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Amiodarone on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Ventricular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s across Myocardial Layers in the Normal and Hypertrophic Canine Heart
1
作者 王岚 吕家高 +2 位作者 张繁之 白融 王琳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6年第2期182-184,共3页
The effects of amiodarone on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ventricular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s (ERPs) in the normal and hypertrophic canine heart were investigated in vivo. By using the programmed stimulation protoc... The effects of amiodarone on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ventricular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s (ERPs) in the normal and hypertrophic canine heart were investigated in vivo. By using the programmed stimulation protocol, the ERPs of epicardium (Epi), midmyocardium (Mid) and endocardium (Endo) were measured by inserting specially-designed electrodes into the three myocardial layers before and after mainlining of amiodarone. No significant ERPs-dispersion was observed in the three layers before and after mainlining of amiodarone in the normal group. In contrast, ERPs of all the three layers were prolonged in the hypertrophic heart, while the ERPs-dispersion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after mainlining of amiodarone. The ERPs-dispers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hypertrophic heart but not in the normal heart using "long-short" and "short-long" interval stimulation technique. It was concluded that (1) the differences in ERPs-dispersion among the three layers were significant in hypertrophic heart, and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normal canine heart; (2) ERPs of each three-myocardial layers were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after using amioda- rone, but the ERPs-dispersion decreased in hypertrophic heart and (3) the programmed extrastimulus technique of "long-short" and "short-long" intervals increased the transmural ERPs-dispersion in the hypertrophic hea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IODARONE MYOCARDIUM HYPERTROPHY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ventricular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s
下载PDF
Changes of 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nd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of Three Layers Myocardium of Canine during Acute Ischemia in Vivo
2
作者 张繁之 吕家高 +2 位作者 王琳 卜军 王岚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5年第5期497-500,共4页
Summary: The effect of acute ischemia on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layers myocardium of canine in vivo was investigated. Twelve canin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acute ischem... Summary: The effect of acute ischemia on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layers myocardium of canine in vivo was investigated. Twelve canin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acute ischemia (AI) group and sham operation (SO) group. By using the 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MAP) technique, MAP and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 of the three layers myocardium were measured by specially designed plunge needle electrodes and the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TDR) and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ERP (TD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AI