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erse immune 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in tumor draining lymph nodes to enhance anti-PD1 immunotherapy via nanovaccine complexed microneedle 被引量:7
1
作者 Zhongzheng Zhou Jianhui Pang +3 位作者 Xuanjin Wu Wei Wu Xiguang Chen Ming Ko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509-1518,共10页
The matu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DCs)and infiltration effector T cells in tumor-draining lymph node(tdLN)and tumor tissue are crucial for immunotherapy.Despite constructive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with anti-program... The matu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DCs)and infiltration effector T cells in tumor-draining lymph node(tdLN)and tumor tissue are crucial for immunotherapy.Despite constructive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with anti-programmed death-1(anti-PD1)checkpoint blockade for immunotherapy,the efficacy of PD1/PD-L1 therapy deserves to be improved.Here,we constructed a novel transfersomes based nanovaccine complexed microneedles to enhance anti-PD1 immunotherapy via transdermal immunization for skin tumor therapy.Transfersomes were functionalized with DCs targeting moietyαCD40,co-encapsulated with antigens and adjuvant poly I:C.Moreover,transdermal administration promoted accumulation in tumor-draining lymph nodes(tdLN),which could facilitate cellular uptake,activate DCs maturation and enhance Th1 immune responses.Using a mouse melanoma model,combined therapy of such nanovaccine complexed microneedles with pembrolizumab(αPD1)was able to enhance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activation,promote infiltration and reduce regulatory T cells frequency in tdLN and tumor tissues,which achieved reversion of the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into immune activation.This study highlighted the potential of transfersomes based nanovaccines complexed microneedles as an attractive platform for tumor immuno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ERSOMES MICRONEEDLES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tumor draining lymph node αPD1
原文传递
Ex Vivo Stimulation of Tumor-Draining Lymph Node Cells from Lung Cancer Patients:A Potential Resource for Adoptive Immunotherapy 被引量:2
2
作者 Baoen Shan Qiliang Li Ming He Yutong He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07-313,共7页
To find a feasible method for the stimulation of tumor-draining lymph node (TDLN) cells in preparation for use in the clinic, the CTL activity of TDLN cells induced by different stimuli (IL-2 alone, IL-2 + autolog... To find a feasible method for the stimulation of tumor-draining lymph node (TDLN) cells in preparation for use in the clinic, the CTL activity of TDLN cells induced by different stimuli (IL-2 alone, IL-2 + autologous tumor antigen (atAg), IL-2 + GM-CSF + IL-4 + atAg) was measured by maximal LDH enzyme release. The mechanisms were explored by the observation of morphology and the detection of CD83^+ TDLN cells. The expansion of TDLN cells by IL-2 + GM-CSF + IL-4 + atA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y IL-2 alone or IL-2 + atAg (p 〈 0.01). Antitumor CTL activity of TDLN cells induced by IL-2 + GM-CSF + IL-4 + atA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groups. The