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blood pulse PPG signal regulation on toe effect of body posture and lower limb height 被引量:2
1
作者 XIN Shang-zhi HU Sijung +4 位作者 CRABTREE Vincent P. ZHENG Jia AZORIN-PERIS Vincent ECHIADIS Angelos SMITH Peter R.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916-920,共5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gulation of blood pulse volume via photoplethysmography (PPG) signal detected from toe, while the lower limb is passively raised in different height positions. Methods: Use a modified non-inv...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gulation of blood pulse volume via photoplethysmography (PPG) signal detected from toe, while the lower limb is passively raised in different height positions. Methods: Use a modified non-invasive PPG technique to detect the blood pulse signal on toe with infrared (IR) photo sensor. A protocol consisting of two postures, i.e., supine and 45° reclining, was designed to conduct laboratory trial in this study. During the period of performing the protocol of these postures, the lower limb was passively raised from the heights of 10 cm to 60 cm randomly and individually with sponge blocks underneath the foot. Results: In the supine posture, the higher the foot was passively raised, the more the blood PPG signal decreased. In the 45° reclining posture, the blood PPG signal increased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n decreased in the foot height position from 10 cm to 60 cm. In both postures the normalized AC signal changes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normalized DC signal changes little. Conclusion: The toe PPG signals can obviously indicate the regulated blood volume change with the designated postural procedures due to the heart level 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plethysmographv (PPG) NON-INVASIVE body posture Blood pulse volume signal lower limb
下载PDF
Estimate of the lower-limb-specific muscle parameters during bipedal walking for humans,apes and early hominids with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body proportion
2
作者 WangWeijie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58-1366,共9页
Modern human has different body proportion from early hominids and great apes.Comparing with others,in general,modern human adults have relatively long lower limb and heavier body weight.Since the lower limbs provide ... Modern human has different body proportion from early hominids and great apes.Comparing with others,in general,modern human adults have relatively long lower limb and heavier body weight.Since the lower limbs provide support to the whole body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walking,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atio of the lower limb to the whole body for modern human could be beneficial to bipedal walking.This study tried to estimate the muscle parameters of the lower limb in walking for the subjects with various body proportions.Using a simplified musculoskeletal model,some muscle parameters of the lower limb,e.g.muscle force,stress,work and power,were estimated for modern human adult,child,AL 288-1(the fossil specimens of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3.18 million years old)and apes.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body proportion modern human adult spends less muscle work and power in walking than other subjects.The results imply that using the cost of transport(i.e.the muscle work of the lower limb per unit of displacement)as the criteria,the early hominids,if their body proportions were structurally similar to AL 288-1,could evolve towards what modern human adult looks like,in order to save energy during bipedal wal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进化 原始人类 直立行走 下肢 肌肉 工作参数 压力
下载PDF
下肢康复减重支撑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3
作者 胡军 余增 +3 位作者 王芳 刘国庆 王鹏越 张凯旋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8-1135,共8页
面向我国脑卒中和老龄化等原因导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开发了一种基于人体足底压力分布和重心轨迹的双腋支撑下肢康复减重系统。首先,分析研究了减重支撑训练对足底压力的影响;其次,基于人机工程学理论并结合人体重心轨迹研究,对... 面向我国脑卒中和老龄化等原因导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开发了一种基于人体足底压力分布和重心轨迹的双腋支撑下肢康复减重系统。首先,分析研究了减重支撑训练对足底压力的影响;其次,基于人机工程学理论并结合人体重心轨迹研究,对总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并确定了相关尺寸;然后,通过静力学分析,验证了结构的可靠性;最后,对减重模块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仿真。该系统可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实现模仿正常人行走的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 减重支撑 人体重心轨迹 足底压力 结构设计 动力学仿真
