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桃树叶部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药剂田间防效评价
1
作者 孙新康 刘君盈 +1 位作者 苑士涛 王海燕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7,共6页
桃树叶部黑斑病是河北省桃树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致病病原菌种类较多,且与桃穿孔病早期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因此,明确河北省桃树叶部病害的致病病原菌有利于针对性地防治桃树叶部病害。本研究采集河北省桃树主要种植区典型的桃树病叶,... 桃树叶部黑斑病是河北省桃树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致病病原菌种类较多,且与桃穿孔病早期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因此,明确河北省桃树叶部病害的致病病原菌有利于针对性地防治桃树叶部病害。本研究采集河北省桃树主要种植区典型的桃树病叶,分离纯化获得致病病原菌,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EF-1α、Alt-al和RPB2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病原菌种类,分离获得39株菌株,明确引起河北省桃树叶部黑斑病的致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然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桃树叶部黑斑病致病菌的毒力,发现43%戊唑醇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17.661 mg/L;生物药剂16%多抗霉素、80%乙蒜素,EC50值分别为61.613和87.518 mg/L。基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对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检测,43%戊唑醇对桃黑斑病田间防效为76.86%,生物药剂16%多抗霉素和80%乙蒜素田间防效分别为70.13%和64.93%。本研究筛选出了对防治链格孢菌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药剂,其中生物药剂具有绿色无污染的特点,指导桃产业生产实践、构建不同商业桃园的绿色防控体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叶部黑斑病 病原鉴定 致病性 生物药剂 田间防效
下载PDF
橡胶树胶孢炭疽菌自噬相关基因ATG20的功能
2
作者 黄志睿 廖至雯 罗红丽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6-644,共9页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引起橡胶树炭疽病的优势小种,橡胶树感染后会大量减产。自噬现象是植物病原真菌中普遍存在的生理过程,自噬过程会受到多个自噬相关基因(ATG)的调控,在病原真菌对逆境的响应、生长发育和致...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引起橡胶树炭疽病的优势小种,橡胶树感染后会大量减产。自噬现象是植物病原真菌中普遍存在的生理过程,自噬过程会受到多个自噬相关基因(ATG)的调控,在病原真菌对逆境的响应、生长发育和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了橡胶树胶孢炭疽菌的ATG20同源基因CgATG20,构建了该基因的敲除突变株△CgATG20,并对其致病性、孢子产量、组织侵染情况和自噬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CgATG20的致病性、分生孢子产量和对植物的入侵率显著降低。在缺氮条件下,△CgATG20菌丝体中自噬小体的数量显著少于野生型。以上结果表明ATG20在胶孢炭疽菌的生长发育、致病性和自噬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寻找有效阻断病原真菌发育和侵染途径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胶孢炭疽菌 自噬 ATG20 致病力
下载PDF
水生动物病原菌Ⅵ型分泌系统(T6SS)及其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研究进展
3
作者 伍水龙 黄瑜 +3 位作者 王蓓 汤菊芬 蔡佳 简纪常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编码的蛋白分泌装置,在毒力因子释放、生物被膜形成、铁离子摄取、囊泡运输、环境压力适应性及细菌胞内存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编码的蛋白分泌装置,在毒力因子释放、生物被膜形成、铁离子摄取、囊泡运输、环境压力适应性及细菌胞内存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等水生动物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有关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组分及其功能的报道还比较匮乏。本文对几种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与调控机理,以及T6SS关键调控因子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系统进化关系与功能等最新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T6SS活性调控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T6SS与致病菌代谢之间的调控关系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水生动物致病机制研究及水产养殖细菌病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Ⅵ型分泌系统 水生动物病原菌 溶血素共调节蛋白 系统进化树 功能位点
下载PDF
1株鸡毒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4
作者 张伯顺 卜德新 +5 位作者 吕虹雨 黄冬 王睿智 于春梅 王进江 丛雁方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6,共7页
为了对1株从鸡场分离到的鸡毒支原体(MG)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及致病性研究。用MG的16S rRNA引物对山东省莱西市某鸡场疑似MG感染的气囊病料进行了PCR鉴定,结果可扩增到特异性条带。通过病原分离培养、16S rRNA基因测序比对获得MG分离株,命... 为了对1株从鸡场分离到的鸡毒支原体(MG)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及致病性研究。用MG的16S rRNA引物对山东省莱西市某鸡场疑似MG感染的气囊病料进行了PCR鉴定,结果可扩增到特异性条带。通过病原分离培养、16S rRNA基因测序比对获得MG分离株,命名为SDMg01株;低倍显微镜观察到,菌落呈典型的“荷包蛋”状;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能发酵葡萄糖,不水解精氨酸,不利用尿素。对分离株16S rRNA序列进行MEGA分析和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SDMg01分离株与其他MG菌株在同一进化分支上,其中与MG参考菌株(PG31)相似性为99.8%。对分离株SDMg01进行动物试验,感染8周龄的SPF鸡14 d后进行解剖,观察临床症状及气囊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SDMg01分离株致病性较强,可引起典型的气囊炎。本研究为MG诊断试剂的研制和疫苗候选毒株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毒支原体 16S rRNA 系统进化树 致病性