group, MAP duration (MAPD) was shortened from 201.67±21.42 ms to 169.50±13.81 ms (P〈0.05), but ERP prolonged to varying degrees and TDE increased during ischemia. In the SO group, MAPD and ERP did not change almost. Among of the three layers myocardium of canine, MAPD was coincident in two groups. It was concluded that during acute ischemia, MAPD was shortened sharply,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of the three layers myocardium. The prolonged ERP was concomitant with increased TDE during acute ischemia, which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of arrhythmias induced by acute ischemia. These findings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in arrhythm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ISCHEMIA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fractory period
下载PDF
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心肌复极时间和不应期离散度的致心律失常机制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谭含璇 初红霞 +12 位作者 樊静静 阮磊 全小庆 刘宁 王文隆 刘洋 林立 宋玉娥 吕家高 刘启功 张存泰 王琳 白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7-424,共8页
目的:从复极和不应期两个角度,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致心律失常机制。方法:正常犬8只和心力衰竭模型犬5只,模拟临床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情况,分别从右... 目的:从复极和不应期两个角度,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致心律失常机制。方法:正常犬8只和心力衰竭模型犬5只,模拟临床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情况,分别从右心室心内膜、左心室心外膜和双心室发放刺激,在体记录和比较犬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不应期及其跨室壁离散度。在心力衰竭犬组,给予维拉帕米进行干预并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的动作电位时程与不应期均有延长,中层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最明显[(279.30±54.81)ms vs(270.03±57.58)ms,P<0.01],跨室壁复极离散显著增大[(29.80±25.67)ms vs(20.60±12.65)ms,P<0.01],不应期离散有所减小[(29.21±15.83)ms vs(31.25±20.83)ms,P>0.05];左心室心外膜和双心室刺激增加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但对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维拉帕米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中层和心外膜下心肌的动作电位时程与不应期,减小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心力衰竭犬给予维拉帕米后(24.50±15.18)msvs正常犬(31.25±20.83)ms,P<0.05]。结论: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复极离散增大、不应期离散减小;维拉帕米减小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复极与不应期离散;左心室心外膜参与的起搏方式对心肌不应期无明显影响,但增大跨室壁复极离散,且这一效应不能被维拉帕米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应期 复极 跨室壁离散 维拉帕米 心力衰竭 心肌
下载PDF
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犬跨室壁三层心肌不应期不均一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大文 张存泰 +3 位作者 李泱 刘念 朱西林 王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4期287-289,共3页
为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犬跨室壁三层心肌细胞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 ,分别在基础和缺血状态下 ,在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刺激的过程中 ,用程序刺激法测定健康家犬在体心外膜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的不应期。结果 :在基础状态下 ,交感... 为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犬跨室壁三层心肌细胞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 ,分别在基础和缺血状态下 ,在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刺激的过程中 ,用程序刺激法测定健康家犬在体心外膜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的不应期。结果 :在基础状态下 ,交感神经刺激能缩短三层心肌细胞的不应期 ,中层心肌细胞的不应期缩短最明显 ,跨室壁三层心肌不应期的离散度由 3± 2ms增加到 18± 6ms(P <0 .0 1) ;迷走神经刺激能延长三层心肌的不应期 ,心内膜心肌增加明显 ,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由 3± 2ms增加到 9± 4ms(P <0 .0 5 )。在急性缺血状态下 ,交感神经刺激延长三层心肌细胞的不应期 ,其中中层心肌细胞的不应期增加最明显 ,与刺激前相比 ,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由 4± 3ms增加到 16± 4ms(P <0 .0 1) ;迷走神经刺激对三层心肌细胞的不应期影响较小 ,与刺激前相比 ,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无显著变化。