number of CD83^+ cells within the TDLN population treated with IL-2 + GM-CSF + IL-4 + atAg w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The method of stimulating TDLN cells by IL-2 + GM-CSF + IL-4 + atAg was better than the stimulation with IL-2 or IL-2 + atAg. TDLN cells induced by IL-2 + GM-CSF + IL-4 + atAg produced more dendritic cells (DCs). In our study, we established a system that T cells and DCs were stimulated together ex vivo, which was easy to conduct and produce promising results. It provided a new method for improving TDLN cell antitumor activity which might be used in the clinical cancer therapy.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8;5(4):307-3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mor-draining lymph node cell dendritic cell antitumor CTL activity
原文传递
自体树突状细胞诱导TDLN细胞对胃癌细胞系KATO3的体外杀伤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星石 彭正 +5 位作者 李力 张磊 金婷 张晓平 杨若佳 李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3-177,179,共6页
目的 :研究用冻融的自体胃癌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 (DC)来诱导肿瘤引流区淋巴结 (TDLN)细胞对胃癌细胞系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胃癌患者外周血粘附细胞 (PBAC) ,经GM CSF、IL 4、TNF α诱导和自体肿瘤冻融抗原 (Ag)刺激诱生所获得的D... 目的 :研究用冻融的自体胃癌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 (DC)来诱导肿瘤引流区淋巴结 (TDLN)细胞对胃癌细胞系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胃癌患者外周血粘附细胞 (PBAC) ,经GM CSF、IL 4、TNF α诱导和自体肿瘤冻融抗原 (Ag)刺激诱生所获得的DC与TDLN细胞 1∶5 0比例共培养 3天 ,获得DC激活的TDLN ,即DC TDLN作效应细胞 ;分别以Ag和培液代替DC同样培养TDLN ,即Ag TDLN和TDLN作对照 ,对胃癌细胞系KATO3和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进行杀伤。结果 :DC TDLN、Ag TDLN、TDLN各组细胞对KATO3,均有显著杀伤活性 ,其中DC TDLN组的杀伤作用明显优于后两组 ,且效靶比 2 0∶1的杀伤率优于 10∶1,显示可能有量效关系 ;而TDLN各组不同效靶比对A375杀伤率则无显著差异。结论 :自PBAC获得的DC ,经自身肿瘤Ag冲击并与自身TDLN共培养 ,可使后者对胃癌细胞系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引流区淋巴结细胞 胃癌 冻融抗原 免疫治疗
下载PDF
食管癌TDLN细胞对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的体内抑瘤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国建飞 杨立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引流区淋巴结细胞对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的体内杀伤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0只食管癌移植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L-2组、LAK组、I-TDLN组及G-TDLN组。分别予生理盐水、IL-2、LAK细胞及体外培养的I-TDLN、G-T... 目的探讨肿瘤引流区淋巴结细胞对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的体内杀伤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0只食管癌移植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L-2组、LAK组、I-TDLN组及G-TDLN组。分别予生理盐水、IL-2、LAK细胞及体外培养的I-TDLN、G-TDLN细胞局部注射干预。分别于干预后1、2、3、4周测定各组肿瘤抑制率;干预后4周测定各组肿瘤细胞凋亡率;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TDLN组各时点肿瘤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2组及LAK组,G-TDLN组高于I-TDLN组(P均<0.05),各组肿瘤抑制率均逐渐升高,于第3周达高峰;对照组、IL-2组、LAK组、I-TDLN组、G-TDLN组细胞凋亡率依次升高,P均<0.05。LAK组及TDLN组肿瘤组织均有T淋巴细胞和DC浸润,但TDLN组明显多于LAK组。结论体外培养的食管癌TDLN细胞在体内可抑制食管癌移植瘤生长,其机制为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本研究为食管癌TDLN细胞用于临床食管癌的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裸鼠 肿瘤引流淋巴结 树突状细胞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自体DC体外增强结肠腺癌患者TDLN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彭正 陈凛 +3 位作者 李荣 李力 董艳芬 张磊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843-1846,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体外对结肠腺癌患者肿瘤引流区淋巴结(TDLN)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增强作用.