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harge planning for children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n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in China
1
作者 Xiaoxiao Wu Qingyin Li Jingli C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 2015年第2期167-172,共6页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charge planning on maternal caring knowledge,maternal caring behavior,maternal discharge readiness and the rehospitalization of children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nd...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charge planning on maternal caring knowledge,maternal caring behavior,maternal discharge readiness and the rehospitalization of children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n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VSD-PAH).Background: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with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have more complications after surgery than those without PAH.Discharge planning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help children leave the hospital safely,and receive appropriate care after discharge.Methods: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Sixty children and their mothers were recrui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care,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both conventional care and additional discharge planning care.Results:(1)After admission,maternal caring knowled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milar.(2)At discharge,maternal discharge readiness,maternal caring knowledge and maternal caring behavior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t=3.35,p=0.001;F=84.74,p<0.001;F=23.82,p<0.001).This difference persisted after discharge,and was evident at one month and three months after discharge.(3)However,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admission rate of children after discharge was evid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s:Discharge planning improves the maternal discharge readiness,maternal caring knowledge and maternal caring behaviors.However,this planning did not reduce the readmission rate of children with CHD-PA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harge planning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下载PDF
Our Experience in 33 Patients of 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losure
2
作者 Periyasamy Thangavel Ganapathy Sambandam Kamalakkannan +3 位作者 Baskar Ranjith Karthekeyan Siva Muthukumar Mahesh Vakamudi Jebaraj Rethinasamy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15年第10期103-107,共5页
Study: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3 patients with multiple VSD during March 2009 to March 2014. Technique: The defects were located by injecting the cardioplegia solution into left atrium after occluding the pulmonary ar... Study: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3 patients with multiple VSD during March 2009 to March 2014. Technique: The defects were located by injecting the cardioplegia solution into left atrium after occluding the pulmonary artery. Through right atrial approach, the larg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ere closed by pericardial patch. The smalle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ere closed directly. Results: Out of 33 patients, 20 patients were 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5 patients were atrioventricular canal defect with 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and 8 patients were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 with 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All the patients had severe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The mean age and body weight at repair was 4.51 months and 5.41 kg respectively. Failure to locate addition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happened in 1 patient where the pulmonary artery banding was done. Six patients had residu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fter surgery, and no significant left to right shunted. One patient had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ed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due to the heart block. There was no early and late mortality. Conclusion: Management of 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is quite complex. Right atrial approach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closure is safe, simple and effective in closure of 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CONGENITAL INFANTS
下载PD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Medical Management of the Adult Patient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被引量:1