结论 :在基础及缺血状态下 ,交感神经刺激均能增加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 ;迷走神经刺激对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均一性 自主神经系统 有效不应期 急性心肌缺血 不应期离散度 心律失常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飞龙 蓝玉福 吴黎明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PC)抗缺血再灌注(IR)心律失常的部分电生理机制。方法以单纯的心肌缺血(阻闭家兔左冠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30min为对照,采用心外膜程控期前刺激的方法,观测PC(缺血5min,再灌注10...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PC)抗缺血再灌注(IR)心律失常的部分电生理机制。方法以单纯的心肌缺血(阻闭家兔左冠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30min为对照,采用心外膜程控期前刺激的方法,观测PC(缺血5min,再灌注10min)后正常与缺血中心区心室肌于缺血前、缺血5,15,30min以及再灌注5,15,30min时的有效不应期(ERP)。结果IR过程中两组正常心室肌ERP于缺血30min时均较缺血前明显延长(P<0.05或P<0.01),但组间差别不显著(P>0.05);在缺血5,15,30min及再灌注5min时两组缺血心室肌ERP的变化趋势相似,而PC组ERP的延长或缩短程度均比对照组小(P<0.05或P<0.01)。结论PC能降低缺血与再灌注早期心室肌ERP空间分布的离散度,这可能是PC抗IR心律失常的部分电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有效不应期 心肌缺血
下载PDF
不同人格类型对心脏电生理参数及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郭红阳 王玉堂 +2 位作者 单兆亮 时向民 刘建国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327-33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人格类型对心脏电生理参数及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以Eysenck人格问卷(EPQ)对97例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人格测试,区分为内向稳定、内向不稳定、外向稳定和外向不稳定4种人格类型。采用同步12导联... 目的研究不同人格类型对心脏电生理参数及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以Eysenck人格问卷(EPQ)对97例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人格测试,区分为内向稳定、内向不稳定、外向稳定和外向不稳定4种人格类型。采用同步12导联ECG、24小时Holter以及心脏内程序刺激测量QT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不同部位心肌有效不应期(ERP)、AH和HV间期等心脏电生理指标并评价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与稳定型人格者相比,不稳定型人格者心脏电生理参数改变为:①ERP及AH间期缩短,ERP-RA:(192.1±27.5)msvs(211.3±28.0)ms,ERP-RV:(196.4±30.9)msvs(220.9±37.8)ms,ERP-CS34:(193.7±27.0)msvs(217.3±30.2)ms;AH:(96.4±15.6)msvs(111.6±15.5)ms,均P<0.01;②QTd增加,(63.2±6.1)msvs(57.9±6.7)ms,P<0.01;③HRV时域分析指标中SDNN、HRV三角指数和RMSSD均明显下降,(115.3±17.8)msvs(137.9±21.6)ms、(42.1±5.5)msvs(48.9±6.2)ms、(24.4±3.6)msvs(30.9±4.9)ms,均P<0.01;SDANN显著增高,(125.4±18.9)msvs(102.3±15.1)ms,P<0.01;④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早搏明显增多,(5.9±1.4)个/hvs(4.5±1.1)个/h、(3.9±0.9)个/hvs(3.1±0.7)个/h、(2.3±0.7)个/hvs(1.7±0.5)个/h,均P<0.01。结论人格类型的不同可通过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导致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心律失常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人格 心律失常 有效不应期 心率变异性 QT离散度
下载PDF
刺激左右颈部迷走交感干对兔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蔚 高梅 +3 位作者 王奖荣 孙慧 贾晓蒙 侯应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7-440,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对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0只静脉麻醉,将6F电极导管通过右侧颈静脉经三尖瓣置入右室,并给予设定的电程序刺激,记录基础状态下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Q-T... 目的探讨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对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0只静脉麻醉,将6F电极导管通过右侧颈静脉经三尖瓣置入右室,并给予设定的电程序刺激,记录基础状态下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Q-T间期离散度(Q-Td)、Tpeak-Tend离散度(Tp-ed)、心室颤动阈值(VFT);再分离并暴露双侧颈部迷走交感干,分别给予左右单侧及双侧迷走交感干电刺激使心率较基础状态分别减慢10%、30%、50%,重复上述电刺激,并测量上述电生理指标。结果随着刺激颈迷走交感干强度的增加,与基础状态比较,VERP逐渐延长,至左右单侧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50%、双侧刺激减慢30%时,VERP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至左、右单侧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30%、双侧刺激减慢10%时,Q-Td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刺激强度地增加,变化更显著(P<0.01);Tp-ed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至左、右单侧及双侧刺激强度使心率减慢30%时,Tp-ed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实验设定的不同强度的左、右单侧颈迷走交感干刺激,与基础状态比较VFT无明显变化,而同时给予双侧颈迷走交感干刺激时,VFT有逐渐减小趋势,但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在心室电生理特性变化中亦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潜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颈迷走交感干 有效不应期 Q—T间期离散度 心室颤动阈值