方法:分离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IL-4,GM-CSF和TNF-α诱导其成熟,并以自体肿瘤冻融抗原预致敏,诱导其中的DC.另外,分...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体外对结肠腺癌患者肿瘤引流区淋巴结(TDLN)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增强作用.方法:分离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IL-4,GM-CSF和TNF-α诱导其成熟,并以自体肿瘤冻融抗原预致敏,诱导其中的DC.另外,分离结肠癌患者的TDLN细胞, 在含有IL-2的培养体系中培养,并将TDLN 细胞分为3组:第1组为肿瘤抗原致敏的DC加 TDLN细胞(DC组);第2组冻融的肿瘤抗原加 TDLN细胞(Ag组);第3组不加DC及肿瘤抗原作为对照组(L组).比较3组TDLN细胞对结肠腺癌细胞系LS174T和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的杀伤作用.结果:DC组对LS174T细胞系的杀伤作用明显优于Ag组与L组(效靶比为20:1时,56.13%±7.33% vs 42.46%±7.68%,33.50%±7.00%, P<0.001:效靶比为10:1时,44.85%±6.50% vs 30.50%±9.17%,26.75%±8.88%,P<0.001); 而对A375细胞,各组细胞的杀伤作用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DC可明显增强结肠癌患者TDLN 细胞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引流区淋巴结细胞 树突状细胞 抗肿瘤活性 结肠腺癌
下载PDF
引流淋巴结在肿瘤记忆CD8+T细胞形成中的作用
6
作者 谢双龙 查皓然 +2 位作者 杨菲 朱波 林治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45-651,共7页
目的探究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 lymph nodes,TDLN)在肿瘤记忆CD8^(+)T细胞形成中的作用,明确新辅助PD-L1抗体治疗对抗肿瘤免疫记忆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CT26/MC38-OVA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新辅助PD-L1抗体治疗,荷瘤15 d后... 目的探究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 lymph nodes,TDLN)在肿瘤记忆CD8^(+)T细胞形成中的作用,明确新辅助PD-L1抗体治疗对抗肿瘤免疫记忆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CT26/MC38-OVA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新辅助PD-L1抗体治疗,荷瘤15 d后手术切除肿瘤和TDLN。手术30 d后运用肿瘤再挑战模型评估TDLN在新辅助PD-L1抗体治疗条件下对免疫记忆形成的影响。利用过继回输实验探究新辅助PD-L1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术在术时(效应阶段)和术后30 d(记忆阶段)检测CD45.1^(+)CD8^(+)T细胞在各组织中的分布以及记忆表型变化。结果新辅助PD-L1抗体治疗显著缩小手术时肿瘤大小(P<0.05),肿瘤再挑战结果显示,接受新辅助PD-L抗体治疗,肿瘤生长显著减缓,而TDLN的切除导致肿瘤生长加剧(P<0.05)。但对肿瘤再挑战进行长期观察发现,无论是否接受新辅助PD-L1抗体治疗,肿瘤最终均消退。过继回输实验结果表明,TDLN及非引流淋巴结(no-draining lymph nodes,NLN)中贮存的CD45.1^(+)CD8^(+)T细胞数量最多(P<0.05),且在记忆阶段,中枢记忆T细胞(Tcm)和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Trm)主要分布于TDLN及NLN(P<0.05)。新辅助PD-L1抗体治疗后,引流淋巴结及非引流淋巴结等组织中CD45.1^(+)CD8^(+)T细胞的分布和记忆表型没有明显变化。结论TDLN是记忆CD8^(+)T细胞的主要驻留场所,但新辅助PD-L1抗体治疗条件下,TDLN切除并不影响其长期抗肿瘤免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引流淋巴结 记忆T细胞 新辅助免疫检查点阻断
下载PDF
自体树突状细胞体外增强肿瘤患者引流淋巴结细胞抗肿瘤活性的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彭正 李荣 +2 位作者 李力 张磊 金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5-597,607,共4页
目的 :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 (DC)体外对胃腺癌患者肿瘤引流区淋巴结 (TDLN)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增强作用。方法 :分离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IL 4、GM CSF和TNF α诱导其成熟 ,并以自体肿瘤冻融抗原预致敏 ,诱导其中的DC。另... 目的 :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 (DC)体外对胃腺癌患者肿瘤引流区淋巴结 (TDLN)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增强作用。方法 :分离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IL 4、GM CSF和TNF α诱导其成熟 ,并以自体肿瘤冻融抗原预致敏 ,诱导其中的DC。另外 ,分离胃癌患者的TDLN细胞 ,在含有IL 2的培养体系中培养 ,并将TDLN细胞分为 3组 :(1)第 1组为肿瘤抗原致敏的DC加TDLN细胞 (D组 ) ;(2 )第 2组为冻融的肿瘤抗原加TDLN细胞 (Ag组 ) ;(3)第 3组不加DC及肿瘤抗原作为对照组 (L组 )。比较 3组TDLN细胞对胃腺癌细胞系KATO3和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的杀伤作用。结果 :D组对KATO3细胞系的杀伤作用明显优于Ag组与L组 ;而对A375细胞 ,各组细胞的杀伤作用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 杀伤作用 肿瘤患者 体外 肿瘤抗原 黑色素瘤细胞 引流 胃腺癌细胞 抗肿瘤活性 培养体系