下载PDF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延续性干预的效果及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苏丽 张峰 +6 位作者 郭淑芸 袁涛 张玲 纪丽平 柳萌 李荣珍 吕海玲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2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延续性干预的效果及复发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使用延续性干预,对比2组复发情况、凝血功...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延续性干预的效果及复发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使用延续性干预,对比2组复发情况、凝血功能及生活质量。根据患者术后12个月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2例和未复发组58例,收集2组一般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术后6、9、12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躯体、心理、角色、社会四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静脉曲张年限、凝血功能以及延续性干预均是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年龄、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静脉曲张年限及凝血功能是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影响因素,术后应用延续性干预能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下肢 复发 凝血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体质量指数 延续性干预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全身振动疗法对偏瘫下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陈钊德 杜灿荣 +2 位作者 邬映超 韦小翠 龙耀翔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2360-2363,共4页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疗法对偏瘫下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合并功能障碍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疗法对偏瘫下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合并功能障碍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身振动疗法,共6周。治疗前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及mBI评分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配合全身振动能够改善偏瘫下肢运动功能,减轻偏瘫下肢痉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全身振动疗法 痉挛 下肢功能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人体单腿落地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林秦兆 魏梦力 +3 位作者 钟亚平 吴倩 周博韬 王海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4209-4215,共7页
背景: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非侵入脑刺激技术可即时提高人体肌肉力量,或可即时提升人体单腿落地稳定性,但尚未有相关研究进行论证。目的:验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人体单腿落地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武汉体育学院男性大学生为受试者,按... 背景: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非侵入脑刺激技术可即时提高人体肌肉力量,或可即时提升人体单腿落地稳定性,但尚未有相关研究进行论证。目的:验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人体单腿落地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武汉体育学院男性大学生为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6)和B组(n=5),A组受试者先接受假刺激,随后经过3 d的清洗期,再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B组受试者先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随后经过3 d的清洗期,再接受假刺激,刺激后即刻进行单腿落地测试,采集并分析受试者单腿落地时的生物力学参数。将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的数据汇总为试验组数据,假刺激干预的数据汇总为对照组数据。结果与结论:①核心稳定性: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与落地高度对躯干最大屈曲角具有交互效应(P<0.05),在30 cm落地高度条件下,相较于假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受试者躯干最大屈曲角显著降低;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对躯干最大侧屈角、躯干侧屈角速度具有主效应(P<0.05),相较于假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受试者躯干最大侧屈角、躯干侧屈角速度显著降低;②下肢关节稳定性: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对踝关节最大外翻角具有主效应(P<0.05),相较于假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受试者踝关节最大外翻角显著降低;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对腓肠肌外侧头的峰值激活水平具有主效应(P<0.05),相较于假刺激,真刺激后腓肠肌外侧头的峰值激活水平显著提升;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与落地高度对胫骨前肌的峰值激活水平具有交互效应(P<0.05),在60 cm落地高度条件下,相较于假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受试者胫骨前肌峰值激活水平显著升高;③压力中心稳定性: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与落地高度对压力中心横向平均位移距离、压力中心横向平均位移速度、压力中心纵向平均位移距离、压力中心纵向平均位移速度等指标均无交互作用(P>0.05),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对各压力中心指标均无主效应(P>0.05);④结果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可即刻改善人体单腿落地时的核心稳定性与下肢关节稳定性,可将其作为运动前的重要热身手段,提高人体单腿落地稳定性、降低下肢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稳定性 单腿落地 身体控制 肌肉激活 核心稳定性 下肢
下载PDF
人体下肢多体动力学仿真和步态稳定性实验研究
7
作者 张凯璐 何帅恒 +4 位作者 赵紫雅 张雪玲 林飞 李佳 任武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24年第1期81-86,共6页
人体下肢是人进行步行运动的主要工具,下肢的肌肉骨骼系统是步行的执行机构,正常的下肢功能保证了人们的日常活动;下肢损伤会引起人们运动障碍,下肢运动障碍康复者虽然具有行走的能力,但是其稳定性和平衡性较差。本文着眼于人体下肢,总... 人体下肢是人进行步行运动的主要工具,下肢的肌肉骨骼系统是步行的执行机构,正常的下肢功能保证了人们的日常活动;下肢损伤会引起人们运动障碍,下肢运动障碍康复者虽然具有行走的能力,但是其稳定性和平衡性较差。本文着眼于人体下肢,总结并阐述了人体下肢多体动力学仿真以及步态稳定性的实验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发展趋势,旨在为临床康复治疗及康复设备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帮助与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下肢 多体动力学 肌骨模型 步态稳定性 康复治疗 仿真
下载PDF
基于体表大数据构建中青年下肢冠状面力线不良预测模型
8
作者 左席珍 刘力铭 +3 位作者 雷凯 杨鹏飞 傅德杰 郭林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8-877,共10页
目的基于体表大数据构建我国中青年下肢冠状面力线不良预测模型,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加快速、准确的下肢冠状面力不良预测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筛选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15例膝... 目的基于体表大数据构建我国中青年下肢冠状面力线不良预测模型,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加快速、准确的下肢冠状面力不良预测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筛选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15例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患者的病历资料,测量其下肢冠状面力线(简称下肢力线)。按照下肢力线分级标准将915例患者分中立位下肢力线及下肢力线不良两组,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析训练集性别、年龄及体表大数据(包括BMI、下肢长、双膝距、双踝距、皮下脂肪厚度)的7项指标用于预测下肢力线不良的价值,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使用校准曲线、ROC曲线和DCA曲线评估模型对下肢力线不良的诊断效能。结果训练集640例,其中男性299例,女性341例,中位年龄41.5岁;验证集27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47例,中位年龄41.0岁。训练集中中立位下肢力线和下肢力线不良两组间的性别、年龄、BMI等7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了含BMI[(24.31±3.58)kg/m^(2);OR=1.12,95%CI:1.06~1.19,P<0.001]、下肢长[82.00(78.00~87.00)cm;OR=0.95,95%CI:0.92~0.98,P=0.002]、双膝距[30.00(16.00~45.25)mm;OR=1.06,95%CI:1.05~1.07,P<0.001]、双踝距[23.00(18.00~30.00)mm;OR=0.98,95%CI:0.96~1.00,P=0.078]、性别[男性299(46.72%);OR=0.70,95%CI:0.46~1.06,P=0.089]的预测模型,模型预测下肢力线不良的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subject curve,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为0.808、0.770。结论基于体表大数据,初步构建我国中青年下肢力线不良预测模型,其对于下肢力线不良的诊断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冠状面力线不良 体表大数据 预测模型 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9