3
作者 Ali Ataya Julian Chung +1 位作者 Jessica Cope Hassan Alnuaimat 《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 2018年第B05期1-8,共8页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associate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includes a heterogeneous patient population that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underlying cardiac malformation.CHD-associated PAH has an estim...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associate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includes a heterogeneous patient population that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underlying cardiac malformation.CHD-associated PAH has an estimated prevalence of 5– 10% in adult patients,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atients surviving to adulthood because of advances 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targeted pharmacotherapy.Although limited data exist,targeted PAH pharmacotherapy has proven to be benefi cial in patients with CHD-associated PAH,with observed improvement in functional class,increase in exercise capacity,and improvement in quality of life and cardiopulmonary hemodynamics.Additionally,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treat-to-close”strategy.PAH-targeted pharmacotherapy may be used to optimize cardiopulmonary hemodynamics so as to improve patients’operability in repairing the cardiac defect.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signifi cant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is disease state in the past 2 decades,mortality remains high,and ongoing clinical trials are need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reat-to-close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EISENMENGER syndrome ARTERIAL septal defect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下载PDF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姑息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分析
4
作者 姜娜 石奇琪 叶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年第3期185-189,共5页
目的比较体-肺分流术和姑息性右心室肺动脉(RV-PA)连接术两种不同姑息手术方式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分期手术治疗的49例PA/VSD患儿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体-肺分流术和姑息性右心室肺动脉(RV-PA)连接术两种不同姑息手术方式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分期手术治疗的49例PA/VSD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不同姑息手术患儿围手术期结果和术后肺血管发育程度。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4(1.2,3.3)年。体-肺分流术组(n=31)和姑息性RV-PA连接术组(n=18)术后早期死亡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心脏监护室(CCU)滞留时间和两次手术间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PA/VSD患儿术后经皮氧饱和度、McGoon比值及Nakata指数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姑息性RV-PA连接术组术后经皮氧饱和度高于体-肺分流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姑息性RV-PA连接术与体-肺分流术均可促进PA/VSD患儿肺动脉发育。其中,姑息性RV-PA连接术组患儿术后氧合情况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体-肺分流术 姑息性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
下载PDF
动脉转位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徐志伟 丁文祥 +3 位作者 苏肇伉 陈玲 史珍英 朱德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 总结动脉转位术 (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治疗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transposition of thegreat arteries,TGA)和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 (VSD)的临床经验。 方法 采用 ASO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32例 ,其中 TG... 目的 总结动脉转位术 (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治疗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transposition of thegreat arteries,TGA)和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 (VSD)的临床经验。 方法 采用 ASO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32例 ,其中 TGA 2 2例 ,伴室间隔完整型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IVS) 9例 ,伴 VSD13例 ;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 VSD(Taussig- Bing) 10例。 结果  TGA/IVS9例中死亡 1例 ,TGA/VSD13例中死亡 4例 ,Taus-sig- Bing10例死亡 3例 ,总手术死亡率 2 5 % (8/32 )。术后随访 3个月~ 2年 ,所有患者紫绀消失 ,活动能力明显增强。1例 Taussig- Bing术前二尖瓣轻 -中度反流 ,术后仍为中度反流 ;2例 TGA主动脉和肺动脉瓣上狭窄 ,压差 4 0 mm Hg(1k Pa=7.5 mm Hg) ,1例肺动脉瓣下狭窄和残余 VSD,3个月后再次手术治愈。 结论 ASO已广泛应用于 TGA的纠治 ,手术效果满意 ;应用于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瓣下 VSD的早期纠治 ,不但可防止发生肺血管阻塞性病变 ,而且避免了心内修补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远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转位术 临床应用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下载PDF
Nikaidoh术治疗完全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的早期结果 被引量:9
6