下载PDF
左上肺静脉脂肪垫对犬心房颤动的影响
8
作者 杨志健 夏阳 +3 位作者 赵亮 张家友 姜树军 廖德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69-973,共5页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左上肺静脉脂肪垫(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 fat pad,LSPV-FP)对心房颤动(AF)的影响。方法 12只健康杂种犬,麻醉插管后持续心电监测;于双侧颈部暴露迷走神经干,左右侧第4肋间开胸并暴露LSPV-FP;分别测量基础、刺...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左上肺静脉脂肪垫(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 fat pad,LSPV-FP)对心房颤动(AF)的影响。方法 12只健康杂种犬,麻醉插管后持续心电监测;于双侧颈部暴露迷走神经干,左右侧第4肋间开胸并暴露LSPV-FP;分别测量基础、刺激迷走神经、消融LSPV-FP、刺激迷走神经+消融LSPV-FP 4种状态下的心房及左上肺静脉有效不应期(ERP)和有效不应期离散度(dERP)、AF诱发率、AF时心室率。结果基础状态下,刺激左侧或右侧迷走神经干可明显缩短心房ERP[(84.44±29.50)ms vs(129.7±15.83)ms,(85.42±26.11)ms vs(129.7±15.83)ms,P<0.05]、增大dERP[(71.67±14.03)ms vs(34.17±18.32)ms,(57.5±24.17)ms vs(34.17±18.32)ms,P<0.05]、增大左上肺静脉近端与远端ERP的差异(P<0.05)、增加AF的诱发率[(5.33±1.231)次vs(0.75±0.96)次,(4.67±1.155)次vs(0.75±0.96)次,P<0.05]及降低AF时心室率[(143.6±22.42)次/min vs(226.3±28.50)次/min,(146.4±30.72)次/min vs(226.3±28.50)次/min,P<0.05]。消融LSPV-FP可以逆转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干所致的上述变化(P<0.05),但对右侧迷走神经刺激干所致的电生理变化无显著影响。结论左侧迷走神经干纤维部分通过LSPV-FP对心房颤动的触发或维持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左上肺静脉脂肪垫 有效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离散度 心房颤动
下载PDF
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兔急性心肌梗死跨室壁有效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
9
作者 雷靖祎 郑强荪 +6 位作者 高渊 张超 刘雄涛 杨玉辉 张中 张宪伟 刘文秀 《心脏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51-153,162,共4页
目的为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跨室壁3层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ERP)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分别在基础和心肌梗死状态下,在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刺激的过程中,用自制复合电极结合程序电刺激法测定家兔在体基础和梗死时... 目的为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跨室壁3层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ERP)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分别在基础和心肌梗死状态下,在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刺激的过程中,用自制复合电极结合程序电刺激法测定家兔在体基础和梗死时心外膜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的ERP,并计算跨室壁ERP的离散度(TDERP)。结果在基础状态下,交感神经刺激能缩短3层心肌细胞的ERP,中层心肌细胞的ERP缩短最明显,TDERP由(21±17)ms增加到(30±16)ms(P<0.05);迷走神经刺激能延长3层心肌的ERP,心内膜心肌ERP增加明显,TDERP由(21±17)ms降低到(24±18)ms,差异无显著性。在AMI后30 min,交感神经刺激延长3层心肌细胞的ERP,其中中层心肌细胞的ERP增加最明显,与基础状态下交感刺激相比,TDERP由(30±16)ms增加到(38±11)ms(P<0.05);迷走神经刺激时TDERP为(21±13)ms,与基础状态(24±18)ms迷走刺激相比,TDERP无显著变化。结论AMI后,交感神经兴奋能增加TDERP;迷走神经兴奋对TDERP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系统 有效不应期 心肌梗塞 急性 不应期离散度 家兔
下载PDF
风心病慢性房颤心外膜标测心房有效不应期的对比研究
10
作者 翁向群 庄聪文 +5 位作者 李莉 陈龙 张宝仁 姜洪 杨胜生 曾玉卿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79-281,共3页
目的:研究风心病慢性房颤的电生理特征。方法:对29例风心病伴或不伴慢性房颤的病人在行二尖瓣置换术时,采用心外膜标测技术测定左、右心房各部位的有效不应期(AERP)及右房内和房间的传导时间。结果:风心病慢性房颤组左、右心房AERP比窦... 目的:研究风心病慢性房颤的电生理特征。方法:对29例风心病伴或不伴慢性房颤的病人在行二尖瓣置换术时,采用心外膜标测技术测定左、右心房各部位的有效不应期(AERP)及右房内和房间的传导时间。结果:风心病慢性房颤组左、右心房AERP比窦性心律明显缩短(P<0.05),左、右心房各部分的AERF,之间有明显差异(P< 0.01),即存在明显离散性;慢性房颤组的右房和房间传导时间在转复为窦性心律和缩短刺激右房高位问期时均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风心病慢性房颤心房各部位AERP的差异反映了其AERP的离散性,而AERP 的离散性在房颤的诱发和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房颤 心房有效不应期 风心病 心外膜标测 对比研究 AERP 房间传导时间 窦性心律 电生理特征 二尖瓣置换 正常对照组 右心房 标测技术 右房内 散性