下载PDF
食管癌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贾云泷 王郁 +5 位作者 王婷婷 段玉青 马鸣 王淼 王洪琰 刘丽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在食管癌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 lymph node,TDLN)中的变化及其在肿瘤进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引流淋巴结样本70例,根据转移情况将样本分为转移组和...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在食管癌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 lymph node,TDLN)中的变化及其在肿瘤进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引流淋巴结样本70例,根据转移情况将样本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并根据患者肿瘤临床分期标准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无菌分离TDLN内淋巴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以下亚群在总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19+B细胞、CD3-CD16+CD56+NK细胞和CD4+CD25+Treg细胞。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Treg细胞与其他淋巴细胞比例之间的关系,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组间TDLN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食管癌患者TDLN中的Treg细胞与T细胞、CD4+T细胞比例显著相关(P=0.002,P=0.003),与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比例无相关性(P>0.05)。与未转移组淋巴结相比,转移组的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00,P=0.000,P=0.016,P=0.038),B细胞、Treg细胞比例显著提高(P=0.000,P=0.018),CD4+/CD8+T细胞比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87)。与早期食管癌组淋巴结相比,晚期食管癌组的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00,P=0.008,P=0.027,P=0.022),B细胞、Treg细胞比例显著提高(P=0.000,P=0.043),CD4+/CD8+T细胞比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70)。结论:食管癌患者TDLN内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紊乱,是促进肿瘤向淋巴结转移并提高临床分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肿瘤引流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不同刺激剂诱导肺癌患者引流淋巴结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启亮 单保恩 +2 位作者 张超 何明 张正茂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多种刺激剂对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抗肿瘤效应和机制。方法:采用ELISA和Griess法测定不同刺激组(分别为IL2、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和IL2+GMCSF+IL4+LPS)刺激TDLN后... 目的:探讨多种刺激剂对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抗肿瘤效应和机制。方法:采用ELISA和Griess法测定不同刺激组(分别为IL2、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和IL2+GMCSF+IL4+LPS)刺激TDLN后第7、14、21天,分泌IL12p70、IFNγ、TNFα和NO的水平。结果: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和IL2+GMCSF+IL4+LPS组刺激的TDLN细胞中,CD83+细胞的比率明显增多,分泌IL12p70、IFNγ及TNFα的水平也明显高于IL2和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组,IL2+GMCSF+IL4+LPS组刺激的TDLN细胞分泌NO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各种刺激剂刺激TDLN细胞后,分泌IL12p70、IFNγ和NO的水平在第14天时达到高峰。结论:不同刺激剂诱导TDLN细胞中的CD83+细胞数量不同,故具有不同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 细胞因子 NO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人结直肠癌和肿瘤引流淋巴结组织中Foxp3^+调节性T细胞和髓样树突状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丹 宋紫绮 +4 位作者 李怡飞 历春 董志恒 董营 盖晓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1-626,I0005,共7页