下载PDF
桂花树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征
5
作者 张松 张靖 李贵鹏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7期197-200,共4页
为研究危害桂花树的病原菌,对桂花树上发生的病害进行了病原菌的鉴定,开展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根据植物病原菌形态特征、致病菌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葡萄座腔菌为造成桂花树病害的主要病原菌。葡萄座腔菌在PDA培养菌上菌丝生长... 为研究危害桂花树的病原菌,对桂花树上发生的病害进行了病原菌的鉴定,开展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根据植物病原菌形态特征、致病菌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葡萄座腔菌为造成桂花树病害的主要病原菌。葡萄座腔菌在PDA培养菌上菌丝生长量最大,生长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5~27℃;PH在4~10范围适合生长,PH<3时,菌丝的生长停滞;该菌适宜碳源为葡萄糖、乳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树 病原菌 形态鉴定 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叠氮丙啶-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冷链食品中多种病原菌
6
作者 柯振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85-96,共12页
目的 应用叠氮丙啶-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冷链食品中多种病原菌,构建病原菌分子进化树。方法 以冷链食品中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5种病原菌作为研究对... 目的 应用叠氮丙啶-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冷链食品中多种病原菌,构建病原菌分子进化树。方法 以冷链食品中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5种病原菌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叠氮丙啶-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作为冷链食品中病原菌检测初筛手段,应用微生物培养法以及生化鉴定仪器法进行方法比对与结果验证,运用高通量测序以及分子进化树构建作为冷链食品中所分离病原菌的种属地位确证方法。结果 叠氮丙啶-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成功扩增了冷链食品中生活状态病原菌的特征性核酸片段,排除了死亡细菌以及阴性对照菌的干扰,病原菌检出限可达到1×10^(3)CFU/mL,一次反应可检测42份试样,可以在18 h内完成检测工作。在冷链食品中病原菌抽样检测调查中,随机采集的751份冷链食品,共检出62株病原菌,病原菌总体检出率为8.3%(62/751)。通过后续的16S rRNA测序以及葡萄球菌属、弧菌属以及李斯特菌属分子进化树的构建,成功溯源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来源并完成病原菌种属定位。结论 本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通量高,为冷链食品及相关食品中病原菌的精确检测与溯源分析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氮丙啶-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高通量测序 分子进化树 冷链食品 病原菌
下载PDF
红叶石楠叶斑病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7
作者 欧阳心如 李栋良 +3 位作者 张诺涵 茅建翔 宋蕴哲 蔡普默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目的】为明确红叶石楠患叶斑病叶片的致病菌,以期为红叶石楠叶斑病的防控提供借鉴参考。【方法】2022年9月以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学院采集的患病叶片为材料,利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法分离纯化致病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通过形态学... 【目的】为明确红叶石楠患叶斑病叶片的致病菌,以期为红叶石楠叶斑病的防控提供借鉴参考。【方法】2022年9月以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学院采集的患病叶片为材料,利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法分离纯化致病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通过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明确致病菌的种类。【结果】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的菌株a在PDA培养基上呈白色絮状,有明显的轮纹,分生孢子为纺锤形,菌株a的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小孢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登录号:AY924271.1)的相似性为99%。菌株b在PDA培养基上呈白色蓬松状,有大量气生菌丝,孢子呈黑色球状,菌株b的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稻黑孢属(Nigrospora oryzae,登录号:KT192348.1)的相似性为99%。接种菌株a和菌株b均能使离体叶片发病,且症状与供试叶片的症状相似。【结论】引发武夷学院红叶石楠叶斑病的病原物为小孢拟盘多毛孢菌和稻黑孢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石楠 致病菌 形态鉴定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树
下载PDF
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对2种茶叶病原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被引量:1
