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对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患者复发的影响
1
作者 王锐 李多 +4 位作者 彭昭 崔利军 张翔 樊凯丽 吴文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55-2560,共6页
目的 分析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对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 92例贲门周围SMT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分别予以STE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两组均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 目的 分析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对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 92例贲门周围SMT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分别予以STE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两组均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术前、术后1周生活质量、睡眠情况、炎症指标、免疫指标,术后1周并发症,术后12个月复发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住院时间更短,治疗费用更低,剥离速度更快(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全血CD8+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两组生活质量核心46问卷调查(QLQ-C46)、卡式评分(KPS),全血CD4^(+)、CD4^(+)/CD8^(+)水平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 <0.05)。术后1周,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更低(P <0.05),术后12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贲门周围SMT接受STER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改善围术期指标,提高生活质量、睡眠情况,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且未增加复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 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 复发 生活质量 炎症指标 免疫指标
下载PDF
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志敢 张娜 +1 位作者 谢晋予 刘畅 《当代医学》 2019年第25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5例EPSFT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1例,女4例,平均发病年龄(45.8±9.2)岁.3例为经典型SFT,1例脂肪瘤样型...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5例EPSFT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1例,女4例,平均发病年龄(45.8±9.2)岁.3例为经典型SFT,1例脂肪瘤样型SFT,1例MSFT.肿瘤界清有包膜,灰白色,质地软韧不一.镜检瘤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胞界不清,染色质匀细,核分裂象多少不等.瘤组织呈疏密不一,呈血管外皮瘤样及无结构无模式性生长等多种生长方式.间质胶原纤维多少不等.脂肪瘤样型SFT中可见成熟脂肪组织,与梭形瘤细胞随意掺杂.恶性SFT由经典型SFT及肉瘤性成分混合,后者呈低级别纤维肉瘤、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改变.5例SFT均显示瘤细胞STAT6弥漫阳性,Vim、CD99、Bcl-2不同程度阳性,CD34阳性者4例,阴性1例.经典型和脂肪瘤样型SFT中,Ki67增殖指数为10%以下,MSFT在50%以上.结论 EPSFT是一种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起源的间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料.该肿瘤组织形态多样,结合免疫组化可确诊.要与多种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胸膜外 复发 恶性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两种切除方式下腱鞘巨细胞瘤复发率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昕 李建民 +2 位作者 杨志平 杨强 阎峻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4期321-324,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方式(整块切除与分块切除)与腱鞘巨细胞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自2000年4月至2011年6月共治疗腱鞘巨细胞瘤患者21例,分析性别、年龄、病变部位、诊断(初发与复发)、手术方式以及骨骼受累与复发的关系。并采用Enneking...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方式(整块切除与分块切除)与腱鞘巨细胞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自2000年4月至2011年6月共治疗腱鞘巨细胞瘤患者21例,分析性别、年龄、病变部位、诊断(初发与复发)、手术方式以及骨骼受累与复发的关系。并采用Enneking的方法行各组功能比较。平均随访时间61.5个月。结果复发2例(9.5%),1例为足踝部初发病例,另1例中指复发病例。整块切除者(1/6)与分块切除者复发率(1/15)无显著差异(P>0.05)。性别、年龄、部位、诊断以及骨骼是否受累与复发率无相关关系(P>0.05)。手指病变患者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病变患者(P=0.001)。结论本组腱鞘巨细胞瘤患者分块切除组复发率并不高于整块切除组,彻底切除肿瘤是降低复发率的最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鞘巨细胞瘤 复发 整块切除 分块切除