目的:探讨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和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组织中的浸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CRC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5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RC患者标本及... 目的:探讨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和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组织中的浸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CRC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5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RC患者标本及TDLN组织样本中Foxp3^+ Tregs及CD11c^+mDCs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频数与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RC患者癌组织中Foxp3^+ Tregs的阳性表达频数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癌组织中Foxp3^+ Tregs阳性表达频数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1);TNM分期Ⅲ+Ⅳ期组患者癌组织中Foxp3^+ Tregs阳性表达频数高于TNM分期Ⅰ+Ⅱ期组患者(P<0.01);肿瘤引流阳性淋巴结(mTDLN)组织中Foxp3^+ Tregs阳性表达频数明显高于肿瘤引流阴性淋巴结(mfTDLN)组织(P<0.01)。CRC患者癌组织中CD11c^+mDCs的阳性表达频数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癌组织中CD11c^+mDCs阳性表达频数低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1);TNM分期Ⅲ+Ⅳ期组患者癌组织中CD11c^+mDCs阳性表达频数低于TNM分期Ⅰ+Ⅱ期组患者(P<0.01);不同浸润深度癌组织中CD11c^+mDCs阳性表达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DLN组织中CD11c^+mDCs阳性表达频数明显低于mfTDLN组织(P<0.01)。CRC和TDLN组织中Foxp3^+ Tregs表达与CD11c^+mDCs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CRC的发生发展与癌组织局部微环境中Foxp3^+ Tregs及CD11c^+mDCs的表达频数有关。Foxp3^+ Tregs和CD11c^+mDCs在抑制肿瘤微环境的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肿瘤引流淋巴结 肿瘤转移 调节性T细胞 髓样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乳腺癌HIFU后腋窝淋巴结內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学强 伍峰 +3 位作者 伍悦蕾 周强 张军 王智彪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824-826,共3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乳腺癌原发灶后同侧腋窝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Fas配体(FasL)、颗粒酶B(GzB)、穿孔素(Pf)等细胞毒性分子表达的变化。方法: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U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患者腋窝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FasL、...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乳腺癌原发灶后同侧腋窝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Fas配体(FasL)、颗粒酶B(GzB)、穿孔素(Pf)等细胞毒性分子表达的变化。方法: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U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患者腋窝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FasL、GzB和Pf的表达。结果:HIFU组腋窝癌转移阴性和阳性淋巴结内Fasl、GzB、Pf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IFU治疗乳腺癌原发灶后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内具有杀伤活性的淋巴细胞增多,细胞免疫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聚焦超声 乳腺癌 肿瘤引流淋巴结 Fas配体颗粒酶B 穿孔素
下载PDF
Tregs调节小鼠肝癌局部引流淋巴结内免疫效应细胞的功能 被引量:4
12
作者 汪礼坤 匡铭 +5 位作者 彭宝岗 何强 李绍强 华赟鹏 陈斌 王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2-927,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s)内调节性T细胞(Tregs)对局部免疫效应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肝癌TDLNs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TDLNs内Foxp3+Tregs和CD4+及CD8+T细胞的数量。实时定量PCR测定Foxp3mRNA表达水... 目的:探讨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s)内调节性T细胞(Tregs)对局部免疫效应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肝癌TDLNs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TDLNs内Foxp3+Tregs和CD4+及CD8+T细胞的数量。实时定量PCR测定Foxp3mRNA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TDLNs内CD8+T细胞分泌IFN-γ的功能。结果:TDLNs内Tregs和效应性T细胞均明显扩增,Tregs弥散分布于CD8+T细胞聚居区。TDLNs内Foxp3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同一接种肿瘤小鼠腹股沟淋巴结(P<0.01)和脾脏(P<0.01)。Tregs趋向于在TDLNs内聚集,而非其它外周淋巴结位点。荷瘤小鼠的脾脏Foxp3mRNA表达明显高于注射LPS小鼠脾脏。Tregs抑制TDLNs内已初始化的CD8+T细胞分泌IFN-γ的功能,经anti-CD3刺激激活后,CD8+T细胞分泌IFN-γ的功能可恢复。结论:TDLNs内Tregs通过调控CD8+T细胞功能而发挥重要作用,清除Tregs是发挥特异性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调节性T细胞 肿瘤引流淋巴结 效应性T细胞 免疫耐受