8
作者 梁浩 杜晓静 +2 位作者 钱玺丞 贾长青 郁建生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47-51,共5页
为探明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混配对茶树轮斑病(Pseudopestalotiopsis camellia-sinensis)和茶树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联合毒力,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皂素对2种茶叶病原菌EC_(50)、毒性比率,以及最... 为探明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混配对茶树轮斑病(Pseudopestalotiopsis camellia-sinensis)和茶树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联合毒力,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皂素对2种茶叶病原菌EC_(50)、毒性比率,以及最佳配比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博落回生物碱对茶树轮斑病和茶树炭疽病的EC_(50)分别为6.219、51.674μg·mL^(-1);茶皂素对茶树轮斑病和茶树炭疽病的EC_(50)分别为416.435、453.925μg·mL^(-1);通过毒性比率筛选和联合毒力测定,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质量比为1∶28.7的混剂对茶树轮斑病菌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545;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质量比为1∶3.8、1∶5.9、1∶8.8、1∶13.2的混剂对茶树炭疽病菌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2.698、2.345、2.974、1.533。综上可知,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茶树轮斑病和茶树炭疽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本研究可为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型植物源农药对茶叶病害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落回生物碱 茶皂素 茶树轮斑病菌 茶树炭疽病菌 联合毒力测定
下载PDF
橡胶树季风性落叶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9
作者 施玉萍 刘一贤 +4 位作者 李国伟 唐轶 戴利铭 李岚岚 蔡志英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4-122,共9页
近2年西双版纳植胶区橡胶树发生大面积落叶,病害症状与季风性落叶病相似。为弄清引起橡胶树落叶病害的致病菌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菌丝尖端纯化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柯赫氏法则、形态特征、生理学特性及病原... 近2年西双版纳植胶区橡胶树发生大面积落叶,病害症状与季风性落叶病相似。为弄清引起橡胶树落叶病害的致病菌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菌丝尖端纯化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柯赫氏法则、形态特征、生理学特性及病原菌rDNA-ITS、COXⅡ核苷酸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橡胶树落叶病害的致病菌为簇囊疫霉(Phytophthora botryosa),为我国橡胶树季风性落叶病致病菌新记录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结果表明,48%烯酰·氰霜唑悬浮剂、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30%烯酰·甲霜灵水分散粒剂、35%烯酰·霜脲氰悬浮剂、30%氟吡菌胺·甲霜灵水分散粒剂、0.3%四霉素水剂均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其EC_(50)分别为0.1371、0.1759、0.2017、0.2577、0.2651和0.3510 mg·L^(-1),这些药剂均可用作该病害田间防治的备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季风性落叶病 簇囊疫霉 病原菌鉴定 中国新记录种 防治药剂
下载PDF
决策树联合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骨科清洁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蓓蓓 张晓钰 +4 位作者 姜凤丽 张晋 乌伊萍 李兴欢 刘冬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4期323-328,共6页
目的探讨我院骨科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骨科行清洁手术的2264例患者资料,分析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并分别建立决策树CHAID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更... 目的探讨我院骨科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骨科行清洁手术的2264例患者资料,分析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并分别建立决策树CHAID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更全面地探讨导致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后有31例(1.37%)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感染患者切口分泌物中共培养出致病菌15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0株,革兰阴性杆菌5株。决策树CHAID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2 h、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以及既往有手术经历均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的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最高;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2 h、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以及既往有手术经历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分析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并且利用决策树CHAID模型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从不同方面描述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因素及其作用,为制定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充分的实践依据,降低了院内的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决策树CHAID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 危险因素 切口感染
