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munity ecolog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ees in a tropical wet evergreen forest in Kaptai national park in Chittagong Hill Tracts, Bangladesh 被引量:2
1
作者 S. M. Feroz Md Rabiul Alam +1 位作者 Prokash Das Abdullah Al Mamu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311-318,共8页
We investigated the floristic composition, woody species divers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ees in a tropical wet evergreen forest in Kaptai national park in Chittagong Hill Tracks, Bangladesh. We recorded 25 fam... We investigated the floristic composition, woody species divers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ees in a tropical wet evergreen forest in Kaptai national park in Chittagong Hill Tracks, Bangladesh. We recorded 25 families, 37 genera, 40 species and 1771 woody individuals in a 0.09 ha plot. Euphorbiaceae and Moraceae were the most species- rich families, and Castanopsis, Ficus and Terminaliawere the most species-rich genera. Bursera serrata Wall. ex Colebr.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erms of highest importance value (13%). Trema orientalis (L.) B1 was typically a light demanding species as it appeared in the top can- opy with only one individual having the seventh highest IV, but had no regeneration. The expected maximum number of species (Smax) was 140, indicating that many species may invade the forest as the Sm~ is greater than the recorded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The nature of the disappear- ance and appearance of species in the present forest reflects instability of floristic composition. The values of Shannon's index H' and Pielou's index J' (evenness) were 3.36 bit and 0.63,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show moderately high species diversity as compared to other subtropical forests in the tropics. In addition, a sample area of 200 m2 in this forest would be sufficient for measuring the diversity indices H" and ,/', whereas the trend of J'may indicate the rate of equality of individuals among the different speci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rea. The distribu- tion pattern for the total stand was completely random. However, the dominant species showed aggregate distribution for small areas, but random distribution for large areas. The spatial association between species showed that the strongest positive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occurred between Streblus asper Lour. and Castanea indica Roxh. (09 = 0.51). As a whole, most species were weakly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of which 58% species associations were completely negative. The result of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species pairs were spatially independent at all or most small clusters; stands of species from all clusters are mosa- ics of complete habitat and pioneer habitat. All patches in this forest community have similar habitat and regeneration niches, which could be a phenomenon for a young growth forest. Thus, the existence of habitat and regeneration niches may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maintenance of diversity in this fo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ttagong Hill Tracts floristic composi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ees tropical wet evergreen forest woody species diversity
下载PDF
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33
2