下载PDF
食管鳞癌组织和引流淋巴结中IDO和BIN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晓楠 田志辉 +3 位作者 王佳丽 王郁 贾云泷 刘丽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6-281,共6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肿瘤组织和引流淋巴结(tumor draining lymph node,TDLN)组织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和桥接整合因子1(bridging integrator 1,BIN1)的表...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肿瘤组织和引流淋巴结(tumor draining lymph node,TDLN)组织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和桥接整合因子1(bridging integrator 1,BIN1)的表达及其在ESCC进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行肿瘤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71例ESCC患者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TDLN标本,其中肿瘤组织以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转移淋巴结以未转移淋巴结作为对照组,均采用Real-time PCR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IDO和BIN1表达情况,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与未转移淋巴结相比,转移淋巴结中IDO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增高(0.47±0.14 vs 0.22±0.09,P<0.01;90.91%vs 67.35%,P=0.042),而BIN1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降低(0.15±0.11 vs 0.35±0.15,P<0.01;50.00%vs 77.55%,P=0.028)。与癌旁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IDO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增高(0.51±0.12 vs 0.24±0.11,P<0.01;81.69%vs 22.54%,P<0.01),而BIN1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降低(0.17±0.10 vs 0.41±0.14,P<0.01;19.72%vs 80.28%,P=0.006)。肿瘤组织和TDLN中,IDO蛋白表达与肿瘤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而BIN1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结论:ESCC患者肿瘤组织和转移TDLN中IDO表达水平显著提高、BIN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患者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ESCC进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肿瘤引流淋巴结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桥接整合因子1
下载PDF
不同刺激诱导肺癌患者引流淋巴结细胞抗自体肿瘤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单保恩 李启亮 +2 位作者 张超 何明 张正茂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1-434,439,共5页
目的:探索适合于临床大规模应用的有效刺激、活化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lymphnode,TDLN)细胞的方法。方法:对3种刺激剂(IL-2、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和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诱导TDLN细胞体外抗自体肿瘤作用,通过... 目的:探索适合于临床大规模应用的有效刺激、活化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lymphnode,TDLN)细胞的方法。方法:对3种刺激剂(IL-2、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和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诱导TDLN细胞体外抗自体肿瘤作用,通过乳酸脱氢酶法测定了CTL杀伤活性,观察了细胞形态学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细胞CD8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经MTT法检测,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诱导的TDLN细胞的增殖程度明显高于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组和IL-2刺激组(P<0·01)。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诱导的肿瘤特异性CTL活性明显高于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组和IL-2刺激组,CD83阳性表达细胞率也明显高于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组和IL-2刺激组。结论:用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和活化TDLN,优于单独用IL-2刺激或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该作用可能与其诱导TDLN细胞产生DC数量的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 树突状细胞 抗肿瘤细胞毒活性