下载PDF
迷走神经刺激对犬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吴金涛 杨朝宽 +1 位作者 楚英杰 王山岭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前后肺静脉有效不应期(ERP)、ERP离散及ERP频率适应性的变化,探讨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方法健康杂种犬15只,暴露心脏及左上肺静脉,把自制电极置于肺静脉外膜上,在迷走神经刺激前及刺激时分别测... 目的通过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前后肺静脉有效不应期(ERP)、ERP离散及ERP频率适应性的变化,探讨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方法健康杂种犬15只,暴露心脏及左上肺静脉,把自制电极置于肺静脉外膜上,在迷走神经刺激前及刺激时分别测量在起搏周长为300ms、200ms时肺静脉长轴上四个部位的ERP,并计算ERP离散及ERP频率适应性。结果迷走神经刺激时肺静脉近端(PV1,8)、中端(PV2,7、PV3,6)的ERP比刺激前显著缩短(P<0.05),ERP频率适应性显著降低,而肺静脉远端(PV4,5)的ERP及ERP频率适应性无明显变化(P>0.05),迷走神经刺激时ERP离散比刺激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迷走神经张力升高能显著缩短肺静脉近端、中端的ERP,降低肺静脉近端、中端的ERP频率适应性,显著增加肺静脉ERP离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迷走神经 肺静脉 有效不应期 离散 频率适应性
下载PDF
兔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肌非缺血区的电生理学变化
12
作者 田志兰 张卫川 +1 位作者 于和平 曹济民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1997年第1期40-45,共6页
本研究通过结扎家免在位心脏冠状动脉左室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结果显示不仅缺血区心肌有明显的电生理变化,在非缺血区亦有电生理变化,后者主要表现为广泛的非缺血区域有效不应期(ERP)呈普遍轻度延长,与缺血边缘带共同形成一个不... 本研究通过结扎家免在位心脏冠状动脉左室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结果显示不仅缺血区心肌有明显的电生理变化,在非缺血区亦有电生理变化,后者主要表现为广泛的非缺血区域有效不应期(ERP)呈普遍轻度延长,与缺血边缘带共同形成一个不应期离散和跃变带。这种电生理紊乱易于诱发折反性心律失常的产生。升高循环血中几条酚胺浓度并不能模拟非缺血区的电生理变化。刺激连走神经外周瑞虽可使自然心律情况下的ERP延长,但却不能使固定心律情况下的ERP延长。提示非缺血区的电生理学变化并非由于心肌缺血时交感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而可能有其它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非缺血区 心肌电生理学
下载PDF
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与心房颤动
13
作者 周学军 丁志坚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0年第5期744-748,共5页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关于心房颤动的机制有较多的学说,目前研究已经证实心房电重构能够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心房电重构包括心房有效不应期的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的增加及局部电传...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关于心房颤动的机制有较多的学说,目前研究已经证实心房电重构能够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心房电重构包括心房有效不应期的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的增加及局部电传导的减慢,现就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与心房颤动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重构 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 心房颤动
下载PDF
牛磺酸镁抗豚鼠离体心脏2型短QT综合征作用的研究
14
作者 孙凯 李燕 +6 位作者 安梦瑶 潘莹莹 康毅 尹永强 孙涛 高卫真 娄建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8-352,共5页
目的观察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对豚鼠离体心脏表面心电图的影响,初步探索TMCC抗2型短QT综合征(type 2 short QT syndrome,SQT2)的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主动脉逆行灌流法对豚鼠离体心脏进... 目的观察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对豚鼠离体心脏表面心电图的影响,初步探索TMCC抗2型短QT综合征(type 2 short QT syndrome,SQT2)的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主动脉逆行灌流法对豚鼠离体心脏进行灌流,利用Biopac生理记录仪采集豚鼠离体心脏表面Ⅱ导联心电图以观测TMCC在应用吡那地尔(pinacidil)诱导SQT2条件下,对豚鼠离体心脏QT间期、有效不应期、跨室壁复极离散度、RR和QT间期不稳定性等的影响。结果 TMCC能够逆转吡那地尔所致QT间期的缩短,逆转吡那地尔所致有效不应期的缩短,降低吡那地尔所致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减小吡那地尔所致的RR、QT间期不稳定性增大。结论 TMCC通过延长QT间期和有效不应期、降低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不稳定性等作用对SQT2有一定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镁 短QT综合征 有效不应期 离散度 不稳定性 吡那地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