下载PDF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下切除临床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陈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第2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内镜确诊4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切除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黏膜下肿瘤完全切除,2例病变底部有少量残留。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内镜确诊4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切除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黏膜下肿瘤完全切除,2例病变底部有少量残留。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损伤小、安全、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肿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复发
下载PDF
染色体畸变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蒋雷鸣 曾铭强 +2 位作者 肖宁 石海林 高漓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5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M-FISH)检测3、7、9、17号染色体数目畸变情况与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 Cell Carcinoma,BTCC)临床分期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3、7、17... 目的探讨通过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M-FISH)检测3、7、9、17号染色体数目畸变情况与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 Cell Carcinoma,BTCC)临床分期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9p21区带探针对46例BTCC尿脱落细胞进行M-FISH检测,得出其敏感性,并分析染色体畸变与BTCC生物学特性的相关关系。结果①M-FISH的灵敏度为73.90%(34/46)。②M-FISH在肿瘤Ta^T1、T2~T4的阳性率分别为50.00%和84.38%,其阳性率与BTCC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性(P<0.05)。③M-FISH在肿瘤G1、G2、G3的阳性率分别为42.86%、80.00%和100.00%,其阳性率与BTCC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性(P<0.05)。④M-FISH在复发性BTCC的敏感性为83.33%(10/12)。结论使用M-FISH技术检测尿脱落细胞3、7、9、17号染色体数目畸变在无创性辅助诊断BTCC,分析其浸润深度和恶性程度及对预后复发的监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 膀胱移行细胞癌 染色体畸变 复发
下载PDF
肿瘤标记物与PET-CT在腹部肿瘤术后早期复发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6
作者 姚宝福 吴振宇 +1 位作者 许大彬 张利刚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年第9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及PET-CT在腹部肿瘤切除术后早期复发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以来在我院行腹部肿瘤切除术的42例患者的资料,术前肿瘤标记物筛查增高,术后一段时间恢复正常后升高,监测患者术后肿瘤标记物情况,... 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及PET-CT在腹部肿瘤切除术后早期复发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以来在我院行腹部肿瘤切除术的42例患者的资料,术前肿瘤标记物筛查增高,术后一段时间恢复正常后升高,监测患者术后肿瘤标记物情况,对于肿瘤标记物增高者进行PET-CT检查。结果术后肿瘤标记物增高,多数提示肿瘤复发,行常规CT检查难以发现者,PET-CT检查能明确复发和早期转移。结论肿瘤标记物检测结合PET检查可以早期确定肿瘤复发及转移,为临床工作提供客观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记物(TM) PET-CT 腹部肿瘤 早期复发
下载PDF
^(99)Tc^m-MIBI SPECT脑显像与MRI对脑胶质瘤术后残留的与复发的对比研究
7
作者 杨宾 王建新 +1 位作者 王伟 王洪坡 《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6年第3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99Tcm-MIBI SPECT脑显像与MRI对脑胶质瘤术后残留与复发的影像特征,并客观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正常对照者,27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其中术后残留7例,术后复发9例,无复发者11例)行99Tcm-MIBI SPECT脑... 目的探讨99Tcm-MIBI SPECT脑显像与MRI对脑胶质瘤术后残留与复发的影像特征,并客观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正常对照者,27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其中术后残留7例,术后复发9例,无复发者11例)行99Tcm-MIBI SPECT脑显像并同时行MRI显像,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正常对照者99Tcm-MIBI SPECT显像脑实质内无核素浓聚,MRI显像未见明显异常。胶质瘤术后组(7例残留及9例复发者)99Tcm-MIBI SPECT脑显像均表现为核素浓聚,其它11例无复发者表现为无核素浓聚,MRI显像表现为真阳性者8例,真阴性者7例,假阳性者4例,假阴性者8例。99Tcm-MIBI SPECT脑显像诊断胶质瘤术后残留与复发的灵敏度、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7%、96.3%和100%,MR分别为31.3%、44.4%和63.6%,两者比较灵敏度、准确性有差异(P<0.05),特异性无差异(P>0.05)。结论99Tcm-MIBI SPECT脑显像对早期发现胶质瘤残留及术后复发比MRI更优越;对分析确定胶质瘤术后残留与复发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肿瘤复发傍断 有机锝化合物/诊断应用 断层摄影 核磁共振
下载PDF
下颌骨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8
作者 卜海力齐古丽·麦麦提图尔荪 帕提姑丽·吾斯曼 阿地力·莫明 《口腔疾病防治》 2019年第12期784-787,共4页