下载PDF
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内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礼坤 袁笑 +2 位作者 徐阿曼 孟刚 王岳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03-1405,共3页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和第二站淋巴结内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分布和细胞数量。结果显示Foxp3+Treg细胞弥散地分布于胃癌引流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和髓质区。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内Treg细胞数明显多于第二站淋巴结(P...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和第二站淋巴结内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分布和细胞数量。结果显示Foxp3+Treg细胞弥散地分布于胃癌引流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和髓质区。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内Treg细胞数明显多于第二站淋巴结(P<0.01),进展期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内Treg细胞数多于早期胃癌(P<0.01)。Treg细胞聚集胃癌肿瘤引流淋巴结内可能通过形成免疫耐受环境而促进肿瘤淋巴转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调节性T细胞 肿瘤引流淋巴结 淋巴转移
下载PDF
食管癌引流区淋巴结细胞裸鼠体内抑瘤实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国建飞 杨立伟 +3 位作者 高志明 何明 白世祥 施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551-1553,共3页
目的观察肿瘤引流区淋巴结(TDLN)细胞对自体瘤细胞体内杀伤作用。方法将TDLN细胞分为3组进行培养:TDLN-Ⅰ组培养基中添加IL-2,TDLN-Ⅱ组添加IL-2+IL-4+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TDLN-Ⅲ组添加IL-2+IL-4+GM-CSF+自身食管癌细胞抗... 目的观察肿瘤引流区淋巴结(TDLN)细胞对自体瘤细胞体内杀伤作用。方法将TDLN细胞分为3组进行培养:TDLN-Ⅰ组培养基中添加IL-2,TDLN-Ⅱ组添加IL-2+IL-4+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TDLN-Ⅲ组添加IL-2+IL-4+GM-CSF+自身食管癌细胞抗原(tAg)。选择60只BALB/C裸鼠,用术中切取的食管癌组织块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IL-2组、TDLN-Ⅰ组、TDLN-Ⅱ组和TDLN-Ⅲ组,各6只,分别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IL-2及相应TDLN细胞。每周测量并记录一次裸鼠的肿瘤体积,5周后处死裸鼠取出移植瘤标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结果实验的不同时间5组裸鼠肿瘤体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20,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与IL-2组肿瘤体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进行3、4、5周时TDLN-Ⅰ组、TDLN-Ⅱ组及TDLN-Ⅲ组肿瘤体积均较空白对照组及IL-2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DLN-Ⅰ组与TDLN-Ⅲ组间差异显著(P<0.05)。各组肿瘤细胞凋亡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DLN-Ⅲ组的肿瘤细胞凋亡率最高为(39.1±1.5)%。结论TDLN细胞在体内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肿瘤引流区淋巴结 树突细胞 淋巴细胞
下载PDF
食管癌引流淋巴结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立伟 国建飞 +3 位作者 高志明 何明 白世祥 施靖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8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引流淋巴结(TDLN)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将TDLN细胞分为3组进行培养。TDLN-Ⅰ组培养基中添加IL-2,TDLN-Ⅱ组添加IL-2+IL-4+GM-CSF,TDLN-Ⅲ组添加IL-2+IL-4+GM-CSF+自身食管癌细胞抗原(tAg)。用术中切取的食管... 目的探讨食管癌引流淋巴结(TDLN)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将TDLN细胞分为3组进行培养。TDLN-Ⅰ组培养基中添加IL-2,TDLN-Ⅱ组添加IL-2+IL-4+GM-CSF,TDLN-Ⅲ组添加IL-2+IL-4+GM-CSF+自身食管癌细胞抗原(tAg)。用术中切取的食管癌组织块建立荷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IL-2组、TDLN-Ⅰ组、TDLN-Ⅱ组、TDLN-Ⅲ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IL-2及相应TDLN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瘤细胞凋亡率和Fas、FasL、Bax、Bc l-2、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IL-2组、TDLN-Ⅰ组、TDLN-Ⅱ组、TDLN-Ⅲ组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4%±3.1%、11.1%±1.3%、22.0%±2.8%、23.3%±1.9%、33.6%±5.2%,两两比较,P均<0.05;Fas蛋白的FI值分别为1.38±0.02、1.39±0.09、1.36±0.06、1.34±0.11、1.32±0.05,两组相比,P均>0.05;FasL蛋白的FI值分别为1.45±0.09、1.49±0.11、1.50±0.15、1.47±0.06、1.49±0.08,两组相比,P均>0.05;Bax蛋白的FI值分别为1.18±0.08、1.20±0.12、1.48±0.18、1.56±0.08、1.66±0.07。结论TDLN细胞可能通过影响Bax/Bc l-2和survivin蛋白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肿瘤引流淋巴结 细胞凋亡 FAS蛋白 FASL蛋白 BAX蛋白 Bcl-2蛋白 生存素