作者 车秀芬 杨小波 +3 位作者 岳平 欧芷阳 李东海 吴庆书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2-299,共8页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地处海南岛东北部文昌县境内的滨海低丘陵。为全面了解其植物多样性及经过18年的保护后其植被变化特征,作者采用野外调查与植物群落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岛铜鼓岭保护区的各类植被多样性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记录到...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地处海南岛东北部文昌县境内的滨海低丘陵。为全面了解其植物多样性及经过18年的保护后其植被变化特征,作者采用野外调查与植物群落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岛铜鼓岭保护区的各类植被多样性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记录到植物984种,隶属166科618属。其中海南特有种35个,如海南苏铁(Cycashain-anensis)、茶槁楠(Phoebehainanensis)、古山龙(Arcangelisiagusanhung)等;濒危保护物种12个,分别为:金毛狗(Cibotiumbarometz)、海南苏铁、蕉木(Oncodostigmahainanense)、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hainanensis)、红花天料木(母生)(Homaliumhainanense)、粘木(Ixonantheschinensis)、毛茶(Antirheachinensis)、野生龙眼(Dimocarpuslongan)、野生荔枝(Litchichinensis)、苦梓(Gmelinahainanensis)、白桂木(Artocarpushypargyreus)。该保护区内的主要植被类型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灌木林和红树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4.7485、4.5876和1.8096,Simpson指数分别为0.9247、0.9206和0.6978。在热带常绿季雨矮林2,800m2的标准样地内,树高大于1.5m的乔木共有81种1,366个个体,重要值较高的物种分别为黄椿木姜(Litseavariabilis)、海南大风子、滨木患(Aryteralittoralis)、禾串树(Brideliainsulana)、无患子(Sapindusmukorossi)等,18年前的优势种鸭脚木(Scheffleraoctophylla)被黄椿木姜所替代。另外,种数—个体数分析得出3,300m2标准样方内高于1.5m的单个体种有20种,双个体种有13种,占标准样方内所记录物种总数的32.7%。总体来说,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群落发展稳定,灌木林有向次生林演替的趋势,红树林遭破坏严重,面积减小,多样性也不是很高。所以从植被角度来说对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是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热带常绿季雨矮林 濒危植物 优势种 种数一个体数
下载PDF
铜鼓岭热带常绿季雨矮林5种蒲桃属植物的种群结构及空间格局 被引量:23
3
作者 龙成 杨小波 +1 位作者 龙文兴 李东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27,共10页
【目的】分析海南岛文昌市铜鼓岭自然保护区5种蒲桃属植物的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以期了解该地区蒲桃属植物种群的现状、分布状况及发展动态,为该属植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建立2.56 hm2固定样地... 【目的】分析海南岛文昌市铜鼓岭自然保护区5种蒲桃属植物的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以期了解该地区蒲桃属植物种群的现状、分布状况及发展动态,为该属植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建立2.56 hm2固定样地,采用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常用的种群径级结构分析、种群静态生命表和绘制种群存活曲线研究方法,结合点格局分析中的Ripley’s K函数和SPSS软件,对5种蒲桃属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种间关联性以及种群聚集规模与种群优势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种群死亡率随龄级的增加而增大,生命期望值ex与此趋势相反,但方枝蒲桃、赤楠和肖蒲桃3个种群中的ex值会出现明显的小波动,说明这3个种群内部经历了密度调节过程,使种群密度达到适合个体生长的最佳状态;方枝蒲桃种群具有最多的个体数目(1 950株),并集中于幼苗和幼树,表明该种群更新良好,存活曲线随着龄级增大逐渐趋于Deevey-Ⅱ型,说明种群将长期保持稳定的种群死亡率并更新繁衍下去;其他4个种群的总个体数相差不大(假赤楠374株、赤楠390株、子凌蒲桃393株、肖蒲桃282株),尽管它们的存活曲线最终都趋于Deevey-Ⅰ型,但存在差异,假赤楠的幼苗、幼树数量较少(共82株),虽然其更新木一般都可以生长到生理寿命(Deevey-Ⅰ型),但过少的数量也可能会影响种群的正常繁衍,其他3个种群都具有一定规模的幼苗和幼树,种群更新能力上虽不及方枝蒲桃,但在群落中也具有相当大的生存潜力;总体上,5个种群的空间分布都符合种群普遍格局分布规律,即由小尺度的聚集分布到大尺度上的随机乃至于均匀分布,但假赤楠、子凌蒲桃和肖蒲桃在某些尺度范围内出现了规则分布,说明在这些尺度上可能存在其他种群带来的竞争压力;5个种群的聚集规模和聚集范围都随着种群优势度的降低而减小,其中,种群的聚集规模与优势度呈显著线性相关,二者的回归方程为y=58.531x-132.33(R2=0.958,P=0.004<0.01),肖蒲桃与假赤楠和赤楠在一些尺度上负相关,其他4个种群在任何尺度上均可以共存。【结论】生长在热带常绿季雨矮林中的蒲桃属植物发育良好,都具有一定的更新能力,但假赤楠种群不仅更新幼苗较少,而且在较大尺度上还存在其他种群(如肖蒲桃)对其的竞争压力,所以在天然次生林各种群的科学管控过程中应加以适当侧重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 热带常绿季雨矮林 蒲桃属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联
下载PDF
海南岛铜鼓岭热带常绿季雨矮林2个演替阶段的种间联结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琦 周婧 +4 位作者 陶楚 陈玉凯 杨小波 李东海 龙文兴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2期8-15,共8页
为了揭示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群落动态变化中,物种种间联结性与群落演替的相互作用,基于2×2联列表,应用X2统计量、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和多物种关联指数为参数,研究分析了海南铜鼓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的2个不同... 为了揭示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群落动态变化中,物种种间联结性与群落演替的相互作用,基于2×2联列表,应用X2统计量、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和多物种关联指数为参数,研究分析了海南铜鼓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的2个不同演替阶段(灌木林阶段和热带常绿季雨矮林阶段)群落15个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演替前期,灌木林群落因为得到有效保护群落总体呈现出显著正联结(WI=139.91>X20.05=83.68);演替后期,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群落种间负联结比例降低,正联结的比例增加,群落总体仍然呈现出显著正联结(WⅡ=262.11>X20.05=83.68),表明群落演替朝着有利于物种稳定共存的方向发展。(2)过渡种和后期侵入种间正联结与无联结种对数比例(分别为75%和22.7%)远大于负联结比例(2.3%),有一半种对达到显著正联结水平(50%),表明后期侵入种和过渡种通过群落结构的变化分层有效分配空间、光照等资源而稳定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联结 群落演替 热带常绿季雨矮林