目的探讨下颌骨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PNET)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提高对下颌骨pPNET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例下颌骨pPNET患者... 目的探讨下颌骨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PNET)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提高对下颌骨pPNET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例下颌骨pPNE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病理检查、治疗和预后进行观察,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临床表现为下颌骨渐大性肿物,质地偏硬,边界不清,累及牙松动,伴下唇麻木;CT、MRI均表现为溶骨性及侵袭性的生长方式手术行下颌骨肿物切除及下颌骨部分截断性切除钛板重建术,术后病理切片HE染色镜下表现为小圆细胞肿瘤,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及Fli⁃1表达为阳性,病理诊断为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患者术后未行放化疗,随访9月后因肿瘤复发死亡。经相关文献复习,pPNET是一组罕见的高度恶性的小圆细胞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恶性程度很高,病程短、转移快,主要的转移途径为血性转移,绝大多数患者在2年内死亡,3年生存率仅30%,5年生存率不超过10%。影像学上一般无特异性,故容易被误诊,最终的肿瘤类型依靠病理诊断。目前的治疗方法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结合术后放化疗,但必要时,对于不同的患者给予个体化治疗很关键。结论pPNET恶性程度高、易复发转移、预后差,早期确诊及治疗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Ewing′s肉瘤 下颌骨 溶骨性破坏 小圆细胞肿瘤 Vimentin蛋白 Fli-1蛋白 手术切除 肿瘤复发 预后
下载PDF
Livin、Survivin、P16、34βE12在预测膀胱低度恶性潜能泌尿上皮乳头状肿瘤复发中的临床意义
9
作者 谢文华 何屹 +7 位作者 顾燕琴 吴晓鸣 曹益方 陈昊 陈斌 何顺亮 陆林峰 邬凌峰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7年第4期368-371,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Livin、Survivin、P16、34βE12在预测膀胱低度恶性潜能泌尿上皮乳头状肿瘤(PUNLMP)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PUNLMP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PUNLMP组织中Livin、Survivin、P16、34βE12的表达情况。结... 目的探讨Livin、Survivin、P16、34βE12在预测膀胱低度恶性潜能泌尿上皮乳头状肿瘤(PUNLMP)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PUNLMP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PUNLMP组织中Livin、Survivin、P16、34βE12的表达情况。结果 Livin、Survivin、P16、34βE12在PUNLMP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51.61%、74.19%、64.52%、87.10%。随访时间12~49个月不等,中位随访时间34.00个月,在随访中发现P16和Livin的表达差异在预测PUNLMP的术后复发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0.11、19.61,P均<0.05),34βE12、Survivin的表达差异在预测PUNLMP的术后复发方面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00、0.77,P均>0.05)。P16的表达情况与肿瘤的长径大小有关(χ2=5.84,P<0.05),P16异常表达与Livin呈负相关(r=-0.46,P<0.05),膀胱内灌注化疗能够延长PUNLMP患者术后复发时间。结论联合检测Livin与P16的表达,对预测PUNLMP的复发有较高的临床意义。所有PUNLMP患者术后均需行膀胱灌注化疗,而对检测出Livin呈高表达,且伴有P16呈低表达的PUNLMP患者术后应该追加化疗次数,延长化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低度恶性潜能 LIVIN P16 复发
下载PDF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36例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鞠放 汪青 +2 位作者 薛春燕 石静 王雅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0年第22期4258-4260,共3页
目的: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近期疗效,及晚期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与近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经甲磺酸伊马替尼,初始剂量为400mg/日,治疗的36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将研究... 目的: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近期疗效,及晚期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与近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经甲磺酸伊马替尼,初始剂量为400mg/日,治疗的36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亚组,观察不同亚组间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近期有效率(RR)差异及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该组GIST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19例(52.8%),不同的转移病灶部位(P=0.048)的RR率有显著差异。该方案的毒副反应主要为水肿20例(55.6%),恶心17例(47.2%),呕吐8例(22.2%),且均可防控。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有较好的疗效,其近期有效率与转移灶部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伊马替尼 胃肠道间质瘤 转移 复发
原文传递