作者 徐志伟 刘锦纷 +4 位作者 严勤 史珍英 朱德明 丁文祥 苏肇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Nikaidoh术治疗完全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TGA/VSD/PS)的早期结果。方法在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有8例TGA/VSD/PS患者在我院接受Nikaidoh术矫治,手术年龄4~29个月(11.4±7.6个月),体重5.2~11.... 目的回顾性研究Nikaidoh术治疗完全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TGA/VSD/PS)的早期结果。方法在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有8例TGA/VSD/PS患者在我院接受Nikaidoh术矫治,手术年龄4~29个月(11.4±7.6个月),体重5.2~11.0kg(8.0±1.9kg);所有患者房室连接一致,其中伴房室瓣骑跨1例,左肺动脉狭窄1例,本组患者术前均未行其他手术,手术均采用改良Nikaidoh术,即主动脉根部移位和重建左、右心室流出道,除1例冠状动脉同时移植和使用Homograft重建右心室流出道外,用自体心包补片扩大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结果手术死亡1例,无1例出现明显左室流出道梗阻(LVOTO)和右室流出道梗阻(RVOTO),轻度肺动脉反流3例,中度4例,除1例死亡患者外,其余左心功能均正常;随访时间平均8.8个月(3~18个月),7例存活;心功能状况佳,射血分数(EF)0.64±0.02;短轴缩短率(FS)0.33±0.02。未出现进展性主动脉瓣反流、LVOTO、RVOTO和肺动脉反流加重。结论Nikaidoh术适宜于治疗TGA/VSD/PS,尤其当解剖上存在不宜行Rastelli术的患者,早期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型大动脉错位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狭窄 RASTELLI术 Nikaidoh术
下载PDF
改良主、肺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伴左室流出道梗阻的大动脉错位 被引量:19
7
作者 胡盛寿 李守军 +5 位作者 王欣 王立清 晏伏霞 李立环 王旭 李永青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主、肺动脉根部置换手术治疗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左室流出道梗阻(LVOTO)的大动脉错位(TGA)。方法4例伴LVOTO、VSD的TGA患者及1例伴LVOTO、VSD的右心室双流出口患者,被采用改良的Nikaidoh技术将主动脉和肺动脉根部完...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主、肺动脉根部置换手术治疗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左室流出道梗阻(LVOTO)的大动脉错位(TGA)。方法4例伴LVOTO、VSD的TGA患者及1例伴LVOTO、VSD的右心室双流出口患者,被采用改良的Nikaidoh技术将主动脉和肺动脉根部完整互换移植、冠状动脉移植以及双心室流出道重建;其中2例房室异常连接患者被同期施行Senning手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平均随访5.40个月,生长发育好。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心室功能良好,主动脉瓣无反流;2例患者肺动脉瓣有少量反流。结论保留半月瓣的主、肺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伴LVOTO的复杂型TGA患者,不仅可获得解剖根治,同时解决了右心室流出道的非生长性问题,改进的冠状动脉再植技术扩大了Nikaidoh手术的适应范围,并获得很好的近期疗效。但其远期疗效仍需更大组的手术例数及更长期的随访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错位 左室流出道梗阻 主动脉根部移植 肺动脉根部移植
下载PDF
一期大动脉调转术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6
8
作者 董念国 孙宗全 +3 位作者 苏伟 吴龙 史嘉玮 邱雪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4-516,共3页
目的总结一期大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其应对策略。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14例患儿实施一期大动脉调转手术。患儿平均年龄(2.6±0.8)个月(0.5-14个月);平均体重(3.85&#... 目的总结一期大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其应对策略。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14例患儿实施一期大动脉调转手术。患儿平均年龄(2.6±0.8)个月(0.5-14个月);平均体重(3.85±1.30)kg(3-9kg)。室间隔完整TGA(TGA/IVS)12例,均合并房间隔缺损(ASD),同时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1例;TGA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2例,均同时合并PDA和ASD。11例合并中度肺动脉高压,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均使用前列腺素E1(PGE1)。手术在全麻、中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完成。在主动脉、肺动脉瓣上方横断,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移栽至肺动脉近端。经肺动脉分叉下方,吻合肺动脉近端和升主动脉远端。用自体心包修复主动脉近端缺失部分,并在新主动脉开放后吻合主动脉近端和肺动脉远端。结果3例TGA/IVS患儿术后肺部感染,2例(分别为13个月、3个月)患儿分别于术后10h及12h突发室颤死亡。未发生与冠状动脉移植相关并发症。术前肺动脉高压患儿,特别是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明显下降。12例术后顺利恢复出院。随诊3-12个月,全部患儿心功能恢复良好,无远期并发症和死亡。结论一期大动脉调转手术对于TGA有较好早期治疗效果。针对术中主要问题作出适当的手术应对措施,可以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大动脉转位 大动脉调转术
下载PDF
不同姑息性手术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肺血管发育促进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永辉 花中东 +4 位作者 王旭 闫军 王强 李守军 马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08-1112,共5页
目的:比较体肺分流术和姑息性右心室肺动脉(RV-PA)连接术两种不同姑息手术方式在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患者分期矫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12至2012-08连续在我院行分期手术治疗的92例合并肺动脉发育不良的肺动脉闭锁室间... 目的:比较体肺分流术和姑息性右心室肺动脉(RV-PA)连接术两种不同姑息手术方式在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患者分期矫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12至2012-08连续在我院行分期手术治疗的92例合并肺动脉发育不良的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患者,以比较行体肺分流术(n=47)和姑息性RV-PA连接术(n=45)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术后肺血管发育情况以及最终根治率等的差异。结果:平均随访(2.01±1.02)年时,两组肺血管发育指标Nakata指数、McGoon比值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01),但两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 0.05)。姑息性RV-PA连接术组最终获得解剖学根治的比例明显高于体肺分流术组(62.2%vs 31.9%,P<0.01)。根治手术时姑息性RV-PA连接术组紫绀情况较体肺分流术组改善明显,手术时间也明显减少(P均<0.001);重症监护病房滞留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虽有缩短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相较于体肺分流术,姑息性RV-PA连接术作为促进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分期手术的姑息手术,能更有效地提高根治率,可能有利于二次根治手术时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发育不良 姑息性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 体肺分流术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30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苟云久 杨永珠 +2 位作者 赵静 张建华 李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2期988-989,共2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30例,经透视或(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指引下穿刺股动脉或者股静脉,通过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分别于术...