作者 熊杏秀 张正辉 +4 位作者 邓春燕 李云波 陈镇鹏 李元杰 宋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4-559,共6页
目的观察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选择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住院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天轨系统减重结... 目的观察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选择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住院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天轨系统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平衡评定与训练仪、Berg平衡量表(BBS)、FMA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X轴轨迹长、动摇平均速度、动摇总轨迹长、Y轴轨迹长、单位面积轨迹长、BBS评分、FMA-LE评分、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4.809,P<0.001)。除X轴轨迹长和动摇平均速度外,其他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2.268,P<0.05)。结论增加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减重训练 功能性电刺激 下肢 运动 平衡 步行
下载PDF
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下肢骨折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
10
作者 韦坚志 蒋思文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下肢骨折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12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50例老年下肢骨折全身麻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麻醉药物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每组25例。A组... 目的探讨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下肢骨折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12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50例老年下肢骨折全身麻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麻醉药物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每组25例。A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B组麻醉诱导前给予氯化钠溶液,比较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苏醒期躁动反应、机体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拔管时、拔管后5 min苏醒期躁动反应Riker镇静与躁动(RS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用药后30min,两组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60min、术毕,A组NE、E、Cor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寒战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氧血症、导管脱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有效改善老年下肢骨折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机体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老年患者 右美托咪定 苏醒期躁动 机体应激反应 并发症
下载PDF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羽毛球项目中的应用
11
作者 宫帅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28期19-21,共3页
该研究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的角度出发,将其与羽毛球项目所需的运动素质需求结合探讨。作为一项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羽毛球的技术动作主要包含挥拍动作和多方向移动等,关键的体能要素则是灵敏、速度和力量、耐力。该研究依照... 该研究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的角度出发,将其与羽毛球项目所需的运动素质需求结合探讨。作为一项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羽毛球的技术动作主要包含挥拍动作和多方向移动等,关键的体能要素则是灵敏、速度和力量、耐力。该研究依照功能解剖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将训练重点放在躯干支柱力量、多方向移动速度、下肢爆发力和专项击球动作模式等方面,对羽毛球项目适宜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进行初探。适宜的身体运动功能测试、神经肌肉整合训练以及针对性的能量代谢系统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羽毛球运动员动力链能量传输效率,同时有效降低受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羽毛球 躯干支柱力量 多方向移动 下肢爆发力
下载PDF
Neurorehabilitation using a voluntary driven exoskeletal robot improves trunk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a single-arm study 被引量:3
12
作者 Hiroki Okawara Syoichi Tashiro +8 位作者 Tomonori Sawada Keiko Sugai Kohei Matsubayashi Michiyuki Kawakami Satoshi Nori Osahiko Tsuji Narihito Nagoshi Morio Matsumoto Masaya Nakamur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427-432,共6页
Body weight-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with the voluntary driven exoskeleton(VDE-BWSTT)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the gait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whether VDE-B... Body weight-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with the voluntary driven exoskeleton(VDE-BWSTT)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the gait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whether VDE-BWST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unk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this open-label, single-arm study, nin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at the cervical or thoracic level(six males and three females, aged 37.8 ± 15.6 years, and time since injury 51.1 ± 31.8 