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感知去模糊的高分辨率破损图像修复方法
1
作者 濮毅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13,共6页
为提高修复图像的视觉效果,提出基于感知去模糊的高分辨率破损图像修复方法。将高分辨率图像样本输入卷积自编码生成对抗网络中,利用编码器降维处理并输出其低维特征矩阵后,由解码器对其升维并解码,最终采用生成器完成映射学习。通过不... 为提高修复图像的视觉效果,提出基于感知去模糊的高分辨率破损图像修复方法。将高分辨率图像样本输入卷积自编码生成对抗网络中,利用编码器降维处理并输出其低维特征矩阵后,由解码器对其升维并解码,最终采用生成器完成映射学习。通过不断搜寻,获得与输入高分辨率图像L_(1)距离差异最小的生成图像,由判别网络对其作真假判断,实现高分辨率破损图像的粗修复后,再将其输入感知去模糊网络模型中,增强图像细节信息后实现高分辨率图像修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修复后的高分辨率图像细节丰富、颜色自然、视觉效果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去模糊 高分辨率破损图像 特征矩阵空间 粗修复 L_(1)距离差异 真假判断
下载PDF
眼见不为实——数字影像的真伪鉴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美芳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34,共3页
数字影像的真伪鉴辨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课题,随着伪造数字影像的不断出现,如何有效地、科学地鉴辨数字影像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了数字影像造假的可能性和实施的措施,介绍了数字影像鉴辨的依据和常用方法,探讨了... 数字影像的真伪鉴辨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课题,随着伪造数字影像的不断出现,如何有效地、科学地鉴辨数字影像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了数字影像造假的可能性和实施的措施,介绍了数字影像鉴辨的依据和常用方法,探讨了数字影像鉴辨中可资利用的工具,以期应用于实际工作,解决数字影像真伪鉴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影像 真伪 鉴辨 文档管理 档案管理
下载PDF
评价的意义与普遍有效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韩东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5-130,共6页
从评价的本质和根据看,评价不是认识而是感想。价值判断也不是事实判断,没有真假意义。但它并非没有任何意义。价值判断可以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讨论是非,只不过其有效范围仅在认同这个评价标准的人之间。对私人事务的价值主张不必确... 从评价的本质和根据看,评价不是认识而是感想。价值判断也不是事实判断,没有真假意义。但它并非没有任何意义。价值判断可以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讨论是非,只不过其有效范围仅在认同这个评价标准的人之间。对私人事务的价值主张不必确立统一评价标准讨论是非,而对公共事务的价值主张则必须这么做。确立公共事务价值争端的评价标准,不是科学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应采取民主抉择的方法解决。公共事务虽多,但只要对社会终极价值来一次民主抉择就够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可能成为民主社会的终极价值,而从中分解出来的富裕、和谐、自由,就是该社会所有公共事务的终极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价值判断 真假 是非 评价标准 普遍有效性
下载PDF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构建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清刚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2-90,共9页
判断是为不确定性事项寻找结论的行为,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及其他相关人员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根据会计准则和其他相关规定,结合事件性质、特点和经济实质等,所做出的判断和决策。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 判断是为不确定性事项寻找结论的行为,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及其他相关人员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根据会计准则和其他相关规定,结合事件性质、特点和经济实质等,所做出的判断和决策。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会计职业判断需要构建完整的会计职业判断框架作支撑。文章在对会计职业判断构成要素和逻辑关系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会计职业判断主体、判断客体、判断标准、判断环境和判断程序等方面构建会计职业判断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与公允 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职业判断
下载PDF
善恶妍媸堪相较——明清五大古典小说中真假人物形象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付琼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4,共4页