下载PDF
艳锦竹芋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徐玥 宋蕴哲 +3 位作者 李悦悦 聂传朋 李焰焰 蔡普默 《武夷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44-47,共4页
明确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艳锦竹芋上发现的叶斑病病原菌,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2021年采集武夷学院园艺大棚内患叶斑病的艳锦竹芋(Stromanthe sanguinea‘Triostar’)叶片,通过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并按照科赫氏法则... 明确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艳锦竹芋上发现的叶斑病病原菌,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2021年采集武夷学院园艺大棚内患叶斑病的艳锦竹芋(Stromanthe sanguinea‘Triostar’)叶片,通过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并按照科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基于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并通过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标记为YJ-2),具有致病性,且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基于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序列表明菌株YJ-2和NCBI核酸数据库中拟茎点霉属菌Phomopsis sp.(登录号DQ780431.1)的相似性为99.43%,且在系统发育树上聚在一起。根据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将该地区艳锦竹芋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拟茎点霉属菌,为国内首次报道拟茎点霉属菌引起的艳锦竹芋叶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芋科 致病菌 形态学观察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树
下载PDF
诸暨市西施故里景区树木病害种类调查简报
12
作者 甄梦璐 王记祥 《安徽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41-44,共4页
本文采取现场调查采样和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诸暨市西施故里景区的树木病害种类和发生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普查。结果表明,鉴定的22种病害病原菌全部为真菌,分属于14个属,寄生于20种树木,其中有6种病害危害程度较严重,其余病害危害程... 本文采取现场调查采样和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诸暨市西施故里景区的树木病害种类和发生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普查。结果表明,鉴定的22种病害病原菌全部为真菌,分属于14个属,寄生于20种树木,其中有6种病害危害程度较严重,其余病害危害程度较轻。该项研究可以为树木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病害 病原 真菌
下载PDF
小粒材小蠹伴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13
作者 梁甜 章宇 +2 位作者 巨云为 廖菘凯 周洁璐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3-129,共7页
为明确树状月季害虫小粒材小蠹伴生真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分别对小粒材小蠹的成虫、幼虫、坑道、寄主变色边材和维管束进行真菌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所得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柯赫氏法则进一步验证伴生菌... 为明确树状月季害虫小粒材小蠹伴生真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分别对小粒材小蠹的成虫、幼虫、坑道、寄主变色边材和维管束进行真菌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所得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柯赫氏法则进一步验证伴生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5种分离材料共分离出伴生真菌10株,其中腐皮镰刀菌在不同分离材料中的分离率均为最高,是小粒材小蠹伴生菌的优势种群;腐皮镰刀菌、层出镰刀菌、藤仓镰刀菌对月季均有致病性,接种后的月季叶片和茎干出现病斑,叶片发病率分别为89.73%、34.15%、63.24%,发病面积分别为1.62、0.20、0.28 cm2;茎干发病率分别为55.56%、27.78%、30.00%,变色反应区长度分别为4.74、2.98、4.33 cm。该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伴生真菌与小粒材小蠹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基础,为小粒材小蠹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状月季 小粒材小蠹 伴生真菌 分离鉴定 致病性
下载PDF
中国滇南地区莲雾炭疽病病原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维峰 何鹏搏 +6 位作者 陈红梅 夭莹云 李晶萍 于龙凤 曲鹏 葛宇 谭万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91,共9页