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30例,经透视或(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指引下穿刺股动脉或者股静脉,通过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分别于术后24 h、1个月、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通过TTE、心电图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疗效.结果1例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膜部VSD)因选用封堵器直径偏小导致封堵器在释放即刻脱落至主动脉弓部,用抓捕器通过股动脉回收成功,二次置入直径较大的封堵器,封堵成功.其余29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defects,AS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膜部VSD均一次置入成功,术中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间20~90(38±16)min,X线曝光时间5~45(18±10)min,住院时间3~7(4±2)d.结论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适合于继发孔型ASD、膜部VSD及各种类型的PDA的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膜部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年龄超过3周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婴儿的外科治疗策略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守军 杨研 +3 位作者 胡盛寿 刘迎龙 沈向东 吴清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29-431,共3页
目的:讨论年龄超过3周的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婴儿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期间,我院共收治年龄超过3周的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的婴儿共14例,平均年龄(74.6±50.8)天,平均体重(4.49±1.02)kg。合并畸形包... 目的:讨论年龄超过3周的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婴儿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期间,我院共收治年龄超过3周的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的婴儿共14例,平均年龄(74.6±50.8)天,平均体重(4.49±1.02)kg。合并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13例,动脉导管未闭11例。9例行一期动脉调转术,5例行分期动脉调转术。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50±41)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85±22)min,12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对于年龄超过3周的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患儿,参考术前超声和术中测压情况合理选择一期和分期行动脉转位术,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大动脉转位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双动脉根部调转术治疗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左心室流出道狭窄术后早期临床结果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旭 胡盛寿 +2 位作者 李守军 刘晋萍 晏馥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对双动脉根部调转(DRT)术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术后早期恢复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1至2011-05我院72例患儿实施DRT术术后早期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年龄4月~6岁,平均年龄(2.85±2.02)岁,体重5.5~20 kg,平... 目的:对双动脉根部调转(DRT)术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术后早期恢复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1至2011-05我院72例患儿实施DRT术术后早期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年龄4月~6岁,平均年龄(2.85±2.02)岁,体重5.5~20 kg,平均体重(11.61±3.88)kg。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60±168)h,术后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10±11)d。特殊治疗包括:延迟关胸9例(12.5%),7例(9.7%)同时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腹膜透析17例(23.6%),应用心外膜临时起搏器46例(63.9%),二次手术4例(5.6%),二次气管插管5例(6.9%)。因顽固性心功能不全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2.8%)。结论:DRT手术治疗合并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的大动脉转位,术后早期病情偏重。经积极正确的围术期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左心室流出道狭窄 双动脉根部调转术 术后早期处理
下载PDF
动脉调转手术后中期生存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雅娟 胡盛寿 +6 位作者 李守军 王旭 郑哲 李永青 刘迎龙 沈向东 闫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探讨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及TGA型右心室双出口(Taussig-Bing)患者行动脉调转手术(ASO)后的中期生存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01-01至2007-12-31期间来我院行动脉调转手术并存活出院的115例TGA... 目的:探讨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及TGA型右心室双出口(Taussig-Bing)患者行动脉调转手术(ASO)后的中期生存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01-01至2007-12-31期间来我院行动脉调转手术并存活出院的115例TGA合并VSD及Taussig-Bin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及院内随诊复查。结果:115例存活患者均完成了随访,随访时间1~8年(平均3.1年)。其中10例患者随访过程中院外死亡(死亡率8.7%,10/115)。Kaplan-Meier法分析中期生存率6个月、1年、5年、8年分别为94.8%,92.2%,89.3%,89.3%。Cox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年龄>3岁(相对危险度10.644,P=0.002)及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残存肺动脉高压(相对危险度4.864,P=0.047)是此类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TGA合并VSD及Taussig-Bing患者行动脉调转手术中期结果满意,死亡率及再手术率低。证实了手术年龄>6个月的TGA合并VSD及Taussig-Bing患者依然有手术适应证,但手术年龄>3岁者,术后1年死亡率高,故一定要做到定期随访,避免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危险因素 室间隔缺损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Taussig—Bing畸形 生存率
下载PDF