下载PDF
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天然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柴勇 李玉媛 +2 位作者 方波 和丽萍 何蓉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5-79,共5页
采用植物群落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内的3种主要天然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植被型相同的群落间物种相似性程度较高,植被型不同的群落间物种相似性系数为山地雨林和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 采用植物群落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内的3种主要天然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植被型相同的群落间物种相似性程度较高,植被型不同的群落间物种相似性系数为山地雨林和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节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 季节雨林群落优势种明显,重要值集中在少数优势种上;山地雨林群落优势种不明显,重要值分布均匀;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优势种明显,重要值分布不均匀 山地雨林群落物种丰富,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季节雨林群落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阳河自然保护区 天然植被 物种多样性 季节雨林 山地雨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沿海热带常绿季雨矮林树干附生地衣分布规律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英英 杨小波 +5 位作者 龙成 李东海 罗文启 熊梦辉 张育霞 邢莎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146-152,共7页
为了了解沿海热带常绿季雨矮林中树干附生地衣的分布规律,在海南文昌铜鼓岭自然保护区沿海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固定样地基础上,选取20个20 m×20 m样方,采集并记录季雨矮林中群落重要值前20的树种及树干附生地衣的相关数据,对地衣与宿... 为了了解沿海热带常绿季雨矮林中树干附生地衣的分布规律,在海南文昌铜鼓岭自然保护区沿海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固定样地基础上,选取20个20 m×20 m样方,采集并记录季雨矮林中群落重要值前20的树种及树干附生地衣的相关数据,对地衣与宿主胸径、种类间的关系,地衣在宿主上的分布高度、方位朝向及相关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树干附生地衣在宿主上的分布盖度与宿主本身的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呈正相关,但与宿主的重要值并无明显相关性;地衣主要分布在宿主胸径为1.5-13.5 cm、高度为0.6-1.4 m的区间,其中1.2-1.4 m为最佳高度范围;进一步证明了地衣喜好生长于与样地坡向方位一致的树干朝向,在调查区东南方向上地衣分布较多;在湿度、光照强度、海拔3种影响因子中,光照强度对地衣分布的影响显著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规律 树干附生地衣 宿主 热带常绿季雨矮林
下载PDF
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藤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帅锋 苏建荣 +3 位作者 刘万德 张志钧 刘庆云 李忠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20,共11页
藤本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群落的恢复与演替。通过对云南普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a、恢复30a和原始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野外调查,分析了不同恢复阶段藤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密度、多度、径级分布、多样性... 藤本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群落的恢复与演替。通过对云南普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a、恢复30a和原始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野外调查,分析了不同恢复阶段藤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密度、多度、径级分布、多样性指数及攀援方式,并探讨藤本植物与支持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81hm2的调查样地中,共发现DBH≥0.1cm的藤本植物1292株(分属34科51属64种)。原始林群落的藤本物种丰富度、密度(DBH<1cm)、胸高断面积和平均胸高断面积都显著高于恢复阶段,原始林和恢复15a群落的密度(DBH≥1cm)、平均胸径和平均长度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恢复30a。3种群落类型中藤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径级分布有显著差异,原始林中藤本植物物种更多,而且大径级(DBH≥10cm)的藤本植物仅出现在原始林及恢复30a的群落。单株藤本攀援的支持木在3种群落类型中均占多数,藤本植物与支持木的胸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01),原始林群落中DBH≥15cm的支持木更易被攀援,而恢复阶段则相反。茎缠绕藤本植物对原始林的负面影响要显著少于恢复15a及30a群落,而卷须类藤本植物也反映出原始林正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同时根攀缘和搭靠类藤本植物物种组成和多度变化可以反映出干扰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恢复程度。森林砍伐是影响不同恢复阶段藤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藤本-支持木关系 攀援方式 季风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车秀芬 岳平 +3 位作者 杨小波 郭涛 李东海 欧芷阳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7-91,144,共6页