喉返神经显露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章佳新 祝玉祥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40-242,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如何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手术治疗267例甲状腺手术肿瘤病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结果267例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0.38%。结论甲状腺手术中为避免喉返神经损伤,...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如何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手术治疗267例甲状腺手术肿瘤病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结果267例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0.38%。结论甲状腺手术中为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应熟悉喉返神经的解剖和变异,掌握喉返神经的解剖方法,常规显露喉返神经是降低喉返神经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喉返神经
原文传递
胃肠间质瘤规范化治疗后的随访与后续治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国立 何琪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5-418,共4页
胃肠间质瘤(GIST)具有潜在的恶性倾向,易转移、复发,规范化治疗后的GIST病人需要进行系统性的随访,尤其是复发风险度为中、高危者,手术或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者。伊马替尼是治疗复发性GIST的首选药物,治疗过程中可切除者应争取手术切除,... 胃肠间质瘤(GIST)具有潜在的恶性倾向,易转移、复发,规范化治疗后的GIST病人需要进行系统性的随访,尤其是复发风险度为中、高危者,手术或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者。伊马替尼是治疗复发性GIST的首选药物,治疗过程中可切除者应争取手术切除,其关键的环节在于判断药物治疗后的GIST能否达到可切除标准,而可切除标准不等同于疗效的评价。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预后,对标准化治疗失败者,增加伊马替尼剂量或以舒尼替尼、瑞格非尼等药物继续治疗仍可取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随访 复发 转移
原文传递
乳腺癌原发灶与复发灶中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差异的研究
13
作者 洪士开 王圣应 +2 位作者 陈公仆 刘松 高红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74-377,共4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肿瘤原发灶与复发灶中ER、PR及HER2的表达差异情况。探讨肿瘤复发灶病理评估可行性,推测导致受体表达不一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乳腺癌术后区域复发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或FISH检测乳腺癌...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肿瘤原发灶与复发灶中ER、PR及HER2的表达差异情况。探讨肿瘤复发灶病理评估可行性,推测导致受体表达不一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乳腺癌术后区域复发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或FISH检测乳腺癌原发灶与复发灶中ER、PR、HER2表达情况。结果在37例可评估的患者中,有8例肿瘤分子表型从一种亚型转变为另一种亚型(21.6%)。ER、PR、HER2表达不一致率分别为13.5%(5/37)、37.8%(14,37)、10.8%(4/37)。结论乳腺癌原发灶与复发灶中生物标志物表达存在不一致。检测误差、肿瘤异质性、既往治疗可能与这种改变有关。对乳腺癌患者出现的新病灶进行活检明确其性质及相关标志物表达情况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激素受体 复发肿瘤
原文传递
光动力治疗在非浸润性膀胱癌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盛文葳 宋晓东 +4 位作者 叶章群 杨为民 陈忠 袁晓奕 詹鹰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2年第9期650-653,共4页
目的:探讨光动力治疗(PDT)在预防非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复发和进展中所起的作用,并比较两代光敏剂之间作用的差异。方法:选取2005年6月~2011年4月确诊为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38例为试验组。其中A组47例采用血卟啉为光敏剂;B组91例采... 目的:探讨光动力治疗(PDT)在预防非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复发和进展中所起的作用,并比较两代光敏剂之间作用的差异。方法:选取2005年6月~2011年4月确诊为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38例为试验组。其中A组47例采用血卟啉为光敏剂;B组91例采用5-盐酸氨基酮戊酸为光敏剂。另选106例常规治疗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TURBT术后24小时内行灌注治疗,试验组于术后1周内行PDT。其中A组在光敏剂给药(5mg/kg)36、60小时后行两次PDT,于初次给药72小时后再次静脉滴注光敏剂100mg,待12小时后行第三次PDT,每次20min;B组则在光敏剂给药2小时后行PDT一次,时间60min。两组均以波长630nm激光,能量功率约为50mW/cm2进行全膀胱内照射。出院后,患者均给予常规为期1年的膀胱灌注治疗。A组、B组及对照组平均随访21、23和18个月。结果:试验组肿瘤总体复发率为33.3%(46/138),A、B组复发率分别为31.9%(15/47)和34.1%(31/91)。试验组中发展为浸润性膀胱癌的进展率为10.9%(15/138),A、B组分别为10.6%(5/47)、11.0%(10/91)。对照组肿瘤复发率和进展率分别为49.1%(52/106)和24.5%(26/106)。经卡方检验,A、B组及试验组和对照组肿瘤复发率和进展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PDT,对降低非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和进展率有积极作用。但两代光敏剂在非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上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浸润性膀胱癌 光动力治疗 光敏剂 肿瘤复发率 肿瘤进展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