真假人物关系模式是中国古代小说常见的人物塑造模式,明清古典小说中的真假人物塑造经历了由性格外部对照方式到性格内部对照的转变。文章以《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及《儒林外史》五大古典名著为研究对象,分析作者... 真假人物关系模式是中国古代小说常见的人物塑造模式,明清古典小说中的真假人物塑造经历了由性格外部对照方式到性格内部对照的转变。文章以《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及《儒林外史》五大古典名著为研究对象,分析作者设置与描写真假人物形象的用意,探讨其所代表的不同的道德评判及价值观念,进而探究真假人物关系模式在古代小说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五大古典小说 真假人物形象 道德判断 艺术价值 意义
下载PDF
从无真实判断现象重审新闻的认识本质、价值和报道法则
6
作者 吴晓春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6-41,共6页
新闻的真实性与无真实判断性的并存带来了新闻界对新闻传播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进一步探讨。研究发现:新闻在认识的本质上应该是上述两种属性的统一并具有真实性、探索性、启迪性等多元认识价值。根据新闻的真实性和无真实判断属性,探讨新... 新闻的真实性与无真实判断性的并存带来了新闻界对新闻传播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进一步探讨。研究发现:新闻在认识的本质上应该是上述两种属性的统一并具有真实性、探索性、启迪性等多元认识价值。根据新闻的真实性和无真实判断属性,探讨新闻报道的法则及其理论化对提高新闻报道专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的认识本质 新闻真实 真实悬置 无真实判断 报道规则
下载PDF
蕴涵式命题真值规定的现实意义
7
作者 储一民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27-29,共3页
本文通过对蕴涵式命题真值规定的解读 ,建立了真值的大小变化与具体事件往好或往坏变化的联系 ,论述了蕴涵式命题定义中的真值规定完全适用于现实生活中对自然语言命题的真假判断 ,从发展的角度举例论述了蕴涵式真值规定的合理性和有效... 本文通过对蕴涵式命题真值规定的解读 ,建立了真值的大小变化与具体事件往好或往坏变化的联系 ,论述了蕴涵式命题定义中的真值规定完全适用于现实生活中对自然语言命题的真假判断 ,从发展的角度举例论述了蕴涵式真值规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这对人们如何更好地用命题逻辑的方法判断自然语言命题是否合乎逻辑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蕴涵式命题 真值规定 合理性 有效性
下载PDF
“在愚人节里”的故事不能说明联言判断原理——与彭涟漪、余式厚先生商榷
8
作者 麻昌贵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53-55,共3页
有不少逻辑学教材和参考书引用了"在愚人节里"的故事来说明联言判断的真假值原理,但这些书的推理和说明既违背了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规则,又违背了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用这个故事来说明联言判断的真假值原理是不恰当的。
关键词 “在愚人节里” 联言判断 真假值 肢判断 推理规则
下载PDF
审美与社会幸福
9
作者 陈望衡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8-43,共6页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的三大价值 ,都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幸福。其中 ,真的问题直接与科技进步相联系 ,善的问题直接与社会道德风尚相联系 ,审美对于这两者都有重要的推动和成就作用。一个幸福的社会 ,不仅是一个法制的社会、道德的社会 ,...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的三大价值 ,都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幸福。其中 ,真的问题直接与科技进步相联系 ,善的问题直接与社会道德风尚相联系 ,审美对于这两者都有重要的推动和成就作用。一个幸福的社会 ,不仅是一个法制的社会、道德的社会 ,也应是一个审美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善、美 社会幸福 审美
下载PDF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若干问题新探
10
作者 王跃平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53-156,共4页
就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汉语表达式及其分类、判定真假依据、负命题的等值式,以及以此类命题作前提的反三段论等问题,作出了全新的探讨。归纳出16种汉语表达式,并加以分类;认为: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只能依据其前、后件之间客观上是否... 就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汉语表达式及其分类、判定真假依据、负命题的等值式,以及以此类命题作前提的反三段论等问题,作出了全新的探讨。归纳出16种汉语表达式,并加以分类;认为: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只能依据其前、后件之间客观上是否具有必要条件关系之标准来判定;认为p←q实即p→□q,其否定式是“p∧□q”,而不是“p∧q”;揭示了必要条件反三段论的内涵、逻辑结构,并给出了它的有效推理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汉语表达形式及其分类 判定真假的依据 真命题的等值式 必要条件反三段论
下载PDF
倒逼机制:作为实践逻辑的似真推理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59-62,共4页