桡动脉入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唐文栋 许旭东 +5 位作者 白元 沈健 陈峰 朱霓 秦永文 赵仙先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2017年6月至11月收治的11例先天性VSD患者(嵴内型3例、膜周部8例,3例伴发膜部瘤),均接受经桡动脉入路VSD封堵术。患者平均年龄(37.82±12.44)岁,...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2017年6月至11月收治的11例先天性VSD患者(嵴内型3例、膜周部8例,3例伴发膜部瘤),均接受经桡动脉入路VSD封堵术。患者平均年龄(37.82±12.44)岁,平均体重(62.79±14.95)kg,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显示平均VSD直径(5.87±1.91)mm。术中通过TTE和左心室造影评价封堵效果。术后24 h,1、3、6个月随访患者心电图、TTE。结果 10例患者成功完成封堵,1例因导丝无法通过缺损而转入外科手术。植入封堵器平均直径(7.50±3.60)mm,平均手术时间(47.20±5.45)min,平均透视时间(13.00±3.65)min,术后平均卧床时间(99.00±11.97)min。2例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10例患者平均随访(3.50±1.90)个月,均未发生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返流和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VSD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桡动脉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应用三尖瓣血流速度图评估肺动脉高压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丹丹 侯颖 +5 位作者 侯传举 袁丽君 刘禧 尚福军 庚靖淞 段云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是诊断和评价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拟对比多普勒超声测量三尖瓣反流速度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三尖瓣反流速度诊断肺动脉高压2种方法,评价应用三尖瓣血流速度图对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效果。资料与方法收... 目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是诊断和评价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拟对比多普勒超声测量三尖瓣反流速度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三尖瓣反流速度诊断肺动脉高压2种方法,评价应用三尖瓣血流速度图对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效果。资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以及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并拟行封堵术的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心脏病患者80例。经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力,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三尖瓣反流速度峰值。结果以导管测量的MPAP≥25 mm Hg为诊断标准,使用三尖瓣反流估算的PASP>30 mm Hg诊断肺动脉高压时,假阳性率为62.96%、假阴性率为0。使用三尖瓣反流速度诊断肺动脉高压具有较高的诊断一致性。分别以320 cm/s和340 cm/s为诊断界值时,假阳性率分别为14.81%和7.41%,假阴性率为15.91%和20.45%。结论对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并根据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直接诊断肺动脉高压可有效克服估算法存在较高假阳性率的问题,更适合基于MPAP为标准的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高血压 肺性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脏导管插入术 肺楔压 肺动脉 血压测定 血流速度 三尖瓣
下载PDF
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和大动脉转位并室间隔缺损肺血管病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景彬 梁健 +3 位作者 赵晓芳 杜茗 朱耀斌 刘迎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3期94-97,共4页
目的比较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和大动脉转位肺血管病变。方法用诊断性治疗所选患者进行根治手术,术中取肺活检。组I(n=38)包括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组II(n=11)包括>6个月伴有重度肺... 目的比较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和大动脉转位肺血管病变。方法用诊断性治疗所选患者进行根治手术,术中取肺活检。组I(n=38)包括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组II(n=11)包括>6个月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大动脉转位并室间隔缺损患者;组III(n=6)从心肺循环正常的尸体取肺组织作对照。肺组织进行H-E分级及定量分析。结果组I(n=38)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1例(31/38)为H-E I级,3例(3/38)为H-E II级,3例(3/38)为H-E III级,仅1例(1/38)为H-E IV级伴有丛样病变。组II(n=11)大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并室间隔缺损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7例(7/11)为H-E I级,2例(2/11)为H-E II级,1例(1/11)为H-E III级,仅1例(1/11)为H-E IV级伴有丛样病变。组I和组II的中膜厚度百分比(%MT)和中膜面积百分比(%MS)较对照组(组III)明显升高。组II的中膜面积百分比(%MS)较组I明显升高。中膜厚度百分比(%MT)和肺小动脉密度(APSC)在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组I)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并室间隔缺损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组I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诊断性治疗-根治手术策略选择的大部分患者的肺血管病变通常仍是可逆的,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和大动脉转位肺血管病变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 大动脉转位并室间隔缺损 肺血管病
下载PDF
应用PDA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洪浪 王洪 +3 位作者 陈章强 陆林祥 尹秋林 赖珩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5-398,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PDA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疗效及安全性。材料和方法:筛选适合经导管封堵治疗IVSD的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经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测量缺损口大小、距主动脉右冠瓣及肺动脉瓣距离,经皮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 目的:评价应用PDA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疗效及安全性。材料和方法:筛选适合经导管封堵治疗IVSD的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经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测量缺损口大小、距主动脉右冠瓣及肺动脉瓣距离,经皮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建立动静脉轨道,经7~12F输送鞘管通过右股静脉途径释放封堵器。结果:超声心动图测量的VSD直径5~7mm,平均6.5±0.5mm,大血管短轴切面上缺损位于12点至1点钟位,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3mm,平均2.5±0.5mm。PDA封堵器的直径7~10mm,平均8.5±1.5mm,20例IVSD患者封堵全部成功,术后杂音消失或明显减弱(4/6级降至1~2/6级),左心室造影无分流现象,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无主动脉瓣返流,无穿膈血流。随访5个月~6年(平均36±12个月)未见穿隔血流、明显主动脉瓣返流以及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结论:PDA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IVSD,近期疗效佳,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嵴内型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下载PDF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形态三尖瓣置换术及中远期结果 被引量:6