莲雾炭疽病是国内外莲雾种植区的常年流行病及引起严重经济损失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但不同地区的病原菌种可能不同.该研究主要描述云南省南部发生的莲雾炭疽病症状,分离纯化病原菌并鉴定其种类.经观察,此莲雾炭疽病的典型病斑为椭圆或... 莲雾炭疽病是国内外莲雾种植区的常年流行病及引起严重经济损失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但不同地区的病原菌种可能不同.该研究主要描述云南省南部发生的莲雾炭疽病症状,分离纯化病原菌并鉴定其种类.经观察,此莲雾炭疽病的典型病斑为椭圆或不规则形,中央区灰白色,周围褐色,最外围有一黄色晕圈;后期病斑扩展形成不规则大斑或枯斑;病害侵染果实引起腐烂变质.通过分离培养和纯化获得7个真菌菌株,柯赫氏致病性试验表明从西双版纳和普洱两地样品中获得的LWTJ2和LB4为致病菌株.两菌株形态特征相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的菌落为圆形,白色或淡黄白色,边缘光滑齐整,表面呈绒毛状,气生菌丝发达;后期菌落颜色稍加深,中央区灰黑色并产生大量蛋橙色分生孢子团;在显微镜下观察,病菌菌丝透明,分隔,呈锐角或近直角分枝;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圆形,两端盾圆,大小为9.8~18.0(平均13.9±2.1)μm×4.5~6.0(平均5.5±1.0)μm;未观察到病菌的有性型.采用ITS1/ITS4通用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两菌株的rDNA-ITS序列均为545 bp(GenBank登录号为OL963924和OL413460).Blast-n比对和系统演化树分析表明,两个菌株Blast-n相似度及在演化树上聚集于同一末端分枝的置信限均为100%;两者与暹罗刺盘孢Collectotrichum siamense WZ-365菌株(Acc.No.MN856443)对比的相似度为99.08%,在系统演化树中与暹罗刺盘孢聚于同一末端分枝的置信限为96%.该研究较详细地观察记载了滇南地区莲雾炭疽病的症状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根据形态学与rDNA-ITS序列的Blast-n对比和演化树分析鉴定获得的LWTJ2和LB4菌株均属于暹罗刺盘孢C.siamense.这是莲雾炭疽病的一种新病原真菌,其进一步证明了莲雾炭疽病病原菌的多样性,也为该病害的诊断监测和有效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雾炭疽病 暹罗刺盘孢 病害症状 病菌形态特征 rDNA-ITS序列 Blast-n和系统演化树分析
下载PDF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抑菌活性及增效作用 被引量:31
15
作者 杨雪云 赵博光 巨云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9-82,共4页
研究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几种林木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供试林木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苦参碱对杨褐斑病菌和龙竹材霉变菌抑制作用较强,致死中量EC50分别为123、272μg/m... 研究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几种林木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供试林木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苦参碱对杨褐斑病菌和龙竹材霉变菌抑制作用较强,致死中量EC50分别为123、272μg/mL。氧化苦参碱对杉木猝倒病菌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26μg/mL,活性比供试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EC50=91μg/mL)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EC50=283μg/mL)的活性高。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供试林木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苦参碱对松枯梢病菌抑制作用较强,EC50为428μg/mL;氧化苦参碱对华山松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为323μg/mL。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与合成农药按1∶5质量比混合进行林木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增效试验,结果表明混剂的EC50均低于34μg/mL,共毒系数明显大于100,对华山松腐烂病菌具显著增效作用,对杉木猝倒病菌具不同程度的相加或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林木病原真菌 抑菌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地区阔叶树上一种新立木腐朽病 被引量:15
16
作者 戴玉成 徐梅卿 吴兴亮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7-49,共3页
报道了我国亚热带地区阔叶树上一种新立木白色腐朽病 ,其病原菌为平丝硬孔菌Rigido poruslineatus ,根据中国标本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该菌主要危害洋槐、泡桐及其它阔叶树种。对病害的症状 ,造成的危害及该病的分布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平丝硬孔菌 林木病原菌 干基白色腐朽 阔叶树 亚热带地区 症状 寄主
下载PDF
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43
17
作者 李河 李杨 +2 位作者 蒋仕强 刘君昂 周国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3-53,共11页
【目的】研究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湖南省长沙、株洲、浏阳、永州、怀化、常德、常宁等油茶主产区9个样地的典型油茶炭疽病叶,分离纯化叶片病健交界处的真菌菌株,观察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 【目的】研究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湖南省长沙、株洲、浏阳、永州、怀化、常德、常宁等油茶主产区9个样地的典型油茶炭疽病叶,分离纯化叶片病健交界处的真菌菌株,观察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分生孢子及附着孢的形态特征,确定为炭疽属真菌。进一步对炭疽属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株。对获得病原菌的r DNA-ITS、CAL和GAPDH 3个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模式炭疽属菌株序列按照3个基因一致的顺序拼接后采用PAUP和MrBayes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从湖南省9个采样地共分离获得62株炭疽属菌株,致病性测试表明这62株菌均能对油茶嫩叶和果致病,但不同菌株的发病时间具有一定差异;根据形态特征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最终明确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的病原种类。【结论】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包含果生炭疽菌、暹罗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山茶炭疽菌和哈锐炭疽菌5种炭疽属真菌,其中果生炭疽菌分布范围最广,分离率最高,达到6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炭疽病 病原菌