应用植物群落学方法,调查分析了铜鼓岭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群落优势树种为黄椿木姜(Litsea variabilis)、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滨木患(Arytera littoralis)、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和禾... 应用植物群落学方法,调查分析了铜鼓岭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群落优势树种为黄椿木姜(Litsea variabilis)、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滨木患(Arytera littoralis)、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和禾串树(Bridelia balansae)等。立木胸径及树高结构分析表明,该群落中2.5~7.5 cm胸径级的个体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树高2~8 m各级分布较均匀,整个群落处于稳定发展当中。分别运用y=aD+b和ω=aD+b对优势树种的胸径与树高和冠幅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除禾串种群外,各直线方程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今后的调查中可用胸径来估测树高和冠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 热带常绿季雨矮林 群落结构 树高 胸径
下载PDF
海南岛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与植物资源(续) 被引量:4
9
作者 钟义 杨小波 +2 位作者 符气浩 李庆咸 林英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1年第2期1-7,共7页
3 铜鼓岭植物群落的演替植被是自然界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根据铜鼓岭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地质和自然历史地理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其顶极植被类型显然是热带常绿季雨林,但其区系组成,群落结构以及外貌很可能手口现存的次生热带常绿季雨矮林有... 3 铜鼓岭植物群落的演替植被是自然界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根据铜鼓岭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地质和自然历史地理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其顶极植被类型显然是热带常绿季雨林,但其区系组成,群落结构以及外貌很可能手口现存的次生热带常绿季雨矮林有较大的区别。现在的组成除了鸭脚木和榕属的几个种的基径可达50cm 以外,但从发现的其他树桩来看,有的树桩还存在有萌生苗,如海南石梓、山荔技,它们的基径都很大,海南石梓的基径可达50cm 以上,这都足以说明原有顶极森林群落的优势种似菲鸭脚木,而且群落结构似应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铜鼓岭 植被 植物群落
下载PDF
海南铜鼓岭保护区2个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凋落叶的分解特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陶楚 杨小波 +5 位作者 万春红 李东海 符有利 周文嵩 冯丹丹 杨琦 《热带生物学报》 2015年第1期69-77,共9页
以海南铜鼓岭保护区原生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和遭破坏后天然更新的山麓灌木林的共同凋落物优势种—贡甲(Maclurodendron oligophlebium)凋落叶、群落优势种—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凋落叶以及2个演替阶段森林各自的混合凋落... 以海南铜鼓岭保护区原生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和遭破坏后天然更新的山麓灌木林的共同凋落物优势种—贡甲(Maclurodendron oligophlebium)凋落叶、群落优势种—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凋落叶以及2个演替阶段森林各自的混合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分解试验,探讨凋落叶分解速率与森林演替过程的关系和养分释放规律。经过1年的分解试验,结果表明:(1)凋落叶在季雨矮林中的分解速率明显高于灌木林;(2)凋落叶中N的释放规律为"富集-释放",其他元素整体表现为"直接释放";(3)在季雨矮林中,分解系数k与初始N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初始C/N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灌木林中,分解系数k与初始C质量分数及C/N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岭 热带常绿季雨矮林 山麓灌木林 凋落叶 分解速率 养分释放规律
下载PDF
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沿江两岸植被类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正才 毛凯东 +1 位作者 徐晓燕 李帅锋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第1期27-31,36,共6页
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澜沧江中游临沧市境内。该区域植被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呈垂直分布规律。在以往的研究中忽视了澜沧江两岸低海拔区域植被的研究。文章以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沿江两岸低海拔植物群落为主要对象,分析该区域植被类型... 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澜沧江中游临沧市境内。该区域植被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呈垂直分布规律。在以往的研究中忽视了澜沧江两岸低海拔区域植被的研究。文章以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沿江两岸低海拔植物群落为主要对象,分析该区域植被类型及其物种组成,以期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管理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在沿江两岸海拔750~1400 m区域,共计发现7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8个群系及8个群落类型。除季风常绿阔叶林外,其他7个植被亚型均为本次调查新发现,其中热带季雨林与暖热性针叶林是研究区域主要的植被类型,而暖热性针叶林与季风常绿阔叶林则受破坏较大,分别产生暖热性稀树灌木草丛和干热性稀树灌木草丛,而干热灌丛则小面积分布。并根据澜沧江周期性枯水期出现的狗牙根群落,新提出河流消落带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季雨林 思茅松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物种组成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 低海拔区域
下载PDF