18
作者 罗国华 胡盛寿 +1 位作者 孙寒松 王巍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33-335,共3页
目的探讨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TGA)患者行形态三尖瓣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及其术后中远期结果。方法1997年9月至2007年9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cTGA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6~51岁(33.3±12.8岁),体重47~90 kg(60.9±14.7... 目的探讨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TGA)患者行形态三尖瓣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及其术后中远期结果。方法1997年9月至2007年9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cTGA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6~51岁(33.3±12.8岁),体重47~90 kg(60.9±14.7 kg)。单纯形态三尖瓣关闭不全10例,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瓣狭窄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形态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形态三尖瓣置换术后机械瓣功能不良1例。术前形态右心室射血分数为56.2%±11.6%,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2例,Ⅲ级6例。18例cTGA患者均施行形态三尖瓣置换术。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形态右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手术死亡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发生瓣周漏2例,分别于术后7 d和30 d行瓣周漏修补术后治愈。随访16例,随访时间57.0±40.7个月;随访时形态右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9.2%vs.56.2%±11.6%;t=2.062,P〉0.05),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12例,Ⅲ级4例,与术前比较心功能分级Ⅲ级者所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2,P〉0.05)。结论cTGA形态三尖瓣置换术能防止形态三尖瓣关闭不全对形态右心室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其中远期结果满意;随访期间,形态右心室功能基本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形态三尖瓣置换术 形态右心室功能
下载PDF
内皮素-1基因Lys198Asn多态性与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相关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锦富 陈亦江 +2 位作者 曹海龙 顾海勇 许晶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5-338,355,共5页
目的:研究室间隔缺损(室缺)人群中内皮素-1基因Lys198Asn多态性与其发生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寻找新的室缺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PCR-RFLP技术分析140例室缺肺动脉高压病例和140例非肺... 目的:研究室间隔缺损(室缺)人群中内皮素-1基因Lys198Asn多态性与其发生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寻找新的室缺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PCR-RFLP技术分析140例室缺肺动脉高压病例和140例非肺动脉高压室缺对照内皮素-1基因Lys198Asn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肺动脉高压形成危险因素关系。结果:①肺动脉高压组Lys198Asn GT和T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43.6%vs 33.6%,10.7%vs 3.6%),差异有显著意义(χ2=5.23,校正OR=1.78,P<0.05;χ2=7.70,校正OR=3.34,P<0.01);②肺动脉高压组GT+T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54.3%vs 37.2%),差异有显著意义(χ2=8.29,校正OR=1.94,P<0.01);③肺动脉高压组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32.5%vs 20.4%),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0.62,P<0.01)。结论:内皮素-1基因Lys198Asn多态性与室缺肺动脉高压形成相关,可能是其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Lys198Asn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多态性
下载PDF
雾化吸入米力农对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肺动脉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任建立 张义和 +1 位作者 刘虎 马星星 《医学综述》 2016年第13期2687-2689,共3页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米力农对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肺动脉压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米力农对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肺动脉压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观察组在体外循环中雾化吸入米力农(0.5 g/L),对照组常规处理,静脉灌注前列腺素E150 ng/(kg·min)。比较两组患者血氧分压、呼吸机辅助时间与平均肺动脉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氧分压提高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2.1±2.3)%比(7.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辅助呼吸时间为(7.8±1.3)h,对照组为(8.3±1.6)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右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65±6)%比(60±6)%,(70±7)%比(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手术后1 h、2 h、4 h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均呈降低趋势[(31.3±1.7)mm Hg(1 mm Hg=0.133 k Pa)、(28.5±2.8)mm Hg、(26.6±2.1)mm Hg],而对照组手术后1 h、2 h缓慢上升[(43.6±4.5)mm Hg、(46.1±4.3)mm Hg],手术后4 h稍有下降[(45.2±3.7)mm Hg]。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死亡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雾化吸入米力农能有效提高肺氧合能力,降低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平均肺动脉压,减轻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 米力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