months) who underwent outpatient VDE-BWSTT training program at Keio University Hospital, Japan from September 2017 to March 2019 were include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twenty 60-minute gait training sessions using VDE. Trunk muscular strength, i.e., the maximum force against which patient could maintain a sitting posture without any support, was evaluated in four directions: anterior, posterior, and lateral(right and left) after 10 and 20 training sessions. After intervention, lateral muscular streng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addition,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change in lateral trunk muscular strength after 20 training sessions relative to baseline and gait speed. The change in trunk muscular strength after 20 training sessions relative to baseline was greatly correlated with patient age. This suggests that older adult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achieved a greater improvement in trunk muscle strength following VDE-BWSTT. All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VDE-BWSTT can improve the trunk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e effect might be greater in older adult patients. The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Keio University of Medicine Ethics Committee(IRB No. 20150355-3) on September 26, 2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y weight-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gait disorders hybrid assistive limb NEUROLOGIC neurophysiotherapy postural balance precision medicine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robotics spinal cord injury trunk
下载PDF
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路 陈艳 +3 位作者 杜志伟 于瑞 关志恒 曾一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96-1700,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10Hz组(n=20)、20Hz组(n=20)和30Hz组(n=20)。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10Hz全身振动训练,2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20Hz...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10Hz组(n=20)、20Hz组(n=20)和30Hz组(n=20)。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10Hz全身振动训练,2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20Hz全身振动训练,3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30Hz全身振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T)、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MW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BBS、TUGT和10m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30Hz组和20Hz组均显著优于10Hz组(P<0.05),30Hz组各项指标改善最显著(P<0.05)。结论:3组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平衡和步行能力,但30Hz全身振动训练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训练 脑卒中 下肢功能 平衡 步行能力
下载PDF
足球运动员服用螺旋藻对体成分、下肢爆发力以及有氧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张雨亭 裘骁阳 +6 位作者 吴玮 徐异宁 李晓寒 周升春 白鑫 陈海敏 裘琴儿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3年第1期88-93,共6页
为了探究口服螺旋藻补剂对足球运动员体成分、下肢爆发力以及身体有氧功能的影响,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将20名男性足球运动员随机选出10名分配至螺旋藻组(SP组),另10名分配至安慰剂组(PB组).在训练前和为期8周训练后分别采集受试者体成... 为了探究口服螺旋藻补剂对足球运动员体成分、下肢爆发力以及身体有氧功能的影响,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将20名男性足球运动员随机选出10名分配至螺旋藻组(SP组),另10名分配至安慰剂组(PB组).在训练前和为期8周训练后分别采集受试者体成分、下肢爆发力及身体有氧能力等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组内数据的前后差异.结果表明:8周实验结束后,PB组受试者右下肢肌肉量、纵跳高度、红细胞平均体积显著上升(P<0.05),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下降(P<0.05),其余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SP组受试者的肌肉量、左上肢肌肉量及右下肢肌肉量、纵跳高度、纵跳最大加速度、纵跳平均输出功率、纵跳总最大功率均显著上升(P<0.05),其他指标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8周螺旋藻补剂的摄入抑制了足球运动员训练氧化应激引起的负面效应,对训练适应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补剂 足球运动员 下肢爆发力 体成分 有氧功能
下载PDF
小续命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磊 张雨帆 +1 位作者 李珉星 陈松 《河南中医》 2023年第5期725-729,共5页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镜像疗法和全身垂直律动治疗相结合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小...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镜像疗法和全身垂直律动治疗相结合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小续命汤加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下肢功能指标、平衡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能力总分、FMA评分、BI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衡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续命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改善平衡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功能障碍 小续命汤加减 镜像疗法 全身垂直律动 康复训练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Saddle-Assistive Device on Improving the Gait Parameters of Patients with the Lower Limbs Weakness:A Pilot Study
16
作者 Akbar Hojjati Najafabadi Saeid Amini Farzam Farahmand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0年第6期1175-1185,共11页