下载PDF
抗4-1BB单克隆抗体诱导肿瘤细胞致敏的小鼠腹股沟淋巴结T细胞在体外表达IFN-γ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兴 于继云 程绍辉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67-70,i001,共5页
目的 研究肾癌细胞致敏的小鼠腹股沟淋巴结T细胞在体外经抗4 - 1BB(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成员)单克隆抗体诱导刺激后IFN γ的表达水平。方法 以BCG和高聚生作为佐剂,用6 0 Co射线灭活的小鼠肾癌细胞Renca刺激小鼠腹股沟淋巴结,致敏后... 目的 研究肾癌细胞致敏的小鼠腹股沟淋巴结T细胞在体外经抗4 - 1BB(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成员)单克隆抗体诱导刺激后IFN γ的表达水平。方法 以BCG和高聚生作为佐剂,用6 0 Co射线灭活的小鼠肾癌细胞Renca刺激小鼠腹股沟淋巴结,致敏后的淋巴结(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 draininglymphnode,TDLN)T淋巴细胞在体外联合使用IL 2、抗CD3、抗CD2 8、抗4 1BB小鼠单克隆抗体激活,然后利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细胞内IFN γ(干扰素Ⅱ型)的表达水平。结果 应用4 - 1BB单抗刺激的实验组有抗瘤活性的T细胞比例明显提高,其中T淋巴细胞分泌IFN γ的水平达到4 8.2 3% (P <0 .0 1)。结论 抗4 1BB单抗体外刺激肿瘤细胞致敏的小鼠腹股沟淋巴结T细胞后,T淋巴细胞内表达IFN γ水平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淋巴结 单克隆抗体 肿瘤细胞 T细胞 小鼠 致敏 体外表达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60Co射线 肿瘤引流淋巴结 IFN-γ水平 肾癌细胞 tumor T淋巴细胞 干扰素Ⅱ型 流式细胞术 细胞内表达 家族成员 IL-2 联合使用 抗CD3 CD28
下载PDF
肾癌细胞致敏小鼠淋巴结的体外刺激研究
19
作者 陈兴 于继云 +2 位作者 程绍辉 田容 许红连 《中国肿瘤》 CAS 2004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研究肾癌细胞致敏小鼠淋巴结的体外刺激的意义。[方法]以BCG和高聚生作为佐剂,用60Co射线灭活的小鼠肾癌细胞Renca刺激Balblc小鼠腹股沟淋巴结,致敏后的淋巴结(tumor鄄draininglymphnode,TDLN)T淋巴细胞在体外联合使用IL鄄2、抗CD... [目的]研究肾癌细胞致敏小鼠淋巴结的体外刺激的意义。[方法]以BCG和高聚生作为佐剂,用60Co射线灭活的小鼠肾癌细胞Renca刺激Balblc小鼠腹股沟淋巴结,致敏后的淋巴结(tumor鄄draininglymphnode,TDLN)T淋巴细胞在体外联合使用IL鄄2、抗CD3、抗CD28、抗4鄄1BB小鼠单克隆抗体,使之激活并增殖。应用苔盼蓝染色法计算细胞的增殖程度(TDLNT淋巴细胞);应用肿瘤肺转移动物模型观察激活后的TDLN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DLNT细胞经激活后胞内表达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多种单抗联合刺激TDLNT细胞在肾癌肺转移动物模型体内具有较强免疫活性,并产生明显抑瘤效应,抑瘤率达(68.8±4.3)%(P<0.05)。TDLNT细胞的数目也得到了增殖,其中含有IL鄄2、高聚生、抗CD3、抗CD28、抗4鄄1BB单抗的实验组被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数量较不含4鄄1BB单抗的其它实验组增加快,增殖倍数达229±19(P<0.01)。并且此组细胞内表达IFN鄄γ的水平也较其他实验组高,表达率达(48.23±5.1)%(P<0.01)。[结论]抗4鄄1BB单抗对激活后的TDLNT细胞中IFN鄄γ的表达水平的提高起关键作用。该研究为肾癌的肿瘤疫苗研制和体内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细胞 致敏淋巴结 单克隆抗体 体外刺激 肿瘤疫苗
下载PDF
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对瘤细胞杀伤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布仁 田伏洲 +3 位作者 汪盛贤 马建 钟萍 史晓东 《西南国防医药》 CAS 1998年第5期259-262,322,共5页
为认识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细胞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诱导下TDLN细胞体外杀伤K562细胞1~48h的形态变化。效靶细胞共育后,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见TDLN细胞包围瘤细... 为认识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细胞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诱导下TDLN细胞体外杀伤K562细胞1~48h的形态变化。效靶细胞共育后,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见TDLN细胞包围瘤细胞,以伪足与瘤细胞紧密接触、粘附,二者形成花环状;有的TDLN细胞嵌入瘤细胞胞体,而后瘤细胞退变、崩解。透射电镜下,见瘤细胞胞质肿胀,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空化或结构消失;核染色质凝集、边移、核膜破裂致细胞溶解。结果表明,rIL—2诱导下TDLN细胞有较强的杀伤瘤细胞作用,杀瘤过程主要为对癌细胞的直接攻击和促使瘤细胞发生退变、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引流淋巴结细胞 肿瘤细胞 白细胞介素2 超微结构 细胞凋亡 过继免疫治疗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