疫都能诱导较强滴度针对SF162和ZM109的中和抗体,抗体滴度范围为83.76~649.30,3种病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种病毒蛋白联合免疫都能诱导与免疫保护有关的HIV-1 V1V2-gp70特异性抗体,3种病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种病毒蛋白联合免疫诱导的抗体对HIV-1 B′/C、B、AE亚型膜蛋白具有较强亲和力,3种病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痘苗病毒rTT-B、rTT-C和rTT-CON与gp140联合免疫豚鼠后可以有效诱导出针对同源和异源病毒膜蛋白的结合及中和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立感染相关病毒 重组痘苗病毒 蛋白疫苗 联合免疫
原文传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初始传播病毒的鉴别及其表型特征
3
作者 赵建元 丁寄葳 +2 位作者 米泽云 魏涛 岑山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9-425,共7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简称艾滋病病毒,在粘膜传播过程中,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是显著减少的。绝大多数的HIV-1粘膜感染由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病毒建立并最终发展为系统感染,上述病毒称为初始传播病毒(T...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简称艾滋病病毒,在粘膜传播过程中,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是显著减少的。绝大多数的HIV-1粘膜感染由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病毒建立并最终发展为系统感染,上述病毒称为初始传播病毒(Transmitted/founder virus,T/F virus)。通过对初始传播病毒表型特征的研究,可进一步了解病毒在新宿主体内成功复制的关键特性,为艾滋病疫苗的发展、暴露前预防及其他治疗性干预措施提供更好的策略。文章综述了初始传播病毒的发现、进化特征以及感染后初期宿主的免疫反应等,以期为深入研究初始传播病毒的特征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获得性免疫缺损病毒 病毒传播 急性感染期 初始传播病毒
下载PDF
ADS-J1对SEVI增强HIV-1初始传播病毒及其慢性控制病毒感染的拮抗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柳红妙 麻宁宁 +5 位作者 罗春 袁淑英 刘付励 姚新刚 周春琼 邹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1-216,共6页
目的探讨精液源性病毒增强因子(SEVI)促进HIV-1初始传播(TF)病毒及其慢性控制(CC)病毒感染的情况,及ADS-J1拮抗SEVI增强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硫磺素T(Th T)实验验证PAP248-286能自组装成SEVI淀粉样纤维;扩增1对TF和CC感染性克隆病毒... 目的探讨精液源性病毒增强因子(SEVI)促进HIV-1初始传播(TF)病毒及其慢性控制(CC)病毒感染的情况,及ADS-J1拮抗SEVI增强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硫磺素T(Th T)实验验证PAP248-286能自组装成SEVI淀粉样纤维;扩增1对TF和CC感染性克隆病毒,SEVI分别与TF、CC病毒混合后感染TZM-bl细胞,72 h后测定荧光素酶活性,评价SEVI增强病毒感染的倍数;用不同浓度的ADS-J1处理SEVI,再分别与TF、CC病毒混合后感染TZM-bl细胞,72 h后测定荧光素酶活性,考察ADS-J1对SEVI增强TF和CC病毒感染的拮抗作用;接着用ADS-J1和病毒混合后感染TZM-bl细胞,72 h后测定荧光素酶活性,验证ADS-J1直接的抗病毒作用。最后用不同浓度的ADS-J1处理SEVI,检测其Zeta电位,初步探索ADS-J1拮抗SEVI增强TF和CC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结果 Th T实验结果表明PAP248-286能自组装成SEVI淀粉样纤维;SEVI可显著促进TF和CC病毒的感染(P<0.05),ADS-J1不仅能显著拮抗SEVI增强TF和CC感染(P<0.05)的作用,还能直接抑制TF和CC感染靶细胞(P<0.05);ADS-J1能浓度依赖性地中和SEVI所带的正电荷。结论 SEVI能促进TF和CC病毒的感染,ADS-J1可能通过中和SEVI表面的正电荷来拮抗SEVI增强TF和CC的感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液源性病毒增强因子 初始传播病毒 慢性控制病毒 感染 ADS-J1
下载PDF
四川呼吸道合胞病毒F蛋白基因序列和抗原表位变异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梦妍 廖虹瑜 +3 位作者 范雪佳 鲁蕾 裴晓方 许欣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四川分离株F蛋白基因序列,探讨F蛋白基因和抗原表位变异情况。方法 RT-PCR方法扩增F蛋白近全长序列并测序,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位点,比较不同亚型和基因型间中和表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基因组... 目的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四川分离株F蛋白基因序列,探讨F蛋白基因和抗原表位变异情况。方法 RT-PCR方法扩增F蛋白近全长序列并测序,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位点,比较不同亚型和基因型间中和表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基因组成。结果 10株RSV F蛋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P-distance分别为0.102±0.005和0.058±0.006,中和表位47F和L4在亚型间高度保守,而RS-348和7C2在亚型内保守,CTL表位HLA B*57、HLA A*01和HLA Cw*12也是亚型内高度保守,亚型间存在个别氨基酸变异。结论 RSV四川分离株F蛋白基因保守度较高,抗原表位在亚型内保守,已在A亚型上识别的CTL表位可能在B亚型内不能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f蛋白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位 中和表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