目前,各种社会机制设计已成为现代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而且常常将体制机制合在一锅里烹煮,事实上,机制是上下级之间的配合事宜,因此"倒逼机制"作为新生代的语词,已经司空见惯,它频频出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语境中,并在可持续社会... 目前,各种社会机制设计已成为现代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而且常常将体制机制合在一锅里烹煮,事实上,机制是上下级之间的配合事宜,因此"倒逼机制"作为新生代的语词,已经司空见惯,它频频出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语境中,并在可持续社会发展中对社会矛盾和困境呈现了策略性的重要突破。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改革三十年累计的各种深层问题会不断浮现在社会表层,使得"倒逼机制"日渐成为人们解决棘手问题的重要权益行为。探究"倒逼机制"的逻辑事理,是对目前含义含混、甚至背驰的使用现象的有机探索,寻求的不是进行关于"真判断"的有限界定,而是梳理现实领域中,如何通过"倒逼机制"的传导,演绎人类遏制退步、引向未来的可持续思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逼机制 实践逻辑 真判断 推理法则 策略性 权益行为
下载PDF
审美判断与合目的性之关系——论牟宗三关于康德美学思想之商榷
12
作者 殷小勇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54-60,共7页
康德通过审美判断设置世界的合目的性,牟宗三先生认为此二者没有关系。本文认为康德这一步工作可参照儒家尽心工夫见良知本体之说,二者实为内在心性自觉觉它而归为本体自身。其中关键问题在是否从本体上承认个体心性之情的呈现作用,即... 康德通过审美判断设置世界的合目的性,牟宗三先生认为此二者没有关系。本文认为康德这一步工作可参照儒家尽心工夫见良知本体之说,二者实为内在心性自觉觉它而归为本体自身。其中关键问题在是否从本体上承认个体心性之情的呈现作用,即世界的体用不二性质,以此消解康德由于感性直观形式的有限性分离的审美判断与自然的合目的性设置,将主体的审美判断与客体的规定打并为一在世的存在,使我们切近即真即善即美的本体世界,从而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出路在本民族传统智慧的言说中寻找深刻而坚实的在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判断 合目的性 情感 即真即善即美
下载PDF
刑法学研究的五个关系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明楷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98,178,共22页
我国的刑法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下特别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强势理论与弱势理论。刑法学的研究应当从弱势理论着手,而不必以维护强势理论为目的。第二,真问题与假问题。刑法学中的真问题,应当是前提真实与客观存在... 我国的刑法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下特别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强势理论与弱势理论。刑法学的研究应当从弱势理论着手,而不必以维护强势理论为目的。第二,真问题与假问题。刑法学中的真问题,应当是前提真实与客观存在,具有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并且能够寻找到答案的问题;刑法学应当研究真问题,切忌将假问题当作真问题。第三,前见与偏见。刑法解释只能从前见出发,并且随时准备对前见进行修正,而且必须消除自己的偏见。第四,价值判断与逻辑结论。任何解释者都不能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当作逻辑结论,也不应随其所好地接受任何价值判断。第五,学术批判与自我反省。刑法学研究主要是一种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并不只是批判他人的观点,还应包括对自己观点的反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理论 真问题 前见 价值判断 自我反省
原文传递
对康德“判断力”原理的新思考——兼论牟宗三对康德美学的会通 被引量:1
14
作者 劳承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5-70,共6页
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只有一、二“批判”具有哲学传统的“经典性”和理性功能的“自明性”,“第三批判”虽然亦是天才哲人的伟大创造,但缺乏一、二“批判”那种显明而庄严的特色。究其原因,是这种审美判断力,多少都沾滞着康德关于美... 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只有一、二“批判”具有哲学传统的“经典性”和理性功能的“自明性”,“第三批判”虽然亦是天才哲人的伟大创造,但缺乏一、二“批判”那种显明而庄严的特色。究其原因,是这种审美判断力,多少都沾滞着康德关于美学观念的主观独断性,这正如牟宗三所说,以判断力来沟通一、二“批判”是沟不通的。故而,以判断力作为一种经典性的美学原理,难以成立,即使勉强充当“桥梁”,也难免露出裂痕。尽管如此,判断力原理对后人的美学思考确实无尽的,尤其是关于美的两种分际与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康德 判断力 真善美
原文传递
评聂树斌案再审判决回避王书金 兼论《刑事诉讼法》第242条之修改 被引量:4
15
作者 龙宗智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17-1326,共10页
王书金自认真凶,启动并推动了复查程序,亦应对再审改判发生重要影响。但聂树斌案再审判决则以"王某一案不属于本案审理范围"为由,避开了对王书金自认真凶这一证据事实的评价。这一做法虽符合审理对象特定性的要求,且可避免与... 王书金自认真凶,启动并推动了复查程序,亦应对再审改判发生重要影响。但聂树斌案再审判决则以"王某一案不属于本案审理范围"为由,避开了对王书金自认真凶这一证据事实的评价。这一做法虽符合审理对象特定性的要求,且可避免与王书金案裁判的明显冲突,但妨碍了改判理由充分性及裁判方式正当性,亦不能避免与王书金案裁判的"实质冲突"。为保证对案件的充分审理,根据证据相关性和审判法庭独立性原则,因本案事实认定需要,可以对证明非本案嫌疑人、被告人的人可能系本案作案人的证据进行法庭调查和证据评价。张辉、张高平案再审判决可做范例。现行《刑事诉讼法》第242条第1项对新证据的规定,证明标准过高,不利于保障人权、纠正冤错。应借鉴相关法例予以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树斌 再审判决 王书金 自认真凶 法律修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