To help walking,using assistive devices can be considered to reduce the loads caused by weight and to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propulsive forces.In this study,a mobility Saddle-Assistive Device(S-AD)supporting body we... To help walking,using assistive devices can be considered to reduce the loads caused by weight and to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propulsive forces.In this study,a mobility Saddle-Assistive Device(S-AD)supporting body weight while walking was evaluated on two healthy volunteers.This device is based on the support of body weight against gravity with the help of a saddle,which is not used in other passive mobility assistive devices.To 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is devic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while walking with this device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related to walking without the assistive devi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device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forces and torque of the lower and upper limbs when walking.By distributing the load on the saddle,the vertical force and the propulsive force in the best conditions were decreased to 46.7%and were increased to 13.7%in body weight,respectively.Using a S-AD can help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s weakness and elderly people to wal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bility assistive device lower limbs weakness body weight support force and torque gait analysis
原文传递
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9
17
作者 廖亮华 罗伟良 +1 位作者 陈树丹 江兴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08-609,616,共3页
目的探讨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同时强调躯干控制能力训练,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FMA... 目的探讨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同时强调躯干控制能力训练,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FMA平衡功能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783和0.746(P<0.01)。结论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干控制 偏瘫 平衡 下肢
下载PDF
核心力量练习对男性老年人下肢肌力、平衡能力与跌倒风险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53
18
作者 刘善云 陈东烨 +5 位作者 连志强 张洪侠 孙江波 张翔 李倩男 刘悦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39-1142,1151,共5页
目的:探讨核心力量练习对老年人跌倒风险因素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60~76岁男性老年人,随机分为核心力量练习组和对照组,每组9人。核心力量练习组采用以自身体重为负荷的支撑练习和利用不稳定器械进行的组合练习,对照组进行健身路径... 目的:探讨核心力量练习对老年人跌倒风险因素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60~76岁男性老年人,随机分为核心力量练习组和对照组,每组9人。核心力量练习组采用以自身体重为负荷的支撑练习和利用不稳定器械进行的组合练习,对照组进行健身路径器械练习,每次1小时,每周4天,每天1次,持续12周。12周锻炼前后测试受试者下肢肌力、动态平衡能力及跌倒指数等指标变化。结果:(1)核心力量练习组受试者锻炼前、后30 s站起次数分别为11.67±1.35、12.50±1.77(P〈0.01);动态平衡得分分别为76.73±4.30、79.80±2.66(P〈0.05);跌倒指数分别为45.89±6.17、39.44±8.62(P〈0.01)。(2)对照组受试者锻炼前后30s站起次数分别为12.78±1.23、14.50±1.62(P〈0.01),其他指标未见显著变化。结论:12周核心力量练习能够显著增强男性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和动态平衡能力,对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具有显著效果。12周健身路径练习可增强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但对平衡能力改善和跌倒风险无明显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力量 老年人 肌力 平衡能力 跌倒风险
下载PDF
人体腰部及下肢运动对服装松量设计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永进 莫碧贤 +1 位作者 李翼 郭旖莲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2-97,共6页
为了完成动态样板的设计,基于10名男性人体在静、动态下的1600个尺寸,采用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腰部及下肢运动对人体尺寸的影响,以及尺寸变化对服装松量设计的影响。数据及分析结果表明,9种尺寸是描述人体下肢及躯干下部的关... 为了完成动态样板的设计,基于10名男性人体在静、动态下的1600个尺寸,采用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腰部及下肢运动对人体尺寸的影响,以及尺寸变化对服装松量设计的影响。数据及分析结果表明,9种尺寸是描述人体下肢及躯干下部的关键部位尺寸,也是下装样板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尺寸。除了腰围和脚踝围外,9种腰部及下肢运动对其他7种关键尺寸的变化都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对臀围和后腿中心线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最后,根据这些尺寸变化和分析结果,讨论了下装纸样中部位松量设计以及面料弹性性能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部运动 下肢运动 人体尺寸 服装松量 面料弹性
下载PDF
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步态对称性及神经网络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肖湘 毛玉瑢 +4 位作者 赵江莉 吕衍春 李乐 徐光青 黄东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04-1108,共5页
目的: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VR+BWSTT)后步态对称性的远期变化及其神经机制。方法:8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3周VR+BWSTT前后各做一次三维步态检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其中7例患者训练后3个月复查了三维步态和DT... 目的: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VR+BWSTT)后步态对称性的远期变化及其神经机制。方法:8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3周VR+BWSTT前后各做一次三维步态检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其中7例患者训练后3个月复查了三维步态和DTI。对以下参数进行前后对比: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步长不对称性、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不对称性、下肢Fugl-Meyer评分、病灶中心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和FA指数(病灶中心FA值/健侧对应区FA值)、ADC指数(病灶中心ADC值/健侧对应区ADC值)。对FA指数、ADC指数与下肢Fugl-Meyer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和下肢Fugl-Meyer评分在训练后改善(P<0.05),且持续至训练后3个月。步长不对称性和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不对称性在训练后无改善(P>0.05)。训练前ADC指数与训练前后下肢Fugl-Meyer评分的变化值有相关性(P<0.05)。结论:VR+BWSTT可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步态的时间不对称性和下肢Fugl-Meyer评分。ADC指数可预测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减重 虚拟现实 下肢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