不同微生境下季风常绿阔叶林附生维管植物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敏 王艳红 +2 位作者 唐荣 陈昭铨 刘万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33-2141,共9页
附生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结构性成分,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云南普洱市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季风常绿阔叶林5种微生境(陡坡、缓坡、高谷、沟谷和山脊)的附生维管植物组成进行... 附生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结构性成分,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云南普洱市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季风常绿阔叶林5种微生境(陡坡、缓坡、高谷、沟谷和山脊)的附生维管植物组成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地形数据和其他环境数据,分析了附生维管植物的多样性及其与微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共记录附生维管植物97种12302株,分属16科45属;物种-多度曲线显示,隐柄尖嘴蕨(Belvisia henryi)、带状书带蕨(Vittaria doniana)、半圆盖阴石蕨(Humata platylepis)等3个物种优势明显。(2)山脊生境中附生维管植物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和个体多度,而缓坡、沟谷生境中附生维管植物个体多度均较低。(3)在不同径级以及不同高度宿主之间的附生维管植物丰富度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小径级宿主及林木树干中下部位。(4)影响附生维管植物物种丰富度、个体多度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海拔高度、光照强度、温度;回归分析表明,附生维管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海拔高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光照强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附生维管植物物种个体多度与光照强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海拔高度和温度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生植物 物种多样性 相关性分析 微生境 季风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乔木物种多样性高分辨率遥感估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鲁霞 庞勇 +2 位作者 桑国庆 李增元 胡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398-8413,共16页
季风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南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也是云南省普洱地区重要森林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乔木物种多样性遥感估测对研究区域尺度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光谱异质性假说和环境异质性假说,首先使用1m空间分辨... 季风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南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也是云南省普洱地区重要森林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乔木物种多样性遥感估测对研究区域尺度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光谱异质性假说和环境异质性假说,首先使用1m空间分辨率的机载高光谱数据和激光雷达数据提取了光谱多样性特征和垂直结构特征。然后利用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递归特征消除方法选择对研究区森林乔木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有较好解释能力的遥感特征,并对Shannon-Winner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建模、制图。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机载LiDAR数据提取的垂直结构特征和机载高光谱数据提取的光谱多样性特征均对研究区森林乔木物种多样性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随机森林模型估测结果分别为R^(2)=0.48,RMSE=0.46和R^(2)=0.5,RMSE=0.45;两种数据源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遥感数据的森林乔木物种多样性估测精度,随机森林估测模型R^(2)和RMSE分别为0.69和0.37。(2)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对研究区针阔混交林乔木物种多样性的估测能力优于机载高光谱数据。(3)机器学习方法有助于从高维遥感数据特征中选择适合于森林乔木物种多样性建模的少量特征。该研究在云南普洱开展对季风常绿阔叶林的遥感估测研究,可为森林生物多样性调查提供补充手段,有助于森林生物多样性大尺度、长期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常绿阔叶林 乔木物种多样性 机载激光雷达 机载高光谱 特征选择 林业遥感
下载PDF
海南铜鼓岭热带季雨矮林树干附生地衣及其内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英英 郑云柯 王祝年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第7期38-45,共8页
以海南省文昌市东北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铜鼓岭内的热带季雨矮林为考察点,考察地衣及地衣内生真菌多样性。选择该森林群落中重要值排名前20的相关树种作为考察对象,采集相关树种树干上的附生地衣。经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可知,本次考察... 以海南省文昌市东北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铜鼓岭内的热带季雨矮林为考察点,考察地衣及地衣内生真菌多样性。选择该森林群落中重要值排名前20的相关树种作为考察对象,采集相关树种树干上的附生地衣。经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可知,本次考察共发现8科13属26种地衣型真菌,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文字衣科;同时发现附生地衣内生真菌31种,其中担子菌门8种,子囊菌门23种。考察结果显示,铜鼓岭热带季雨矮林地衣及其内生真菌物种较丰富,物种多样性较高,填补了该森林地衣类型及其内生真菌资源调查的空白,为后续地衣及其内生真菌的相关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 铜鼓岭 热带季雨矮林 物种 多样性
下载PDF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幼苗的群落构建机制