下载PDF
树木溃疡病病原真菌类群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Ⅰ.——小穴壳菌属、疡壳孢属、壳囊孢属、盾壳霉属分类地位的分子证明 被引量:33
18
作者 张星耀 赵仕光 +2 位作者 朴春根 吕全 贾秀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4-40,共7页
小穴壳菌属(DothiorelaSac.)(有性阶段是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Cas.)、疡壳孢属(DothichizaLib.)、壳囊孢属(CytosporaEhrenb.)、盾壳霉属(Coniot... 小穴壳菌属(DothiorelaSac.)(有性阶段是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Cas.)、疡壳孢属(DothichizaLib.)、壳囊孢属(CytosporaEhrenb.)、盾壳霉属(ConiothyriumSacc.)等4属真菌是引起树木溃疡病的主要病原真菌类群,是我国现阶段森林的重大有害生物。本文报道了这4个属的真菌基于28SrDNAPCRRFLP和RAPD解析的分类学研究结果,15个供试菌株聚为4类,每一类即一属,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其属的传统分类地位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 溃疡病 病原真菌 分类学 分子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果树真菌病害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拮抗机制初探 被引量:15
19
作者 于晓丽 亓超 +2 位作者 王培松 李宝燕 王英姿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4-743,共10页
【目的】分离获得对果树真菌病害[苹果轮纹病(Botryospuaeria dothidea)、苹果斑点落叶病(Alternaria alternaria)、葡萄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葡萄白腐病(Coniella diplodiella)和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 【目的】分离获得对果树真菌病害[苹果轮纹病(Botryospuaeria dothidea)、苹果斑点落叶病(Alternaria alternaria)、葡萄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葡萄白腐病(Coniella diplodiella)和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果树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潜在的材料菌株。【方法】从不同植物上分离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菌落生长速率法及叶盘法等试验筛选拮抗菌;根据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gyrA基因序列分析等对其进行鉴定;通过测定拮抗菌发酵液对温度、pH值的敏感度分析拮抗物质的稳定性;通过测定拮抗菌发酵液对菌丝的影响,初步分析其拮抗机制。【结果】从不同植物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58株细菌,其中编号为YTB1407的细菌菌株对上述5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经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且该菌株发酵液的拮抗活性在温度为20~100℃、pH为2.0~10.0,比较稳定。经该菌株发酵液处理后的病原菌菌丝畸形。【结论】该拮抗菌株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温度和pH值对该菌株拮抗物质活性影响不大;该拮抗菌株可以通过影响病原菌菌丝正常生长发挥其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真菌病害 拮抗细菌 鉴定 稳定性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猫杯状病毒分离株VP1基因序列与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健 白艺兰 +11 位作者 李鑫 桂亚萍 鞠厚斌 龚国华 夏炉明 陈伟锋 朱晓英 常晓静 李增强 唐聪圣 王建 赵洪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530-3539,共10页
旨在了解上海地区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VP 1基因与致病性,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出13株FCV,经RT-PCR和测序获得分离株VP 1的基因序列,与参考株VP 1基因进行同源性和遗传演化分析,对2株分离株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 旨在了解上海地区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VP 1基因与致病性,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出13株FCV,经RT-PCR和测序获得分离株VP 1的基因序列,与参考株VP 1基因进行同源性和遗传演化分析,对2株分离株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3株上海地区分离株VP 1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互间相似性为74.3%~99.8%,与参考株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也较低,符合FCV易突变的特征;进化树分析表明,上海地区FCV流行株主要来自国内北方地区,少数毒株来自国外地区;通过对宿主临床症状、VP 1进化树和VS-FCV特征性氨基酸位点进行分析,筛选出7株FCV强毒株;动物致病性试结果验表明,FCV-SH202101株和FCV-SH202113株可导致感染猫发病和死亡,潜伏期为1~2 d,接种后第3天即可检测到排毒,不同年龄段猫的病程不一致,可导致幼猫5 d后死亡,成年猫病程可持续11~18 d,2株分离株在致病性方面均符合VS-FCV特征。本研究丰富了中国FCV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VS-FCV毒株的筛选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为FCV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杯状病毒 VP1 序列同源性 系统发育树 致病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