15
作者 陈昭铨 王明慧 +3 位作者 胡子涵 郎学东 何云琼 刘万德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9,共12页
幼苗是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以往研究对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幼苗的关注较少。为探究该地幼苗的群落构建机制,该研究利用30hm2季风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野外幼苗调查数据,分析幼苗的物种组成,划分不同优势种样方,根据... 幼苗是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以往研究对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幼苗的关注较少。为探究该地幼苗的群落构建机制,该研究利用30hm2季风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野外幼苗调查数据,分析幼苗的物种组成,划分不同优势种样方,根据逐步群落构建模型分析群落构建机制,进一步分析幼苗的群落功能性状。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幼苗以短刺锥(Castanopsis echidnocarpa)和枹丝锥(C.calathiformis)为优势种,根据优势种是否出现将样方划分为4种类型:短刺锥样方、枹丝锥样方、混合优势种样方及非优势种样方。幼苗的群落构建过程均包含随机扩散构建(贡献率43.1%-61.3%)、生境过滤(贡献率27.4%-33.9%)及限制相似性(贡献率5.7%-27.2%)机制。短刺锥样方和枹丝锥样方以确定过程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6.9%和54.6%,而混合优势种样方及非优势种样方则以随机过程为主,贡献率分别为60.4%和61.3%。在非优势种样方中Rao二次熵(Rao’Q)最高,而在混合优势种样方中最低。短刺锥样方具有最低的比叶面积和较高的叶厚度、比茎长度、根质量分数及潜在株高,而枹丝锥样方及非优势种样方有更大的比叶面积。不同幼苗样方中,比茎长度和潜在株高变异系数较大,而其他功能性状变异水平较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幼苗样方中,比叶面积和潜在株高均和Rao’Q显著正相关,除了非优势种样方外,其他样方叶厚度和生活型均与Rao’Q显著正相关。因此,季风常绿阔叶林幼苗的群落构建同时包含随机过程和确定过程,两种过程的贡献率随群落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构建 优势种 功能性状 功能多样性 季风常绿阔叶林
原文传递
基于物种多样性和空间格局的林分稀疏 被引量:1
16
作者 龙成 杨小波 +1 位作者 龙文兴 李东海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1-581,共11页
为了解影响热带天然次生林稀疏的因素,本研究应用地上生物量模型、多样性指数和O-ring统计对固定样地中植物的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Yoda自疏模型计算林分稀疏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与空间格局对林分... 为了解影响热带天然次生林稀疏的因素,本研究应用地上生物量模型、多样性指数和O-ring统计对固定样地中植物的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Yoda自疏模型计算林分稀疏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与空间格局对林分稀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地上生物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在径级Ⅲ或径级Ⅳ处,出现变化拐点,在天然林管理时应加以注意。多样性指数与林分稀疏指数总体上无显著的相关性,但中等多样性指数值却对应最大的稀疏指数。说明物种多样性中等情况下,林分稀疏最为强烈。植物个体聚集分布的最大强度与稀疏指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二者的回归方程为:α=-1.7873O11(r)max+2.3451(R2=0.798,P=0.003)。结果表明,在热带常绿季雨矮林中,过大的聚集强度不但不能促进稀疏过程的进行,反而会对其产生阻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稀疏 地上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空间分布格局 热带常绿季雨矮林
原文传递
地形异质性对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艳红 李帅锋 +4 位作者 郎学东 黄小波 刘万德 徐崇华 苏建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15-1027,共13页
地形异质性通过调控树木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和光照等而成为亚热带森林结构与物种组成的重要驱动因子。但是,地形异质性对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该文基于云南普洱30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大样地) 750... 地形异质性通过调控树木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和光照等而成为亚热带森林结构与物种组成的重要驱动因子。但是,地形异质性对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该文基于云南普洱30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大样地) 750个20 m×20 m的样方调查数据,以海拔、坡度、凹凸度和坡向4个地形因子为变量,采用C均值模糊聚类分析大样地的地形类型,进而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的群落物种组成及群落物种多样性;采用Torus转换检验法,探讨物种与地形关联性,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大样地可分为山脊、陡坡、缓坡、高谷和沟谷等5类地形,地形面积分别是8.00、6.04、7.68、2.76和5.52 hm^2。大样地中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个体153 418株,分属79科179属271种。5类地形中,物种丰富度、不同径级的植株密度和比例明显不同,多样性及优势物种多度分布具有较大差异。种-面积曲线表明,同等面积条件下,随着取样面积增加,山脊的物种丰富度始终最小,高谷次之,沟谷的物种丰富度始终最大。种-个体数累积曲线表明,随着个体数增加,山脊物种丰富度的累积速率最小,种丰富度增加缓慢,高谷次之。在被检验的123个物种中,与地形相关的物种有83个,高达67.5%的物种与至少一类地形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山脊和缓坡中与地形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的物种数超过显著正相关的物种数;而与陡坡、高谷和沟谷显著正相关的物种数高于显著负相关的物种数。普洱大样地地形异质性对物种多样性维持的贡献率为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异质性 季风常绿阔叶林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重要值 物种多样性 物种地形关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